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阿毗达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10-2015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7-10-2015 11:50 AM
Q1: 禪修者通常在觀什麼? 每個人都有觀心路?

Q2: 逆觀前世會不會有可能是自我催眠?

Q1: 禪修者通常在觀什麼? 每個人都有觀心路?


每个派系观的方法不同,以清净道论来说是观名色,名就是精神/心理活动,色就是物質.
详细的说就是观;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和十二缘起,简称「蕴处界根地缘起」.


观心路过程只是一个总称,心路必须要依頼许多名法(精神/心理活动)的分工合作才能生起,观心路过程就是观这些名法的生灭.
如我们布施的善心,这个善心包含至少32个名法.
起欢喜心去做,就有喜心所,共33个名法.
明白布施的道理而做,就有慧心所, 共34个名法,行者就观这些名法的生灭閃.

Q2: 逆觀前世會不會有可能是自我催眠?


这是很好的问题,就算在缅甸佛教界也存有争论,到底是真实还是幻觉或者催眠効应?


关于这点,看看帕奥禅師的回答;


「神通與觀禪
有人能接受可以透過宿住隨念智得知過去世,亦能接受可以透過天眼通的未來分智得知未來世,但卻不願意接受可以透過觀禪辨明過去與未來的五蘊。


關於可以透過觀智辨明過去與未來的五取蘊的佛陀教示與註解如下:
「諸比丘,有些沙門及婆羅門﹙指比丘﹚,能夠以智憶起及辨明許多過去世的諸蘊。這些沙門及婆羅門,能以智憶起過去世的五取蘊或其中之一。」﹙《相應部.所食經》Khajjaniya Sutta﹚


在上述的巴利經文裡,佛陀用「宿住」(pubbenivàsa) 一詞,並非是指以宿住隨念智(pubbenivàsànussati abhi)來憶起過去世的蘊。佛陀用「宿住」一詞的真正含意是指,那些沙門及婆羅門能夠以觀智之力憶起過去蘊。因此佛陀教說:`... 意即「……這些沙門及婆羅門能以智憶起五取蘊。他們亦能以智憶起這五者之一。」-摘自智慧之光

帕奥禅師的中国弟子玛欣兴德尊者(Ven. U Mahinda),精通阿毗达摩,他在讲解缘摄受智有更深入的解釋,他说有情在每一个生命期间,所做的一切包括心理活动,有意识,无意识的,,钜细靡遗都被记录下来,生生世世都如此,所以能夠依靠这些记录而逆观前世.


其实尊者所说的就唯识的第八意识或阿頼耶识的作用,在唯识学逆观前世并不是个议题,因为它有理论根基.南传佛教并没有谈到第八识,所以就有爭议了.


Q3: 觀心路是觀過去的心? 過去已經消失,怎樣觀? 那不變成回想?


起观是用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可以缘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目标而起观,灭去并不是彻底消失,过去的心路过程依然可以成为观智的所缘,就如把这些心路过程记录下来,所以我们依然可以观灭去的心路过程.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外道 + 5 謝謝詳細解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10-2015 10: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理解 ‘无常’,无法知 “有”  “没有”,

不知 “有”  “没有”,不知 ‘苦’

不知 即 无明,

无明(存在的真正性质)缘行,

行缘识(转生),识缘名色(精神与物质结合)、名色缘六处(前五根与第六意根)、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与失望。

如是整个苦即生起,不断的轮回,无常。

生死轮回相续,没有起点,没有尽头,无常。

佛陀教导 ‘观’,是要众生 明白、了解、体会、领悟 人生之 ‘无常’

凡夫却把 ‘佛法’ 精细的解剖,详细的研究,把 ‘佛法’ 当作学问,在 ‘无常世界’ 中寻幽探秘,找寻 ‘起点’ 与 ‘终点’,

有的绕了一圈,回到原点,恍然大悟,

有的到了死胡同,回首已是百年身,

更多的是 浑然不知 身处 无穷无尽 的 苦海深渊,继续探索心中的秘密,找寻自己的 ‘起点’ 与 ‘终点’。


以下是【佛陀的古道】书里作者的看法

根据佛教讲,没有“第一因”,而是无始以来的因和果与其他邪恶统治着宇宙。事物既非一因,亦非无因。而是像缘起法所说的是“众因”。爱欲像其他色法一样,也是缘生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其本身既非始,亦非终,虽然爱欲被列为苦的近因,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依受生爱,受的生起依靠触,等等。

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另一段

    (悉达多)他彻底悟到了,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灭,此是道(灭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灭,此是导致有漏之灭的道。
    他这样证知,也明白他的心已从诸漏中解脱了: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明漏解脱。由于他的心解脱,慧解脱,自然也就拥有了漏尽智。他知道:
    毁灭的是生。已修梵行。所作已办。不再有此毁灭的到来(意思是说不再有身心相续,即不再有生死)。这是他在后夜(晨2时至晨6时)证得的第三种智。

