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7-1-2011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忉利天第二
忉利天居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王名釋提桓因(梁言能作天王)。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二由旬衣重六銖。壽天千歲少出多減。若欲終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華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流。五者不樂本座。見五事時心大苦惱如地獄苦。飲食嫁娶猶如四天。身體相近以氣成陰陽(出三法度經云行欲如人)。以身口意善生忉利天。自然化現在天膝上如三歲兒。天即認言。是我男我女。自識前世布施持戒。欲得飲食隨滿金器。福有深淺食有優降。如四天王天。城縱廣八萬由旬(樓炭經云。廣長三百二十萬里)。其城七重。九百九十九門。門有六十青衣夜叉守之(長阿含經云。高六十由旬。相去五百由旬。有一門門有五百鬼神守衛)。三十三天。金城銀門銀城金門。如是七寶互為城門。樓閣臺觀周匝圍繞。園林浴池寶花間雜。寶樹行列華果繁茂。香風四起悅可人心。異類奇鳥無數和鳴。其四園中各有二石垛。各各縱廣五十由旬。七寶所成軟若天衣(樓炭經說相似文多不載)。粗澀園盡樂園中間有難陀池。縱廣百由旬其水清澄。七重寶塹生四種華。青黃赤白紅縹雜色。香氣普熏聞一由旬。根如車轂汁白如乳味甘如蜜。復有雜園大歡喜園。中間有樹名晝度。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香逆風百由旬內。忉利殿南又有一樹。名波質拘耆羅。高四千里。枝葉分布二千里。風吹花香逆風行聞二千里。當樹花時諸天共坐樹下以為歡樂。經遊天一百二十日。帝釋有三十二大臣。故言三十三天也。各有宮皆在城內。遊戲園中必經七日。粗澀者入此園時身體粗澀。畫者入此園時。身體自然種種畫色以相悅樂。雜者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放諸婇女與諸天子雜遊。獨與舍脂共在一處名為雜。大喜者入此園時心大歡喜。(出長阿含經第二十卷。又出樓炭。大智論。華嚴。涅槃)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2011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日 (9)
昔有某居士,問余以挽回劫運之方?
余曰,此易易事,在明因果之理,而篤行之耳。能發信心,必有善果,且作偽之心自消。心中坦蕩蕩,任何災難,皆冰雪消融矣。
洪楊之役,江西木商袁恭宏,被匪所獲。縛於客廳柱上,門上加鎖,俟時而殺之。渠自意必死,乃默念觀音聖號。良久入睡,醒而身在野地,仰首見星辰,遂得逃脫。
以是,甚望大家大發信心,秉乾為大父,坤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與之仁。凡在天地間者皆愛憐之、護育之。更能以因果報應,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勸化之。
倘人各實行,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矣。
從前有某位居士,問我挽回劫運的方法是什麼?
我回答說,這很容易,只要能明白因果的道理,然後老實去做就行了。能夠相信因果,一定會獲得善果,而且虛偽的心自然會消失。當一個人心中坦蕩蕩的話,任何的災難,都會像冰雪般消融的。
洪楊之役時,江西的木頭商人袁恭宏,被盜匪捉去。盜匪把他綁在客廳的柱子上,大門又上了鎖,準備過些時候要殺了他。他想自己是死定了,於是就在心中默念觀音的聖號。念了很久之後,就睡著了。醒過來時,卻見到自己身在野外的地上,抬頭還看到星辰,於是他逃過了一劫。
因此希望大家要發大的信心,秉持天地父母的德性,存著民胞物與的精神,凡是在天地間的東西,都要愛護。更要以因果報應,念佛求生西方的道理來勸化一切的人。
若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切實的去做,那麼國家不需要去保護而自然會得到保護,災難不需要去息滅而自然會自己息滅。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2011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9)
「女性及根缺者,必不得生?」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必定不得往生。
答:
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瘖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夫人,是請生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啞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迴心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2011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0# mr_peer
未学不敢。 
祝贺大家修学法喜充满,新年快乐哦! |
|
|
|
|
|
|
|
发表于 28-1-2011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無阿彌陀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炎摩天第三
炎摩(梁言時)天宮。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善時(大智論云妙善)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衣重三銖從樹而出。明淨光曜有種種色。身體光明不須日月。身口意善。或以燈燭明珠等施。持戒禪定等業生炎摩天。壽天二千歲少出多減。食飲婚欲猶如忉利天(三法度經云以染著意相抱成欲若不深著不成歡樂耳)初生之形如人間四歲。忉利天光明所不能及(出長阿含經第二十卷又出樓炭經大智論華嚴)。
