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44|回复: 4

如何让孩子结交到好朋友? -蔡礼旭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9-2017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圣母玛利亚 于 4-9-2017 05:05 AM 编辑

    整本《弟子规》其实就是把五伦关系如何处好的方法编成了一本书,而我们的课程最主要的就是五伦关系跟《弟子规》。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朋友关系”,朋友这一伦很重要。我常常问很多的这些同修,五伦关系哪一伦最重要?而当一个人的人生进入十多岁以后,五伦当中其中一伦的重要性会日渐增加,哪一伦?朋友。你看很多十多岁的青少年都想到谁?你跟他谈话的过程,他都提谁?“我哪一个朋友”。孩子六岁以前都是说“我妈妈说”,六岁到十二岁之间都是“我们老师说”,十二岁以后就是“我的哪一个朋友说”了,所以朋友的影响会随着年龄愈来愈重要。所以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个人人生的成就,受朋友影响相当大,所以“亲附善友”,能够亲附善知识就好像在云雾里走一样,“如雾露中行”,就好像走在早晨这些雾里面。“虽不湿衣”,虽然你走过去没有感觉自己的衣服湿掉了,但是对你的衣服却是时时在滋润,“时时有润”。朋友对你的影响,你没有办法一下子看出来,但是却是潜移默化,就好像你没感觉雾水把你的衣服弄湿了,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在滋润你的衣服。

    我们既然知道朋友对一个孩子这么重要,请问我们为人父母的怎么样让孩子交到好朋友?假如你没有办法让你的孩子交到好朋友,那你这一辈子的担心可能到合了眼都还放不下,可能把我们的往生大事都断送掉了。

    我在台湾曾经看过一幕,有一位妈妈的孩子犯错了,而且犯了大错,杀了人。这位妈妈被通知之后,冲到警局,一到警局就说“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在那边喊得很大声。突然门一开,看到她儿子在里面做笔录,一看是事实,马上讲了,“都是被那一群朋友给带坏的”,你看,一句话就把所有的责任统统推给别人。孩子遇到坏朋友是缘分,真正会误入歧途的原因在哪里?这才是重点。因在哪?因在孩子连善恶都分不清楚,这才是根本原因。

    我们在上这个课程的过程,很多的老师跟家长就反映,“蔡老师,你们这样教孩子教得那么善良,他出去外面一定会被人家欺负”,有没有?那都是杞人忧天,人的思维要依据道理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你假如不依据道理思维,在现在这个社会你听十个人讲有十个说法,都把你听乱了。我们来看一下,请问诸位同修,我应该勉强可以算一个善人,我毕业已经十年了,我没有被人家欺负过。再来,《易经》里面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好人会跟谁在一起?好人,你儿子是好人,自然就吸引好的人跟他交朋友。

    我的一个侄子三岁多就学《弟子规》,他跟他妈妈出去看到小朋友打人、骂人,他都马上拉他妈妈的衣角,跟妈妈讲那个小朋友不可以乱打人,不可以乱骂人,三岁多的孩子。诸位同修,当你从小教他什么是善,他同时知道什么是恶,所以孝是善,什么是恶?当然是不孝,还用你教吗?你教他尊敬长辈是善,什么是恶?不尊敬长辈。你教他“置冠服,有定位”,一个人要爱整洁,要干净,他知道整洁干净是善,什么是恶,他同时学会了,这叫善恶分明。现在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只要遇到不好的朋友马上误入岐途?因为这些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他善恶判断,没有人教他德行,所以他的思维里面就是善恶不分。您的孩子善恶不分,你这一辈子都担心不完,而当你的孩子善恶分明,你可能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觉得很轻松愉快了。诸位同修,我妈妈离我这么远,假如我善恶不分明,她每天担心就担心不完。

    所以如何让你的孩子懂得挑朋友?很简单,学会《弟子规》。《弟子规》是照妖镜,这个朋友一照,坏人;同时是显圣镜,这个朋友居然做到《弟子规》,这样的人要好好跟他学习,你就会判断朋友。