以下是【佛陀】对 的定义

    于是他就说了下面这些胜利的话:
    作为我自己的生、老、病、死、忧和染污,我看到这些东西的危险性,就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忧、不染和脱离烦恼的无上安乐──涅槃。我已证得(意为我已体验到)。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


佛陀说的今后不会再

”是说一切的 ‘疑问 ’,

也是说: 他(领悟之前)看到生、老、病、死、忧和染污,这些东西的危险性(苦),所以就 想 寻求 能够 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忧、不染和脱离烦恼的无上安乐 方法 之 问题 今后不会再有。

当他领悟到人生是 ‘无常’,

他明白 ‘爱欲’ 是由精神与物质结合(攀缘)引起,

他明白 ‘苦’ 是由 ‘爱欲’ 产生,

他明白 ‘执着’ 是因为 ‘无明’,

他明白 ‘苦’ 是因为 ‘执着’,

他明白 ‘有疑问’  是 ‘苦’,

他明白 ‘苦’ 是 ‘无明’ 所引起的,

他明白了人生的一切(疑问)都是 ‘苦’,

他明白了 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灭,此是道(灭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灭,此是导致有漏之灭的道,他彻底悟到了。

因为他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彻底明明白白的领悟到了,知道了所有事实与真相,知道了结果是怎样,以上所有(领悟之前)的问题就不再是疑问了。

因为他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所以今后不会再有 “有”(疑问), 毁灭的是生(不再有新的疑问产生)。已修梵行。所作已办。不再有此毁灭的到来(意思是说不再有身心相续,即不再有生死)。

(已修梵行)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註),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

註:是说他解决了(觉悟之前)看到生、老、病、死,所以就 想 寻求方法解决 之疑问。因为他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这些问题就不再是疑问了,修了应修,舍了应舍,他也证得只要 智慧和先见 坚定的在心中生起,今后就不会再有新的疑问产,是以这关于生死解脱(领悟之前所引起的疑问)是最后的,有疑问就是不知,不知就是无明,无明就有苦,明白了一切,心中不再有疑问就不再有苦,不会再有轮回之苦,苦就灭了,心就解脱了,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之后,他终于觉悟了,他清楚知道自己今后不会再有 “”,不会再有生死,他知道自己已经圆满的觉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0-2015 04:5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29-10-2015 05:21 PM 编辑

已故明法比庫 在攝啊毗達摩義論表解說明
學啊毗達摩有何利益

阿毘達摩的歧異在阿毘達摩發達史中,不少歧異是因為無法正確定義或理解「阿毘達摩」,或高談闊論而產生,巴利《論事》(Kathavatthu 相傳成書於阿育王時代)已解決不少早期出現的錯誤。但是,後代還是不斷地產生歧異,《異部宗輪論》就存在了幾十個,《大毘婆沙論》(成書於二世紀)更是可見到各類歧異。原本阿毘達摩的作用是在於檢證甚深法義,任何經教中未能解決的或未開展的法義,只要經過阿毘達摩的檢證,往往能是非立判。然而有些問題因涉及複雜的議題,則無法立即解答或統一口徑;雖然在上座部佛教中,存在著這些困擾,但畢竟也都只是些「旁枝末節」的問題。至於別的部派,對於中期佛教、後期佛教,若能善用巴利阿毘達摩來做檢證或實修後的驗證,拋棄形而上的論點,那麼千百年的紛爭,自然止息。對於其他派系之阿毘達摩的某些觀點,在本《表解》中,只略提幾點作比較,但不多作說明;有興趣者,請自行作進一步的探究。

二、本《表解》的特色 1. 文字表格化本《表解》將文字「表格化」,不僅將文字內容作系統的整理,同時亦將文字所簡略帶過的內涵,充份開展,突破文字解說無法面面俱到的障礙。因此,透過本《表解》深入淺出的解說,讀者將更易於以理解的方式,來學習阿毘達摩。

2. 每一品皆有導讀學習阿毘達摩,一旦進入一堆名相中,常令人感到霧裡看花,即使讀完一品,往往不知該品的主題與重點是什麼。因此,本《表解》在每一品的開始,都安排了一篇「本品導讀」,其內容包括:
1. 該品簡介:讀者可以快速瀏覽該品的主題及所探討的內容。
2. 表解簡介:說明該品《表解》的功能,以及編者對本品的叮嚀事項。
3. 結構簡介:以圖表方式簡介本品,俾使讀者能一目了然本品的主體結構。
4. 重點整理:整理每一節的重點,讀者能很快的掌握每一節的重要內容。

3. 問題思考每品最後都有一頁「問題思考」,透過思惟問題的方式,可幫助讀者釐清問題,或注意到被忽略的部份,並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再者,出題的深淺度,編者亦考慮到「鼓勵初學者」與「深度思考」兩者之間的平衡,因此適合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反覆練習。此外,編者也嘗試出一些課題外的問題(外一章)供作進一步思考,讀者若覺得生澀,則可略過,或逕行看解答;其中,解答若無三藏根據,則僅供參考,並非標準答案。