註:
‧炎摩又稱:焰摩、夜摩。譯曰善時。為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處。
‧無量壽經:「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
‧法華文句:「忉利上有炎摩, 此翻善時。去忉利三百三十六萬里, 善時上有兜率陀。」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日 (1)
前兩天余曾將因果談過,今天仍談因果。須知前兩天所談者為小因小果,今天所談者為大因大果。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樂,眾生之所以墮地獄,永受輪迴劇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總不能外於因果。現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實際,輒謂因果為小乘法,實為大謬。
詎知大乘小乘,總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滅四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小果,是證阿羅漢果。
大因,是修六度萬行。大果,是證究竟佛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
前兩天的法會,我已經談過了因果,不過今天還是要談因果。要知道前兩天所談的,是小因小果,今天要談的是大因大果。
佛之所以成佛,經常享受到真實恆常的佛法快樂,眾生之所以墮落地獄,永遠遭受輪迴極度的痛苦,這些都是因果的緣故。凡是人,只要是對治身心的方法,總是不出因果的範圍之外。現在的人光好講大話,不追求實際的修行,動不動就說因果是小乘法,這真是大謬論。
要知道不管是大乘或小乘,總不超出因果這二個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照生滅的四諦法,知道苦果,因而斷掉苦因之集,仰慕寂滅,因而修道以獲得寂滅。小果,就是證得阿羅漢果。
大因,就是修布施等六度萬行。大果,就是證得究竟之佛果。種瓜的收穫一定是瓜,種豆的收穫一定是豆。有某種因,就一定會有某種果,從來不會不確定的。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四:《淨土十疑論》(9)
「淫欲未斷除,可往生西方嗎?」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欲,得生彼否。
答:
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迴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故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云,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廱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一者觀此淫欲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淨。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三者母胎中在生臟下居熟臟上,即是住處不淨。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噉不淨。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淨。六者薄皮覆上,其內膿血遍一切處,即是舉體不淨,七者乃至死後膨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噉,即是究竟不淨,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淫欲煩惱,漸漸減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為厭離行。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為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者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憫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迴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兜率天第四
兜率(梁言知足)天宮。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善喜。後邊身菩薩多生此天。下天放誕上天闇鈍故生此天(出大智論云下地結使厚濁。上地結使利。唯兜率天。不厚不利。智慧安隱。又下地命短終時佛未出世。上地命長壽未盡佛復過去兜率天時命等故。又佛常居中道兜率天於六天為中)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銖半。壽天四千歲少出多減。食同下天。亦有嫁娶執手成欲。其天初生如人五歲。自知前世所作布施持戒等事。食自然飲食衣冠歌舞。身有光明勝於炎摩 (出長阿含經第二十卷又出華嚴涅槃樓炭大智論)。
註:
‧此天位在欲界的第四層天,於虛空密雲上,依空而居。在夜摩天上十六萬由旬,距大海三十二萬由旬,縱廣八萬由旬。
有內外兩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所居,彌勒菩薩現在此說法。釋迦牟尼佛亦嘗在此天修行。
‧此天由修施、戒二種福業,勝炎摩天,是以感報得生其中也。
