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浩田

浩看電影: Fyre: The Greatest Party That Never Happened<#1118>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9-11-2015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Green Inferno

Cannibal Film或食人族電影,普遍被認爲是Exploitation film的一種電影類型,流行於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最爲人熟悉的作品包括《The Man From Deep River》、《Cannibal Holocaust》、《Cannibal Ferox》、《Eaten Alive!》、《Jungle Holocaust》等等。當時這些口味濃重的電影,大多因爲題材與尺度的問題而飽受爭議,甚至被嚴禁上映,成爲名副其實的禁片。

繼《Hostel》之後,Eli Roth再次自編自導重口味血腥片《The Green Inferno》,挑戰了久違的食人族題材,并起用合作多次的演員班底,包括導演的智利籍現任太太Lorenza Izzo。《The Green Inferno》大致上重復了《Hostel》的套路,在進入主題前先來一段冗長的開場白,繁冗地交代了一個懵懂的大學女生如何加入學生發起的綠色和平組織,然後與非法砍伐森林的無良開發商抗爭,繼而再發生墜機事件掉入原始森林……單是這段開場白的篇幅,就佔了整部電影的二分之一。

雖然片中不乏血肉模糊的血腥鏡頭,甚至還有肢解活人的大尺度畫面,然而道具和演員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真實性,還不至於令人心情不適。除了畫面粗糙之外,精彩度和氣氛拿捏還有進步空間。好在電影後半段的節奏掌握得還不錯,具有另類的娛樂效果。

在由上往下的俯瞰鏡頭中,一片亞馬遜原始森林看似平靜的叢林,却是處處隱藏著危機。無論在片頭或是結尾,影片都直接強調了無良的開發商為了自己的利益,蓄意破壞環境及迫害原住民的不法行徑。縱使劇本編寫得有點刻意,這卻是值得大家去關注的課題。從古至今,人類的歷史總是不斷地出現多數民族迫害少數民族的實例,就像舊時代最常見的殖民主義或是納粹黨在二戰時期殘害猶太人。食人族部落充其量也不過是反映文明社會醜陋的一面,以及人類野性的一面。開發商自私地大肆砍伐森林,不但嚴重破壞了大自然環境,以致原住民及其他物種賴以為生的居所受到威脅。食人土著以及非法伐木公司,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蠻橫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11-2015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Part 2

What they want is for me to truly take on the role they designed for me. The symbol of revolution. The Mockingjay.

毫無疑問,《The Hunger Games (飢餓游戲)》三部曲是至今為止,個人最愛的美國青少年冒險科幻小說改編系列電影。由第一集的《The Hunger Games》到去年的《Mockingjay, Part 1》,幾乎每一年、每一場都會準時赴會買票入場。作為系列電影的最終章,《Mockingjay, Part 2》當然是今年必定捧場的電影之一。

在整段故事之中,殘忍的“飢餓遊戲”只不過是革命前的幌子。經過了前幾集的冗繁交待以後,這一集總算是來到了尾聲。《Mockingjay, Part 2》再次承接上集被迫中斷而未完的故事,終結篇累積了所有三部曲的愛恨情仇,掀起了故事的最高潮。流暢的節奏、緊湊的情節、刺激的戰爭場面、細膩的內心戲等等優越條件,使得整個劇情高潮迭起,十分精彩。當革命軍接一連二地壯烈犧牲時,劇情不煽情卻足以扣動人心。

由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人類一直出現女死革命思想家。Saint Joan、Emmeline Pankhurst、Clara Zetkin、米哈伊洛芙娜·柯倫泰、宋慶齡、秋瑾、Rosa Parks、昂山素姬&#8943;&#8943;她們的貢獻都對後世產生重要的影響,成為女性的典範。即使Katniss Everdeen總會在關鍵一刻被擊中昏倒,卻無損作者為她在文字世界或電影世界中,所塑造的一個不完美卻人性化的女性英雄形象。她引領人民擊垮政府,激起了人民對自由社會的渴望。Mockingjay是代表革命精神的符號,也是現代女性主義抬頭的象徵。

在Mockingjack的鼓動下,來自其他十二區並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軍,終於有了共同的目標,繼而憤怒地挑起干戈,以强大勢力攻向腐朽的Capitol。當中央集權與君主制度撤換成軍權制度之時,社會只換來了短暫的和平。

It was my arrow, aimed at the chink in the force field surrounding the arena, that brought on this firestorm of retribution. That sent the whole country of Panem into chaos.

在處決臺階上射出的那一箭,不但擊倒了蠻橫霸權的統治者及剷除了恐怖主義,同時還推翻了陳腐的政府,真正地瓦解了不公平的社會制度。Panom最後在毫無威脅之下,實施了相對自由的選舉制度,正式走進屬於和平、自由、進步的文明社會時代。

秘魯政治家Manuel González Prada曾説過:“Everywhere revolutions are painful yet fruitful gestations of a people: they shed blood but create light, they eliminate men but elaborate ideas”。戰爭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畏懼改變或拒絕改變的思想。革命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段既漫長又艱辛的旅程,甚至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然而,重重的難關不是放棄的藉口,革命的烈火不應該如此就被輕易澆熄!“不參加變革社會的鬥爭,理想永遠是一種幻影”。堅持到最后就是勝利,曾被犧牲掉的一切就會變得有意義!

One of the great liabilities of history is that all too many people fail to remain awake through great periods of social change. Every society has its protectors of status quo and its fraternities of the indifferent who are notorious for sleeping through revolutions. Today, our very survival depends on our ability to stay awake, to adjust to new ideas, to remain vigilant and to face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Martin Luther King J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2015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5-12-2015 03:16 PM 编辑



Man Up

Well, I like to give everything a go, because otherwise what's the point?