4. 附錄本《表解》分兩個部份,第一部分是以《攝阿毘達摩義論》為骨架,盡可能地將其內容表格化;第二部份則收錄了與阿毘達摩有關的一些參考資料及〔問題思考〕的解答。這些相關資料與〈外一章〉,雖與阿毘達摩有關,但不一定會有直接的關係,且所使用的語言也不一定是阿毘達摩式的專有術語,但編者認為對其當時所在地的人們,將有某種程度的輔助效果與參考價值,故將它們合併收錄於附錄中。對於初學者或只想純粹學習《阿毘達摩論》者,閱讀第一部份即可。

三、學習阿毘達摩的利益在經典中,佛陀的某些教法與世間善法所教導的禮節、倫理、因果、做人做事的教法與用詞,有許多共通之處;然而進入阿毘達摩的領域,則必須學習它特有的術語與哲理,並且計算、計量種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名法與色法,以及它們的種種定義、組合、拆解、相應(關聯),因此有時會令人覺得枯燥,甚至感到懷疑:學這些有什麼用?其實,阿毘達摩的每一品都有其功能與法益。學習阿毘達摩所能獲得的法益,包括:

1. 分明善與不善,並透徹瞭解因果與緣起:透過第一品與第二品「善與不善的心與心所」的學習,讀者若能配合正念的練習,就能正確的釐清何者為「善」、何者為「不善」,不致將「不善心」誤以為是「善心」。同樣地,透過第四品與第五品「因與果」的學習,讀者若能配合正念的練習,就能正確的釐清何者為「因」、何者為「果」,不致將主動「造業」的心(因)誤以為是被動「受業報」的心(果)。對「善與不善」及「因與果」的體會越清晰,就越能「令善心增長,令不善心削減」。

2. 體驗某種深度的無常、苦、無我,因此踏上解脫修行之路:第四品有關「心路過程」的架構,是學習阿毘達摩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它是上座部阿毘達摩的一大特色,不僅世界其它哲學或宗教看不到這樣的理論,就連佛教內其餘宗派,亦無如此精湛的分析。它不只提到:一彈指有數十億個心識刹那生起,而且更進一步揭露每一個心識刹那,及其之前與之後的心識刹那生起的順位,讀者將見到每一個心識刹那是如何一個接著一個生起,以及它們生起的次序。再者,配合第五品有關「離路」的說明,讀者將清楚地了解:從出生到死亡之間,認知的過程如何發生(包括造業與受報的階段)?以及死亡與投生過程如何發生?「整個輪廻的實況」就在此展開!讀者將深深體會到:今生我們會看見什麼、聽到什麼、遇到什麼,都是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讓我們以生起果報心的形式去體驗它(果報輪轉);如果我們無法從根源作意,而仍受到渴愛與執取的牽制(煩惱輪轉),繼續對這些果報作出反應時,那就不是被動的受報了,而是正在造業的過程(業輪轉),而且這些正在造的新業,只要因緣具足,又將引生未來相對應的果報(果報輪轉),如此三輪轉不斷地重複循環。阿毘達摩的整體展現是在第八品。越熟悉「緣起法」與「發趣法」,就越能了解:這個所謂的「我」、「眾生」、「男人」、「女人」,事實上,就只是眾多因緣條件的組合,是因緣所生法,所以無「實體性」;從另一個向度來說,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受制於種種的因緣條件,而這些種種因緣條件的本身,又受制於其它的種種因緣條件,並隨著因緣條件的解散而壞滅,因此是無常且無主宰性,而執取這個既無常且無主宰的身心為我,因此是苦。對無常、苦、無我的體驗,是趨向解脫很重要的關鍵。再者,越了解阿毘達摩,就越能體會輪廻(循環)的苦,且對輪廻的苦體驗越深,就會越想要脫離苦的逼迫,於是四聖諦逐漸地在心中醞釀:當我們明白了苦的存在(苦)與苦的因緣(集:十二緣起),並且想要滅苦(滅:解脫)、想要找出滅苦的方法與通往滅苦的道路(道:八正道),於是循著八正道的足跡,一步一步地踏上修行滅苦之路。以上是學習阿毘達摩,為我們的生命所帶來的實質利益。其餘附帶成效亦包括:

3. 有助於通達諸法:學習阿毘達摩有助於深度通曉「義、法、詞、辯」,及有助於早日解脫,這是世尊鼓勵比丘學習阿毘達摩的用意(《律藏》〈大品〉Mv.I,64.)。《增支部》(A.5.95./III,119~120.)世尊說:「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證得不動(akuppaṁ paṭivijjhati)。何等為五?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得義無礙解、得法無礙解、得詞無礙解、得辯無礙解、觀察如解脫心。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證得‘不動’。」(A.A.5.95.:akuppantiarahattaṁ.(不動:阿羅漢的狀態))。

