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hew2293

“空”的疑问~但不懂怎样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3-2011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假有--是幻假相一却非真实, 非真实, 如何破之??
所以人空法有与人空法空, 有何分别, 有谁高, 有谁低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3-2011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7-3-2011 11:57 PM 编辑

回复 165# 三法印

何谓人空? 何谓法空
所谓法有,就是说五蕴是真实的
所谓法无,就是说五蕴是空的

若假有--是幻假相一却非真实, 非真实, 如何破之??
所以人空法有与人空法空, 有何分别, 有谁高, 有谁低吗??


人空法有:小乘/部派说 - 五蕴是真实的

人空法空:大乘说外在五蕴和内在五蕴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空性的

因为人空法空 - 破了小乘/部派五蕴是真实的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法印
所谓法有,就是说五蕴是真实的
所谓法无,就是说五蕴是空的
清池 发表于 7-3-2011 11:38 PM


"空"五蕴是空的对"有"五蕴是真实的

若"假有", 那五蕴就不能说是真实, 五蕴非真实
五蕴是空 与 五蕴非真实 是不能对立
"假有"与"空"不能对立..

"法有"与"法空"才能对立, 所以"有"这边不能说"假有",  不然要自打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12:28 AM 编辑

回复 172# 三法印

空"五蕴是空的对"有"五蕴是真实的

若"假有", 那五蕴就不能说是真实, 五蕴非真实
五蕴是空 与 五蕴非真实 是不能对立
"假有"与"空"不能对立..

"法有"与"法空"才能对立, 所以"有"这边不能说"假有",  不然要自打嘴吧..

1. 从万物有相说起, 全都是缘起物,
空是讲其本质是空无自性
假是讲其外相变幻的性质

2. 从万物无相说起, 法中也有无相之物, 如心智,潜能,等

3. 一切法有包括有相和无相之法


人空法有:小乘/部派说 - 五蕴是真实的, 不是假有假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3# 清池

那法"空"的对立是法"有", 那你之前把"有"解成"假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09:48 AM 编辑

回复 174# 三法印


    那法"空"的对立是法"有", 那你之前把"有"解成"假有"???


那是另一为同学写的, 你混乱了,
(那同学在用的空义术语不太准确,因该是假或假有)

请看 -〉

1)和“空”对立的是“有”
2)既然是“空”,何来对立
biotherm 发表于 4-3-2011 09:06 PM


諦为宇宙间的真理也
一切法为宇宙间万物也
说空假不二的一切法实相观, 空諦的相对是假諦
清池 4-3-2011 02:59 PM  

正统的大乘空论为:

龙树菩萨说: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义。

天台大师说:
空以破一切法,
以立一切法,
中以妙一切法。
此三者為一法之异名,故謂為即空即即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3-2011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8-3-2011 09:13 AM 编辑

印順導師論空、有:
論到空與有,我也覺得是無諍的,釋尊的教法是一味的,以緣起安立一切法,以解脫為究竟。

究竟的真理,當然是一致的。

然而,佛雖沒有替有宗、空宗下過定義;儘管佛法是一味的,空有是無礙的,而事實上,印度確有空宗與有宗的存在。

這不但大乘佛法有空有二宗 ,即聲聞學派中也是空有對立的,如毘曇與成實。

二千餘年來的佛法,空有兩大 系始終是存在的,這是一種事實,任何人也不應該否認他。所以我們不應以佛法是一味的,即抹殺此種事實,二千餘年來的空宗與有宗,雖是互相融攝而終於彼此相拒,這必有他的根本不同處,否則為什麼會有此糾葛不清的對峙現象?

空宗 與有宗,彼此相互攝取對方的善巧而融貫他,印度如此,傳到中國也如此;但無論如何,空宗與有宗的差別是存在的。

此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應該深刻地去 認識他,不應該模稜兩可的「將無同」地去融貫他

~~~~~~~

佛說有也說空,說事相也說理性,於空有、事理、性相,應該是相應的、協 調的、融合的,而不是對立的、脫節的。

佛陀以後,佛弟子都融會空有、性相、 事理,但因或有所偏重,漸漸現出不同的形態來!佛法既然是一味的,則空有、 性相等在此一味的融貫上,是可有相對的側重而不應該脫節的。

若有了彼此不相 融貫的現象,則空有、性相等間,必有其脫節處。

這如不是兩方面都錯,那必是 其中的一面不對!還有,大小乘佛法,無不說性相、空有、事理的,對於空宗與 有宗的分別,不要以為有宗就只說有而不談空,空宗不談有而只說空,也不要以 為空宗與有宗都談有空而就沒有空宗與有宗的差別。