‧人間四百年,為此天一晝夜。則人間十四萬四千年,方為此天一年。若此天壽四千歲,則該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年矣。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ghtreelf 于 27-2-2011 09:49 PM 编辑
第四日 (2)
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佛菩薩,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謂因果為小乘,則菩薩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
本會是護國息災法會,余以為但息刀兵水火之災,尚非究竟,須並息生死煩惱之災,乃為徹底辦法。
吾人昧己法身,斷佛慧命,可悲可痛,較之色身被禍,何止重百千萬倍。故必能護持法身慧命,斷生死煩惱,方算盡息災之能事。
佛教大綱,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禪、密、淨也。
律為佛法根本,嚴持淨戒,以期三業清淨,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度耳。
所以不僅世間的人都在因果之中,就是佛菩薩也不出因果之外。若說因果是小乘法的話,那麼佛菩薩也都變成小乘人了。因此,說這種話的人,他們的狂妄背理就可想而知了。
這次做的是護國息災法會,我以為只是息滅刀兵水火的災難,還不是究竟的,必須要連生死煩惱的災難都一併息掉,才是徹底的辦法。
我們對自己的法身毫無所知,斷送了成佛的智慧生命,真是可悲可痛,這種災難,比起色身的遭受禍害,何止重百千萬倍。所以必須要能夠護持法身和慧命,斷除生死的煩惱, 才能算是盡了息滅災難的本事。
佛教的大綱,不出律、教、禪、密、淨這五字。
戒律是佛法的根本,修行人嚴持清淨的戒律,以達到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唯一的自性圓滿光明,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空,最後諸苦惱皆能度脫。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1)
「為何念佛名號,必能成就三昧?」
答:
夫心之二也,生於群妄,群妄雖虛,惑者猶滯。滯之不釋,聖以之憂,玄韻暢而無說,法身空而具相,相之不明,說之不圓,一味之旨,絕言之路,詎可知其所歸歟。三昧之宗者,欲令弱喪知不二法門,存乎語默,匪唯淨名杜口,文殊興讚而已矣。何則,夫帝網未張,千瓔焉覿。宏綱忽舉,萬目齊開。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一言以蔽,其在茲焉,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即定慧齊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者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化樂天第五
化樂天宮。亦為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善化。自化五塵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以自娛樂。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衣重一銖。壽天八千歲少出多減。食與下同。亦有嫁娶熟相視成欲。其天初生如人六歲。自光明殊勝兜率。 (出長阿含經第二十卷。又出樓炭華嚴)。
註:
‧為欲界六天中的第五天,依空而居。上為他化自在天,下為兜率天。
‧由修施、戒二種福業,勝兜率天,是以感報得生其中也。
‧日常生活用具是自己變化所作,想吃東西立刻就在面前,自己變化的,故名化樂。
‧其天眾,身有常光,壽命為八千歲。男女亦有婚姻,相視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膝上化生。
‧《三法度經》云:「以深染污心。與天女共語成欲若一不染不成。但樂而已。」 ‧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亦以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延伸閱讀] 五扇提羅的故事
未曾有經下卷云:
昔五比丘懶惰懈怠,不修經書。時世穀貴,為人所輕,不供養之。五人議云:夫人生計隨其行儀,人命至重,不可守死。各共乞求辦具繩床,坐曠野中,掃灑莊嚴,依次而坐。外形似禪,內思邪濁,見者謂聖,因此招供,飽足有餘。有一女人名曰提韋,聞之喜供,提韋有十頃園林,令住終身。 (中略)提韋真心供養福盡命終生化樂天,其五比丘專行巧偽邪濁心,福盡命終生於地獄。經八千劫償其施主,雖復為人,諸根闇鈍,無男女根,名為石女。經爾所劫償施主已,佛告匿王,時提韋者今皇后是,五比丘者隨從擔轝五人者是。 」
「五扇提羅」,這是久遠劫前五個惡比丘,懈怠懶惰,邪知邪見,欺騙信徒。在荒年,就是乾旱,糧食欠收,托缽很困難,沒人願意供養他們。他們也很聰明,五個人商量,我們要裝作很有修行的模樣,在樹林裡面一個個打坐。外表是像一個坐禪的人,裡面念頭邪惡,欺騙眾生。有一個女施主提韋,看到他外表的形相,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把他當作真正的清淨僧來看待,供養他;她有很大的園林,供養這五比丘。以後提韋過世的時候,以這個清淨心供養僧的功德生化樂天,欲界第五層天。這很不容易,再上去就是他化自在天。
這五比丘是得到福報,享福了,依舊不曉得回頭,還是邪惡,造作罪業,墮地獄。佛說的,他們墮地獄八十億劫,這麼長的時間。離開地獄之後,肯定的他有餘殃,他要到餓鬼道、要到畜生道去還債,他騙了不止一個人,他騙了很多人。正是佛門所說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些零零碎碎還得差不多了,還有個大施主提韋,大施主。正好這個大施主她也到人間來了,從化樂天的天福享盡了,她又到人間,人間做了王妃。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給國王講這個故事。給王妃抬轎的那五個人,他說就是從前王妃在久遠劫前供養那五個惡比丘,他造的果報現在要來還債,替王妃抬轎子。
