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8-3-2006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派一代形意拳宗师~李存义先生

李存義,原名存毅,字肅堂,後改名存義,字忠元。生於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 河北省深縣南小營村人。少時家貧,以幫人趕車為生。及長習長短拳技並周遊各地。中年師形意拳名家劉奇蘭學藝,後至京與程庭華等為友,並兼從董海川習八卦掌。其八卦掌技藝多為程庭華所授。曾任兩江總督督標把總,後至保定開設萬通鏢局,兼收徒授藝。 1900 年,以 53 歲之齡,毅然投身義和團,手持單刀上陣,奮起抗擊外敵,一時間 " 單刀李 " 之名,不脛而走。晚年棄鏢行,專志授徒。宣統三年 (1911) ,與葉雲表在津創辦中華武士會。後任教上海精武體育會、南洋公學院 ( 交通大學前身 ) 等地。生前于北方武術界威望甚高。 1921 年去世,終年 74 歲。著名弟子有黃柏年、郝恩光、尚雲祥、馬玉堂、李星階、傅劍秋等多人。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6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派一代形意拳宗师~孙禄堂先生

孙先生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人(今属望都县),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逝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先生天秉异质,气质豪迈、聪慧绝人。十二岁从李奎元始学形意拳,十五岁从郭云深深造形意拳,后从程庭华研修八卦拳,民国元年遇郝维桢,得太极拳之传。先生于各门武术潜心研修,勇于实践,并掺合《易》学、丹经使之不断升华完善,于诸门武术皆能穷其理而绝其术焉。先生武功登峰造极独步于时,一生遨游南北诸省,曾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与人切磋交艺未尝负,亦未遇可相匹者。曾屡胜日、俄等武士,在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先生道德极高,虚怀若谷,虽胜人,却如无能者,求理入微,虚心研求彼之特点,博采众长,故艺、理卓绝,融会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拳学,建立了三拳合一之理论与技术体系,一以贯之、纯以神行,创立孙氏太极拳。先生深研《易》学、丹经及黄老之术,于儒释道并诸子百家、以及奇门、遁甲、算数、物理、天文、地理无不研究,提出文武一理互补相承之思想,自1915至1925年先后完成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拳著,创立了拳与道合之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为传统武术升华为一门学科与文化建立了统一之理论与技术系统。时先生之拳论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先生曾先后供职于前清府选用知县、知州,邮传部与警察总署武术总教习,民国后历任法政学校武术教授,国务院卫队武术总教习,总统府武承宣官,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先后主持了“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和“上海国术大赛”,分别任“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评判委员会副委员长和“上海国术大赛”评判委员会主任。两赛之名列前矛多为先生之弟子、学生,如曹晏海、马承智、胡凤山等。先生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其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清室肃王意公慕先生武艺绝伦,折节下交。先生除与之论拳外,从无一事相托,故缙绅先生益重焉。民初,完县大旱,先生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任得如此。民国十九年,江南水灾,先生参加赈灾义演,表演形意名劲杂式捶,其气足神完,时人叹为观止。评曰: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如今年逾古稀,风采依然。先生晚年返乡,不食者两旬,而练拳习字无间,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六时五分,端坐户外,面朝东南,背朝西北,谓仙佛来接引矣,嘱家人勿哀哭,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无疾而逝。先生一生施教南北,著名弟子甚多,其中最杰出者为:子存周、女剑云、以及张玉蜂、裘德元、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陈微明、李玉琳、曹晏海、胡凤山、马承智、朱国桢、郑怀贤等。
日期:1890年
⊙经友人举荐,至河北省唐山地区丰润县,为清廷招考武痒生。其间,先生曾轻取北方武术大家、被时人尊为“武圣人”者——武林志。
日期:1900年一1907年
⊙先生继办蒲阳拳社,探究儒释道与拳学互证、互通之理。教授出齐公博、任彦芝、陈守礼等一批弟子。其间,清廷在京郊举行规模盛大之“天下英雄会”即演武大会,邀集南北各派武林高手前来比试。先生亦前往。经比试,先生技冠群雄。遂在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日期:1907年一1909年
⊙徐世昌慕先生武艺绝伦,聘请至东北为其幕宾。期间,俄国及欧洲格斗冠军彼得洛夫途径奉天,经俄公使馆提议与先生比武。先生于交臂间轻取彼。于是先生名震海外。之后,徐世昌保先生为知县、知州。先生婉谢之。
日期:1910年
⊙先生随徐世昌返京。不久霍元甲南下上海挑战英国拳家奥皮音,特邀先生同往,为其压阵。先生预言,彼必不敢接战。至上海,果真如此,霍深服之。
日期:1910年一1911年
⊙先生先后在邮传部、禁卫军教授武术。
日期:1912年一1914年
⊙先生经徐世昌恳请随徐往青岛。其间,先生收剑术家潘赞化于门下。不久,先生参加“世界大力士格斗大赛”,以全胜战绩荣获总冠军,震动世界。
日期:1920年
⊙日本大正天皇钦命大武士、全日本柔术冠军坂垣一雄前来中国向先生挑战。先生在家中接待坂垣,并依坂垣之法坂垣与试技。先生轻取之。坂垣深服,愿出两万块大洋投拜先生为师。先生婉拒之。
日期:1930年
⊙日本又选派六位格斗高手前来中国向先生挑战。先生决定以一对五。时先生平躺于地,命五位日人以任意方式固压自己,另一日人喊三下,以试先生在三下之内能否起身。当日人刚喊至两下时,先生腾然而起,五位日人皆被发出二、三文之外昏扑于地,一时竟不能起。日人遂惊服先生为神拳。次日,日人又至。愿出20万大洋请先生东渡日本教授拳术。先生婉拒之。后,日人遂奉先生为文武两道三大雄。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6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派一代形意拳宗师~尚云祥先生

一、尚氏形意拳的形成
师祖尚云祥字霁亭,山东乐陵尚家村人,生于古历1864年11月28日,逝于1937年10月10日,幼随其父进京经商,(经营马镫铺)。师祖自幼慧颖强识,生性争强好胜,嗜武成性,初从马大义学功力拳,历经方载,“前扫趟、后扫趟、古树盘根、大扫趟,练的象朵花似的”。在北平鲜有敌手,一度自持功高。于北平护城河边,见李某不知是练何拳,即问:“你练何拳,管用吗?”李答:“不知道”。师祖再三要求一试,二人动起手来,刚一搭手,被李用手往前一拍,摔出很远,师祖感到意外,求再试,又被扔出很远,师祖感到特别奇怪,又问李某:“你学何拳,学了多长时间”。答:“形意拳,不到三年”。此拳即简单且威力大,师祖对李非常尊敬。师祖为投名师,历经三年耗费奔走,终见到威名武坛的李存义,李先生嫌他“身矮力薄,难以成材”。幸得周明泰先生说情才同意收下。因身矮力茫,体用皆弱,又有人常以“小糖瓜”相戏,激得他发誓“糖瓜虽小,却要他崩牙”,师祖不计寒暑,汗洗朝夕,终于功力大进,艺冠群英。当时形意八卦是一家,李存义、程庭华是师兄弟又是把兄弟,师祖深得李存义、程庭华等前辈教诲,所练八卦,也与众不同,摆扣步,动中发力,迅疾刚实,与马贵、张策、王茂斋是挚友,后庚子之乱李存义避难西去,将山西宋世荣、车毅斋形意拳系心得尽授师祖,后在此基础上师祖也曾两次西去访心意六合同门,颇有心得,师祖以超人毅力弥补先天不足终有成就,其时,形意门中无人能出其右,师爷郭云深得知形意门中后起之秀尚云祥,亲去验功,深得厚爱,亲授三绝艺:一是大杆子,二是号称打遍天下“半步崩拳”,三是腹下的“丹田气打”。其间一人独在北京鼓楼练功十年,才形成源于河北派,又不同于河北派,其它支派的独特练法。当时人称“铁胳膊尚”、“铁脚佛”,他和郭一样擅长崩拳,人称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这个赞辞也可原样用在尚云祥身上。
二、师祖轶事
(一)时河北密云县一精通摔脚术和翻子拳的武师,人称“神砂手”冯洛正,北方五省甚是有名,找师祖比武,师祖谢绝,冯认为怕他,得意忘形,硬逼师祖与之比试,师祖只得应战,冯从数步以外冲来,用右掌照准头顶部打来,师祖毫不慌张,用鸡形弹开冯掌,顺势进击,冯难以招架被击,大叫一声摔倒在地上,羞愧难当,急爬起,惶惶而去。
(二)一次师祖去顺义县,有叫马秀者擅长八极拳和大枪术,对尚师祖出言不逊,拿大枪逼师祖和他比试,马秀以高四平向师祖的喉部刺来,师祖则以劈枪一划,把马的枪打落,马不仅枪从手中脱落,而且左腕还受了伤。
(三)通州有个大盗,名叫康天心,精通武术,人称“康八太爷”,尤擅连发枪(火枪)和轻身术,受他所害者极多,单官衙无法逮捕他。密云县姓安的富豪,闻师祖的大名,请到家殷勤相待,这时突然大盗康天心闯进来,师祖离座拔剑想要自卫,康对师祖说“久仰大名,无缘相会,今晚有幸得见,真乃三生有幸,如果在这里能向你领教,则以后我就不犯罪了”,师祖答应了他的要求,二人交手不到数回,康即逃去,走时留言说:“谨领教了,您真是好汉,名不虚传”。其后,康不知去向,一连数年,此地太平,但是,不久康天心又在怀柔县骚扰起来,怀柔县一家姓谢的富豪向师祖求助,师祖也答应前往,康听说这事之后,即离开怀柔县,隐在东皇庄,不久师祖受政府所托,把康逮捕归案,康天心对师祖无怨,被政府处死。
(四)京西邻近大户有教师徐清,擅鹰爪力,七十五斤平口坛子抓如鸿毛,恃勇登门较艺,师祖怕影响他的生计,婉言相劝,徐不听,师祖胜之,他少主人偷看到,因而辞退他,徐追悔末及,师祖赠给路费得返乡。
(五)在北京师祖紧急押镖去郑州,时少林武术名家铁罗汉找师祖比武,师祖说等我到郑州再比不迟,铁罗汉随到,卸镖后,在一当铺,师祖招手说请吧!话音未落铁罗汉疾到,掠腕起腿戳师祖的迎面骨,师租撤步沉手,铁罗汉身体前倾,未及变招,师祖进步挑打,挑至当铺柜台之上,后二人结为好友。
(六)1931年受二十九路军军长宋哲元之邀,以形意五行刀技教练士兵“血战喜峰口”罗文谷痛杀日寇振中华神威。
师祖在京津军队任教期间,一号称千斤鼎神力王某,20几岁教摔跤,见师祖矮小年高以言语,侧目衅之,被师祖以铁板桥功夫降服,王某随敬之。
(七)师祖在京蒙藏大学教授武术,有一马某擅双跺子脚,踹墙墙倒,甚具功力,不怀好意,当众要求踹师祖一试,师祖允之,马某疾步上前,横踹腹部,师祖未动,马某说未敢尽力,师祖说再来,马某后退几步,疾跃而踹,师祖丹田发力,马某摔出几米之外,脚腕骨折,招至医院,马追悔末及,后知,马某曾找形意门中一王姓年轻长辈以求一试,王不允说:“你找尚云祥去”。
师祖曾被清朝大内总管李莲英聘请护院,曾在李存义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1929年南京国术擂台赛聘为仲裁委员。
师祖一世生涯皆识到武术,曾任镖头、护院、侦探、武术教师。习形意之后与人交手无数,历史记载,当时没有人敢与动手较技争名份。
三、尚氏技艺的特殊之处
五行拳按中医内经治病健身,五行相生的道理,以劈、钻、崩、炮、横的顺序练即名理义,又增效益。
纠正了以鹰捉为劈拳的错误。指明鮀形不是扬子鳄的鼍,而是浮于水面的昆虫,俗名,“剪子股”香油“卖油郎”,鸟台形是兔虎又叫秃尾巴鹰,而不是学劣马的骀,步法以形如槐虫的趟步为主,趟劲大且疾如犁杖翻地,进步快而远,恰如卷地之风。
拳械合一,有何拳就有何器械,劲力一致拳械合一,尚氏形意的整体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内劲充盈,爆发力大,气势宏伟,风格鲜明。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6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派一代形意拳宗师~张占魁先生

張占魁,字兆東,同治四平夏生于河北省滄洲河澗縣鴻雁村。
張幼年在家鄉務農,並隨一位姓王的拳師學習大紅拳,王拳師當年以“鐵身靠”稱譽鄉里,張占魁生性喜好打抱不平,天質善搏,家鄉一帶凡爭吵毆打事件,他往往挺身而出,予以調解。
