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fcthow

创价学会(SOKA GAKKAI)算是佛教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2010 03: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24-1-2010 03:53 AM 编辑
《化城喻品》是说“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没有说“念妙法莲花经”经名成佛。若以此而言,金刚经: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经: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金刚经: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当然这一点,并不能降低丝毫《妙法莲华经》的经王价值,因为“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因为诸佛菩萨皆常乐说“妙法莲华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妙法莲华经》普含一切义理。


如我之前所说法华经之前的教法都是权宜之法。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经说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这都是一切诸佛及诸佛成佛的果报,但是却没有说出他们成佛的根本因缘。

法华经已说: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所以足以证明,法华经是成就了之前所有果报的因缘之法,也显示出了成佛的根本修行。

“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而“见受持读诵”更为难得。受持,有受持文,读诵通利;受持义,深解义理;受持行,更能如说修行。所以受持读诵法华经比单闻念经名更要难得高尚,也只有如法华经义受持名者,才为真受持。

法华经完整的经文: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隐,离诸衰患,消众毒药。’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伎乐,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苏摩那华油灯、瞻卜华油灯、婆师迦华油灯、优钵罗华油灯,如是等百千种供养者。睾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如你所说,创价学会就是真受持的修行法华经的团体。我们即有受持法华名者,皆有读诵经文、修行法华经。

在《妙法莲华经》释尊更注重的是宣说义理与菩萨事迹,在劝持名号方面相对劝持“南无观世音菩萨”比劝持法华经名要来的更多,甚至在《妙法莲华经》中提都没提到过《南无妙法莲华经》五字真言,这更比不上释尊在净土经中所系统宣扬持念“南无阿弥陀哦佛”了。但我认为并不影响持此经名的力量,我要说明的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的持念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法门,但不是唯一最高的法门。

简单来说,你的言论已经违背了受持法华经的教导。(如有冒犯之处,请见谅。)

就算观世音菩萨也是受持法华经的。

至于众生是要受持成佛之果报法门还是成佛之因缘法门。当然,这也是众生的选择啊~

释迦摩尼佛菩提树下成佛以来,行住坐卧皆具妙理,若说在法华经以前所开讲的一切经典都要打破,那是对释迦摩尼佛大半身的否定,也是变相的诉说释迦摩尼佛的其他经典皆是妄语,这却有谤佛之嫌。若要说释迦摩尼佛在说法华经以前所说的一切经典皆是为法华经做准备,由此为由推翻之前一些经教中所宣示的教义与法门,这就如同说是把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直接改为“废三显一”。释尊并没有那样说,释尊在法华经中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就是说释尊单在法华经中破天荒的宣示了之前一切权教的真正价值与归趣,乃是“令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由此便把释尊一生的教化圆满的贯一起来。


释尊在尔前经说的法,可分两大类,一则是明示诸佛的存在,一则是引导众生走向成佛的权宜之说法。

释尊曾经自我推翻他的宣言几处,以下皆是证据:

1)在杂阿含经说:初成道、大集经说:如来成道,十六年、净名经说:始坐佛树、力降魔、大日经说:我昔坐道场、仁王盘若经说:二十九年。但是在无量义经说:过去未显真实,之后又说:历劫修行,然后又破折之前所说的:我先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又和华严经初成道之说法一样。然后在法华经方便品也说他是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但是在地涌菩萨出现后,众诸菩萨等,心生疑惑,就问释尊:‘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后释尊就回答: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为何释尊之前没说之后才说,释尊也有所解释:‘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2)华严经说:女人地狱使,能断佛种子、外面似菩萨,内心如夜叉、银色女经:三世诸佛眼,堕落于大地;法界诸女人,永无成佛期。天台智者也说过: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男,不记女。但是在法华经就有龙女成佛的事迹,完全推翻之前所说: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虽说龙女需要以“男子”姿态成佛,但是女人速得成佛就是一个事实。

释尊为何说出之前的权宜之说,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就以医师救子的誓喻来说出他的原因。‘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否?’‘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所以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是这个原因了!

