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61|回复: 16

佛教有没有本体论?(圣严法师谈佛教根本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4-2012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4-2012 01:03 PM 编辑


注一:此文内容悉数来自圣严法师的同一本著作《佛法入门》之中,为了保持法师原书文意,楼主并擅改半字,而仅是透过以上的新标题,将书中的数段副标题文章并合起来,从哲学本体论的思辩开始,到后来引入佛教的根本思想原则,让佛法精神也能和现代哲学思维接轨,从而删减其他和此题无关的书中内容。倘若各位觉得这个做法有何不妥,还请诚实反映。楼主向各位合十致谢,阿弥陀佛!

注二:此文各副题文章皆有注明内容链接及页数,倘若各位想阅读本来的原文全貌,可以请点此链接进入。)

--------------------------------------------


...在此无限的宇宙之中,何以会产生了有限感觉的凡夫众生?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佛陀对此,没有加以解释,仅谓「法尔如是」,也就是说自然如此的。因为有了凡夫众生,始有宇宙之存在的感受,故也可说,凡夫众生,并非来自宇宙的分裂,或所谓上帝的创造,乃是本来就有的,无法追究其起源的;因为宇宙本身,没有时空的界限,存在于宇宙中的凡夫众生,亦无时空的起点可求,所谓起迄和来往,仅是凡夫众生的幻觉,不是宇宙本体的真相。所以释迦世尊,不谈宇宙和人生的创始,并且坚决否认上帝创造世界之说。佛陀只教我们如何从有限存在的凡夫众生,转变而成无限存在的大解脱者,凡夫众生的忧悲苦恼和生老病死,均系由于对于种种幻景的贪求、瞋拒、无智慧,故被幻景所左右,以致身陷于幻景的有限之中。由此可见,我们所感受的有限存在,并非真实的存在,乃是虚幻的存在。佛陀的教法,便是指点我们:循著一定的方法,从迷幻的有限之中走出来。具体的说,便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现在,分别而又一贯地将之介绍如下。 (见53页


苦圣谛是佛陀的本体论(见54页

苦圣谛,略名「苦谛」(dukha-satya),上面已说到,观宇宙本来是无限的存在,也无所谓有什么宇宙本体论的必要,若一涉及宇宙本体观念,便不是无限,而是出于有限的要求了。比如说,宇宙的观念,是从我人有了四方、上下的方位
和过去、现在、未来的过程之设想,才标立了宇宙这名词的观念,既有了方位和过程的假设,当然不是无限,而是落于时空范围的有限了。


因此,佛陀为了说明此一时空范围之形成的因素,而宣说的苦圣谛,便是佛陀的宇宙本体论了。也就是说,以佛陀的智慧,所见的宇宙之形成,乃是由于凡夫众生,对于如下的五种对象(五蕴)的执著,有此五种对象,构成自我的观念,由于有了自我的意识作用,便引来了不自在、不满足、不完整的感受;这些感受,便是苦恼。


宇宙是众生所造成的(见56页

宇宙是众生活动的舞台,这是通俗的说法;若依佛陀的见地,宇宙是由众生的活动而形成的。比如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团、我们的国家,是由家庭中的成员、社员、国民的全体活动而成立的。故可推知,我们的地球世界,是由于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切众生所共同完成的杰作,在地球尚未形成之先,一切将要来到地球上生活的众生,便已在各种不同的世界,造作了感受地球世界之果报的业因。所以,地球世界是地球众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但在未到地球上活动之前,即已在其它世界,为了地球的形成而做了相同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本体,便是构成自我的五种要素,由此五种要素构成的自我,便是凡夫众生。凡夫众生的存在,便是生、老、病、死的周而复始地受苦,称为「轮回生死」,或名「流转生死」,因为随著时间过程中的善恶行为,而来感受种种环境和生命的果报,升降不已,浮沈无定,所以喻作车轮的回旋,或波流的滚转。人在一生之中的际遇,当然是苦乐相参的,所以,仅从一截生命的片段上着眼,作为一个凡夫众生,未必是绝对可哀的事,然从连贯的生死之流中,观察凡夫众生,那就不能不赞仰佛陀的教义了。因为,佛陀所说的苦谛,并非苦乐相对的苦,而是指出感受此种苦乐存在的本身,便是苦果的报应。宇宙的存在,是为凡夫众生的受苦,那么,苦恼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集圣谛和灭圣谛是佛陀的现象论(见57页

