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k

證嚴法師說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2010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機智過人的小沙彌

   很久以前,日本有位竹齋先生,不但是一位聰明又有地位的學者,而且是佛寺的大
護法。他常和佛寺的住持禪師下棋,但是每次一下棋就忘了時間,往往通宵達旦;小
沙彌就得在旁邊奉茶、拿點心,整晚無法休息,所以小沙彌們都不歡迎竹齋先生。

    有一天聽說竹齋先生又要來了,小沙彌們都很不悅。有位聰明的小沙彌靈機一
動,立即寫了一張告示﹁皮革之類,不能進入﹂貼在門口。不久,一向愛穿皮衣的竹
齋先生來了,他看了只是笑一笑,仍大搖大擺地要走進去。聰明的小沙彌就擋在門前
說:﹁竹齋先生,難道你沒看到門外所張貼的告示嗎?﹂竹齋先生說:﹁看到
了。﹂﹁那你為什麼還要進來呢?﹂

    竹齋先生自以為聰明地指著大鼓說:﹁大鼓不也是皮製的嗎?它可以放在大
殿,我為什麼不能去?﹂小沙彌說:﹁沒錯,正因為不能進來而它進來了,所以每天
都要受到懲罰──早晚都要被大鎚鎚打。你如果要進來,也一樣要受罰!﹂說完,小沙
彌就拿起一根木鎚,擺出架勢要懲罰他。

    竹齋先生只好說:﹁好,好,我認輸了!﹂趕緊轉身離去。回到家裡,愈想愈不
甘心。他想了一個計策,便託人去請佛寺的住持禪師前來應供,也順便請聰明的小沙
彌一起來。

    師徒倆要到竹齋先生家得經過一座橋,他們看到橋上有一張告示寫著﹁禁示從橋
的兩邊通行﹂,禪師就止步了,小沙彌看了看,對師父說:﹁師父,沒關係,可以過
橋的。這是竹齋先生的惡作劇,來!我們從中間走。﹂

    到了竹齋先生的家,竹齋先生說:﹁你們怎麼過來了?難道沒有看到橋上的告示
嗎?﹂小沙彌說:﹁我們並沒有從橋的『兩邊』走,是走橋『中央』過來的!﹂竹齋
先生無奈地說:﹁我又輸給你了。﹂

    小沙彌的機智鬥贏了大名鼎鼎的學者,這消息已是眾所周知,連將軍府都知道有
位聰明絕頂的小沙彌,大將軍還特地派人傳他前來將軍府。

    禪師帶著小沙彌到了富麗堂皇的將軍府,府內有很多武士,排場氣勢很大。他們
一進去,將軍就問:﹁你就是憑機智鬥贏竹齋先生的小沙彌嗎?你過來!﹂小沙彌聽
了就很大方地走到將軍面前。

    大將軍指著牆上一幅畫,說:﹁你看,牆壁上那隻老虎很討厭,常常偷跑出
去,我想請你幫忙把這隻老虎綁起來。﹂小沙彌看到畫中的老虎,似乎真有一躍而出
的威勢,就說:﹁好!請您給我一條繩子。﹂他拿著繩子走到壁畫前,擺起架勢,喊
道:﹁老虎!你看來是很威猛,有膽量就出來,我要將你綁起來,這是將軍的命
令!﹂

    小沙彌喊了半天,畫中的老虎當然沒有動靜;他回過頭對將軍說:﹁將軍,這隻
老虎實在很討厭,叫半天牠也不出來。拜託您派一位武士把牠趕出來,我一定會把牠
綁起來。﹂將軍十分佩服並讚歎地說:﹁你雖然小小年紀,但機智過人,確實很聰
明。﹂

  這位小沙彌從小就如此靈巧,時刻保持天真、清淨的本性;在生活中不離禪的境
界,在禪境中亦不離生活,這就是他的清淨心和超人的智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修行的道場,所遇到的境界,就是磨練智慧的機會,所
以要時時把握,時時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2010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賭徒的迷惘

   俗話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人的觀念有時會偏差,剛開始也許差異很微
細,連自己都不易察覺,以致不斷地造作,直到覺醒時,後悔、懊惱已來不及了。在
希臘,有位卅多歲的男子,本來年輕有為,不知何時染上賭博,經常不分日夜地沉溺
在賭場裡。

    曾連賭五天五夜,因為手氣不好,輸得一無所有,他很懊惱,覺得自己一敗塗
地,竟不顧妻兒,在賭場門前上吊自殺,還寫了一封遺書,交代要公諸於世。

    遺書裡寫著,他知道賭博不好,曾向賭場的人要求:「拜託你們禁止我進入賭
場,因為我每賭必輸。」但是開賭場就是希望大家進去賭場,怎會阻攔他呢?也曾向
警察單位反應,要嚴格取締賭博場所,但是政府也沒有取締,任人開設賭場。

