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10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經是舞者的比丘
解除天人束縛,解除一切束縛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17)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聽佛陀說法。聽完之後,他就加入僧伽成為比丘,後來更證阿羅漢果。有一天,佛陀和包括他在內的眾多比丘,在外出化緣時,遇見一位年輕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丘問他是否仍喜歡跳舞。他回答說:「不!不再喜歡了!」
比丘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那塔普塔卡已經徹底斬斷執著的束縛,他已經是阿羅漢!」
超越喜歡(欲樂)與不喜歡(到林間僻靜處修行),
清涼、沒有煩惱的人,調御五蘊、精進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18)
舞者那塔普塔卡加入僧伽後,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說:「比丘們!那塔普塔卡不再沈溺於一切欲樂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10 09: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日 (3)
今日中國社會之所以如是紊亂者,皆無教化之故也。但教化須在幼小時起,所謂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若小時不教,大則難以為力矣。何則?習性已成,無法使之改易也。
故念佛之人,須注意教育其子女,使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果能人人如是,則災難自消,而國亦常蒙擁護矣。
念佛法門根本妙諦,在淨土三經。而華嚴經中普賢行願品所示,尤為根本不可缺乏之行願。蓋善財以十信滿心,參德雲比丘,即教以念佛法門,得入初住,分證法身。
現在中國社會之所以如此的紊亂,全都是因為沒有教化的緣故。不過教化必須在幼小的時候就要開始,所謂媳婦初嫁入門時就要開始教她,子女在嬰兒時期就要開始學習。若是在小的時候不教的話,等他們長大之後就很難再調教了。原因何在?因為他們的習性已經養成了,再也沒有辦法可以使他們改變了。
所以念佛的人,必須要注意教育自己的子女,要使他們成為好人,要他們心存善意、說話要溫和、做事要善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如此,那麼災難自然會消除,而國家也會經常蒙受人民及諸天的擁護了。
念佛法門的根本妙諦,在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中有詳細的說明。而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裡面的指示,尤其是根本不可以缺少的修行和發願。由於善財童子圓滿證得十信位之後,就去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他修成念佛法門之後,就證得初住位,也就是證得一分法身。
‧摘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10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2)
◎ 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
◎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他法),又有何憾?
◎ 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8-2010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使他們反對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沒有種種煩惱障礙,
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為食。(偈 200)
有一次,佛陀透過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的一群少女證得初果的機緣快要成熟,他就在該村落附近停留下來。有一天,這群少女在河邊沐浴完畢後,回到她們的村子,這時候,佛陀進城去化緣,但由於村民受到天魔波旬的影響,並沒有任何人供養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見天魔波旬,他當下詢問佛陀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食物。佛陀明白是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不要供養的,佛陀就說:
「你這邪惡的天魔波旬,造作這種惡行是愚蠢的。」
天魔波旬對佛陀的話充耳不聞,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誘使佛陀再進城去化緣,再次受到村民的奚落、侮辱,會是很好玩的事。就開口道:
「你一定餓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會得到供養的。」
這時,這群少女剛好也達到,她們向佛陀敬禮問訊。天魔波旬當著她們的面,譏笑佛陀:「啊!喬達摩,既然你今早沒有得到任何供養,一定感受到飢餓的劇痛了吧!」
「天魔波旬啊!我們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是法喜充滿,如同在光音天,只生活在禪定的喜樂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8-2010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ghtreelf 于 21-8-2010 10:39 AM 编辑
第一日 (4)
從此歷參五十餘員知識,隨聞隨證,自二住以至十地,歷四十位,最後於普賢菩薩處,蒙其開示加被威神之力,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即是等覺菩薩。
然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故知念佛法門,始自凡夫,亦可得入,終至等覺,亦不能超出其外。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從此之後,他就陸續參訪了五十幾位善知識,每一位善知識教他一法,他聽聞之後就立刻照著修行,不久就證得該法門,於是他就證入二住位,乃至證到十地之位。如此證了四十位階之後,最後他到了普賢菩薩處參訪,蒙受普賢菩薩的開示、加被及威神之力,而證到了和普賢菩薩及諸佛相等的地位,也就是證得等覺菩薩的地位。
然後普賢菩薩以十大誓願,引導歸向極樂世界,勸善財童子及華藏海會的諸法身大士,一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便圓滿證得究竟之佛果。
