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4-3-2010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点有关外资银行的新闻:
再引入7外資銀行‧銀行業競爭升級
(吉隆坡)國家銀行將在上半年頒發7張新銀行執照,分析員認為,如果新外資銀行如所說的涉及業務與本地銀行未有正面衝突,將有利於完善國內的金融體系,同時帶動領域改革與發展,長期而言對銀行業有利,短期並不預見對本地銀行有重大衝擊。
國行總裁丹斯里潔蒂透露,將在今年5月杪或6月公佈國內銀行業開放計劃,包括發出7張新銀行執照給外資,當中包括5張傳統商業銀行執照及2張回教銀行執照。
引進新融資產品優先考慮
不過,她認為,雖然新執照與現有外資銀行執照一樣可以從事任何商業銀行業務,但優先考慮引進國內銀行仍未涉及的新領域,如綠色科技、基建、高增值活動、讓大馬可以成為平台的金融活動及跨國貿易活動等,避免與現有國內銀行業務,特別是零售銀行出現重疊。
外資銀行大舉入侵不再是“空雷不雨”,本地銀行真得有與外資銀行一較高低的本錢嗎?
分析員指出,本地銀行與外國銀行目標不相同,前者主要重視放貸,後者則放眼財富與資本管理,而隨著東盟自貿區落實,區域投資機會大增,外資銀行開拓新業務板塊將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本地金融體系。
“我們相信隨著外國金融機構進入,將可引進更多新投資產品與概念,讓大馬金融市場可以跟上全球步伐,並從龐大市場中攫取商機。”
本地銀行也可攫取新商機
目前本地銀行主力放在零售銀行,佔市場額的70%,新進的外資銀行應該不會在零售銀行方面與本地銀行爭食,而會拓展新的融資領域,這也可讓本地銀行從中學習新業務方式,從而攫取新商機。
他們認為,外資銀行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經驗及專門知識,可以強化本地銀行的公司治理、提高風險管理及國際競爭力,有助提昇銀行經營管理績效與服務水平,並帶動改革與發展。
不過,外資銀行持續湧入,也可能加劇國內銀行業競爭,但他相信本地銀行擁有強勁資產品質與資本,仍能以強穩素質應戰。
“歷經全球金融風暴洗禮,國內銀行仍能自信展現強穩的放貸率與向外拓展,足證國內銀行業實力堅強。”
僑豐投資研究分析員黃德強也表示,目前大馬已有眾多外國銀行,仍有空間容納新成員加入,並不預見外資銀行大舉進駐將對本地銀行帶來多大衝擊。
目前外資銀行有13家,本地銀行是9家。
政府是在去年4月宣佈進一步開放金融領域,並從今年開始至2011年發出7張新銀行執照及2張新回教保險執照,據悉國行現已接獲歐洲、中東與亞洲銀行申請。
印度印尼日本獅城銀行有興趣
分析員預測,已經透露對大馬市場有興趣的外國銀行,包括Baroda、Indian Overseas與Andhra3家印度銀行;印尼最大銀行集團――曼迪利銀行(PT BANK MANDIRI)也對大馬興緻勃勃,甚至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Sumitomo MitsuiBanking Corp)與新加坡星展銀行(DBS)都透露有意申請大馬新銀行執照。
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已在去年11月獲得國行發出商業銀行執照,執照是在兩國貿易協議下發出,不在這7張新執照內。
3招應對外銀強攻
外資銀行來勢洶洶,本地銀行不坐以待斃,已兵分三路積極擴充自身實力,勢要捍衛辛辛苦苦打下的大片江山。分析員預料,本地銀行有3大應對策略對抗“外資兵團”的強攻。
同時,之前部份銀行已經引進強大外資股東作後盾,加強“戰力和武器”。
分析員說,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合併壯大,適合較小型的本地銀行;其二是區域化,走出大馬,不固守國內市場,在海外另覓春天,應付國內市場被瓜分的風險。第3種方式是自我成長,自我裝備,強化本身的強勢和服務產品表現,不懼任何外來挑戰。
●合併壯大
面對財雄勢大的外資銀行,資產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內銀行唯有透過合併“聚沙成塔”,將實力急速提昇應對,市場預料第二波銀行合併成形中。
當中豐隆銀行(HLBANK,5819,主板金融組)便計劃併購國貿資本(EONCAP,5266,主板金融組)保持競爭優勢,擴大營運版圖。據傳,安聯金融(AFG,2488,主板金融組)和艾芬控股(AFFIN,5185,主板金融組)同樣對國貿資本虎視眈眈。
這些較小型的銀行,在短時間內難以立刻壯大,併購是自我武裝最快的方式。
●走向區域
國內銀行業趨向飽和,本地銀行也積極出走擴充競爭和資產實力,當中聯昌集團(CIMB,1023,主板金融組)和馬來亞銀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組)均透過併購,進軍印尼,聯昌還在泰國立足,而馬銀行則分別在巴基斯坦和越南涉足,打起“區域銀行”口號。
大眾銀行PBBANK,1295,主板金融組)、豐隆銀行、艾芬控股和興業資本(RHBCAP,1066,主板金融組)也紛紛將業務版圖擴大至印尼、中國等市場。
●自我成長
正當領域同儕積極向外擴充,也有國內銀行秉持“靠別人做完100件事,不如靠自己做好一件事”的宗旨,依靠內部業務成長擴充競爭實力,當中大眾銀行就是最佳例子。
大眾銀行首席營運員梁覺誼早前指出,現階段無意展開併購,將貫徹落實內部成長策略,更放眼全年取得15%貸款成長,以及相符的零售存款成長。
引進外資股東為後盾
興業資本也通過轉型變身東盟三大;安聯金融很早以前就引入新加坡的淡馬錫為股東,作為強勢後備戰力;艾芬控股也有香港東亞銀行為大股東,找機會插足中國;大馬投資(AMMB,1015,主板金融組)則有澳紐銀行為大股東,積極增加服務和產品。
國貿資本原本也引入香港的博智資本,但最近反而因為豐隆併購引爭端。
星洲日報/財經‧2010.03.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