    他沮喪地到酒店喝酒,他說:「獨自哭了一個鐘頭,也沒人來安慰一句,實在很
痛苦,不如死了算了。」遺書請警察公諸社會,提醒人人不要賭博。

    舉此例的目的,在於告訴大家,這類偏差的社會現象,更特殊的是:這個人明明
知道賭博不對,卻沒辦法自我克制、即時改正。

    凡夫心有很多矛盾,一念是善、正確的;一念是惡、是邪的。知道不能賭博,這
是善性未泯;明知不可行,但又不能自制,就是缺少規範。我們的知見、觀念若是正
確,就能清楚分辨善惡;如果善惡分不清,可以藉由佛法的教育,明白戒律,謹守戒律來規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0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善變的心念

    佛陀時代,有位貧窮的年輕人,一心想改善家計,於是到城裡找尋機會。他一到城裡,覺得很有希望,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他的歌聲嘹亮悅耳,正好國王在皇城上巡視,聽到他美妙的歌聲,於是派人 請他進宮。

    國王問他:「你可以再為我唱一首歌嗎?」年輕人即為國王獻唱一首歌,國王聽得很歡喜,就問道:「你要去那裡?」他回答:「為了生活,我想去賺取一分錢!」國王說:「那太辛苦了,我給你兩分錢!」年輕人心裡雖然高興,但又想:若能有兩分錢,我可以再去賺一分,合起來就有三分。於是他以此為由,請求離去。國王說:「這也是很辛苦,乾脆我給你一筆錢好了!」

    年輕人拿到這些錢,心中雖然歡喜,卻無法滿足,後來國王便慷慨地說:「錢不夠,那給你一個村莊好了!」年輕人覺得國王心量寬大,非常感恩地說:「國王,您賞賜得這麼多,我一定會知恩圖報,感謝國王的愛護!」

    國王看到他那麼誠懇,非常歡喜,於是又說:「這樣好了,我給你半國之地,我們可以共同處理國政。」年輕人聽了確實受寵若驚,非常感激,從此對國王的感激與恭敬,直是無法以語言來形容。

    某一天國王理政之後非常疲倦,就在年輕人的住處睡著了。此時,年輕人見了,心中突起惡念:如果我能獨掌國政不知多好!國王現在睡得這麼熟,只要我一下手,他就一命休矣,那國家就可以由我專政了!

    當他正要下手時,忽然又回心一想:如此恩將仇報,我還是人嗎?他非常慚愧懺悔:為什麼會起這種殺人惡念?是為了錢財還是地位?真是太可怕了!

    國王對這位年輕人那麼好,他還是會「惡向膽邊生」,若不是及時生生起一念善,後果不堪設想!

    造惡造福皆起於心,心念若差錯,行動就會錯誤,所以平時就要多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010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純真的小猴子

     「有一個很簡單、很單純的小故事........... 」上人在晨語時說,在一座山林中,有隻小猴子,非常天真、無邪、清淨,對天地萬物都很喜愛,每聽到一種聲音,牠都讚歎道:「奇妙啊!」每看到一種動物,或者是一棵樹、一個石頭,牠也都覺得很可愛,情不自禁地會說:「好美啊!」小猴子就是如此天天過著很自然、沒有爭端的日子。

    有一天,山林起火了,猴爸爸、媽媽催小猴子逃命。小猴子跑到半路,想到心愛的包包及書本忘了拿,於是折回頭去。當牠拿了東西,往逆風方向逃時,有隻鼬貍老婆婆,因為年老走不動,正著急著。小猴子很不忍心,就教老婆婆扒在牠的背上,兩人很快地再向前跑。未久,又看到一隻鼷鼠,鼷鼠害怕地說牠白天看不到,只有晚上才看得見,所以現在不知從那兒跑。有愛心的小猴子,就教鼷鼠跳進自己的包包裏,再逆風而跑。

  跑到盡頭時,卻發現面臨著很深的懸崖!「如果掉下去,必然粉身碎骨,該如何是好?」眼看大火濃煙漸漸逼進,小猴子臨危生智,在觀察四周後,認為可以用藤條綁著松樹樹枝,然後攀著樹枝用甩的跳過去。於是,小猴子教鼬貍抓緊牠的背,教鼷鼠也躲在包包裏,自己就拉著藤條、順著松枝,一鼓作氣一跳,就跳過去了。小猴子的勇氣與愛心,令老婆婆很感動,稱歎牠能夠不顧自己的生命,不惜辛苦地救大家出來,真是眾生中的菩薩,是這座山的愛之神。

  上人以這則童話故事開示道,無染清淨的本性,是一切生命所共同擁有的。這分天真本性完全沒有污染,它充滿純真,無一點點的惡念,能時時為人著想。而不只人是如此,一切生靈、動物,一樣也有這種善良清淨的本性,與人類有平等的智慧和愛心。「萬物之性都是善的。若沒有受到人世間貪瞋癡慢疑的污染,這一片心地,必定是清淨、很美的境界。學佛就是要回歸清淨的本性,這就要時時刻刻用心培養大愛,要保護好這分清淨無染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10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普賢菩薩教用藥

    普賢菩薩雲遊時,善財童子來參訪,普賢菩薩看到善財童子很有慧根也很可愛,對追求佛法又很虔誠,所以把他留在身邊來教育他。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很多出世間法、處世間法,包括用藥的知識。