~~~~~~

若以中觀的空宗來說:世俗諦法,一切 皆有,勝義諦中,一切皆空。

說假有則一切無非假有,就是涅槃也如幻如化。

勝義說空,則一切法皆空寂。到此,空義才臻於究極,也才算是空到家了。

但在勝義空宗中,承認一切皆空而於世俗諦中許是實有的中觀者,如清辨論師等,還帶有有宗氣息。必須說世俗一切假有,這才是徹底的空宗。

摘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中編之二『中觀今論』



有宗,也還是說空的,他所以不是究竟的空義,不合於中觀的了義,這可以 從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即可以看出他們口口說空,而實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

今舉例說明:如薩婆多部是法有我無宗,何以我是無而法是有?所以說有或 說無的理,是依於認識論而說的。

凡是事相與理性(事相方面的因果法;理性方 面的如不生不滅的涅槃等法),或心與境,這些都是可知境;凡是可知的,即是實有的,確實如此,任作若何的分析,這些法的自相是不失的。

故事理、心境等 ,一切皆是實有的,即勝義有。依勝義有而相續、和合有的,是世俗有。這都是 有的,不能說空。但在認識這有為、無為的一切法時,有因為認識錯誤,有錯亂的行相現起,於此錯亂行相的執著為如何如何,這是沒有的,是空的。

