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6-12-2006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3-2007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述气功效应中的中医理论机制
气功虽涉及许多学科,但与中医学关系最密切。古代医学家大多通晓养生之术,而气功家也深知医药之理。一方面中医基础理论是组成气功理论的重要部分,起着 指导练功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练功实践获得的实际感受,更可加深对机体阴阳、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及气化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这种实践与 理论相互间的反复作用,气功效应的中医机制也逐渐被总结提炼出来:气功主要通过调神练意的过程或方法,起到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气化功能、发挥平秘阴阳、调 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的作用,达到养生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1、平秘阴阳,调整脏腑:气功对机体阴阳平衡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可通过一定的功法,达到调节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使之呈现出“抑亢助虚”的双向调节效应。比如,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病人,气功锻炼可使两类患者的血压均趋向正常水平。同时,通过练功使心神安宁,“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协调脏腑的功能,使各脏腑各安其职,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从而使身体健康。如失眠多梦多属“心肾不交”,通过练功使“水火既济”,即导引心火下行,肾水上济,脏腑功能得到调整,相应的病症也得到改善。
2、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气功锻炼时心静体松,元气充盛,使气血得到充养,并促使气血运行,疏通瘀阻的经络,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养。大多数练功人在锻炼时会出现手足或身体某些部位发胀温热的感觉,或者感觉到一股暖流沿着一定路线移动。练功时肢体容积增加,区域血流相应变化等实验结果也证实气功确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培养真气,增强气化功能:气功锻炼通过调心凝神,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了气化功能,培养了真气,从而使“精”足、“气”充、“神”旺、身体健康。人体的健康取决于元气的充盛,元气充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充盛,心身健康。气功锻炼的治病强身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培补元气而实现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是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论述和概括。
4、养生益智,祛病延年:气功锻炼时,通过宁心敛神、息息归根、气贯丹田的方法,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调整机体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使肾气充实,元气旺盛。气足神自旺,神旺则头脑清醒,步履稳健,体质增强。从而起到养生益智,祛病延年的作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2008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方向探讨
作者:李少波中医教授(2004年9月)
振兴中医,靠中医学术;发展中医,要提高中医学术。提高中医学术与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如何发展中医理论体系,其研究方向是什么,就成为相当重要的课题。这些年来,关于中医理论体系发展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继承型、发展型和继承发展型。受到普遍赞同的是继承发展型。它是保持中医优势前提下的发展,是围绕原有理论体系下的再发展。古代中医始源于道,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得其指点,丰富了医学养生学理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长期以来指导着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之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中医理论体系做了更多的补充。至东汉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家,完善“理、法、方、药”,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汉以后历代各家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使中医理论体系更趋完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医事业发展很快,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中医事业的发展中,我以为似乎在学术理论方面没有较大突破,沿袭的仍是过去的老路子,中医的真正优势没能充分发挥。
本人在多年行医过程中,通过研读《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并躬亲实践,逐步悟出了医源于道,医道同参,相互为用的道理,对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方向,也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不揣冒昧,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第一,预防为主应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内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绚丽的瑰宝,内容博大精深,其理论遍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摄生保健、抗衰延年的原则方法,人类盛衰寿夭的自然规律及顺应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方面。它是中医学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作,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的不易坟典。而其中的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则是预防医学的重要体现。如《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有人评价这种具体的预防学思想是世界医学文献上的最早记载,在今天和将来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无病先防,防的方法又是什么?本人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无论是未病防患与未然,还是已病救其于萌芽,关键取决于人体的真气运行。《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遇急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上论述,道出了人体正邪盛衰而致病或不病的至简至易之理,《内经》所论再也明白不过了。本人所创编的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其主导思想就是在于培养真气,扶正祛邪,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抗衰延年,是《内经》预防思想的实践方法。