    有一天,普賢菩薩向善財童子說:「你提一個袋子到山上去,看哪一樣是藥,就把它採回來。」善財童子一大早出門,繞了一大片山林,回來時袋子卻是空的。普賢菩薩問:「你出去一整天,為什麼空著袋子回來呢?」善財童子說:「從我出門開始,沿路所看到的不管是花、草、樹或是石、土,都有獨特的材質和藥性,這麼多的東西如何帶回來呢?」

    隔天,普賢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說:「你再出門去找,哪種東西不是藥,就帶回來。」善財童子揹起袋子出門,直到太陽下山,又空著袋子回來。普賢菩薩問他究竟為什麼?善財童子回答:「雖然萬物皆有藥性,但若不針對病症下藥,每一樣都不算是藥,如此,那麼多的東西要如何拿回來呢?」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理解,如果用心,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不論是形象或聲音,何者不是在向我們現身說法?如果不用心,不管聽了多少法,看了多少事相,都無法領悟真理。」

.................1997.4.1衲履足跡夏之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2010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阿難的洗澡水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具莊嚴之相──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

有次舉行法會,佛陀帶領許多弟子去受供,阿難沒跟上,於是就單獨托缽,一路往西走。

走了很久來到一個聚落,缽還是空的,阿難又熱又餓又渴。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邊,這名女子抬起頭看見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發出讚歎:「多麼莊嚴的比丘啊!」

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難,心裡生起強烈的愛念,所以高興地將水倒入缽中,並瞪著大眼注視著阿難,直到他離開。

她一回到家,就要求母親設法讓她擁有阿難。母親知道比丘是神聖不可犯的,女兒這種愛戀之心,根本不可能實現。可是女兒死求活求,一心只愛這位比丘。母親愛女心切,只好成全她。

她請了一位念符咒的人來,用邪術迷引阿難,使他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離開佛陀。

天明了,佛陀要講經時,發現阿難不見了。佛知道阿難已受難,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難,並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

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在即將破戒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

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便一路追奔,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佛說:「你真的很愛阿難?」摩登伽女說:「我真的非常愛他。」

阿難正入內洗浴,佛就叫人把阿難洗浴的水端出來,問她:「你真的愛阿難,絕不後悔?你愛阿難哪裡呢?」她說:「我愛阿難全身。」佛說:「你既然那麼愛阿難,這盆水是阿難的洗澡水,你就將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嚇了一跳說:「佛,你是大慈悲者,這麼髒的水為何叫我喝呢?」

佛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麼髒的,現在阿難健康時你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你又將作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聽了佛的話,忽能觀察人身的不淨,再也愛不起來──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髒,那還有什麼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證悟初果。(本文節錄自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

證嚴上人:這就是「不淨觀」。對治貪心唯有不淨觀,若能善用不淨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2-2010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在那里?佛在心中。心中有佛,当下清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0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拘那羅王子的眼睛

佛滅度後,在印度有一位國王叫烏斯迦,這位國王心地善良,對百姓施以仁政。他有一個兒子,眼睛非常美麗,幾可媲美印度的一種美目之鳥──拘那羅鳥。國王便以「拘那羅」為兒子命名。

太子長大後,劍眉星眼,相貌堂堂,而且行為端正慈悲。國王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有天帶太子到寺院禮佛。長老耶舍尊者看著年輕的王子說:「人生無常,身體有生老病死之苦,有誰能永保年輕俊美?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就像王子這對眼睛,雖然看起來很美,其實是最垢穢不淨,招災惹禍之源。」

尊者這番話,令王子感到疑惑:大家都讚歎我的眼睛美,為何尊者卻說它是招災惹禍之源?這些話不斷在太子腦海中盤旋。

王宮的眾多嬪妃中,有位年輕嬪妃被王子的儀表深深吸引,而向王子求愛。卻遭王子拒絕,後來又見王子跟別人結婚,因而妒火中燒,由愛轉恨。

後來,國王生病,那位嬪妃在旁細心照顧。國王感念她,於是問她有何願望。她說:「我只要求接掌國政七日就好了。」

國王心想:君無戲言,於是就答應了。

嬪妃登位後,寫了封愛恨交織的密函給太子,要太子不要讓她再看到他的眼睛,唯有此,她的怨恨才能消除。太子看了信,終於明白尊者的開示了,只不過一切已經太遲,現在嬪妃的話就如國王的旨令,無法違抗。

不得已,太子挖下一個眼珠,他把眼珠放在手掌上,恍然大悟「原來它這麼腥臭,為何這麼不淨之物,會得到許多人的讚歎,又惹來這場大禍呢?」兩眼挖掉後,他眼前一片黑暗,但內心一片光明,身心清涼。

太子妃聽到通報,趕來時看到太子已經失明,不禁痛哭失聲。太子安慰她:「人生無常,不要怨不要恨,也毋需憂愁,因為怨恨憂愁才是心中的大敵。」後來,太子帶著太子妃逃出王宮,流落民間,以賣唱維生。