當鏡頭專注在一個宅熟女在鏡子前喃喃自語的時候,電影予人的感覺就是不怎麼樣。像發連珠炮似的對白,快得令人望塵莫及。直到宅熟女搭乘火車、在火車站上遇到前來相親的中年男子之時,故事便開始慢慢地明朗化。到了這裡,一切似乎就扭轉了過來,笑點越來越多,故事也俗套得很有意思。簡單來說,這部電影本身不是那類讓人一看就喜歡,卻是越看越舒服、愈咀嚼愈有意思的作品,充滿正能量。

依演員名單而言,這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俊男搭配美女或是郎才女貌的浪漫愛情電影。Lake Bell和Simon Pegg分別飾演兩個在愛情路上失意的中年男女,深入探討這個年齡層的感情世界。雖然不是說熟男熟女不能擁有浪漫的愛情,只是到了這個階段,現實的元素普遍會比浪漫的元素更實在,溫情多與激情;而且他們更多是在尋求踏實而非憧憬的感覺,也就是彼此可以相互信賴、付託終身的穩定關係。

我們總會聽到有人說:現實是殘酷的。愛情充斥著謊言。然而,在人生路上或是愛情路上,總有一些人會願意無條件地幫助你(如在家開轟趴的少年少女們)、也有人願意不斷地鼓勵您、指引您走向正確的方向(如正義使者Jessica)、還有人會願意留在對方身邊開導和扶持對方(如Nancy及Jack)。即使這段邂逅是陰差陽錯下偷來的機遇,但隱形的邱比特始終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將兩段不同的人生牽引在一起。年齡只是一種虛無的符號。被愛情之箭刺中的人類,也應當要把握好機會,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You know, start with the corners. Look for the blue bits.

愛情是一種習慣的表現:一個人習慣生活中有我有你,相處久了就自然會彼此依賴對方,日久會生情。兩個人的相處應該要坦誠相對,Quid pro quo&#8943;&#8943;雙方都要對這段愛情付出,才能讓愛情走得更久遠。人不應該在未嘗試以前,就輕率地斷定結果,接著將自己封閉起來。反而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凡事都以積極的思想樂觀面對。幸福就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只要堅定地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幸福,您才會真正地往幸福的道路前進。當您的心態對了,就會在對的契機下,遇到對的人。


P/S: 溫馨的作品總少不了溫暖的音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5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0-12-2015 11:36 PM 编辑



《Five Dances》是由5隻舞蹈串連起來的1個故事。劇本藉由看似毫無意思的5個章節,講述了一個年輕舞者來到紐約獨自闖蕩和尋求理想的故事,也細膩地描寫了舞者們的内心世界。儘管這些章節之間的關聯性不足,同時角色之間的關係也缺乏了一點連貫性,這個故事確實如此地單純與自然,不存在任何嬌柔做作的成分,仿若冬天裏的陽光般充滿暖意、舒心及恬謐。

舞蹈是電影的主戲。電影場景有80%以上幾乎都在舞蹈室,鏡頭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5個舞者身上,隨著婉轉而緩慢的旋律游離在舞動的肢體和動作,接著再把特寫停留在面部上細微變化的表情。背著光線在玻璃鏡面前扭動和旋轉的身軀,時而緊繃時而舒緩,時而停頓時而急促,畫面很是唯美。而故事的節奏就跟歌曲與配樂的旋律一樣翩然而至,有時緩慢而浪漫、有時低沉而和諧,配合得恰到好處,能夠直接牽動著人的情緒。

故事中的5位舞者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真正的專業舞者,自然質樸的優秀表現讓人感到意外。電影中的現代舞都出自曾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最有才華的新秀,同時被譽為“復興現代舞大師”的編舞家Jonah Bokaer。然而,這些呈現在鏡頭中的舞蹈依舊停留在排練階段。透過這些未正式發表的半成品,舞者與舞者之間的相處,或是肢體及靈魂之間的摩擦,都是未經修飾過的真情流露。

擁有舞蹈天賦的18嵗少年Chip,在舞蹈中總是展現出自信,但在生活中向來都是内向寡言。身無分文的他只能偷偷寄宿在舞室,繼續堅持自己的筑夢之路。在一個接著一個的舞蹈之後,總是一個人的他漸漸走近其他舞者的生活與内心世界。沒有太複雜的糾結,幾個人就純粹在舞蹈一起綻放,在舞室裏一起靜靜地作樂。

電影中對於Chip與Theo之間的同性情感描寫微妙而含蓄。僅有的幾幕情欲鏡頭沒有絲毫色情的感覺,反而被處理得潔白無瑕。如果說女舞者與導師之間的性愛是單純的肉慾發洩,那Chip與Theo之間的性愛則是純粹的相愛。Theo與Chip的第一次互吻,是探索和嘗試;第二次的互吻,是自我認同和相互了解之後最直接的情感投射。

Chip與Theo之間的互動,由最初的試探,到中間的一進一退,到內心解放後的最親密接觸&#8943;&#8943;這都是關係與舞蹈之間的一種對應。經過無數次的排練之後,兩個人最終有默契地跳著相同的步伐節奏,完成一隻優雅而美麗的舞蹈。無論是舞亦或是生活,兩個孤獨的靈魂終於找到了彼此的舞伴,尋獲了心靈停泊之處。

愛情就像一場雙人舞,考驗兩個人的默契和信任、協調度和契合度。舞者一直在人海中尋覓那個心靈相依的靈魂舞伴以及獨一無二的搭檔。兩個人跟著對方的腳步,貼近彼此的心跳脈搏,同步呼吸相互扶持,就能夠永遠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隨著浪漫的樂章翩翩共舞,一直到終老&#8943;&#8943;