  感恩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9-2017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用《弟子规》引导孩子去除恶习性?-蔡礼旭老师
    问:我有一个中一(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我一直在自责自己没有把孩子教好,以致孩子行为出问题。孩子喜欢做他喜欢做的事,如爱上网玩网路游戏,对人没礼貌,自己的东西乱七八糟!对学习也漠不关心,懒散,不守规矩!身为母亲的我非常苦恼,用打、用骂、用好言劝,都用过了,不见成效!用打骂的方式更是行不通。他在被我骂时勉强答应我们的要求,过后又故态复萌,且变得更叛逆!老师,我该怎么做?我该如何引导我的孩子走出困境?孩子向来(小学阶段)成绩不错,但一上了中学,行为大大转变,屡劝不听。这也导致他学业成绩欠佳。老师,我祈望您给我指点迷津,帮孩子摆脱困境,去除他的恶习性。《弟子规》或德行教育如何在家落实?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要采取严格的方式,行得通吗?往往我们太顾及他的感受而妥协了。苦恼的妈妈上。

    答:这个问题可能要两个小时来回答。不过,我们感觉到面对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对了,慢慢这些情况会改善。所以真正要下功夫,不是孩子,而是哪里?而是自己的心。比方说,刚刚所有的问题,我们接下来,来剖析一下。

    比方我一直自责,这个心对不对?不对了。心自责,就是陷在消极的情绪了,那我们的孩子会不会陷在消极的情绪?什么时候在教育孩子?不是说他听你的话,才是你在教育他。我们现在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平静不生气,百折不挠,无怨无悔?我们能表现出来,孩子一点一滴受我们这样的德行的感染,自自然然慢慢就会转化了。所以首先我们不要自责,“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而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孩子的行为会变成这个样子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解决问题,第一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用智慧,要用理智。再来,要把原因找出来,看结果只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担忧。从原因上解决,那些不好的现象,慢慢就少了,种下正确的因,种子,慢慢好的就会呈现出来。

    那我们可能要思考一个问题是,我们父母有没有陪伴这个孩子?这些问题都得我们去思考。不是今天哪一位朋友给你一个方法,就问题解决了,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个可能是三年,可能五年的问题,甚至更久。哪有可能一包药吃下去全好了,有没有可能?可是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想要吃一包药就全好了,是不是这样?所以你看中医生意好还是西医生意好?“万法由心生”。你看人的心都不负责任,明明这个问题自己造成了这么多年,他都想要一包药就给我解决,其实哪有可能,那变自欺欺人了。

    所以陪伴他够吗?我们只看到他小时候成绩不错,那他为什么上初中变成这样?请问他是一天之内变成的吗?不是哦。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一个乖的孩子,变成这么不好的行为,这个过程当中,父母为什么体察不到?

    我自己,我母亲是小学老师,等于是从小只要回到家了,都会看到妈妈,感觉心很安,回家又有红豆汤可以喝,绿豆汤可以喝。我只要做错什么事,不跟我妈讲,我就睡不着觉,很难过,跟妈妈没有秘密。所以其实当孩子第一次做那一件错事的时候,只要妈妈的心在孩子身上,马上可以感觉得到。

    你孩子第一次跟人家打架,你看不看得出来?看不看得出来?那个孩子脸上马上写上我打架了,我做坏事了。那妈妈再很温柔的去引导一下,他就全部招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借由这个机会点去矫正他,调整他。因为我们的心假如太忙了,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成长跟他的心态行为偏颇,等发现的时候,都偏离比较久了,你不可能一下把他拉回来的。

    所以教育,这个“教”字,真的把这个教育的最重要的核心点出来了。“教”的古字,左边两个叉一个小孩,代表这个孩子,看着父母、老师、长辈画第一个叉,他效法学习的能力最强,他跟着画一个叉,叫上行下效。所以“教”字有没有嘴巴?这个字有没有嘴巴?没有,所以不是用嘴巴哦。

    我记得第一年教书的时候,那个家长很生气说,“我都给他讲多少次了,这个孩子就是不听!”光他这一句话,我就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他觉得什么是教育?“讲了多少次了”,他连教育的认知都错了,怎么可能孩子会教好。