幾年後,他們來到宮外彈琴賣唱,國王聽到如此淒美的琴音,不由得想起突然失蹤的太子,於是派人請來彈琴人。國王一見自己日夜思念的太子如今竟然雙眼失明,淪落至此,激動地問太子:「是誰害你如此?」但太子絕口不提,只把心中所悟真理告訴父王。

王子身旁的侍衛忍不住,說出了原委。國王聽罷勃然大怒,立刻傳喚嬪妃,欲下令處死。但太子卻哀求父王,憐憫他已是殘廢之人,希望父王讓他保有完整的大愛,別再傷害他人。國王被王子的慈悲感動,於是赦免了她。然而嬪妃卻受到良心譴責,撞牆自殺了。(本文節錄自《證嚴法師 說故事 》)

證嚴上人:國王的嬪妃因為心中不清淨的愛,而生煩惱、怨恨,甚至傷害別人,毀滅自己,這是何苦呢?愛,如果能像清水一樣清淨、自在,普潤一切眾生,那該有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2-2010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女人的清淨之愛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團三五成群,正在討論城裡發生的一件事──前幾天,一群人在森林裡遇到三個強盜,在他們合力反抗下,強盜因無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追到樹林,卻只見三位農夫在那兒做事。他們懷疑是強盜假扮而成,於是將那三位農夫當賊捉去見國王。

隨後,有一個女人哭哭啼啼要見他們,侍衛把她推走。接連幾天女人都在宮外哭叫著:「請給我一個遮身的東西,請給我一個遮身的東西!」

國王聽到就說:「你們就拿一塊布給她做遮身之物吧!」侍衛遵命照做後,女人卻說:「我要的遮身之物不是這塊布。」

國王疑惑地叫她進宮詢問:「不用布,那你要用什麼遮身呢?」

女人回答:「丈夫就是女人的遮身之物,一個女人若沒有丈夫,就像赤裸著身軀一樣;哪怕是穿金戴銀,也像裸體一般,一無所有呀!」

國王問:「你的丈夫呢?」

女人說:「我丈夫幾天前被人當強盜捉來國王這兒;他是冤枉的,我們是安分守己、以農為業的良民啊!」

國王說:「被捉來的有三個人,哪一個是你丈夫?其他人又是誰?」女人答:「一個是我丈夫,一個是我兒子,另一個是我兄弟。」國王就說:「好吧!這三人中讓你挑一個。」女人無奈地說:「就還我兄弟吧!」

國王說:「奇怪了!你剛才口口聲聲說,女人如果沒有丈夫,哪怕是穿金戴銀都像裸體,現在三個人給你挑,為什麼選兄弟呢?」

女人感傷地說:「是呀!沒有丈夫的女人很可憐。但是,我的父母已經往生,我的兄弟是他們唯一的愛子,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所以我選擇了兄弟;我知道為人父母的心,因為我的孩子也被捉到這裡,我的心很傷痛…… 」

國王聽了很感動,覺得她的「情」很超越,加上也找不到證據,所以就將他們三個人釋放了。

佛陀聽完後說:「這個女人真是了不起,多數人都為『情』所迷、被情所困,而這個女人為了體念父母心,竟能將她一生最需要依靠的──丈夫和孩子的親情割捨掉,打破私我的情,這就是超越的情。」(本文節錄自《證嚴法師 說故事 》)

證嚴上人:學佛就是要學得將普天下的老者當作我們的父母,年齡相仿的當作兄弟姊妹,年少者當作自己的孩子,這就是菩薩的長情大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3-2010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雙倍價值的人生

一般學佛的人常常思考:要怎樣才能解脫生死?而我倒是比較注重現在的人生;既然來人間,我們應該用心探討生命的價值在哪裡?我們能為社會人群做些什麼?

佛陀告訴弟子們:「人身難得」,的確是難得此人身啊!我們既得人身,就要盡力為人群付出,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

幾年前,有位太太告訴我說她很痛苦,因為她的先生往生了,她恨不得也陪著他走。

我問她:「你先生從事何種工作?幾歲往生?」她告訴我:「我先生是醫師,六十歲往生。」

她又說:「師父,我先生是一位很好的醫師,別人每天工作八個鐘頭,我先生差不多工作十六個鐘頭,因為他一大早起來就開始一直忙著治療患者,有時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晚上常常十一、二點才休息,如果半夜有人來求診也不拒絕。」

他一天工作十多個鐘頭,時時為患者付出,確實是位好醫師。這位太太淚流滿面地問:「好人的命會比較長,為什麼他六十歲就往生了?」

我說:「生命價值的判定,在於對生命如何運用。你的先生已經充分運用生命,別人每天工作八個鐘頭,他則是為人群服務十六個鐘頭,所以他的生命價值是別人的雙倍。以此觀點計算,他的壽命不只六十歲,起碼也有八十歲,你應該為他歡喜、為他祝福。」