“Great dancers are not great because of their technique, they are great because of their passion. ”
~Martha Graham (美國舞蹈家和編舞家,現代舞蹈的創始人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5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X+Y or A Brilliant Young Mind

一個患有自閉症的數學神童,在父親意外死後變得更加封閉,與母親的關係愈加疏離,只能在數字和光的世界裡找到慰藉。爾後,患上肌肉僵硬症的數學老師協助他考進了英國的數學國家隊。在國際數學奧林比克競賽以前,它隨著國家隊遠赴臺灣進行交流,並遇上了來自中國的強勁對手,以及一個讓他願意再次敞開心扉的女孩。

此片遠赴台灣取景,並透過好幾幕鏡頭拍攝出道地文化色彩,從而表現出自閉男孩對中國文化的依戀。此外,電影中也不乏中文對白,甚至藉機嘉獎了中國人對數學的認真態度,使得整部片擁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交流,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固然劇情花了很長的篇幅談及了數學,但數學只不過是用來描繪男孩內心世界的一個背景設定。在抵達台灣以後,男孩的心靈之旅才正式啟航。在交流營中,他有機會與他人接觸、學習,再從自己的世界走入另一個世界,跟現實社會接軌。

“It’s OK to be weird if you’re gifted. But if you’re not gifted that just leaves weird”
電影透過故事中的Luke Shelton,道出了一個天才的困惑與痛苦。若能選擇的話,他寧願當個平凡人,也不願當個有缺陷的天才。當很多人總是羨慕天才的天賦,或是抱怨上天對自己不公的時候,是否有認真思考過自己擁有什麼,亦或珍惜過自己曾擁有的什麽?

換個角度看看這個世界:原來單純可以是一種快樂,平凡就是一種幸福。完美反而是一種病態,因爲這個世界并無完人——每個人總會有自己的長處,也會有自己的缺點。缺憾的存在更能證明一段人生的意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2015 08: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17-12-2015 10:49 PM
X+Y or A Brilliant Young Mind

一個患有自閉症的數學神童,在父親意外死後變得更加封閉,與母親的 ...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4 收起 理由
浩田 + 4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5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nside Out

Crying helps me slow down and obsess over the weight of life's problems.

人類的情感或情緒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東西,也是屬於個人的特質,驅使人類的認知及各種行爲。當受到外部刺激的時候,個人的相關情緒就會本能地表現出來,就如愉快時歡笑、哀傷時流淚、生氣時皺眉、害羞時面紅、焦慮時心跳加速……等等。依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理論來看,情緒是在不同文化中也會出現的相同生理現象,由人類和其他動物所共同擁有。至於情緒管理,又是另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它是一項個人的生活技能,決定了一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正面情緒亦或負面情緒。

這些聽起來很複雜的科學性理論,在Pixar的巧手下改造成簡單明瞭的語言,打造出一部極具創意、生動、富教育性的動畫片。

存在大腦中的5種情緒:快樂、憂愁、厭惡、恐懼及憤怒,各自擁有不同的代表色;他們透過一個控制臺來影響個人的行爲,再將記憶化作一顆玻璃球,儲存在龐大的迷宮儲藏庫中。在同一個空間里,還存在著如影院般的夢境放映室、無設限的幻想樂園、反復播放的洗腦廣告歌、靈機一動的電燈泡、隨著日常作息運作的思維列車,還有成就個人人格的5座島嶼等等,每一個想法和點子無不表現出製作團隊的創意和細心。而出現在《Inside Out》的三藩市街道,似乎也有《Big Hero》的影子,無意間勾起他人的回憶。

當Riley的情緒失去平衡之後,一座座島嶼也隨著崩破,掉落遺忘深淵之中。就在千鈞一髮之時,曾被夥伴嫌棄的Sadness卻挽救了整個局面,非但讓代表家庭的島嶼穩固地保存了下來,還重新築起了友誼之島、曲棍球之島、誠實之島以及搞怪之島。儘管故事的走向有點公式化,卻異常貼近你我的生活,同時還道出了親情的重要性,使得觀衆特別容易感同身受。即使Riley的藍色眼珠令人懷疑她并非爸爸媽媽的親生女兒,但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更能感動人心。

《Inside Out》通過擬人化的5種情緒讓我們看到了腦袋的運作,但它還透過了這個故事傳達了一個簡單的訊息:記憶是五味雜陳的調味瓶,裝載著各種酸甜苦辣的滋味,接著再把生活中的種種碎片連在一起,成爲一個完整的自我。從來沒有人可以得到永恒的快樂,與負面的一切永遠隔絕起來。一個人的人生閲歷,一定得經歷過喜怒哀樂才會成長。有時候一點悲傷,反而會獲得一點關心;有時候一點生氣,情緒才得以宣泄;有時候一點害怕,反而會獲得一點安全。

Joy、Sadness、Anger、Fear及Disgust各司其職,共同從事工作,把個人的内心世界塗上豐富的色彩。衹要一個人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培養出駕馭情緒的能力,提高自我的功能以達到良好的工作效能。

“The moment we cry in a film is not when things are sad but when they turn out to be more beautiful than we expected them to be.”
~英國作家及最有趣的哲學家Alain de Botton

“The walls we build around us to keep sadness out also keeps out the joy.”
~美国最杰出的商业哲学家Jim Rohn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yk13 + 3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15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26-12-2015 10:03 AM 编辑



A Very Murray Christmas

繼電視影集以後,Netflix即把觸角延伸至自製電影,趁著聖誕佳節推出了特別企劃的電視電影,邀請了著名喜劇演員Bill Murray,與他合作過的導演Sofia Coppola共同創作出56分鐘長的電視電影《A Very Murray Christmas》。同時,還找來了George Clooney、Miley Cyrus、Paul Shaffer、Michael Cera、Chris Rock等人同臺演出。

