查看: 1557|回复: 13
|
道教-主要道派
[复制链接]
|
|
正一盟威道 (五斗米道)
東 漢 順 帝 時 ( 公 元 1 2 6 - - 1 4 4 ) , 沛 人 張 陵 於 蜀 中 創 立 正 一 盟 威 道 ( 俗 稱 五 斗 米 道 ) 。 據 《 三 國 志 ‧ 張 魯 傳 》 、 《 後 漢 書 ‧ 劉 焉 傳 》 等 史 書 記 載 : 張 陵 于 順 帝 時 入 蜀 , 學 道 鶴 鳴 山 ( 今 四 川 大 邑 縣 境 內 ) 中 , 造 作 符 書 ,向 百 姓 傳 教 。 受 其 道 的 出 五 斗 米 , 當 時 被 官 方 稱 為 「 米 賊 」 。 五 斗 米 道 的 創 立 與 當 時 西 南 少 數 民 族 的 原 始 宗 教 有 一 定 關 係 。近 人 向 達 以 五 斗 米 道 信 仰 天 地 水 三 官 , 聯 系 前 秦 氐 族 苻 堅 、 後 秦 羌 族 姚 萇 篤 信 三 官 的 事 實 , 認 為 張 陵 入 蜀 鶴 鳴 山 所 學 之 道 是 氐 羌 民 族 的 宗 教 信 仰 , 而 緣 飾 以 《 老 子 》。 近 人 蒙 文 通 也 認 為 : 天 師 道 原 為 西 南 少 數 民 族 宗 教 。 漢 末 西 南 民 族 向 北 遷 徙 , 氐 人 等 民 族 北 入 漢 中 及 漢 水 上 游 , 五 斗 米 道 亦 於 此 時 傳 入 漢 中 。 五 斗 米 道 的 創 立 既 有 燕 齊 濱 海 地 域 神 仙 文 化 的 內 容 , 也 有 西 南 少 數 民 族 的 巫 教 成 分 。 古 代 中 國 的 部 落 都 信 仰 巫 鬼 , 而 以 氐 羌 苗 等 巫 風 最 盛 , 《 山 海 經 》 中 對 此 有 較 多 的 記 載 。 張 陵 在 西 南 少 數 民 族 環 境 中 學 道 傳 教 , 難 免 不 受 少 數 民 族 原 始 巫 鬼 教 的 影 響 , 吸 收 其 中 某 些 內 容 , 以 便 更 多 地 招 徠 少 數 民 族 人 的 信 仰 。 另 一 方 面 , 張 陵 又 對 原 始 巫 鬼 教 進 行 了 改 造 , 與 燕 齊 神 仙 文 化 相 結 合 , 產 生 了 具 有 新 特 色 的 五 斗 米 道 。 張 陵 將 其 道 傳 給 兒 子 張 衡 , 張 衡 又 傳 其 子 張 魯 。 他 們 祖 孫 三 人 被 後 世 道 教 呼 為 「 三 張 」 , 稱 張 陵 為 天 師 , 張 衡 為 嗣 師 , 張 魯 為 系 師 , 即 所 謂 「 三 師 」 。 張 陵 創 道 的 事 跡 歷 史 記 載 很 少 , 張 衡 僅 是 提 及 , 事 跡 較 詳 的 是 張 修 和 張 魯 。 《 三 國 志 ‧ 張 魯 傳 》 注 引 魚 豢 《 典 略 》 說 : 光 和 ( 公 元 1 7 8 ? 8 4 ) 中 , 漢 中 有 張 修 , 為 五 斗 米 道 。
教 病 人 叩 頭 思 過 , 飲 符 水 , 加 施 靜 室 , 使 病 人 在 室 中 思 過 。 又 讓 人 為 奸 令 祭 酒 , 祭 酒 主 持 《 老 子 》 五 千 文 , 入 道 者 都 修 習 , 號 為 奸 令 。 又 有 鬼 吏 為 病 人 請 禱 , 方 法 是 書 寫 病 人 姓 名 , 說 服 罪 之 意 , 作 天 地 水 三 官 手 書 , 病 人 出 米 五 斗 , 故 鬼 吏 又 號 稱 五 斗 米 師 。 一 般 百 姓 , 「 競 共 事 之 」 。 後 來 張 魯 到 漢 中 , 襲 殺 張 修 , 因 百 姓 信 行 張 修 之 道 , 便 在 其 基 礎 上 加 以 增 飾 。 教 入 道 者 作 義 舍 , 以 米 肉 置 其 中 以 供 行 人 。 又 教 道 民 自 隱 , 有 小 錯 的 修 路 百 步 則 罪 惡 除 去 。 又 按 照 月 令 , 春 夏 禁 殺 , 又 禁 酒 。 張 魯 自 號 師 君 , 初 來 修 學 道 者 叫 鬼 卒 , 學 道 較 久 而 虔 誠 者 叫 祭 酒 , 各 領 道 眾 , 多 的 叫 治 頭 大 祭 酒 。 張 魯 在 漢 中 實 行 政 教 合 一 制 度 , 雄 據 巴 漢 近 三 十 年 , 民 夷 便 樂 , 至 建 安 二 十 年 ( 公 元 2 1 5 ) 投 降 曹 操 , 五 斗 米 道 也 隨 之 傳 往 北 方 中 原 地 區 。以 後 隨 著 晉 的 統 一 , 它 又 向 東 南 沿 海 傳 播 , 從 而 遍 及 全 國 。 大 書 法 家 王 羲 之 父 子 , 也 曾 加 入 五 斗 米 道 。
丹鼎派
又 稱 金 丹 道 教 , 是 對 道 教 中 以 煉 金 丹 求 仙 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 稱 。 最 早 由 古 代 的 神 仙 家 、 方 仙 道 發 展 而 來 。 丹 鼎 派 流 傳 至 今 的 早 期 理 論 著 作 是 《 周 易 參 同 契 》 , 該 派 奉 為 萬 古 丹 經 王 , 對 後 世 煉 丹 家 影 響 極 大 。 魏 晉 時 , 葛 洪 進 一 步 發 展 了 金 丹 派 神 仙 道 教 , 對 其 作 了 理 論 上 的 總 結 。 南 北 朝 隋 唐 , 丹 鼎 派 以 煉 外 丹 為 主 要 特 徵 。 宋 元 以 後 , 由 外 丹 轉 向 內 丹 。 全 真 道 南 北 宗 都 屬 修 煉 內 丹 。 丹 鼎 派 從 追 求 長 生 不 死 的 目 的 出 發 , 推 動 了 我 國 古 代 化 學 冶 煉 、 氣 功 養 生 學 的 發 展 。
符籙派
符 籙 派 又 稱 符 水 道 教 , 是 對 道 教 中 以 符 咒 等 方 術 治 病 驅 鬼 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 稱 。 早 期 的 五 斗 米 道 、 太 平 道 , 以 後 的 靈 寶 派 、 上 清 派 , 直 至 正 一 道 都 屬 於 符 籙 派 。 該 派 自 漢 魏 以 來 一 直 是 道 教 主 流 , 宋 元 時 順 應 新 潮 流 對 舊 的 教 理 教 義 進 行 了 革 新 , 並 產 生 出 神 霄 、 清 微 、 淨 明 等 新 的 符 籙 道 派 , 使 符 籙 方 術 有 了 新 的 發 展 。 元 以 降 , 符 籙 派 統 一 於 正 一 道 。 該 派 由 古 代 的 巫 鬼 道 發 展 而 來 , 用 符 籙 祈 禳 , 以 消 災 卻 禍 、 治 病 除 瘟 、 濟 生 度 死 等 為 職 事 , 與 中 國 民 間 生 活 習 俗 聯 繫 較 密 切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君道