如薩婆多 部以色、香、味、觸、地、水、火、風等八微和合而有瓶、柱等,以為能成瓶等  

八微是真實有,八微所現起的瓶柱等是假有。

此假有的瓶、柱,也不應是空,因為假是依實立的,假有是用,用是不離體的,所以勝義是有,世俗也是有。

若人不知瓶等是和合相續的,將瓶等看作是整個的,不變的,這是認識的錯誤──行 相錯亂,此行相錯亂所執的,才是沒有的。

如說我是五蘊和合而有的,五蘊是勝義有,依勝義的五蘊而建立假有的補特伽羅我。

若於補特伽羅的假有法,執為常 、一、實在的我,這種錯誤認識的我,才是應該破除的。這種明空的方法,只能破除小部分的執著。故薩婆多部所說實有、假有,都是不可空的,空的僅是主觀 認識的錯誤。這樣的空,僅是心理的誤覺,而與心境事理無關。

~~~~~~

空宗與有宗不同,在說此空時,即說此是有,並不以為另有什麼不空的存在 。這種思想,源於如來的自性空,在小乘學派中早就有了,不過不貫徹不圓滿罷 了!如大眾部、經部等,說過去、未來法是無,幻化無,影像無等。他們所說的 「無」,不是說沒有這回事。

作夢是一種事實,不能說他沒有,但夢中所現的一 切事,不是實在的一回事。說夢中沒有實在的自性事,不是說夢事也沒有。

薩婆多部以為假有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的假有還是有的。以為假有法無有自性 ,但假有必有一實有為依,才有假有的呈現。

如勝義有與世俗有,薩婆多部也主張不是截然的兩體。因此,他說夢是實有的,如見人首有角,人與牛馬等角是真實的,不過行相錯亂,以為人首有角而已。

經部師等,說夢幻假有無實,即承認 此是無實性的假有,如夢中人首有角,那裏有有角的人,這是無的。但夢事非都無,不過是無自性的假有罷了!

經部師們,在某些事象上,雖也達到無自性而假 有的理論,但不能擴充到一切法上去。

大乘根本中觀宗等,從空相應的緣起義,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

無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無自性而緣起法還是可以建立的。

無性而可得可見的幻有,徹底的通達了現相與本性的中道。這樣的說空, 不是另外承認有不空的實在,這是空宗與有宗的差別處。

空宗是直觀因緣法的現而不實無實而現的,由此達到一切法空,一切法假。空宗以勝義空為究竟,其歸宗所在,是畢竟空。

此空,不是有空後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無的頑空。總之, 不論小乘大乘,依有宗講,不論空得如何,最後的歸結,還有一個不空的存在, 不能即空而說有。所以觀察空義,應細察他是如何觀空和最後的歸宿點何在。空宗與有宗的諍點在此。凡佛法中的諍論,如假實之諍,法有法空之諍,中觀與唯識之諍等,諍點無不在此。

要融貫空有,必須在此闢出一條通路來,不能盲目的 、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會,自以為然的無諍。

摘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中編之二『中觀今論』



空之雙關意義


空,是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化,就是──空性。

在『阿含經』中,空三 昧,空住等,都是空性,但沒有『般若經』空性的意義 。

空與無相,無所有,同為解脫的要門,重在觀慧。

『般若經』的觀 慧,漸漸的重視空,演進到空與真如、涅槃、法性等為同義異名,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五(大正八‧四0二下)說:
   「是(本)性空,不常不斷。何以故?是性空無住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須菩提 !是名法住相[性]。是中無法,無聚無散,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是為諸法相[性] 」。

『般若經』說的空,是從種種而顯示的本性空,本性空是不常不斷(即 「非常非滅」)的。無住處,超越了空間;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又超越了時間:這就是法住相 [性],也就是諸法相[性]。在這一意義上,空性與法住、法性、真如等,是同一 內容的。但在表示法義的應用上,還是有點不同的;空是觀慧所觀,從一切法的虛妄、不實而顯 示的。

原則的說,『般若經』是以般若為主導的菩薩行,般若圓滿了,就是佛的薩婆若 ──一切智(或「一切智智」)。這是般若修證的開示,不是義理的說明。般若所 悟的法相[性],稱為如、法界、實際等,這種種異名,也只是方便安立。如『摩訶般 若波羅蜜經』說:眾生但住名、相、虛妄憶想分別[虛妄分別]中」。可見一切名義,一切分別, 都不能表達法性的。但方便說法,不可能沒有表示這不落名相分別的方便。佛法固有三解脫門, 空、無相、無作[願]等,便被使用起來。

在『雜阿含經』中,空、無相、無所有, 是三三摩提或三解脫;在解脫法門中,無所有是重要的術語。但後來,無願代替 了無所有,所以在阿毘達磨論中,無所有就少見了。

『般若(及初期大乘)經』雖繼承了空、無 相、無願的三解脫門說,而「無所有」仍廣泛的應用,說空與無所有的,比無相與無願要多得多 。

~~~~~~

如『小品般 若經』說:「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所說的無所有,也是但名無實的意思。

空與無所有,是顯示如實相的,也用來表示虛妄性,所以說有雙關的意義。

其實,如盡,無生,無滅,寂滅,遠離,清淨,這些涅槃的同義異名,還不是都有「遮」妄的意義!

『般 若經』本重於深法相的直觀,而在「空」的發展中,說諸行或一切法虛妄不實的教說,也越來越 多。

如『小品般若經』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空,一切法寂滅,而 沒有能得無生法忍,入不退轉地的,也為諸佛所讚歎。這是無生、空、寂滅的深觀,而『摩訶 般若經』作:信解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空,一切法虛誑、不實、無所有、不堅固;『大般若經』 「第二分」作:信解無生、深般若、畢竟空性、寂靜性、遠離性、虛妄性、空性、無所有性、不 自在性、不堅實性。

又如『摩訶般若經』說:行深般若的,應觀寂滅、空、虛誑、不堅實;「 第二分」就說:應觀彫落、破壞、離散、不自在、不堅實性、虛偽了。

又如『摩訶般若經』說 :「諸波羅蜜性無所能作,自性空,虛誑,如野馬」。

『放光般若經』也說:「自空,無所能作 ,無所能為,如熱時之焰」。『大般若經』「第二分」就這樣說:「一切法自性皆鈍,無所能為 ,無有主宰,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陽焰、光影、水月、幻事、夢等」。

