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2-10-2007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將合併海南及西昌發射基地
http://news.yam.com/cna/computer/200710/20071022880438.html
(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香港「大公報」引述北京消息人士說,中國海南省文昌市新航太發射場建成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與之合併,主體搬遷至文昌市,形成南有「文昌--西昌」,北有酒泉、太原的衛星發射新格局。
報導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與文昌新發射場合併後,「文昌--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將升格為正軍級。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副軍級單位。
報導指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由中國幾代航太人、解放軍官兵建設而成,體系完整,工作、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基地合併後,該中心原有的發射裝備及場地不會廢棄,並將隸屬於新的發射基地,承擔部分發射任務。
消息人士說,目前中國擁有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衛星發射中心,三個中心地域與地理方位不同,承擔的發射任務也不同。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要用於中低軌道和高傾角軌道的科學實驗衛星及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要用於廣播、通信和氣象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而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適合發射多種衛星,特別是地球低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消息人士說,新的文昌航太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太器的發射任務。
消息人士認為,文昌及西昌兩處衛星發射中心均適於發射各類「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相同,但文昌緯度較低,更具優勢。 |
|
|
|
|
|
|
|
发表于 22-10-2007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blackbird 的帖子
(但是我偷偷告诉你,我想做飞机的structural analysis 多过 satellite)
祝福您,但愿成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07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嫦娥一號24日傍晚升空.預計31日進入軌道奔月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23198
(北京訊)中國國家航天局週一宣佈,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計劃於本週三(24日)至週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首選發射時間為週三傍晚6時左右。
航天局發言人李國平表示,目前“嫦娥一號”衛星以及“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已轉入發射區,各項測試正常,滿足技術條件要求。
據新華社指出,“嫦娥一號”發射後,將在地球軌道上經歷3次調相軌道變軌,預計10月31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始奔向月球。
李國平透露,嫦娥一號衛星預計11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經歷3次近月制動後,進入127分鐘工作軌道,並且預計在11月下旬傳回第一張月球圖像。
他說,“嫦娥一號”發射活動已邀請部份國外航天局的代表現場觀摩,中國願與國際同行開展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07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發現”號成功發射升空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mp;sdate=2007-10-24
(美國佛州•卡納維拉爾角訊)載了7名太空人的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週二上午11時38(大馬時間晚上11時38分)成功發射升空,飛往國際太空站進行太空任務。
“發現”號在發射9分鐘後,已成功進入地球軌道。
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發現”號發射幾分鐘前,發現該太空梭外含有一個冰塊,但決定這不會威脅太空梭的安全,讓太空梭如期發射。
NASA官員指出,這個在液體氧氣供應電索末端的冰塊,長度是10公分,厚度則是1.2公分,不會危及太空梭和太空人員的安全。
7名太空人當天上午8時左右即已穿好太空裝,進入太空梭內。
“發現”號此番任務是運送“和諧艙件”前往國際太空站,以便歐洲和日本以後能夠在太空站設立各自的實驗室。
此前,由於出現雲層問題及下雨,導致“發現”號可能押後發射;不過,NASA最終決定,基於風險不大,“發現”號可如期發射。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4)
-----------------------------------------------------------------
太空梭升空
美國佛州卡納維爾角甘迺迪太空中心二十三日發射發現號太空梭,火焰與煙霧四竄非常壯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07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升空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4/19/mywc.html
(法新社北京二十四日電) 中國首枚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今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揭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新里程。
「嫦娥一號」於晚間六時五分零四秒由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升空,飛向距離地球四十萬公里的月球,展開為期一年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一號」成功升空,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之後第四個對月球展開全面探索的國家。