从宇宙的本体而变成宇宙的现象,便是众生生死的起灭,佛陀以心物合一的五蕴,作为凡夫众生世间的本体,又以什么来说明宇宙的现象呢?前面已经表明,佛陀是以众生为宇宙之中心的,有众生始有宇宙,有宇宙即是有限,此一有限的本身就是宇宙的现象,现在所说的现象论,是指此一现象的产生和消灭而言。此一现象的产生,名为苦集谛(samudaya-satya),这是伴著追求快乐和贪欲的满足而来的种种渴望,使得我们从此生到来生,生了又死,死了再生。

总括而言,乃是由于我们渴望快乐(欲爱),渴望生存(有爱),渴望无常(无有爱),故使我们永远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之中六道轮回。修了善业,生于天上和人间;作了恶业,便下堕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中受生。只要一天不断此一渴爱(tahā)之心,永远都在集聚生死的苦因。要想不受苦果,唯有先从明白苦因着手,进而不造苦因,便可不受苦果了。

灭苦的真理,称为苦灭谛(nirodha-satya),必须舍弃欲望,断除欲望,离开欲望,不使欲望有其残存的余地;破除了一切的欲望之后,渴爱之心亦可消灭了。也就是说,从所有的烦恼和善恶之中解脱出来,由生死的三界,进入寂灭的涅槃境界。

此所谓寂灭的涅槃境界,不是永恒的死亡,也不是永恒的生存,而是不生不灭的,寂静安稳的,自由自在的,绝对的存在,无限的存在,无远弗届,无微不至,是冲破了时空界限的,超越了心物观念的彻底存在和究竟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4-2012 1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因缘的生死观(见59页

根据佛陀的悟境所见,形成生死循环的三世因果者,名为十二因缘,亦即是由于十二个环节的连锁,便构成了连续生死之苦的起因,也可由此十二个环节的逐段逆转,达到灭却苦因、断绝生死的目的。故在四圣谛的集谛和灭谛之中,要用十二因缘的道理来说明。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dvādaāga-pratītya-samutpāda),即是以十二个段落的因果关系,说明凡夫众生的生死连续,所以称为十二因缘。现在先将十二因缘,依其排列的次序,介绍如下:

(一)无明(avidyā)──此为迷之根本,可以称作无知,即是贪欲、瞋恨、愚痴等的烦恼,故为迷惑于生死界中的根源。

(二)行(saskāra)──即是行业,是从无明产生的意识行为,是前世所造的善业和恶善。

(三)识(vijāna)──即是由于过去世中的种种行为所积聚的业体,便是以此业体的本能,投入母胎的最初一念。

(四)名色(āma-rūpa)──即是投入母胎之后,业体的心识(精神)和胎体的肉身(物质)相结合的状态。

(五)六入(a-āyatana)──即是在母胎中,逐渐形成胎儿的眼、耳、鼻、舌、身(五官四肢)、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又可名为六根。因为一切善恶行为的造作和感受,均系由此六种官能为媒介,而达于心体,成为业因业种,或苦因苦种,所以名为六入,意为诸业的六个入口。

(六)触(spara)──此为我们于出胎之后,自我身心的六入(六根),和外在环境的六尘之间,发生了相对的接触。所谓六尘,便是和六根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一切事物。

(七)受(vedanā)──即是由接触外境而产生的领受苦或乐的感觉。

(八)爱(tā)──此为由于苦乐的感觉之后,所起欣乐厌苦,求乐避苦,并且贪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

(九)取(upādāna)──对于自己所喜所贪的欲求的事物,生起执著不舍的心理。

(十)有(bhava)──爱和取,乃是求取生存的欲望,正因为有此生存的欲望,便造下了种种恶行为的有漏(生死)之因,故将接受未来的生死果报。此所谓「有」,便是指的生死因素、善恶行为的有漏之业。

(十一)生(jāti)──今生造了生死的业因,必将接受来生的再度出生的业果,那便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所构成的身心,和此身心所处的环境。如前所说我们的身心是六根,身心所处的环境是六尘,同为五蕴构成,同为所感受的业果报应,如果加以区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主观的身心,名为「正报」;色(眼所接受的美丑、明暗等),声(耳所接受的一切音声),香(嗅觉所接受的一切气味),味(舌所接受的一切滋味),触(身体所接受的冷暖、粗细、软硬、涩滑等),法(心意所接受的一切学问、观念、思想、方法)等客观的环境,名为「依报」。此处所说的「业」,和通常所用的「孽」字,颇有不同,请勿混淆误解。佛教所称的「业」,是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是善恶行为所留下的一种无形而有力的能,也许和近代科学家所说德语的Energie不同,它是行为的一种余势,由于前一行的余势,可以引出后一现象的发生。