虛誑不實這一類術語的更多應用,意味著般若法門,不只是深法相的體悟,而要觀破世俗的虛妄 ,從而脫落名相以契入如實相。

摘自: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空之探究』


『般若經』以超越名、相、分別的涅槃,也就是釋迦如來的自證為根本立場。依此來觀一切法,有為與無為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一切是無二無別,「絕諸戲論」。以此來化導,就不如 釋尊那樣的教化,不從無常、苦入手,而直從空、無相、無願等入門,這是「大乘佛法」──『 般若經』的特色。表示這一內容的,如上文引述,有空、無相、無願、不起、不生、無所有、遠 離、寂靜、如、法界、實際等種種異名,而『般若經』所獨到發揚的,是空──一切法空。本來 ,『般若經』不是非說「空」不可的,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經但說「無相」,竟沒有一 個「空」字。被推定為「原始般若」的,『道行般若經』的「道行品」,也沒有說到「空」,只 說「離」、「無所有」、「無生」、「無性」、「不可得」等。

「下本般若」說到了「空」,起初說:「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什麼是「安住空法」?經 上說:不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的常與無常,樂與苦,淨與不淨,我與無我,空與不空(「中 本般若」更不住寂滅與不寂滅,遠離與不遠離)。還有,須菩提說:甚深法是隨順 一切法的;是(甚深)法無障礙處,是法無生,是法無處[足跡]。諸天子聽了,讚歎說:「長老須 菩提為隨佛生;有所說法,皆為空故」。「皆為空故」,玄奘譯為「一切皆與空相應故」。這 可見經文所說的無障礙處,無生,無處,都與空相應,可說都是空義。還有,釋提桓因說:「須 菩提!如(汝)所說者,皆因於空」。「皆因於空」,是說須菩提安住空法,本著空的體悟而 說法,所以一切(境)法,所行法,所得(果)法,得法者,都無所得。依據這幾則經文,及上所引法空性的種種異名,可知「下本般若」所說的,是在般若的實踐中,明甚深空性。甚深空性 ,經聽聞、思惟、觀察,而到達無生法忍的徹悟。

到了「中本般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將種種空類集起來。「中本般若」是應該分為三分 的,一、「前分」:經上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所謂空、無相、無作」。雖並舉 三解脫門,卻更重視「空」,所以說:「是空相應,名為第一相應」。「於諸相應中為最第一相 應,所謂空相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二下──二二三上)說: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無所得空、無法 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七空」,是「中本般若」所共說的,但『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第二分」、「第三分」,都沒有列舉七空的名目。『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列舉了七空的名目:「 內空、外空、有空、無空、近空、遠空、真空」 (即勝義空)(5),又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 說的不同。『放光』等沒有列舉名目,而列出名目的又彼此不同,那「七空」到底是那七種空呢 ?依經文來觀察,「七空」是總結上文的,如『放光般若經』說:「何謂七?上七事是也」。 上文說習應空,是別觀五蘊空,十二處空,十八界空,四諦空,十二緣起空,一切法(若有為、 若無為)空,本性空。這就是「前分」所說的七空吧!

「中本般若」的「後分」,有十四種空的類集,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分」)卷 [P158] 五二三(大正七‧六八二中)說:
「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觀內空內空性不可得,觀外空外空性不可得,觀內外空 內外空性不可得,觀大空大空性不可得,觀空空空空性不可得,觀勝義空勝義空性不可得 ,觀有為空有為空性不可得,觀無為空無為空性不可得,觀畢竟空畢竟空性不可得,觀無 際空無際空性不可得,觀無散空無散空性不可得,觀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觀相空相空 性不可得,觀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十四空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二分本」,『放光般若經』,『摩訶般若經』,與「三分本」相當 的經文,都明確的說到了「十四空」,這是以「一切法空」為最後的。此外,『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說到:「一切法以內空故空,外空故空,內外空故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 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故空」。這也是十四空,但脫 落了「大空」與「第一義空」。這是以「一切法空」在前,「自相空」在後的十四空。『大般若 經』的「第二分」、「第三分」,也都是這樣的,只是簡略的說:「由內空故空,如是乃至(由 自)相空故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歎淨品」(屬於「中分」),也有以「自相空」 為後的十四空;『大般若經』 「第二分」相同。但「第三分」與『放光般若經』都沒有。所以 十四空是「後分」的類集,這是後來被移寫到「中分」去的。十四空的組集成立,為以後十六空  ,十八空,二十空的基礎。