谢谢拜读。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2010 08: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不是,佛教由始至终只有一个,就是释尊本人为佛。
其他的,我觉得都是后来兴起的新宗教。应该不属于佛教。
关系就好象犹太教和基督教天主教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0 04: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27-1-2010 07:18 AM 编辑

回复 516# 网络侠客

呵呵,看来阁下作为创价会员心胸过于小气了,到现在偏还认为我是什么“大大”?真是可笑哦。

日莲关于说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是“理一念三千”的理由只停留在十如是出自与方便品,这是非常荒唐的。看来阁下也并没看懂我所引述的“佛法知识”。那我就再把上一贴中重点回复“一年三千”这一论题的内容再重复一遍。

没有任何切实的根据能够显明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只是“迹一念三千”我在前帖已经指出智者大师在创造阐释“一念三千”佛理的根本是在于用事,而要说“一念三千”的通途仅限于坐禅?这种论断是非常粗糙和武断的,读过智者大师一点点著作的人就会知道,智者大师的所谓的坐禅只是理事圆融的一种体验方式,《摩诃止观》卷二(上)所举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又称四种大道。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而行法众多,略言其四,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即缘此四行法而入住三昧。四种三昧之中,前三种均为实相之理观,而非行非坐三昧则拓展共通于事理二观,与至一切事相,圆融行事,亦真亦俗亦中。

  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中我们还能看见智者大师理事圆融的入世精神,在此两大部中智者大师运用一系列的佛理,从理事、权实、本迹、体用、一多等各个方面揭示了“诸法”与“实相”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以实相为理、为实、为本、为体、为一,以诸法为事、为权、为迹、为用、为多,认为“非理无以立事,非事不能显理,事有显理之功”,“用有显体之功”,“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亦不离权远求于实,权即是实,无复别权”——总之,“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既没有脱离实相的诸法,也没有超绝诸法的实相。“诸法”表明宇宙存在的差异性和变动性,差异性中又具有共同性,变动性中也具有不变性;“实相”表明宇宙存在的共同性和不变性,共同性中又具有差异性,不变性中也具有变动性。这就是说,宇宙存在的现象是具有共同本质的现象,宇宙存在的本质是差别万象的共同本质,宇宙就是这样一个既具有无限多样性又具有本质统一性的存在。


按照智者大师的这种宇宙存在理论,宇宙存在的诸法与实相、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也就是所谓的“当体相即”。“实相”作为宇宙存在的理体不是在诸法“之外”或“之上”独立自存的实体性的东西,而是对差别万法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这种抽象概括不是凭空的、任意的,而是以差别万法的存在为基础。也就是说,实相不能脱离诸法而自存,它不是一个空洞的理体,而是“含备诸法”的,并且只有通过诸法的存在才能显现出来。同时,作为宇宙事相的诸法,虽然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具有共同本质的存在,都内在地体现了宇宙实相,故谓“一切诸法,莫不皆妙”。因此,宇宙存在既可用“实相”来代表,又可用“诸法”来表示;说“实相”则内在地“含备诸法”,说“诸法”也同样内在地“具足实相”,只有“言端”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别。智顗一方面强调“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另一方面又说“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正是对这个道理的经典表述。

    智者大师的这种“诸法实相”论,是对《法华经》“诸法实相”思想的全新解释和创造性发挥。在《法华经》中,“诸法实相”的原意是指“诸法的实相”,智顗则先把“诸法实相”分析为“诸法”与“实相”之二极,然后又运用“理事”、“权实”、“体用”、“一多”等一系列哲学范畴,论证了“诸法”与“实相”的内在统一,从而把“诸法实相”创造性地解释为“诸法即实相”,建立起一套诸法与实相、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的存在哲学。这种哲学强调“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体现了《法华经》“世间相常住”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些传统佛教派别把实相与现象对立起来、并进而否定现象的存在价值的思想倾向。重视世间万法的存在价值,通过对“诸法”的剖析来揭示宇宙的“实相”,是智顗“诸法实相”论的基本特点。
  


另外是智者大师提出将《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分成本迹二门。这是由智者大师所创,日莲继用了这一点。智者大师之所以判摄诸教目的只在于实现“实本妙圆”而不仅落于“权迹相缺”,就此一点论断什么智者大师仅是“迹”?这是否定了智者大师判教价值的可笑的说法,而若否定了智者大师的判教价值那《妙法莲华经》为末后圆乘的逻辑体系也将崩塌,以此日莲的教理依据也将自行覆灭。所以这是说不通的。