‧摘錄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淨空法師開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日 (3)
第四日 (2):
佛教的大綱,不出律、教、禪、密、淨這五字。
戒律是佛法的根本,修行人嚴持清淨的戒律,以達到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唯一的自性圓滿光明,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空,最後諸苦惱皆能度脫。
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見自性天真之佛為成佛,非即成證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為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
此三宗,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故。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禪淨二門。禪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
教宗是依照佛所教之道理來修止觀,以便能夠離開指著月亮的指頭而見到月亮,這時就能徹底覺悟我們本自具足佛性,行者由於見到佛性而成佛。這裡是說見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並不是說見到佛性之後,立即就證成究竟的佛果。
密宗是以佛身口意三密的加持力,而轉八識成四智,叫做即身成佛。這也只是說即身了脫生死的束縛,謂之成佛,並非是成就福慧圓滿的究竟佛。
律、教、密這三宗,都可以包括在禪宗之內,因為它們的氣分是相同。所以佛法的主要修持,不過是禪宗及淨宗二門而已。禪宗的修行,
專門依仗自己的力量,如果不是宿世善根成熟的話,是不能得到真實利益的。淨土宗則除了自己的力量之外,還兼仗佛的力量。凡是具有真信切願的修行人,都可以帶著罪業往生極樂世界。修禪與修淨獲得成就的困難度和容易度,有天地的差別。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2)
「為何要訶斥色欲?」
答:
訶欲者,如《菩薩訶色欲經》云,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者,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不至。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止,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顛蹶,死無日矣凡夫重女,甘為僕使,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鐵鑕千刃,鋒鏑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樂狂,不是過也。行者若能棄之不顧,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為陰賊,滅人慧明,亦如獵圍,鮮得出者。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則剖腸俎肌,亦如闇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律異相
他化自在天第六
他化自在天宮。亦為風輪所持在虛空中。王名自在。轉集他所化以自娛樂也。名愛身天。於欲界中獨得自在。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衣重半銖。壽天萬六千歲少出多減。食如下天。 亦有婚姻暫視成欲(共女各深染著相視成欲。若一不染不成但樂如人間相抱持耳。),其天初生如人七歲自知宿命(色貌圓滿,衣服自備)。以布施持戒棄惡故。自然飲食衣服玉女事並同前。光明有勝化樂。
註:
‧本來自己沒有這個快樂,但能把其他天上的快樂拿來,做為他自己的。
‧這個天上有很多天魔在這兒,以天魔為眷屬。天主就是魔王「波旬」。
‧佛祖統紀二曰:「諸經云:魔波旬在六欲頂,別有宮殿。今因果經乃為自在天王,如此則當第六天。有此兩異,蓋是譯者用義之不同也。」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內文出自《長阿含經》《華嚴大智論》《樓炭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日 (4)
故宋初永明延壽禪師,以古佛身,示生世間,徹悟一心,圓修萬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深恐後世學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簡偈,俾知所趨。
其偈曰: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此八十字,乃如來一代時教之綱要,學者即生了脫之玄謨,閱者先需詳知何者為禪,何者為淨土,何者為有禪,何者為有淨土。
禪與淨土,乃約理約教而言。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而論。理教則二法了無異致。機修則二法大相懸殊。語雖相似,意大不同,極需注意,方不負永明之婆心矣。
因此宋朝初年的永明延壽禪師,以阿陀佛的古佛身,示現出生世間,示現大徹大悟本心,並且圓滿的修萬行。他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晚上還到別峰去經行念佛。 他深恐後世的學者不明白修行的宗旨要訣,於是特地作了一首四料簡的偈語,以便使學者知道該如何修行。
四料簡的偈語說: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這八十個字,實在是如來這一世教化的綱要,學佛者即生了脫的秘訣。我們首先要詳細知道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淨土?什麼叫做有禪?什麼叫做有淨土?