光緒三年秋,華北旱災,張占魁進天津城求生,後以販賣瓜果為業,結識了直隸深縣李存義,並義結金蘭。李存義是形意拳第六代嫡傳,力薦這位小兄弟拜在他的恩師、形意拳第五代嫡傳劉齊蘭的門下。劉齊蘭和郭雲深是中國形意拳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郭雲深喜愛浪游湖海,以培育搏戰高手為娛。劉齊蘭的知名門徒除李存義外,還有周明泰、耿繼善、劉殿琛等。張占魁在劉齊蘭、李存義的悉心指點下,進步神速,與李存義一起被譽為河北派形意門第六代的兩根支柱。
光緒七年夏季,張進津販賣西瓜時,遇到當地市霸的敲詐,初則口角,繼而動武,惱怒中出手錯傷多人,受到官府的通緝,幸得一位當知縣的同鄉托人說情保釋,並將張占魁舉薦到威震天下的八卦掌始祖董海川的面前,斯時,董年老體衰,實際上張是隨董的高徒程廷華學習八卦掌技法的,不久,董海川溘然長逝。張占魁墳前遞帖 ,程廷華代師授徒。最終,張占魁也與尹福、程廷華、劉鳳春、馬貴、馬惟琪、宋長榮和劉德寬並稱為八卦掌第二代的“八大弟子”。
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京城,程廷華遭槍擊身亡,張占魁回到天津。
一日,天津舊城的北門樓失火,城樓上存儲著大量的兵械和火藥,急待救援,只見張占魁只身登城,隨即將易燃易爆物紛紛堵擲城下。最後,連人帶物從三丈五尺高的城牆上縱身跳下,事後,天津知縣阮國禎為之動容,特聘請張占魁為天津縣衙的“馬快”。
清末的緝捕業相當于現代的城市刑警,專門對付那些身懷特技或手持致命武器的而又負隅頑抗的凶犯。張占魁習慣于單槍匹馬地孤身行動,功勛卓著。其洞察力與制敵身手在當年的天津衛百姓中幾乎盡人皆知。當時繁華的書場戲院也免費對張占魁開放,以借此彈壓市井。
一次,官銀號一帶發生持械群毆,其中一方不敵,敗下陣來,而另一方則窮追猛打,張占魁將一根白蠟桿橫街一堵,擋住了追趕者的去路,眾人嘎然止步,無人敢越雷池半步。
在一次例行的巡查中,張占魁與助手周玉祥在旅店中發現有一店客來歷不明,正擬查問,突听屋內有拉槍拴的響動,張占魁當機立斷,朝周的後背驟然發力彈擊,使周連人帶門一起被拋入室內,他則順勢向撲倒的周玉祥身上飛躍而過,眨眼之間,將炕上的五名持槍者全部擊垮。由此,張占魁被提升為營務處馬快班出班頭領。
民國七年,有一個俄藝人康泰爾先後在上海民興劇場及天津天和醫院的小花園內表演舉鐵球,扯鐵鏈等節目後,由于觀眾反應冷淡,康氏靈機一動,在《益楊報》《順天時報》聲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周游四十六國無敵手”,並轉赴北平,致使南北拳手雲集京城。此時,張占魁的高足韓慕俠主動請戰,乃決定第一場由韓與康泰爾對陣。
李存義、張占魁、劉晉卿、王俊臣等人進京後,張占魁對自己的徒弟的安危和取勝沒有把握,為弄清俄國人扯斷鐵鏈的秘密,便到六國飯店拜訪康泰爾並要求較量。起初康不同意交手,聲言要在賽場上見分曉。張占魁詭稱功力不及韓募俠,若不能贏己,就不要與韓對陣了,剛一接觸,張占魁一掌擊中康泰爾的左肋,導致胃部痙攣,狂吐不止。張占魁計已得售,略加致歉就倉促離開了這是非之地。
翌日康泰爾“賽武會”改為演武會,各界人士激憤中敦促“第一力士”出戰,各路英雄輪番上場演武示威,康哪敢與韓慕俠上擂,迫于無奈,寄書致歉,然後一走了之,此事當年震驚全國,北京各報多有刊載,韓慕俠也因此名揚海內。
民國八年,中華武士會由于傳統武行的宗派惡習而人心渙散。加上韓慕俠自稱在九華山尋到董海川的師弟應天文,學得“反八卦”技巧,引得張占魁不滿,在一次拳術的切磋中,師徒二人各不相讓,韓憑借年輕步步進逼,張占魁突發一掌擊中韓的胸肋,使韓嘔出一口鮮血。事後,韓慕俠脫離武士會另設韓慕俠拳術專館。雖然張韓師徒最後和好如初,可“中華武士會”這塊牌匾確已名存實亡了。
至此,張占魁回到了天津家中以授徒自樂。練功地點設在家宅南側的基督教青年會大樓,並以“中華武術研究會”命名。
此時,張占魁已經完成了形意與八卦的綜合,融形意拳之勁,八卦掌之變和秘傳桿法三位一體而派生出來,獨立于傳統的形意拳和八卦掌和以凶悍的勁力著稱的“形意八卦”體系。並且將傳統的形意拳改為“大架”。更以高速和高殺傷的搏技獲得了“閃電手”的雅號而彪炳武壇。
張占魁在授徒時曾將門人左振英騰然抖起,稜空旋轉。也曾將碗口粗的白臘桿一抖而折,當時,高福安是有“俠伶”的美譽的著名京劇武生,到處宣稱“好把式不如爛戲子”,執意要與張占魁進行較量。交手之時,高福安輕靈地從梯側的隱蔽處跳出,猛拽張的辮子,張身手靈機猝然旋身反將他擰翻,滾于樓下。
其間,“形意八卦拳族”達到了全盛時期,勢力覆蓋華北,壟斷天津。那時的武師,從拳術名家到街頭藝人,凡想在當地從事有關武術的活動都要經過張占魁的允許。由此,有人指稱張為“賽天霸”,其實張毫無霸氣,他總是以無私的寬容給那些上至大師下至浪跡武壇的人們予以幫助和庇護。比如,年輕的意拳創始人王薌齋來津謀職,以“郭雲深的門徒”的名義拜會張占魁,張的早期門人劉潮海、劉晉卿、韓慕俠等人因年歲的差距不予承認,張占魁卻不忌年齡差距與王以師兄弟相稱,並讓自己的晚期門人裘稚和、顧小痴隨王師叔學習站樁推手,且讓這為小師弟伴隨著參加各處的拳術大賽。此外,民國二十四年老拳師肖海波在《新天津報》上所載的《江湖故事記》中被封為“董海川的師弟”曾惹惱了許多八卦掌拳手,肖向張坦誠道出此事純屬虛構,很快得到了張的諒解及長期保護。
張占魁的門徒有數千人,其中必然攙雜著曾向張行過拜師禮而從未隨張學拳或由張的高足代師收徒的人,所以,形意八卦第二代傳人的素質和功力是良莠不齊的,他們其中有巨子,亦有庸才,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不恃勇驕人,家中也看不見十八般兵刃,個個儼然一副文人風度。
在 1929年的杭州國術游藝大會,1930年的上海市運動會,1933年的青島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南京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應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的邀請,張占魁出任總裁判長或評判委員等職務,每次賽事皆由張之江驅車親自接送。
在杭州的游藝大會上, 1930年的上海市運動會上,會長張靜江嫌北方的選手獲獎太多,聲言“浙江人是不會讓獎牌輕易被帶出杭州的”。南北拳手發生沖突,並醞釀大規模的場外私斗,最後,大會組織者請張占魁出面調和說服,他找到張靜江,並當眾宣稱“誰不服氣直接找我張占魁”。某些鬧事者門才未敢妄動。
晚年的張占魁年事已高,不過,除了左踝骨有些運動障礙外身體依然健碩。
一次,他坐在太師椅上讓兩名後生隨意打擊他的面部。拳擊許久,竟被一一化解。又一次,他的弟子裘稚和拍攝拳照,他不願擺姿勢而想動真格的,于是允許這位身手最為快捷的徒弟可以用任何方式攻擊,裘知道師父腿腳不便,于是直取他的下盤,手臂一觸,老先生立占優勢。“ 嚓”一聲,這個珍貴的瞬間被趙道新攝入了鏡頭。
一日,張在天津春和大戲院听戲,中間離座小解,回來後發現座位被一軍閥士兵所占,張客氣地解釋一番無效後,乃將士兵從座位上平端了起來,走了幾步,擱在附近的空座上。士兵和旁觀者都驚呆了。。。。。。
在收下了武盡臣後,張占魁听從了趙道新的建議,關了山門,打算與家人安度晚年,後來,他時常覺得胃口不適,起初以為是消化不良,病情加重後又被誤認為是染上傷寒。再後,疼痛劇烈。湯水不進,被確診為食道癌, 1938年七月,這位近代武壇風雲人物留下了他一生的壯舉辭世而去,天津各界與形意八卦掌族沉痛地為他舉行了極其隆重的儀式,將他的棺木停放在天津怡園墓地,供人憑吊。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6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车式形意拳一代宗师~布学宽先生

布学宽(1876~1971),字子容,原籍祁县巩家堡,寓居太谷城内。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少年时,念过几年私塾。1894年开始在太谷县一家酿酒缸房当学徒,后住粮店学商。1917年,参加太谷县体育会工作,任县属各校武术教师。1932年转任太谷铭贤学校武术教师。
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铭贤学校迁址四川,布为留校职员,守校护院,保持了民族气节。解放后,被选为太谷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太谷县人民政府委员,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山西省分会委员,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太谷县武术协会主席,于一九七一年去世,终年九十六岁。
布先生从小就喜爱武术。十六岁起便学习拳术,后投师于车永宏先生门下学练形意拳(车永宏先生,字毅斋,人称车二师傅,太谷县贾家堡人,精形意拳术)。由于功架出众,很受车师器重。得车师真传,以法精练,功夫渐深,遂得名声,为车师得意门徒之一。1913年起,布先生开始收徒传艺,教授门徒颇多,弟子之众,冠于他师。常以提倡发扬武术为己任,努力发展形意拳技。解放前,曾任太谷县国术馆长及各学校武术教师,教授学生诲人不倦。解放后,全国武术事业蓬勃发展,布学宽先生在党的关怀教育下,更加热心于武术事业。在历届山西省武术、摔跤运动会上均担任武术副总裁判长、总裁判长。太谷县一年一度的春节武术表演,布先生总是尽心竭力,认真指挥,积极组织。1959年11月出席了全省体育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60年5月又以太谷县体育积极分子的身份光荣地出席了全省群英会。1963年全县城乡成立了七十五个武术推广站,当时布先生虽已八十多岁,但为了普及全县武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仍不辞劳苦,奔波于农村各地,积极组织、推广武术活动,传授健身方法,并把武术运用于民兵训练。1964年3月,曾陪同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同志视察太谷开展武术活动的情况,并进行了表演。
布先生练武七十余年如一日,不论春夏秋冬,坚持早晚下功,苦心锻炼,功夫颇深。尤其精于形意拳、八卦拳及器械对练,并曾创编了侧重健身的“洗髓经”和侧重技击的“鸳鸯脚应用法”以及徒手对练“连环手”等,在锻炼方法上讲究气血运行之理,以身灵劲整,柔化劲见长。一直到九十余岁,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步履矫健,为山西武术界艺高望重的形意八卦名家。 |
|
|
|
|
|
|
|
发表于 28-3-2006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宋式形意拳一代宗师~宋铁麟先生

我国的内家拳师中,凡亲得太极、形意、八卦之董海川、杨露蝉、郭云深、刘奇兰、车毅斋、宋世荣等一代大师所传者,原有千余;但自一九七一年车毅斋之高徒布学宽以九旬高寿去世后,就只剩下一位了。他正是赫赫有名的山西形意名家宋铁麟。
宋铁麟,名国祥,生于一八八五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祖籍河北大兴县。他自幼随父迁至山西太谷县城定居,并从先父宋世德及伯父宋世荣专习家传之形意拳。宋氏世荣、世德两兄弟(世称大二宋)皆系得传于神拳李能然大师。铁麟十余岁时,其父世德挟技走天下,东至高丽(今朝鲜,西到俄罗斯(今苏联),一去多年无消息。铁麟逐拜宋世荣为师,精习形意。酷署严寒,从不间断,年仅十四岁,业已精通形意诸法。
一九OO年,八国联军侵犯中原,义和团及义勇武士进行了殊死抵抗,大批洋人丧命,联军闻风丧胆。京津沦陷后,洋人反复以大屠杀,国人发指眦裂。曾以单刀砍掉许多“洋鬼子”头颅的河北形意名家李存义先生,为避洋人追捕而潜行至山西太谷县,特地拜会其师叔宋世荣等。这期间,宋铁麟与李存义曾在宋家大院内共同练功达二十余日。铁麟言:“应时,我们两人就形意拳、桩进行了广泛交流,不仅比较了五行、十二形等,还对打了“挨身炮”(河北称之为“安身炮”)。”
庚子年,义和团运动播及山西时,铁麟基于爱国热忱也练了义和拳,惜未加坚持;而对形意拳功,则愈加刻意求精,潜心数十年,艺臻炉火纯青,桩功如山岳,行拳赛江河,精技十二形,势势见奇能。
一九二九年,在山西省府太原举行规模空前的全省武赛大会。宋铁麟时年四十五岁,仍是单身一人。他这次应邀赛武还是第一次,与会名手百余,观众成千上万;群雄振奋,皆示特技。形意名家布学宽表演了蛇形、虎捕等,因功大艺精而掌声如雷鸣。铁麟则献出形意拳之猴形绝技(此猴形与象形拳之猴拳迥然不同),只见,铁麟行功似猴形,二目炯炯变势灵;摆扣旋转入难进,退避三舍游斗能;手足骤变风雷起,叨噔闪电万物惊;恰似猴圣降妖术,万从尽在妙境中。铁麟此举,一鸣惊人,技冠群芳;次日,即见省城晚报上,大字显登:“宋铁麟之猴形”。
省城赛武后,宋铁麟声望更高,登门比试者甚多,他皆能谦逊相待,点到即止,并不伤人。实在迫于奈,才针逢相对而还手。四十六岁那年,经薛某引见,得知县祁高手乔九。乔家与太谷县纪祥熙(原国民党财政部长)家比邻,皆为山西省之特大富豪。乔家曾以重金招四海大师住府授艺,乔九颇得其传,执意与铁麟分高低,铁麟推辞不过,只好奉陪。乔九先是当胸击来掌。铁麟刚缠化而软发之;使乔九倒退四五步。本来至此可止,岂料乔九怒目色变,疾趋向前,以虎狼之势呼地一声迎面崩出拳,铁麟引化而劲化劈之。但见乔九腾空而起,倒身而落,实实地砸在太师上,椅腿折断,体躯仰翻,颇为狼狈。乔九被扶起后,缓缓而言:“宋先生功力太――太大了!”
