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29|回复: 1

梦参老法师教我们如何不住相布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0-2016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10-2016 09:14 PM 编辑

摘自:真如禅寺·梦参长老金刚经讲座(8-2)



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在你布施时候不住色相的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施舍了,那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就是不住相的布施。不住相布施不是不布施,就是没有执著,在你施舍任何东西,没有个受施者,也没有个能施者,也没有中间所说的物。叫三轮体空,咱们经常说三轮体空:无我、无人、无物质。
   
再者说不可有相,这个不可有相,不是把一切相灭掉,而在一切相上虽然也做如是事,但不执著。不执著就是不住了。应无所住,这类施舍,没有能施舍的人,也没有所施物,也没有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啊。三轮体空,你才能够得解脱啊。三轮体空就是解脱相。你做任何事不起执著。所以经中就布施来说的,持戒忍辱禅定智慧都如是,都如是。咱们这是般若经的一部分了,在大般若经里头,六百卷,咱们金刚经只是一卷的。说你从五蕴、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于修道成菩提,具无所执,具无所在。咱们这个的文字,你单举个六尘境界,其实包括一切法了。菩萨有,佛有给须菩提作了解释。为什么我说菩萨布施的时候,不要执著,不住相呢?因为若一执著,他那个福德就不广了,若是不执著相呢,那个布施,那个福德不可限量了。所以我们做任何的事,要跟自己的心结合,这个心不是妄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啊。
   
所以我们在施舍的当中,它的体性是空的。咱们金刚经就是讲空的。这体空啊,体空。因为在这个不住相的布施,这一段文,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不住相的布施。换句说法,就是不执著而去布施。若是不住相的布施呢,这个福德智慧啊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凡夫想法就是恰恰相反的,如果我什么都不执著,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你那个没有错,可那个有不是真实的。我们现在只是执著这个有。布施有大小。乃至有能施的人,有受施者,还有所施的物,这都是有相的。有相的就有局限性。无相的有局限性吗?我们外头都是虚空,空有局限性吗?我们修个真如寺就不同了。有局限了,这个圈里的就是真如寺。能够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如寺吗?但是真如寺的这个真如啊,可就是这个意思。真如就是我们讲的无相,真实不虚,如如不动,是这个意思。那是不是我们住在真如的里头就是真如了呢?住在真如里头的不是真如,把真如变成假名。真如不是真如,是假名。这个道理你一定懂。所以我们在一切相法当中,只要你不执著,法法皆真如。问题就在你执著。为什么要执著?因为我们有惑、有业,所以他就执著了。没惑没业了自然不执著了,我们大般若经六百卷,也是从色声香味触开始,一直到佛的菩提佛果。都是讲“不住”。就讲这个意思,翻来覆去,讲空都讲了二十个空啊。一层一层的不同。现在我们是浓缩了,缩成金刚经。我们这个才三十二段,一段一段的,这单举一个做好事,帮助别人,施舍给人东西,但你施舍给人东西,没有一个能感觉的。能施者我是能布施的,还有一个受施者,还有中间有一个施的东西物质,这三样东西之中,这叫三轮体空啊,空还有个边际吗?所以你心一不执著,这功德就大了,无边无际。

可菩萨终日在布施,不见众生相。像我们禅堂的师父,终日的参,参什么呢?参真理啊。什么是真理啊?性空就是真理。所以说我们禅堂,禅堂的上面都有一个匾:“此地选佛场”。这个地方是选佛的地方啊。谁要见性空了,谁就成佛了。此是选佛场,心空及地归。你心空了吗?空了你就成就了。各个经论都是这样说。因此,在你遇到任何事物,都应当如是观。所以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不作布施相。就是不执著,忘我,没有能施的。忘物,没有能施的物质,没有能施的东西啊。忘受施者。无有能施,无有受施,无有所施之物,这三种叫三轮体空。就是一切无住。这种行布施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那我们修行也如是,没有我一个能修行的人,没有所修的法。没有能修所修,也没有个成就,也没有个什么不成就。就是在一切处就是照,而不是执著分别,不是糊里糊涂,这么说不是糊里糊涂啊!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照见。我们每位道友都会念《心经》,《心经》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说那个“照”字就是一点分别含义都没有,我们最大的毛病在什么呢?就是爱分别,这一分别可就错了,达到无分别时,读那个《华严经》说:“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把任何事物把它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广大无尽。大是究竟,无穷,这个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你的心,你做任何事不要有局限,不要有限量,把你心降服。为什么?佛这段话告诉我们你一住可就是妄啦,无住才是真的,一住相就执著了,有相啦。有相,随便你相好大还是有限的,有穷啊。不住相,这就是“云何住心,云何降服其心”,不住相就把心降服了,妄想就没有了,超然一切事物之外,这叫无住。
   
