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Gap_Gezz

佛陀入般涅盘前的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9-2011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步惊云侠客

涅磐是所有佛陀的所有阿罗汉圣弟子都能体証的,  不佛陀所独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9-2011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步惊云侠客

涅磐是所有佛陀的所有阿罗汉圣弟子都能体証的,  不佛陀所独有的.
三法印 发表于 29-9-2011 11:58 PM



   佛涅磐后不会再来。但是阿罗汉还没成佛,可以再来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7: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步惊云侠客

达到涅盘就是究竟解脱,  阿罗汉也一样, 不会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1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丧鬼

之前在网上下载的
全书名

觉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那烂陀 长老(Narada Mahathera)/著

学愚 法师/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1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30-9-2011 09:19 AM 编辑

回复 20# 步惊云侠客

我去上过内观 至少我体证过无想的禅定....
我可以确实佛陀的境界是存在的
况且在大念住经里面佛陀有给保证如果任何人 按他的方法修行
最长7年之内必证阿罗汉....
最短7天 甚至 当下就可以证悟
按每个人的业习高低而定, 有些人有禅定, 也就是定比较强, 证悟比较快

至于你说不可能嘛...
我们有一种说法,
一般凡夫没有体证过这种境界
我们统称为没有吃过芒果的人....也就是欲界凡夫
没有吃过芒果的人, 听到人家讨论它, 他会很感兴趣...可是当他吃不到就会有嫌葡萄酸的心理....
我们吃过芒果自然知道其味, 其患... 然后长期训练自己行坐住卧都要警觉尽量觉知当下....

每一个当下都止息贪, 嗔, 痴... 念念分明...
这是一般凡夫所没有的 一般凡夫就只有妄想与执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1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涅磐后不会再来。但是阿罗汉还没成佛,可以再来修行。
步惊云侠客 发表于 30-9-2011 01:08 AM


佛陀是没有私心的老师
他并没有把一些秘密收藏起来不教导别人....

所以阿罗汉所学 就是佛陀所教导的全部
成就阿罗汉 即是灭尽苦边.... 不会再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0-9-2011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人间佛教的精神。
这是为何过去佛教被人认为逃避现实。
步惊云侠客 发表于 29-9-2011 11:18 PM

参考这个
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悅之地,
然而凡夫俗子卻不喜愛它;
只有無欲之人才會喜愛森林,
因為他們不追求欲樂。

而且佛陀自己也说过喧哗吵杂的地方不适合修行, 也不是如来所住...
森林是众天人所住的地方....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森林的重要以及森林里有安详 安定心神的效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丧鬼

之前在网上下载的
全书名

《觉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那烂陀 长 ...
Gap_Gezz 发表于 30-9-2011 09:06 AM


噢。谢谢。想下载。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9-2011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上过内观 至少我体证过无想的禅定

禅定时,你的思想是怎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步惊云侠客

都已經憚和定了, 做麼還有思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定时,你的思想是怎样?
步惊云侠客 发表于 30-9-2011 01:37 PM



   禅定时不需执着什么样的思想涌现,观心无常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念三千,
没有此刻的心,
心如流水,无一刻停止而可以说这是我心。
但是,心的作用却是实在。
此实在之心,就是佛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况且在大念住经里面佛陀有给保证如果任何人 按他的方法修行
最长7年之内必证阿罗汉....
最短7天 甚至 当下就可以证悟
按每个人的业习高低而定, 有些人有禅定, 也就是定比较强, 证悟比较快

Gap_Gezz 发表于 30-9-2011 09:08 AM

问一下hor,这业习是指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1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30-9-2011 08:49 PM 编辑
禅定时,你的思想是怎样?
步惊云侠客 发表于 30-9-2011 01:37 PM


你想吃芒果就自己去试
不要问我芒果的味道.....
你自己体验到的才是实相 别人可以跟你分享芒果的味道但是在旁边留口水是没有用的

像你这样的弟子 一定会问佛陀涅盘是什么情况.... 阿罗汉入灭后会怎么样子
佛陀也是一样会给你毒箭的譬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11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30-9-2011 09:29 PM 编辑
问一下hor,这业习是指什么?
susupapaya 发表于 30-9-2011 05:21 PM


潜意识里面的习性反应 也就是贪 嗔 痴的杂染

业习也可以指是善念的 或者非善念的
比如说看到一个人 当下升起了一个念头 不管它的好坏 这个念头就是一个业....(从眼根发展到心念的业)
晚上睡觉时又想到这个人 念头又起来... 不管是好是坏.... (从意根酝酿起来的业 然后盘住你的心房)
又或者尝到一个食物 当下一个念头 我还想要(并发展出欲求) 我不想要(并发展出厌恶) 也算一个业
之后由于过去对这种食物的贪爱/嗔恨还在 再遇到这种食物 同样的业习也会浮现

禅定里面6种业习 也就是眼触 耳触 鼻触 舌触 身触 意触
6根也是身心世界的6个国王会尝试干扰你的禅定
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引起你的贪爱 嗔恨 的业习...