4. 有助於通曉《清淨道論》(三藏和註疏的精要),並奠定「止」與「觀」的修習基礎。5. 可清楚分辨一切外道他論的說法和佛陀教法的不同:當辨識正法或非法時,阿毘達摩可作為摧伏外道、異說的最有效利器。經書說︰「以阿毘曇石,磨試知是非。」(T4.297.1)《中部》(11 經)師子吼小經、《中部》(13 經)苦蘊大經、《中阿含 103 經》師子吼經(大正 1.590.)、《相應部》(S.46.52、S.46.54.)、《增壹阿含 27.2 經》、《增壹阿含 46.8 經》、等記述,比丘與別的宗教師共論議時,當外道提到沙門瞿曇(佛陀)所教的法,與他們的教說是一樣的,世尊曾就此簡單地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當然,有些特殊狀況,不能單憑學習阿毘達摩就能通曉的。如《增支部》(A.4.77./II,80)所提的四種不可思議:一、諸佛的佛境界(一切知智等),二、禪者的禪境界(即神通境界),三、業報(實際的發生),四、想世間(日月、大地、大海怎麼形成,眾生怎麼生起等等)。這四種事不能被想,不應被想;想它的話,會狂亂、惱害。

四、如何學習「阿毘達摩」

1. 一步一腳印,打好基礎就像學習英文一樣,要看得懂整篇文章的意義,必須先有看懂整段句子的能力;而要看得懂句子,則須有單字與文法的能力;而要看得懂單字,則須先學習字母 ABC。《攝阿毘達摩義論》的前三品解析「心的結構」,是學習阿毘達摩的最根本基礎;就好比學習英文的字母 ABC 與單字一樣。因此,應盡可能地理解與熟悉「心」與「心所」的定義與分類。第四品的「心路過程」是分析生命期間的整個「識知過程」,而第五品的「離心路過程」則解析三界眾生的「投生過程」與生存狀況;就好比分析英文的句型與文法一樣。這兩品加上第六品的「色法」,則是理解第八品「發趣法--二十四緣」的重要基礎。第八品「發趣法--二十四緣」是將前七品所學的各種究竟法與概念連貫起來,呈現阿毘達摩的全貎;就好比能看得懂整篇文章的意義。
2. 善用本《表解》的特色,作為輔助工具書
3. 配合《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作為輔助工具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是一本以《攝阿毗達摩義論》為骨架,而充份地去補足所有的文字相關資料的一本現代作品,語言表達非常淺白,很適合自學者。它是由 Bhikkhu Bodhi 著尋法比丘譯,於 92 年出版。 法雨道場 2008.5.出版。

4.「活用阿毘達摩--實際應用在日生活中」乍看之下,阿毘達摩好像機械式的,枯躁無味,然而究竟法的基本定義之一,是在於它「能被親身體驗」,因此讀者若能經由「正念」的修習,並將所學的阿毘達摩應用於實際生活中,辨識與體驗「自己」起心動念的品質,比如:現在生起的是善心或不善心?是果報心或造善惡業的心?就如同分析師能夠正確且客觀地分析事件或問題的屬性一樣,讀者將會發現阿毘達摩的「實用性」,並從中獲得「實質利益」,那麼學習阿毘達摩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大幅提升。《增支部》(A.5.79/III,107)說:「復次,諸比丘!當來之世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故,談論阿毘達摩論(abhidhammakathaṁ),知識論(vedallakathaṁ),陷於黑法(kaṇhadhammaṁ﹐即挑剔弱點、找碴、自以為了不起等)。諸比丘!如是法污則律污,律污則法污。」可見論阿毘達摩,自身需要具備修心的條件與誠意。若想進一步精確分析所有欲界、色界的名色法,以及自己或別人身心的名色法,則需修習「色業處」與「名業處」。

5. 耐心西方人通常將阿毘達摩當作一門「深度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來學習。深奧的阿毘達摩常會令人望文生怯,或以為不關修行解脫,或因感到單調無聊,而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這將是很可惜的。學習阿毘達摩的過程,尤其在自學的情況下,遇到困境或感到單調,總是在所難免。就像研究任何深奧的專業知識一樣,除了需要有好的教材來幫助理解外,學習者本身的「耐心」更是重要的關鍵。因此,學習上若遇到困難時,可先暫停一下,然後再繼續。學習「究竟法」要能按捺得住,逐漸地便能從苦澀中品嚐出甘露法味。當讀者深入《發趣論》--二十四緣時,將會發現所有那些曾經學過且被一一分解的究竟法,幾乎同時呈現,而讀者必須花時間,去將那些「已被拆解」的究竟法「重組」起來,一旦進入這個階段,讀者將會見識到阿毘達摩的深度與廣度,因而能了解:為何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毘達摩最能顯示佛陀的一切知智。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外道 + 5 原來如此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0-2015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30-10-2015 07:31 AM 编辑

在緬甸,出家眾必須學習阿毗達摩為必備的必修課程。
甚至當代著名的禪修大師,雷迪尊者(葛印卡禪修一脈),帕奧尊者,馬哈希尊者等等都是對阿毗達摩,清淨道論非常熟悉不過。

佛教大國尚且如此。除了興起一脈的僧團否認論藏外。
這些大師,三藏持有者都沒反對阿毘達摩。
沒有滅苦的助緣,何必去學習呢?