十六空,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三分」。在「中分」說明「大乘相」時,立十六空( 「三分」處處說十六空)。十六空是:在十四空的最後「一切法空」下,加「無性空」與「無性 自性空」。但在「緣起品」的勸學般若中,十六空以下,又說「及所緣空、增上空等,無空等 」,這是值得注意的。

十八空,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二分」。在「中分」 「大乘相」中,立十八空;這是 在十六空中,插入了「不可得空」與「自性空」。同屬於「中本般若」的『摩訶般若經』,『放 光般若經』,『光讚般若經』,也同樣的立十八空。在勸學般若處,「第二分」立二十空(與 「上本般若」同);『摩訶般若經』,也是十八空。『放光般若經』中,脫落了「內外空」, 「自相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僅有十四種空。『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在勸學中 ,卻提到了「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究竟之空」[畢竟空]、「所 有空」、「無有空」、「有為空」、「無為空」、「真空」[勝義空]、「無祠祀空」、「無因緣空」 、「因緣空」、「自然相空」[自相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無所有空」[無性空]、「自 然空」[自性空]、「無形自然空」[無性自性空]、「因緣威神空」──二十一種空。與十八空相比對, 少了「無際空」、「散空」與「本性空」,卻又多出了「所有空」、「無有空」、「無祠祀空」、「無因緣空」、「因緣空」、「因緣威神空」。
摘自: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空之探究』



般若十八空:
『般若經』類集的種種空,且依十八空來說:

1.內空內是眼、 耳、鼻、舌、身、意──六內處,為眾生的身心自體。六內處是空的,名為內空。

2.外空 : 外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外處,是眼等所取的境。六外處空,名為外 空。

3.內外空:內外是內六處與外六處,內外處都是空的,名為內外空 。

4.空空:空是一切法空,空也是空的,名為空空。

5.大空:大是十 方,十方是無限的廣大,廣大的十方是空的,名為大空。

6.勝義空:勝義就是 涅槃,涅槃是空的,名為勝義空。

7.有為空:有為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生死 流轉的三界是空的,名有為空。

8.無為空: 無為是沒有生住滅相的,不生不滅 的無為是空的,名無為空。

9.畢竟空:畢竟是到達究竟徹底處,所以或譯作「至竟  空」 。究竟是空的,名為畢竟空。

10無際空:際是邊際。佛說:「眾生無始以 來」,沒有最初際,所以名無際(或譯作「無始空」,「不可得原空」)。依此初際而進說中際 、後際,沒有時間的三際,所以是空的,名無際空。

11散無散空:梵本十萬頌本(「上本般若」 ),二萬五千頌本(「中本般若」),原文作,是無散空。無散空是『般若經』的本 義,如『放光般若經』譯為「無作空」。解說為「於諸法無所棄」。『光讚般若經』 譯為「不 分別空」,解說為:「彼無能捨法亦無所住」。『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雖譯為「散空」,解說也 還是:「散名諸法無滅」。『大般若波羅蜜經』「第三分」說:「若法無放、棄、捨可得,說名無散 」。『般若』明空,不以無常為正觀,所以無棄、無捨的是無散;無散(或譯作「無變異」 )是 空的,名無散空。『大智度論』引『阿含經』,解說為「散空」,正是龍樹論意 。

12本性空:本性是有為法性、無為法性,本性如此,名為本性。有為、無為法性 是空的,名本性空。

13自共相空,依梵本十萬頌本,二萬五千頌本,原文為,應譯為自相。如惱壞是色自相,領納是受自相等;自相是空的,名自相空。『光讚』、『放 光般若經』等,都如此,但玄奘譯本,卻解說為自相與共相空。

14一切法空: 一切法是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等;一切法是空的,名一切法空。

15不可得空:不可得,是求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名不可得空。

16無性空:無性, 是「無少許可得」;無性是空的,名無性空。

17自性空:自性是「諸法和合中有 自性相」;或作「諸法能和合自性」。自性是不可得的,名自性空。

18「無性自住空」:玄奘譯本說:「無性自性,謂諸法無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無性自 性是空的,名無性自性空。然依鳩摩羅什所譯,這是無性空與自性空合說,與內 外空的意義一樣。
摘自: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空之探究』


