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主講:教育需要“耐性”
仁德的表現第二個是“耐性”,就像我們這個教育的“教”字,左邊兩個叉,下邊一個小孩;右邊一個手拿著樹枝。左邊是身教,以身作則,父母、老師畫第一個叉,孩子潛移默化效法學習,畫第二個叉,上行下效,身教;右邊手拿著樹枝,不厭其煩,耳提面命,耐性。坦白講,沒有耐性也談不上真心,真的東西不會改,會變的就是假的。所以有沒有真心不是嘴巴講的,得看我們有沒有至死不渝、不改變對人的這一份愛。大家都聽過“愛的真諦”這首歌?這首歌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為什麼?最後一句拉得很長,叫“愛是永不止息”,“永不止息”要拉長一點,就代表長長久久才是真愛,不然叫虛情假意。早上結婚了,下午就離婚了,那叫愛欲,那不是真愛。
從哪裡看到夫子的耐性?夫子在《論語》裡展現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禮記・學記》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法,叫“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叫“和易以思”的教學法。引導他,不要讓他感覺好像你硬拉著他的鼻子往前走,讓他感覺到引人入勝,他自自然然被吸引,而不是硬拉著他。“道而弗牽則和”,他接受得非常歡喜、和諧,“道而弗牽則和”。“強”是鼓勵,鼓勵他,“強而弗抑”,“抑”是什麼?否定他、壓制他,就不好了。應該不斷的鼓舞他的信心、善心,“強而弗抑”,他受到鼓舞愈學愈積極。“強而弗抑則易”,他學得很容易,不會痛苦,不會勉強。“開而弗達則思”,這個“開”是啟發他,但是這個“達”就是不一下子把所有的道理全部講完,把他的悟門給堵住了,這個就有點變填鴨了。你用啟發的教學法,有些話點到為止,讓他很自然的去思考、去領悟,不要一直壓。一直壓他就會覺得,“又來了,又要囉嗦了,又要唱歌了。”“和易以思”的教學法,開而弗達,他就會去思考、思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