第二,经络活动的实质应作为中医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互相关系的学说。关于经络活动实质的研究,虽经多年的探索,都没有得出令现代科学界满意的定论。其实,《内经》对经络活动实质早有明确论述,只不过是缺乏现代实践验证方法。《内经》总结了古代圣人的实践真知,掌握了人与自然的规律性,制定了不违自然的摄生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很明白,安静下来,什么都不想,真气从之而生,旺盛运行;内守自身,神不外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疾病就无从产生。《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的是真气是天阳、地阴化合的人体生命能量。
那么,真气是怎样运行呢?《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循环无端、周行不殆的经络之气,真气运行才是经络活动的实质。李时珍有云:“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一著名论断亦说明通过养生实践锻炼,达到“返观内照”境界后,就能体验到经络活动的情况。本人创编的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经众多人的实践,并通过多年临床验证,对经络的活动实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感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经络虽然目前还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进行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真气运行的路线、方向和动态,对经络问题的研究启发是很大的。在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中,任督脉一通,全身各条经络相继畅通。真气沿着经络路线,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给机体的每个组织系统提供充分的真气能量,从而使新陈代谢旺盛,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生命力日益旺盛,自然就能够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由此而得出结论,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指导临床的重要依据,而经络活动的实质则是真气及其运行。真气是人体生命的能量,经络是真气的通路,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如果忽略了真气运行,经络活动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对经络的实质也就无法认识清楚了。
第三,真气运行应是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垣古至今,人们为防病治病,保全自身的健康长寿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主要研究的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精气神,如何合乎自然而生生不息。然而,由于《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卷的失传,《内经》博大精深的真理缺乏实践方法的证实,使人难以领会其精髓,所以长期以来,人们知医者多,而知道者则鲜。是故本人经多年探索研究,以为抱神以静,虚无生气,积精全神,行气摄生,以及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恬憺无为,乃能行气等论述,都说明在静定中真气运行,才是保健摄生的致真手段。据此,提出了真气运行学说,创编了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经临床验证,科学实验,获得了理想的独特效果。该学说从凝神调息入手,培养真气,贯通经络,燮理阴阳,强壮脏腑,促进人体生命活动有序化,对各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疑难病均有显著疗效,对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化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都可得到验证,尤其能充分体现中医预防医学的实质。
按《易经》理论,人16岁肾气最旺,元气鼎盛,属纯阳之体,以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劳心劳力,元气逐渐消减,每8年减一阳,至64岁,一般人先天元气即消耗殆尽,仅依靠饮食维持生命,自然易致衰老,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主张在先天气未消耗完之前,就抓紧锻炼,以真气运行之法培补先天,尽量减少元精元气的消耗,清心静养,旺盛真气,却老复壮。
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以培养后天根本为主旨。注意呼气,推动心火下降,温熙脾土,五行理论谓之“火生土”。脾胃得心温熙,自然脾胃阳气振奋,而运化功能加强。心窝部真气旺盛起来,就要充实下丹田,补充先天真气。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就在于疏通任脉,使真气下沉丹田。真气随呼气沿任脉一步一步下趋丹田,腕腹之地得到真气温熙,大小肠功能加强,肠胃道得到调理,消化吸收功能更加健全,又增加了真气的来源,呈良性循环。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气沉丹田为后天充养先天,培养丹田真气,凝练肾精化为肾气。丹田真气充实饱满,肾上腺、性腺功能得以调整加强,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即能得到调治。第四步,真气过下鹊桥,通过尾闾,缘督脉上行,真气通过玉枕,督脉贯通,人体食欲旺 盛,精神振作,脏腑功能得到调理,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消化道、肾虚、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症状即可改观。待真气疏通病灶经络,排除病邪后,脏腑的器质性病患方可康复。进入第五步功,肾气不断灌溉脑髓,肾上腺和脑垂体两大腺体互相激惹,互相补益,大脑皮层本能力量加强,功夫进一步提高,达到“胎息”、虚无境界,身体的代谢机能和抗病免疫功能均得到增强,而延年益寿。
经多年在国内外推广,临床观察,科学实验,证明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不仅能治普通的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能调治一些疑难病,还能及时调理未发生的疾病隐患,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疗效佳,适应症多。综上所谈,本人认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研究,应该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做到提纲携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阶段里,应该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和经络学说方面进行专题研究,而真气及真气运行,作为体现预防医学和经络实质的重要内容,亦应予以足够重视,力争有一个突破,开辟人体生命科学的新领域。 |
|
|
|
|
|
|
|
发表于 27-1-2010 05: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