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回复: 0
|
又一位科學家離美返國 華府歧視打壓成癮 還會「錯失」幾多中國天才?
[复制链接]
|
|
又一位科學家離美返國 華府歧視打壓成癮 還會「錯失」幾多中國天才?
核物理學家劉暢在美國工作多年後,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回到母校北大任職。
劉暢2011年7月獲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士學位,2017年2月獲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系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他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加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作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等離子體物理與核聚變,重點關注磁約束聚變裝置中逃逸電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相關的物理問題,包括托卡馬克裝置中的破裂現象、逃逸電子的產生和耗散機制,以及高性能數值模擬代碼開發。
針對如何有效控制聚變裝置中的破裂現象並抑制高能逃逸電子的破壞作用,從理論研究出發,提出利用等離子體波與逃逸電子間相互作用激發逃逸電子耗散,從而抑制其增長的方法,並在實驗與數值模擬中得到驗證。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核聚變》(Nuclear Fusion)等期刊上。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稱,劉暢擬繼續開展等離子體物理前沿與應用研究,為下一代核聚變裝置設計緩解破裂和逃逸電子的可靠方案。
眾所周知,能源問題是一個戴在人類頭上的緊箍咒,而可控核聚變被譽為清潔能源領域的「聖杯」,被寄予無限期待。
目前,全球商用的核電站利用的是核裂變能,即由較重的原子核(如鈾)通過核反應過程分裂成兩個或兩個以上較輕的原子核,從中釋放出能量。然而,鈾礦的儲量有限,長遠看仍難以滿足人類需求。
而核聚變是指由質量較輕的原子核在超高溫條件下聚合成較重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且單位質量下釋放的能量比裂變高得多。重要的是,核聚變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對環境十分友好。
內地觀察者網引述《南華早報》報道,中國擁有強大的產業鏈和專業的工程技術,在爭奪核聚變技術主導權的競爭中,中國已成為核聚變研究及其潛在商業化的重要參與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此前報道稱,美國自20世紀50年代初便開始解密核聚變能源研究,但起步較晚的中國近年來加快步伐趕超。《日經新聞》發布的行業數據則顯示,自2015年以來,中國的核聚變專利數量激增,目前已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近年來,在美國政府歧視性打壓政策下,越來越多在美頂尖科學家選擇回國任職。
2024年1月,國際力學、材料及工程科學領域頂級專家高華健全職加盟清華。高華健曾獲國際固體力學最高榮譽希爾獎(Hill Prize)、國際應用力學最高獎鐵木辛柯獎(Timoshenko Medal)、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獎章(ASME Medal)等國際頂級榮譽獎項,是迄今為止國際力學領域唯一同時獲得以上三大榮譽的科學家。
最近,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計算物理學家陳滬東也離開美國,全職加盟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陳滬東是格子玻爾茲曼方法的先驅者和主要貢獻者,在計算流體力學、統計物理學、動力學理論等方面擁有30多年的工作經驗,創建了國際知名的通用流體模擬工業軟件PowerFLOW。
「頂尖科學家為何離開西方前往中國?」按照《南華早報》先前的報道梳理,在個人發展機會之外,這些研究人員還有著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歸屬感、擔心美國政治環境等。但不論是華裔還是外國專家都表示,中國不斷提升的學術實力和青年人才儲備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