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pic35.jpg)
愛因斯坦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33年因納粹迫害,他遷居美國。1955年4月18日病逝於普林斯頓。
1905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三個不同領域裏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現出驚人的才智。但是,全世界只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相對論。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蘇黎士工業大學,1909年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後被迫移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籍。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從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係,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恒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00.jpg)
青年愛因斯坦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14.jpg)
愛因斯坦和他的一個朋友MARCEL GROSSMAN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15.jpg)
愛因斯坦在1947年拍的肖像照
(愛因斯坦的奇跡年)
愛因斯坦1905年共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3篇最為重要。第一篇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解釋了光的本質,這使他在1921年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篇《關於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止液體中懸浮小粒子的運動》提供了原子確實存在的證明。第三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提出時空關係新理論,被稱為“狹義相對論”,它改變了整個世界。自相對論誕生之日起,它所帶來的時空觀革命就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從相對論中,人們發現了時間旅行的奧秘、原子裂變的巨大能量、宇宙的起源和終結、黑洞等奇妙現象。幾乎宇宙所有的奧秘都隱藏在相對論那幾行簡單的公式中。今天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愛因斯坦的身影。愛因斯坦的基礎理論深刻地影響著社會進步。甚至當代各類重要的消費產品在技術上也是依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如光效應理論為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奠定了基礎,射線受激輻射是雷射器的理論基礎,相對論則為GP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所需的修正。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愛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學造福人類,但他卻目睹科技的進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造成的巨大災難,這些都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感到心痛,他一生始終極力反對戰爭,呼籲和平。他曾在反對德國文化界名流為戰爭辯護的宣言《告文明世界書》上簽名;曾參加組織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曾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簽名;他還參加國際反帝大同盟,被選為名譽主席。1944年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他以600萬美元拍賣了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他警告羅斯福總統,德國可能在製造原子彈,並提出美國也應該製造原子武器。這一建議讓他懊悔終生,並促使他致力於銷毀核武器的運動。
1905年被世人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跡之年。在這一年的短短幾個月中,愛因斯坦共發表了5篇論文,掀起了一場具有劃時代影響的物理革命。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走完了他偉大的一生,在美國逝世。2005年是愛因斯坦發表物理學開創性理論——相對論100周年,又是這位偉人逝世5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05年稱為“世界物理之年”,德國、瑞士等國將以“愛因斯坦年”為題進行隆重慶祝。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097.jpg)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098.jpg)
愛因斯坦5歲時和3歲的妹妹一起照相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099.jpg)
少年時期的愛因斯坦
(天才出於平凡)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南部小城烏爾姆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到2歲後才開始說話,7歲時他每講一句話前都要先小聲嘟囔一遍才敢張嘴。愛因斯坦的童年是在慕尼克度過的,他不喜歡這個城市,更不能容忍這裏保守的教育體制。本來就生性孤僻的愛因斯坦顯得十分消沉,心神不定。他的成績除數學外均屬於中等水平,老師們認為他智力一般,同學們也覺得他自以為是而不願與他來往。一次愛因斯坦的父親來學校瞭解兒子的情況並問班主任老師,他的兒子將來做什麼合適。老師直言不諱地說“做什麼都無關緊要,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成的”。