一九三五年,在太谷县建树国术馆,宋铁麟德高望重而被公推为第一任馆长。一九三八年,太谷县沦于日寇。日军为加强势力,筹建本“保卫团”。当时,伪县长白某曾多次找宋铁麟,要其出任“团长”。铁麟言:“国难当头,我堂堂中华武士,没能为国捐躯,已是憾事,岂有委身为倭寇效劳之理!”耻与为伍,遂只身远走他乡………。
宋铁麟传授形意时,首先着重内劲之运发,宋门此劲系按《内功经》进行的,其特点是:能聚然间爆发明显的弹性炸力。但此功,并非朝夕可及。他为言:“心意拳,好学难精”,鼓励后学潜心炼。他平日总是不时地抖肩射力,劲气很整。八十四岁那年,外地曾、宁两拳家专程到太谷宋铁麟家,进北房时,见宋铁麟正端坐于靠于东墙在床缘上。他们见左右无人,即想占点上风,以作事后吹擂之本;先生正要起身迎客,曾拳家(时年六十余岁)便疾向前以双拳按于宋铁两膊,欲置其于立而不能、退而不成之窘态。就在曾某刚露出轻浮的嘲笑之时,但见宋铁麟抖转化力顺势一崩,打在曾后肋,使其跌出丈外,撞于北墙,瘫倒在地,许久方起。宋铁麟怒斥到:“欺人太甚!”曾、宁二人赔礼后,悻悻而去。
铁麟有谦逊而求实的精神。山西武界多将他说成传奇武术名家;屡有铁麟会提气空,能墙上挂画之说。所谓提气腾空,是将劲气向上一提,身体骤然变轻,乃至离地飞腾;而墙上挂画,则系身子向上一纵,即能以背、手、足吸咐在平滑的墙上。对于此说,他曰:“我与其他武人一样,不会腾空,也不会挂画,我伯父宋世荣也确实不会“墙上挂画”。对于这些奇谈,我们不必荒费唇舌。”
建国以来,铁麟深得国家器重,除兼任太谷县武协主席外,还多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身为老中医的铁麟,尚有非凡的养生造诣,而且颇得其益。铁麟晚年,红颜雪须,气宇轩昂,腰板笔挺,神彩奕奕,声若洪钟,那钢铁般的高大身躯,尤其令后人羡慕。
岂料一日,铁麟于门阶处绊倒,伤及胯部,心情骤变,三日身亡,时在一九七八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终年九十四岁。至此,我国太极,形意、八卦三拳中,杨班候、程廷会、李存义、张兆东、李魁元、布学宽、宋铁麟等,这一代内家传人已全部离开人间,令人追念不已。
铁麟一生,专习形意近九十年,但其入室弟子仅有十名,多数在山西。大弟子、太谷于立孝1983年时已八十八岁,六十年前就是山西形意之高手,素负盛名,今已藏锋不露,隐屋田园。铁麟之长子,形意拳家宋光华,功底底厚,是铁麟唯一家传弟子。 |
|
|
|
|
|
|
|
发表于 2-4-2006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4-2006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讀者的來信與回答
編輯先生:自李仲軒先生的電子信箱號公開後,收到不少讀者來信,現整理出幾封提問來信併李老師的回答,主要想對讀者有個交待,不要斷了他們的熱情。同時也不願讓別人以為李老師用這信箱做什麼商業活動。來信多贊譽之詞,刪去,僅留下提問。這幾個人的提問,我也已經分別電郵回復了,內容與此文中一致。來函者的具體身份姓名亦刪去,以免造成不便。
(一)我今年28歲,也喜形意拳,因練習出了偏差,想向您請教…(列舉了自身多種病狀 ;某書中說有種怪現象,凡練功即成時,總有突發之阻撓——正與我感覺相同。
答:形意拳要用神,神是自然而然的,意是做作的。先從做作到自然,作了意還要入神。你練樁功而腎痛,中醫講久站傷腎,而形意拳是久站強腎。之所以沒有收益,是因為你沒有入神,練武要像寫字畫畫奏樂般享受,才是練對了。形意拳不是力氣活兒,你要學會調養自己,站樁要領、姿勢可從拳譜上找,而“入神"要自己體會。至於你說的練武練到一定程度後有魔障,以我的眼光看,不是你到了一定程度後出的偏差,而是你一開始就錯了。形意拳應該越練越有受益才對。以你現在的虛弱程度看,要繼續求醫。讀書有書呆子,練武也有武呆子,不要作武呆子。
(二)仲軒太師爺:請允許我這樣稱呼您,我的師承是李存義--劉雲及--崔振先這一支。崔振先是我太師爺,他曾被薛顛吸收入門下,所以稱呼您為太師爺應屬份內。我們這一支的教法是,打劈拳時鬆柔不用力,腳下動步時,要求一提一放,這樣才了不出勁來,可還得做出趟步的勁來。不知這樣意義何在,又如何能做到?
答:你要聽你師傅的話。你的師傅是對的。武藝是以氣用力,道藝是以神用氣,更高一籌。形意拳是道藝,想不明白,是當然的。這是高東西,只能練明白。能和你們聯系上,我很高興,薛顛的武學沉寂了這許多年,以後還要你們去發揚。你知禮,你這個後輩我認了。
(三)李老師:對於您說的像流血一樣的狀態,要通過什麼樁法方能練得?
答:流血的狀態是唐師的後人講的,我沒有這個說詞。從拳理解釋,要練得身形似水流,打拳不是較勁,站樁也不是死站,要有神,一念之間身上要有感應,形容這種感應可以說流水也可以說流血,這是個好詞。你可好好參看薛顛《象形術》中的"武藝道藝之別"的說法。武藝練氣,道藝練神,從力氣上出來的功夫不會有這種如水流的感應,從神上出來的功夫,是如水流。沒有這種感應,就沒有身法的神奇,光會換步還不是形意拳的身法。形意拳是道藝,作為習者,你要懂得向上求索。 |
|
|
|
|
|
|
|
发表于 8-4-2006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2. 從“薛顛的點穴術"談起 李仲軒
薛顛有《靈空上人點穴秘訣》一書,上面都是藥方子,實際上沒有講點穴。此書的貢獻是將武家的藥方公開了,功德無量,但由於年代久遠,今人的身體素質、飲食習慣已經和那個年代的人迥異,所以買了此書的讀者還是要找專業中醫人士請教,方能實踐此書上的藥方。
武家的藥方是一寶,同時也是師承的見證。唐維祿的後人薄榮利來訪我,我將李存義傳給唐師的五行丹連併幾個藥方都寫給了他,保證了唐師武學在唐師後人中能夠完備傳承,算是報了一份師恩,同時也將薛顛的樁法寫給了他。我是就事論事,如果論嚴格傳武,不會這麼輕易。
我是1915年生人,薛顛提倡樁功,在記憶中大約是在民國四年的時候,他當上國術館館長後,樁功就成了國術館的早課。從站樁容易領悟拳學,薛顛說樁功是方便,這是實在話。真正神奇的是,尚雲祥練武人迷、以神作拳、行住坐臥都是這個,這是上道的東西,不是入門的技巧。李存義和尚雲祥通站樁,但他倆平時練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樁,只是可憐徒弟不長進,方教站樁。站樁與、打拳最關鍵的要點是一個,對這個要點沒體會,練拳不出功夫,站樁也照樣不出功夫。這就是“樁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樁法中"的道理。 尚師對我啟發最大的話是:“不要力勝,要以智取。"這句被許多評書話本說爛了的話,在尚師口中說出,卻一剎那令我體會到武術的另一層面,比武時顧不上算計謀略,但練武其實是在練心智。對於交手的大原則,唐維祿總結為:“身子掛在手上,眼睛盯著根節,冷靜。"手上要掛著身體一二百斤份量,拳譜有“追風趕月不放鬆"的話,追上敵人容易,身子能追上自己的手,就難了了;肩膀為根節、敵人要有作為,肩膀必有徵兆,練武人練出眼力容易,養成明察秋毫的習慣,就難了;而最難的是冷靜,必得練功夫練得開了智,方能冷靜。 在尚師的子女中,我學拳時只見到尚蓉蓉一人。那個時代封建,男女授受不親,尚師家來人多,尚師忌諱人跟他女兒說話。尚蓉蓉的文化水平比我高,她是在東四九條上的小學,聽說又上了中學,將上完。我只是個小學畢業。
一天,我去尚師家,見幾個十來歲的小孩纏著尚蓉蓉,說:“小姑,別人要這麼打我,該怎辦?"尚蓉蓉說:“不怕,這麼來。"和這幫孩子在院裡玩上了。尚蓉蓉的出手很快,跟小孩比劃不敢帶勁,變招巧妙。她對那幫孩子說:“開始打拳砰砰砰,這不對,砰砰砰之後的東西妙著呢。"我看了一會,知道她得了尚師的武學,這也是我見尚蓉蓉時間最長的一次。
尚師不指望她與人比武爭名聲,因為女子天性有股溫柔,不像男子比武下得了狠子,所以對付一般練武之人綽綽有余,但在性命相搏時,女人天性上就吃了虧,尚師只是希望她能將自己的武學繼承下來,流傳後世。尚蓉蓉長得像師母,不特別漂亮,但順眼大方。師母左腿有點瘸,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摔的。我叫師母,而單廣欽叫"媽",他與尚師情同父子。我在尚門中和單大哥交情好,由於我學拳的後半階段是從天津往北京跑,和別的師兄弟就交情淺了。
尚師家是東廂房三間,廂房比正房矮,但尚師家有電燈,不是尚師有錢了,而是尚師的徒弟單廣欽有心。那時同在尼姑庵住的鄰居安了電燈,尚師家還是後門煤油燈,單廣欽說:“咱不能比旁人差",給尚師家安了電燈。與尚師同院的鄰居中,沒有賣藝賣苦力者,多為作小生意的,還有文化人。我是進了尚師的院門,就自己要求自己規規矩矩,別人不與我搭話,我也不與人攀談。
我從天津來都是吃完午飯再去尚師家,尚師說:“遠來是客。"不讓我太拘束,讓我中午在他家吃,說得多了,我就吃了幾次,都是雞蛋妙大餅。那時一個車警察一個月九塊錢,尚師一個月可能有三塊錢。我習武,我父親非常反對,但我母親王若南是支持我的,她對我說:“文人就是鬥心眼,武將才是真本領,國家有災要靠武將。"沒我母親的支持,我是學不下去的。她的爺爺王錫鵬在浙江定海被洋人的炮彈炸得只剩下一條腿,她小時候經歷過"鬼報喜"的事,就是王錫鵬陣亡後,家里人極度悲傷,幻覺中覺得有人說:“老爺又升了。"結果王錫鵬死后真給升了一級。
我姥爺王燁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因抵抗被洋人殺害,有人說他是被押到德勝門給點了天燈,其實是砍了頭,我母親說入葬時沒有腦袋,作了個銅頭,外界布說是作了個金頭,那個時代哪有那麼多金子,慈禧太稍後賞王家女眷,也不過二十個金扣子。我的二老爺王照協助光緒變法,慈禧殺人時,他剃光頭扮和尚逃到日本方撿了條命。 尚師是瞅著我是忠良之後,才收的我,我立下了不收徒的誓言,尚師管我叫“小李子"。尚師話很少,唐師能和尚師聊起天來,但不管說多久,也只是談拳很少說閑話。尚師唐師都是平淡和善的人,見人來了笑臉相迎,令人感到愉快。
尚師師母住三間東廂房靠南的一間,不睡火炕睡木床,房里西墻上掛著一個一尺來長的達摩像,是墨筆畫,鑲在鏡框里。房里有個六仙桌,三個抽屜,帶銅把子,有一個抽屜是任何人都不能動,其中有一本李存義寫的《五行拳圖譜》。那是窄本線裝書,尚師只有一本,唐師也只有一本,唐師的這本書傳給了我,但我因生活動盪而遺失。
我能有習武的心也是因為受了辱。我十五歲的時候,想到北京見世面,通過親戚介紹,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東路“天津中原公司北平分銷場"作了售貨員,這在我家是降身份的事,但我父親在南京與人作生意賠了錢,家里一度困窘,父親很消沉,不管我了,我也就來了。 這個銷售場是兩層樓,賣百貨,規定工作人員不准賭博不准打架,否則就開除。一天下雨,銷售場的後門在胡同里,下班時較擁擠,許多人沒傘都擁在過道,我有傘便往前擠,結果後面人一推,我就擠了前面的人,那人還沒打上傘就給擠到雨地裡,他回身就給了我一巴掌,撐上傘走了。
我覺得很屈辱,就跟他一直跟到了長安街的公共汽車站。那時是有軌電車,電車開過來時,我撲上去將他腦袋按在鐵道上,說:“我要跟你同歸於盡!"他就叫饒,我放開他,他和一個相好的同事掄著傘打我,我也回打,結果我們的雨傘都打壞了。他後來到警察告了我要殺人,給關了一夜,我就這麼丟掉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沒了工作,只好回家,正碰到唐維祿的大弟子袁斌要教我,就此結識了唐師。“津東大俠"丁志濤是我的師兄,其實上我是他的師兄,袁斌教我時,唐師總來看,也就指點了我,只是還沒有正式拜師。那時丁志濤仰慕唐師,求拜師多次,唐師都不答應,嫌棄了丁志濤是殺豬的,說:“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這種人狠,不能教。"丁志濤就求我,在我的勸說下,唐師才收了他。 結果一收發現丁志濤練功非常刻苦,資質又好,很快成就了武功,而且沒有任何仗武欺人的事,還總幫弱者打抱不平,唐師很滿意。但丁志濤最終自殺而死,他不對別人狠卻對自己太狠。點穴是高功夫人的事,尚師、唐師都能點穴,丁志濤也練到了點穴的程度。一次我和他試手,他一下點在我身上,我覺得身上"騰"的一下,趕緊一抖,算是沒有被他點上。
尚師、唐師教過我點穴,但那時我程度不夠,實作不出來,拜師薛顛時正處于武功的上升階段,也是在此時通了通點穴。此次僅簡略談談,為讀者破除一點神秘。點穴的高手在八卦門中有一個,武功與程廷華相當,綽號“煤子馬"賣煤球的,我不記得他的姓名了,老輩人都很敬重他。