三 國 時 道 教 的 一 個 道 派 , 流 傳 於 東 吳 一 帶 , 存 在 時 間 不 長 , 托 教 祖 于 吉 之 名 而 傳 道 , 從 北 方 流 入 江 南 。 于 吉 是 東 漢 著 名 道 士 , 為 傳 授 《 太 平 經 》 者 之 一 , 表 明 于 君 道 和 太 平 道 有 關 , 或 為 太 平 道 的 一 個 支 派 。 三 國 時 , 于 君 道 傳 到 東 吳 , 時 有 道 士 于 吉 , 往 來 吳 會 , 立 精 舍 , 燒 香 讀 道 書 , 製 作 符 水 以 治 病 。 吳 會 人 多 奉 事 他 。 為 防 止 于 吉 「 幻 惑 眾 心 」 , 孫 策 將 其 殺 掉 。 這 個 道 士 于 吉 顯 然 是 假 托 東 漢 于 吉 之 名 而 傳 教 , 在 其 死 後 , 奉 事 他 的 人 並 不 認 為 他 已 死 , 而 稱 其 屍 解 , 仍 祭 祀 求 福 。 在 于 君 道 衰 落 後 有 李 家 道 在 江 南 的 興 盛 。
李家道
魏 晉 時 的 一 個 道 派 , 活 躍 於 江 南 一 帶 。 據 《 抱 朴 子 ‧ 道 意 》 記 載 : 吳 大 帝 時 , 蜀 中 李 阿 穴 居 不 食 , 號 稱 八 百 歲 公 , 後 不 知 所 在 。 此 後 有 一 個 叫 李 寬 的 人 , 到 了 吳 國 而 操 蜀 語 , 能 祝 水 治 病 , 病 者 多 愈 , 於 是 遠 近 都 說 李 寬 即 李 阿 , 共 稱 他 為 李 八 百 。 自 公 卿 以 下 都 雲 集 其 門 , 後 來 者 不 能 得 常 見 , 但 拜 其 外 門 而 退 , 避 役 的 吏 民 依 寬 為 弟 子 的 恆 近 千 人 。 寬 所 奉 的 道 室 叫 做 「 廬 」 , 寬 後 得 溫 病 , 托 稱 入 廬 齋 戒 , 遂 死 於 廬 中 。 信 徒 稱 其 化 形 屍 解 , 並 非 真 死 。 李 家 道 起 源 於 四 川 , 三 國 時 在 吳 國 廣 泛 傳 播 。 以 祝 水 神 符 為 人 治 病 , 與 張 陵 天 師 道 相 類 似 。 李 家 道 比 起 早 期 五 斗 米 道 來 更 為 成 熟 , 已 傳 播 到 社 會 上 層 , 到 東 晉 葛 洪 時 仍 在 江 南 盛 行 。 晉 以 後 李 家 道 在 歷 史 舞 台 上 逐 漸 消 失 , 大 約 與 天 師 道 合 流 的 緣 故 。
帛家道
魏 晉 時 的 一 個 道 派 , 活 動 於 北 方 及 江 浙 一 帶 。 帛 家 道 的 來 歷 還 不 太 明 確 , 依 據 史 料 只 知 與 帛 和 有 關 。 帛 和 被 列 入 《 神 仙 傳 》 , 據 稱 曾 傳 授 于 吉 《 太 平 經 》 , 似 與 太 平 道 有 一 定 關 連 ; 帛 和 又 曾 得 《 三 皇 天 文 大 字 》 、 《 五 嶽 真 形 圖 》 、 《 神 丹 方 》 , 帛 家 道 曾 傳 《 三 皇 內 文 》 和 《 五 嶽 真 形 圖 》 。 魏 晉 時 , 北 方 中 原 和 江 浙 一 帶 道 士 即 以 帛 和 之 名 在 民 間 俗 禱 的 基 礎 上 發 展 起 帛 家 道 。 帛 家 道 與 天 師 道 也 有 聯 繫 , 東 晉 時 向 上 層 社 會 發 展 , 同 天 師 道 及 上 清 派 逐 步 融 合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水道
五 斗 米 道 的 支 派 , 托 稱 為 張 天 師 家 奴 所 創 。 清 水 道 以 清 水 為 人 治 病 , 據 《 三 天 內 解 經 》 說 : 在 清 明 求 願 之 日 , 向 一 甕 清 水 燒 香 禮 拜 , 認 為 道 在 水 中 。 據 載 , 東 晉 簡 文 帝 司 馬 昱 先 事 清 水 道 師 , 道 師 即 京 都 王 濮 陽 , 他 曾 為 簡 文 帝 求 子 , 又 曾 以 清 水 為 人 治 病 。 清 水 道 的 道 法 仍 屬 道 教 符 籙 派 。
靈寶派
靈 寶 派 以 《 靈 寶 五 符 經 》 為 看 家 經 典 。 靈 寶 的 說 法 , 東 漢 方 士 已 有 , 起 源 於 一 種 神 秘 的 「 符 」 , 據 說 是 護 身 法 寶 , 所 謂 「 無 上 靈 寶 謁 」 正 是 《 太 平 經 》 對 這 種 寶 符 的 讚 頌 。 葛 洪 從 孫 葛 巢 甫 將 其 引 伸 , 托 稱 元 始 天 王 傳 經 , 製 作 《 靈 寶 經 》 幾 十 卷 。 到 陸 修 靜 又 加 增 修 , 立 成 軌 儀 , 於 是 靈 寶 之 教 大 行 於 世 。 靈 寶 的 修 煉 方 法 主 要 是 重 符 籙 科 教 , 又 受 到 上 清 派 的 影 響 , 也 講 存 神 、 誦 經 之 類 , 它 似 乎 介 於 新 舊 之 間 , 既 有 天 師 道 的 老 法 式 , 也 有 上 清 派 的 新 手 段 , 比 上 清 派 更 能 招 徠 多 層 次 的 信 徒 。 靈 寶 派 比 較 重 視 集 體 的 宗 教 活 動 , 這 點 和 米 道 相 仿 佛 。 大 家 一 起 唱 經 一 起 吃 齋 , 又 不 同 於 米 道 的 聚 眾 鬧 事 , 而 是 要 通 過 齋 醮 科 儀 讓 信 徒 懂 得 : 我 們 的 身 體 會 做 出 殺 、 盜 、 淫 種 種 罪 惡 行 為 , 所 以 要 用 禮 拜 來 約 束 它 ; 我 們 的 口 會 出 「 惡 言 」 , 所 以 要 唱 經 來 淨 化 它 ; 我 們 的 心 懷 著 貪 欲 與 惡 念 , 所 以 要 用 存 神 的 方 法 來 驅 趕 它 。 勸 善 度 人 , 這 是 靈 寶 派 的 特 徵 , 它 的 齋 醮 科 儀 不 僅 是 只 達 到 個 人 成 仙 的 目 的 , 而 且 要 借 此 幫 助 別 人 行 善 得 道 , 類 似 於 佛 教 的 救 度 眾 生 。
上清派
