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1# 好和坏
就是個碑文所寫了
經過翻譯後:堯在位的時候,中華民族是以農業畜牧業為生。 只是當時天下之水流向不定,禍害百姓。 於是堯採納四嶽的建議,請鯀治水。然而九年後水患依舊。堯的助手舜巡視四方,發現鯀治水不力,遂將其流放羽山,“殛鯀于羽山以死”(這個是史書記載的..哈哈哈)禹繼承他父親的工作與契、后稷、皋陶、伯益十三年在外奔走,極為辛勞,跋山涉水立木作記號,終於成功治水,水流終於按所制定的方向流入海里。《史記‧夏本紀》裡說禹於是和伯益、后稷奉舜帝的命令,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史記》所記載的也略述伯益是公元前廿一世紀夏禹在位時的重要大臣,因為禹治水有功,舜於是將帝位禪讓於他,伯益功不可沒,之後幫助禹教導百姓如何耕種狩獵種樹(三皇列規條五帝仁典--這個是什麼???嗚~~)而使天下安樂百姓過着健康安泰的生活。禹晚年巡行諸國,政事於是托付多伯益打理,前後共十年.禹在會稽山駕崩,安葬在苗山,舉國服孝三年。禹的兒子啟賢能有帝王之相,于是伯益讓賢(就是不爭帝位啦)隱居於箕山之南,所以天子之位是夏朝的,伯益亦無愧於後人。有贊美伯益之說為:三帝的左右手,相等於大禹的伯益,潮州人(不知道是不是?:p)稱他為伯爺,給多尊敬的謚號--感天大帝,立廟供奉他紀念他的功勞共有四千多年。夏曆(指農曆吧..)三月廿九日是伯益的誕辰,現在我們這地方承受其恩惠與施予(意思意思啦~),有幸為伯益立廟昭告其恩流傳後世。已經過了百多年,時代也已變遷,廟宇幾經興廢,現在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信徒虔誠于是重修廟宇,塑金身(是為伯益之像吧~),於是撰寫文章刻碑以此為記。
(有誤不負責任~)哈哈哈~
以上的文字有更改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