她本來淚如雨下,聽了這番話後,展露了笑容,眼神也散發光芒。她說:「我知道了,我先生的生命已充分運用,他的人生確實很有價值!」

人來到世間,要為服務人群而生活,千萬不可無所事事,或者只做一些危害社會人群的事。

該付出時盡心盡力去付出,看到接受我們幫助的人解脫了苦難,我們就會很歡喜;如此才能脫離自私、貪求的煩惱。

總之,時刻照顧好自己的心,把握每分每秒,盡最大的力量為人群服務,才能真正發揮人生的價值。大家要時時刻刻多用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3-2010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essearle2004 于 13-3-2010 09:25 PM 编辑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幸福的真諦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而非物質的享受,因為一切物質如泡沫般虛幻,也如天上的浮雲,瞬間即過。想要安心地生活,就必須去除「貪欲」。

有一個小故事──

有位媽媽只有一個兒子,他從小就沒有父親,媽媽很辛苦地把他撫養長大,完成學業,並且勤奮地工作。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不過母子倆相依為命,兒子也很孝順母親,日子過得很平順。

以前,這位媽媽每天早晨都會叫兒子:「起床囉!上學囉!」兒子畢業後上班了,媽媽仍然每天早晨叫他:「起床囉!上班囉!」這是天天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有天,兒子下班回來跟媽媽說:「媽!您太辛苦了,我從小到大都沒有讓您享受過什麼,看!我們家的裝潢這麼簡單。現在我想投資做一件生意,是朋友邀我一起做的,如果順利完成,我們立刻就可以把家裡裝潢得很漂亮,而且應有盡有,讓媽媽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媽媽聽了,問兒子說:「你做這件生意,賺的是不是正當的錢呢?」兒子說:「錢是正當的,不過可能對別人有點不公平。」媽媽就說:「兒子呀!每天早上都是媽媽叫醒你的,是不是?」兒子說:「是啊!您問這做什麼呢?」

媽媽說:「我每天在廚房準備早餐,看時間快到了,就在廚房叫你,每次都叫了好久,你還是沒有回應,總得讓我跑上樓來叫你;有時候還叫不醒,就必須用手把你搖醒,常常看到你張開眼皮了,卻還是一副很想睡的樣子。雖然如此,不過這是每天讓我覺得很踏實的一件事,我不希望我來到你的床邊,還沒叫你就看到你眼睛已睜開、早就已經醒了,因為我不希望你睡不安穩啊!」

兒子聽了這些話,立即恍然大悟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會讓您安心,不去做那些讓您擔心的事。我們母子辛苦一些沒關係,只要心安,日子就會過得很快樂,對不對?」媽媽很歡喜地說:「對!讓媽媽安心就是孝順。我們的欲望不能太大,能夠維持生活、心安理得,就是幸福啊!」

沒錯,這是最正確的人生觀──憑勞力賺取合理的利潤,不做「心不安、睡不穩」的事;否則即使得到再大的享受也不能安心。在生活中,只要善盡本分,把貪欲之門關起來,自然天天都會過得平安又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10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天真直心的小菩薩

有位十一歲的小菩薩,他在學校上課時,有位同學突然舉手告訴老師:「我肚子很痛,我要去廁所!」老師就說:「你趕快去吧!」那位同學很快地跑到廁所,可是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仍沒回來,老師請另外一位同學去看看──原來那位同學還來不及如廁就解在褲子裡,因此躲在廁所不敢出來。

同學回來報告老師後,老師問:「那一位同學願意去幫忙他呢?」這位十一歲的小菩薩就舉手說:「老師,我去!」他先去廁所了解情況,之後又回來向老師借香皂和水桶,然後提水給廁所裡的同學,告訴他:「香皂和這一桶水給你洗身體,你把褲子丟出來,我幫你洗。」然後他在水槽裡把那件沾滿大便的褲子洗一洗,洗好後晾在欄杆上。

等同學洗好身體、穿上外褲出來時,小菩薩拿了一個塑膠袋給他,說:「你的褲子我幫你洗好了,但是可能沒有洗得很乾淨,等一下你可以把褲子裝在袋子裡,帶回家給媽媽洗。」

老師知道這件事後,讚歎他時,他回答說:「為善要不擇時呀!」「為善不擇時」是靜思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就應立即伸出援手。

小菩薩回家後告訴媽媽在學校發生的事,媽媽聽了,責備孩子:「你怎麼可以去洗那麼髒的褲子?」孩子看到媽媽變了臉色,就說:「那也沒什麼啊!只是幫忙人家嘛!我們要為善不擇時呀!」

這位媽媽聽到「為善不擇時」,突然覺得很慚愧,因為她也是慈濟的見習委員,常常聽師父說「靜思語」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孩子實踐靜思語幫助同學,她卻生氣地責罵孩子;所以她立刻跟孩子說:「乖孩子啊!你做得對,媽媽很慚愧呀!」

我聽兒童精進班班媽媽提起這件事,就問:「可否把這孩子帶來讓我看看?」隔天那位媽媽果真陪著孩子來了。我稱讚小菩薩:「你好乖呀!」小菩薩卻說:「這沒什麼嘛!不好意思,媽媽一直跟人家說。」他媽媽接口說:「那天我真的很慚愧,後來我就打電話告訴他的班媽媽。」小菩薩說:「這沒什麼啊!媽媽還一直炫耀。」