以前面的十四品为如来“迹(垂迹)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权显实”,就是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阐明过去的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现在开方便的权门,目的是开示真实的妙理,会三乘归于一佛乘,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面的十四品为如来“本(本地)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近显远”,即是开近成的化迹而显久远的实本。

《法华文句》又把《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经文,先依佛教通例分作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为正宗分;从此处以后到经末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第一到第十四品,是“迹门法华”;从第十五品到经末,是“本门法华”。在本、迹门当中,又各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下面,就从《法华文句》阐释四释、方便、五浊中了知《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1、因缘释:是以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为因缘,来解释经中的思想。四种悉檀3起初出现在《大智度论》卷一,龙树菩萨用它来说明释迦如来一代说法的方式。佛教传到我国,智者大师转用四种悉檀来作为解释经典义理的准绳。

  “悉檀”的原义是成就。智者大师追随慧思大师,认为“悉檀”是梵汉兼举:“悉”是汉语,意思是“遍”;“檀”是梵语,翻译为“施”。世界悉檀是随顺众生的乐欲,使他们心生喜悦;为人悉檀是随顺众生的机宜,使他们生起正信,增长善根;对治悉檀是用种种法药遍施不同的众生,使他们除遣贪、?、痴等恶病;第一义悉檀是令众生都能悟入诸法的实相妙理。四悉檀的要旨在于称机说法,在《摩诃止观》卷三说:“佛知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4这样,佛对众生的说法就有了种种的差别,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陀说法的意趣。《摩诃止观》卷一说:

  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杂益。

  2、约教释:是依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的区别来解释经中的思想。起初用藏教意做浅近的解释,其次用通教和别教意做进一步的解释;最后再依圆教意做深入的解释。智者大师在分判佛陀一代教法中教化众生的佛法内容为:藏、通、别、圆四教。就此四教的义理,各释其法。例如:起初说一心是“意识”,其次说是“阿赖耶识”,又次说是“如来藏”,最后又说是“一念三千”等。据《法华经玄义》卷八所说:

  四教中之藏、通二教为界内之教,俱证偏真之理。以入理之门有巧拙之殊,而生不同之八门;别、圆二教为界外之教,共证中道之理。入理之门有偏圆之异,故亦生不同之八门。

  3、本迹释:是依本地、垂迹两门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妙法莲华经》经初的“如是”,依释尊最初成道来解释是本;依释尊中间以及现今作佛说经来解释都是迹。释迦如来于久远的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的本地、根源、本体之说是实体;新近示现的佛陀(伽耶始成之身),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是应迹、影现。《妙法莲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说: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4、观心释:是依观行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在解释“王舍城”时,说“王”即是八识心王,“舍”是心王的住处即五阴。观心时,对五阴加以分析而观为“空”,这是藏教;体达五阴即空,即空是涅?,是通教;观由伏灭五阴中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别教;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不可复灭,毕竟空寂。这样的涅?即是真如法体,是圆教。

智者大师又一经内容深义所设了五种体例即“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辨体;第三、宗致;第四、力用;第五、教相。就五重玄义的次第说,首先以一代教中,经经各有名称,故以释名为第一。其名称下必有所诠之法,以为经体,故辨体为第二。一经之所说,必有所主的修行,所主即是宗,故明宗为第三。有如此的修行,必有功力,功力即用,故论用为第四。而后区别何时所说、何教所收、摄属偏圆大小何者,故判教为第五。如此顺次联关,以释显一经的深义。


兹以《法华经》为例。首先‘释名’,谓法是权实一体的妙法,喻是华果同时的莲华,故以法譬名。其次‘辨体’,中道实相是本经所诠的妙体,故以实相为体。其次‘明宗’,修实相行为因,证实相理为果,故以一乘之因果为宗。其次‘论用’,大乘妙法,开示圆机,迹门断权疑,令生实信;本门断近疑,令生远信,故以断疑生信为用。最后‘判教’,此经纯圆独妙,与偏小的诸经殊异,恰如醍醐与乳、酪、生酥、熟酥不同,故以无上醍醐味为教相。


