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肖邦研究学者指 槟城钢琴家王文升Vincent Ong弹对了200年来全球钢琴家弹错的曲
[复制链接]
|
|
|

楼主 |
发表于 31-10-2025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麼意思 
以下是關於王文升演奏的詳細分析和評價:
演奏曲目背景
• 王文升演奏了肖邦前奏曲(Chopin Preludes)中的第15號和第16號。
• 第15號廣為人知,即著名的**「雨滴前奏曲」**。
• 第16號則以其極為艱難的技巧而聞名,是許多準備入學考試的學生經常演奏的曲目。
整體印象與風格
• 他的演奏給人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
• 他的演奏風格被認為色彩非常濃郁(色채가 짙다)。
• 他擁有屬於自己特有的色彩(special color of his own),他的音色深沉(깊고),許多內在的聲音和故事(이야기들)似乎都通過音樂得以表達。
• 他的演奏風格被認為是獨特且富有創造性的。這意味著他完全理解了作品,並將屬於他自己的音樂投射在其中。
• 評論者感覺到他想要表達的東西非常堅定確鑿(非常確信),這使得聽眾反而被他說服(설득을 당하고),產生了吸引力(끌림이 발생하는)。
• 他是非常受韓國聽眾喜愛的演奏家。
技術與身體運用
• 他的音色之所以深沉且色彩濃郁,部分歸因於他的技巧,特別是他的手腕位置很低(손목이 낮기 때문에)。
• 有評論者觀察到他坐在椅子上的高度似乎不高(의자 높이가 그렇게 높지 않은 것 같아요)。這種低坐姿成為一種驅動力(원동력),使得手腕能夠沉穩下來,從而發出更深沉、更緊實(더 깊고 다 쫀쫀하게 붙는)的聲音。
• 他的演奏姿態和技巧讓評論者聯想到上一屆大賽的冠軍Aristo Mi。
• 在第16號前奏曲的快速樂段中,穩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左手。評論者認為,右手是自然地乘著左手的流動進行的;如果只專注於右手,演奏將很容易崩塌。
針對前奏曲第15號(雨滴)的評論
• 評論者認為,第15號開頭的樂句清晰地展現了他作為演奏家的特質。
• 開頭右手的旋律雖然是雨滴,但卻被賦予了深沉的怨恨或悲傷的感覺(한이 맺힌듯한 느낌),有人將其比作彈撥伽倻琴(가야금을 뜯는듯한 느낌)的聲音。
• 在隨後的一個段落,儘管右手仍維持雨滴的模式,但左手的進行聽起來像是伴隨著雷電的感覺(천둥 번개가 동반된듯한 느낌)。
• 關鍵在於,這段爆發性的演奏卻是極度節制(굉장히 절제됐다)的。評論者認為,如果缺乏這種節制,聲音就會顯得過度或刻意。
針對前奏曲第16號的評論
• 在二度下行(이도 하행)的樂句中,其他演奏者通常採取宣洩或激進的彈奏,但王文升最後的三個音符聽起來卻是包裹或包容的感覺(감싸는듯한 느낌)。
• 這種處理方式被認為非常清新、新穎(굉장히 오히려 신선했고),他隨後對於漸強和漸弱的處理方式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總結與建議
• 評論者建議許多人去聆聽王文升演奏的肖邦前奏曲(或其他作品),這將會是一次有價值的體驗。
• 王文升被認為是在本次比賽中展現出高水準藝術價值的眾多優秀表演者之一。
|
|
|
|
|
|
|
|
|
|
|
发表于 1-11-2025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琴家有没有获奖?!··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025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blsbl 于 1-11-2025 10:02 AM 编辑
没有鸡哥当后台 赢不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11-2025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25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据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25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5-11-2025 09: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日本要多少钱?··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1-2025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5-11-2025 10: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他跑去日本巡回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1-2025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造成轰动 
|
|
|
|
|
|
|
|
|
|
|