由此可以得知,念佛法門是一般的凡夫也可以修,而即使證到等覺菩薩之位的人,也一樣要修這個法門。所以念佛法門實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己向上成就佛道,向下度化眾生,從初始發心到終成佛果的總持法門。所以能夠使九界的眾生同樣歸向,十方的諸佛共同讚歎,千萬的經典通通闡釋,萬千的論著全部宣揚。
‧摘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8-2010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3)
◎ 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 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 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8-2010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只寡欲,便無事;無事,心便澄然矣。
只要可以做到寡欲,就能感受無事掛心頭的清閒。無事掛心頭,心就如明鏡一片澄澈了。
‧摘錄自‧《佩玉篇》弘一大師擷集/正義法師小註/杜文月白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0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被人誤打的比丘
不以武力對待一切強弱眾生,
不傷害他人,不殺生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05)
有位比丘帶著觀想的題目到森林裡去禪修。證得阿羅漢果後,他打算回去精舍向佛陀表達深摯的感恩之意。路上,經過一個村落時,一位婦女剛好和丈夫吵嘴,而跑出家門,就緊隨在比丘的身後,這時候,追趕她的丈夫發現她緊跟在比丘身後,誤會這比丘要帶她走,就大聲喝叫,並威脅要毆打他。這婦人懇求丈夫不可毆打比丘,但這卻使她的丈夫更憤怒,立即出手毆打比丘。打完後,更帶走婦人。事後,這名比丘繼續往精舍去。
抵達祇樹給孤獨園時,其他比丘看見他全身都是瘀青,就加以治療,並且問他,對打他的人是否懷有恨意,他說沒有。這些比丘向佛陀報告:
「世尊!這比丘說他不再有恨意,此話當真嗎?」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阿羅漢唾棄暴力。他們即使被毆打,也不會生氣。」佛陀確定該比丘確實是阿羅漢。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0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密汝言,和汝氣。
說話要謹慎縝密,與人相處不輕易動氣,以保持和諧為貴。
‧摘錄自‧《佩玉篇》弘一大師擷集/正義法師小註/杜文月白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0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日 (5)
凡學佛之人,更有應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葷,因食葷能增殺機。人與一切動物,生於天地之間,心性原是相等,但以惡業因緣,致形體大相殊異耳。
若今世汝喫他,來世他喫汝,怨怨相報,則世世殺機無已時矣。若能人人茹素,則可培養其慈悲心,而免殺機。否則縱能念佛,而尚圖口腹之樂,大食葷腥,亦未能得學佛之真利益也。
再者,今人好言禪淨雙修,究則所謂雙修者,乃看念佛的是誰?此仍重在參究,與淨土宗生信發願求生淨土,迥然兩事。
又禪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係指親見當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
凡是學佛的人,都特別要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千萬戒吃葷腥,因為吃葷腥會增加殺生和被殺的機緣。人和一切的動物,一起生長在天地之間,彼此的心性原來是一樣的,但是因為動物前世造了惡業的緣故,以致於受報成畜牲,形體和人類大不相同。
若是今世你吃牠,來世牠就會吃你。如此怨怨相報,則世世代代彼此相殺的機緣沒有完了之時。若是人人都吃素的話,就可以培養大家的慈悲心,而得以免除掉殺生和被殺的機緣。否則縱然能夠念佛,但是卻還貪圖口腹之欲,大食葷腥的話,也還是不能夠得到學佛的真正利益的。
現今的人,喜歡講禪淨雙修,不過這些所謂雙修的人,主要是在觀看「念佛的是誰?」,這是著重在參究,和淨土宗的生信心、發願、念佛求往生的修行法,是完全兩回事。
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指親自見到自己的心,本來就具備的佛性。
‧摘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0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4)
◎ 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礙。其沈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
◎ 汝是何等根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0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彌陀要解(18)
「西方此去十萬億佛土,為何得以立即往生?」
答: 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誰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
‧摘錄自‧《淨土十要》彌陀要解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10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證得阿羅漢果的奴隸
滅世間苦,棄絕五蘊沉重的負擔,
並且解脫所有煩惱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02)
有一位婆羅門的奴隸從主人家逃走後,加入僧伽為比丘,並且證得阿羅漢果。有一天,他和佛陀一齊去化緣時,被以前的主人看見,這婆羅門主人就上前緊緊抓住他的袈裟不放。佛陀問究竟發生什麼事,這婆羅門說,這比丘是他家的奴隸。佛陀說:
「這位比丘,已經放下生命的重擔了。」
這位婆羅門認為,佛陀的意思是說--這位比丘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為了證實,他再請問佛陀,這年輕比丘是不是阿羅漢?佛陀肯定的說,這比丘已經是阿羅漢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10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余少時學詩學字,錯用工夫多;早移向此(註),庶幾萬一。
我年少的時候學做詩學寫字,方法不對走了許多冤枉路。如果可以早一點走入此門道,必定可以有更好的成就。
