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38|回复: 5

唯识浅谈:面对六尘时,佛与众生最大的不同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2-2012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如说我们讲凡夫看到外在的六尘时,就动心起念生执著。但度众生的佛,照样看到凡夫所见的六尘,却不能起心动念。佛是断烦恼了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断”法呢?

从经论中发现,佛跟我们所不同的就是没有自我的判断,没有自我的立场,但是他的五官、六根照样地运作。所以唯识讲佛有四智,众生用前五识的时候是烦恼,而佛用前五识的时候是成所作智,是智慧。智慧的意思是无我,没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如实的反应,如实的运作,应该怎么运作、就怎么运作。

佛不执著利害、得失、人我、是非。当下该怎么处理他就是怎么处理,超凡的从容淡定从不露出破绽。

胜义谛虽然超越世俗谛却不违世俗谛,佛的立场叫胜义谛,它不违乱世俗谛。就是说父亲还是父亲,儿子还是儿子,虽然胜义谛是超越父母子女的世俗关系之上的,但处理世俗的事情,佛还是依照世俗谛来表现,所不同的是,他不会因为这是我的父亲,我才爱他,或这是我的冤家,我就恨他。佛没有这样的分别心,而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虽然众生平等,但父亲还是父亲,儿子还是儿子,只要心里没有父子的情执,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我执在里头。


因此,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就是成了佛以后才能够转的,没有成佛以前,前五识表现的都还是烦恼。前五识跟成佛时的第八识同时转,所以《六祖坛经》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就是说六、七识是在修行的时候转。初地菩萨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当十地圆满时金刚喻定最后心时,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2-2012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明了。谢谢楼主的文章。

文章提到的“情执”还蛮难懂和难断的。我们放下的话,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了冷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2-2012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海精灵

    离我执、培养出离心并非是冷漠的表现,冷漠是不敢面对而逃避世俗的做法。

从佛法的观点而言,若无出离心便会流于恋世的俗化,若无菩提心便会落入厌世的消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12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明了。谢谢楼主的文章。

文章提到的“情执”还蛮难懂和难断的。我们放下的话,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了冷 ...
海精灵 发表于 12-2-2012 03:17 PM



   那证明你是误其所道,不是悟其所理!  佛本是多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12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海精灵

    离我执、培养出离心并非是冷漠的表现,冷漠是不敢面对而逃避世俗的做法。

从佛法的 ...
Svaha 发表于 12-2-2012 06:41 PM


佛龛众生如红尘,红尘滚滚,众生看人生是滚滚红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12 07: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釋尊是迦毘羅的王子,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圍中,這不是尊榮幸福。在釋尊悲 智的意境上,這是人生的大不幸,是悲哀。他離開王宮,完成最高的犧牲──棄 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間。自然屬於自然,一切還於一切;在自我私有的佔領形態 下,能有圓滿的真理與自由嗎?這種精神,貫串在一切中。在釋尊教化弟子的時 代,雖受著弟子的推尊敬禮,但釋尊卻這樣說:「我不攝受眾」。不願以統攝者 自居,是佛陀正覺緣起正法完滿的實踐。他服事病比丘洗滌;給盲比丘!8猏針;向 小比丘懺摩(意思說請你容恕我)。他不再單是王公宰官與政客學者的朋友,他 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誠摯的勸誡教誨者。釋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后妃,也 有屠戶、妓女、土匪與奴隸;有讀遍四韋陀與十八大經的名學者,也有三個月讀 [P12] 不熟一偈的獃子;有威儀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嬉笑跳躍的童子。他的足跡踏遍 了恆河兩岸,你說他出家是消極,棄離人間嗎?釋尊為了真理與自由,忍受一切 衣食上的淡泊,但他以法悅心,怡然自得。他受著教敵的毀謗、毒害,但他還是 那樣慈悲無畏,到底在恬靜中勝過了一切。在入滅的時候,他還在教化須跋陀羅 ,諄諄的教誨他的弟子。他為著什麼?拋棄了人間嗎?比那些稱孤道寡的統治者 ,更消極嗎?一切屬於一切,唯有為眾生特別是人類的痛苦,為人類的真理與自 由,為使人類向上;此外更不為自己,沒有自己。在這人類所知的歷史中,有比 釋尊更在人間的嗎!

  「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為身不是為一人 ,忘世也不是隱遁山林。為身忘世間,是比為國家民族的生存而不惜破壞更為高 級的。為自我的解脫與真理的掘發,有割斷自我與世間愛索的必要。這樣的為身 才能為大眾,忘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0-2025 07:21 AM , Processed in 0.11920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