为明了五重玄义的实用起见,所以就《妙法莲华经》来作一个例。

第一释名。‘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法’即是指十界十如权实的法;‘莲华’是譬喻。因为莲蓬所以有华,华开莲便显现,莲成华便残落。就此三义可以有二重譬喻︰第一譬喻如来的真实与权巧,因为真实所以用权巧,权巧开真实便显现,真实成权巧便废除了;第二譬喻如来的法本与化迹,因为法本所以用化迹,化迹开法本便显现,法本成化迹便废除了。‘经’是圣人言教的总名,所以‘妙’是开发如来秘密的奥藏,‘法’是指示权实的正当轨则,‘莲’是指如来久远的正果,‘华’是会通不二的圆融道路,‘经’是指定声音为佛事。


若以总别分此五重,名是总;体、宗、用三者是别。再以能所加以分别,最后的判教是能判;中间的体、宗、用三者是所判。体、宗、用三者与三德相较,体相当于法身,宗相当于般若,用相当于解脱。在三轨中,体相当于‘真性轨’,宗相当于‘观照轨’,用相当于‘资成轨’。第一之释名能统摄此三者,最后的教相亦以此三者定一代教法的分齐。


了解了经部科判,再来说“一念三千”就容易多了。以上种种已经说明本迹之判大可至全教,小可至一名词,如“妙法”妙为本,法为迹,“莲华”莲为本,华为迹。“一念三千”的根本原理则是将“本迹圆一”的妙理系统的阐释出来,是打通权实本迹的至圆妙理,若把“一念三千”都分别为本迹之殊,这只能说明对“一念三千”还没有正确的理解。虽然智者大师运用了方便品的“十如”是与“十界互具”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一念三千恰阐明了每一如,每一界都互摄互通着致圆佛性。以上种种皆可说明智者大师所创的“一念三千”佛法是根据整部法华经而阐述的“本迹皆备”“理事圆融”的妙法。”


(附加一句,如果按照阁下的“舍迹求本”的佛法逻辑,那么“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不是也要因为“莲华”莲为本,华为迹,“妙法”妙为本,法为迹(参看《法华玄义》《妙玄节要》),是不是也要因把“南无妙法莲华经”判为本迹二门”立以高低差别,而单独只念“南无妙”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多余的他字了吗?)

把“一念三千”分割为二的本身是对“一念三千”哲学基础原理的根本性未入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0 05: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27-1-2010 06:40 AM 编辑

“ 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就以权实来说,无量寿经是权大乘教法,法华经是实大乘教法。权乃假定之意;实乃真实之意。两者其实是不能放在同等上来比较。”

释尊为了引导众生入于实教法华经,随应众生的机根而说出权宜之法,也没明示一切众生的成佛。但是实教法华经是在方便品和提婆达多品说出二乘、女人和恶人皆能成佛的伟大证明和人权宣言。这一点,无量寿经和法华经是处在对立的立场。虽然你说此乃下种法门,但是下的种却不是法华经的种,也不是一切众生的成佛的种。”

阁下的这一论点,我看倒像是真正违背《法华经》的。

再请你仔细阅读《法华经-譬喻品》三车之喻,在这一品中阐明了权实,本迹的关系。无量寿经以及一切权经都可喻为三车中的一车,而在这一譬喻中,长者直至出了火宅也并未废除一车,“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关于观音菩萨的本生,可以去看楞严经卷六。若要把问题牵制到“女身”上,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在俗假中的的确确男女之身是有区别的,这是一个不可违逆的话题,正因为有区别存在,所以也就存在不同果报的差劣,此迹门的阐述真实不虚,而在根本的佛性上男女是平等的,只要切入圆乘,男女都可为用,无高下之别。但不能因为B的存在,就否定了A的先前意义,因为这样的话B也将崩塌。这就像小学、中学、大学生都是以学习为本,这一点都是平等统一的,即使是小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大学生。但若以此就废除中小学,把小学生和中学生都直接放在大学生的课堂里一起学习,这不岂造成了混乱?这种跃进式是严重的逻辑错误。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的原理权衡了这一点,创立了“真、俗、中”三谛三观,权实相当的佛学概念,实乃法华圆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0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27-1-2010 07:49 AM 编辑