中國國家航天局發言人日前表示,如果一切正常,「嫦娥一號」可望於十一月間發回第一張月球照片。
中國的專家指出,「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後,將先繞地球飛行四至六天,經過三次加速後,進入第二個飛行階段,用四天半時間飛往月球,並在距離月球表面兩百公里的軌道上繞月一年,對月球進行全方位探測。
專家表示,到達目的地之前,「嫦娥一號」將沿途探測並收集四萬公里至四十萬公里之間的地月空間環境數據。

-------------------------------------------------------------------
中國•嫦娥一號順利發射.圓千年探月夢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42703
(北京訊)中國首枚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如期在週三傍晚6時零5分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圓中國人千年探月夢想。
這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顆人造月球衛星。
中國是繼美國、前蘇聯(現在的俄羅斯)、歐洲、日本之後,成為第五個發射探月衛星的國家。
衛星順利升空後,已飛出大氣層,運載火箭二級和三級亦已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衛星指揮控制已經轉入北京飛控中心。
衛星準確進入近地點205公里,遠地點50930公里的橢圓型繞地球軌道。
預計衛星在10月31日脫離地球軌道,11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月底會傳送首批月球影像,任務會預計1年。
為實現今次科學任務目標,此次繞月探測飛行共在衛星上安裝了8種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X射線譜儀,γ射線譜儀、干涉成像光譜儀、微波探測儀、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
“嫦娥一號”升空也宣告亞洲國家的太空競賽經已掀開序幕。日本之前發射了“月亮女神”衛星,而印度不久後也將加入這場國際太空競賽,新德里目前已預定明年4月發射自製第一顆小型無人繞月探測器“月球飛船一號”。
“嫦娥”一年後命運未定
對“設計壽命1年”的“嫦娥一號”衛星來說,1年後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中國國防科工委有關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透露,尚未確定。
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所謂“嫦娥一號”衛星的壽命,主要是指衛星上的燃料支撐時間。
他說,衛星在距離月球200公里的工作軌道上運行,須不斷地進行姿態調整,而發動機的工作就得消耗燃料。
他指出:“衛星燃料一旦消耗完畢,將無法對它進行控制。按照它自己的軌道運行,最後會掉到月球上去。
目前已有不少專家提出想法,如果衛星在發射飛行過程中一切都很順利的話,當到達1年的設計壽命期限時,衛星依然有若干公斤的燃料,不妨嘗試加力使它直接撞擊月球表示。
但胡浩表示,至今為止,這些只是設想,而且是建立在多個假設條件下的設想。
他說:“對現在而言,‘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實施科學探測目標是最重要的。其1年後的命運,現在尚未確定。”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5)
-----------------------------------------------------------------------
大陸首顆繞月衛星 嫦娥一號升空
大陸首顆繞月衛星,已經在10月24日,晚上6點5分,順利升空;而登月後,將執行4大項任務,包括重拍月球3D圖像、探測月球厚度,還有最受矚目的是要探測新能源。
司儀:「3、2、1,點燃!」
點燃發射器,大陸首顆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升空,歷史性的一刻,控制中心的所有人員嚴陣以待,2分鐘左右的時間,火箭快速衝破雲層,飛向天際。司儀:「西昌154正常,西昌154,升空正常。」
地面人員持續監控,不敢大意;早在幾天前,四川西昌發射基地,一再進行最後檢查確認,畢竟這是大陸首顆自製的繞月衛星,邁入太空時代,意義非凡。
而登月後,將執行4大項任務,包括重拍月球3D圖像、探測月球厚度,還有最受矚目的是要探測新能源。
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這確實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因為它必須繞經地球,大約7天的飛行,在從地球到月球飛5天的時間,還要2天整合。」
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後,會在10月31日,開始奔向月球,在11月下旬傳回第一張衛星照片,而這項工作將進行一年的時間,正式為大陸探月工程揭開緒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07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難度大風險高投資高 尚無載人登月計劃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50768
(北京訊)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升空後,國防科工委有關人士明確表示,中國尚無載人登月的計劃和時間表。
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說,諸多權威專家也普遍表示,載人登月工程的實施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科學需要、工程投入等,從目前看,時機尚未成熟。
他說:“載人登月工程難度大、風險高、投資高,絕對不是光憑主觀熱情或加快步伐就能輕易開展的。”
離載人登月之路尚遠
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從科技能力的角度看,中國離載人登月之路仍有很長的距離。掌握足夠的運載技術是人類走進深空及實施載人登月的基本條件,但在這方面,中國現有運載能力尚難以滿足。
目前,中國研製成功的12種型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其運載能力與實現載人登月的要求相比,還存在相當差距。
中國正加緊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可大幅度提高火箭運載能力,能將25噸重的航天器送到近地軌道,把14噸重的航天器送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但專家表示,一方面,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需要數年後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即使是新一代運載火箭,仍不具備將航天員送往月球的能力,或者說只能為航天員提供載人登月的“單程票”,能去而不能返。
運載能力的短缺僅僅是一個方面。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表示,從載人航天到載人登月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包括航天員出艙、航天器對接、月面返回、月面生存等。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5)