最怕禪修者沒有善知識的因緣而走錯了。以為體驗到什麼都沒有了 沒有知覺,就是涅槃。其實這只是睡眠而已。涅槃還有距離呢。因為這樣的覺知什麼都沒了荒廢時間。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随喜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0-2015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看来修学阿毗达摩的人还不少呢, 我是刚接触到罢了, 非常不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5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1-11-2015 08:49 AM 编辑

佛陀说的 今后不会再 “有”

“有” 不是  

是说 有或没有 的  

“有”  是说一切的  ‘疑问’。

一切的‘疑问’是包括所有引起苦的事物,不理解,就会产 ‘’ 新的问题(疑问),

不理解 ‘无常’,就无法明白 “有”,只知 “有”   “没有”

也无法明白佛陀说的 有  “有”  到底是什么,

理解 ‘无常’,知到问题不是出在 “有”  “没有”

问题是出在  ‘不理解’,

不理解’ 就会 “有”(疑问),会陷在 “有”  “没有” 之中无法解脱,

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能 ‘理解’,

不会 “有”  “没有”(“有”)之挣扎,没有   “有”(疑问),就解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1-2015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31-10-2015 01:08 PM
佛陀说的 今后不会再 有  “有”,

“有” 不是  有,

當然囉,不理解就會有疑問。

有疑問不敢問,不理解就變成永遠的不理解。

不準別人有疑問,實實在在就是因為自己也不理解所以怕被人問。

不敢問和怕被人問,這兩種人都其實都不是在探討學問,而是在敬畏學問。

當你敬畏學問的時候,學問離你越來越遠。
當你探討學問的時候,學問離你越來越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5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31-10-2015 01:08 PM
佛陀说的 今后不会再 有  “有”,

“有” 不是  有,

你肯定这是佛陀的教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5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31-10-2015 01:08 PM
佛陀说的 今后不会再 有  “有”,

“有” 不是  有,

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能 ‘理解’,不会有 “有”  “没有”(“有”)之挣扎,没有 有  “有”(疑问),就解脱了。

------

徹底瞭解真相就解脫了,這句話有需要的嗎?
就像你跟一個小學生説: “你只要徹底瞭解所有的課本,你就考100%了。”
這句話有需要嗎?這樣説學生就拿100%了嗎?

真正重要的是有步驟的教導方法,説玄放空話只會讓人不知所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5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四叶草 发表于 30-10-2015 09:47 AM
哦。 看来修学阿毗达摩的人还不少呢, 我是刚接触到罢了, 非常不了解。

不急,阿毗達摩不是每個人需要的,它可以補助禪修者更細膩瞭解心的運作。有禪修的人讀阿毗達摩就會很理解,不然就會讀得很苦也不明白。

我沒禪修,不過,因為發現阿毗達摩太有學術性,還有與微處理器太類似了,才引起我的興趣。我純粹只是討論它的學術,我不在意被人説我不是實修者不瞭解狀況。只是看著阿毗達摩存在在佛教裡却完全不被人提起,實在可惜,頂帖上來搞熱鬧引起佛教徒們對正道的興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5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我最讀不懂的就是前面篇幅的有多少種心還有那些心的各種圖表,我知道不入禪修應該怎樣讀都不會明白,所以跳過跳過。  

後來在心路篇幅才發現,原來那些心就是在心路的速行上作用的,哎呀,太離譜啦,太驚訝啦,這次在跟我講微處理器的組合語言了。 圖表裡的各種心就像是 operand,  填補在 Instruction set 上面用的,所以本來就應該種類繁多, 也不需要去記住,只要懂得查詢就可以了。

等我幾時想去解讀心的組合語言的時候才去瞭解那些各種各類的心, 不然會讀得很苦也不知道那是什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11-2015 10:33 A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1-11-2015 12:28 PM
當然囉,不理解就會有疑問。

有疑問不敢問,不理解就變成永遠的不理解。

當然囉,不理解就會有疑問。
是的,不理解就會有疑問。

有疑問不敢問,不理解就變成永遠的不理解。
不準別人有疑問,實實在在就是因為自己也不理解所以怕被人問。
是的,有疑問,不能理解,又不寻求理解这些疑問, 肯定是 永遠的 不理解,
就是因为不理解,才会再有新的疑问,