上 清 派 的 成 立 和 陶 弘 景 的 努 力 分 不 開 。 在 陶 氏 之 前 已 有 上 清 派 的 雛 形 , 造 作 了 一 些 經 典 , 但 在 社 會 上 影 響 不 大 。 陶 弘 景 有 意 識 地 構 造 上 清 派 自 身 的 傳 授 系 統 和 演 變 歷 史 , 並 總 結 和 發 展 了 遺 留 到 他 手 裡 的 上 清 派 經 典 , 集 其 大 成 , 以 眾 真 告 誡 的 方 式 宣 布 上 清 派 的 成 立 。 陶 弘 景 是 使 道 教 在 教 理 上 進 一 步 提 高 的 一 個 重 要 人 物 , 他 出 身 在 具 有 較 高 文 化 傳 統 的 士 族 家 庭 , 幼 年 即 喜 讀 《 神 仙 傳 》 之 類 的 道 書 , 由 於 仕 途 上 不 得 志 , 於 三 十 六 歲 便 歸 隱 茅 山 修 道 。 他 性 好 著 述 , 尤 明 陰 陽 五 行 、 風 角 星 算 、 山 川 地 理 、 醫 術 本 草 。 他 是 個 多 才 多 藝 的 人 物 , 特 別 在 藥 物 學 上 有 重 要 貢 獻 。 他 的 著 作 很 多 , 重 要 的 有 《 真 誥 》 、 《 登 真 隱 訣 》 、 《 真 靈 位 業 圖 》 、 《 神 農 本 草 經 集 注 》 、 《 合 丹 法 式 》 等 。 他 雖 然 身 在 山 林 , 但 仍 熱 衷 於 政 治 活 動 , 只 不 過 他 的 活 動 同 早 期 道 教 徒 不 同 , 他 是 要 幫 助 統 治 者 穩 固 統 治 秩 序 。 他 的 《 真 靈 位 業 圖 》 把 神 仙 劃 分 等 級 , 就 是 替 人 間 的 封 建 等 級 制 找 根 據 , 以 便 維 護 這 種 制 度 。 經 過 陶 弘 景 努 力 而 形 成 的 上 清 派 , 沒 有 致 力 於 大 規 模 的 集 體 宗 教 活 動 , 而 是 注 重 個 人 閉 門 獨 戶 進 行 修 煉 , 故 其 信 徒 多 是 知 識 分 子 。 除 了 吸 收 道 教 內 部 其 他 各 派 修 行 方 法 , 上 清 派 的 獨 到 之 處 就 在 於 : 它 堅 持 通 過 煉 神 的 方 法 去 達 到 煉 形 的 目 的 , 把 佛 門 煉 神 的 義 理 吸 取 進 道 教 。 上 清 派 極 看 重 精 神 的 修 養 , 認 為 要 獲 得 形 體 永 存 的 高 級 方 法 就 是 存 神 和 行 氣 。 靈 寶 派 向 佛 教 學 習 , 上 清 派 比 靈 寶 派 學 習 得 更 多 。 主 張 三 教 合 一 , 借 用 佛 教 理 論 來 完 善 本 派 , 這 是 上 清 派 的 又 一 大 特 徵 。 正 因 為 如 此 , 上 清 派 在 宗 教 理 論 上 比 靈 寶 派 更 有 系 統 , 更 富 於 理 論 思 維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觀道
北 魏 時 陝 西 終 南 山 一 帶 興 起 的 道 派 , 是 繼 天 師 道 、 上 清 派 、 靈 寶 派 之 後 產 生 的 又 一 有 名 道 派 。 到 北 周 , 樓 觀 派 繼 續 發 展 , 至 隋 唐 而 達 於 鼎 盛 , 成 為 當 時 道 教 的 熱 點 之 一 。 安 史 之 亂 後 , 樓 觀 派 漸 趨 衰 微 , 到 元 代 合 並 於 全 真 道 。 樓 觀 派 尊 尹 喜 為 祖 師 , 崇 奉 的 經 典 為 《 道 德 經 》 、 《 西 升 經 》 、 《 妙 真 經 》 等 , 另 外 還 傳 習 上 清 經 、 三 皇 文 和 靈 寶 經 。 該 派 受 上 清 派 的 影 響 較 大 , 習 誦 《 大 洞 真 經 》 、 《 黃 庭 內 景 經 》 等 。 為 與 佛 教 相 抗 衡 , 該 派 力 主 老 子 化 胡 說 , 成 為 當 時 北 方 道 教 與 佛 教 辯 爭 的 一 個 重 鎮 。 樓 觀 道 士 的 修 煉 方 術 以 融 合 各 派 為 特 徵 , 符 籙 與 丹 鼎 都 有 。 樓 觀 派 在 道 教 發 展 史 及 佛 道 相 爭 史 上 都 佔 有 重 要 的 一 席 之 地 。
重玄學派
道 教 中 以 「 重 玄 」 思 想 注 解 《 道 德 經 》 而 聞 名 於 世 的 一 個 學 派 , 並 非 有 組 織 的 道 派 。 所 謂 「 重 玄 」, 語 出 《 道 德 經 》 第 一 章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 重 玄 派 的 最 初 形 成 當 是 魏 晉 玄 學 的 產 物 , 魏 晉 時 孫 登 以 重 玄 為 宗 解 釋 《 道 德 經 》 奠 定 了 這 一 學 派 發 展 的 基 石 。 魏 晉 以 降 , 陸 續 為 道 教 學 者 所 闡 釋 , 並 吸 取 了 佛 教 中 觀 思 想 。 唐 代 是 重 玄 學 派 的 鼎 盛 時 期 , 有 一 大 批 以 重 玄 為 宗 的 道 教 學 者 , 其 中 以 成 玄 英 、 李 榮 等 最 為 突 出 , 經 他 們 的 努 力 , 重 玄 派 成 為 道 教 老 學 中 最 有 影 響 的 流 派 , 唐 玄 宗 李 隆 基 注 釋 《 老 子 》 亦 採 用 其 說 。 重 玄 派 解 釋 《 老 子 》 有 兩 大 特 徵 , 一 是 援 引 《 莊 子 》 來 闡 釋 老 子 思 想 , 二 是 援 引 佛 教 哲 學 , 特 別 是 吸 取 了 佛 教 三 論 宗 和 天 台 宗 的 思 想 闡 發 老 子 玄 理 。 這 就 發 展 了 道 教 的 教 理 教 義 , 使 其 更 具 思 辯 性 。 另 一 方 面 , 重 玄 派 也 給 佛 教 思 想 以 影 響 , 如 三 論 宗 的 著 作 中 即 多 次 提 到 「 玄 」 和 「 又 玄 」 的 概 念 。 重 玄 派 注 重 玄 理 思 辯 , 在 隋 唐 佛 道 的 理 論 之 爭 中 , 多 由 重 玄 派 人 物 代 表 道 教 方 面 參 加 , 重 玄 派 也 因 此 在 當 時 道 教 中 佔 重 要 地 位 。 直 到 唐 末 五 代 , 蜀 地 尚 存 較 濃 的 重 玄 之 風 , 但 重 玄 派 整 體 上 已 趨 衰 微 。 南 宋 時 邵 若 愚 、 董 思 靖 等 解 老 , 都 明 重 玄 之 義 , 宋 代 道 教 一 些 《 老 子 集 注 》 中 大 量 引 重 玄 學 說 , 此 其 遺 風 。
閭山派
閭 山 派 , 是 道 教 在 福 建 、 浙 江 、 江 西 、 廣 東 、 台 灣 等 地 流 行 的 一 個 重 要 流 派 , 因 以 「 閭 山 」 為 其 大 本 營 而 得 名 。 相 傳 閭 山 在 閩 江 之 底 , 凡 人 不 能 目 見 , 唯 有 修 行 到 了 高 級 階 段 才 能 進 入 江 中 洞 府 。 這 種 說 法 儘 管 顯 得 神 秘 , 但 卻 反 映 了 道 家 主 陰 、 崇 水 觀 念 在 該 道 派 中 的 沿 襲 與 發 展 。
閭 山 法 約 於 唐 宋 間 形 成 於 福 建 、 江 西 等 地 。 該 教 派 奉 祀 閭 山 九 郎 、 蒙 山 七 郎 、 趙 侯 三 郎 、 張 趙 二 郎 等 為 法 神 , 並 吸 收 道 教 靈 寶 派 咒 語 科 儀 , 成 為 南 方 最 重 要 的 教 派 之 一 。