(十二)老死(jarā-maraa)──来生既然有了五蕴所成的身心,又将衰老而至死亡。

因此,佛陀用这十二因缘,说明了凡夫众生,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之中,所有因果循环的流转现象。此可用下面的表解,帮助我们,理解它的一个概念:






如果顺著十二因缘的三世因果,周而复始的继续下去,便是以集谛来说明苦谛的根由,众生永远是众生,不会脱离苦的范围。但是,佛陀之要指明苦谛的根由,目的乃在协助众生,超越苦的范围,所谓转凡成圣,那便是接著要说的苦灭谛了。

十二因缘的解脱观苦灭谛,乃是逆著十二因缘的次第,从断绝第十二因缘的老死,向上推转,到了第一因缘的无明断绝之时,即是超凡入圣的解脱境界及涅槃境界。也就是说,要想不「老」不「死」,唯有设法不再出「生」;要想不再出生,便不得造下「有」漏的生死之因;要想不造生死之因,对于贪恋的事物,便当立即放下求「取」和舍不得的心念;要想无取无求,唯有首先排除避苦求乐的「爱」欲心;要想无爱欲心,便当不再领「受」苦乐的感觉;要想不受苦乐所动,当求六根清净,不与六尘接「触」;要求六根不触六尘,唯有不起「六入」;六入是由「名色」所成,要求不起六入,便不宜求生投入母胎;投胎的主体是业「识」,故应先破业识;业识是由前世「行」为的集聚而成,故当先勿造作有漏的善恶行为;所谓有漏(sāsrava),是指本著有我的意念,由身口所作的一切行为,不论是为身心的私我,或为群体社会国家世界的公我,乃至是为宇宙全体的神我,均系有我有漏的生死业,为何有我的观念存在呢?乃因众生皆在「无明」的愚痴之中,何谓无明愚痴?即是没有智慧,不能明察我们所处的五蕴世间,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暂时的、不实在的幻景,所以误将众生各自所造的身心乃至宇宙,当作「我」来维护与贪恋。如果能将此无明排除之后,便可修好解脱之船的漏洞,平安地航出生死的苦海了。如何排除无明,那是要靠修行八正道来完成的工作,也就是下面所要介绍的道谛之内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4-2012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圣谛是佛陀的修道论 (见64页

道圣谛,简称道谛(mārga-satya),即是灭苦之道,或灭苦的方法,也就是佛陀所说修道方法,若能依此方法,切实遵行,便可升入圣境,是由凡夫众生成为超脱自在的圣者之道,所以称为道圣谛。

道谛的内容,含有八目,所以总名之谓八圣道分或名八正道(āryāāgika-mārga),又译作八支圣道及八正法等。现在分条叙述如次:

(一) 正见(samyag-di)──彻底明了四谛之理,即为正见。当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来监定见解的正确性。即是说,能够理解我们所处的五蕴所成的身心世界和环境,确是虚幻无常的;既属无常的幻景,自亦没有真我的实体可求;彻见无常,实证无我,当下便是涅槃,便是寂静(不动心)的圣境。唯有依据这样的见地,来从事佛法的修行,才能真正地达到解脱的目的。

(二) 正思惟(samyak-sakalpa)──又被译作正志、正思、正分别等,即是正确地思惟四谛之理,基于正见的原则,勿使心中生起贪欲、瞋恚、害心等的活动。这是清净意业的工夫。

(三) 正语(samyag-vāc)──即是真语和实语。不妄语(谎言)、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粗言詈语)、不绮语(戏论淫词)。应当以善言劝勉,爱语安慰,直言教导。此为基于正见所做清净口业的工夫

(四) 正业(samyak-karmānta)──又被译作正行,即是端正品行,远离一切的邪恶行为,是指基于正见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除了已婚夫妇之外的一切男女的淫事,均为邪淫),不用一切兴奋剂或麻醉物。此即是清净身业的工夫

(五) 正命(samyag-ājīva)──清净了身、口、意的三业,顺从佛陀的教法,远离五种(不正当的)被佛陀称为以邪法活命的职业,例如诈现奇特、自称功德、咒术占卜、大言壮语、彼此标榜等;亦即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不法的利益,名为邪命。学佛的人,当以正常职业,取得生活的所需。