--------------------------------------------------------------------
吳岸明:探月活動展現中國成為太空強權實力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5/58/mzze.html
中國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24日晚上宣布,「嫦娥一號」衛星準確入軌,這次發射圓滿成功。
「嫦娥一號」是中國第一枚探月衛星,於24日晚上6時05分04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展開對月球長達一年的科學探測任務。中國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及日本之後,第4個對月球展開全面探索的國家。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吳岸明博士,24日接受央廣新聞部專訪時表示,目前全球的太空強權排名次序,大約是俄國、美國、日本、中國、法國,此外,印度也有急起直追的趨勢。在太空強權之中,亞洲國家就佔了3個。今年9月,日本發射探月衛星「輝夜姬」;中國則是在10月發射「嫦娥一號」;印度也預定在明年發射探月衛星。雖然中國這次探月活動的所有科學實驗並非新的項目,但是非常明顯的是,中國希望藉此發射,展現中國已經成為太空強權俱樂部一員的企圖心。
吳岸明說:
『當然月球就是一個很自然的、就是自然衛星,我們人造的衛星就是幾噸、幾千公斤左右,一個月球就相當於十六分之一地球那麼大,所以月球就是一個天然基地,在上面很適合做科學實驗、天文觀測,甚至可以做星際轉運站。當然科學價值也是很高,就是從月球可以了解更多的地球。那另外也有一些比較奇怪的想法,就是說地球可能會互相毀滅,所以地球上比較珍貴的東西也許要放在月球,因為放在月球上可以保存幾億、幾萬年,因為月球上污染少、生物細菌也沒有,所以可以保存很多東西。』
從太空紀元開始至今50年來,探月活動似乎在一時之間成為亞洲各國互相較勁的舞台。中國計劃在2018年登陸月球,而美國也預定於2020年重返月球,顯示出美國擔心,在未來的10年、20年,中國的太空實力可能超越美國。
吳岸明指出,中國目前是一個新興國家,傳統包袱比較小,在太空科學發展上可以學習美、俄的經驗勇往直前,相較於中國,美國就顯得有點躊躇不前,未來中國也將躋身全球第一的太空強權。
------------------------------------------------------------------------
日、中探月衛星可能在月球附近碰面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5/1/n01v.html
日本和中國最近相繼發射了「探月衛星」,日本宇航機構負責人指出,日本的「月亮女神」跟中國的「嫦娥一號」,有在月球附近碰面的可能。
日本「月亮女神」探月衛星在繞地球近一個月後,已離開繞地軌道衝向月球。「嫦娥一號」也將在11月5日進入繞月軌道,成為繞月衛星。
不過,由於中、日雙方所設定的研究目的有所不同,因此所選擇的繞月軌道也不同。日本「月亮女神」的軌道是橢圓形的,遠月點123公里,近月點80公里,而「嫦娥一號」的軌道則是圓形的,預計距離月球表面200公里。
兩者同時繞月,會不會出現平行繞月的現象呢?日本專家說,一定會出現平行觀測的現象,但不會經常發生。
另外,兩顆衛星都肩負拍攝月球表面的任務,距離月球更近的「月亮女神」會不會擋住「嫦娥」的視線呢?專家說,這個無須顧慮,因為即使月亮女神出現在嫦娥的鏡頭裏,也只不過是很小的一個點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07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07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國大學微衛星 最快2010年發射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4/78/mzah.html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國家實驗研究院副院長王永和昨指出,根據我國發展微衛星的中程計畫,預計最快二○一○年發射第一顆由淡江大學、成功大學製作的大學微衛星,展現台灣太空科技自主能力。
太空中心代主任王永和表示,二○一○年的大學微衛星屬於功能較簡單的微衛星,上面裝載兩顆微衛星,可照射衛星雲圖、量測地震電磁波,並進行衛星導控原件技術試驗,而二○一二年由太空中心製作的自主發展微衛星,雖然僅五十公斤,但功能先進且系統複雜,相當於兩百公斤大型衛星。
立法院昨天審查中研院及國科會明年度預算,分別統刪五千萬、一點四億元後通過;立委賴士葆表示,願意大力支持台灣發展衛星,但批評福衛二號不符成本效益,也對福衛三號六顆微衛星傳出半數失效有意見。
王永和指出,福衛三號六顆微衛星雖僅有半數維持正常運作,已經算是不錯,包括中、美等國,都曾發生衛星發射後無法正常運作情況。國科會主委陳建仁表示,福衛二號以服務為主,不是商用導向,可用於監測國家土石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10-2007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研究自制人造卫星
Malaysia to build own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reports
http://www.spacemart.com/reports ... te_reports_999.html
by Staff Writers
Kuala Lumpur (AFP) Oct 24, 2007
Malaysia's government will build its own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to be used for internal security and defence purposes, reports said Wednes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er Jamaludin Jarjis told the official Bernama news agency that the satellite project was a natural progression after Malaysia entered the space age this month.
Its first astronaut, Sheikh Muszaphar Shukor, blasted off aboard a Soyuz space craft and visite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n a program linked to the billion-dollar purchase of Russian fighter jets.
Although Malaysia already has a privately-owned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Measat, a government-owned one was required to keep up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he minister said from Moscow.