首先點穴不是點得人一動不能動,而是一動就痛苦,不捨得動;其次,點穴不是追著認穴追著點,那樣一輩子也點不了人,點穴的要訣就是成語“適逢其會",自然而然地,你來我往中剛剛好能點上穴,就是了。追著點穴來不及,得等著點穴。點穴不是點上去的,也不是打上去的,而是撞來的。順著敵手的勁戳住了,順手在哪裡就是哪裡。懂了形意拳的高級打法,也就是懂了點穴,形意門中現今通此術者應該尚有,因為傳了高級打法必傳點穴。
點穴的手型是劍訣,食指和中指疊在一起。如何練指力?不是戳木頭沙袋,而是劈抓,形意拳古譜中有“三頂"的要訣,其中有指頂,指頂有推出之功,如何練到指頂?不是指頭堅挺就是指頂,得把古譜上的“三弓三抱三垂三挺三圓三擺、起落鉆翻要義"都練到了,方能成就指頂,也就有了點穴之力。所謂“一有全有,全有方能一有"。 唐師介紹我拜了尚薛二師,介紹徒弟廉若增拜入張鴻慶門下,張鴻慶也是賭術高手,他賭博的搭檔叫任廷裕。我在向張鴻慶求教期間,他偶爾帶我去打麻將,一次我輸得太慘,就對他說:“您撈撈我吧。"(接我的牌,幫我贏回來 ,他說:“我不管,你找任廷裕。"任廷裕笑了,教了我一點賭術技巧,我一看,原來賭博和比武一樣,都得眼急手快。麻將總是在桌面上胡擼來胡擼去,而任廷裕想摸哪張牌就能摸到哪張牌,其中的道理,跟認穴一樣。 至于解穴,只要一個人會了點穴自然就會了解穴,揣摩著點上去的勁,反方向一拍,就解了穴。點穴的奧妙不在指頭,不在中醫經絡圖,而在打法。這只是粗淺地將點穴的原理講出了,增長一下讀者的見聞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8-4-2006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3. 薛顛之雞燕二形 李仲軒
薛顛傳我的雞形主要是雞翹腳、雞啄米兩式,但這兩式的功用可以發揮到一切拳架中。在十二形中,燕形是個匪疑所思的打法,雞形旁通著燕形,也就一併講了。
近日的讀者來信提問為﹕ 一、練形意拳時如何控制呼吸,是否要逆呼吸﹔二、形意拳的練法與打法各是什麼路數﹔三、我對您多次提到的“轉七星"很感興趣,能否說得更詳細些。 練拳時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開始練拳要像夜行賊、捕食貓一樣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靜下來了。然後隨著打拳打開了,要在拳裡找呼吸,找著的呼吸是很靈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細,身體更能受用。比武的時候,一切對應著對方來,不能自行其事地硬來,有敵招才有我招,無敵便無我﹔練拳的時候,一切要應著拳來,什麼都在拳裡找,不能把靜坐時的呼吸法硬加到拳裡。練拳就是練拳,練拳的有自己一套。
練法的大綱是“二十四法",打法的大綱是“八打",師傅們講拳都是結合著個人體驗,在這兩首歌訣上發揮。“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雞形是頭打,雞啄米就是擒住敵人兩手時,用頭下琢鼻軟骨,上頂下巴,琢鼻軟骨血流滿面,而頂下巴,能一下把敵人頂暈過去。 頭與腳是杠桿的兩頭,頭一前傾,腳大拇指就吃力,腳大拇指一蹬,頭就頂上了勁。所以雞形既是頭打,必然連帶出腳打。雞翹腳是雞啄米的必然變化。
雞單足立地時是抓著爪子縮腿,所以要含著抓意提膝,有了抓意,膝蓋下就能生出一踹,此踹很低,腳背外斜著翹起,所以名為雞翹腳。雞形的腿擊是從膝蓋生出來,不是直接使腳,所以能夠“有機會就甩一腳,沒機會就藏著"。五行拳中的“十字拐"就是雞翹腳,由此可見十二形是五行拳的發揮,五行拳是十二形的提煉。
以上是雞形的打法,而雞形的練法是成就功夫的關鍵。雞形頭打就要練頭,頭為一身之樞紐,頭部僵硬,腳下再能變步數,轉換身形時也仍然快不了。雞總是一探頭一探頭地走,以頭領身,雞形就是用這個方法練身子。 轉七星要用五行連環拳來轉,五行連環拳並不衹是拳譜上那一套,那是範例,拿來研究,要揣摩出“拳生拳"的道理,否則就辜負了老輩人留下這個拳套子的苦心。在任何方向都能生出劈崩鑽炮橫,隨動隨有,不是那個套子,也是五行連環拳。衹有轉而沒有生發,那是傻轉,五行拳有生剋關系,所以是很靈活的東西,學拳不開竅時,就要用轉七星的方法把自己弄活了。唐尚二師對五行連環拳沒有死規定,轉七星本是個玩法。 當年尚師跟程廷華相互繞著試手,身法中含著五行連環拳,並沒有被程廷華繞到了。可見五行連環拳與轉七星是一體的,老輩人的形意拳注重偏門攻防上的閃展騰挪。我們劉奇蘭──李存義派系形意拳在打功架時特別注重轉身動作,這個偏門要點在基本功架裡就訓練上了。
至於雞形“以頭領身"的具體練法,考慮到一般讀者沒見過轉七星,就以八卦掌來舉例,點出八卦掌里的雞形。但我衹有些來自老輩人的聽聞,沒有實際練過八卦掌,如有不妥,還望指謬。 走八卦單換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撲一手後兜,將這個架子維持住,兩手不要再動。在圈子上的內腳直走,外腳內拐,這樣就走成了圓圈。劈拳一手前撲一手後兜時,隱含著向左右的撐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將這隱含的勁撐圓了。 走八卦練的是渾身的完整,手勢不動,要以身動手。內腳直走,身子前進,架子就有了向前撲的勁,外腳內拐,身子側轉,手臂就有了向外擼的勁。
一撲一擼地走圈,勁力就鼓蕩上了。練單換掌看似兩手不動,其實勁力在不斷地翻騰,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雞翹腳般隨時能獨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腳不離地的走。 但有人練八卦轉一會,就頭暈目眩,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腳脖子轉出來的,而是頭領出來。頭首先要虛頂,衹有虛頂了才能轉動靈活,頭微一側轉,整個身子就得調過來。這個圈子是一側一側走出來的,所以偏門攻防的意識就養成了。 學會了調身子,重量就跟上了。這麼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頭"的好法子。而且劈拳兩臂發揮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圓了,所謂“兩肱圓則氣到丹田",可以養生出內勁,有身輕力厚之妙。肱,是兩臂內側的肌肉,兩臂通著呼吸,兩肱伸展,胸就含住了,氣息就能向下深入。
用手腳打人,也有雞形在。腦門有頂意,拳頭的分量就加大,後腦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見單換掌“以頭領身"的訓練多麼巧妙,脖頸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著東西了,單換掌是先有頭功再有腿功。所以也可以是“頭打落意催足走"。
頭打落意隨足走,是個槓桿力,腳下找著定位,頭上就找著了落點,槓桿一翹就打了人。頭得和步子配合方能練出來,打時也是兩者配合著方能成事,隨時可以雞啄米一落定勝負,頭有落意,勁落在手上,也是雞啄米。恣,放肆、隨便的意思,頭活了,身法就活了,打法也就活了。
起而未起佔中央,頭打是難得用上的一招,敵人難給這機會,所以一般頭打是含蓄著,起發動作用,發動手腳就是贏人。所以頭的打意是起而未起的狀態,居中不露形的。 燕形是足打,足與頭密切相關,雞形不成就,也沒有燕形。燕形名“燕子三抄水",三抄其實是兩腳。五行拳中的“二起腳"就是燕形的基本形,二起腳是崩拳轉身動作的變招──反手刺喉之後,將兩隻胳膊前後伸展開,內側向上,然後兩臂翻轉,向下有了壓意,腳上就頂上了勁,就著這股頂勁,後腳越過前腳,向敵人脛骨撩去,就像鞭炮,二踢腳兩響是一響接一響,後腳一撩,前腳就飛起,橫踹敵人肋骨。後腳一撩,後人必後撤,前腳就有了踹肋骨的空間。這是人的必然反應,走在敵人前頭,也就正好打上了。這是打法的算計。
注意,光有腳頂,飛身子仍不俐索,衹有頭虛頂了,才能有足打的巧妙。二十四法中的三頂三提等這些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東西,都是比武的寶貝。所以唐尚二師講,練拳要找來龍去脈,要練精細拳。 說燕形匪疑所思,因為形意拳是盡量不起腳,足打與頭打一樣,是含著的,腳上有足打之意,轉在拳頭上打出來,也是一樣的。所謂“去意好似卷地風",卷地風是吸著地轉,形意拳腳下要有吸力,一出就踩,吸著地動腳。而燕形是兩腳都騰空,所以別人就說﹕“哎呀,你們形意拳還有這東西!" 燕形與十字拐略有不同,就是把十字拐翻胳膊生壓意的動作給發揮了,兩臂一翻,就擼住了敵人的胳膊,壓意一發揮,借著敵臂的反彈力,一下就上了敵身,騰空的一霎那,就給了敵人兩腳。第一腳可以不實際踢上,起到給第二腳一個助力的作用也行,擼住敵胳膊,上了敵身,那就還有第三腳。 擼不住敵胳膊也行,象形術搖法一般,一挨就粘,一粘就擒住敵勁去搖,碰上哪都能借上力騰空。不過形意拳對腳離地非常慎重,一旦使上了燕形,就得取了人性命,所以此法要慎用。 我是個自己把自己開除出武術界的人,身處事外,對有的事聽一聽就行了,對有的事聽了得說話。尚師是有涵養的人,待人隨和但很穩重,他和唐師在一起都很少說閒話,不會和別人“嬉戲如兄弟"。有一位郭雲深後系的拳家創了新拳,對此形意門沒有故意為難的情況發生,我們承認他的水平。老輩人經驗深,看看神色,看看行動,就能衡量出一個人的武功處於何等層次,不必比武。尚師不和別人一塊練功夫,自己成就自己,我沒見過他推手。比武是很慎重的事,連人都沒看仔細,就伸手讓人搭,薛顛不是這樣的潦草人。
這位拳家和尚師、薛顛沒有比過武,我身在尚薛二師門中,當年的交游也廣,在北京天津都長住,六十多年來從未聽說有此事。況且那些文字說是在尚師家、國術館這兩個群雜環境中比的武,武行中的閒話走得快,如真有此事,我總會聽到。 他們三人也沒論過輩份,形意門規矩大,民國社會上廢除跪拜禮,但形意門一直是見了長輩要磕頭,說話要帶稱呼,如果真論了輩份,以尚薛二師的為人,平時說話會帶上,也一定會對我有要求。而尚薛二師提到這拳家時,是稱呼其本名。 尚師一生不富裕,但他是形意門的成就者,年齡又居長,所以後起之秀見了他都要喊聲“老爺子"。薛顛鄉音重略顯土氣,一接觸覺得像個教書先生,又很文氣,但在武學上他有自信,別人很難得到他的認可。據我了解,他沒搞過迷信活動,當年天津的形意門覺得他是個可以和尚師爭勝負的人。
我們李存義派系的形意拳不太注重拜岳飛,衹在拜師時拜達摩,算是有了祖師,平時也不拜。形意門收徒的大規矩是一、如果作了官,就不能在武林中活動了,以免有仗勢欺人之嫌﹔二、不能搞迷信,因為我們有祖師。練形意的人不迷信,成名人物、高地位的人有自己的尊貴,這類下作事情是作不出的。 雖然他死後背負著“拳霸"的惡譽,但活著時,一直享有盛名,如果有敗績發生,定會轟動全國。別人可以在天津發展,是薛顛能容人,不可將此視為擊敗薛顛的證据。在天津的武術家多了,難道他們全都打敗了薛顛,才能待在天津?這是不了解老輩人的人品。 那些文字貶損了尚薛二師。我講的都是當年的武林規矩、常識,我是個不成器的弟子,沒能成就,但作徒弟的,起碼知道師傅的程度,內行人也自有看法。
我年輕時在天津,對於這位拳家的弟子沒有接觸,但多少知道他們的一些言辭,他們當年也沒這個說法。我那時叫李車兀(yue ),仲軒是我的字,建國後登記戶口再後來的身份證,都用的是李仲軒,怕本名較偏,別人不好念,也免去了年輕時習武的經歷。 李車兀──天津武術界的老人總會有幾個知道這名字,所以我也倚老賣老一下,為我的師傅們作個見證。 |
|
|
|
|
|
|
|
发表于 12-4-2006 1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门形意系一代武术宗师孙振松先生所传,与市面上的形意多有不同。
本门形意系一代武术宗师孙振松先生所传,与市面上的形意多有不同。
形意桩法
凡是内家功夫,都是极重视站桩的。形意当然也不例外,一些关于三体式的要求,相信大家早就知道了,我谈谈自己的心得吧。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犟劲,这种力我也解释不好,大家好好自己体会吧。站完桩,可以站浑圆桩放松,然后拍打全身,练练惊抖劲。
下面是孙振松老先生论三体式,大家好好体味一下: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
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怎样站形意的桩才能长内劲?