四空:
『般若經』明「大乘相」中,無論是十六空本,十八空本,二十空本,都接著又說四空:「 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1.有性空:有性 ,譯為「有」,如三界名「三有」,生死流轉過程立「四有」,十二緣起名「有支」 ,有是五蘊等(生死)有為法。這樣的有(或譯作「有性」 、「有法」,是現實的存在)是空的 ,名有性空。

2.無性空:無性,是無有──無為法。無性是空的,名無性空。

3.自性空:一切法自性空,「空非智作,非見作」,不是由於智、見 而空的,所以自性空是「自空」。

4.他性空:經上說:「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法住、法定、……實際,皆由他性故空」,他性是什麼意義呢?真如 、實際等,佛出世也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依世俗方便來說,這是對佛而有客觀意義的,所以名為他性。他 性──真如等是空的,名為他性空。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性]、法位[法定]、法性[法界]、如、實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過此諸法空」, 與『般若經』所說;「我說涅樂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有同樣的意義。所以『大智度論』解說為:「有人未善斷見結故,處處生著。是人聞如是、法性[法界] 、實際,謂過是已更有餘法,以是故說過如、法性、實際亦空」。這四種空,依二萬五千頌梵本‧是在十六空下,再說四空,近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第三分」。但梵本沒有「無性空 」而有「不可得空」,所以十六空以後,再說四空,並沒有重複的。這四空,都是不離有的,是有與無有、自有與他有,一一的表示是空的。
摘自: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空之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11:16 AM 编辑

回复 172# 三法印


若"假有", 那五蕴就不能说是真实, 五蕴非真实
五蕴是空 与 五蕴非真实


若你也认同了那五蕴是非真实的,只是假相,本性也是空,这样的人空法空的究竟空的话

那你没有理由不信服这些大乘佛教的法理了:
1)佛陀在华严经讲的一切法唯心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2)大乘诸大宗所持的草木成佛
3)龙树菩萨所说的人空法空
4)世亲菩萨所说的境隋心转的空观 (没有净土和不净土之分)
5)天台大师所说的三諦互具,和一念三千
6)日莲上人所说的成佛之事,心为切要,和若思已心之外有法,则全非妙法
7)大乘佛理和龙树菩萨所说的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
8)苦、集、灭、道 - 四圣諦只是假相,不是一切法/宇宙真理的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3-2011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7# 清池

五蕴非真实, 那离开五蕴, 是否还有真实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10:53 AM 编辑

回复 178# 三法印


    五蕴非真实, 那离开五蕴, 是否还有真实之处??


所以大乘教理说, 诸法实相,宇宙万相,是空假不二, 真空妙有,为中道实相

你可方知真空妙有中妙有之义?

天台大师说:

空以破一切法,
假以立一切法,
一切法。

妙字,一心也, 若无一念心,万法全不可立, 若有一念心,万法全可立
众生之心识,就是真空妙有之物,无法说他是假有,也无法说他是空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9# 清池

离开五蕴, 真空"妙有",
若空里尚能存有, 即非空, 假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12:51 PM 编辑

回复 180# 三法印


   
离开五蕴, 真空"妙有",
.


五蕴 - 就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
受、想、行、识-都是心之物
五蕴 就包含了有身外的五蕴 和身内的五蕴, 两者的五蕴都包含了心识之物, 注。如来藏不只在身内之物,而是身外和身内

所以若离开五蕴(身外的五蕴 和身内的五蕴, 那就是离来这宇宙 !!)就没有心识之物了, 所以[真空"妙有"]也不能成立了


真空和妙有,是两个角度的观法并看,  丛空观来说是真空(切底的空), 从假观来看是妙有(假境隋心生)



若空里尚能存有, 即非空, 假空
这称为空,假,中,三諦互具,
如身体的学科, 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  三者要分开独立讲,也要总合讲, 才能圆满
如社会上的经济学, 政治学,科学,文学, 等 要分开独立讲,也要总合讲, 才能圆满

如你在笑时, 只有你情感中的笑显出(假相), 你其他的情感如苦悲怒等在潜空的范围里
如你现在声闻界时,只有你 的声闻界显出(假相), 你其他的法界如地狱界,饿鬼界,菩萨界,佛界等都在潜空的范围里

你不能说你没有苦悲怒等情感。或地狱界,饿鬼界,菩萨界,佛界等法界,
只是在这时刻你没法(无外缘)把他们显现出(假相)罢了


没有[非空, 假空]之事, 用究竟空义的角度来观实相 - 就是破一切法(不管是有相无相),不然就是不究竟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1# 清池
问你一个问题,中观空和唯识空有什么分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02:02 PM 编辑

回复 182# Dharani


   
问你一个问题,中观空和唯识空有什么分别?