“有” 是所有一切引起苦的事物,包括 ‘疑问’

不理解 “有”

就会产 ‘生’ 新的(不準別人有疑問)(怕被人問)这些问题,

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能理解 “有”,就不会有以上这些问题。

“有” 不是自己出现的,

“有” 是无明导致,

“有” 是所有一切引起苦的事物,最后的结果是 ‘苦’

明白了就不会朝不正确的方向,就不会导致 的结果。


不敢問和怕被人問,這兩種人都其實都不是在探討學問,而是在敬畏學問。
當你敬畏學問的時候,學問離你越來越遠。
當你探討學問的時候,學問離你越來越近。

佛陀从不主张 不敢問和怕被人問,

佛法也从来不抗拒學問,

佛法不判断对错,

佛法是指出事实与真相的真理。



请看以下这段【佛陀的古道】书里的

佛陀说:
    佛是觉者,彼为觉悟而说法;佛是调伏者,彼为调伏而说法;佛是寂静者,彼为寂静而说法;佛是渡过者,彼为渡过而说法;佛是涅磐者,彼为证得涅磐而说法。
《中部》第三五经;《长部》第二五经。

如果能够理解 “有”,就能明白以下佛陀所说的:

    我已知应知,
    我已修应修,
    我已舍应舍。

    佛陀为说明渡过的概念,用一个木排作比喻。[iii]让我们来听他说吧:
    诸比丘,我用木排作比喻说法,计划是渡过,非为保留。听,注意听我说。
    诸比丘答:是,世尊。
佛陀继续说:
    诸比丘,有人出发旅行,来到一宽阔水边,近岸危险;远岸安全,但无船渡过至远处彼岸,亦无桥梁。彼想:“此水面伸展实宽大,近处岸边不安全,但远处岸边无危险。较好之办法,乃我收集草、树叶、树枝与木柴扎成一排,以此作为帮助,用我之手脚划至远处岸边。”
    诸比丘,接着该人即造一木排,用手脚努力划水,安全渡至远处岸边。渡过之后,彼想:“此木排用处甚大,以其为帮助,我已安全到达远处岸边。最好我用头或肩把它带走,以备他处需要。”
    诸比丘,汝等以为如何?若彼如是作木排,对否?若已渡至远处岸边之人想:“此木排用处甚大,以其为帮助,我安全到达远处岸边,我最好将其拖上岸或让其随水漂流到我需要之地去。”诸比丘,若彼如是处理木排,对否?诸比丘,即是如此,我以木排比喻说法,本意为渡过,非为保留。诸比丘,通过用木排作比喻,汝等解法,要弃舍善法,何况不善法?[iv]

佛是渡过者,
木排是渡过,
善法是渡过,

學問也是渡过,

佛陀说:汝等解法,要弃舍善法,何况不善法?

理解的  就知道佛陀弃舍的是 “有”

不理解的  就会以为佛陀弃舍的是 ,甚至认为佛陀教导  不要  善法

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能 ‘理解’,不会有 “有”  “没有”(“有”)之挣扎,没有 有  “有”(疑问),就解脱了。

徹底瞭解真相就解脫了,這句話有需要的嗎?
就像你跟一個小學生説: “你只要徹底瞭解所有的課本,你就考100%了。”
這句話有需要嗎?這樣説學生就拿100%了嗎?
真正重要的是有步驟的教導方法,説玄放空話只會讓人不知所措。


众生追求的是  ‘要’、‘知’、‘有’、‘多’、‘精’、‘细’。。。。,

虽能彻底理解  ‘要’、‘知’、‘有’、‘多’、‘精’、‘细’。。。。,

但这些只是佛陀头上林中叶,

就是不理解 “苦” 的真相。


佛陀教导的是 ‘知’  ‘理解’  ‘舍’

彻底理解的是 应知,(应知什么?---- 所有的 “苦”

彻底理解的是 “有”,(“有” 是什么?----  所有的 “苦因”

彻底理解的是 应舍,(“应舍” 什么?----  所有的 “苦”

结果是  “悟”

是让智慧和先见在心中生起,确保今后不会再有 “有”

不彻底理解所有的事实与真相,就无法解脱。

解脱的  方法与步驟

两千多年前,佛陀已教導

    此是苦,我已说;
    此是集,我已说;
    此是灭,我已说;
    此是道,我已说。
    诸比丘,我为何说此等真谛?此等确实有用,于清净生活重要,此等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


这是佛陀觉悟后所说的
    我已知应知,(是应知苦与苦因,不是所有的事物)
    我已修应修,(是应修确保苦不再生起,不是所有的事物)
    我已舍应舍。(是应舍一切的苦,不是所有的事物)

请看以下这段【佛陀的古道】书里的

    从上面所说,很清楚,没有此车的人,和有此车而未像指示所说的行进达到目的的人,是不能到达他的目的。在《中部》第一O七经中,佛陀与伽那迦.目犍连婆罗门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佛陀答复婆罗门的问题,详细说明他是如何教育和训练自己的弟子的。用心听的婆罗门希望知道他所教育的弟子是否都证了究竟涅磐,还是只有某些弟子证了究竟涅磐?[ix]佛陀的答复是:有些受他教育的人证得了究竟涅磐,但有些人还没有。婆罗门接着向佛陀提出问题:


    是何原因,尊敬之乔达摩,是何理由,既是有涅磐,既是有趋证涅磐之道,既是有尊敬之乔达摩作导师,为何有些弟子受教证得究竟涅磐,但有些人又未能?

