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看電影: Fyre: The Greatest Party That Never Happened<#11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4-2015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赢挂了之后,女巫因为快赢的死就觉得加入复仇者才是正确的?大大的意思是这样?
楼主
|
发表于 29-4-2015 06:5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_lim 发表于 28-4-2015 10:32 PM
快赢挂了之后,女巫因为快赢的死就觉得加入复仇者才是正确的?大大的意思是这样?
是因為她已沒有精神寄託,又無家可歸,所以就可以把精力都專注在復仇者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上
或者,她用讀心術,偷聽到帥哥隊長想要她留下來
但是最邏輯的理由是,編劇想要留她下來
发表于 29-4-2015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
发表于 30-4-2015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30-4-2015 11:56 PM 编辑
玩online game嗎?
Marvel: Avengers Alliance,FB也有這個game,
玩家本身是神盾局的某個Agent,然後你就像Nick Fury一樣,可以招兵買馬,
選擇自己喜歡的superheroes (共有120多個,級別不同,要轉取經驗和金幣,還要定時訓練他們),
然後組織自己的Avengers,然後再一關一關醬去打壞人。
連綫的話,還可以跟其他玩家的avengers alliange對打
透過這個game,你就可以大概知道每個superhero有什麽神仙power。
我個人最愛用的是Scarlet Witch、Wolverine、Cyclops、Black Panther、Storm、Ms Marvel
要買Scarlet Witch不便宜,不過勝在她攻擊力很强
主要的power有: Hex Spheres、Arcane Blast、Chaos Shield & Probability Field
在漫畫裏面,她之後很像有能力飛起來的
很多人跟我講這個game很無聊,可是我覺得蠻好玩的,就醬
http://marvel.com/games/145/marvel_avengers_alliance
发表于 30-4-2015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很厲害下。。。這樣的遊戲也能找的出來。。。。我說電影的女巫
楼主
|
发表于 3-5-2015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FB旁邊總會有一大堆廣告,想要看不到都很難
发表于 3-5-2015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装了ads block....所以有些看不到
楼主
|
发表于 7-5-2015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興趣看Mad Max: Fury Road嗎?
下個禮拜上映了
发表于 7-5-2015 04:5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7-5-2015 03:17 PM
有興趣看Mad Max: Fury Road嗎?
下個禮拜上映了
那天有看到預告。。。很血腥,很暴力下
楼主
|
发表于 7-5-2015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血腥 暴力 = 剪很多囉
有興趣先去戲院看,如果剪得太淩亂,可能會考慮以後再重看"full version"
发表于 7-5-2015 06:1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7-5-2015 05:06 PM
血腥 暴力 = 剪很多囉
有興趣先去戲院看,如果剪得太淩亂,可能會考慮以後再重看"full version"
...
印象中在戲院看300續集也沒有剪,只是剪那個做X場面罷了
楼主
|
发表于 11-5-2015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那段戲也是可有可無嘛 衹是剪輯員的剪的功夫不夠專業而已
楼主
|
发表于 11-5-2015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如既往,Adam Sandler的電影總會獲得不少劣評,新片《The Cobbler》也走不出同樣的命運,還有不少網站直接引用著名影評人Wesley Morris對此片的評價:“A movie like this, in which not a single scene comes together, in which almost nothing makes you laugh or cry or think, reminds you that it’s truly a miracle when movies work at all”。
儘管《The Cobbler》並非最好的作品,它仍不失爲一部老少咸宜的喜劇和小品。向來以小人物爲出發點的“Adam Sandler式喜劇”,這一次選用了鞋匠作爲故事的主角。他是一個繼承祖業的鞋匠,也是一個厭倦生活的猶太裔中年男人;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每天週而復始地重複著枯燥的生活:起床、搭地鐵、開店、工作、看報紙、發愣、回家。在一次陰差陽錯下,他從那台被自己遺棄在地下室的縫紉機中發現了一個奇跡,繼而找到了工作、甚至是生活的樂趣。苦臉變成了笑臉。然後,爲了實現媽媽的願望,Max使用縫紉機的魔力假扮成自己的爸爸。隔天,才驚覺媽媽在甜蜜的夢中長眠了。故事進行到這裡為止,其實都還不錯。
電影的前奏在遲緩中帶有一點文藝的調調,搭配曼妙飄逸的口琴曲,最初會有一種“Adam Sandler終於轉型”的想法。直到後段,又再掉入老掉牙的喜劇電影情節。在一陣莫名其妙的混亂以後,再以俗套的皆大歡喜作終結。要是不説,還以爲自己看了一部擁有變身能力的超級英雄電影,在變身以後到處行善。儘管老鄰居的“梗”有點不太符合常理,卻至少爲老套的結局補上了小小的驚喜……《The Cobbler》的故事其實可以有很多可能性;Adam Sandler其實也可以很認真去演繹性格内斂的角色。可惜Thomas McCarthy選擇了這樣的方式結尾。
倘若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台如此神奇的縫紉機,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多少能滿足一些平凡人的憧憬和幻想。
“Let me ask you something. You ever wish you were somebody else?”
