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日分享 - 了凡四训,圣严法师 - 正信的佛教,普门品
[复制链接]
|
|
|

楼主 |
发表于 22-8-2010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娼妓屠宰鱼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
虽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成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鱼不能生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伴舞等,就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来谋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经营屠业或酒业,自己也只学会了屠业或酒业的谋生技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首先放弃了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励大家都能从事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
万一由于各人实际状况的原因,无法改业的话,佛教也不以为他们是破戒。因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仅是皈依三宝。受戒持戒,虽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强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即没有受戒,当然无捷可破,也没有破戒的罪过。如果受戒,受戒的机会,随时都在等待他们,五戒之中,能受几戒就受几戒,如果受了以后,不能持守,也可随时舍戒,舍了戒再作恶业,也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宽大。虽然不能受持最起码的五戒,只要能对三宝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种下了将来必可成佛的善根,何况是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愿意信仰的人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8-2010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忏悔吗?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定,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犯罪之后,必须坦诚地发露(以情节轻重 ,分向众人、向三数人、向一人、乃至自对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恳切悔过,决志不复再犯),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所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不过,忏悔的目的,是在自净其心不复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么,忏悔的行为,便会失去应有的功用了。同时,佛教的忏悔决不同于耶稣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纸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污染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8-2010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历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下地狱。苦报受完了,地狱的众生可以生天堂,福报享尽了 ,天堂的众生可以下地狱。所以佛教相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子。
同时,由于所修善业的不等,天堂也有等次,由于所造恶业的轻重,地狱也分层级。
佛教所说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接近人间的欲界共有六层,往上的色界天共有十八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共有四层。事实上,修善业的人,只能生在欲界六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都是修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佛教所说的地狱,大大小小的有无量数目,那是由于狱中所受苦报的不同而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的三大类,佛经中通常所称的地狱是指根本地狱。根本地狱的主要区分,则有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贯的八大寒冰地狱。依照各人所犯罪的差别等次,便到应到的地狱中去受报。通俗的说,下地狱是由鬼差狱卒的捉拿,就实而论,生天堂下地狱,都是出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生天堂享福,业力倾向地狱便生地狱受苦。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8-2010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阎王吗?
从大体上说,佛教是相信有阎王的,因为,在许多的佛经中,都可见到阎王的记载(例如中阿含经卷十二天使经)。
但是,阎王并不是佛教首先发现的,佛教只是接受了印度古宗教的观念而加以佛教化的。
在印度的古吠陀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的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可能也是受了这一暗示而观察分列的。至于阎王,在吠陀经中,成为耶摩 (Yama),他本是天神,后来转为人类的第一祖先—第一死者,但是他在天上,所以梨俱吠陀相传,说人死之后,至天上第一面谒的,就是耶摩及司法神婆楼那,到了后出的阿闼婆吠陀中,则说耶摩执掌死亡,同时更有对人死后的裁判权,这个在天上的耶摩,倒有点像耶教的上帝了。到了佛教,才将天上的耶摩天(欲界第三天)王与地狱的阎罗王分了开来。
阎王司理死者的审判管理与处分,阎王在地狱中的地位,相当于上帝在天上的地位。佛教既不崇拜上帝,自然也不会崇拜阎王。同时,佛教虽在大体上为了随俗教化的方便而相信阎王的存在,但在本质上并不肯定阎王的独立性,故有部分部佛教教派,相信阎王与狱卒均是由各个地域众生的业力所感—佛教相信唯识所现。
再说,正信的佛教,也不确认人死之后必须经过阎王的审判,在大体上只承认鬼道及地狱的众生,与阎王的职权有关。至于阎王派了狱卒来捉拿将死的人,那是民间的传说,站在唯识所限的观点上,佛教并不反对如此的传说,那是自识的变现,所以佛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清朝的纪晓岚,在他的笔记中,对于地狱与阎王界的情形,虽信而仍不得其解,他说世界之大,人有中外东西之别,何况凡从阴间得来的消息,只有中国人而不见外国人?难道中国的阴间跟外国的阴间也是两个分治的世界吗?其实,纪晓岚如果懂得了佛教所说“唯识所现”的道理,这一疑问,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国人的心中只存在中国型的阴间,当然现不出联合国型的阴间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6-8-2010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8-2010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不用说,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说,死人也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属活人所得。
同时,正信的佛教,对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也颇有出入。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苦趣的意思,是仗着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着超度的功能,乃是藉着超度者的善业及诵经者的修持而起的感应。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能在亡者临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作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着很大的帮助。那是由于一念的善业感应,以及临终之际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业识也将感生善处。这是物以类聚的原理,不能说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后,儿女家属以恳切虔诚之心,斋僧布施,作大善业,以其恳勤的孝心,也可感应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经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诚,如地藏救母那样的发大悲愿,愿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的众生,凭这伟大的愿力,尚可感通亡者,减少乃至灭除亡者的罪业,这不是无理的迷信,而由于是大孝心及大愿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愿力,化入感通了被超度者的业力,乃至彼此连通一气,所以能够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人的家属,若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诵经是一种修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佛经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经,万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的太少,才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诵经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死人之后,才来诵经。
再说,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坠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山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着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由于怨结不解,他们纵然已经化生鬼道,还会在人间作崇,这是通常传闻的“闹鬼”。这样的情形,须要诵经超度(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佛力引荐生善道。佛教通常称鬼道众生为“饿生”或“饿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变食施食的焰口与蒙山,对于平安鬼类的作崇,有特别显著的效验,这种功能的佛事,对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们简直没有办法。
当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场而说,事实上,向来请僧尼做佛事的中国人,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学者,但他母亲去世之后,仍到香港的寺院中做佛事,并把灵位供在佛寺中,在这一方面用不上力,所以仍抱着“祀如在”的儒家观念,寻求“慎终追远”的安慰。像这样的例子,可谓多极,如要他们完全照着佛教的观念来做,恐怕不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必须求一解决途径的一大课题。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8-2010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他人吗?