    好,所以这个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就把身教点出来了。

    而刚刚我们在念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念到了这个孩子没礼貌,东西乱七八糟,学习漠不关心,懒散,不守规矩。请问,我们身教做了吗?我们有陪伴他养成这些好习惯吗?孩子的好习惯是陪出来的,不是要求出来的。我们从小读书,妈妈爸爸没有叫我们读,都是爸爸妈妈在自己房里面看书,从来不看电视,所以我们就养成习惯了。反而每一次十点多、十一点,都会听到脚步声,我们家三层楼,妈妈来了。我两个姐姐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开始学我妈讲话,“睡觉了,不要读了。”然后妈妈跟三个孩子就笑成一团。对啊,那这个习惯,父母没有说,“读书,养成好习惯,不能看电视”,我没有听过我父母讲这种话,他们自己就是这么做的。言教不如身教。

    然后,再来,这个是一个手,拿着一支树枝,代表什么呢?耳提面命,不厌其烦的耐性。

    今天我们对孩子,对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反思这两个角度,绝对还有我们不足的地方。要不是身教做得不彻底,要不就是我们的耐心不够了。只要找到不足,赶紧再下功夫,情况会越来越改善。

    好,那当然,其实我们也体恤到这个母亲,她也是爱子心切。现在的社会诱惑还是比较多,但是它是一个存在的现象,我们在那里抱怨指责,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学校跟家长要好好配合。

    再来,还有一个重点,孔子说到“里仁为美”。教育当中,有身教,还有善巧的机会教育的言教,还有一点叫境教。整个环境的力量其实是非常大的。

    比方诸位朋友们,诸位同道们,大家现在鞠躬习不习惯?习惯。现在会变成不鞠躬很不习惯。可是我们还没有这几天大家互相的促进以前,在学校鞠九十度躬,习不习惯?为什么?它整个环境的氛围,无形当中就让人在改变。

    比方我们今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到佛教的道场去的经验?你走进去之后,讲话会不会像那个大嗓门?但是你进去的时候,那里的人有没有人跟你讲,“嘘”,有没有?没有。那为什么有力量?境教。是吧。

    我听说,科学家做实验,让人的脑波做实验。结果他们实验,人在看到一个他最崇敬的人的时候,那个脑波接近得道者的脑波。他是真的去做实验。

    曾经有一次实验是,德蕾莎修女得了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也够天才,他居然能抓住这个机会,然后去测那个颁奖现场。当德蕾莎修女讲话的时候,这么多人在听,那个科学家一测说,那个时候人的脑波没有其他的杂念,都是非常崇敬的善念。

    诸位朋友,假如你住的社区,就有这么无私的人,那你那个社区是有仁慈之风气的地方。这个“里”就是我们住的地方。

    在台湾有一个社区,叫做耕心莲苑,这个大家可以上去查资料。有两个老师在这个社区照顾孩子,它是安亲班,但是它跟一般补习班不同,她们两个就无私的来照顾整个社区的小孩。因为她们体察到有些孩子单亲,一下课了七八点还在巷子口游荡,她们身为老师看了很不忍心,就在这个社区办了安亲班。很多家长八点、九点才下班,孩子都放在她这个安亲班里,受的都是中华文化的教育,还辅导他们的功课,然后不收学费,家长能支持多少,她们就收多少。

    结果做了十三年之后,这个社区统统被她们感动了。整个社区像一个大家庭,她们还用了一个餐厅。有一个父亲失业了,三五个月都找不到工作,结果都是在这个餐厅吃饭。突然有一天,这个父亲拿了一包红包,装了他找到新工作的第一个月的薪水,“就是因为有这一个餐厅,这个大家庭,让我度过了我家庭里面的难关,谢谢你们。”