“No. I'm your mother. That's all I ever wanted to be.”
我們總是渴望成爲別人,或是乾脆互換身份生活,卻從來沒認真想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難題。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生活,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之餘,也要努力地做回自己,好好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12-5-2015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
发表于 12-5-2015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d Max我這個禮拜看了,會跟你講故事
楼主
|
发表于 14-5-2015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erena
Don't love anything that can be taken away.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野心勃勃的木材大亨Pemberton與Serena迅速掉入愛河。婚後,他便帶著新婚妻子來到North Carolina的山間經營木材生意。企圖心很强的Serena,爲了成就自己的事業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可以爲了一己私心而殺害他人……
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Hævnen》的丹麥女導演Susanne Bier根據同名小説改編的《Serena》,再度撮合了Bradley Cooper與Jennifer Lawrence的聯手合作,理應會是一個賣點。然而,綜合各大電影網站與影評,《Serena》的表現實在是差强人意,在Rotten Tomatoes僅得20%、在IMdb網衹得5.4/10的及格分。
略讀了一下原版小説的故事大綱,才發現它與電影版之間有很大的一個差距。
即使沒認真閲讀完整部小説,卻依然覺得它會比電影版更具吸引力和衝擊力。電影改動的篇幅很大,也省略掉小説中重要的段落,以致電影版的劇本缺乏了精彩的戲劇效果,故偏向於平淡。
嚴肅的敘事手法讓此片充滿凝重的氛圍。被濃霧的包圍的山頭,看似美麗的景象,其實暗藏了危機。片頭與片尾出現的Smokey Mountain,恰好隱喻了Serena的人物性格,以及伐木工人的命運。童年經歷的創傷促使她內心變得強壯,也可以扭曲她的內在心靈。
電影版的Serena或許會更接近現實中的生活。在那個時代,像她這一個充滿心機和野心的女人,絕對是個前衛的女性。只是,她始終不夠心狠手辣。直到最後關頭,她還是敗給了在心中不斷滋生的嫉妒和憤怒。被命運牽絆的人,最終還是陷入泥沼,熊熊烈火結束了一段悲劇的人生……
发表于 15-5-2015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来都不会 miss 掉 Adam Sandler 的戏,不是因为明星效应或者其他。。。 就是喜欢他的风格。。。 无理头中又有点点的意思。
楼主
|
发表于 15-5-2015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Adam Sandler是金酸莓獎的常客,不過他的部分作品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如您說的,這些作品都很有他自己的個人風格,同時也真心覺得Adam Sandler其實是有演技的
曾有幾年時間,習慣了看他的作品,這種習慣反而在這兩年變少了。
如今,還是喜歡他的Big Daddy、Click
楼主
|
发表于 16-5-2015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7-5-2015 09:49 PM 编辑
Mad Max: Fury Road
My name is Max. My world is reduced to a single instinct: Survive. As the world fell it was hard to know who was more crazy. Me...Or everyone else.
So I exist in this wasteland, hunted by scavengers.
初次看到電影預告片,最初的感覺就是一頭霧水。對整個故事毫無概念,也抓不到一個大概。拜電影院所賜,反復看了幾遍同樣的預告片以後,漸漸被那沙塵滾滾的壯觀畫面以及節奏感很强的重金屬音樂所感染。最終,還是被導演George Miller、Tom Hardy及Charlize Theron之名給說服了。
原版《Mad Max》的年代離本人有一點差距。或許,正因爲如此,對於George Miller所勾畫出來的末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好萊塢的末日電影何其多! 然而,導演仍然在芸芸衆生之中,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末日世界。這個概念在跨越了30多年以後,加入了時下的電影技術,依舊擁有獨特的魅力和新鮮感,歷久不衰。