形意的桩主要是三体式,姿势一定要正确,正所谓行正方能气顺,气顺方能以意行气。三体的姿势大家都看过,我就说说要点,前手要塌腕,要前撑。后手要内旋,要下按,头要直,目要正。内在的要求是要谷道上提,沉肩坠肘,意守丹田。谷道上提就是肛门要有上提之劲,把下肢的劲以丹田为轴心提起来,上提之劲一提丹田就充盈了。并且上提后,双足即有提起来的感觉而脚心自然含空,有向上之力。沉肩坠肘是为了把头顶的挺拔之力有下拉之力,避免气血惯头,这样顶心就有了缩力,同时肩下沉带动手心有上拎内缩之力,这与下肢,顶心同归丹田,这就是所谓的“谷道上提”,“三心要并”,此乃拳学之密,增进内劲之要啊!!!!另外,形意三体式还要注意三尖相照,就是说眉心,手尖,脚尖要相对。否则,则气难归一。另外,我说的这些东西,大家一定要在站三体式一个月后或更长的时间后在练,效果比较好,最初就是什么也不管,就是摆好姿势放松的站。三体式是锻炼内劲,筋骨之力的绝好的桩法,大家好好体会一下,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形意步法
形意拳的速度很快,但那不是靠什么速度球或者其他的训练手段练出来的,而是用最简洁的动作解决战斗。用身体去打人,靠步子去赢人!形意拳的步法主要有鸡形步和蛇形步,在进步时,前脚千万不要有缩的意思,大家可以试试,可能大多数的兄弟都有这个毛病,这就使你的速度减慢了零点几秒,可就是这一刹那,胜负已经分清了。步法的驱动力主要是靠后脚蹬踩,前脚的扯拽。在练习的时候,要练到一进步,腹股沟就有微微的撕裂般的疼痛感,这才会长功夫!另外,进步要注意小腹的感觉,感觉是小腹在推进,而且小腹是一种很沉实的感觉,用手摸,在进步的一刹那应该是瞬间鼓荡的感觉,就是这一鼓荡,就可以让你在动的瞬间有抗打的能力,让你动的迅猛!!后脚向前运动时,双脚间要有挟劲,要有提劲,要把下肢和上肢的劲都归到丹田,你的内劲才能充实,形体才能有力量。形意拳主要用鸡形步,大家观察一下鸡,它在抬脚时,是提缩力,落步时候是趟踩劲,其运动中腿和身体总是含着一种收缩伸展的的牵扯力,同时,在行步时,双臂双手是要随身体之动而动,所谓手耍身体,这样的运动才能一动而无有不动!!
形意打法(初级)
形意的打法很微妙,不过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打",这最重要啊!当对手不动时,我不要表现出要动的欲望,但当对手微动的时候,我便发动狂风暴雨般的击打。因为在实战中,如果你看到对手的拳到眼前了,才想着躲或者阻挡,那就晚了,必须在他要出还没有出的时候击打,这就是后发先至。为了安全,大家可以采用走蛇型步(歪步),打其偏门。如果要直进,记住,一定要用步子抢位,这样就可以步到人翻。另外,手上要打顾结合,其实形意有很多的打法和永春\JKD的沟漏手很象的,不过比那个要高级。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别忽视腰胯的作用,以腰带手和步,一击不中则已,中则不只一下,正所谓出手如钩挫,回手如鹰捉,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这才是形意!!!
形意是一门优秀的实战武术,非常的狠毒,但今人多练不得法。其实真传的形意主要就是单操,至于什么套路根本不用练,重点是五行拳,它是所有拳法的母拳,但不能自学的,因为那里有很多小动作,如果师傅不亲身示范,你自己是琢磨不出来的!都知道形意有三层工夫,其实五行拳每一个拳法都有三种练法,这三种练法就是三个发劲方法,共有十五练法,这个秘密恐怕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因为这是形意的秘密,并不是练明劲练的一定时候就自然会暗劲和化劲了。形意的步伐主要是鸡形步,也就是要时刻分虚实,而在技击中则多用鸡形和蛇形步。所以说形意并不是无遮拦的硬打,它的很多理论和太极雷同,但训练方法比太极更科学,也就是先练刚,再练柔,最后练化。形意技击关键在于钩挫与束展,它主要也是借力打力。如果大家能好好研究一下太极图,相信一定能收获很多的! |
|
|
|
|
|
|
|
发表于 12-4-2006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意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仍在争论。
形意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仍在争论。我们不管其创始人是否是岳飞还是姬际可或是谁,总之,形意拳是练武的老前辈们总结了各种拳术的精华。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拦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骀、鸽、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著“形意拳谱”薛颠著“形意拳讲义”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著“形意拳图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剑秋著“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著“形意拳精义”、李天骥著有“形意拳”。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广传于河北,河南,在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
形意拳又叫心意六合拳,所谓“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内三合加上外三合共为六合。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随,以思维支配动作,内外合一,以勇猛、劲整、条件反射快为其特点。
怎样才能达到六合的要求?
首先要从站桩练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是三体式(又名鹰捉)。形意拳谱中专为练三体式写成一首歌,名为开式歌。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别提出练法的要求。
兹把该歌各部原文列后,原文后提出个人体会,仅供同志们作参考。
身:(原文)
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斜右倾,皆身是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以上歌意说的是:“为了保持重心和保持直立动物的特点(大脑与心脏垂直),并保持五弓力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不低头哈腰和左斜右倾,正而似斜,斜而是正,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横劲,使我手增加长度。”
肩:(原文)
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上文指出:头为全身的最高点,承受着760mm汞柱的大气压,缩颈会使全身骨节受压迫,致使人的动作受到压抑,头向上顶可使动转灵活,对肩要求卷且垂,其目的是为使脊背裹园,容易串劲,肩下垂,即放松肩关节,使力便于到手,所谓肩松力到手,胯松劲到脚,便指此而言,再松肩还可利于下气,人如果肩部高笃横隔膜自然上提气便沉不下去。
臂:(原文)
左臂前伸,右臂在助,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
所谓左臂曲肘前伸,后臂护助,曲中求直,目的是为了按骨斗(),运劲到手,过直则变化不灵,并且容易被敌伤肘。
手:(原文)
左手齐胸,右手在脐,后者微塌,前手力伸,两手皆履,用力宜匀。
左手前伸是通过上钻下劈至乳齐,右手拉至脐处,这充分表现出劈拳的特点,后手塌劲,前臂垂劲,则将后手之力通过肩脊传向前手,以增强前手力量。
指:(原文)
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争,似刚似柔,指要放松,手心要空,虎口圆撑,劲用意领,脚趾也要用意将母趾与其它四趾分开抓地,欲使力到趾端,须从背上(脚背)递传。
股:(原文)
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直曲,每见鸡行。
股是指腿而言,是五弓之力中,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股的上端是胯,胯是下肢与主弓(腰脊)相连接的部位,胯放松是为了便于接骨斗(),撑后胯是为了使后腿一弓接上腰力,在发劲时能发鱼打挺般的整劲来,由曲变直,目的是先蓄力而后发力,但是必须注意弯曲度不可小于90C因曲到直角时,其弓则折,就会失去弹力,王乡斋先生曾说:“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就是这个意思。(本节可参照五弓之力部分)
足:(原文)
左足直前,斜侧皆病,右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趾扣定。
脚的部位,应注意其横劲,别将腿拧成麻花,而失去重心。
舌:(原文)
舌为肉稍,卷则气降,目张发力,丹田愈壮,肌容似铁,内坚腑脏。
舌顶能接任督二脉之气,生津液,润腑脏,使全身肌肉坚实,充实丹田,发力增强。
臀:(原文)
提起臀部,气贯四稍,两腰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式散,故宜较高。
要做到提肛松腹,肛门要自然上提,必须放松肌肉,否则,将会夹胯,压迫小腹,而起反作用。
我们在很多拳谱上都能看到“形意拳法八字诀”。顶、扣、圆、敏、抱、垂、曲、挺。不论站桩或练拳式,都应该具备此八字的要求,而八字又各分为三,所以有人把八字诀叫做形意二十四法。
兹把八字诀分别列后:
(一)三顶:头向上顶:有衔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尾闾、夹脊、玉枕)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接任督二脉)
(二)三扣: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
(三)三圆: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
(四)三敏:心要敏:如怒狸搜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饿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
(五)三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心准。心气要抱:遇敌有生,临变不变。两肱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
(六)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扣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
(七)三曲: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为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为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
(八)三挺: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神贯顶。脊背腰挺:则力达四稍,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精怡,如树生根。
以上是形意拳八字诀,也叫二十四法,它和开式九歌内容相同,只是增减说法稍有区别而已。如按上述两歌去站桩,不但会站好桩功,而给形意拳练法打好基础。
站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底盘,整饰周身气血。加强意识与肢体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再进一步练习拳功套路,以期达到击技应用上去。 |
|
|
|
|
|
|
|
发表于 12-4-2006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桩功首先要解决重心问题,形意拳的重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重心。
一、两脚分别站
在垂直线的两边,前脚内缘在垂直线左则,脚踵微向外扭,后脚以45C角站在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
二、重力以前3后7或前4后6比例前虚后实。
三、全身重心;脑子与心脏垂直即百会穴垂直尾闾,恰是锐角形的中心。
以三七或四六的比例形成单重。双重桩稳,但在迈步时不方便;单重则比较容易变化。