    以前大家族很好,以前大家族,少则七八十人,多则好几百人,谁照顾孩子啊?几百个长辈,这么多长辈教育孩子。所以现在很多单亲,很多隔代教养,孩子都缺乏关心。

    我上个礼拜刚好到这个社区去,令我感动的是什么呢?那个社区的主委,我在那里跟他谈话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他们里面安亲班的孩子有一百九十七个,结果每个孩子走过来,那个主委,社区的主委叫出了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让我非常吃惊,每个孩子他都叫得出来。而且那个眼神,都像看到自己孩子一样的关爱跟喜悦。还有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七公分的小孩,我看到他说,你有没有一百九?然后那个主委说,一百八十七。然后等那个孩子,他摸摸那个孩子的头,他走了以后,他小声跟我讲,这个孩子十年前是什么样子什么样子。这个孩子的情况,他如数家珍。他跟这些孩子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你看两个老师的爱心,带动了他整个社区的长者,胸怀特别大。

    “福地福人居”,整个社区的善心都带动起来了,孩子一回到这里,都有很好的爱护跟安全感。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社区是这样?学校又教《弟子规》,社区又教伦理道德,那这个孩子就会转变得越来越好了。好,社区谁来做?自己。其实人都有善心,你无私付出的时候,慢慢的日久见人心,他们的善心就被唤醒了。

    那个主委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当初反对最严重的那些妈妈,因为怕这个安亲班进来会吵到社区,后来了解了,支持了。他说反对最严重的,最后都是一大早就去帮忙摘菜的。所以大家注意,越反对的人,以后可能是最投入的人。闽南话有说,嫌货才是要买货的人。你看买东西,这个哪里不好,那个哪里不好,他挑得越厉害的,可能就是真的要买的人。你不要被他挑一下你就不高兴,“我做好事你还给我挑那么多毛病”,不要这样。他是要试试你是不是真心,你是真心的他就支持你。所以物理告诉我们,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是一样的。越反对的人一转过来,就是很支持的人,看你会不会借力使力。

    好,所以这一些社会的情况,我们也不要去指责,要陪伴。假如你真的忙到没有办法陪孩子,钱宁可不赚,真正要扭转家庭的这个问题。说实在的,人真懂道理,该是你的钱,跑都不跑不掉!你假如为了赚钱而忽略了教育孩子,你的人生就全盘皆输了。孩子教不好,你以后有钱干吗?有钱每天害怕孩子来要你的钱,“人算不如天算”。

    我的姐姐,我常跟她沟通这些教育孩子的观念,后来她怀孕到后期就辞掉工作。结果她不工作,她婆婆还很紧张,就常常:“我帮你带孩子,你去工作啦。”不过她也委婉的跟婆婆讲,还是坚持下来了。

    请问大家,妈妈把孩子教好了,健康省了多少钱?成绩省了多少钱?健康的人格省了多少钱?这些东西钱买得到吗?买不到。“所以最珍贵的东西,都不是用钱买得到的。”对不起,刚刚姜校长有没有版权?用了姜校长的话。这个是一个角度让我们去思考,我们给孩子健全的人格,那是影响他一辈子,那是用钱买不到的。

    而我的姐夫越赚越多,所以我姐姐是我们三个姐弟最有钱的,虽然她不工作。该是她的还是她的。为什么?一个人有没有财富,是看他修的福报。我姐姐很慷慨,有钱就送,那个时候她有钱,她说我家庭主妇又花不了钱,拿钱让我去印《论语》,印《孟子》,让我去印书。

    结果有一次去大商场,现在都有什么家乐福那些商场,刚好那个商场举办抽奖,她就写了一张单子。过没几天打电话来,“您抽到特奖,一台汽车”,我姐开一台汽车回来。所以人要“理得心安”,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守分安命,尽本分,后福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7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是做人基本的条件
空老教授主讲  
 
  诸位要知道,从前中国古老的社会,《弟子规》不是学校教科书,《弟子规》是做人基本的条件,你会不会做人?你有没有家教?家教教什么?就是《弟子规》,谁教?父母、兄长。这我讲了多少次,从什么时候教起?小孩生下来三、四天,眼睛张开了,耳朵竖起来,他会看、他会听。父母在婴儿的面前,言谈举止就是《弟子规》,他完全做到了,让小孩看,他会看、他会听。从出生听到三、四岁,他就懂得做人,很有规矩。所以它是家教,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人!