孩子很天真,而且懂得幫助別人,這就是人的本性,多麼清淨、多麼有智慧啊!而大人受到社會習氣的薰染,所以會認為:怎能去做這樣的事?一轉念雖有善心生起,卻又認為這很了不起。

心無污染,就是原來的清淨本性,學佛就是要學習小孩子的直心與天真,能義無反顧地及時為善;當然這需要大家時刻多用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3-2010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猴群的因緣果報

佛在世時,一位住得比較偏遠的弟子很思念佛陀,好不容易從很遠的地方來拜見佛
陀,向佛陀頂禮;然後他很小心、很恭敬地將佛陀修剪下來的指甲和頭髮包起來,滿
心歡喜地帶回去供奉。

他領導門下幾百位修行者一起用石頭蓋了一座塔,將佛陀的指甲和頭髮供奉在塔
中。他們每天都對著塔恭敬禮拜,就好像佛陀在他們面前一樣。

當地山區中一群猴子,看到這些修行人恭敬禮拜的模樣,就有樣學樣,也在水邊用一
些石頭堆成塔狀,每天虔誠地禮拜。

一段時間過去了,有一天河水突然暴漲,那群猴子全部淹死了。牠們的靈魂轉生到天
宮,大家互相慶賀化生為天人,並且討論道:「我們今天能脫離畜生的身形,生為天
人,是因為大家前世為猴身時以清淨心學習禮拜,所以我們應該知恩報恩。」於是這
群天人來到被水淹死的猴群屍體旁,恭敬禮拜。

天人來臨時,到處一片光明,山林中一群婆羅門教徒問天人們:「你們應該在天上享
福,為什麼來此禮拜猴群的屍體呢?」

天人回答婆羅門教徒:「我們曾向一群比丘學習禮拜的方式,而且是身心清淨的禮
拜;因為有這個福緣,所以往生天道。可惜你們信仰的是邪知邪見,你們也應該向佛
陀和比丘看齊才對。」

婆羅門教徒心想:真的有佛出現在人間嗎?真有這麼好的妙法可以讓畜生化為天人
嗎?為了尋找答案,他們走了很遙遠的路,來到佛陀的精舍,向佛陀求法。

佛陀慈悲地向他們開示,詳細解說婆羅門教的偏差以及正確的教法,讓他們做比
較。婆羅門教徒聽完後,歡喜地向佛陀禮拜,又請教佛陀關於天人的事。

佛陀說:「過去有位比丘在深山裡修行,為了蓋精舍,需要水來混合泥土,所以他下
山到溪邊提水。一群婆羅門修行者瞧見他快速提水和爬山的動作,異口同聲譏笑說──
這修行人的動作,真像一隻猴子!」

「那群婆羅門修行者因為譏笑比丘像猴子,所以墮落為猴身;又因一念善,學比丘恭
敬禮拜,所以很快就脫離畜生道而化生為天人。」

佛陀又說:「你們知道嗎?儘管是無心的譏笑,也得自受苦報,所以絕對不可隨意譏
笑別人,更何況是毀謗!」

有人喜歡說別人的閒話,認為這是無傷大雅的。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誤會、糾紛,往
往源於未經審慎思考、脫口而出的言語;所以,開口動舌,一定要多用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4-2010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比丘與毒蛇

佛陀在世時,有一段時間住在竹蘭園精舍,比丘們則散居在山洞或樹下,各自用功修
行。

有一天,一位拘那羅那先比丘,在山岩下一個洞窟裡打坐時,忽然聽到聲音,睜開眼
睛,赫然看到一條毒蛇!

拘那羅那先本能地揮手要撥開那條毒蛇,而毒蛇也本能地轉頭咬了拘那羅那先的
手,而且正好咬在血脈上!

拘那羅那先很緊張,趕緊喊叫洞外的舍利佛。舍利佛聽到聲音,立刻進去探望,拘那
羅那先說:「我被劇毒的蛇咬了,而且咬到血脈,大概有生命危險。」

舍利佛把拘那羅那先扶到外面,安慰他說:「我們的身體只是四大假合之物,因緣會
合即成此人生,因緣散壞就解脫而去,你要看透徹,把心安定下來。」

拘那羅那先一向很有修持,雖然一時心慌,但很快就回復安詳的心境;漸漸地毒氣擴
散而昏迷,不久就斷氣了。

舍利佛辦妥拘那羅那先的後事後,回去向佛陀報告。佛陀聽了很悲傷地說:「毒蛇爬
到面前,只要不去傷害牠,牠就不會隨便咬人;如果拘那羅那先有較深的定力,就不
會有揮手的動作。」

「人生要互愛互助,對於物類也應一視同仁;只要透徹了解『慈悲喜捨』的意義,就
能具足定力,即使危機來臨也不會心慌意亂。」

修行的目標,即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眾生具足大慈悲心。當然這需要時時刻刻多用心
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10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仁慈智慧的母雞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有位教授負責研究「雞」,他很用心地觀察各種雞類的生活形態。