发表于 6-11-2025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赚了他··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1-2025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韩美女前仆后续 
欢迎来到肖邦频道。我是罗伯托·皮。在19世纪上半叶,音乐记谱法在精确描述某些节奏型方面仍然有限。作曲家们没有标准化的方式来表示当同时使用不同的拍子划分时,某些节奏值应该如何对齐。例如,当伴奏采用规则的拍子如2/4、3/4或4/4,并以三连音写成,而旋律音符意在与那个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重合时,并没有真正清晰的记谱法。我们今天用来表示这种关系的节奏——一个四分音符后跟一个带三的八分音符——那时根本不存在,或者至少不是常见做法。肖邦像他那个时代的多数作曲家一样,必须在这些限制下工作。因此,他没有使用我们现在认为正确的记谱法,而是将这个节奏型写成一个附点八分音符和一个十六分音符。
对于我们21世纪的音乐家来说,我们经历了肖邦没有经历过的两个世纪的音乐历史——那是多么重要的两个世纪啊——这看起来好像最后一个音符应该在三连音之后。但肖邦或他那个时代的任何人并不是这样理解这个节奏的。这只是19世纪早期作曲家们记谱这种节奏关系的方式。你可以在肖邦的音乐中到处看到这一点,最著名的是在《幻想波洛涅兹》中,尤其是在最后一页,如果按字面理解记谱,旋律和伴奏似乎略微不同步。现在,当我们听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幻想波洛涅兹》录音时,我们可以判断他使用了布赖科普夫版,这是当时欧洲的标准肖邦版本。如果你跟着那个乐谱看,你会看到问题。记谱看起来好像旋律中的十六分音符应该来得晚一点。
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鲁宾斯坦会那样诠释和演奏这个节奏。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在回应他看到的乐谱。但这很有趣,不是吗?因为鲁宾斯坦生于1887年,肯定接触过不同节奏值可以这样对齐的概念。然而,他使用的版本实际上训练了几代钢琴家错误地对齐这些节奏。而且因为鲁宾斯坦的诠释在中19世纪成为肖邦演奏的金标准,这种错位——我不是只指《幻想波洛涅兹》——成了传统的一部分。钢琴家们开始相信这种轻微的节奏偏移实际上是肖邦的意图,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被误解的记谱惯例。
我们在《幻想波洛涅兹》作曲前六年,在肖邦的《E大调前奏曲》作品28号9中看到了同样的问题。同样的附点节奏型出现了,并且由于一个印刷错误,多年来被误解。布赖科普夫哈特版于1840年首次出版,将十六分音符印在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之后,而不是对齐。这个小小的雕版决定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肖邦准备作为那个版本基础的手稿保存了下来。当我们比较两者时,很明显肖邦指示了要对齐。
那么为什么雕版师要移位它呢?我们只能猜测。他可能是在分配数值的数学分布。如果一个十六分音符等于一个拍子的四分之一,它不可能与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对齐。这个单一决定塑造了钢琴家们演奏这首曲子近两个世纪的方式。只有在后来仔细研究手稿后,现代版本如尤尔国家版才纠正了对齐。然而,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听到钢琴家在这个前奏曲中错位十六分音符。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2025年肖邦比赛的参赛者——他们被要求使用准确版本——仍然错误地演奏它们。老习惯似乎很难改掉。不过,有少数钢琴家仔细研究了乐谱,并按肖邦意图演奏。一个例子是王文升,他以正确的节奏对齐演奏了E大调前奏曲。这是一个罕见而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
现在,还有另一层含义。一旦你将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对齐,随后的三十二分音符突然更有意义了。它们不仅仅是拍子末尾的快速值,而是那些十六分音符的第二半。反过来,它们成为三连音第三个音符的第二半。当你这样演奏时,线条自然地呼吸,节奏张力正好在应该的地方解决。
当然,在这个例证中,我给节奏一个方块的感觉是为了清楚说明这一点。但这是肖邦以及任何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音乐中这些对齐的原则,并且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下半叶。
因此,这引发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从19世纪版本继承的多少节奏“传统”——我用引号标出——实际上可能是基于雕版惯例,而不是作曲家的意图?这提醒我们,诠释不仅仅关乎品味。它也关乎批判性地阅读历史,理解记谱如何演变,并不断重新评估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
|
|
|
|
|
|
|
|
|
|
|
发表于 7-11-2025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