  我们现在这个家教大概是中断七、八十年。七、八十年的时间是三代,三代都不学了,所以今天社会乱了。儿女不孝,你看多少做父母的说儿女不听话,做老师的讲学生不受教,苦不堪言。学生不受教,儿女不听话,这在一百年前没有这个说法,最近才有这些现象。从小长大就没有看到好样子。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儿婴孩”,婴儿就开始教,不是等到他二岁、三岁,那迟了,已经太迟了,教儿婴孩。三、四岁他就扎根,古人常讲的“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你就晓得三岁的时候,他的根本已经建立了,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七岁的时候习惯成自然了,不会变坏。顺境逆境,他都有智慧能辨别,有定力不受染污,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可惜我们现在已经丢掉了三代。

  三代不算短也不算太长,现在要救还来得及。那真正发大心,从哪里救起?从自己本身做起。一定也要求自己把《弟子规》完全做到。我做到了,才能影响别人;我没有做到,要求别人做,不可能。人家会怀疑、会质问:你说这东西好,你叫我做,你为什么不做?现在小孩很聪明,你自己做不到,他会质问你,你为什么没做到?你没做到,你为什么教我?做老师的人,自己本身做到了,学生就没话说了,不能不服。最近两年多来,在国内有些同学做儿童教育,做得很成功,什么原因?他自己本身做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7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教《弟子规》以身作则效果是最好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有一位三年级的老师他听完课以后,听了一节,在学校就开始推《弟子规》,然后他从老师改变成另外一个身分,叫警察,他觉得这本《弟子规》可以好好教训他的学生,每天站哨也站了不少小时。看到学生跑步了,马上跑过去制止他,“事勿忙,忙多错”,看到学生吃饭不均衡,马上抓住机会“对饮食,勿拣择”,每天都在抓学生没有做到的部分,做了一段时间疲於奔命很累。刚好有一个机会我们一起吃饭,互相交流了教学的心得,他体会到要以身作则那个效果是最好的,从那一天以后他改变了心态,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他就首先做给他们看。刚好那一天他本来要叫学生擦桌子,整理好桌上的物品,因为“置冠服,有定位”,这些书本、书包也应该都放好,桌子要整理好。他首先先整理了自己的书桌,就在那里赶快排整齐,把桌子擦一擦,当他在整理桌子的时候把头抬起来,看到二三个学生也在跟著他整理桌椅。又过不了多久,很多的学生看到这二三位学生在整理,结果几乎全班就开始在那里整理桌子。他心里相当欢喜,因为他体会了、体证了一个真相,上行下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7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欢欢喜喜、恭恭敬敬的表情、态度去侍奉父母
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侍奉父母,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伺候,不只让父母食衣住行无忧,而且要以恭敬的表情、恭敬的心去伺候。所以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欢欢喜喜、恭恭敬敬的表情、态度去侍奉父母,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我遇过父母,孩子让他衣食无忧,挺会赚钱。但老人家讲,“我们也不缺那些钱,让我们最难受的就是孩子顶撞我们,言语就非常忤逆,对我们发脾气。”老人家讲,“他这么一顶撞过来,两个礼拜缓不过劲来。”所以这个“居则致其敬”,恭敬很重要。为什么缓不过来?我当时听,我就推想,因为父母从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看著我们的容貌这么天真、这么可爱,然后一把屎一把尿这样把我们拉拔长大,经过了多少的岁月,陪我们喜怒哀乐。所以当他看到一个长得比他高大的儿子、女儿,他回想的是整个过程。而今天他抱在怀里的孩子这么可爱的脸庞,居然顶撞他,你说他缓得过劲来吗?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设身处地体恤父母的心,就不知道我们这一句话杀伤力有多大。