有一天,他在樹林裡發現一隻山雉生了好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幾個蛋帶回去。剛好有一隻母雞也生蛋了,他把母雞生的蛋取走,換上山雉的蛋。母雞看到蛋不一樣,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去孵這些蛋,既溫柔又謹慎,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小山雉破殼而出,母雞帶牠們到樹林裡,自己用爪子將土撥開,尋找土和樹根之間的小蟲,然後咕咕地叫著那些小山雉來吃。

教授看了好驚訝!因為以前這隻母雞生的小雞,都是餵食人造飼料;這一次,母雞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飼料,只吃自然界中的食物。

教授又拿了一些鴨蛋讓母雞孵化,母雞一樣耐心地把鴨蛋孵化成小鴨,然後帶著小鴨到水池邊,讓小鴨在水裡游泳。

這兩件事讓教授明白一個道理──人類認為愚蠢、沒有感情的雞,其實既有愛心、又有智慧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習慣、觀念,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衝突,絕大部分起源於此。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安定,關鍵就在於團體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以慈悲的胸懷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計較、埋怨;以清淨的智慧化解紛爭,而非任由無明的情緒蔓延。

一隻母雞能夠以愛心和智慧,對待外形和生活習性皆與自己不同的異類,身為人類的我們,只要肯用心,當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4-2010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機智無私的老人

幾十年前,在日本一個臨海的小山村裡,發生一件很感人的故事──

某年七月,山下的寺院舉行法會,所有村民都去參加了,只有住在山頂的八十多歲老人和孫子不便遠行,留在家裡。

近黃昏時,老人走出房子散步。陣陣山風吹來,老人覺得奇怪,風吹在身上黏黏的,和平常不同;忽然他感到有地震,雖然不強,但和平常的地震也不一樣,是慢慢地發生,也緩緩地搖盪,他從來不曾遇到這麼奇怪的地震。

老人想起小時候阿公曾告訴他,如果遠方發生大地震,這裡也會感到震動。他不經意地望向海面……咦?海水怎麼變成黑色?而且海浪和平日不同──平常的海浪是從遠而近,一波波地捲來又退去;現在卻像一層堅硬的牆壁,愈來愈近!

不得了!這一定是阿公說的──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嘯!

老人趕緊叫孫子拿火把來,然後毫不猶豫地引燃剛收成的稻穀和一堆堆乾草,火勢一下子就蔓延到倉庫……

當時所有村民正聚在海邊看變色的海水,一發現山上失火了,紛紛跑上山來要滅火,老人卻阻止大家滅火。山下的村民繼續衝上山來,直到全村的人都到齊了,老人才讓大家滅火。

村民問老人為什麼會失火?為什麼阻止大家滅火?老人的孫子在一旁害怕地說:「阿公瘋了!一直點火!」

老人指著海面說:「你們看!」大家轉頭一看,不禁嚇得目瞪口呆……

海水似千軍萬馬般衝上海岸,山下所有房子都像火柴盒一樣在水上漂浮。幾十分鐘後,海水才慢慢退去,所有房子也隨著流入海裡了。

這時村民才明白,老人點火燒了自己所有稻穀和倉庫,是為了拯救大家啊!

【上人的叮嚀】
時時刻刻用心地聆聽、觀察、思考,才能在緊急狀況發生時,發揮智慧幫助自己及別人度過難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4-2010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0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老牛的悲鳴

有一對兄弟從小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哥哥是個有智慧、善良、厚道的人,雖然從小
受父母疼愛,卻沒有一點驕傲和貪念。父母過世後,他體悟到人生的無常和短暫,常
到寺廟追求佛法,親近善知識,過著感恩、滿足、無所求的生活。

弟弟就不同了,他很認真地賺錢,謹守父母留下來的產業,他對哥哥過著閒雲野鶴般
的生活很不諒解,心想:父母留下這麼多財產,為什麼哥哥不一起努力,將財產再增
加呢?

有一天,他看到哥哥又是一身簡單的裝束準備出門,就以輕視的眼光及不敬的語氣對
哥哥說:「你吃飽沒事,只會去寺廟,為什麼不把父母留給我們的財產好好守住?你
這麼不負責任,對得起我們的父母嗎?如果他們還健在,不知會多心痛!」

哥哥聽到弟弟的冷言冷語,還是很自在地說:「人各有志,難道努力賺錢,才叫孝順
父母?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是要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我時常去
寺廟向師父請教佛法,就是發願生生世世用健康的身體和智慧來為人群付出,這種功
德是父母給我的,也才能真正回報父母恩。」

弟弟聽了很不高興,覺得哥哥不可理喻,就不再理他。哥哥還是逍遙自在地出門了。

過了二十年,哥哥看透人世間的道理,出家了。弟弟則仍在塵世間勞碌地做生意,擁
有比父母在世時更多的財產。然而人生無常,過了幾年,弟弟生病往生了,哥哥則是
一位精神敏睿、智慧飽滿的法師