(註:早移向「此」:指前篇「口念書而心他馳,難乎有得矣」,「從事於心學」,
即於治心之功夫也。)
‧摘錄自‧《佩玉篇》弘一大師擷集/正義法師小註/杜文月白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10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日 (6)
密宗所謂即身成佛,蓋以即身了生死為成佛。若遽認以為成萬德具足,福慧圓滿之佛,則大錯大錯。 蓋禪家之見性成佛,乃是大徹大悟地位,若能斷盡三界內之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
密宗之即身成佛,不過初到了生死地位。此在小乘,則阿羅漢亦了生死。
而圓教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即已了生死。七信與阿羅漢,了生死雖同,其神通道力,則大相懸殊。
八、九、十信,破塵沙惑,至十信後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為法身大士。
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歷程尚有如此之遠,非一蹙及可驟至也。
修淨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淨宗不作此僭分說耳。而與禪宗之純仗自力,較其難易,實為天壤之別。尚望預會諸君,三復斯旨。
而密宗所謂的「即身成佛」,是指此生此身就了生死。若是以為就是成就萬德具足、福慧圓滿的佛的話,就是大錯特錯了。
禪家的「見性成佛」,是指證到大徹大悟的地位,然而還必須要能夠把三界內的見惑和思惑,斷得乾乾淨淨之後,才可以了生脫死。
密宗的「即身成佛」,不過只是剛到了生死的地位而已。在小乘裡,證到阿羅漢果,也就可以了生死了。
而圓教的初位信,可以斷掉三界內的見惑,要到七信位時,才能斷掉思惑,這時就可以了生死了。圓教的七信位,和阿羅漢一樣,都可以了生死,不過他們二者之間的神通道力,卻相差懸殊。
圓教的八信位、九信位和十信位,能夠破界外的塵沙惑。到十信的後心時,就能破一品的無明,而證得一品的法身、般若、解脫此三德秘密之藏,從而得入初住位,成為法身大士。
之後,再經歷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及等覺位之四十一位,最後才證得佛果位。修行的歷程是如此的遙遠,並非是一下子就可以馬上證得的。
修淨土法門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是了生死了,也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了,不過淨土宗不做這種過分的說法罷了。淨土宗仗自力和佛力,和禪宗光仗自己的力量,其中的艱難和容易,一比較之下,就知道有天地的差別。希望參與盛會的諸君,要多想想其中的含意。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10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5)
◎ 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茲行以往生耳。
◎ 需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 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10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彌陀要解(19)
「何謂自他不二?」
答: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摘錄自‧《淨土十要》彌陀要解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0-2010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稱讚讖摩比丘尼
具有甚深智慧,明辨善惡道,
並且證得無上境界(涅槃)的人,
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03)
一天夜晚,帝釋和眾多天神來向佛陀問訊。這時候,讖摩比丘尼也運用神通,從天空中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但她看見帝釋一行人時,就在問訊後,先行離去。帝釋請教佛陀她是何許人,佛陀告知他:「她是我傑出的女弟子之一,她是智慧第一的比丘尼。」
註:讖摩比丘尼的故事請參考:「美色是膚淺的」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0-2010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日 (1)
昨日講淨土法門,今天講護國息災法會之意義。所謂護國息災云者,是國如何護?災如何息?
因是欲達此項目的,有二種辦法,一者臨時,二者平時。
如能平時茹素念佛,以求護國息災,固有無限之功德。即臨時虔敬而求護息,亦有相當之效力,不過仍以平素大家護息為好。
蓋平素大家茹素念佛,願力相接,則邪氣消而正氣長。人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國家得護而災殃自消矣。
古書有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蓋已亂之治易曉,未亂之治難明。夫治國亦如治病,有治標者,有治本者。
治病者是已亂之治,若求其速效,所謂頭痛醫頭,腿痛醫腿,治其標也。其標既癒,然後再治其本,俾氣血周流,營衛舒暢。本既痊癒,則精神振起,方能奮發有為。
昨天講淨土法門,今天講護國息災法會的意義。所謂護國息災,就是國應該如何來保護?災難應該如何來息滅?
要達到這些目的,有二種方法,一種是臨時的,一種是平時的。
如果平時就能夠吃素念佛,以求能保護國家,息滅災難,固然會有無限的功德。就算臨時很虔誠恭敬的求護國息災,也會有相當的效力,不過仍然以平時大家就能如此做為好。
因為大家平常就吃素念佛的話,由於與願力相接,邪氣就會消減,而正氣就會增長。若是人人都能存好心、說美好的話、做善良的事,國家就會得到庇護,而災殃自然就會消除。
古書上說:「聖人並不是在生病時才去治療,而是在未生病前就已經防治了。聖人並不是在變亂的時候才去平治,而是在未起亂時就已經治理了。」已經變亂之後的治理很容易知道,而在未產生變亂之前的治理就很難知道。治理國家和治療疾病是一樣的,有治標的方法,有治本的方法。
治療疾病是已經產生變亂之後的平治,若是想要快速有效的話,就是所謂的頭痛醫頭,腿痛醫腿,這是治標的方法。等痛的目標痊癒了之後,再來治它的根本,以便使全身的氣血能周遍流通,五臟六腑都感到舒暢。當根本也痊癒了之後,整個人的精神就能振作起來,這樣才能奮發向上而有所作為。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0-2010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6)
◎ 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回光返照。
◎ 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