  所以夫子这些提醒很重要。“养则致其乐”,奉养的时候应该和悦的心、欢喜的心去服侍,食衣住行都是“养则致其乐”。煮父母喜欢吃的,煮的时候不要太硬,“软、暖、缓”。老人牙齿比较不好,食物要煮得软、煮得烂,他才好咬;第二,要煮热食,吃凉的食物伤胃,不能给老人吃凉的东西;第三,老人吃饭比较慢,不好咬怎么会吃得快?这个时候不要催老人吃东西,还有跟老人一起吃饭不要吃太快,当孩子的人、当孙子女的人,一下子吃完了,“爷爷,你怎么吃这么慢?”他就很有压力,一直吃。还有老人还没吃完,就在那里开始收盘子了,老人也很有压力。所以伺候老人要柔软,尤其人老了像小孩一样,要细心呵护。所以跟老人一起吃饭要吃慢一点,一定要吃得比他慢,他就没有压力了,你陪他吃,他很高兴。

  食、衣,穿衣服保暖。常常春夏秋冬,体恤这个季节的变化,提醒父母加衣服,或者添加新的衣裳。有时候摸摸父母的背,感觉一下够不够暖。我想那一个动作,可能会让父母觉得比衣服还要暖。有时候抱抱自己的父母、抱抱老人,这个都是父母跟我们之间很好的这种肢体的沟通。当然你买衣服也要孝顺,顺,要顺父母之心意。你不要买他觉得太昂贵的衣服,还是买很好的品质,但不要太贵。甚至于虽然买的品质很好,不算太贵,可能父母还嫌贵,这个时候你假如三百块钱买的,你就跟爸爸妈妈说五十块钱,父母一想,“哦”。不然他觉得太贵,穿在身上,每一次看到,“好贵,好贵!”他穿著不欢喜,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跟父母说“五十”。父母一拿来穿,说:“还是有点贵。你明天再帮我买一件。”你要赶快去买,你不能说,“又要买一件。”要很欢喜说,“好好好。”你不要又在那里算:又要三百。那你要改进,你心中没有父母,只有钱。孝子心中没有那些金钱跟物质的概念,只要父母欢喜,全心全意去办到。

  我们看德育故事,曾子伺候他的父亲,刚好今天那个菜,父亲特别喜欢吃,吃吃吃,吃完了,问曾子说:“还有吗?”“有。”没有都马上说有,为什么?人老了,脾胃比较弱,要遇到他很喜欢吃的东西,不容易。所以看到老人胃口好,孝子心花怒放,很高兴,没有都马上说有,然后回到厨房赶紧做。或者厨房没有,赶紧去借,一定要拿来让他父亲吃得欢喜痛快。所以整个物质只要父母欢喜的,赶紧去提供给父母,报这个养育之恩,这个是衣服。

  食、衣、住,住的环境,注意老人最怕摔,他那个浴室,这些老人生活的环境,都要有防滑的措施。最近整个我们祖国大陆重视传统文化,现在连鞋子都有孝亲鞋,那个底部特别防滑,这个都体恤老人怕摔。这个企业绝对做得成功,他不只在经营事业,他还在弘扬中华文化。那个底部好几层,老人一穿非常稳、非常舒服。所以住的考量,包含温度、湿度、通风都要考虑。

  甚至于老人比较习惯住在他熟悉的环境,他一熟悉,一吃饱饭可以出去散步,跟这些老朋友谈话聊天,他日子非常舒坦。结果有时候我们没有体恤到老人的心情,硬是把他带到都市丛林。这个譬喻不错,高楼大厦一栋一栋的,有没有像那个森林一样都围起来了?都市丛林,他整个生活就很不习惯。其实你们很喜欢住都市,我喜欢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首先空气清新,空气比吃的食物还重要,对自己生命的帮助,空气跟水住在乡下最好,在都市还要买矿泉水,花得更多。你常常出门就是青山绿水,那个芬多精很多。所以你真的孝顺,搬回去乡下跟父母一起住也挺好的。我的事业?你不明白,你这一生的福报,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你回乡下去,还是可以赚得到这些钱、这些福报。陪父母晚年日子过得这么舒坦,将是你一生最大的安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8-2025 05:29 AM , Processed in 0.11642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