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48|回复: 7

说一说无相禅师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5-2012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相,佛教用语,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

  《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
        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
        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涅盘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
  《大论》曰:般若波罗蜜、是无相相。
  
【无相】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盘离男女等十相也。
         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涅盘经三十曰:“涅盘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
        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5-2012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越光宝盒2 于 30-5-2012 12:34 PM 编辑

无相禅师其人其事
作者 : 通德


     位于四川成都蜀都大道东侧的大慈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都市禅林”。其开山祖师即是无相禅师
     
     据《宋高僧传》卷十九记载:释无相(680~756),又称智诜禅师,本是新罗国(今韩国)国王金兴光的第三个儿子,他舍弃了皇家的富贵荣华,于该国郡南寺出家为僧。并在开元十六年(728)渡海来到中国求佛,受到唐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为深造佛学,他周游涉历,来到蜀中资州(今资中市)德纯寺,礼拜高僧处寂为师。当时处寂有病,不想见他。他为表诚心,毅然点燃一只手指为灯,以供养处·寂。处寂感动于他不是一般的求学者,便留下了他。之后,处寂以大乘佛教的般若所说诸法皆空,为之起法名曰“无相”,世人则因其俗姓金,遂称其为“金和尚”。
  
     无相在处寂身边学禅法两年,之后到离德纯寺十余里的天谷山石岩下苦修“杜多(即“头陀”)之行”。无论严寒酷暑,“山居坐禅,行头陀行”。坚持不懈,他坐禅的时候“每人定,以五日为度”,哪怕毒蛇猛兽袭击也安之若泰。某年冬天,忽然来了两只野兽对他张牙舞爪,他便赤身躺在雪地上,希望象乾尸利国的王子那样以身饲虎,两只野兽从头到尾嗅了一遍,不仅没有伤他,反而象家犬一样守护着他。他“草衣节食,食尽餮上”,衣衫破烂,蓬首垢面,周身毛发又长又乱,似一只野兽,差点被猎入射杀,他依然泰然处之。后来,他的修行方法有所变化,除了“五日为度”的面壁参禅外,其余时间都是悠哉游哉,无所事事的样子。此一状况被告到处寂那里,处寂将他叫回德纯寺,
      问他:“汝于天谷山作何事业?”
      他说:“总不作,只没忙。”
      处寂高兴地说:“汝于彼忙,吾亦忙矣!”
      这师徒二人一样都不作事,却异口同声地说忙,忙些啥呢?
      原来他们是“一念不起,念念无失;一物不作,物物不违”。
      这种表面上看似潇洒自在,实则事事用功、时时无歇的修行方式,充分体现了智诜禅师开创的“教禅并重,不事神异”的剑南禅风。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处寂见他可堪造就,就把当年武则天赐给其师智铣的达摩祖师木棉袈裟,转授于他。于是他成了蜀地佛门的一代宗师,在蜀地化育众生达廿余年之久。
  
     唐玄宗避乱入蜀,曾礼请无相禅师人内殿供养。据《巴蜀禅灯录》记载,当时的地方官成都令杨竖不信无相禅师的德行,曾指使二十余大汉去拉曳、恐吓禅师。也许事有凑巧吧,这些人刚来到无相禅师跟前,忽然厅外大风猝起,直人厅堂,吹帘卷幕,如怒如号,吓得这些人浑身颤抖,心神俱失。杨竖见状大惊,以为无相禅师有神灵护佑,于是亲自募化,为无相禅师修建了净众寺、大慈寺和宁国寺等寺院。而玄宗的儿子肃宗,干脆出面题匾“敕建大圣慈寺”,赐田干亩,共计96院,并命无相禅师为这座庞大的寺院订立规制。大慈寺因此成为当时四川,乃至全国最大的佛寺。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无相将处寂传给他的袈裟传给弟子无住,嘱其“善自保爱,未是出山时,更待三五年,闻太平即出。”当年五月十九日夜半子时,俨然坐化,享年79岁。在他去世之前的乾元三年(760)资州刺史韩浓便为他树碑撰文,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其撰写的“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并序”一文中以益州无相大师、保唐无住大师、洪州道一大师、西堂智藏大师为“四证”,推无相为第一证。

