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677|回复: 84

每日分享 - 了凡四训,圣严法师 - 正信的佛教,普门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7-2010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8-2010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云忏主《净土文》    - 宋。遵式。作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普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倾,生极乐国。
    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0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00cent 于 28-9-2010 09:11 AM 编辑

转载于圣严法师 – 正信的佛教
                                    页面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1
-佛陀是创世主吗?               -1
-佛佗是什么?                    -1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1
-菩萨怎么讲?                    -1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1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1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1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什么?            -1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1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1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1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1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1
-佛教徒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1
-娼妓屠宰鱼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1
-佛教相信忏悔吗?                 -1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1
-佛教相信阎王吗?                 -1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2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他人吗? -2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2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2
-佛教崇拜神鬼吗?                              -2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2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2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得正确性吗?   -2
-佛教徒都愿往极乐世界吗?     -2
-佛教重视神绩吗?             -2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2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2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2
-从信佛到成佛须要多少时间呢? -2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2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2
-劫是什么意思?               -2
-大千世界怎么讲?             -2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2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2
-六根清净怎么讲?             -2
-四大皆空怎么讲?             -2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2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3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3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3
-佛教必须要进行佛教化婚礼吗? -3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3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3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3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3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3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大觉的佛佗 – 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经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土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为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0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00cent 于 26-10-2010 09:24 PM 编辑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3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3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3
-唯识就是唯心吗?            -3
-禅宗就是禅定吗?            -3
-什么叫做顿与渐?            -3
-最好修学那一宗?            -3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3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3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3
-佛教徒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3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3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3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4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4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么?     -4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4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4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     -4


佛佗是创始主吗?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佗是人间的觉悟者,佛佗虽能觉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佗虽能化度众生,尚需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佗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众生的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能度,如果不肯服药,佛佗也是爱莫能助,佛佗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能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佗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佗作形式化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晋见了当时的佛佗,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佗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佗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佗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教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师及魔术师,他用不着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0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佗是什么?

        佛佗,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译。
        佛佗,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者正偏知觉。
        佛佗,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二千六百零六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昆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寞,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为佛佗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佗,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已经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其成为佛佗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佗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佗。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在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佗当作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世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0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元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熏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的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这就是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创造的,也有与人共同创造的,有的虽然单独创造,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与人共同创造,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果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 –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量无数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那些乃至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是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的最初的人类,是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坠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同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差万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差万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也自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8-2010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释,全译是“菩提萨埵(duo,第三音)”。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亲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 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厄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大不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本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成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 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成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階位,只有十二个階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 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0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a-

11b-

12-

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8-2010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说菩萨的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成为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得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然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得解脱,不愿回过头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终生而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上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 — 以中国为中心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 — 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O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可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作消遣及清谈的玄学,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及小乘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10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偏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之所共有,佛陀的正偏觉性,是偏满宇宙的,佛陀的慈善之光,是偏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地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约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成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成为大众部。后来上座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部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成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产生,却在大众部盛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兰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北方传的,小乘佛教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重视和弘扬,这股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起代 而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世亲、无著等的收集整理和弘扬发挥,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之有佛教,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稣纪元的初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功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经论也译得很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也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耕自食,义理的研究用不着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支独秀。这在唐宋之间,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而纯朴的言行之中,感化着许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种下了愚昧佛教的原因,至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虽多,但已没有了灵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忙修瞎参,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民间对于佛教也就越来越不知其所以然了。
        民国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纪以后的故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不但超过了中国,甚至已经独步世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然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辉煌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道德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各国的清净和理想。
        在佛陀入灭之后第九第十世纪之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才采取了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的梵天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教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十世纪的末叶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双重的摧残之下,佛教便于印度境内消失了!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亡之后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一了,直到西元1950年,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经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的国家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元1951年以来,已在显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将近四万万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加至三百二十五万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有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于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的佛教,虽然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属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时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秘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欢迎,尤其莲华生本人,是一位神绩卓越的高僧。莲华生与于唐代来中国传授密法的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于龙智菩萨的门下。莲华生在西藏的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生活腐败,教刚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至于蒙古、尼泊尔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期是至佛灭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么,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第四期人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着浓厚的印度色彩,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的踪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确已占着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1505年至1947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日美国的华裔,信仰大乘佛教,他们却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8-2010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哪一部或哪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 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各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众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的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积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 ,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次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着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做缘生缘灭。
        正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也就证明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从一个水面的泡沫到整个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不是永恒实在的,就证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称此道理为“缘生性空”。
        佛教,一向被人称为空门,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大家对于佛教的空义,又是误解的多。因为佛教的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这个空,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多数人以为空了就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佛教是从缘生(关系)的分析上说明空无实体的道理,正像一辆汽车,如以化学的眼光去分析,汽车就不实在了,汽车仅是各种元素及关系的结合而已,但从现象来说,当汽车尚未损坏到必须送进大熔炉里重新熔铁的时候,汽车还是汽车。
        所以,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这就叫做看破、叫做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境,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乐。
        在这里,不要忘了;一切现象的幻现幻有,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缘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境的诱逼,不作一切幻境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工夫,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8-2010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00cent 于 15-8-2010 09:56 PM 编辑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什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什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广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五戒                                 十善业
不饮酒  - 离邪见                             正见    - 意三业
        - 离瞋恚                             慈悲
        - 离贪欲                             清净

不妄语  - 离绮语                             质直    - 口四业
        - 离恶口                             爱语
        - 离两舌                             和诤
        - 离妄语                             诚实

不邪淫  - 离邪淫                             梵行    - 身三业
不偷盗  - 离偷盗                             布施
不杀生  - 离杀生                             救生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 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恶行,尽量不作,善行,就要尽量去做。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0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10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教也准许比丘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长阿含善生经),同时,赌博的本身既是一种欺诈的行为,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窃盗、诽谤、恶口等罪,所以佛教是严禁赌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8-2010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 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天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份,所以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现的是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鬓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信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0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贴自己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8-2010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00cent 于 19-8-2010 09:52 PM 编辑

是的,我还会继续,我希望把整本书和大家分享,^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0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工,由于 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更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归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成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生活而设。
        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萨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8-2010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基督教的新旧各种教派,无不重视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才算是合格的基督教。这与印度外道以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却罪恶的迷信行为相似。
        不过,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归”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从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诚恳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归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且没有注册的傍听生。这对于信仰 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做用。
        三归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归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行寿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归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8-2010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徒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圣子圣灵(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着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那主要的是还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夜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缘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有这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瘦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于造物与赦罪(根本无人可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观念,是由神权独裁的混合产物),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愿自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大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后,便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合更加崇高伟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不可思议。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勒、观音、地藏等),有声闻僧(如舍利佛、目健连、大迦叶等罗汉),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和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了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
        弘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弟子不可。所谓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间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见到出家的,就会联想到佛教,见到在家的,就不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法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须有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对象,乃是偏重于僧宝。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 ,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过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宝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养,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也要恭敬供养,乃至不持净戒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佛去世已远的时代之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对象,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既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缅锡兰等国,根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秀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作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级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极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如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0-2025 12:38 AM , Processed in 0.30734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