善哉,婆罗门,我在此答复汝。在此我问汝,婆罗门,汝意云何?汝知去王舍城之路否?

    是,座下,我知去王舍城[x]之路。婆罗门,于此,汝意云何?有人可能前来要去王舍城,走到汝前,彼可能说:“先生,我要去王舍城,请告我去王舍城之。”汝可能答:“是,好人,此路去王舍城,直走片刻,汝将见一村庄;再直走片刻,汝将见一市场小镇;再走片刻,汝将见王舍城及其美丽之公园、森林、田地与池塘。”彼由汝忠告指点,但彼可能向西走错路。接着第二人前来希望去王舍城,……(如前)……“汝将见王舍城及其美丽之……池塘。”由于汝之忠告与指点,彼可能安全到达王舍城。是何原因?婆罗门,既是有王舍城,既是有到达王舍城之路,既是有汝作指导,虽同有汝之忠告与指点,但为何一人可能向西走错路,而另一人则安全到达王舍城?

    尊敬之乔达摩,于此事中,我能何所为?尊敬之乔达摩,我是道路指示者。

    即是如此,婆罗门,有涅磐,有到达涅磐之道,有我作导师。但我有些弟子,经我忠告与指点,证得不变之涅磐,有些则未证得。婆罗门,于此事中,我能何所为?婆罗门,道路指示者是如来。[xi]



习修四真諦,认清所有事物的事实与真相,有了正见,自然能明辨佛法与看法的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1-11-2015 12:32 PM
你肯定这是佛陀的教導?

你肯定这是佛陀的教導?


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外道 于 2-11-2015 12:07 PM 编辑
“有” 是所有一切引起苦的事物,包括 ‘疑问’
.....
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能理解 “有”,就不会有以上这些问题。

.....
理解的  就知道佛陀弃舍的是 “有”
不理解的  就会以为佛陀弃舍的是 ,甚至认为佛陀教导  不要  善法
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能 ‘理解’,不会有 “有”  “没有”(“有”)之挣扎,没有 有  “有”(疑问),就解脱了。



拜託你了, 也不可以講得簡單一點? 還是有誰可以看得懂, 幫忙轉述.


1. 什麼叫著 "彻底知道所有的事实与真相" ??? 包裹要知道26億的真相???

2. 什麼叫著: "能理解 “有”,就不会有以上这些问题" ???

3. 什麼叫著: "佛陀弃舍的是 “有”  "???

4. 然後, 又什麼叫著: "以为佛陀弃舍的是 "  ???

5 什麼叫著: " 能 ‘理解’ " ???

6. 什麼叫著 " 不会有 “有”  “没有”(“有”)之挣扎 " ???

7. 就解脱了  ???



然後,

@_@

@_@

@_@

@_@

@_@

@_@

@_@


這樣就解脫啦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11-2015 02:10 PM
不急,阿毗達摩不是每個人需要的,它可以補助禪修者更細膩瞭解心的運作。有禪修的人讀阿毗達摩就會很理解 ...

会对这个感兴趣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一类的。 对单单是念佛法门, 不能满足那些知识分子一群。

那个心得运作太像电脑微处理器。 我目前没有禅修, 但是最近我只有一次参加佛堂学习禅修的活动。
由于是新加入者, 负责人教我们的是行禅, 感受我们的身体, 集中在脚在行走的感受。
这里有会禅修的师兄姐吗?

第一圈教我们集中左右左右, 第二圈教我们把左分开来, 分上和下。

然后第三步再把一步分来成, 上, 推前, 下。

但是我不明白这样走, 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Piyadassi Maha Thera 的寺院 Siri Vajiraramaya 有位 那爛陀長老 (即已故達摩難陀長老的老師)寫了一本 叫做覺悟之路