注:两腿承担重量相等步法叫双重如骑乘步。要求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是由于形意拳打顾兼备的特点,要求高示过眉,低不过脐,斜身对敌目的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自己手的长度,并保持本身的重心成为有横有竖的桩步第一要注意两脚前后距离适宜;第二要注意两脚一定分别在垂直线的两侧,避免两腿拧成麻花失去横劲。
在练法中,有的派别采取合胯,类似南拳击法,是采取了正三角形的桩法,其特点是桩步巩固,发力足。总之不论哪派形意的桩步都没有离开三角重心。
下面再谈谈练拳功套路的一些问题。
形意拳的特点是打顾兼备,在战斗中采取主动的一种拳术,因此就应该严格要求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是否能在进攻中,时刻不失去防护能力,为此我们就要考虑拳谱中所说的几个问题:
(一)、要分清三节
身三节是头、胸、腹;手三节是手、肘、肩;股三节是脚、膝、胯。在拳术运用上,都应该是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这样才能衡力无穷。
(二)、要明白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
眼前要明:看清敌人动象,以采取应战措施。
手前要清:出手要沉着,不开门捉鬼,望风捕影,不使“毛子手”,要练似有人,用似无人,目标要明确,动作要认真。
脚前要空:出脚要找空当适宜的落脚处,要脚踏进敌人中门(即两腿间)或以螺旋力踏其外门,先悬空其身(使对方失中)再以杠杆力的原理制敌致胜。当然在动手时,如对手封守严密,无隙插足时也可重踩其脚。
(三)、要时刻保持三尖相对:
三尖是鼻尖、手尖、脚尖。要求三尖成一线,保持住自己的中线不被敌破坏,而向敌人中线进攻。三尖对则能保持本身重心,使敌无隙可乘,三尖不成一线则失去重心,易被敌攻破。
(四)、以三拳制胜:
剪、裹、钻为形意拳的“三拳”,也称形意三宝。拳谱云:三拳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这是指形意拳的劲的特点和变化。
凡向侧拔为剪,向内侧横拔敌手为裹,从下向敌斜上方发出的劲叫钻。如钻拳发招时,同时发挥由剪裹钻的作用。那不仅是向前斜方和左右侧的力量,同时还表达出上、下、左、右、前、后等六面劲,恰如太极拳的崩劲和大成拳讲的争力。三拳是形意拳的特点,是保护自己中线的有力措施。
下面谈谈形意拳的精神锻炼问题:
形意拳与其它拳种所差异的是,练形意拳要先从精神训练开始。训练精神作用,首先要以四稍、四透来培育和加强精神作用。(所谓过去的“神打”就是指精神作用而言。)
四梢在九歌八法中已有论述,兹把拳谱中的四梢赞歌写在下面,仅供参考。
发为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
舌为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
齿为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背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忽。
爪为筋梢(手脚指趾甲,也就是指趾端)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搜足踏,气势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凑功。
四梢齐,威力生,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
形意拳讲四穿(四透)精神,四穿(四透)是: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气要催穿,力要打穿。如果把四穿精神领会了,神威自发,如虎捕羊,羊见虎威,吓得不敢动,瘫在原地等虎吃。以四穿精神练拳,可使精神集中,使工夫猛进,并可防止低头哈腰,东瞧西望的毛病。下面我们谈一下在练习拳功套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练习套路的目的是为了击技作训练,因此,在练功时就必须假想身临敌前在与敌斗,任何招法动作都在实战。首先要从精神上贯串四穿意识,精神贯注如临大敌,要作到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从动作上要认真,拳从口出,两肘不离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两股成顺,不拧不别,脚手齐到,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沾身重力,出手好似虎摸羊,脚踏中门夺地位,前脚踩后脚蹬,起势好似卷地风,劲要猛,心要静,寸步,疾步,赞步三法要明,步法最紧的是后脚及时补劲,永远保持自身的重心,桩步巩固。
形意拳最要紧的是要求全神贯注,形神一致才能劲整。形意拳的发力是整劲。拳经写道:“身如弩弓,手似箭”一语道破了形意拳的发力原理。
形意拳的发力()作,是由全身形成五张弓,以五张不同弓的互不相相同的弱射方向,互相牵扯,统一集中于一射点上,以达成整劲,谓之五弓之力。
所谓五弓之力:身为主弓,上肢左右各为一弓,下肢左右各为一弓,主弓中在腰,上肢中在肘,下肢中在膝,主弓与上肢两弓接于肩,主弓与下肢接于胯,由下肢弓踩踏发弹力到主弓,上肢弓顶塌通过肩到主弓,主弓再将自身伸张弹力汇合一起再传导于受力点,而起到发力制敌作用。
做弓的材料,如用硬质玻璃制作,其有硬度没有弹力,若用橡胶制造,其质软不挺没有弹力,以竹制弓既有挺力又有弹力,在人身的发力上也应该注意其刚柔问题。
人体的发力是由于各关节接骨脉筒,使气血通畅,然后以肌肉伸缩将劲传导敌身着力点。因此,在发力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为了击中敌人中线,首先要保持本身在尖相对,选择敌身没有支力的虚弱面进行发力。(打悬空)
二、充分掌握时机,要在敌人旧劲已落,新劲未发出时,打时间差。
三、要先踏入敌人中门或侧面,以螺旋、滑车力先行破坏敌人重心,再借杠杆原理发力,但必须注意后脚紧随,不随就缺一弓,何以补劲。
四、发力须“沾贯用力”要松着去,紧着用任何发力,都必须五弓同时齐放,才能起到效用。
五、发劲须先蓄而后发即先拉弓后放箭。为了保持强大的弹力,弓要拉满,可别拉折,在我们肢体上欲蓄劲,在收缩关节时,要注意肘、膝不可弯过90C。因为,关节一成死角,便失去弹力和弓折不射一样,王乡斋先生有句名言:“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人身之五弓在发力上,是互相辅助,互相影响,一弓缺力,力不全,两弓缺全身散,五弓齐发一瞬间。
形意拳的变手,应注意起、落、钻、翻、横、竖的要求。
手之一动为起,由动直上去为钻,以后腕稍扭为横,由扭使之虎口朝上时为翻,即至虎口完全朝上即为竖矣!至竖而近于落,而又未能,或离敌稍远再以手前去而逼之,此前去之动作叫顺,拳谱中“落顺不见顺即指山而言。”
拳谱中“束身而起,藏身而落”是指一身之伸缩而言,再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兼慢”,是指手足齐力击人而言。既如此,在敌临身,时机紧迫,无暇赞翻,也没工夫换步的时候,那只有后脚一蹬,前脚直出,警起四梢前进制敌,这也属于顺字,拳谱上说:“不钻不翻,一寸为先。”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练形意拳应注意身法、手法、脚法、步法等四法。
身法:不可前栽后仰,不可左斜右歪,前一直前进,向后一直而退。
手法:其劲在腕,其力在指,转动灵活,闭合自如。
脚法: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不钻不翻,一寸而先。
步法:有寸步,疾步,钻步三法。
寸步、长身用寸力催迫而进,后足一蹬,前足自进,不必换步。
疾步、即马形步,主要全在后足用力,所谓消息全凭后足蹬即指疾步的特点。
钻步、一足放直前进,后足随之,为三个步法中最要紧最常用的赞步法。
形意拳讲奇正相生,起也打,落也打,左边不成右边打,右边不成,左边再来,起也打,落也打,发无虚手,落不空回,要想练好,只有下功夫,此外别无捷径和窍门。
练拳千遍,无招自通。
形意拳无妙窍,无歪理,工夫大了就有理。
形意练法歌:
形意六合一气元,阴阳奇正互相连。三尖三前与三拳,四梢四透威无边。
五行生克五道关,起落钻翻横竖变。形神一致六合全,七疾致胜莫迟延。
八法上身妙中妙,九歌记清功自成。深思苦练艺必精,妄想虚谈一场空。 |
|
|
|
|
|
|
|
发表于 15-4-2006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夜练形意拳
今年86岁的李仲轩老人是形意拳名家尚云祥晚年所收弟子。尚云祥的拳法被后人称为尚式形意,其宗旨是以拳法为修养。
曾有一个徒弟难以克服比武时的心神慌乱,听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说,就向尚云祥问起,尚云祥说:“定力就是修养。”解释练武先要神闲气定,能够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练拳贵在一个“灵”字,拳要越来越灵,心也要越来越灵。练功时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陷于愚昧。
李仲轩在拜师尚云样前,跟随尚云祥的师弟唐维禄学拳,唐维禄文化程度不高,人却很文雅,平时总是懒洋洋的,拿着个茶壶一遛达能遛达一天,性子非常温和。他教拳遵循古法,要在没人的地方教,树林里都不行,必须周围有墙,完全与外界隔离,不准第三双眼看。这么一个没人的院子,不太好找,李仲轩想了半天觉得只有家族的祠堂合适,平时无人去,便在祠堂里学拳。有一段时间,师徒两人吃住都在祠堂。练的时候只能一人,连师傅也不能看的,有疑问了,才演示给师傅求指点,而且只许在晚上练。唐维禄说:“想在人前逞能,得在旮旯受罪。”后来唐维禄以前的徒弟总到祠堂来,李仲轩的家人便有了意见,唐维禄就不再来了,唐维禄家在农村,离宁河镇有段距离,李仲轩便总是赶到唐维禄家学,有时十来里路一会儿便走到了,而且人越来越精神,觉得没走够。他把这种感受对唐维禄讲了,唐维禄说:“形意拳又叫行意拳,有个行字,功夫正在两条腿上。”然后给李仲轩讲了个故事。 唐维禄的师傅是李存义,李存义当国术馆馆长时,一天有个人背着口大铁锅来了.将锅往地上—放,跳到锅沿上打了套拳,可想其换步该有多快,腿功了得。他表演完后对李存义说:“不知李馆长能不能做到?”李存义说:“此种技能接近杂技,得专门练,你的腿功如果真好,跟我比比赛跑怎样?"两人说好,相隔两丈远,一喊开始,那人就跑,如果跑出十步李存义仍未追上,就算李输了。不料那人一起步,就被李存义推倒,好像俩人紧挨着似的,连续几次都是如此,最终那人背着铁锅羞愧地走了。此人没留下姓名,三十几岁,被国术馆学员们称为“老小伙子”——有了这件事,国术馆学员们知道了形意拳腿功厉害,就肯老老实实站桩了。唐维禄说:“你走远路来学拳,走路也是练功夫。”李仲轩来得就更频繁了,即便有时唐维禄不教什么,也觉得来回走一趟,很是舒服。有时在宁河镇里突然就碰上唐维禄,原来是唐维禄来教徒弟了,两人在大街上边走边聊,聊几句唐维禄就回去了,十几里路跟邻居串门一般。
李仲轩拜师尚云祥后,询问尚云祥:“唐老师只让我一个人练,不能让人看见,说是古法,这是什么道理?” 尚云祥回答:“没什么道理, 不搞得规矩大点,你们这帮小年轻就不好好学了。”年轻人喜好神秘,李仲轩也觉得这么练形意拳跟瞎子走路一样,不在拳腿,而在全身,晚上更能体会这味道。一次尚云祥带着李仲轩去访一个开武馆的朋友,武馆里有许多学员在练武,李仲轩就小声对尚云祥说:“他们这样练不出功夫来吧?”尚云祥很严厉地瞪了李仲轩一眼,离开武馆后,尚云祥说:“这么一帮人一块练武,得真传的徒弟就混在里面。” 李仲轩认为他们都没正经练,问怎么看出来的,尚云祥说:“白天练拳,眼睛要有准星,形意拳总是一束一捉,食指尖和小指根来回翻转,眼光不离食指、小指, 全神贯注,这是白天练拳的方法。”李仲轩便省悟到昼练夜练的截然不同,白日练眼晚上养眼,都是提神的方法,形意拳的关键在于神气。不过练拳的人喜欢看别人打拳,不见得在琢磨,如同写书法的人喜欢看别人写字,即便是看小孩写字,见笔墨行在纸上,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尚云祥就很喜欢看徒弟练拳,练好练坏无所谓,他也不指点,看一会儿就觉得很高兴。他自己从不在人前练拳,却像京戏票友般,特别爱看人打太极拳、八卦掌。对于八卦掌,他年轻时得过八卦名家程廷华的亲传,可是即便是个刚练八卦的人,他也能一看就看上半天。尚云样在一次看李仲轩练拳时,兴致很好,忽然说:“其实俗话里就有练武的真诀。”他说武林里有句取笑形意、太极、八卦姿势的话,叫“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虾”——说到这,尚云祥就笑起来了,说:“我有别的解释,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 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 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干变万化—— 该说形意拳了,尚云样却不说了。隔了几天又看李仲轩打拳,李仲轩当时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他说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