受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的影響,愛因斯坦在年幼時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1891年起他開始自學高等數學和幾何,不久就對數學達到了狂熱的喜愛。1896年10月,愛因斯坦考入瑞士聯邦工業大學學習物理,1900年8月畢業。畢業後的愛因斯坦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曾失業在家數月,也曾在瑞士溫特圖爾中等技術學校當過代課教師,直到這一年12月他才在伯爾尼專利局當上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在這段時間裏,愛因斯坦利用所有業餘時間進行科學研究。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相繼向著名的《物理年鑒》雜誌遞交了5篇論文,至今愛因斯坦在這些論文中的科學思想仍引導著人們改變世界。1909年,愛因斯坦離開專利局開始了大學教師生涯,他曾在蘇黎世大學、伯爾尼大學和布拉格大學任教。1913年夏天,兩位德高望重的德國權威學者風塵僕僕地從柏林來到蘇黎士,他們試圖將這位天才人物再度請回德國。他們提出讓愛因斯坦擔任正在籌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選愛因斯坦當普魯士科學院院士,年薪1200馬克;聘愛因斯坦為柏林大學教授。儘管愛因斯坦不喜歡德國並早就放棄了德國國籍,但面對如此優厚的條件,他動心了。從1913年到1933年,愛因斯坦在德國又度過了近20年。在德國期間,愛因斯坦因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到了1933年,出於對納粹追捕猶太人的恐懼,愛因斯坦移居到了美國,並獲得了美國國籍。1955年4月17日,愛因斯坦從普林斯頓醫院的病榻上坐起來,開始了他一生的最後一次計算。幾個小時以後,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去世了。他的床邊放著重力與電磁統一問題的研究手稿,這是愛因斯坦最後的、也是沒有成功找到滿意答案的課題。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16.jpg)
(怪異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有著傳奇般的人生。他一生有過兩次正式婚姻和數次戀愛。第一次是和年長4歲、同樣熱愛做學問的米列娃,他們還育有兩個孩子。但最終因二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爭吵越來越多而分手。1917年,愛因斯坦因整天忙於科研身患各種疾病,同他一起長大的表姐艾爾莎來這裏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從小互敬互愛的姐弟燃出了愛情的火花。一開始艾爾莎簡直不能忍受愛因斯坦的邋遢,整天跟著他屁股後邊收拾亂放的東西,同時多次因為愛因斯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其爭吵。愛因斯坦最後明確地表示“我已下定決心,該死就死,決不拖延。在此之前,我將按罪惡之心的願望任意行動。我日常的生活是吸煙像煙囪,工作像騾馬,飲食無所顧忌不加選擇。”艾爾莎雖然對愛因斯坦不十分滿意,但能做愛因斯坦這位世界名人的妻子,她就滿足了。她只想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愛因斯坦,其餘的一切,她都不加理會了。
愛因斯坦生活上不拘小節,他的頭髮總是蓬亂著,西服的扣子也經常系錯。一位與愛因斯坦並不相識的小姑娘曾給他寫信說“親愛的愛因斯坦先生,我在報紙上看到了您的照片,我認為您應該剪剪頭髮,這樣您看起來會更精神。”“就是這樣一個其貌不揚又不注重著裝的愛因斯坦對女人卻像吸鐵石一樣,他身邊總有新的情人或女友。從青年時代起,直至暮年,他終生都喜歡同女子交往,從中得到快樂,免除了寂寞”,愛因斯坦的朋友曾這樣形容他。據說1905年他正全力投入到廣義相對論的研究時,生活中也充滿了相對論。他在享受著夫人溫柔、慈母般的照料中也沒有中斷與其他女人的交往。
晚年的愛因斯坦性格變得更為怪異,他常常裝病來逃避別人的來訪。除了研究工作外,他總喜歡對著鸚鵡說笑話,自娛自樂。1955年4月18日,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遺囑,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不發訃告,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火化前免除所有宗教儀式,免除所有花卉佈置及所有音樂典禮。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01.jpg)
1938年的愛因斯坦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04.jpg)
愛因斯坦在教室講學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07.jpg)
愛因斯坦和他的第二個妻子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09.jpg)
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11.jpg)
愛因斯坦晚年與範圖娃共同出航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12.jpg)
![](http://cimg.163.com/news/0504/19/gg050419_113.jpg)
愛因斯坦和他的第二個妻子
Elsa是一位離了婚的女子,喜愛表演詩歌朗誦,算是愛氏的堂姐(一說表妹),與兩個女兒一起住在柏林。她和愛因斯坦兩人童年時就相識,但戀情始於1912年。
愛因斯坦與Elsa的信件透露了許多珍貴的資訊:愛氏向Elsa透露自己仿佛戴著鐐銬,身受雙重痛苦。“如果允許我在您身旁散步,即使只有幾次,我也會感到幸福,或者只要我能靠近您,我也會感到歡樂。我很痛苦,因為不允許我真正的愛,愛一個女人而我對她只能看看。”
科學與戀情,兩者是什麼關係?愛氏稱之為“重錘”與“小提琴”的關係:“現在我還必須寫一篇爭論性的文章,因為我絕大多數傑出的同行們拒絕接受我的觀點。所以我就沒有足夠的那份平靜心態來和你閒聊了,就像拿重錘的人幹活之後,不能馬上演奏小提琴一樣。但這並沒有削弱我盼望與我親愛的Elsa在一起的急切心情。在你的陪伴之下,我可以卸下重負,與你敍談,與你一起漫步在柏林近郊的那一片親切的老林之中。”
愛氏1914年的一封信還透露,他為了去會情人,瞞過老婆不講,竟然想不去開巴黎的數學哲學會議,“為了品味這一段美好時光,巴黎的大會我可能就不參加了。就可以和你盡情地散步。”“如果我不去巴黎,而從萊頓直接去柏林,你的惱怒就可以平息下來。所以我就準備那樣辦了。我將在4月1日前後到達柏林——感謝上帝——我將在那裏單獨過14天。”為什麼說“單獨”呢?因為愛氏的小兒子患了哮喘、中耳炎、流行感冒等,醫生建議到南方住些日子,“這倒有其好的一面,因為這樣Mileva必須陪孩子去,而我就可以單獨在柏林過一段時間。”對於“醫生吩咐我的那位必須陪孩子去洛迦諾進行康復療養”一事,愛氏“感到無比快樂”。對於這些言行,現代人自然容易理解,但一般來說,人們不希望主人公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哪國人)
德國將把2005年命名為“愛因斯坦年”,並開展一系列科普活動,以期為培育更多具有創新意識的青年思想家和科學家創造環境。愛因斯坦曾經在一封信中寫到:“柏林是我本人與科學聯繫最為緊密的地方。”因此,德國“愛因斯坦年”的主要慶祝活動都將在柏林舉行。大約有90個研究機構、基金會、劇院和博物館等都將參與這次大型紀念活動,緬懷這位科學巨匠。德國的這一系列紀念活動引起了鄰國瑞士的嫉妒。在瑞士人的眼中愛因斯坦是瑞士人。蘇黎士的一家媒體發表文章說,還在慕尼克上中學時愛因斯坦就曾向父親要求放棄德國國籍。1896年2月28日愛因斯坦獲得了一份由烏爾姆地方簽發的檔,正式宣佈他不再是德國公民。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獲得瑞士國籍。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是在瑞士首都伯爾尼期間相繼發表了有關量子理論、狹義相對論和布朗運動等方面的5篇論文,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面貌。2005年瑞士也將舉行各種紀念活動,要與德國比高低。
愛因斯坦是一位世界公民,他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熱愛物理學,把畢生獻給了物理學的理論研究,同時愛因斯坦還是公正、善良和真理的化身。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