是跟 Piyadassi 尊者所寫的佛陀的古道是一起著名於世的

兩人在書中談及的定的部分時候,我發現都是一樣的事情
http://dhamma.sutta.org/books/juewuzhilu/36.htm
三摩地
   打好了坚实的道德基础,求道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禅定修习,对自己的意识加以控制和培训,这是清净之道的第二个阶段。
   三摩地就是制心一处,意识高度集中于一物之上,彻底断除其它任何一物。
   根据佛教,因个人的根性不同,共有四十三摩地业处。他们是:
   1、十遍处(kasinas)(1)-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
   2、十不净(asubha)-即尸体的十种相(2):膨胀相(uddhumataka),青瘀相(vinilaka),脓烂相(vipubbaka),断坏相(vicchiddaka),食残相(vikkhayitaka),散乱相(vikkhittaka),斩斫离散相(hata-vikkhittaka),血涂相(ohitaka),虫聚相(pulavaka),骸骨相(atthika)。
   3、十随念(anussati)-佛随念(buddhanussati),法随念(dham-manussati),僧随念(sanghanussati),戒随念(silanussati),舍随念(caganussati),天随念(devatanussati),寂止随念(upasamanussati),死随念(marananussati),身随念(kayagatasati),阿那阿波那(出入息念)(anapanasati)。
   4.四无量或四梵住(brahmavihara)--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5.一想一食厌想(ahare patikkulasanna)。
   6.四差别(catudhatuvavatthana)--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四大之差别。
   7.四无色界禅那--即: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识无边处(vinnanancayatana),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


http://dhamma.sutta.org/books/ysfj/The_Buddhas_Path_14.htm
人的性格不同,《清净道论》讲有六种主要的形式,此六种又包括许多较小的形式,它们欢喜贪、嗔、迷恋、信、理智和散漫。由于性格不同,业处[xxxvi]也不同。这些业处散见各巴利文原典,尤其是经典。《清净道论》[xxxvii]说有四十种:

十遍。

十不净。

十随念。

四梵住。

四无色。

一想

一差别。

---
由此可見,清淨道論 與阿毘達摩所講的定部分,幾乎一致。

我發現研究阿毘達摩的人,不容易去批判別人,正如前天我與一位泰國派系的賢友討論時
我問他他的阿姜如何教導他禪修,他說以佛隨念開始,等心定了轉習其他禪修所緣。
以佛隨念開始修定,如果從理論上,是可以的。

看來斯里蘭卡,緬甸對清淨道論的評價蠻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2015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四叶草 发表于 2-11-2015 02:40 PM
会对这个感兴趣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一类的。 对单单是念佛法门, 不能满足那些知识分子一群。

那个心得运 ...

我不會知道佛教的行禪在修什麼, 外道嘛, 哪會知道? 不過聽你說大概知道什麼原理.

第一圈教我们集中左右左右,
- 訓練你精神專一

第二圈教我们把左分开来, 分上和下。
- 一直繼續就會變慣性, 所以要叫你改以改. 改了之後你非專一不可.

然后第三步再把一步分来成, 上, 推前, 下。
- 前面兩圈只是教你專一和觀察, 不叫你主動動作.
- 第三步就叫你動作, 然後觀察, 當然非專一不可.

但是我不明白这样走, 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 訓練你專一, 專一是除雜念的最好途徑.
- 訓練你觀察, 觀察培養你的覺知能力.
- 意識自己的動作很重要, 以後你的脾氣起來, 你就知道身體的主控權是你自己的, 不再是脾氣的.

還有什麼目的 .....

...

...

...


或許, 先學操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2-11-2015 02:51 PM
Piyadassi Maha Thera 的寺院 Siri Vajiraramaya 有位 那爛陀長老 (即已故達摩難陀長老的老師)寫了一本  ...

"由于性格不同,业处也不同"

什麼是業處? 我已經問過谷歌了, 來來去去都只是說有四十種業處, 卻沒有解釋業處是什麼?  

什麼是不同性格不同業處? 是不是說不同性格不同木火土金水格局, 那樣的意思?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2-11-2015 03:43 P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2-11-2015 03:23 PM
"由于性格不同,业处也不同"

什麼是業處? 我已經問過谷歌了, 來來去去都只是說有四十種業處, 卻沒有解 ...

禪修的依靠目標的地點,練習的對象的依靠地帶叫做業處。

業是心的造作,處是所在點。

把心念停留在定力會升起的地點。

禪修中,五種障礙禪修的現象會出現(五蓋)

比如慈心對治嗔怒狀態。有憤怒心境先以慈心來消除憤怒。他的那時候培育的業處就是慈心禪。即意念四種情況avera hontu ,abyabaja hontu , aniggahontu, sukhi atanam pariharantu.
讓憤怒降低。

有些人禪修時候,掛念房中事的欲樂,對應以不淨禪去培育,他那時的業處就是asuba ,三十二身分。

意念人體三十二部位的不淨狀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5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_boy 发表于 2-11-2015 03:30 PM
禪修的依靠目標的地點,練習的對象的依靠地帶叫做業處。

業是心的造作,處是所在點。

不太明白, 舉個例子, 如果說修 Vipassana, 業處是什麼?

不是南傳的, 有沒有業處? 修念佛的業處是什麼?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7-2025 05:02 AM , Processed in 0.16147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