有一次尚云样看人练拳看得高兴,两手抱在额前,浑身左摇右晃,节奏上好像在跟着练拳的人一块比划。李仲轩就问他:“老师您在干嘛?”尚云祥答道:“练练熊形!” 形意拳有十二形,从动物动作中象形取意而出的拳法,极为简练,一式也就一两个动作。在十二形外,还有一式为“熊鹰合形”。形意拳的所有招式都起源于它,但传授时往往最后才教,也往往只说将“老鹰俯冲,狗熊人立”一俯一仰两种动态连贯,个别拳师还有独立的“熊形” “鹰形”,其架式与合演中的熊鹰略有不同。李仲轩问:“您这也是熊形?”尚云祥笑了,说:“我这个熊形与众不同,好像狗熊靠在树上蹭痒痒。”见李仲轩一脸诧异,又说:“你不是喜欢发力吗?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与唐维禄一样,尚云祥也是一散步就是一天,喜欢到繁华的地方去。李仲轩说:“唐老师喜欢到有树有草的地方去。”尚云祥说:“我有我的道理呀。”马路上人很多,人人走的方向都不同,正好练“眼观六路”,而且视线打开了,心态也会随之开阔,尚云祥逛一圈繁华闹市,心情反而会很轻松。
尚云祥晚年名气已很大,比武来访的人非常多,有时想睡个午觉都不行。一次李仲轩跟随尚云样出门办事,路上,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打闹,尚云祥就停下来看了半天,还蹲下来伸手逗小孩,李仲轩催促他不要耽误时间,尚云样起身说:“我练拳一生,还不如这俩小孩。”很让李仲轩莫名其妙。办完事后,在回家的路上,尚云祥说:“古人讲,武者不祥。练武人太容易陷进是非中,还不如不学武,就算学了,也最好一辈子默默无闻,有一分名气,便多一分烦恼。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没事了,不是挺令人向往的吗?”一拍李仲轩,说:“看来练拳就得晚上练,让谁也不知道。”
作者:徐皓峰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6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4. 薛顛的馬形 李仲軒
萬事開頭難,練形意拳不懂起勢,就生不出劈崩鑽炮橫。此番由起勢一直講到馬形。馬形易練好使,也許有助讀者對形意拳發生興趣,這是我的考慮。
先解答近日的讀者來信﹕一、《象形術》書中,薛顛講武功練到極處,身體可發電力擊人,您是否做到﹔二、您說渾圓樁與校二十四法稍有區別,但“一個無為一個有為"的說法,實在聽不懂﹔三、我一練形意拳就喉嚨痛,有何對治法子﹔四、您在以前的文章中說學會了劈拳,自發地就會打虎形了,這是什麼道理。 武林里的奇事多,我有個朋友叫金東林,是個天生的羅鍋。但幾年沒見他,偶然遇上,發現他腰桿直了。他說是個新疆老頭給他治的,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還有奇事,就是傳說有個絕技叫“噴口濺(劍)"。
舊時代練武人時興訪人,練成了就四處走,誰出名就找誰,上門就打架,敗了學兩招,勝了立刻走。有個壯武師,訪到一個老頭,老頭說﹕“我多大歲數了,比不了。"壯武師非要比,這時有個人挑了兩桶水過來,老頭說﹕“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攔住了挑水人,沒想到老頭一喝就喝了一桶水,壯武師看呆了,老頭猛一張口,一口水把壯武師噴倒在地。
我沒見過練形意的人練這東西,原本以為是傳說,但一次看戲,發現平劇名角高月樓在舞台上表演這個。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噴出去很遠,離他一步距離,挨他一口水,等於挨一個小拳頭。 我小時候是個戲迷,現今也有三四十年沒進過戲院看戲了。發電力打人,我的程度不夠,拿我無法驗證。但練武時一定要有“電力感",就是敏感。
尚雲祥與程廷華作試手,起因在尚師。尚師是矮銼子、大肚子,他到程廷華家拜年,坐在八仙桌後,很隱蔽地用肚子一拱。尚師的勁道剛將桌子催動,程廷華的手就拍上了桌子,然後兩人去院裡試上了。有人說﹕“程廷華通了靈。"那是讚嘆程廷華的敏感。
有了敏感,才能帶出各種各樣的功夫。所以形意拳的起勢,是“起"敏感。具體動作是,兩手像托著兩碗水似的向上舉,在眉前一轉,就舉上了頭頂。假想中的水不能灑了,慎重了,也就敏感了。 舉到頭頂後,大海退潮一樣退下來,到眉前有了壓意。空氣就是大海棉,要把海棉裡的水擠出來,這樣一直壓到大腿根。此時要屈膝合胯,整個人蹲下來。蹲下的同時,兩衹手一提,縮到了腰際。身子團緊了,手也要團緊,像擰一個東西似的,五指一個一個地攢起來。
一作起勢,周身敏感。兩臂上舉,大腦就清爽,猶如野獸腦後的毛能炸起來,脖梗子會吃驚。屈腿蹲身,能生力,猶如野獸一咬東西尾巴就炸開,尾椎子會吃驚。眼睛在正面,人在眼前作事,前身人人都不遲鈍,衹有後身敏感了,才能快人一籌。
形意起勢好處多,學一個起勢就可以練功夫了。起勢後面的劈崩鑽炮橫,這份敏感也得帶上。渾圓樁也要敏感,姿態是,兩臂虛搭在身前,略有抱意,左右手各對著左右胸肌。薛顛管胸肌叫“貓子",應該是他的鄉音。渾圓樁便是“兩手照著貓子",其他順其自然,沒有別的要求。 渾圓樁是以眼神站樁,兩眼要望上高瞟。練武先練眼,眼能生神,所以是練武先練神。人爬上山頂,累得疲憊不堪,但目光一遠眺,身上就輕鬆──渾圓樁是這個原理。
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眼神就是這個靈犀。久站磨煉筋骨,但衹堅實了筋骨,等于沒有站樁。眼神和肉體的關系,是渾圓樁要體味的東西。有了靈犀,才能有生機,冬天過去大地回春,生機一起,土裡都是香的,抓把土,粒粒都是活的,站樁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站渾圓樁時身子讓眼睛領走了,身子不能做作。拳學是實踐之學,對于渾圓樁,我衹有這些說詞。而校二十四法,是在身上下功夫。 二十四法對人從頭到腳都有要求,任何一個拳架裡都得有它。要二十四法齊備地校,剛開始作不到,就一法一法地校出來,總之最後要作到身上隨時都有它。可以一次次的,每次幾秒幾分鐘地校,也可以像站渾圓樁般一直站下去,但老輩人一般是一次次的練法,李存義的功夫不是久站站出來的。 打完拳喉嚨痛,這是沒有做到二十四法中的“舌頂",舌頭沒舔上上牙床,打拳就岔了氣,自然喉嚨痛。喉嚨痛尚是小事,尚師說﹕“剛學拳的小子,可得有人看著,小心練拳練成羅鍋。"一般體育主要練胳膊腿,而武術要練脊椎,二十四法不到,打什麼拳都是畸形的,長此以往,脊椎彆扭了。打拳尚且是活動的,站樁固定身形,容易挫傷筋骨,要懂得用二十四法保護自己。
二十四法上身,是一種輕盈感。站樁不要較力不要找勁,站著站著,身體容易不知不覺較上力,就要懂得鬆下來。形意拳不怕鬆就怕緊,形意以敏感為先,一重拙,就不長進了。其實站得輕盈,才是真較上了勁。站空了自己,才是全身都振奮上了。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6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得了二十四法,還要打得了二十四法,在運動中得它。這個由靜到動的關口很難過,所以在站著時,要學學“打一厘米"的拳。 校二十四法不是擺空架子,拳架的形標準了,還要讓形裡生東西。架子光分毫不差還不行,架子要有動勢。比如擺出虎撲的拳架,就要有撲出去的動勢,還要有竄回來的動勢。要把這個來回大動勢壓縮在一厘米間。
擺拳架看似不動,其實筋骨肌肉都牽掛著,撲這一厘米。猶如山谷有回聲,身體也有回力,撲出去一厘米,再回來一厘米,要用回力來鍛煉,如此易出剛勁。站樁之苦首先是筋骨軟弱的疲勞之苦,學會了這個方法,站二十分鐘樁,等於打二十分鐘拳,也就喜歡站樁了。
不校二十四法,練武不能入門,不學拳架,難成大器。五行拳功架是幾百年總結出來的東西,不去體驗就可惜了。知道虎撲是前撲之後有回力,腳下能向前竄還能向後竄,這是知道了虎撲的來龍去脈。 我拜師尚雲祥後,唐維祿囑咐我﹕“你尚師傅是精細人,他的東西是精細東西,好好學。"尚師為人的精細,是他會擺臉色,什麼事不合心,嘴上不說,臉上一沉,別人就知道自己錯了。臉色擺得是時候是地方,不是光嚇人。尚師是個很隨和的人,但我也常常在他面前不敢說不敢動的。 尚師拳法的精細,是將功架的來龍去脈梳理得清晰,體會得深。尚師與唐師所傳的功架大體一致,小有區別。也就是在對來龍去脈上,有個別地方走得不一樣。
學了劈拳就會打虎撲,是因為虎撲等于兩隻手的劈拳。劈拳是一手前撲一手後兜,虎撲是兩手扑兩手兜。在學“打一厘米"的拳時,虎撲容易上手,劈拳稍難掌握,所以也可以是──學會了虎撲,自發地就會打劈拳了。“打一厘米"的拳,也是一種動腦子的方法,用這法子,要把所有功架的來龍去脈一一摸出來。
尚師贏得了身前身後名,而薛顛去世後,人們忌諱他。我沒有去過他家,隨他習武時,聽兩句好的,我就上癮了,趕緊找個沒人的地方練去了。他那時常晚上一個人住在國術館,國術館在河北公園里,衹要國術館亮著燈,公園里的地痞流氓就不敢活動了。薛顛不是神,但也鎮住了一片地方。 武術練脊柱,在形意拳中馬形是個明顯的例子。馬形是左右側彎著上身,晃著脊椎打的拳。馬形兩手斜分上下,齊出齊轉,就像握著個方向盤。一手高一手低,就轉了向,一轉,左勢變了右勢,下手成了上手。如此連環不斷,猶如炮拳一樣,衹有出手沒有收手,所以被稱為“馬形炮"。
炮拳兩手有前後,馬形是兩隻手的炮拳,兩手齊出,好像呆板,但衹要轉起來,呆板的也就變化無窮了。這個左右翻身的打法,不是翻胳膊,而是要把整個身子的重量從這邊翻到那邊。所以練馬形對出整勁,有好處。馬形有踐踏之意,動了手就不停,這個打法能先發制人。動手想快,光掄胳膊不行,腳下得踏上勁,手上才能快。所以馬形掄著胳膊卻練了腳。
馬形成就了,腳下有彈力,隨時可撩起傷人,沖著敵人的脛骨腳腕,撩上就踏,腳離地的時間越少越好。馬形的腿擊法,不是明目張膽,在掄胳膊的時候藏著。其中的巧妙,希望初學者,用“打一厘米"的方法好好揣摩,這是個容易使上的防身之技。 練武最好不動武,唐維祿教育我﹕“別人的好,一輩子不忘﹔別人的不是,轉頭就忘掉。這樣,你就能交到朋友了。"年輕人,心胸要大點,不要作“與惡狗爭食"的事,衹要自己在理,不掄拳頭,也能找到公道。 練武人不信仙不信佛,就信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尊重師長,可以學到好東西,幫助別人,可以增長豪情,氣概不凡,心智就提高了──這都是善報。
在寧河老家,流傳著我二姥爺王照善有善報的故事。王家世代武官,王照年輕時也是彪悍的人,給鄉團訓練兵勇,冬天操練衹穿小褂。一年春節,他在街上見到個賣紙筆小販在風里凍著,就請他喝酒,知道是個落魄的讀書人,給了一筆錢要那人考功名。 清朝二品以上的官是慈禧管著,光緒要留著王照作實事,對他說﹕“委屈您作三品。"百日維新失敗,慈禧要殺王照,他得到消息,沒回家就逃了,所以身上沒錢,逃到浙江某縣發現縣太爺就是當年的紙筆販子,便去相認,那人給了王照四百兩銀子,王照就用這四百兩逃到了日本。 這是民間的說法。清朝滅亡後,段祺瑞看上了王照的聲望,聘他作顧問,月薪八百大洋,王照白拿錢不作事,他有點錢都用在他的發明──國音字母上了,印成小冊子大批奉送,國音字母就這樣推廣起來了。
我的父親李遜之不是王照的學生,但倆人師生相稱。唐詩宋詞清對聯,李遜之作對聯很機敏,常出風頭。王照很欣賞他,當時他死了妻子,我母親王若南當時已經和山西杭家定了親,而王照做主,退掉這門親,將我母親許配給我父親。王家的大小姐給人作續弦,王家很多人不同意,而王照說李遜之前途遠大,堅持下來。後來我父親酗酒早逝,王家姐妹還常給我母親送錢,覺得三姐受了委屈,埋怨王照辦錯了事。王琦是我的老姨,比我母親小十幾歲,她出生的時候正是王家躲避仇殺時,因為總哭,一度打算把她在半路上扔掉。她後來嫁給了南開大學教授陳云谷。
丁志濤一個人制止了兩村人的武鬥,這麼危險的事作下來,因而成名。我呢,沒作什麼事情也成名了,這多少沾了王照的光。當時王照滿國皆知,越是練武的就越尊重文化人,一聽說王照是我的長輩,便很注意我,傳得多了,我這小伙子就成了“二先生"。 青年時,我離家出走後,大事小事都聽唐師的安排,但一次唐師要給我說親,讓我娶一個武林前輩的女兒為妻,我猶豫了。這位前輩沒有兒子,娶了他女兒,就得把他的名聲也承擔下來,我衹是在這件事上沒聽唐師的。我怕唐師跟我說之前,也跟這位前輩家打了招呼,所以這位前輩去世後,為避免尷尬,我就沒再和他的家人交往。
我年輕的時候,是浪得虛名,老了寫文章,又是浪得虛名。我在七十四歲出意外,床上癱了近兩個月,手腳不能動,神志不清。有人說我是煤氣中毒,有人說我是在八大處出了車禍,我自己對此沒有記憶。病歷寫的是小腦萎縮、腰部外傷。以我這半殘之身來現世,等於獻醜。 我沒有奇技絕招,衹懂得些形意拳基本的東西,能有人願意聽,就說得多了點。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6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9-4-2006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5. 薛顛的猴形 李仲軒