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时属于心力的感应,这在上面一节中已经大略说过。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同时,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功德,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也正是慈悲心的泪然流露。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0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成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做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死生。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熏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坠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坠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坠永远下坠。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避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道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业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坠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时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坠,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了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8-2010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往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灵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则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一位灵魂是“三魂六魄”组合的集合体了。
其实 ,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果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这在下一节中另予说明。
至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也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霎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和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察觉出来了,因为心理想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界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么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霎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么,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即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灰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借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绝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能更加详细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
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来说,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成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轮回,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规律 ,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霎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霎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霎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交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即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名烦恼的缠绕不清。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8-2010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崇拜神鬼吗?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所以,佛教所说的神不是神教所说的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说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也是凡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也有四种:天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他三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与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的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非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唱)神、摩喉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并不崇拜鬼神,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鬼神,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皈依了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8-2010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
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与灵验。在大乘佛教的中国地区,祈祷观音菩萨的灵验,最为显著。再说一个虔敬的三宝弟子,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突发的事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中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不过,佛教虽然深信祈祷的功能,但也并不强调祈祷的功能。比如佛教徒生了病,祈祷是要紧的,如果病人有自信的把握,能够凭他虔诚的祈祷,便可感应痊愈,所以,说法闻法也能医病(增含卷六及杂含卷五等),如果病人没有自信和把握,也缺乏祈祷的经验(是指效验),那就应该延医诊治了,所以,虽然在释迦世尊的当时,比丘们患了病,通常也多用医药治疗。
因此,一般相信:佛法,主要是医众生生死的心病,医药,能治血肉之躯的身病。有了病痛,祈祷是应该的,诊疗也是必须的—这是正信佛教徒的见解。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2010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
中国人用纸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痊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了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即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票,也大量发行了!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武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
至于用火焚烧,可能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的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国民间,用纸钱、用锡箔,当作钱币、当作金银,又有用纸糊蔑紮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家属可以用布施、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 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最愚痴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的作为。
可惜的是,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甚至从大陆到了台湾的佛教徒,还发明了另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红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当作鬼用的钱了。其实诵咒功效,与烧纸的作用,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咒是烧不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
再有,现时的僧尼们为人家诵经、拜忏、放焰口乃至打水陆,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箓派的道教向其所崇拜的神纸们秦疏及化符驱鬼等的迷信,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教一切都主张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则的话,纵然焚化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2010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得正确性吗?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得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一班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赎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法外,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国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三世看通了,心里也就平服了。
再说,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因的生活环境是可改造的。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轮。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 。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因果的道理听来简单,说来并不简单。佛教,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宗教。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10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00cent 于 5-9-2010 10:06 PM 编辑
佛教徒都愿往极乐世界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世界之内,有着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不成,期待转生继续修证,他们不知道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上。(见海潮音四十五卷四月号二十一页)。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念观念,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着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勒净土的安立,确是最安全最方便也最可靠的一种信仰,这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佛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10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重视神绩吗?
神绩,在佛教称为神通。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的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佛教相信一切 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而得到神通(耶教的祈祷,至其心力完全统一集中时,也是定)。但是,凡夫与神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能另加一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都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凡是决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在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的神通,佛陀却不许他们当着俗人现神通(根本杂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9-2010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十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勒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须要按照瞄准的基本动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是根本用不着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公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得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9-2010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人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伦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十九及四十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9-2010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舍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化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般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在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9-2010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信佛到成佛须要多少时间呢?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既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须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有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
其实,时间及空间的观念,乃是属于凡夫的分别作用,若到圣位的菩萨,根本不作这种比较,因为,时间与空间的施设,仅是物理世界的标志,到了纯精神界,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根本无从安立。就拿常人的梦境来说,就已不受寻常的时空所限制了,何况是出世的圣人?所以,佛经中有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劫如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三世,三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入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纳无量世界等的记载(华严经),看来似是无法相信的神话,如能客观而深切地设想一番,也就觉得不无道理了。当然,如想证实这种境界,绝非凡夫所能办到。 |
|
|
|
|
|
|
|
|
|
|
发表于 10-9-2010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