故事衹圍繞在飾演自己的Bill Murray。在巨大風雪襲擊的聖誕節前夕,他坐立不安地擔憂著沒有來賓會出席他的電視節目。身處在紐約的Carlyle Hotel里,他跟所有擦肩而過的人一同唱歌跳舞。轉瞬間,他又走上了白色舞臺,與同樣試驗自己的George Clooney和Miley Cyrus載歌載舞,呈現出節日的歡樂氣氛。

電影基本上沒有劇情可言,劇情雜亂而顯得沉悶;故事轉折亦有點突兀,聖誕氣氛略顯不足。或許,此片唯一可取之處就是那些連接著故事的聖誕歌曲,既有傳唱度很高的傳統聖誕歌如《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Let is snow》、《Jingle Bells》、《Silent Night》,也有耐聽的《Sleigh Ride》、《I Saw the Light (Only You)》、《Fairy Tale of New York》等等。在這個特別的節日裡,每個人的心情都應該想這些聖誕歌曲一樣,充滿溫馨和歡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12-2015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14-3-2008 10:41 PM
Mr. Brooks

還不錯的電影,劇情出乎意料。

先听歌才看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5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由於本人年紀不小犯失憶症,一時想不起好幾年前的帖子内容。
請問您是指那一部電影(或電影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016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Little Prince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法國作家、飛行員Antoine de Saint-Exupéry一生喜歡冒險和自由。1944年,他爲祖國披甲對抗納粹軍,在執行飛行任務中神秘失蹤,後獲“法蘭西烈士”的稱號,爲世人留下了他的經典作品《南方郵航》、《夜航》、《空軍飛行員》、《要塞》,以及失蹤前一年發行的經典代表作《小王子》——此書至今全球發行量已達5易冊,被翻譯成100多種語言,據稱銷量與閲讀率僅次於《聖經》。

《小王子》透過一個居住在B-612小星球的孤獨小王子旅行宇宙的經歷,表達了人類對於童年小時的無奈和感慨,同時還批判了現今社會與成年人秉持的現實主義,更贊頌了最真摯感動的情誼。這確實是一個發人深思的童話著作,能夠觸痛深藏在大人心深處的童心。

改編自經典名著的動畫版《小王子》,由執導過《功夫熊貓》的導演Mark Osborne操刀,法國上映不到5天就打破過億票房。此動畫片結合了手繪、3D立體及定格動畫等多種風格。不同以往的是,此次使用的定格動畫并非普遍能簡單的黏土,而是“紙”構成的影像,忠實地重現了書中的段落和手繪水彩插圖,讓電影中的每個畫面充滿不一樣的質感和細節,精美地令人回味無窮。由許多大牌演員組成的配音演員名單如Marion Cotillard、Jeff Bridges、Benicio Del Toro、Rachel McAdams、Vincent Cassel等等,更是讓人感到驚喜!

電影動畫版的《小王子》依舊是充滿詩意、浪漫、内涵。它把隱藏在故事背後的寓意具體地形象化起來。可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著完美。這個版本的《小王子》對許多小孩來説,或許會嚴肅或過於成熟了一點。它反而更適合每一個曾經有愛也有夢的成年人,讓我們再重新思考一下生命與人生的哲理。

雖然電影版本刪去了小説中原有的酒鬼、點燈人、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火車扳道工,但是其他重要的角色依舊保留了下來——出現在故事中的小王子、猴麵包樹、玫瑰、國王、愛被贊揚的人、商人、蛇、狐狸、玫瑰園……這些角色各自隱喻了不同的意義。小王子最先游歷了6個小星球,居住在這些小星球上的這些人,構成了現實中的成人世界:國王象徵權利;愛被奉承的人代表盲目追求虛榮的人;商人象徵著貪婪與自私;荒唐的酒鬼、盲目的點燈人、拒絕瞭解地球的地理學家、火車上的乘客諷刺了迷失在現實的成人;猴麵包樹就像人類的欲望;玫瑰象徵愛情;蛇象徵神秘的死亡;狐狸代表智慧。

年輕的飛行員是地球上唯一能夠真正跟小王子溝通的人類,因爲他仍舊保持著一顆童心。而小王子本身象徵著純潔的童貞,他存在一個珍貴淨美的精神世界。因此他無法瞭解複雜的成人世界,永遠無法明白生存在世俗的大人們爲何對金錢和權力如此渴望。最終,小女孩駕駛著飛機飛到了一顆黑色城市星球。這個星球幾乎沒有色彩,天空上看不見任何星星。住在星球上的人民全部面無表情,衹是一味地跟著秩序和紅綠燈的指示行走,甚至害怕小孩。這個星球確切地反映了現實世界的浮世繪。迷失在這裏的小王子也終於長大成爲無助的Mr. Prince。還有什麽能比這更糟糕的世界嗎?

小時候最常碰到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大人們告訴我們要成爲有用的人,因此長大後要當老師、警察、醫生、律師;再長大一些,大人們又告訴我們要看清現實來指定方向,應該要選擇一個可以賺大錢的職業。於是,我們根據機械式的分數制度成爲最主要的標準,分數禁錮了小孩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天上的星星都去了哪裏?原來是大人們偷去了。大人們習慣使用填鴨式教育教導孩子,總是認爲自己在做對的事,并且想要訓練孩子成爲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這是計劃還是枷鎖呢?他們還是自己原來的小孩嗎?隔壁家的孩子永遠不能成為自己的孩子,而偉人的成功故事只能作參考,孩子們是無法複製的唯一。孩子的成長衹有一次,錯過以後就沒有機會再重來,陪伴在孩子身邊才是最好的教育。

人因夢想而偉大。夢想是一個目標,也是生活的原動力。孩子不應該完全跟著大人指定的計劃,而是有自主權地決定自己的興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夢想。活在這個世界的重點不在於自己懂得多少,或是熟記《一百萬個爲什麽》的每一個“爲什麽”,最重要是用心地體驗人生的每一個過程。星星發亮是為了讓每一個人,能夠在將來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顆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016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ometimes to truly understand how things end, we must first know how they begin.