“法华经是在无量寿经之后,所以无量寿经没说阿弥陀佛如何成佛,但是未必法华经没说过。所谓的因缘果报,如却一都不能算是真实之说,所以法华经成就了果报,说出了因缘。

的确如你所说,释尊在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的传记、本生故事,但是那是阿弥陀成佛的果报,但是释尊没有在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成佛的因缘。这就是之前我所说的本因妙和本果妙的差别。

所以在法华经,释尊是明示了阿弥陀成佛的因缘,说出阿弥陀佛是依妙法莲华经作佛的。”

这一点,我很怀疑阁下是否弄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在无量寿经中阐述的弥陀本生中,并未是以阿弥陀佛已成就佛果来阐述的,不然也就不是弥陀本生了,所谓的本生正是阐明佛菩萨在未成就之前如何得以成就的原因的事迹。为了说明所成就的因果原理上,我特地找出了当年我的学佛入门论著《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的卷首部分:“今明菩萨修禅波罗蜜。所为有二。一者简非。二者正明所为。
  第一简非者。有十种行人。发心修禅不同。多堕在邪僻。不入禅波罗蜜法门。何等为十。一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地狱心。二邪伪心生。为名闻称叹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鬼神心。三为眷属故。发心修禅。多属发畜生心。四为嫉妒胜他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修罗心。五为畏恶道苦报。息诸不善业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人心。六为善心安乐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六欲天心。七为得势力自在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魔罗心。八为得利智捷疾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外道心。九为生梵天处故修禅。此属发色无色界心。十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发心修禅。此属发二乘心。就此十种行人。善恶虽殊。缚脱有异。既并无大悲正观。发心邪僻。皆堕二边。不趣中道。若住此心。修行禅定。终不得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波罗蜜大意。即为二意。一先明菩萨发心之相。二正明菩萨修禅所为。
  第一云何名菩萨发心之相。所谓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者。一未度者令度。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此之四法。即对四谛。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证灭谛令证灭谛。而此四法。若在二乘心中。但受谛名。以其缘理审实不谬故。若在菩萨心中。即别受弘誓之称。所以者何。菩萨虽知四法毕竟空寂。而为利益众生。善巧方便。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行者若能具足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故摩诃衍论偈说
  若初发心时  誓愿当作佛
  已过于世间  应受世供养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所为者。菩萨摩诃萨。既已发菩提心。思惟为欲满足四弘誓愿。必须行菩萨道。所以者何。有愿而无行。如欲度人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如病者须药得而不服。当知病者必定不差。如贫须珍宝见而不取。当知常弊穷乏。如欲远行而不涉路。当知此人不至所在。菩萨发四弘誓。不修四行。亦复如是。复作是念。我今住何法门。修菩萨道。能得疾满如此四愿。即知住深禅定。能满四愿。何以故。如无六通四辩。以何等法而度众生。若修六通。非禅不发。故经言。深修禅定。得五神通。欲断烦恼。非禅不智。从禅发慧。能断结使。无定之慧。如风中灯。欲知法门。当知一切功德智慧。并在禅中。如摩诃衍论云。若诸佛成道。起转法轮。入般涅槃。所有种种功德。悉在禅中。复次菩萨。入无量义处三昧。一心具足万行。能知一切无量法门。若欲具足无上佛道。不修禅定。尚不能得色无色界。及三乘道。何况能得无上菩提。当知欲证无上妙觉。必须先入金刚三昧。而诸佛法乃现在前。菩萨如是深心思惟。审知禅定。能满四愿。如摩诃衍偈说
  禅为利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如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为  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动之  禅定能灭之
  此偈所说。即证因修禅定。满足四愿。问曰。菩萨若欲满足四弘誓愿。应当遍行十波罗蜜。何得独赞禅定。答曰。前四义劣。后五因禅。今则处中而说。所以者何。菩萨修禅。即能具足增上四度。下五亦然。如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身心不动。关闭六情。恶无从入。名大持戒。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能忍难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复次菩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勇发。如石中泉。故摩诃衍偈说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复次因禅具足方便波罗蜜者。一切方便善巧。要须见机。若不入深禅定。云何能得明见根性。起诸方便引接众生。复次因禅具足力波罗蜜者。一切自在变现。诸神通力。皆藉禅发。具如前辨。复次因禅具足愿波罗蜜者。如摩诃衍中说。菩萨禅定。如阿修罗琴。当知即是大愿成就之相。复次因禅具足智波罗蜜者。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非定不发。其义可见。行者善修禅故。即便成就十波罗蜜。满足万行一切法门。是故菩萨。欲具一切愿行诸波罗蜜。要修禅定。是事如摩诃衍论中说。问曰。菩萨之法。正以度众生为事。何故独处空山。弃舍众生。闲居自善。答曰。菩萨身虽舍离。而心不舍。如人有病。将身服药。暂息事业。病差则修业如故。菩萨亦尔。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怜愍。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慧。除烦恼病。起六神足。还生六道。广度众生。以如是等种种因缘。菩萨摩诃萨。发意修禅波罗蜜。心如金刚。天魔外道。及诸二乘。无能沮坏。