有一天,法師出門遊化,看到一群商隊,趕著載滿貨物的牛車要到市集販售。其中有
一頭老牛,雖然身軀肥壯,皮毛也還不錯,偏偏無力拖動車子。牠的主人很心急,不
斷地抽打牠。

這頭牛被打得蹲了下去,牠的主人看到其他牛車已經遙遙領先,擔心自己搶不到生
意,就把氣都出在這頭牛身上,更加用力地鞭打牠。

法師遠遠看到這個畫面,心中不忍,就快步向前想阻止。走近之後,這頭牛竟淚漣漣
地發出悲鳴聲,並抬起頭來,好像要對法師說話。

法師入定看出這是弟弟投胎轉世,於是對牠開示:「過去你只貪著財產、利益,不知
道要好好運用身體布施,今天才會落得這麼苦啊!」

這頭牛聽完,淚水不斷,趴在地上發出悲鳴聲。法師對牛主人說:「這頭牛的過去生
和我有很深的血緣,他在世時在名利紅塵中競爭,只知守住財產,不修行布施,如今
淪為牛身。你能不能把牠讓給我,讓我盡一分心,免去牠這一生的折磨?」

牛主人看到這種情景,心生警惕,體悟到人不能貪慳,並答應把這頭牛送給他。

法師將牛帶回寺廟,每天對牛說法;每次出家人齊聚論法聽經時,這頭牛也都會主動
靠近,乖乖地趴著認真聽法;最後,終於在寺廟裏安養天年。

人生無常,卻有很多人以為是「常」,沈迷在欲的享受,沈迷在爭取名利、地位。當
生命的無常一來,平時努力爭取的世間財產,又能帶走什麼?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
身,多布施修行,才是對自己生生世世人生的最佳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10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貪心的小豹

佛陀的僧團中,有一群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們原本是僑薩羅國中貴族或大商人的孩子,平時生活富裕又可以隨心所欲;後來聽到佛陀講經說法,一時感動就相邀一起出家,加入佛陀的僧團。

可是,他們在僧團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心浮氣躁,因為他們已習慣於花花世界的多彩多姿,過不慣嚴謹清淨的修行生活。他們的欲念蠢蠢欲動,常聚在一起談論過去的種種,譬如在某地有個紅粉知己,或到那裡玩過等等。

他們的言行影響了其他修行人的道念,佛陀看在眼裡,心中明白,於是有一天,告訴侍者阿難:「阿難啊!你去把新出家的比丘們集合起來,我有話對他們說。」

阿難明白佛陀的心意──不只那群新出家的比丘需要警惕,受到影響的比丘們也需要;於是召集所有比丘一起來聽佛陀教誨。

大眾到齊後,佛陀說:「新出家的比丘們!你們是否還掛念著世俗的欲樂呢?」年輕比丘們很慚愧地垂下頭。

然後,佛陀說了一個故事,讓比丘們知道「欲念」的可怕──

在曠野中,有一隻小豹離開族群獨自覓食,可是一直找不到食物,肚子餓極了。

突然,牠看到一隻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原來大象已經死了。牠好高興,立刻從象的鼻子咬下去,可是象鼻子像木頭那麼硬!牠再咬象的耳朵,又像咬到鐵片一樣;再咬象的肚子,還是硬梆梆的;不得已,只好挑象的尾巴咬下去,居然也是硬得像一條鋼筋!

小豹餓得發慌,繞著大象轉來轉去,好不容易發現象的肛門比較軟,牠好高興地一直咬、一直鑽進去,不知不覺就鑽進大象的肚子裡了。

大象肚子裡有很多內臟可以吃,小豹高興得不想出來了。牠在裡面大吃特吃,吃飽了就睡,醒了覺得口渴就喝象屍腹中的血水,餓了又繼續吃。

過了幾天,死象的身體受到太陽照射和熱風吹襲,表皮風乾了,肛門也緊縮了。小豹發覺裡面的空間愈來愈狹窄、黑暗,很著急地在裡面亂闖,可是不論多麼用力都鑽不出來。

過了幾天,下了一場大雨,死象的身體膨脹、腐爛了,小豹使盡全身的力氣,好不容易衝出象的肛門。

小豹快樂地高喊:「外面的世界多麼寬闊、自由啊!」但是牠很快就發覺──不但身體虛弱無力,而且全身的毛脫落得一根不剩!因為牠浸泡在污穢的血水裡好幾天,加上在裡面拼命掙扎,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好像一個怪物。

小豹感到很悲哀──為什麼原本生活在天寬地闊的環境中,卻不知珍惜,鑽入污穢的世界卻自以為樂;等到好不容易出來了,已經不像原來的自己了!

佛陀告訴比丘們:「凡夫就像這隻小豹,有著種種貪欲,欲念一起就會脫離清淨的世界,走入難以解脫的污穢境界。大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傷害自己也無益他人。」

【上人的叮嚀】
去「貪」就「簡」,才能擺脫「強求」的煩惱,擁有清淨、安穩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10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mk

楼主,这个故事很棒!我很喜欢!如果最近新闻的那父母(打伤儿子)能够像故事里的妈妈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6-2024 09:42 PM , Processed in 0.06631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