《Peter Pan》的故事雛形爲一齣舞臺劇,由蘇格蘭小説家及劇作家James Matthew Barrie所創作。1911年,作者將劇本改爲小説,取名爲《Peter Pan and Wendy》,講述一個會飛的小男孩帶領小女孩與她的弟弟飛往Neverland的冒險故事。Peter Pan從此成爲西方文學世界中無人不曉的童話人物,象徵著永恒的童年。

雖然手上已握有一個很好的故事做底本,但將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文字影像化卻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在口碑上超越經典更是難上加難。即使是微微改動部分劇本情節,也可能會有毀掉經典的可能性。以翻拍經典文學作品而廣受好評的英國導演Joe Wright,這一次則選擇了《Peter Pan》動刀。與前作最大的差別在於,新版的“小飛俠”是一部由原作衍生出來的前傳。因此,導演也刻意選用了單字“Pan”作爲前傳的名字。

爲了迎合各年齡的觀衆,《Pan》的場景製作得更宏大,畫面也很瑰麗,充滿了想象力。奈何這個顛覆傳統的故事設定,卻無法説服觀衆買賬。即使電影披上了華麗的特效,加上Hugh Jackman、Rooney Mara及Amanda Seyfried等卡士助陣,其票房始終低糜。劇中的大反派Blackbeard不但與《One Piece》的黑鬍子海賊團總船長同名,連造型也明顯殘留著Jack Sparrow的影子。

電影既有飛天遁地的立體效果,也有好人大戰壞人的打鬥場面,還有你追我、我追你的刺激情節,不間斷的出色配樂——這些看似豐富的元素,拼凑出一個充滿奇幻冒險色彩的家庭電影。擅長拍文藝片的Joe Wright捨去了自身作品原有的憂鬱、浪漫、典雅等風格,首次指導的商業片或許沒有其前作讓人感到驚艷,劇本與角色設定得極富卡通味,一切中規中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016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eist / Bus 657

Regrets in death meant you'd lived life wrong. Don't live life wrong.

觀賞《Heist》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矛盾。首先,此片富有80、90年代好萊塢典型動作片的元素;另一方面,這種低成本製作又會有一種粗製濫造之嫌。

即使是低成本的投資,《Heist》還是凑齊了黑幫、槍戰、追逐、爆炸、帥哥美女等多個警匪電影的固有元素,節奏穩而快,可稱爲娛樂性十足。不過,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導演或編劇似乎衹是舊調重彈。

電影的故事飛常薄弱,僅靠著一條主綫支撐,缺乏了緊張刺激的氣氛,反倒多了一點拖沓感和荒誕。故事最初就鋪成好的懸念在最終被揭穿時,并無太大驚喜,出乎意料的反而是脾氣暴躁的搶匪竟然在警察部隊重重包圍之時吞槍自殺;以及心狠手辣的賭場老大竟然在殺死身邊的兩個幫手後,選擇放掉了偷錢的幸存搶匪。這樣的情節安排有點牽强。

再看演員卡士,Robert De Niro絕對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這次再次演繹黑幫老大已經是駕輕就熟,奈何角色塑造不夠立體,戲份有限而淪爲大配角。戲份愈來愈重的Jeffrey Dean Morgan,原來才是真正的男主角。樣子長得很像Robert Downey Jr.的他,兼具台型和個人魅力,幾乎獨撐全場。

已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或許是《2012》或《Taken》,動作片或災難片中的男主角通常都會扛上拯救家庭與女兒的責任和命運。為了保護女兒而不惜以身犯險,父親願意付出任何代價——這個作案動機的設定雖然過於煽情,卻不失為Jeffrey Dean Morgan描繪出愛女心切的慈父形象。同樣身爲父親,Robert De Niro及Jeffrey Dean Morgan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對比。後者被周遭環境所逼而犯罪,他的錯或許情有可原。衹要人仍懷有一股善念和一份理智,就證明他的内心尚存可貴的人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6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Walk

People ask me "Why do you risk death?". For me, this is life.

1974年8月7日,來自法國的雜技人Philippe Petit與他的團隊偷偷潛入了當時世界最高的World Trade Center,接著偷偷在兩座高塔之間架起鋼索。清晨7點15分,他把輕盈的脚步踏在浮動鋼索上,仿如緩慢而沉穩地踩在高空的雲朵上。他在所有人屏息以待時,完成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壯舉。可是他不甘於此,接著在高空上來回行走、屈膝、跳躍、躺下,完成了一場既危險又美妙、既瘋狂又優雅的表演,贏得了無數的掌聲。唯獨他可以站在當時的最高處,以獨特的視角仰視這個世界。