閭 山 派 與 淨 明 忠 孝 道 具 有 共 同 的 神 仙 信 仰 淵 源 。 這 兩 個 道 派 都 尊 奉 晉 代 著 名 道 士 許 遜 為 祖 師 ; 同 時 , 它 們 也 都 以 殺 蛇 斬 蛟 故 事 相 標 榜 。 所 不 同 的 是 淨 明 忠 孝 道 後 來 比 較 重 視 倫 理 道 德 的 建 樹 , 而 閭 山 派 則 朝 著 科 儀 與 法 術 的 方 向 發 展 。
福 建 是 閭 山 派 發 展 的 中 心 , 其 最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唐 代 以 來 福 州 民 間 女 神 陳 靖 姑 信 仰 的 擴 大 及 影 響 。 該 道 派 利 用 陳 靖 姑 救 產 扶 嬰 、 驅 妖 除 煞 的 傳 說 , 以 宣 揚 法 術 度 人 的 威 力 , 從 而 形 成 了 以 奉 祀 許 真 君 為 教 主 , 以 陳 靖 姑 ( 並 有 林 、 李 二 夫 人 ) 為 法 主 的 閭 山 大 奶 夫 人 派 , 各 地 民 間 俗 稱 「 三 奶 派 」 、 「 夫 人 教 」 或 「 王 姥 教 」 , 此 為 閭 山 派 的 主 流 。 嗣 後 , 閭 山 派 擴 展 到 浙 南 、 贛 南 、 粵 東 北 甚 至 湘 西 等 地 區 。 明 清 以 後 , 隨 移 民 而 傳 到 台 灣 地 區 及 東 南 亞 許 多 國 家 。 絕 大 部 分 法 事 是 趨 煞 收 妖 、 除 邪 納 福 ; 道 師 身 穿 神 裙 、 頭 戴 神 額 紅 巾 , 故 人 稱 之 「 紅 頭 師 」 。 約 於 宋 代 , 閭 山 派 受 佛 教 瑜 伽 派 的 影 響 , 部 分 地 區 道 壇 吸 收 瑜 伽 法 ( 或 稱 靈 山 法 ) , 形 成 了 「 靈 山 法 」 與 「 閭 山 法 」 並 存 於 道 壇 科 儀 之 現 象 , 民 間 稱 之 為 「 法 主 公 教 」 。 其 教 派 在 奉 祀 許 真 君 的 同 時 , 突 出 了 宋 代 永 福 巫 法 僧 張 聖 君 的 地 位 , 稱 之 為 「 張 法 主 公 」 , 其 教 法 與 「 三 奶 派 」 只 做 驅 凶 納 吉 的 紅 事 科 法 之 最 大 的 差 別 是 兼 做 紅 白 法 事 儀 式 。 道 師 在 喪 事 功 德 道 場 中 穿 海 青 衣 、 戴 青 巾 , 故 有 「 烏 頭 師 」 之 稱 。
閭 山 派 的 道 師 職 位 , 一 是 根 據 道 壇 世 襲 師 承 , 一 是 根 據 傳 度 ( 考 法 ) 儀 式 之 傳 度 師 確 定 。 經 特 定 「 考 法 」 的 授 職 儀 式 之 後 方 能 主 持 社 區 道 壇 的 重 大 醮 儀 活 動 。 閩 西 地 區 ( 客 家 地 區 ) 之 高 功 還 有 「 進 郎 位 」 之 舉 , 經 道 門 高 功 或 官 府 、 道 會 司 舉 行 儀 式 測 試 認 可 後 , 方 能 進 「 郎 位 」 而 稱 「 郎 」 。 閭 山 派 道 壇 為 世 襲 傳 承 制 度 , 在 無 子 嗣 情 況 下 方 可 傳 婿 、 傳 外 甥 。 但 其 壇 號 數 代 相 沿 不 變 , 道 派 師 承 有 著 深 厚 的 傳 統 。
閭 山 派 科 儀 範 圍 很 廣 , 除 比 較 統 一 的 正 月 十 五 日 前 的 陳 靖 姑 神 誕 慶 醮 及 部 分 地 區 七 月 二 十 三 日 的 張 聖 君 神 誕 慶 典 外 , 其 道 壇 儀 式 主 要 分 幡 科 、 齋 科 、 法 科 三 大 類 。 幡 科 是 社 區 祠 廟 中 舉 行 的 公 眾 性 的 祈 禳 儀 式 , 齋 科 是 以 家 庭 度 亡 及 佛 寺 慶 典 、 開 光 或 普 渡 等 方 面 為 主 要 內 容 的 儀 式 ; 法 科 是 以 家 庭 為 單 位 的 出 煞 驅 邪 、 禳 災 納 吉 的 法 事 儀 式 。 閭 山 派 道 壇 主 要 法 器 有 龍 角 、 師 鈴 、 鈴 刀 、 麻 蛇 、 寶 劍 、 朝 板 、 馬 鞭 、 雷 牌 、 戒 尺 、 天 篷 尺 、 法 器 、 神 圖 、 手 爐 、 水 盂 等 , 「 法 主 公 教 」 的 道 壇 多 有 木 魚 、 磐 等 法 器 。
目 前 , 隨 著 政 府 對 宗 教 政 策 的 落 實 , 部 分 縣 市 成 立 道 教 協 會 , 閭 山 派 道 師 多 數 加 入 該 協 會 , 相 當 一 部 分 閭 山 派 道 壇 在 民 間 社 會 活 動 中 得 到 正 常 的 開 展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心派
宋 代 正 一 派 的 一 個 支 派 , 以 傳 授 一 種 新 符 籙 「 天 心 正 法 」 而 得 名 。 鄧 有 功 《 上 清 天 心 正 法 序 》 說 : 淳 化 五 年 ( 公 元 9 9 4 ) 饒 洞 天 掘 地 得 天 心 法 籙 , 並 訪 五 代 名 道 士 譚 紫 霄 受 學 , 成 為 「 天 心 初 祖 」 。 此 後 道 士 王 太 初 以 天 心 正 法 治 鬼 妖 而 聞 名 於 世 ; 朝 散 侍 郎 路 時 中 行 天 心 正 法 驅 邪 , 民 間 呼 為 「 路 真 官 」 ; 雷 守 聲 行 天 心 正 法 名 聞 朝 廷 , 召 入 宮 內 為 後 妃 治 病 立 愈 , 賜 號 「 洞 元 法 師 」 。 宋 元 間 雷 時 中 置 壇 傳 天 心 正 法 , 弟 子 數 千 人 , 分 為 東 南 和 西 蜀 二 派 , 混 元 之 教 大 行 於 世 。 天 心 正 法 以 天 上 北 極 為 主 神 , 所 傳 有 天 罡 大 聖 、 黑 煞 、 三 光 三 符 以 及 北 極 驅 邪 院 、 都 天 大 法 主 二 印 , 符 法 簡 略 , 廣 為 流 傳 。 後 又 吸 取 上 清 派 存 思 法 , 強 調 作 法 先 須 內 修 , 以 道 為 本 而 法 為 末 。 水 滸 所 載 公 孫 勝 習 五 雷 天 心 正 法 破 敵 , 可 見 此 時 此 法 之 深 入 民 間 。
神霄派