  无相禅师在民间的影响也很大,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金和尚的故事”,下面略取几则传说与禅事,与大家聊做谈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2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越光宝盒2 于 30-5-2012 12:40 PM 编辑


  无相到成都不久,忽然来了位身份不明的大汉,要求到无相处义务砍柴,无相同意,他便住下。那一年无相的胞弟在新罗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王,他害怕哥哥回国危及他的王位,于是派刺客潜入成都杀害他,无相略有所闻,却并没放在心上。某天晚上,砍柴的大汉无眠,在居室外来回踱步,无相那夜亦无眠。大汉说:“今夜有客。我决不能让他伤害佛子!”他手拿快刀,卧于无相禅床前,至深夜,果然跳进一人,只见大汉手起刀落,便结果了刺客性命,并迅速将尸体埋于后门外,遁去。待天明,无相欲寻找大汉,感谢救命之恩,却不见踪影。

    离宁国寺不远有块稻田,有一次金和尚路过,不小心掉了一本经书在田里,那经书便化作一块金子,人们争先恐后下田去捞,可是那金子就是看得见,捞不着。从此,那块田的产量比别的多出一半多,打出的米又白又香。后来田主贪得无厌,想把灵气传到另一块田,便将田坎挖开,结果弄巧成拙,灵气反而被破坏。但人们还是将那块田称为“采金田”,又叫“踩经田”。



    有一位学佛不久的信徒,请教无相禅师“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是什么意思。
      无相禅师道:“学佛的菩提道上,难免因人的惰性、机缘、业魔等障碍而有退失菩提心的时候,必须要靠愿力来支撑、鞭策,故历代的高僧大德其道业的成就,无一不是靠誓不退转的愿力完成的,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愿,这些都是学佛者的榜样。

  信徒不懂地问道:“为什么想成佛,就一定要立下志愿,普度众生呢?”

  无相禅师答道:“如一棵树,众生好比是树的根,菩萨就像树的花,佛便是树的果。要想一棵树开花结果,就必须努力灌溉树的根,并且要爱护它,照顾它。否则,根部受到损害,树就要枯萎了,又怎能开花结果呢?所以在《华严经》上也提到欲作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信徒听后,也深觉愿力重要,问道:“禅师!您的愿力是什么呢?”

  无相禅师答道:“我的愿力不能告诉你!”

  信徒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禅师的愿力不能告诉我呢厂

  无相禅师答道:“我的愿力是我的,你为什么不发挥你的愿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2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越光宝盒2 于 30-5-2012 12:38 PM 编辑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人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人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青年顿悟,并决心继续踩水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2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无相禅师的禅房里偷东西,可是他翻箱倒柜后却发现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说:“喂!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这么懒啊!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分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让你偷吗?”
  其实无相禅师悟道多年,脑海中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但是小偷却认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他偷的东西。他哪里知道,世上只有智慧是别人偷不去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无相禅师拥有的是小偷不感兴趣,以为全是没有用的东西。但那些东西对禅师来说却是无尽宝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5-2012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云水禅师道:“你年纪太小,不行!”侍者沙弥道:“年纪虽小,智能确是不小!”云水僧一听,觉得有道理,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掰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个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的跪下,拜了三拜,掉头就走。他心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间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圈,说有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间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侍者尚且这么高明,无相禅师的修行更加深不可测了,不如还是走吧。
  无相禅师回来,侍者汇报了经过情形:“报告师傅!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识货。想不到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这看来似乎是个笑话,所说的确是微妙至理——参学僧人败给了卖烧饼的,道藏典籍败给了生活常识。实际上,何高何下,我们真的那么肯定吗?僧人说的道理,是书上的,是别人的。侍者说的道理,却是自家的,是心中的。两者相较,又是何高何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2012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第6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12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汝于彼忙,吾亦忙矣!”


翻译成英文=Very Busy Doing Nothing.=我的口头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0-2025 05:11 AM , Processed in 0.12891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