超過30年以後,Philippe Petit的傳奇故事被改編成紀錄片《Man on Wire》,在世界各地的影展獲獎無數,同時還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過了數年以後,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Robert Zemeckis,根據Philippe Petit的真實回憶錄《To Reach the Clouds: My High Wire Walk Between the Twin Towers》,再次將這個被譽爲“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犯罪”改編成電影,將Philippe Petit的傳奇人生重新搬上熒幕。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老套的俗語正是準確地表達出藝人奮鬥的實況。專業藝人的真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而是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無數個反覆練習,再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掌握到隱藏在這些背後的訣竅。因此,電影故事藉由Philippe Petit本身的口述,以倒敘的方式闡述了他如何愛上雜技、如何學習走鋼索、如何尋找自己的夢想與目標、如何遇見一班為他赴湯蹈火的夥伴,最終如何走向成功的步伐。雖然劇情和過程表現得稍微有點戲劇化,但在導演與編劇的精明巧手下,這段回憶以循序漸進、節奏明快、輕鬆生動的敘事方式呈現了出來,細節處理得十分到位,毫無冷場。

明明只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傳記式劇情片,在Philippe Petit與夥伴們潛入世界貿易中心時卻變調成為一部驚悚片。緊張刺激的氣氛和緊湊俐落的節奏,與背景音樂相輔相成,使人看得觸目驚心,内心澎湃得直呼過癮。當Philippe Petit在高空中踏出第一步的時候,即使沒有三維立體也足以讓患有懼高症的觀眾嚇得頭皮發麻,整顆心也跟著懸在鋼索上,直接觸發出既害怕又期待的複雜情緒。那種命懸一線的危機感,確切地在鏡頭中真實呈現出來了。然而,當貝多芬的《For Alice》響起,美麗的音符隨即賦予整個畫面優美、優雅、動人。

電影的結尾或許會跟現實背道而馳。在完成轟動世界的創舉之後,爲夢想癡狂的Philippe Petit與愛人、朋友們就分道揚鑣了。在紀錄片當中,他絲毫未對當年的朋友們表達任何的歉意和感激,衹把最終的榮耀給了自己。然而,“感恩”卻在《The Walk》中反復地被提起。在由鋼索的這一段往返鋼索的另一端,自負的他屈膝向繩索、世界貿易中心大樓、紐約市致敬;在與大家分離以前的最後一段晚餐,他突然站了起來向在座的每一位朋友致歉和致謝,彌補了遺憾。

《The Walk》固然是一部傳記電影,也是一部回憶錄,記錄著Philippe Petit與World Trade Center的點點滴滴。這估計是911事件以後,唯一一部如此完成地重現World Trade Center風采的電影。它是向Philippe Petit致敬,也是向World Trade Center致敬。始建於1966年8月的World Trade Center,曾被譽爲”21世紀的第一建築“。從最初的抗拒到接納,400多公尺高的摩天樓終究成爲了紐約市的地標,卻在911事件之後瞬間夷爲平地,讓紐約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在此刻,一切的回憶也變得如此珍貴。

有人説,命懸一綫是最危險的處境,也是危險的警示。然而,繩索卻是攀岩者的第二生命,是他們在通過最危險的地形時保護生命的工具,保障攀登者的安全。命懸一綫可以讓人發現到生命的珍貴,您就是賦予繩子生命的人。衹要抓緊那根繩子,生命就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016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verest



Your attitude not your aptitude determines your altitude.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人類自1953年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或聖母峰以來,共有4400多人成功征服高峰,同時約有250人在攀登世界之巔時遇難,遇難者冰凍的遺體長眠於山峰的懷抱中。

電影《Everest》改編自歷史上最著名的1996年珠穆朗瑪峰山難事件。它是2015年尼泊爾地震以及2014年珠穆朗瑪峰雪崩事件發生以前,遇難者人數最多的一年。5月10日凌晨時分,來自紐西蘭及美國的登山隊伍離開4號營地,往頂峰前進。在下午2點左右,這兩隻隊伍中的6人先後成功登頂。下午3點以後,南峰以下位置天氣開始出現變化。直到下午6點左右,强烈的暴風雪把將近15名登山者困在高峰地帶,最終奪走了8個人的性命……

此電影的製作龐大;爲了拍攝出逼真的場景,攝製組特地遠赴泥泊爾、珠穆朗瑪峰基地營、冰島、南加州的Santa Monica Mountains及意大利地段的阿爾卑斯山脈等地,組合而呈現出壯闊、震撼的真實畫面,極具穿透力。然而,冰山雪地的畫面過多而有拖戲之嫌。同時,偏向寫實的電影風格使得劇情平鋪直敘、緩慢平穩,劇情張力略顯不足。即使當高山風暴來襲之時,也未察覺到緊張的氣氛。

參演此片的演員陣容不小。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會發現Jake Gyllenhaal、Robin Wright、Keira Knightley、Sam Worthington和Emily Watson都只是陪襯的小角色。基於故事背後的真實性,這些真實人物都保存了下來,卻淪為性格單調,並且對劇情起不了太大作用的角色。在真實事件中幸存下來的臺灣人高銘和,其出現的鏡頭衹是一閃而過。戲份較多的Jason Clarke及Josh Brolin,特別是前者,其角色卻塑造得不夠討好,以致遺憾的結局起不了太大的共鳴感。

非登山愛好者——包括自己——通常都會好奇為何有人願意花上幾十萬美金去冒險攀上高峰。無論是經驗老道的嚮導或登山者,只要一個人為因素的小失誤,就會增加整趟旅程的危險性,甚至會危害其他人的性命。更何況是變化莫測的自然因素?在高峻的珠穆朗瑪峰以及無常的天氣面前,人類是如此的渺小。

那為何還要攀高峰?這沒有標準的答案。或許就如導演Baltasar Kormákur所說的:Everest隱喻人類的企圖心。在險峻的危機之中,人類選擇性越過了道德的界線,去征服重重的困難,再從成功中獲取個人的滿足與榮耀。又或者,人們並非只是為了單純地要勇登高峰。當人們被任何因素逼近極限的邊緣,堅強的意志力會激發自己的潛能,趨使我們跨越心中巨大的橫溝,勇於挑戰自己、突破自己去完成最大的夢想及目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016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6-1-2016 11:41 PM 编辑



Black Mass

If nobody sees it, it didn't happen.