內 丹 與 符 籙 融 合 而 產 生 的 符 籙 新 派 , 形 成 於 北 宋 末 。 神 霄 派 的 創 始 人 為 江 西 南 豐 道 士 王 文 卿 , 他 托 稱 得 唐 道 士 汪 君 之 傳 , 被 宋 徽 宗 召 見 , 拜 太 素 大 夫 、 凝 神 殿 校 籍 , 後 又 拜 為 金 門 羽 客 , 升 凝 神 殿 侍 宸 , 賜 號 「 沖 虛 通 妙 先 生 」 。 該 派 稱 其 符 法 出 於 高 上 神 霄 玉 清 真 王 , 又 號 南 極 長 生 大 帝 , 為 萬 雷 總 司 。 該 派 的 神 霄 雷 法 由 於 迎 合 了 宋 徽 宗 崇 道 的 需 要 , 很 快 流 傳 開 來 。 徽 宗 命 天 下 諸 州 建 神 霄 玉 清 萬 壽 宮 以 祀 神 霄 大 帝 , 神 霄 派 符 法 由 此 傳 承 不 絕 , 衍 生 出 許 多 不 同 支 派 。 神 霄 派 以 融 合 內 丹 與 符 籙 為 特 徵 , 其 內 丹 法 淵 源 於 張 伯 端 南 宗 , 強 調 內 煉 外 用 都 需 以 本 性 元 神 為 主 , 以 內 煉 為 體 , 以 符 籙 為 用 。 神 霄 道 士 從 人 身 小 天 地 、 宇 宙 大 天 地 之 說 出 發 , 認 為 雷 法 中 所 召 攝 的 雷 神 將 吏 , 實 際 上 為 自 身 的 精 氣 神 及 五 臟 之 氣 。 到 元 代 , 該 派 因 受 全 真 道 和 儒 學 的 影 響 , 漸 漸 重 視 宗 教 道 德 實 踐 , 守 持 戒 法 , 並 以 守 忠 孝 為 先 。
清微派
唐 末 產 生 的 內 丹 與 符 籙 相 結 合 的 新 的 符 籙 道 派 , 該 派 稱 其 符 法 出 於 清 微 天 元 始 天 尊 , 故 名 。 據 《 清 微 仙 譜 》 說 : 該 派 創 始 於 唐 末 廣 西 零 陵 人 祖 舒 , 第 九 代 為 南 畢 道 。 南 隱 居 四 川 青 城 山 , 將 雷 法 授 黃 舜 申 , 黃 遂 以 擅 雷 法 而 聞 名 京 師 , 受 宋 理 宗 召 見 , 到 元 代 授 其 「 雷 淵 廣 福 普 化 真 人 」 之 號 。 黃 舜 申 作 為 第 十 代 宗 師 , 清 微 法 經 其 闡 揚 宗 旨 而 大 成 , 門 徒 甚 多 , 道 闡 四 方 。 清 微 符 籙 和 神 霄 符 籙 一 樣 , 以 雷 法 為 主 , 名 目 繁 多 , 主 張 內 煉 為 本 , 符 籙 為 末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東華派
北 宋 末 靈 寶 派 分 化 出 的 一 個 支 派 , 創 始 於 道 士 寧 全 真 。 據 載 : 宋 尚 書 王 古 原 繼 承 丹 元 真 人 東 華 嫡 傳 , 後 傳 給 得 靈 寶 之 法 的 田 靈 虛 , 田 氏 合 東 華 、 靈 寶 二 家 之 學 , 傳 給 寧 全 真 。 寧 曾 為 宋 高 宗 所 召 請 , 賜 「 洞 微 高 士 」 之 號 , 後 又 進 封 為 「 贊 化 先 生 」 , 經 常 主 持 朝 廷 的 醮 祭 之 事 , 以 通 真 達 靈 而 名 震 京 師 。 寧 氏 之 後 , 數 傳 而 到 林 靈 真 , 林 以 濟 生 度 死 為 己 任 , 常 建 普 度 大 會 , 被 授 為 靈 寶 通 玄 弘 教 法 師 教 門 高 士 , 主 持 天 慶 觀 道 務 , 門 徒 百 餘 人 。 東 華 派 的 齋 醮 祭 煉 中 吸 取 了 內 丹 法 , 以 內 煉 成 丹 為 外 用 符 籙 之 本 。
淨明道
淨 明 道 發 生 於 對 許 遜 真 人 的 崇 拜 。 唐 代 開 始 盛 傳 許 遜 事 跡 , 將 其 仙 化 , 出 現 崇 拜 熱 。 唐 高 宗 和 武 則 天 時 , 洞 真 先 生 胡 慧 超 修 復 了 許 遜 的 紀 念 地 -- 西 山 游 帷 觀 , 又 著 書 宣 傳 許 遜 的 孝 道 , 為 南 宋 淨 明 道 的 形 成 作 了 準 備 。 北 宋 時 , 經 統 治 者 大 力 倡 導 , 許 遜 的 忠 孝 形 象 塑 立 起 來 , 民 間 對 其 崇 拜 日 漸 加 溫 , 奠 定 了 南 宋 以 奉 許 遜 為 開 山 祖 的 淨 明 道 形 成 的 群 眾 基 礎 。 南 宋 何 守 澄 的 《 靈 寶 淨 明 新 修 九 老 神 印 伏 魔 秘 法 序 》 稱 : 許 遜 真 君 於 南 宋 初 降 靈 西 山 , 用 靈 寶 淨 明 秘 法 , 化 民 以 忠 孝 廉 慎 之 教 。 其 實 , 這 位 何 守 澄 ( 淨 明 道 稱 之 為 何 真 公 ) 便 是 南 宋 淨 明 道 的 開 創 人 。 何 守 澄 傳 度 弟 子 五 百 多 人 , 並 明 確 亮 出 「 忠 孝 」 作 為 旗 號 , 這 與 唐 代 的 許 遜 崇 拜 重 點 講 「 孝 」 有 所 不 同 。 淨 明 道 的 產 生 與 靈 寶 派 有 密 切 關 係 , 有 人 認 為 它 淵 源 於 靈 寶 派 。
大道教 (真大道教)
大 道 教 創 始 人 為 劉 德 仁 , 金 皇 統 二 年 ( 公 元 1 1 4 2 ) 他 托 稱 有 老 人 授 其 玄 妙 道 , 此 即 大 道 教 的 創 立 。 劉 德 仁 以 九 條 戒 法 傳 習 門 徒 , 其 內 容 主 要 為 忠 君 孝 親 , 誠 以 待 人 , 清 淨 無 邪 , 安 貧 樂 道 , 力 耕 而 食 , 量 入 為 用 , 不 盜 竊 , 不 飲 酒 , 不 驕 盈 。 這 些 得 到 許 多 人 信 仰 , 「 傳 其 道 者 幾 遍 中 國 」 。 劉 德 仁 逝 世 後 被 追 贈 真 人 號 , 相 繼 掌 教 的 有 二 祖 陳 師 正 , 三 祖 張 信 真 , 四 祖 毛 希 琮 。 金 哀 宗 正 大 六 年 ( 公 元 1 2 2 9 ) , 大 道 教 曾 一 度 被 禁 止 , 此 後 幾 十 年 間 隱 於 民 間 傳 播 , 沒 留 下 什 麼 記 載 。 到 元 憲 宗 時 , 傳 給 第 五 代 祖 師 酈 希 誠 , 得 到 統 治 者 寵 信 , 改 稱 其 教 為 「 真 大 道 」 。 元 以 後 , 真 大 道 逐 漸 衰 落 並 消 失 , 或 已 合 並 於 全 真 道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一教 (太乙道)