    龙树菩萨的空性中观论 , 是先以客观理性的角度去观宇宙实相,
    所以是以究竟的空观去破一切法(有相,无相)而立的,
    之后才来立中观的。 虽然他是讲空,但最终他是讲中道
  (但他没有那么明显的讲, 后由天台大师把他的教义讲得更清楚)

    世亲菩萨的唯识论, 基本上还是在假观中,因为他是由假借主观感性的去观宇宙实相,
    虽然他以破有相/色相的假义了,
    但他还是报留那一刹娜的主观心(心识本就是假的)为真实, 所以不能称为究竟空,
    他们的成就是把假义的心识分得很细密,很究竟,
    但他的空义在于说境是依心识所转的,所以那假境本来是空的。
    到了要成佛之前他们才把那假借主观心给舍离去,也完成了佛界中的空假不二的中道境界

    因为唯识的创始大师与他的第子们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古印度的小乘有宗的部派,是比较晚期才改入大乘教的
    大家庭的
    所以他们的教理与小乘/部派很接近,当时很多古印度和兰卡的小乘/部派的出家人都改入大乘
    是古印度的大乘盛事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蕴 就包含了有身外的五蕴 和身内的五蕴, 两者的五蕴都包含了心识之物, 注。如来藏不只在身内之物,而是身外和身内
------------
何谓身外的五蕴?
何谓身内的五蕴?

如来藏不只在身内之物,而是身外和身内
-----------
身外的如来藏
身内的如来藏

有身内外的五蕴, 有身内外的如来藏, 五蕴=如来藏??

所以若离开五蕴(身外的五蕴 和身内的五蕴, 那就是离来这宇宙 !!)就没有心识之物了, 所以[真空"妙有"]也不能成立.
-----------
所以五蕴是不能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02:42 PM 编辑

回复 184# 三法印

何谓身外的五蕴?
何谓身内的五蕴?


    你南传哪不会五蕴呢? 难道你不知有内外五蕴吗?
    色为地,水,火,风 四大 在你身内(骨,肉,泪,体温);身外(山,林,海,星,月,日)有何不同?

    如来藏为第九识之物, 就是心物/识大之一,是如来法身之物,如来法身就是整个宇宙之间

    六大为  地,水,火,风,识,空  , 也就是假(色和心)与空, 也就是 假与空;整个宇宙之间;法身

  
所以五蕴是不能离开??

   内和外的五蕴,就是整个宇宙之间, 请教你是如何能离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3-2011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8-3-2011 02:36 PM 编辑

回复 185# 清池

你南传哪不会五蕴呢? 难道你不知有内外五蕴吗?
    色为地,水,火,风 四大 在你身内(骨,肉,泪,体温);身外(山,林,海,星,月,日)有何不同
------------------
那受, 想呢??

内和外的五蕴,就是整个宇宙之间, 请教你是如何能离开呢?
-------------------
为何不能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02:45 PM 编辑

回复 186# 三法印


   
那受, 想呢??

    心之作用也
    没有心识,就没有其作用

    受, 想 都在心物/识大里

   
为何不能离开??
   那请你给一个列子,如何有离开内外五蕴/宇宙间/六大/法身的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7# 清池

身内(骨,肉,泪,体温);身外(山,林,海,星,月,日)
-------
身外有受, 想吗?? 举个列子来...



-------
不能你还修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3-2011 03:04 PM 编辑

回复 188# 三法印


    身外有受, 想吗?? 举个列子来...
如来有三身,应身,报身,和法身

你说如来法身是死的吗? 没有受,想,识 的吗?

这不是大众部和大乘教的观点, 我们认为佛陀有三身


不能你还修什么???
不知你在说何物??

成佛后的三身也是在宇宙间度人, 涅磐不是离开世间,而是心境, 这你南传长老也认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8-2025 02:15 AM , Processed in 0.10499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