此片根據《Black Mass: The True Story of an Unholy Alliance Between the FBI and the Irish Mob》一書改編,將一位黑幫老大的真實傳奇故事搬上大熒幕。

綽號Whitey Bulger的James Jospeh Bulger Jr,是美國最惡名昭彰的黑幫罪犯,在波士頓組織了以愛爾蘭裔成員爲主的幫派“Winter Hill Gang”,曾是南波士頓勢力最大的幫派。歷史可回溯到1997年,James Bulger被告密者揭穿:從1975年起一直擔任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綫人,爲FBI提供情報。作爲回報,FBI對他的多宗犯罪都采取不聞不問的漠視態度,間接壯大了James Bulger的勢力。後來,James Bulger成功脫離FBI的監視,從此銷聲匿跡了16載,被FBI列入十大重犯的名單之中。在被調查局全面通緝10多年以后,James Bulger終於在加州落網、遭到逮捕。他被法庭裁定多起犯罪,包括謀殺、洗黑錢、搶劫、販毒、走私軍火等等,最終被判取終生監禁。

故事透過幾位證人在調查局被盤問的時候,以他人的角度去倒敘説出James Bulger的犯罪人生。導演直接節選了幾個重點事跡做出闡述,讓這段人生在時間點上隨意跳躍。這樣的安排,其優點是可以突出重點的精彩部分。唯安排不妥的話,故事往往就會處處受制,整個劇情隨即變得鬆散,缺乏連貫性。即使此片氛圍充滿了黑幫電影的基調,可是劇本卻以相對平實而單調的敘述手法說了一段故事——把充滿傳奇色彩的傳奇敘述成一段平庸的故事。

電影最吸引人之處,應該就是經過化妝而幾乎讓人無法直接認出來的Johnny Depp,同時還搜羅了Johnny Depp、Joel Edgerton、Benedict Cumberbatch、Kevin Bacon、Peter Sarsgaard、Corey Stoll等一衆演員,陣容不容小覷。Johnny Depp確實成功演繹出使人不寒而慄的恐怖神情。然而,除了氣勢、暴力、野心、冷冽以外,James Bulger這號大人物的角色性格仍然有點空洞。戲份同樣吃重的John Connolly也只是一個愚忠又不討好的角色,更別提及其他做陪襯的角色,幾乎沒有太多深刻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2016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oclatecake921 于 18-1-2016 12:04 PM 编辑
浩田 发表于 3-1-2016 03:41 PM
The Walk

People ask me "Why do you risk death?". For me, this is life.

我也不明白主角的想法,为什么要做这么疯狂的事。
过后在youtube看真人的访问和ducumentary,感受到他对“生命,梦想”的另一种诠释,连他身边的朋友也受影响,和他进行这个疯狂的事。
看完The Walk,心里突然变的热血起来~~刚快吧搁置一旁的计划,继续进行

不过,The Wall没有得到任何奖项的青睐,Hollywood有时还真闷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016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oclatecake921 发表于 18-1-2016 11:59 AM
我也不明白主角的想法,为什么要做这么疯狂的事。
过后在youtube看真人的访问和ducumentary,感受到他对 ...

個人真的蠻喜歡它的改編劇本、配樂、剪接、視覺效果的因爲好奇,所以也看了看當年的有關報導、照片、影片之類的,
後來也發現到故事背後的一些不爲人留意的小事和真相,
電影版本留下了較正面的訊息,讓整個故事看起來更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16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reeheld

I've never asked for special treatment. I'm only asking for equality.

2015年6月26日,美國做出了建國200多年以來最具歷史性的判決之一。美國最高法院以五票贊成、四票反對的分歧結果,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都是一項合法權益。美國憲法最終賦予了同性婚姻享有異性婚姻的同等權利。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聲稱:“We have made our union a little more prefect”。

美國新澤西州法院早在2013年就裁決,該州在同年10月21日起將允許同性婚姻合法化,以此取代之前的"公民結合",保證了同性婚姻享有聯邦福利,成為美國第14個承認同性結婚的州屬。州内最大城市紐瓦克的市長Cory Booker,親自爲同志情侶的集體結婚活動擔任證婚人。

時間回溯到更早以前的2005年,來自新澤西州Ocean Country的資深女警探Laurel Hester,被診斷出罹患末期癌症。爲了保障合法同志伴侶Stacie Andree的未來生活,正在接受化療的Laurel Hester奮袂而起地挑戰法律,向Freeholders(即郡的議員們)申請將自己死後的撫恤金移交給對方,讓同志爭取獲得同樣平等的權益。這是一個極具里程碑意義的真實故事。

曾榮獲第82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的《Freeheld》,就是導演Cynthia Wade根據Laurel Hester與Stacie Andree的事跡所創作的紀錄片。這個激發人心的真實故事,又被重新改編成電影并搬上銀幕。

電影找來了剛剛出櫃的Ellen Page、奧斯卡影后Julianne Moore、Steve Carell、Michael Shanno等演員參與演出。但從這個演員陣容看來,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作品,在上映以前確實很讓人期待。Julianne Moore那純屬、自然又内斂的演技當然不在話下;戲份極少的Steve Carell,甫出場即十分搶鏡,予人驚喜。