Jamaludin told the New Straits Times that the satellite would boost Malaysia's security and be more cost-effective.
"Currently we depend on NASA satellites to transmit voice and visual data. Our armed forces and police would benefit from greater security through the use of our own satellite and the public from the faster speed of data transmission," he said.
Jamaludin said he would present the proposal for Cabinet approva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謀10年內太空船登月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71028/tam1.htm
【明報專訊】日本政府宣布,將在2010至2015年間進行無人太空船登月計劃。下一步的探月計劃名為「月亮女神2」,由登陸器、
裝有機械臂的小型探測車和圍繞月球運行的傳輸衛星組成,調查月球表面和地質構造,耗資約34億港元。
新華社
-------------------------------------------------------------------------------------------
日本•2015年落實探月計劃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t.phtml?sec=4&sdate=&artid=200710271938
日本•2015年落實探月計劃
updated:2007-10-28 11:17:43 MYT
(東京訊)日本媒體週六(27日)報導,日本計劃在2015年落實無人駕駛探測器登陸月球計劃。
日本主流報章《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報導,教育、文化、體育、科學及科技部週五(26日)決定,目標在2015年讓“月亮女神”2號登陸月球。
日本於9月14日發射了首枚“月亮女神”探測器,官員稱這是繼“美國阿波羅”後最大規模的探月計劃。
報導指出,有關探測行動將耗費500億日圓,包括一個不載人著陸器、探索地球表面的探測器和一個傳送資料的小衛星。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8)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28-10-2007 03:2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發現號與太空站接合 史上首次全由女性指揮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6/19/n23y.html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五日電)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今天與國際太空站完成接合,準備進行為期兩週的太空站建造工作,也為歐洲與日本兩個實驗室的架設預作準備。此次任務也是太空探險史上,太空船與國際太空站的領導工作首度同時由女性負責。
四十六歲的發現號指揮官梅洛伊,率領六名發現號太空人浮進太空站之後,擁抱四十七歲的太空站領導人惠特森。
稍早梅洛伊進行兩項不易處理的動作。她讓發現號在太空站附近做了後空翻,讓太空站拍攝發現號機腹照片,檢查隔熱板是否有損壞,接著以每秒三公分超級緩慢的速度,讓發現號與太空站進行最後的接合動作。
梅洛伊在航太總署實況轉播的電視中表示:「現已確認接合。」
梅洛伊是美國空軍上校退役,也是太空梭計畫二十六年來,第二位指揮太空梭的女性﹔惠特森則是首位主掌國際太空站的女性。
發現號繞著地球追逐國際太空站四十八小時後,趕上在地球軌道上繞行的這個太空實驗室。同行的有歐洲太空總署義大利籍太空人納斯波利。
發現號二十三日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此行任務包括載運和諧號太空艙至國際太空站,並把它安裝在這個太空站上。
這個太空艙將使未來兩個日本和歐洲的科學實驗室得以加裝在國際太空站上。
--------------------------------------------------------------
美國•“發現”號與國際太空站銜接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60730
(華盛頓訊)美國“發現”號週四(25日)和國際太空站順利對接,並締造了歷史。
“發現”號女指揮官梅爾羅伊和太空站女指揮官惠特森擁抱,是歷來首次同時由女性掌控太空梭和太空站。
“發現”號在接合前曾經翻轉機身,讓太空站上的太空人協助‘發現”號機身拍照。這些照片會傳送返美國太空總署,以查看機身隔熱瓦片有否損壞。
“發現”號此行任務包括載運“和諧”號太空艙至國際太空站,並把它安裝在這個太空站上。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6)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展開變軌程序.嫦一開始科學探測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262248
updated:2007-10-27 11:33:57 MYT
(北京訊)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衛星軌道改變的參數已經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注入衛星。
“嫦娥一號”在週五(26日)傍晚停止旋轉,衛星進入第一次近地點變軌程序,並開始科學探測,進展順利。
“嫦娥一號”在下週一和週三,還有兩次近地點變軌,然後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正式向月球飛去。11月5日左右到達距離月球200公里位置,進入繞月飛行工作軌道,開展歷時一年探測。
中7富豪報名太空遊
與此同時,“嫦娥一號”升空,帶動中國新一波太空熱潮。
《北京晨報》週五報導,已經有7名中國富豪報名參加“維珍銀河”太空遊。
取得“維珍銀河”太空遊大中華區獨家代理權的“胡潤百富”總裁胡潤表示,7位報名者是6男1女,身份是清一色的企業家,其中3人來自浙江。他們中至少有兩人有望一圓太空夢。