又说我们布施,一定要有个东西施给人家才叫布施!什么?凡是你施舍给人东西都是六尘境界相,一有相就离不开色声香味触法。那不住相呢?就是清净。你做一切事,不起执著就等于说诸法皆空,就是万法空寂的意思,你一执著,一有相,这个境界性就没有了,你不著相,内里头没有贪爱,外头所行的布施,也没有贪爱,也没有能施、所施的,内心跟外境二个都相应了,这个布施的福德无量无边。我们拿物质说,这个人到真如寺里头,布施一块钱,那一位布施一万块钱,在相上说这一万块钱怎么跟一块钱相比呢?那一万块钱又多又大,应该是功德就大,但是人家施一块钱的人,他不执著,什么心都没有,舍就舍了,没有能施,没有受施,也没有一块钱的相的计较,但是舍一万块钱的,他有计较,我供养这么多福报一定大,但是这个福德没有施一块钱的福德大,什么原因?不从物质来计较,是从他心来计较,他这一块钱,他无心,咱们经常讲无心道人,他没有能施的人,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一块钱或一万块钱这个所施的物,这叫三轮体空。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贫穷女人,很穷很苦,没有钱,什么都没有,突然捡到一枚金钱,捡到一枚金钱过日子,把它换成生活的物质她可就能过半年啦,她没有,她突然生起来发大心啦,为什么人家那么富有,我这么穷困,我就多生没有布施过。她就把捡的这枚金钱到油铺里去买油,准备供养佛,那时佛在世,准备到祗园寺祗园精舍啊,供给佛灯的油,她到了油铺,油铺看这个女人很穷啊,看她穿的也没衣服穿,就说:“你把这枚金钱换成物质够你半年用啊,你为什么都买油啊?你不吃饭了?你还做别的不?”她说:“不,我这油不是我用,我是供佛,因为我所以穷,过去我没有供养过三宝,我没有修福。”那个卖油的老板很感动,说:“你要买油,你也得有个家伙,我把油给你搁到什么地方?好啦,我给你一个盛油的油具,那个油是你的,油具是我的,你去供养佛吧!”这个贫女把这个油拿到了佛殿里头,祗园精舍就把油倒进一个灯里头。这一天赶上波斯匿王也供养佛,供养油灯,拉了多车油,把佛所有祗园精舍的灯都换啦,存了好多桶的油。那贫女这一点油只能添一个灯啊,那波斯匿王能添多少千盏灯啊!这个当值的目犍连尊者,第二天早晨要把这灯全熄了,晚上才点。在熄灯的时候,其他的灯目犍连一吹就熄灭了,只有贫女供养的这盏灯,他就灭不了。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他用他的神通力来灭这盏灯,也灭不了,越灭越亮。正在这个时候,佛就出来了,跟目犍连尊者说:“这个你灭不了,你二乘人啊。阿罗汉的神通,这个是竭净施。”什么叫竭净施呢?说她全部的家产全部的家业就在这一盏灯上,她把她所有的都供养了。佛就见这个贫女,为她说法,一说法她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这个就是竭净施,供养的功德大小,这个标准在什么地方?不是在物质,是你供养的心。所以每个道友供养师父也好,供养寺庙也好,你要有一个清净心供养。师父受你的清净供养,他容易成道,也清净。寺庙受你的清净供养,寺庙能发达、发展,这叫入世。
   
因此,佛给须菩提说:“你想过没有,东方虚空可思量否?”“世尊”,须菩提说:“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佛问须菩提说:假使你不住六尘境界的时候,你那个功德大得很,一住六尘境界的时候,功德就小了,佛就说个比喻,说须菩提你往东方看,所有从此地到东方,所有虚空,你能够思量虚空吗?好大,多少不能思量的,须菩提言:“否也,世尊,这个不可能思量。”说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东南西北,东北西北,四维就是八方,这个虚空可思量不可思量?一方不可思量,其他方更不可思量。“否也,世尊”,须菩提答不可思量,佛就跟他说啦,须菩提,菩萨以无住相的布施,福德亦不可思量。这个我们就学会了,在我们做任何供养布施的时候,你不著,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著相,也不著物质大小,也不著物质的好坏,长短,方圆,一切无住,在这种供养布施时,那个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应该这样来受教。说我这样教导你,这样去做。因为这个道理,这段经文也就是说:在你行布施的时候,不著六尘境界,不住在有漏的分别,不论你供养的物质多少,你不去分别,以清净心,了解诸法空寂,以这个意思来行你的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禅定也好,那功德不可思议,因为你内里头没有贪爱,没有需求,这么个心而行的布施是清净无染的,内心跟外所施的物,内外相应,那你内外相应,你所作的这个福德也无量。看人家做一个错误事,就说看一个恶人做恶事,在自性上头,体性上头没有分别,你不去计较,不去分别不见其人之过,这叫离相真如。
   
在法上离开这个相,依佛所教去修行,在你自性上没有能也没有所,心无能所,这个善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假使说我们修道的人心里头有我是能修的人,又有所修行的法,有分别,这个善业很小,这个功德呢也不大。不过在《金刚经》上说,这个不是善法,能所心不灭,你解脱不了,你进入不了般若。因为你学《金刚经》,念念得具足金刚般若的智慧,用你的金刚般若的智慧,所做一切事不论大小,他的福德就是无量的。这样修,感到一切天人的恭敬供养,我们举例来说,就我们现成的:我们是禅宗道场,不礼拜,不念佛,一心追求本性,达到真如的理体,能够到了心无能所,也没有我能修的,也没有所修的,但是你念念可行的是般若智慧。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2-2017 12:0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6-2024 07:34 AM , Processed in 0.11021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