沒有形意拳的基礎,而直接照書自學象形術,必然有許多困惑。而系統地講解形意拳,又不是雜誌的篇幅。薛顛當年以猴形聞名,猴形的第一變是猴蹲身,形意拳練法的起點也是猴蹲身,此次便披露這一式,希望能對自學象形術的讀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形意拳的勁道叫翻浪勁,海浪反反複複,跌宕起伏。猴子一警惕,立刻縮身,危機一到,可向四方彈起。不懂得蹲身起身,就練不出翻浪勁,薛顛是在猴形里出的功夫,他一米八幾的個子,一縮身一小團,所以別人說薛顛能把自己練沒了。李存義不大教十二形,我們這一支如果沒有薛顛也就沒有十二形。從薛顛的角度講,劈拳起手勢、半步崩拳都是猴蹲身,這樣十二形就入了五行拳,其實這是五行拳該有的東西。但不特意講一下,自學者就不知重視。
翻浪勁要從“坐腰起腰"裡練出來,腰一坐膝蓋就蹲了,猴蹲身首先能將膝蓋練出來,沒有起伏哪有翻浪?手臂作出翻浪狀,這是假起伏,比武時沒用,遇上強手,一碰就沒。兩胯有翻浪狀,方是真起伏。不見形的勁的翻浪──這無從講,衹能講有形的身的翻浪,無形的要從有形里練出來。
形意拳的根本是敏感,有人上戰場殺得敏感了,有點風吹草動脖梗子就一激靈。但反應快了也還會挨打,因為這衹是意識到了。驚脖梗子沒用,得驚尾椎子。反應是反應,反擊是反擊──這是許多人比武上不了檔次的原因,反應和反擊在一塊的法子,就是驚尾椎子。脖梗子驚了,還得准備動作,尾椎子驚了,自然就有動作發生。 能坐腰,就能驚尾椎。猴蹲身時要聚精會神、全身貫注,這兩個常用詞,就是至關重要的竅門。在形上講,蹲身對渾身筋骨都有好處,但要是不動意,功夫練不成。蹲身時要讓肉體聯系上精神。神不練,光肉練──尾椎是驚不了的。縮身、團氣、凝神、驚尾椎,這就是猴蹲身的精義了。同樣,猴扇風也是要用神練,猴扇風沒什麼動作,就是兩手在耳朵旁扇扇,學猴形沒學到神,就會學出一身滑稽。
說形意拳難看也主要是有這個猴蹲身,練拳時,處處都有衹猴子蹲著,可想這一式的重要。猴蹲身之後,有張狂的招數。蹲身先練了膝蓋,所以猴蹲身一變,就是揚身膝擊,名猴挂印。這一蹲一揚,正如劈拳的一起一伏,也如崩拳的一緊一馳,衹不過猴形放肆,劈崩含蓄。
猴挂印的下一變是“猴摘桃",就是抓敵人臉,潑婦打架一般,這是為膝擊作掩護。不抬腿是立於不敗之地,抬了腿是兵行險道,得有收場、後撤的技倆。這連抓帶點,練著滑稽,打起來狼狽,但這一番亂七八糟,興許就亂中取了勝。比武時要懂得挑事端、找頭緒,無理取鬧一下,也許就亂了對方。 人在抬重物時,會用蹲身起身的方法抬,摔跤要用上腰胯方能勝人,一掄拳頭反而忘了。滿族人的跤法叫韃子跤,練踢帶摔,一近身就用腳鏟人脛骨。光緒的父親奕當時綽號“大力神",是韃子跤高手。有的跤場就托名是他傳的跤,那就不好惹了。韃子跤的基本功,一是跳黃瓜架,傳說滿族人摔跤的祖師家里種黃瓜,早晨起來就在黃瓜架下跳胯。
第二個有趣的基本功是擼草繩,就是一根小孩胳膊粗的草繩子,來回擼,體會“勁在兩頭"的感覺──象形術搖法便是練“勁在兩頭",虛了這根繩子,或輕或重地練。
飛法在生活中常人也總用,比如過年時放鞭炮,點炮信子時,拿著香頭的胳膊上的那種感覺,就是飛法──沒這個拳意,不成功夫。飛法可以用在劈拳中,我們的掌是“叉叉手",五指根都要叉開,一掌劈出去,含著掌心,精神在食指尖上。可以將這根指頭當成點炮的香頭,找著這感覺,象形術就進了形意拳。 其實,飛法是形意必得練出來的東西。但往往人練出來了卻總結不出來,因為功夫是自然而成了。而且不管總結得多高明,衹要落成文字,內行人見了,總有“這少一句那少一句"的感慨,武術這東西,說不全的。薛顛將這個要點預先揀出來,是他的教法。碰上資質好的人,會舉一反三,說的少也等於全說了。
雲法不是雲手,而是雲身子,為體會雲法可以轉轉鐵球。十幾斤的鐵球,抓在身前,能令人身子前後失衡,手上的鐵球一轉,全身的重量都調整上了。這個雲鐵球之法可以和雲法相互參究,能雲身子,也就能變換身形地進退了。 晃法有舞大旗的意思,旗面的婀娜多姿,是旗桿子帶出來的,這是以實帶虛﹔旗面也能以虛掩實,藏著的旗桿子隨便一點,就能傷人﹔舞大旗舞急了,旗面的布能把人臉抽得生痛,這是以虛變實﹔拿刀砍旗桿,旗桿一晃,旗面就把刀兜住了,這是以實變虛。
旋法是象形術里的小八卦掌。形意古傳的身法練習是轉七星,將七根竹竿插在土堆里,來回繞。練到後來,竹竿要插成一條線,間隙很緊,仍能閃進閃出,方是轉七星成就了,這是訓練攻偏門。 八卦掌的出現對形意拳是個促進,八卦掌這片天裡試試形意拳,才能知道形意的潛力。有人說形意就是攻中門,八卦就是攻偏門,兩者相互克制──哪有這回事,八卦裡有形意,形意裡有八卦。形意也講究攻偏門。
練的功架是形意拳,比武時的變化也是形意拳。往深裡講,比武時的變化,才是真的形意。練武時的一招一勢,是在練隨機應變。害怕比武時被人打死,就不能在練武時把自己練死。 我們李存義這一支一趟拳練完的收勢動作,是轉身收勢。《象形術》一書上畫的旋法動作,近似與李存義傳下的崩拳的收勢動作。一個收勢也是小八卦掌──這是形意拳容易被忽視的地方,練拳要找捷徑,但也要踏實,五行拳功架不枉人,一點一滴都有妙處,衹要都練到了,比武時就明白自己練的是什麼了。
能硬打硬進,也不硬打硬進,一對一,可以硬碰硬,但一個對七八個時,怎麼辦?練武修出的勁道跟人硬拼了,那麼練武修出的靈性幹什麼呢?內勁是虎,身法是龍,功力足還要智慧深。衹能力勝,是俗手,能智取方是高人。走在人偏門上,等於欺負人。
尚雲祥強調智取,他與當時八卦掌最高成就者程廷華有過一次試手,打了這一架,就知道形意拳什麼最寶貴了。可惜尚師沒有留下文字,薛顛留下文字了,要珍惜。比武時,腳下一邁步要有指向,練武不是光練一身力氣,關鍵要把方向感練出來。李存義寫書招來天大麻煩,很多人找到國術館,一坐下就說﹕“聽說,你們爺們厲害了。"這個話茬沒法接,李存義幹脆就比武。
尚雲祥、唐維祿當年見過李存義比武,均說他與人交手沒回合,衹打一個照面的架。這是方向感卓越,光勁道強,腳下不會捕人,不會這麼利索。唐師欣賞薛顛,也是薛顛在這方面天賦好。 形意要“如犁行"。犁在地下走,將土地掀了。形意拳功夫在腳下,勁是自下而上的,就算是一掌劈下去,效果也是把對手連根掀了。如犁行的另一個講法是,正如拉犁得有個方向,農民犁地都是一直道一直道地犁,這樣一塊地很快就都犁到了,要是沒個準頭地亂來,一塊地就怎麼也犁不完了。犁在土底下,向前要有準頭,比武時腳在身子底下,也要有準頭。不知道如犁行,就不知道身法是如何變的。學會省時省力,自然技高一籌。 擒拿也要走偏門,拿沒打快,但你走在別人偏門上,別人就快不過你了。懂了旋法,與一般人交手,一個鷹捉就夠了。我老了後娛樂就是下下象棋,七十幾歲在街邊下棋時,遇上了練拳的,他當時四十多歲。他連輸給我幾盤,我要回家吃飯,他手抓住我領子了,說我一走就打我。我一個鷹捉將他按在地上,鬆了他,他就掄拳頭,我再捉住他,順著個崩拳的勁把他甩出去了。圍觀的人不知道,他心裡明白怎麼回事,立刻對我恭敬了。我不讓他跟人說我會武,他也不好意思說。此人後來問我武術的事,我說﹕“別談了,有時間下棋吧。"
練武時,腳下有準,手上也要有準。形意拳是“拳從口出",拳從腰裡升上自己的嘴跟前,再遞出去──這個練法很妙,調動人精神來打中線。練拳時得有個衝擊點,點子對了,拳架才能整。能打在自己中線上,全身的重量就上了拳頭。明白了拳從口出、如犁行,在“全身重量上拳頭"的過程中,也就找著了六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功架整了,自然要求變通,揣摩六合在力學上的妙處,也就找著了三節(臂的三個關節、腿的三個關節、軀幹的三大關節),三節可以整成一節──這是意境上的說法,以意境而論,也可以說三節無窮盡,爆炸力是整勁,一條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這也是整勁。
一般練形意拳都是從劈拳裡打出來,尚雲祥是個例外,他是從崩拳開始學的。李存義當年教他有“先考驗一下"的意思,沒系統教完,主要是崩拳,因為崩拳的起手勢是劈拳,校正了一下劈拳拳架,等於劈拳也教了。劈崩鑽炮橫各有各的變招,而衹有崩拳是一小套拳,因為崩拳轉身的招數多。
形意拳主要是攻中路的拳,所以崩拳是形意的重點。崩拳伸手就是,沒有劈拳那麼嚴格的“拳從口出"的動作。但這一小套拳中含的“狸貓上樹"、“懶驢(龍 臥道"都是拳從口出,而“後手撩陰"的變招“反手刺喉"也是擦口而出。因而崩拳中也有這個訓練,這是形意拳的基本。按照拳口而出、如犁行的練法,對己對人也就有了綱領。
我與丁志濤當年在寧河都有慷慨仗義的名譽,也喜歡自己有俠名。我倆的師傅唐維祿綽號“北霸天",聽著凶,其實唐師無權無勢,時時善待他人,這不是老百姓叫的,是武林朋友叫出來的,說唐師在河北北部練形意的人中領了先。我當年初見唐師,問唐師有什麼本事,唐師說﹕“沒什麼本事,衹會在彈丸之地跟人決勝負。"在彈丸之地,轉瞬之間,能找準自己身體的去向,這就是本事。薛顛的口頭禪“擱對地方"也是此意。 練武人要仗義,但更要明是非。仗義不得糊塗,一是會被人利用﹔二是仗義了這個人,就害了那個人,往往拖累的是自己家人。我五十幾歲得重病,對哥哥李捷軒說﹕“死就是過過電,沒什麼大不了。"我覺得自己這話硬氣,卻搞得他非常難過。
少年時崇尚俠義,結果為人處事的分寸感不好。我一輩子買東西沒跟人還過價,事情作了就不後悔,其實心裡也明白其中是有得失的。後輩的習武者,要吸取我的教訓。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6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2 finalart 的帖子
没这么听说过喔……?!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6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仲軒前輩遺作
26. 閉五行與六部劍
形意拳的根本是五行拳,形意拳內功的初步是“閉五行"。形意的白蠟桿子厲害 ,白蠟桿子有丈二長,等於是張飛的長矛,名為“十三槍"。我年輕的時候,在 唐維祿的弟子中算是耍十三槍較突出的。這是我練武的根基。練槍練的是拳勁。
形意拳的內功從何開始?說出來惹人笑話,從大小便開始。形意拳的架勢好理解 ,所謂外五行就是那麼幾個架勢。還有內五行呢?一個人對自己的五臟六腑沒有 體會,便沒法練形意拳。我一個師兄外五行的架子很剛猛,結果唐師笑話他,說 :“挨打的拳,練拐了"。這句話也是從李存義來的,李存義一看到別人練的不 對路子,就這麼說。
挨打的拳,一是打法不靈,光會動蠻力,別人找對了擊打你的方向,一下就把你 甩出去了。二是光在肌肉上長功夫了,不會在五臟六腑長功夫。那麼功夫還是虛 的。就好像窗戶紙,好像有個門面,其實一捅就破,打這種人,一兩下就能把他 捅趴下。
人很難體會五臟六腑的,先要在大小便的時候“閉五行",閉目,咬牙,耳內斂 ,鼻靜氣,腦靜思。大小便時因為體內有運動,就牽扯上了五臟六腑。對五臟六 腑有了體會後後不大小便的時候也就能“閉五行"了。閉五行好處多,在坐公共 汽車時,閑散時間裡,都可以閉五行。尤其是在早晨起來時,醒後先不要急於起 床,閉一會五行,就是形意拳的長壽之法。
我有九旬之壽仍可以有吃大魚大肉的胃口,這就是閉五行的功效。希望讀者先從 閉五行中找到一點內功的味道。 我從小是個戲迷,年輕跟隨平劇名家高月樓時,發現了一個現象,每回演戲演員 們都是一身汗。他們演文戲時沒有多少運動量也是一身汗。這一身汗是怎麼來的 ?是發聲發出來的。 因為有這個經驗,所以我對形意拳的發聲,格外留意。前面是講的閉五行是形意 的內功,雷音也是內功,是五臟六腑的功夫。說“沒什麼,就是比武時嚇唬人的" 這是應付外行的話。我所處的時代,武林規矩大,來客要陪吃陪聊,臨走要送 路費,就算客人有錢這個路費也一定要送的。人窮對朋友不能窮,這是祖上定下的規矩。師傅教徒弟,先教出來一個清白知禮的為人,才能造就人才。
形意門不但是槍法,劍法尤為精妙。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了。我的劍法開始 是跟唐師學的,後來在尚雲祥門下深造了一下。
尚師傅家中掛槍,他有一把刀,說:“這刀吃過鬼子的血"。唐師對我說過:“ 當年,你尚師傅可是把洋人一場好宰!"
李存義和尚雲祥殺洋人,是殺一場就躲幾天,所幸沒有發生意外。拿日本使館的 人開了殺戒,後來是白種人也殺。李存義的刀法用刀尖,也等於是劍法。
何謂六部劍?清朝的官制有六部,天下就可以治理了。形意拳的劍法叫六部劍,就是說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比武就可以制人了。
六部,就是上下左右前後。練形意拳的劍法,可不只是一根劍呀!方方面面都要 有東西的!形意拳的劍法刀法都用尖,但並不只是一個尖。形意拳又叫六合拳, 六合就是四維上下。還要練出隱藏的劍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鋒。
包括練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練,一個鑽拳出去,在練的時候,不是只衝敵人的下巴,全管。這樣才能隨機應變。有的拳師教徒弟,讓他們先傻練著,漸漸有體會 後,教劍法時,再把這個四維上下的道理點透。學劍是習武的關鍵。
薛顛《形意拳精義》的篇首口訣,便是說四維上下,不是玄理,而是具體練法。
"內中之氣,獨能伸縮往來,循環不已,充周其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潔內 華外,洋洋流動,上下四方,無所不有,無所不生。"
這已是形意的妙訣了,讀前輩文章,這些地方都要讀進去。我只會說點碎嘴閑話 ,水平所限,能把些東西講得有點“呼之欲出"的意思,便自我滿足了。
附:李存義五行丹配方
丹方:彰丹4,火硝8,朱砂5,黑鍩1,雄黃2。
這是一般配兩,拔毒治腐肉。
當配兩總計到15兩5時,便稱之為丹。
傳說有治腦瘤的附帶效用。
煮丹時用木炭,新買的砂鍋。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