“維珍銀河”太空遊的整個航程長約3個半小時,其中有半小時航程在太空中完成。而每位參加“太空遊”的遊客費用大約為20萬美元。若一切正常的話,“太空船二號”的首次商業飛行將在2009年下半年啟動。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27)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發現號」與太空站接合 首次由女太空人指揮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6/17/n3nl.html
美國太空梭「發現號」發射48小時後,在25日與國際太空站完成接合,而這次任務中最特別的,就是在人類太空探險史上,第一次由兩名女性太空人梅爾羅伊、惠特森來負責太空梭與國際太空站的領導工作。
經過兩天的飛行,美國「發現號」太空梭25日抵達國際太空站後,此次任務號稱是國際太空站打造以來最艱鉅的一次,因為「發現號」攜帶一個重達16噸、外型有如校車巴士大的合諧號模組,成功的與太空站連結。
「發現號」在連結之前,先後空翻讓太空站拍攝機腹照片,檢查隔熱板有無損壞,接著以每秒3公分緩慢的速度,與太空站進行接合動作;而此次任務最特別的,就是「發現號」是由女太空人梅爾羅伊指揮、太空站由女太空人惠特森負責,這是人類探索太空50年來,史上第一次同時由兩位女性掌控任務。
「發現號」未來兩個星期將進行太空站建造工作,也為歐洲和日本兩個實驗室的架設預作準備。
-----------------------------------------------------------------
美國太空人展開太空漫步組裝和諧號太空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6/19/n3jo.html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六日電)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宣布,兩位太空人今天從停泊在國際太空站的美國太空梭發現號展開太空漫步,從酬載艙移出巴士大小的「和諧號」太空艙模組。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太空人帕拉辛斯基及惠洛克上午六時零二分展開太空漫步。這次太空漫步預定進行六個半小時。
歐洲太空總署的義大利太空人納斯波利在發現號內協調這次太空漫步,協助引導太空梭外的太空人。
他的同僚威爾森、安德森及塔尼則操縱國際太空站上加拿大製的機械手臂。
在發現號太空梭停泊在國際太空站為期兩週的任務期間,太空人預定進行五次太空漫步,創下新紀錄。
他們的任務包括安裝和諧號太空艙模組、移動一個十六噸重的桁架和架設第三套發電用的太陽能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發現號太空人完成六小時太空漫步任務(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7/19/n442.html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六日電)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表示,兩名美國籍太空人今天成功完成五次太空漫步當中的第一次任務,將一個太空艙模組放到一個複合式建築體內,以擴充國際太空站。
NASA表示,太空人帕拉辛斯基和惠洛克從上午六時零二分(台灣時間二十六日下午六時零二分),比原定時間提早三十分鐘展開作業。
他們在台灣時間二十七日凌晨零時十六分,約六小時十四分鐘後回到太空艙中,成功的將重十四點三噸、體積如巴士大小的「和諧號」太空艙模組,從發現號太空梭上移出。
這個新的二十四呎(七公尺)長的模組,將和預定在未來幾個月內送到國際太空站的日本及歐洲科學實驗室結合在一起。
在為期兩週的國際太空站任務中,「發現號」太空梭上的太空人將進行創紀錄的五次太空漫步任務,總計花費時間約三十小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國際太空站新模組開啟 二次太空漫步將展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28/19/n5wk.html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七日電) 太空人今天首次進入剛在國際太空站上新設置定位完成的太空艙模組,而其他從事任務的太空人也正準備展開第二次太空漫步任務。
義大利籍太空人納斯波利和國際太空站美國籍指揮官惠特森,在上午八時二十四分(台灣時間晚間八時二十四分)共同打開「和諧號」太空艙模組的艙門,開始為它未來的工作任務展開準備。
太空梭「發現號」任務經理拉布羅德告訴媒體記者:「就今天而言,最大的活動就是讓空氣開始流通」。
有如巴士大小的太空艙模組在發現號第一次太空漫步任務中與國際太空站連接起來,這個模組最終將與兩個在未來幾個月送到國際太空站的日本及歐洲的科學實驗室結合在一起。
拉布羅德評估這次任務指出:「一切都極為順利」,「我們將繼續推進任務,明天將是重大的日子」。
明天的太空漫步任務將由美國籍太空人帕拉辛斯基以及塔尼擔任,他們將把支持一組重要太陽能板的一個衍架移動到新位置,為未來迎接組合新實驗室做準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岸明:探月活動展現中國成為太空強權實力
http://news.yam.com/rti/computer/200710/20071025889042.html
中國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24日晚上宣布,「嫦娥一號」衛星準確入軌,這次發射圓滿成功。
「嫦娥一號」是中國第一枚探月衛星,於24日晚上6時05分04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展開對月球長達一年的科學探測任務。中國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及日本之後,第4個對月球展開全面探索的國家。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吳岸明博士,24日接受央廣新聞部專訪時表示,目前全球的太空強權排名次序,大約是俄國、美國、日本、中國、法國,此外,印度也有急起直追的趨勢。在太空強權之中,亞洲國家就佔了3個。今年9月,日本發射探月衛星「輝夜姬」;中國則是在10月發射「嫦娥一號」;印度也預定在明年發射探月衛星。雖然中國這次探月活動的所有科學實驗並非新的項目,但是非常明顯的是,中國希望藉此發射,展現中國已經成為太空強權俱樂部一員的企圖心。
吳岸明說:
『當然月球就是一個很自然的、就是自然衛星,我們人造的衛星就是幾噸、幾千公斤左右,一個月球就相當於十六分之一地球那麼大,所以月球就是一個天然基地,在上面很適合做科學實驗、天文觀測,甚至可以做星際轉運站。當然科學價值也是很高,就是從月球可以了解更多的地球。那另外也有一些比較奇怪的想法,就是說地球可能會互相毀滅,所以地球上比較珍貴的東西也許要放在月球,因為放在月球上可以保存幾億、幾萬年,因為月球上污染少、生物細菌也沒有,所以可以保存很多東西。』