綜觀整部電影,這絕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賣座電影。它無法被冠上單一的題材類型。有時候,它是一部奇幻的冒險電影,或是一部科幻的戰爭片;有時候,則是一部驚悚的公路電影,亦可以是一部警世的末日電影。簡單來説,就是一部精彩絕倫的爆米花電影。縱使電影包含的元素很多很多,卻絲毫沒有半點雜亂之感,反而會令人一直不斷地期待下一個高潮所帶來的刺激感。半分邋遢、半分唯美的畫面充滿質感;明快的節奏容不下太長的中場休息時間,隨即緊張地跟著一衆角色們繼續逃亡;一氣呵成的動作場面和追車鏡頭,配合激發人心的重金屬音樂,刺激視覺與聽覺感官,也激起了無限的熱血沸騰。
電影中的世界觀,其構建的理由是讓觀衆接受故事的邏輯設定,將虛擬合理化。沙漠荒野中的城堡、活生生的“輸血袋”、面帶病態的未來世界人類、醜陋的統治者及打扮成吸血鬼模樣的軍隊、由油罐車與破轎車合拼成的戰車、彈吉他敲大鼓的伴奏樂隊、如馬戲團踩高蹺的攻擊戰略……等等,各種各樣的人、事、物拼凑成一個荒唐離奇的烏托邦,卻處處藏著細膩與創意的想法。
鏡頭中總是看起來髒兮兮的灰黃色畫面,使得電影看起來很像粗製濫造的低成本電影。然而,這樣的視覺效果反而更確切地詮釋出未來世界的荒涼與無情。看似簡單的故事中,隱藏了許多隱喻的諷刺、内涵。一個至深的道理,往往就是源自一句最簡單的話語。
女性角色在片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她們不再是戰爭的受害者;她們不再是一敲即暈的弱勢族群;她們更不是濫竽充數的花瓶角色。她們有的爲了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有的爲了保護大家而抗戰到底;有的爲了救贖自己而繼續堅持下去。即使是滿臉皺紋的老太婆,也成爲了隊伍中的主力軍。單手女戰士Furiosa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了瘋狂的Max。以往總是成爲戰爭犧牲品的女人,這次終於擺脫詛咒,真正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在末日以後,女人和小孩才是新世界的明日希望。
雖然片名取名爲“Mad Max”,Charlize Theron無論在戲份、形象、角色性格上都十分搶鏡。盡管如此,Tom Hardy的演技依然是有目共睹的,既能鐵漢又能柔情的内斂演技,令人期待他在續集的表現。其他角色的戲份不多,但個個性格鮮明,實屬難得。由伸展臺走到大電影屏幕,扮演“播種者”們的模特兒,又展現了自己的另一項才能,表現確實讓人感到驚喜。
世界末日後的世界到底是如何的?
當地球資源貧乏到祗剩下石油與水源,人類是否還能生存?
面對這一些假設,我們都沒有肯定的答案。透過George Miller的鏡頭與故事,Mad Max存在的世界其實如此貼近真實。居住在堡壘底下的平民,為了食水而苟延殘存,任由自己的權利被剝削;愚忠的軍隊,繼續擁戴獨裁統治者,并且誓死授命於王。來自不同部落的幸存者們,爲了僅剩的資源爭個你死我活。在這樣一個殘酷的世界裏,以暴制暴是必然的,而我們確實需要一個憤怒的勇士,發動革命以瓦解惡勢力。
維護和平與珍惜資源,已經是老生常談的理論。“Greenland”從來就不是一個虛擬的夢想。它不在沙漠邊際以外的地方。原來,它一直就是脚下踩著的這片土地。衷心希望:未來的人類不是透過他人口中的傳説來想象“Greenland”的美麗,而是親眼目睹這裏的一切、一切。
VIDEO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
发表于 9-7-2015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et Us Prey
Human sin is as old as the world.
故事圍繞在某一座鄉鎮,發生在某一個夜晚。幾個同病相憐的人被湊巧地聚集在一個警察局裡。在這群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在事前知道背後的原因。
本片一開始以懸疑元素拉開序幕,然後才慢慢地變調為驚悚片。片中不乏暴力與血腥的畫面,風格也趨向黑暗的元素。對於喜愛噴血畫面的觀眾來說,這恰好正中下懷。
愛爾蘭音樂比較起來,對於愛爾蘭電影的認識幾乎近零。觀賞過的愛爾蘭電影少之又少。好看與不好看很快就能分辨出來。儘管情節中有許多牽強的性質,還有一點故弄玄虛;可是劇情發展緊湊,整體算是具素質的水準之作。
電影說教的成分很重,卻具體地指示出因果循環的道理。人總要爲自己的事情負責。故事中的鄉鎮是世界的縮影。外表看似正面的醫生、教師、警察等等職業人士,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只是偽善。各個充滿病態的人聚集在同一個空間裡,代表正義的警察局隨即變成了聚集惡魔的地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一個人都有黑暗的另一面。只是大多數人都習慣性地將這些不為人知的事,隱藏在假面之下。
英國小説家George Gissing曾説過:“在所有類型的卑鄙中,僞善最爲人們憎恨。”
而英國哲學家培根説“僞善正如假幣,也許可以購取貨物,但也貶低了事物真正的價值。”
僞善是善的泡影,人類透過它滿足人性的虛榮心,軟弱的人利用它掩蓋自己的弱勢。因此,僞善有時候比真正的邪惡更可怕。偏偏人們卻選擇了帶著虛僞的面具繼續生活,對任何價值都持有雙重標準。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