此段论述智者大师系统的阐明了修行的因地于所相应的果位的原理原则,也阐明了圆教菩萨行门中的因,智者大师阐明的这个“因”不执着与任何一事相的表面,而是立于心法的志愿。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即使是口念正法的修行人,其心法的志愿不正,照样可以与三恶门相应,即使是身处世俗种种职业的凡夫,若其心法的志愿为正,照样可以通达佛菩萨的果位。这一理论从原则上打通了“教内外”“世俗诸相”表相差别,是真正符合法华玄义的圆教之义。


至于阁下所引述的法华经文,在上一贴中我已经指出,并未直接叙述“阿弥陀佛因念法华经提而成佛”而是说“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要说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在法华经中倒是劝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的多,经中也未曾说“因为观音菩萨是修持法华经的,所以直念法华经题要来得好”。虽然是这样,我并不反对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实话说,我自己的观修中也以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为主题。

关于念“南无阿弥陀佛”在智者大师的著作中是以着法华经的原理提倡种种念佛法门的,并有注释净土经,而且智者大师本身也是行持净土法门得以往生的,《隋智者大师别传》“
封竟,索三衣钵,命净扫洒,唱二部经,为最后闻思。听《法华》竟,赞云:“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余年蕴之,知谁可与?唯独明了,余人所不见,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当唱经时,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满山,直入房内。诸僧或得瑞梦,或见奇相,虽复异处而同是。
  此时唱经竟,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一法门,摄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凉池。若能于病患境,达诸法门者。即二十五人,百金可寄。今我最后策观谈玄,最后善寂吾今当入。
”(礼敬智者大师)

所以当今行持净土法门者,以法华经为基,戒慧熏修,坚行道力,根据自己的根性选择不同的念佛方式,疾入佛道是真实不虚的圆教应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0 06: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27-1-2010 06:50 AM 编辑

“创价学会就是真受持的修行法华经的团体。我们即有受持法华名者,皆有读诵经文、修行法华经。”

“至于众生是要受持成佛之果报法门还是成佛之因缘法门。当然,这也是众生的选择啊~”


若真是这样,那我真为佛教中有创价学会这样的在家佛教团体而赞叹。我看池田会长经常有进行“跨宗教对话”既然宗教与宗教之间都可以平等坦诚的交流,那佛教内部的宗门之间就更应该“会三归一”“权实一如”“手足相当”的团结友爱,同志同德,共同为创造人间净土的理想而奉献出自己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7-1-2010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5# 池田先生


    没错,信仰的价值在于救人、助人、立人。
  “佛总”是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10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三法印


    佛法是以入世的手段,做出世的目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2-2010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6-2-2010 12:35 PM 编辑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10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创价学会成为佛教也是迟早的事!
问题出在他们只念“南无妙法莲法经”
就像婴孩叫妈妈,而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0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0-6-2010 11:41 PM 编辑
没错.创价学会成为佛教也是迟早的事!
问题出在他们只念“南无妙法莲法经”
就像婴孩叫妈妈,而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一样