從太空紀元開始至今50年來,探月活動似乎在一時之間成為亞洲各國互相較勁的舞台。中國計劃在2018年登陸月球,而美國也預定於2020年重返月球,顯示出美國擔心,在未來的10年、20年,中國的太空實力可能超越美國。
吳岸明指出,中國目前是一個新興國家,傳統包袱比較小,在太空科學發展上可以學習美、俄的經驗勇往直前,相較於中國,美國就顯得有點躊躇不前,未來中國也將躋身全球第一的太空強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0-2007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proton 火箭发射成功
成功发射三枚俄罗斯导航卫星系统的导航卫星。
15000里高度,倾斜度为64。8。
随同的包括另外一枚日本卫星。
9月5日的意外主要原因是因为第一和第二推进阶段层的电线控制出现问题。
续上一次意外,kazakhtan政府将会向俄罗斯政府征求6千万赔偿。
Russia's Proton Rocket Roars Back into Action
http://www.space.com/missionlaun ... returntoflight.html
Just 51 days after a stage separation failure threatened to put a wrinkle in the Proton rocket's launch schedule, the heavy-lifting Russian vehicle returned to space during a Friday blastoff to loft three navigation satellites.
Liftoff of the Proton was at 0735 GMT (3:35 a.m. EDT) from Baikonur Cosmodrome, Kazakhstan. A Block DM upper stage fired twice to place the trio of Glonass satellites into the planned orbit.
Spacecraft separation occurred on schedule about three-and-a-half hours after launch, according to the Russian Space Agency.
The Proton was targeting an orbit about 12,000 miles high with an inclination of approximately 64.8 degrees.
The successful launch was the first flight of the Proton since a Sept. 5 failure that was blamed on a faulty cable responsible for routing stage separation commands to pyrotechnic bolt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of the booster.
The botched launch was carrying a Japanese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under the auspices of International Launch Services, the international firm that markets the Proton to commercial customers.
An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 cleared the rocket for future flights, and ILS plans to resume commercial missions with the launch of SIRIUS 4, a European communications craft, at 2240 GMT (5:40 p.m. EST) on Nov. 17.
The Kazakh government placed a ban on further Proton launches from Baikonur after last month's rocket crash, but the moratorium was lifted earlier this week. Kazakhstan is seeking a $60 million payment from Russia for damages from the September failure, according to the Novosti news agency.
The satellites launched aboard the Proton Thursday will begin missions to replenish Russia'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constellation, that nation's counterpart to the U.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he Glonass fleet provides users with precise information on their location, velocity and time. Civilian users can use Glonass data to determine elevation and positioning data within about 200 feet, according to the Russian Space Agency.
The Glonass constellation is divided among three orbital planes, each consisting of up to eight satellites. Ten spacecraft in the fleet are currently operating, not including the satellites launched Friday. Three more craft in the Glonass fleet are temporarily turned off for maintenance, according to a Russian Space Agency Web site.
The active satellites have been operational for an average of nearly two-and-half years. The flotilla includes two generations of Glonass spacecraft models with lifetimes of three and seven years.