太 一 教 由 衛 州 ( 今 河 南 汲 縣 ) 人 蕭 抱 珍 創 建 於 金 熙 宗 天 眷 初 ( 公 元 1 1 3 8 - 1 1 4 0 ) 。 太 一 教 的 得 名 起 於 該 教 對 太 一 神 的 崇 奉 。 其 教 傳 行 “ 太 一 三 元 法 籙 ”。 太 一 的 含 義 是 元 氣 混 淪 , 太 極 剖 判 , 至 理 純 一 , 又 是 秦 漢 以 來 道 教 所 奉 祀 的 神 。 三 元 指 天 、地 、 水 三 官 。 從 淵 源 上 說 , 太 一 教 屬 正 一 派 系 統 。 蕭 抱 珍 所 傳 行 的 太 一 三 元 法 籙 祈 禳 呵 禁 , 治 病 驅 邪 , 適 應 民 間 需 要 , 不 久 以 符 法 靈 驗 名 世 , 信 從 者 很 多 , 其 影 響 及 於 山 東 、 河 北 一 帶 。 太 一 教 以 符 水 祈 禳 為 主 事 , 但 也 重 內 煉 。 它 以 心 靈 湛 寂 、 沖 虛 玄 靜 的 內 修 功 夫 為 本 , 以 符 錄 為 輔 , 二 者 並 行 不 悖 , 這 與 同 時 的 神 霄 、 清 微 諸 派 特 徵 一 致 。 太 一 教 遵 行 《 道 德 經 》 , 以 「 弱 」 為 道 要 , 又 受 儒 學 影 響 , 重 視 忠 孝 等 綱 常 倫 理 。 太 一 教 傳 二 百 年 , 至 元 代 仍 受 統 治 者 禮 遇 ,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賜 號 太 一 道 第 四 祖 蕭 輔 道 為 「 太 一 中 和 仁 靖 真 人 」 , 並 贈 太 一 道 前 三 代 祖 師 以 真 人 號 , 其 後 五 祖 蕭 居 壽 、 六 祖 蕭 全 佑 、 七 祖 蕭 天 佑 皆 被 元 室 封 為 真 人 。 七 祖 以 後 , 史 料 失 載 , 流 傳 不 詳 , 教 祖 及 道 士 都 未 留 下 著 述 。
全真道
全 真 道 興 盛 於 金 元 時 代 , 是 宋 元 新 道 派 中 最 大 也 是 最 重 要 的 一 派 。 元 以 降 , 與 正 一 道 作 為 兩 大 道 派 延 續 至 今 。
全 真 道 創 教 人 王 ( 公 元 1 1 1 3 - 1 1 6 9 ) , 號 重 陽 子 , 陝 西 咸 陽 人 , 出 身 富 家 , 仕 途 無 進 , 於 是 入 道 。 他 自 稱 於 正 隆 四 年 ( 公 元 1 1 5 9 ) 在 甘 河 鎮 遇 異 人 授 以 真 訣 , 自 此 棄 家 入 終 南 山 南 時 村 居 於 穴 中 修 煉 , 號 其 穴 為 「 活 死 人 墓 」 , 自 號 「 王 害 風 」 , 佯 狂 裝 瘋 。 大 定 七 年 ( 公 元 1 1 6 7 ) , 放 火 燒 掉 所 住 茅 庵 , 雲 游 至 山 東 半 島 , 正 式 亮 出 全 真 旗 號 , 收 了 馬 鈺 、 譚 處 端 、 劉 處 玄 、 邱 處 機 、 王 處 一 、 郝 大 通 、 孫 不 二 七 大 弟 子 。 這 七 大 弟 子 成 為 全 真 道 興 旺 發 展 的 骨 幹 , 各 自 形 成 門 派 , 後 稱 「 北 七 真 」 。 王 重 陽 在 山 東 半 島 創 教 、 傳 教 的 時 間 只 有 三 年 , 大 定 九 年 ( 公 元 1 1 6 9 ) 秋 , 他 留 王 處 一 、 郝 大 通 在 昆 崳 山 修 煉 , 自 己 攜 邱 劉 譚 馬 四 大 弟 子 返 關 中 , 抵 開 封 而 逝 。 弟 子 搜 集 遺 留 詩 詞 千 餘 首 , 編 為 《 全 真 集 》 刊 行 。 王 重 陽 之 後 , 大 弟 子 馬 鈺 繼 任 掌 教 , 其 餘 六 真 在 山 東 、 河 北 、 陝 西 、 河 南 等 地 傳 教 , 在 民 間 逐 漸 擴 大 了 影 響 。 馬 鈺 掌 教 期 間 , 教 旨 以 無 為 為 主 , 離 塵 去 俗 , 識 心 見 性 , 以 道 士 的 樸 素 苦 行 吸 引 社 會 人 士 信 向 , 尚 未 與 統 治 者 結 上 關 係 , 也 未 營 造 宮 觀 。 這 是 全 真 道 發 展 的 第 一 階 段 。 從 公 元 1 1 8 7 至 1 2 1 9 年 , 為 全 真 道 發 展 的 第 二 階 段 。 這 是 全 真 道 進 一 步 發 展 而 漸 漸 壯 大 的 時 期 , 劉 處 玄 、 邱 處 機 先 後 掌 教 , 以 山 東 半 島 為 活 動 中 心 。 此 時 的 全 真 道 , 特 別 注 意 爭 取 金 朝 統 治 者 的 承 認 和 重 視 , 並 開 始 營 造 宮 觀 , 建 立 宗 教 活 動 基 地 。 隨 著 全 真 道 在 民 間 勢 力 的 增 大 , 金 廷 也 日 益 重 視 它 。 泰 和 元 年 ( 公 元 1 2 0 1 ) 、 三 年 ( 公 元 1 2 0 3 ) 王 處 一 兩 次 被 徵 召 , 皇 帝 的 一 再 徵 召 , 反 過 來 又 提 高 了 全 真 道 地 位 , 促 進 了 它 在 民 間 的 流 傳 。 從 公 元 1 2 1 9 年 起 , 全 真 道 的 發 展 進 入 第 三 階 段 , 到 達 鼎 盛 , 促 這 一 局 面 的 關 鍵 人 物 是 邱 處 機 。 邱 應 成 吉 思 汗 之 召 , 以 七 十 多 歲 高 齡 率 徒 赴 西 域 雪 山 ( 今 阿 富 汗 境 內 ) , 勸 其 戒 殺 , 取 得 成 吉 思 汗 尊 敬 , 稱 他 為 邱 神 仙 , 令 他 掌 管 天 下 的 出 家 人 , 並 敕 免 全 真 道 士 差 役 賦 稅 。 邱 處 機 於 公 元 1 2 2 4 年 東 歸 , 回 到 燕 京 ( 今 北 京 ) , 住 於 太 極 觀 ( 後 改 名 長 春 宮 ) , 該 觀 從 此 成 為 全 真 道 首 腦 機 關 所 在 地 。 邱 處 機 提 出 「 立 觀 度 人 」 , 此 後 全 真 弟 子 大 建 宮 觀 、 廣 收 門 徒 的 活 動 大 為 展 開 , 全 真 道 觀 逐 漸 遍 佈 北 方 。 公 元 1 2 2 7 年 , 邱 處 機 卒 , 葬 於 長 春 宮 處 順 堂 , 即 今 天 的 北 京 白 雲 觀 。 從 邱 處 機 掌 教 後 , 全 真 道 有 了 很 大 發 展 。
元 代 全 真 道 的 發 展 進 入 鼎 盛 期 。 全 真 道 大 建 宮 觀 , 廣 收 門 徒 出 現 許 多 知 名 道 士 , 一 派 道 門 興 旺 景 象 。 邱 處 機 去 世 後 , 繼 起 掌 教 者 尹 志 平 、 李 志 常 進 一 步 拓 展 全 真 事 業 , 爭 取 統 治 者 支 持 , 使 全 真 道 獲 得 進 一 步 發 展 , 步 入 頂 峰 。 全 真 道 不 僅 在 北 方 成 為 道 教 重 心 , 還 渡 江 南 傳 , 江 浙 鄂 閩 等 地 都 有 了 全 真 道 的 活 動 蹤 跡 。 元 初 江 南 全 真 道 最 大 的 活 動 點 在 湖 北 武 當 山 , 徒 眾 甚 多 。 全 真 道 南 傳 之 前 , 江 南 已 有 金 丹 派 南 宗 煉 內 丹 , 自 稱 丹 法 出 於 鍾 、 呂 、 劉 , 與 北 方 全 真 道 同 源 異 流 。 南 宗 教 團 不 大 , 未 受 元 室 重 視 , 於 是 南 宗 徒 裔 在 元 代 紛 紛 合 流 於 全 真 門 下 , 其 著 名 者 有 李 道 純 、 陳 致 虛 等 。 