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99|回复: 2

孔子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2019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悠闲 于 10-1-2019 01:37 PM 编辑

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有着崇高的信念,集仁、义、礼、智、信各种高尚品质于一身的道德楷模。他们以弘扬道义和善化民众为己任,有着谦逊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能够承担起维护真理、正义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象,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义”和“利”上面,君子重义,而小人则重利。以下举些例子。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率学生周游列国而弘道。有一次,在陈国断粮,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说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他的学生子路说:“像我们这样在乱世中弘道,真是很难!”孔子说:“既然要弘道,就要在心中永远坚持道义,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就象那些松柏,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比如五音谐和乃为律,如果全是一个音符,就无法令人听下去。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强求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会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各自保持自己的特点。对待朋友,是倾听和尊重的态度,是一种纯净的不夹杂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来平淡如水,实则是一种心灵的相通。小人则不然,小人求同,在乎的是外在形式,是在一起、相同这样的行为结果,而不是内心的融洽。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说君子内心非常庄重,与人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而小人却总与君子相反。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君子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妥协的。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象春风吹拂,清爽和畅;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与人为善,所以“坦荡荡”。至于小人呢?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或者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所以总是“长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要讲诚信。诚实无妄,乃天之道,圣人与天地同心,要做到无人欲之私、坦然无欺、恒久不怠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应恪守忠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此表现了君子人格的真诚性,而且说明虚假的伪君子是儒家所不齿的。

君子礼义存于心,行为光明正直,不搞歪门邪道,“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君子敢于坚持正道原则,纠正别人不符合道义的做法,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孔子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称赞颜回的安贫乐道、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憨厚勇敢、曾参的忠实坦荡等。

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孔子强调君子有君子之德,“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才能达到“仁”的境界。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仁与义作为君子之德,小人是无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進向上于進德修业,小人日日向下沉沦于私欲。

孔子说君子能“内省不疚”、“过则勿惮改”,认为君子能够不断反省自己,通过修身完善自我修养,砥砺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错总要推诸他人或文过饰非,无法面对自己的缺失。孔子及其弟子在论及学道修行之时往往从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为出发点来進行思考,他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是说颜回不迁怒于别人,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说每天都须反省数次,从而能在追求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
一次,宋国遇到了水灾,鲁国派使者前往慰问,宋国国君回应说:“寡人不仁,因为斋戒不够诚实,徭役扰乱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灾,又给贵国国君增加了忧虑,以致劳烦先生前来。”孔子知道后说:“看来,宋国大概会很有希望。”学生们问为什么,孔子说:“当初桀、纣有过错却不承认,很快就灭亡了。商汤、周文王知道承认自己的过错,很快就兴盛起来了。过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宋国后来果然成为国富民强的国家。

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作为君子,会设身处地的去为别人着想,推心置腹、身临其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说,待人要从做人讲起,待人不是目地,而是要使其达到提高境界,归于天理。君子严己宽人,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才能够达到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关爱天地万物,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仁爱,成为“内圣外王”理想的践行者。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

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

单父县宰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经过单父时,听到从城中传来阵阵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笑着问宓子贱:“治理县城也用礼乐教化吗?”宓子贱回答:“您对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中。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孩子们,扶危济困,招贤任能。百姓们都能和睦相处。”孔子高兴的赞叹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礼乐治世,百姓归向于你,而神明也会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虽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却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况一个县城呢?”宓子贱后来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史称“鸣琴而治”。

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孔子及其学生们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坚定“道济天下”,他认为这是上天所赋予他们的责任,所以必须去做。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虽然颠沛流离,屡遭艰难,然而却矢志不渝。

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了宋国,在大树下教学生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威胁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这棵大树。他的学生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宋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认为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又能怎样呢?这里充份体现出他对于天道的坚信和仁者无畏的精神。

一次,卫国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对于王孙贾关于奉承奥神、灶神的提问,告诉他如果人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怎么祈祷都是没有用的。孔子强调敬天知命极其重要,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标出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传统文化将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美德都赋予了君子,教人们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与良知的尊严价值,谦卑的永远追求真理,而不是陷于利欲之中。君子成为历代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坚守着道义和节操,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外道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9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簡直完美的學說。

超認同 1-6 , 只有 7 不認同。什麼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 是導致儒家腐敗的因素。天命/大人/聖人 高高等,平民低低等,階級觀念就產生了,這個繼續放大下去就變禍害,不可取。

1-6 完美,提倡這個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9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麼完美品格在現代的社會上是完全不能生存的,你看政壇上我們那些 “尊敬的”,1-6 的項目一個都不具備。第 7 項目就個個都有,舔。舔誰? 舔 天命/大人/聖人? 不不不,舔那個最有權力的。

既然 1-6 是那麼的不能生存,爲什麼古代還有呢? 因爲古代的考試制度就是在評估學生的這個 1-7 項目,所以就有很多具備 1-6 的學生考中,當然具備 7 一項的人也考中。

1-6項目 的考生得到工作之後就成了忠臣,皇帝不符合仁道就揀揀揀,揀到皇帝苦瓜臉。
7項目 的考生得到工作之後就成了奸臣,開始舔舔舔,舔到皇帝極樂死。

最後,1-6項目的那些人全部被殺死,最後活着的還是 7項目的人。

就連古代,1-6項目的人也不能長活,只是曾經活過。

至於,現代1-6項目的人簡直連活到政壇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政壇上你見不到有這樣的人,清一色是7項目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2-2024 06:02 PM , Processed in 0.406310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