Russian officials expect further launches will expand the Glonass program to its full complement of 24 satellites, which would provide uninhibited global coverage to military and civilian users. |
|
|
|
|
|
|
|
发表于 31-10-2007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空時代50週年 各國先後探月展實力
10月4日是人類進入太空時代50週年的日子,蘇聯在50年前成功地發射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SputnikI)」。俄國的這項創舉震驚全球,也對當時發射衛星失敗的美國造成極大壓力,隨後也開啟了太空競賽時代。今年9月,日本發射探月衛星「輝夜姬」;中國隨後在10月成功發射嫦娥一號;印度也預定在明年發射探月衛星。一時之間,探月活動成為各國展現太空實力的重要指標。
◎亞洲國家紛紛搶進太空俱樂部
中國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24日晚上宣布,「嫦娥一號」衛星準確入軌,這次發射圓滿成功。「嫦娥一號」是中國第一枚探月衛星,於24日晚上6時05分04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展開對月球長達一年的科學探測任務。中國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及日本之後,第4個對月球展開全面探索的國家。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吳岸明博士表示,目前全球的太空強權排名大約是俄國、美國、日本、中國、法國;此外,印度也有急起直追的趨勢。在6個太空強權之中,亞洲國家就佔了3個。雖然中國這次探月活動的所有科學實驗並非新的項目,但是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希望藉此展現,中國已經成為太空強權俱樂部一員。
吳岸明說:『現在,就是50年後,就是從太空紀元開始到現在50年,亞洲在突然間就變得非常熱,在太空方面競爭非常激烈:日本、中國、印度。』
◎太空科技發展帶動國力提升
50年來,美國始終在太空研究中名列前茅,獨領風騷;不過,其他各國也不遑多讓,除了俄羅斯之外,歐洲、日本、中國、印度都在急起直追。台灣大學物理系天文研究所教授孫維新指出,目前各國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方向,一個是科學研究,另外一個是載人飛行。太空研究涵蓋了許多層面,同時可以促進各種產業的進步,其中當然包括軍事發展。
孫維新說:『我想每一個對太空科學、科技發明有興趣的國家,都免不了有軍事的內涵在裡面,這本來就無可厚非,今天換成台灣自己來發展也是一樣的;但是,太空科技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帶來很多基礎工業以及很多精密工業,對整個國家的國力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吳岸明也認為,太空探測與人類科學與科技的巨大突破脫離不了關係,尤其在火箭、物理、天文、與電子通訊等領域。
吳岸明說:『太空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就是講說探測嘛!那探測自然而然就跟科學活動息息相關,甚至於是一模一樣的,它一定會有一些突破,那這些突破也一定會帶動整合型的技術,或者是高品質的技術。』
◎月球離地球最近成太空實驗首選
美國早在1969年就發射載人太空船「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並已經持續在探測火星;不過最近幾年,登陸月球似乎再度成為熱門話題。美國計畫在2020年重返月球,中國則是宣稱,要在2018年登陸月球。
吳岸明說:『當然月球就是一個很自然的、就是自然衛星,我們人造的衛星就是幾噸、幾千公斤左右,那一個月球就相當於十六分之一地球那麼大,所以月球就是一個天然基地,在上面很適合做科學實驗、天文觀測,甚至可以做星際轉運站,那當然科學價值也是很高,就是從月球可以了解更多的地球。那另外也有一些比較奇怪的想法,就是說地球可能會互相毀滅,所以地球上比較珍貴的東西也許要放在月球,因為放在月球上可以保存幾億、幾萬年,因為月球上污染少、生物細菌也沒有,所以可以保存很多東西。』
孫維新則指出,重新考慮登月,可以帶動整個尖端科技工業,同時也可以研究人類轉往太空生活的可行性。
孫維新說:『我覺得這有好幾層原因,當然第一個,在登月的過程中,的確會提供許多就業機會,然後發展尖端科技;另外一個也是人類在地球上面幹的壞事太多了,真的需要開始把眼光放遠,然後去研究,到底往太空發展,未來人類是否還有其他什麼機會。那當然,月球離地球最近,成為第一個試金石,讓我們可以嚐試一下,人類是否可以離開地球,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試著去生活。』
◎載人登月工程難度遠大於探月
美國的軍事問題評論員庫庫魯指出,「嫦娥一號」的發射是中國軍事戰略最新的一步,而這個行動無疑將讓中國在太空領域內跟美國並駕齊驅。他呼籲美國政府,特別是美國軍事當局,認真分析中國探月衛星發射所傳達的軍事意義。
台大天文所教授孫維新指出,如果中國真的能夠按照目前的規劃,在2018年成功登陸月球的話,其中所代表的技術上的進步以及尖端科學的研發,又將是另一個層次的事情了。
孫維新說:『中國大陸在最近這些年,在太空方面的發展的確是飛速,我想大家可以看得到神舟系列:神舟1號、2號、3號、4號,間隔的時間都非常短,到了5號、6號載人的成功,讓大家知道中國已經有這個能力把人送到了軌道、再把他帶回來。那這個發展的速度,遠超過美國當年發展的速度。當然美國人也有酸葡萄心理,美國人是說,中國想要做的事情,美國早在40年前就做過了;但問題是,中國大陸還有好多目前正在規劃的事情,以現代的尖端科技來看,都是當年美國做不到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各個國家在太空的競爭,在月球研究方面的競爭,還相當激烈。』