(六) 正方便(samyag-vyāyāma)──又被译为正精进或正治,即是努力于贪瞋无明等烦恼的对治,精进地迈向涅槃的圣道。故当发愿:已生之恶使之速断,未生之恶使之不起;已生之善使速增长,未起之善令之生起。

(七) 正念(samyak-smti)──系念正道,不起邪念;即是以不净观(aubhā-smti)等的方法,摄心制心,使之不受物境欲念所摇动。所谓「不净观」,即是观想此一身体,共有五种不净:1.种子不净(由父精母血所成故),2.住处不净(胎中十月住于母体的屎尿之间故),3.自身不净(此一身体是由地质、水分、热能、空气等四大所成故),4.自相不净(身中常由眼、耳、口、鼻以及大小便道的九孔之中流泄秽物故),5.究竟不净(此身死后必将腐烂化为脓血,乃至枯骨亦坏故)。观想自身不净,观想他身不净,便可息灭物欲之心,也可增进舍身为道之心。请注意,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构成宇宙的四大物质元素,不要误以不贪酒、色、财、气,名为「四大皆空」;乃以宇宙的物质元素,暂时幻现的身体,不是究竟的存在,所以称为「四大皆空」。

(八) 正定(samyak-samādhi)──循著以上七个阶段次第修行,正念的观想完成,便可进入四襌八定,再加以无常无我,四大皆空的正确知见(即是空慧的观照),便能进入无漏清净的灭受想定,那即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谓涅槃(nirvāa),曾被译作灭度、寂灭、圆寂等,即是超越了一切烦恼苦痛的系缚,住于绝对自在的境域,那是不能用时间和空间来范围的圆满充实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4-2012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4-2012 01:02 PM 编辑

佛法的中心思想(见71页

佛法,便是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教我们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以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切勿误解修行仅是出家人的事,也勿以为唯有吃素念佛或坐禅拜佛才是修行,这点可从上面的介绍之中得到理解。也正由于如上的介绍,使我们见到了佛法的一个梗概。这个梗概,便是「四圣谛法」,在此四谛法中,又以五蕴法分析了宇宙人生的本体,五蕴法中包罗了构成主观的六根和客观的六尘,这个五蕴的世间,便是苦谛的内容。又用十二因缘,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说明三世因果的循环,也说明了如何使此因果循环的现象消失。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名为因缘;先后之间所起的现象之关联,名为因果。因缘思想和因果思想,是一体的两种表征,乃是佛陀思想的独特处,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的中心。佛陀即以此因缘与因果,宣说了集谛和灭谛。为了灭苦的方法,便说了八正道,八正道乃是最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也是最能适合人们接受的中庸之道。

当然,初初接触到佛法的人,可能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此在佛陀悟道之初,即已有过如此的顾虑,结果还是被许多愿意接受的人理解了,所以也发扬光大了。从五蕴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唯识法相」的哲学;从因缘生法的立场上,发展成了「般若性空」的实相论;从身口意三业清净的立足点,完成了戒律的体系;从正念及正定的基本上,发达了禅观的思想。

统括佛教思想史上的小乘佛教,而至大乘佛教,其中心思想的源头,皆不出如上所举的四圣谛和八正道,所以把它称为佛陀的根本教义;因为它是大乘、小乘,一切佛法的根本,故又被现代学者们,称为根本佛教

(全文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4-2012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4-2012 03:34 PM 编辑

本体论(ontology)是对宇宙和生存“本原”的研究。本体就是世界的第一因,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ontology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现代科学倾向将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归启于宇宙大爆炸理论,基督教神学家则将宇宙第一因依归启于上帝创造论。

其实本体论是必需依据传统的时空观才能产生,但是从佛教观点来看,时空也是一种幻相,诚如圣严法师所解释:“宇宙本身,没有时空的界限,存在于宇宙中的凡夫众生,亦无时空的起点可求,所谓起迄和来往,仅是凡夫众生的幻觉,不是宇宙本体的真相。”所以佛教不谈本体论,因为实相超越传统的时空观,故事本体并不等于佛教说的实相。

身为现代佛教徒,难免会被问及佛教对本体论(或第一因论)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将迷惑厘清,才能应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12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谷成