至 此 , 全 真 道 傳 遍 大 江 南 北 , 盛 極 一 時 , 與 正 一 道 勢 力 不 相 上 下 。 全 真 道 政 治 地 位 因 元 室 冊 封 全 真 祖 師 而 有 了 很 大 提 高 。 至 元 六 年 ( 公 元 1 2 6 9 ) , 忽 必 烈 詔 封 全 真 道 所 尊 東 華 帝 君 、 鍾 離 權 、 呂 洞 賓 、 劉 海 蟾 、 王 五 祖 為 「 真 君 」 , 後 人 稱 為 北 五 祖 ; 又 封 王 七 大 弟 子 為 真 人 , 世 稱 七 真 。 至 大 三 年 ( 公 元 1 3 1 0 ) , 元 武 宗 又 加 封 全 真 五 祖 為 帝 君 , 七 真 為 真 君 , 邱 處 機 弟 子 尹 志 平 等 十 八 人 為 真 人 。 不 少 全 真 道 高 道 知 集 賢 院 道 教 事 。 大 略 從 元 中 期 至 元 末 , 可 算 全 真 道 發 展 的 第 四 個 階 段 , 呈 外 盛 內 衰 之 象 , 教 風 有 變 , 趨 於 蛻 化 , 教 內 高 道 缺 乏 , 落 入 發 展 平 平 的 局 面 。 與 此 相 比 , 正 一 道 成 為 元 代 中 後 期 較 興 盛 的 道 派 。
玄教
龍 虎 宗 的 一 個 支 派 , 為 元 代 道 士 張 留 孫 創 建 。 張 留 孫 是 信 州 貴 溪 人 , 幼 從 伯 父 學 道 龍 虎 山 上 清 宮 , 為 張 宗 演 弟 子 。 至 元 十 三 年 ( 公 元 1 2 7 6 ) 元 世 祖 召 三 十 六 代 天 師 張 宗 演 赴 朝 , 張 留 孫 從 行 , 次 年 留 於 京 城 。 至 元 十 五 年 ( 公 元 1 2 7 8 ) 賜 號 「 玄 教 宗 師 」 , 授 道 教 都 提 點 , 統 領 江 北 、 淮 東 、 淮 西 、 荊 襄 道 教 事 務 , 佩 銀 印 , 在 政 治 上 也 深 受 元 世 祖 信 任 , 朝 廷 有 大 事 必 定 咨 詢 。 在 張 留 孫 地 位 日 益 顯 赫 的 同 時 , 玄 教 也 逐 漸 形 成 。 他 的 門 下 聚 集 了 高 徒 數 十 人 , 分 別 在 崇 真 宮 和 江 南 各 地 大 宮 觀 擔 任 道 職 , 管 理 江 南 道 教 事 務 , 從 而 構 成 一 個 比 較 龐 大 的 道 教 派 別 。 玄 教 的 最 高 首 領 為 「 玄 教 大 宗 師 」 , 居 於 大 都 崇 真 萬 壽 宮 。 輔 佐 玄 教 大 宗 師 掌 管 道 務 的 是 玄 教 嗣 師 。 崇 真 萬 壽 宮 設 有 提 點 , 協 助 大 宗 師 處 理 日 常 道 務 。 另 外 有 江 淮 荊 襄 都 提 點 , 是 大 宗 師 指 揮 各 路 道 教 的 助 手 。 玄 教 的 主 要 分 佈 地 點 集 中 在 江 南 一 帶 , 在 北 方 的 道 教 活 動 不 多 。 從 第 一 任 掌 教 張 留 孫 起 到 元 末 , 先 後 更 替 了 五 任 掌 教 。 到 明 太 祖 時 , 只 承 認 張 天 師 後 嗣 , 不 再 承 認 玄 教 大 宗 師 , 玄 教 遂 解 體 。 玄 教 雖 是 從 龍 虎 宗 分 衍 出 來 的 一 個 支 派 , 但 對 於 龍 虎 宗 張 天 師 卻 有 較 大 的 獨 立 性 。 玄 教 在 理 論 上 沒 有 什 麼 建 樹 , 僅 存 在 於 元 代 , 但 對 促 進 正 一 道 的 形 成 和 發 展 起 了 重 要 的 歷 史 作 用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龍 門 派
全 真 道 的 一 個 支 派 , 奉 全 真 七 子 之 一 的 邱 處 機 為 開 派 祖 師 。 因 邱 處 機 曾 隱 修 隴 州 龍 門 山 , 故 取 名 「 龍 門 」
遇仙派
全 真 道 支 派 之 一 , 為 北 七 真 之 一 的 長 玄 真 人 馬 鈺 所 創 , 以 清 淨 修 煉 為 主 旨 。 馬 鈺 字 玄 寶 , 號 丹 陽 子 , 元 世 祖 至 元 六 年 ( 1 2 6 9 ) 贈 號 「 丹 陽 抱 一 無 為 真 人 」 , 元 武 宗 加 封 為 「 丹 陽 抱 一 無 為 普 化 真 君 」 。
丹 陽 子 創 遇 仙 派 , 重 陽 真 人 羽 化 後 , 行 化 於 各 地 。 《 丹 真 人 馬 公 登 真 記 》 說 : 「 凡 在 三 州 五 會 之 眾 , 傾 赴 雲 集 , 歡 喜 踴 躍 , 不 啻 如 見 慈 父 , 爭 相 延 致 以 為 濟 度 師 焉 。 」 其 門 人 弟 子 有 曹 頊 、 雷 大 通 、 劉 真 一 、 于 志 道 ( 一 作 志 遠 ) 、 楊 明 真 、 李 大 乘 等 , 事 跡 多 見 《 終 南 山 》 祖 建 山 真 內 傳 」 。
《 秋 集 》 卷 五 十 三 , 有 《 胙 城 縣 靈 虛 觀 》 記 李 志 遠 於 壬 辰 ( 1 2 3 2 年 ) 在 汴 京 北 門 外 建 道 觀 教 化 當 時 亂 民 , 受 教 者 皆 改 過 遷 善 存 活 甚 眾 。
據 以 上 各 說 則 遇 仙 師 自 馬 鈺 之 後 , 仍 極 興 盛 。
南無派
全 真 道 支 派 之 一 , 為 北 七 真 之 一 的 長 真 祖 師 譚 處 端 所 創 。 譚 曾 被 元 世 祖 敕 封 「 長 真 雲 水 蘊 德 真 人 」 。 據 《 南 無 道 派 宗 譜 》 , 譚 處 端 為 第 一 代 宗 師 , 傳 至 第 五 代 楊 理 信 , 活 動 於 明 初 。 明 代 , 南 無 派 宗 師 多 活 動 於 華 北 一 帶 , 其 勢 力 和 影 響 都 不 及 龍 門 派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當派