禪和淨土,都是從理體和教義上來說的。有禪和有淨土,是從眾生的根機和修行上來論的。理體和教義,二者之間是沒有什麼不同的,根機和修行,二者之間則大相懸殊。 四料簡的語句雖然看來都很相似,然而含意大不相同,因此必須要別具隻眼,才能不辜負永明禪師的一片苦口婆心。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要之五:《念佛三昧寶王論》(3)
「放心的意思為何?」
答:
放心者,如大寶積經云,文殊師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欲心發,即應覺知。方便散除,還令寂靜。云何散除,應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淨,求此欲心生處滅處,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是中誰染,誰受染者,誰為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故,則無有捨。以不捨故,則無有愛。不捨不愛,則名離欲寂靜涅槃也,若又恣心入諸塵勞生死之內,而亦不患貪恚癡等煩惱過患,是謂放心。
‧摘錄自‧《淨土十疑論》天台智者大師述/《淨土十要》蕅益大師選定/《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2-2011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3-2011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ghtreelf 于 5-3-2011 12:09 AM 编辑
經律異相
魔天第七
魔天宮在欲色二界中間。魔者譬如石磨。磨壞功德也。縱廣六千由旬。宮牆七重。一切莊嚴猶如下天。並有十法。一者飛去無限數。二者飛來無限數。三者去無礙。四者來無礙。五者天身無有皮膚骨髓筋脈血肉。六者身無不淨大小便利。七者身無疲極。八者天女不產。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隨意好青則青好黃則黃好赤白眾色隨意而現。此是天十法。又有持十事持。一者飛行無極。二者往還無極。三者諸天無盜賊。四者不相說身善。亦不說他人惡。五者無有相侵。六者諸天齒等而通。七者髮紺青色滑澤長八丈。八者天人青色髮者。身亦青色。九者欲得白者身即白色。十者欲得黑色身即黑色 。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內文出自《長阿含經》《大智論》《樓炭經》
[延伸閱讀] 何謂魔業?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華嚴經》上這句經文非常重要。古今許多的大德們註解經論,往往都引用這句經文,所以這句經文一般同修都能夠熟知。也許我們要問,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業,怎麼是魔業?魔是魔王,魔王的事業。諸位要知道,佛菩薩修善,魔也修善,魔如果不修善,他哪有那麼大的福報?經上給我們講的魔天,魔天在什麼地方?在欲界天頂!他化自在天上面就是魔天。你想想看,他的福報多大!超過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忉利天,忉利天上面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面是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再往上面去是他化自在天。魔天在他化自在天之上,他也修福、也修善。 跟佛不一樣在哪裡?佛有菩提心,他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在我們佛門常講,修的是痴福,也就是說他修福沒有智慧,一生勤苦修善、修福,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他的福報?當然,大的福報都在天上,這個天上統統在欲界天,欲界到了頂頭,魔業,做了魔子魔孫,到他那兒去了。佛講的不錯,說實在話,不是佛給我們說破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怎麼曉得,修善修到最後變成魔。
【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
發菩提心之重要,沒有法子以言語來形容來比喻,發菩提心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不發菩提心怎麼成得了佛?所以這個心一定要發。菩提心搞不清楚,也不曉得怎麼發法,沒有關係,昨天給大家講得很清楚。只要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正的相信,真正想去,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你聽到之後,「這不難,我也可以發」,對,你是可以發。你們想想看,與《華嚴經》上講的相不相應?你這個心一發,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你絕對不是魔,不會造魔業。 如果你不發菩提心,我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每天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念阿彌陀佛的福報很大,如果你真的斷惡修善,很可能你就見魔王去了,就變成魔子魔孫,因為你修了很大的福報,修的大善大福。你看錯用了心,果報就不一樣,這是我們一定要分清楚,要搞明白。
‧摘錄自‧《無量壽經玄義》淨空法師講述 (1989 新加坡)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