因为它知道它有母亲(佛性)的作用的固有潜力
是更加精确的说, 它有主-師-親三德的作用的固有潜力


佛具備這主-師-親三德,

之德是指支持及保護人們生命和生活的主君之德。
之德是指教導知識及智惠﹐指導人們的師匠之德。
之德是指養育人們及充滿慈愛的父母之德。

创价学会具備這主師親三德的一个世界性的佛教团体﹐引導及培育一切眾生的真正作用。
以法华经平等智慧-重視生命尊嚴的佛法為基本,願為全人類宗旨推进和平、文化、教育而貢獻。

之德是指支持及保護人們生命和生活- 推进和平。
之德是指教導知識及智惠﹐指導人們-推进教育。
之德是指養育人們及充滿慈愛-推进文化。

天台大师:「人莫不思釋迦佛於我等眾生言,乃具主師親三德者,其實不然,使佛蒙得三德者,凡夫也。」
日蓮在《諸法實相抄》御書的這一段,教示凡夫就是最尊貴的佛這「凡夫即極」哲理的重要文段,
一般認為釋迦佛為了引導我們眾生成佛而俱備主師親三德,其實不然。相反地,讓佛俱備三德的正是凡夫,說出佛的偉大德行,也是因為凡夫的存在,才會生輝。
這是意義深刻的一段金言。指出宗教並非「為權威」而有,而是應該「為人」而有。這一扭轉乾坤的發言,可說是人類史上最為璀璨的人本主義的獅子吼!
本來,佛教源自釋尊這一個「人」。曾幾何時,被聖職者塗抹成色相莊嚴的佛,而且利用祂來確保自己的權威,使祂與民眾隔絕。
把這佛教歷史扭轉乾坤的,就是法华经平等智慧的「凡夫即極」的法門。
不是眾生受到佛的照覽而輝耀,凡夫才是「使佛得以成為佛」的主角,將佛與凡夫的印象完全扭轉過來。作為其證據的,就是「諸法實相」的深邃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0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1-6-2010 08:11 PM 编辑

佛典:“恶人不知恩不感恩。.... 善人知恩感恩。”

日莲言明一切是为救济父母、师匠、国家,回报恩情。
要退治无明邪法、弘通正法,为报一切恩。
他一人立起,不惜身命弘通正法[南无妙法莲华经],
跨越末法万年坚决去开辟法华经广宣流布的进展,得以成就!

法华经广宣流布是以声取胜!
日莲御书:“唱不惜声!”“声为佛事!”
因此学会也是必须要用“声音”和“真心”,去实践佛事的成就!



日莲透过御書教示:
亲之德:“日莲慈悲旷大,南无妙法莲华经,万年之外,必流布至未来而无尽!”
师之德:“有为日本国一切众生开盲目之功德!”,  “盲目”:由于生命根源的迷惑--无明,法性的生命并未开启!
主之德:“遮断无间地狱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10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把佛教传去中国,然后才对世界各地。创价学会是佛教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0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创价学会是不是源自佛教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0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12-2010 11:22 AM 编辑

回复 548# 好和坏

佛教精神是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意就是指心识  , 佛法是内学, 不心外求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0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好和坏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清池 发表于 15-12-2010 10:40 AM



    什么??????????什么诸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2-2010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12-2010 11:13 AM 编辑

回复 550# 好和坏

诸佛法 -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千千万万法门的意思
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应根据选择自己适合的法门来修持,不同的法门修持的目的是一样的.

修行也付合大乘菩萨道的标准 -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戒即
1.摄律仪戒:断绝一切诸恶。   
2.摄善法戒:修行一切善事。   
3.摄众生戒:广度一切众生。
隋智顗的《菩萨戒经义疏》把这三聚净戒概称为菩萨戒,说它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当学的戒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0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12-2010 11:47 AM 编辑

佛法四依:
          依法不依人.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

古印度大乘菩萨们都以法华经的教理为醍醐-最了义,最究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1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主题,不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1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主题,不算。。
thomaslim 发表于 1-1-2011 10:33 AM



    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1-2025 07:08 AM , Processed in 0.1291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