因 起 於 湖 北 武 當 山 而 得 名 。 武 當 山 又 稱 「 太 和 山 」 , 明 代 以 前 早 已 是 道 教 活 動 聖 地 , 為 道 教 敬 奉 的 「 玄 天 真 武 大 帝 」 的 發 祥 地 。 武 當 山 的 道 教 先 後 分 屬 正 一 、 全 真 兩 大 道 派 。 宋 真 宗 時 ( 公 元 9 9 8 - 1 0 2 2 ) , 正 一 派 首 先 傳 入 武 當 山 , 於 宋 元 之 際 成 為 武 當 山 道 教 主 體 , 曾 在 該 山 傳 過 以 下 支 派 : 大 茅 派 、 三 茅 派 、 火 居 道 。 全 真 教 的 傳 入 晚 於 正 一 教 近 兩 百 年 。 明 洪 武 時 ( 公 元 1 3 6 8 - 1 3 9 8 ) , 龍 門 派 四 代 邱 元 清 到 武 當 主 持 玉 龍 宮 , 至 清 代 中 葉 龍 門 派 已 成 為 武 當 道 教 的 主 體 。 明 成 祖 永 樂 ( 公 元 1 4 0 3 - 1 4 2 4 ) 時 , 屬 全 真 一 系 的 道 士 張 三 丰 門 下 形 成 了 一 個 與 全 真 道 教 義 教 制 及 宗 風 都 有 所 不 同 的 道 派 , 世 稱 武 當 道 派 , 其 派 與 陳 摶 一 派 有 淵 源 關 係 , 當 時 官 方 將 其 歸 於 全 真 道 。 這 一 派 崇 祀 「 真 武 大 帝 」 , 習 武 當 內 家 拳 , 主 張 三 教 合 一 , 重 視 修 煉 內 丹 , 特 別 強 調 性 功 , 為 元 明 間 新 產 生 的 全 真 支 派 。 據 《 諸 真 宗 派 總 簿 》 載 , 武 當 道 派 有 自 然 派 、 三 丰 派 、 日 新 派 、 蓬 萊 派 等 傳 衍 近 代 , 字 派 多 達 八 支 。
碧洞宗
全 真 道 龍 門 派 的 支 派 。 清 朝 康 熙 年 間 龍 門 派 道 士 陳 清 覺 所 創 。 陳 為 湖 北 武 昌 人 , 曾 在 武 當 山 太 子 坡 投 師 於 全 真 道 士 詹 太 林 , 後 入 川 在 青 城 山 傳 道 。 康 熙 皇 帝 詔 見 , 敕 封 為 「 碧 洞 真 人 」 , 並 賜 御 書 「 碧 洞 丹 台 」 匾 、 赤 龍 黑 虎 詩 章 等 物 。 從 此 開 創 全 真 道 龍 門 派 碧 洞 宗 , 對 四 川 道 教 影 響 很 大 。 現 在 青 城 山 、 青 羊 宮 的 道 士 都 屬 此 派 。 近 代 青 城 山 道 教 學 者 易 心 瑩 為 該 派 的 第 二 十 二 代 傳 人 。
中派
元 道 士 李 道 純 , 道 號 瑩 蟾 子 , 為 南 派 白 玉 蟾 的 再 傳 弟 子 , 丹 法 融 匯 三 教 , 核 心 要 訣 為 「 守 中 」 、 「 中 和 」 , 在 內 丹 法 中 自 成 一 家 , 被 後 世 道 教 稱 之 為 內 丹 「 中 派 」 。 實 際 上 中 派 並 非 教 團 , 也 不 是 金 丹 內 煉 派 系 。 李 道 純 著 有 《 中 和 集 》 、 《 三 天 易 髓 》 等 著 作 , 創 一 種 新 的 丹 功 。 明 代 尹 真 人 高 弟 , 清 代 黃 元 吉 承 其 要 旨 , 倡 導 中 派 之 說 , 尹 真 人 高 弟 著 《 性 命 圭 旨 》 以 論 守 中 要 訣 , 強 調 儒 釋 道 三 家 合 用 為 上 乘 。 黃 元 吉 著 《 樂 育 堂 語 錄 》 等 書 , 其 功 法 講 求 中 黃 直 透 , 以 守 中 為 一 貫 功 夫 。 白 雲 觀 《 諸 真 宗 派 總 簿 》 將 上 述 丹 功 功 法 稱 為 中 派 , 又 稱 「 先 天 派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6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東派
道 教 內 丹 功 法 的 一 派 , 明 嘉 靖 時 陸 西 星 所 創 。 陸 字 潛 虛 , 青 年 時 偏 於 儒 家 , 後 轉 向 內 丹 , 自 稱 呂 洞 賓 曾 親 臨 其 北 海 草 堂 二 十 餘 天 , 密 傳 丹 法 , 撰 著 《 方 壺 外 史 叢 書 》 , 輯 刊 《 呂 祖 全 書 》 , 大 闡 丹 道 , 遂 開 東 派 丹 功 。 其 功 法 屬 陰 陽 派 , 上 達 於 道 , 不 流 於 邪 , 行 道 雙 修 , 限 於 夫 婦 同 煉 , 要 點 在 「 凝 神 聚 氣 」 、 「 道 歸 自 然 」 。 陸 西 星 雖 創 東 派 , 但 並 未 立 教 , 故 師 徒 傳 授 系 統 記 載 不 詳 。 柳 存 仁 博 士 有 論 文 考 証 封 神 榜 陸 氏 所 作 。
西派
道 教 內 丹 功 法 的 一 派 , 清 咸 豐 年 間 李 涵 虛 所 創 。 李 為 四 川 樂 山 人 , 自 稱 於 峨 眉 山 遇 呂 洞 賓 及 張 三 丰 , 得 丹 法 秘 要 , 於 咸 豐 六 年 ( 公 元 1 8 5 6 ) 成 道 。 西 派 與 東 派 同 稱 呂 祖 親 傳 而 開 派 , 於 道 統 上 自 成 一 家 。 李 整 理 了 陸 西 星 的 《 道 緣 匯 錄 》 、 《 賓 翁 自 記 》 為 《 海 山 仙 跡 》 , 並 重 訂 《 呂 祖 年 譜 》 , 以 東 派 陸 西 星 後 身 自 居 , 並 沿 襲 其 丹 法 。 但 因 李 涵 虛 曾 受 張 三 丰 丹 法 , 將 之 與 鍾 呂 道 法 匯 合 , 故 與 東 派 又 不 全 相 同 。 他 把 性 功 分 為 九 層 煉 心 , 又 將 命 功 分 為 四 層 , 主 張 丹 法 以 清 靜 立 基 , 然 後 陰 陽 雙 修 。 李 涵 虛 著 有 《 三 車 秘 旨 》 、 《 道 竅 談 》 、 《 九 層 煉 心 法 》 、 《 太 上 十 三 經 》 、 《 後 天 申 述 》 、 《 文 終 經 》 等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06 05: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9-2006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ilbert3k 于 25-9-2006 05:26 AM 发表
那么多派,搂主你是那一派的。。??
就是咯!还有。。。天道和道教一样的吗?天道又属于哪一派? |
|
|
|
|
|
|
|
发表于 28-9-2006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bong75 于 28-9-2006 02:16 PM 发表
就是咯!还有。。。天道和道教一样的吗?天道又属于哪一派?
所指“天道”可是来自韩国的?
韩国融入壇君神話的天道教或日本結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靈的神道教就其宗教內容等,與道教大相逕庭。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
*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
|
|
|
|
|
|
|
发表于 18-9-2007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