    感恩分享。有个疑问。是否重情义者就难灭因;要断苦先去爱,像耶稣说:放下你的亲人跟随我,我是道。这让人觉得好无情。看到好些人修道至六亲不认,还说是已达全然放下,乐在其中。他们成功断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4-2012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4-2012 02:47 PM 编辑
回复  谷成
感恩分享。有个疑问。是否重情义者就难灭因;要断苦先去爱,像耶稣说:放下你的亲人跟 ...
jol66 发表于 13-4-2012 02:13 PM


佛教是中道法,绑得太松或太紧都会出现问题,放下不一定非要全部突然断掉,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调理过程,顺应各人不同的业缘、心性(心理素质)和悟性(根性)而有迟缓顿渐的差别。

所谓不苦不乐的中庸之道就是中道,尽可能顺应自己的环境和条件去调整修行的进程,太过刚猛或怠惰皆不符佛教的中道精神。所以找一个能够安于自在的方法就好,若未准备好进入下一个修行阶段,不必要理会别人的不同修行标准和进速问题。

例如六亲问题,即便内心已能够做到看淡,却不等于在外相上必须是一副冷漠无情的面目,个人认为应该顾及亲友的感受,而在不同情况给于关爱(无畏布施)。而且大乘佛教讲究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难舍能舍不等于要变成冷漠无情,如果是那样既“无慈无悲也无喜”,我觉得那样子就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12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谷成


    尽可能顺应自己的环境和条件去调整修行的进程
感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4-2012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佛法吗,是很值得一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12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身就是本体论、泛佛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4-2012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4-4-2012 05:20 PM 编辑
法身就是本体论、泛佛论。
Svaha 发表于 14-4-2012 02:38 PM


还是不要将佛教的法身观念和“本体论”一词搅和为好,东方对本体的理解是本根,可以包含时空却不一定落入时空的诠释;西方却将本体理解为时空的初始。这两个不同的观念共用一个中文词汇,若是搅合一起,恐怕盐水难分,徒造成无谓的困扰。

泛佛论的知见其实也颇具争议,理解不对则容易掉入《楞严经》上指的外道偏执论,例如十六颠倒相(认为遍布一切时空国土之性为自我),或是识阴魔相之偏圆种性(认为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

但是以上知见皆为行阴和识阴区魔相的争议,那个水平已是罗汉和菩萨的证悟境界,非我凡夫水平所能思辩,劣学认为略知即可。理解不足的地方,还请师兄指教。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4-2012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泛佛本体,无非只是是要破对立、差别、自我及不平等。

法身是彻底的本体及泛佛,需要某些佛理的理论要素充实,若依西方人定义的泛神论及本体论就有偏失了。法身遍一切時、遍一切处、遍一切法,即超越又包含整体。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十界互具,及华严宗的融摄一真法界就是大乘的法身本体/泛佛论的佛理阐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4-2012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要将佛教的法身观念和“本体论”一词搅和为好,东方对本体的理解是本根,可以包含时空却不一定落 ...
谷成 发表于 14-4-2012 05:09 PM



    科学家已经真实本来没有“我”或者“自己”来区别的。因为大家和所有东西都是一体。但是人有了感官而区划了来定义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4-2012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6-4-2012 11:51 AM 编辑
科学家已经真实本来没有“我”或者“自己”来区别的。因为大家和所有东西都是一体。但是人有了感 ...
雷Leong 发表于 16-4-2012 01:27 AM



劣学的水平有限,不如听听圣严法师如何开示!

释迦牟尼佛不谈形而上学。有人问起佛学上的本体论是什么,佛教不讲本体论,如果要讲的话,本体是「大我」,现象是「小我」。佛法讲「无我」,所以不讲本体是什么,然从佛学的观点研究佛教的名词,例如佛性、如来藏、真如、法性等的名词,也许可以满足那些追问什么是佛教哲学上的本体论者吧?佛充满宇宙之间,我们成了佛以后,便和宇宙一样大,那不就是一个本体了吗?我们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有佛性的,人人都可成佛,跟宇宙的本体一样,这依然是本体论,对不对?其实,说佛法有本体,是对那些没有进入佛法的人,或修行不深的人而说的,对这些人,一定要告诉他们,有一个目标可以去,有一个东西可以找...因此,佛学不讲本体论,如果要讲本体论,这是方便说,不是实在的。--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4-2012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开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4-2012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劣学的水平有限,不如听听圣严法师如何开示!
谷成 发表于 16-4-2012 11:26 AM

嗯。。。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4-2012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开悟~~
yokome 发表于 16-4-2012 12:21 PM


让我们礼敬圣严法师!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0-2025 06:56 PM , Processed in 0.13873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