都需要以平等心看待他们的慢慢的这6个国王将不能再把你束缚着
慢慢就可以体验到全身震动的能量, 全身都可以体验到无常的变化...

每一个细胞 每一个分子都有震动 都是无常... (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都叫化学反应, 身体陈新代谢, 血液变动 氧气变换的过程...)
它们以很快速的速度在无常生灭....你就会发现都原来我的身体是那么的无常...
每一秒都在变化 只要几分钟没有变化 我的身体就死亡了(指呼吸)
那么在身体里面有什么是我可以控制的嘛?
一个一直变化的东西怎么能称为恒常的我呢?

慢慢的透过对身体的了悟你就慢慢摆脱了身体的执著....
一旦禅修者来到这个阶段, 只要维持住平等心 他们可以很安详的面对死亡的来临...
一旦有这样内观基础的人, 他们不会在面对死亡时有恐惧,不会伤心 不会担忧....不管是什么病痛都不能打败他了...
我们发现大部分有一定根基的禅师都是在静坐的状态中去世的 都是很安详的离开...
这就是身见的破除....

再来就是更细微的 我见....
这是很细微的心念... 也是6根里面最后要破除的...
这一关由于是跟念念分明的修行有关... 越能念念分明越有机会破除...

四念处里面有提到身心都要以平等心来观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9-2011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深了,看不明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0-2011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潜意识里面的习性反应 也就是贪 嗔 痴的杂染

业习也可以指是善念的 或者非善念的
比如说看到一个人 ...
Gap_Gezz 发表于 30-9-2011 06:15 PM



    很详尽,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11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1-10-2011 02:55 AM 编辑

回复 35# Gap_Gezz


Gap_Gezz網友您好,個人對您在『#35』樓分享的資訊頗感興趣,不知可否請您提供相關經典或文獻以提供個人一個繼續深入了解的機會?
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11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ap_Gezz


Gap_Gezz網友您好,個人對您在此樓分享的資訊頗感興趣,不知可否請您提供相關經典或文 ...
吉祥 发表于 1-10-2011 02:04 AM

坛主半夜好

之前在网上下载的
全书名

觉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那烂陀 长老(Narada Mahathera)/著

学愚 法师/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0-2011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1-10-2011 04:20 PM 编辑
回复  Gap_Gezz


Gap_Gezz網友您好,個人對您在『#35』樓分享的資訊頗感興趣,不知可否請您提供相關經 ...
吉祥 发表于 1-10-2011 02:04 AM

关于这个业习是我自己看过一篇比丘的文章后以自己方式写的
至于你感兴趣的部分应该是业习那部分的诠释吧。。

这个对缘起的诠释 是由一名比丘所写
佛使比丘(1906~1993)對於緣起思想的討論,主要見於1971年出版的《十二因緣》一書。(台灣的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亦有其《生活中的緣起》集譯本,以下略稱《緣起》)


我是从一名中国师兄给我看的书本看到的 所以以自己的理解写上上面的列子。。。
至于比较详尽的讨论,你可以试试找找这部《十二因緣》或者 生活中的緣起》

里面对于佛陀所讲的大圣啼 因缘有很详尽的解说。。

正確理解緣起,就能正確理解佛法。然而緣起思想如此深奧,所以人們容易誤解佛陀所說的「甚深緣起」,並以謬誤的見解來詮釋佛法。像阿難就曾經對佛陀表示,緣起看來非常容易而且淺顯。當時佛陀警策地回答道:

阿難!別這樣說,阿難!別這樣說。緣起甚深,具深邃相。眾生如果無法理解與明白我所教的,那麼他們也就無法徹底看透緣起,於是心就會很混亂。他們就會像糾結難解的絲、纏結成球的線、攀生雜亂的文若草及燈心草,不得出離於苦界、惡趣、墮處、輪迴。(《緣起》,頁二一)

            由此可見,正確地理解緣起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事。一般而言,《阿含經》裏時常見到這類的文句,亦即把緣起法或因緣法與「法印」(udana)並論,並依此來作為滅苦的理論與實踐依據。例如須達多長者與異學外道論辯時提到:「一切眾生悉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言因緣者,即是業也;若假因緣和合有者,即是無常;無常即:苦即無我」而佛陀隨即讚言:「善哉,應當如是摧諸外道」。(《大正藏》第二冊,頁四八八下)這表示佛陀肯定緣起法或因緣法必須透過「無常」、「苦」與「無我」等法印來逐一論述,而「法印」是區別佛法教義與諸外道見解的了義判準。雖然「無我」與「緣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但是對於身處上座部佛教界的佛使比丘而言,即使是上座部佛教所公認的正統教義也未必扣緊這一對核心思想來建立。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吉祥 + 5 謝謝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0-2025 06:37 AM , Processed in 0.17733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