儘管有真人真事的特別標簽以及實力派演員的加持,電影版《Freeheld》的整體表現卻不出色。平實無奇的劇本使得故事俗套乏味且缺乏張力,同時還不停地游移在Laurel Hester與Stacie Andree之間的信任和互助、Laurel Hester與Dane Wells之間的微妙關係、同志維權組織主席Steven Goldstein發動的社會平權運動等等的故事線,以致模糊了故事的核心和焦點。缺乏了内涵的電影,難免會無法讓太多人產生共鳴。

美國大法官Anthony Kennedy的文告寫道:“The nature of marriage is that, through its enduring bond, two persons together can find other freedoms, such as expression, intimacy, and spirituality. This is true for all persons, whatever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There is dignity in the bond between two men or two women who seek to marry and in their autonomy to make such profound choices”。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同志亦然。美國最高法院的最終裁決,非但寫下了歷史的新篇章,從人道主義的觀點去看,它也彰顯了當今社會的進步,意義非凡。有人説,保守派反對同志婚姻的原因,是因爲他們潛意識相信自己沒辦法去消滅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婚姻是一種形式,愛是一種心理體驗。衹要相信及在乎愛情,就不會在意對方的年齡、膚色、宗教,或是性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6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teve Jobs

It's having no control. You find out you were out of the loop when the most crucial events in your life were set in motion. As long as you have control, I don't understand people who give it up.

Steve Jobs及Apple兩者之間的關係程序指令和電腦零件般密不可分。Apple成為了高科技產物的代表符號,Steve Jobs則成為了Apple的最佳代言人;Steve Jobs親自主持的新產品發佈會也成為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盛事。對許多人而言,Steve Jobs身穿黑色長袖衣、藍色牛仔褲及灰色運動鞋的標記早已深入民心。蘋果之父Steve Jobs不但被形容為全世界最具創新力的首席執行員,更被譽為改變世界的天才,透過iMac、iPad、iPod、iPhone等科技產品,改變了這個世代的生活方式。

他一出生就被生父母遺棄。高中畢業以後,在學院呆了一個學期就輟學。生活窘迫的他,曾靠撿賣可樂瓶換取生活費用。在21歲那年,他與好友Steve Wozniak在車庫裡創辦了Apple公司,後來推出的Apple II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個人電腦之一。1985年,由於公司內部的權力鬥爭,他被自己請來的CEO裁退,唯有自組新公司NeXT。重返Apple後的第二年,他擔任臨時首席執行員,對內部展開大規模改革。隨後,Apple陸續推出引領潮流的科技產品,推動Apple邁向高峰。

Steve Jobs的傳奇被美化成一個歷久彌新的神話,不斷被世人流傳。說到底,世人所看到的喬布斯就跟其他名人一樣,皆是各家媒體或報章所創造出來的科技巨星,被時代塑造出來的偉人。前時代週刊主編、曾為愛因斯坦和富蘭克林作自傳的暢銷作家Walter Isaacson在為期兩年的40多次近訪後,為Steve Jobs撰寫了一本他親自授權的自傳書,為世人介紹Steve Jobs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作爲最普遍的文學形式之一,傳記在文學中占據了相當重量的分量。同樣的,電影圈每年生產的傳記電影都具有一定的數量,近幾年更是屢見不鮮。單是根據Steve Jobs生平故事改編的傳記電影就已有兩部,連它們的名字也雷同難辨。比較起3年前搶先推出的《Jobs》,新版的《Steve Jobs》的幕後班底和演出陣容更加鼎盛。它集合了曾經榮獲過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導演Danny Boyle、最佳編劇Aaron Sorkin、奧斯卡影后Kate Winslet、演技派Michael Fassbender及Jeff Daniels等等,相當令人期待。Michael Fassbender的表現讓他成功挺進世界各大影展的最佳男主角提名名單,演技不容置疑。表現亮眼的Kate Winslet,戲份雖不多卻十分搶鏡。其他演員的表現也不俗。

儘管幕後班底和演員陣容很重要,可是想要從一堆傳記電影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Think Different”。Danny Boyle及Aaron Sorkin携手合作的《Steve Jobs》,多少帶有一點點《The Social Network》的影子,卻成功地打破了傳統傳記電影的既定模式,找到了獨特的視角去詮釋一個與衆不同的人生。攝影機將鏡頭聚焦在Steve Jobs的三個產品發佈會前的幕後實況,它們分別是1984年的Macintosh、1988年的NeXTcube以及1998年的iMac。劇本試圖透過這個發佈會對照出Steve Jobs的三個人生階段;在影像處理上,刻意選擇了3種不同年代的拍攝規格,并利用視覺感官來區分出、營造出不同的時代感。

透過Aaron Sorkin的劇本,觀衆看到的不再是站在臺上自信滿滿的Steve Jobs,而是一齣又一齣發生在後臺的故事,以及隱藏在幕後的真正的他。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Steve Jobs與每一位關係最密切的人,如知己兼同事、前女友、女兒、好友、雇主、同事等等,展開了時而緊張,時而冷漠,時而急促,時而對峙的對話。舞臺下的Steve Jobs,不自覺地暴露出自己内心的直言不諱、自負驕橫、自私自利,凡事追求極緻的完美,可以爲了達成目標而不惜扭曲事實、歪曲真理,想怎樣就怎樣。《Steve Jobs》沒有一味的贊頌,反而還原了Steve Jobs最赤裸的内心情感。

踏入21世紀的科技與資訊時代,新發明的科技確實豐富了人類的生活,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素質。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網絡世界、社群網站……等等科技產品,已經無法從我們生活得一部分切除出來。因此,如何避免過度依賴科技成爲十分重要的課題。科技始終源自於人性,所有的創新都應該基於“貼近人性”的角度去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最終仍要依靠心靈去聯係,這樣才能創造出和諧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影音娱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6-2024 04:34 PM , Processed in 0.06105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