吳岸明認為,載人登月工程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科學需要、工程投入等,相對於探月工程,載人登月工程的難度比較高。
吳岸明說:『一般航太的技術像推進、導控、材料、通訊這一些技術,都在登月的任務上面顯現出來,那當然你要跨一個星球,譬如說從地球到月球,那天文學的基礎也一定要很好,那另外就是說系統工程技術方面,就是火箭、衛星還有這個長程、長期的監控,還有這個外星的影像處理。』
◎「嫦娥一號」奔月志在軍事用途
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葛里芬日前表示,中國這次可能會搶在美國之前登陸月球。葛里芬的坦率發言震撼了太空界人士,但是許多圈內人都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中國在太空計畫方面野心勃勃,這也再次證明,美國已經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強國,如果美國繼續認為自己是唯一的超級大國,那簡直是自欺欺人。
此外,中國在開發太空事業方面動作頻繁,加上中國進行太空發射的失敗次數很少,這說明中國在開發太空過程中,取得相當扎實的進步。中國這次成功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更有助於中國建立國家飛彈防禦計畫,各界應該思考「嫦娥一號」升空背後的軍事意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10-2007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國際太空站太陽電板破損 恐影響太空站用電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31/19/nca7.html
(法新社華盛頓三十日電)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號太空人日前為國際太空站重新裝配太陽能天線電池板時,電池板出現破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昨天檢視電池板破損處,了解造成原因。
國際太空站主管蘇弗瑞迪尼表示:「工作團隊正在開會檢視許多照片,瞭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問題。」
「我們還不清楚是什麼問題,一旦我們了解問題所在,就可以討論下一步做法。」
NASA電視轉播即時畫面顯示,太空人重新裝配太陽能天線上三十一個太陽能板任務快完成時,其中一個電池板的邊緣破裂。這項任務由位在地球上的任務管制單位指揮。
國際太空站太陽能天線雙翼展開時長達七十六公尺。太空人稍早成功安裝用以旋轉調整太陽能電池板列陣的桁架,然後再將太陽能天線重新定位,但在安裝太陽能天線時,太陽能板破裂。
蘇弗瑞迪尼估計破損部分約九十公分,並說太陽能天線目前提供太空站所需約百分之九十七的能源。
------------------------------------------------------------------
檢查太空站受損裝置 美太空梭延後一天返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30/19/nbnn.html
(法新社華盛頓三十日電)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今天表示,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將延長一天任務,以便更仔細檢查國際太空站上受損的太陽電池板旋轉接頭。
國際太空站主管蘇弗瑞迪尼昨天作成這項決定,並於今天透過休士頓任務控制中心傳達給發現號太空人。
在太空總署為延長太空梭任務進行準備之際,發現號上的兩名太空人今天在國際太空站外展開總共五次的第三次太空漫步。
在不到三小時內,太空人帕拉辛斯基和惠洛克就成功連結六號埠桁架,重達十六噸的該巨大金屬桁架,是為國際太空站安裝第三具太陽能天線所不可或缺的。
太空總署電視台表示,太空人接著開始移除桁架上電子裝備箱的護罩,在桁架就定位後,另一太陽電池組列預定今天稍後展開。
在預定十一月一日進行第四次太空漫步期間,太空人將仔細檢查攸關重要的太陽電池板旋轉接置,太空人先前在前天進行太空漫步時,發現細小金屬削屑及旋轉接頭不尋常磨損現象。
這項檢查將需進行太空漫步超過六小時,因此發現號改為預定十一月七日而非六日返回地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1-10-2007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天津研製“長征五號”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 ... ;artid=200710311677
(北京訊)據報導,中國將在天津興建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
官方英文《中國日報》報導,“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在天津研製,並將在海南島新建的發射中心發射。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吳燕生表示,由於火箭體積過於巨大,不適合利用火車運送,為了方便海運而選擇在海南島發射。
他說,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在天津奠基,必將對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撐。
他指出:“這項計劃預料將滿足太空科技發展的需求,以及在未來30至50年和平使用太空發展。”
他說:“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對於中國鞏固和加強航天大國地位、推動航天技術產業化、進一步參與國際合作、促進中國航天事業長遠發展等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星洲日報/國際•2007.10.31)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