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80|回复: 16

對禅定初學者的開示集-阿姜李 • 達摩達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2-2007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執取  
Clinging
1957年9月9日

執取是一切憂苦的來源。是它産生了緣起與重生。它根本不安全。無論什麽,出現了、成形了,注定會造苦。好比某人的錢讓外人看見了: 注定有小偷去偷它。你有錢時,怕人看見。即使人們看不見,你還是怕。同樣地,如果人們抓緊五蘊,當它們是這個世上的自我,他們就會受苦。死時投生來世,再受苦。
我們的執取有三種,或者說有三個時間維度: 過去、現在、將來。每個時間維度下有五蘊,那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有十五蘊。背著那麽多蘊走來走去,難怪有苦。我們往前看,開始想:“如果我活到60、70、80歲,那時會怎樣? 如果我落窮,該怎麽辦?”這樣想時,便以各種形式發愁。如果想到好事,便興奮起來。想到壞事,便氣餒起來。有的人想了那麽多的壞事,變得垂頭喪氣。那是因爲他們抓緊了想法與念頭。這就叫做身前放著五堆石。
接著,我們轉過去看身後:“我死時,兒孫怎麽辦?”我們也許想著該給些家産,好助他們安身立命。可接著又想到他們太愚笨:“如果拿家産去賭博,輸光怎麽辦?”這樣想時,就喪氣起來。其它時候,我們想著自己當下的好品德、孩子們的好品德,又高興起來。那是另外五堆石。因此我們的石頭,有前五堆、後五堆、當下五堆。右手抓緊色身現象,左手抓緊心理現象。我們抓住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把它們當成自己。因此左手提重物、右手提重物、肩上再挑一擔。如果繼續帶著這些東西走來走去,從不把它們放下,就只有苦。接著我們再抓緊苦,於是更苦,直到面目扭曲、肩骨變形。
這就是爲什麽佛陀對我們如此同情,教導我們舍棄、放下[cago patinissago]。無論誰,不把重擔從肩上卸下,永遠解脫不了。如果我們先把過去、未來的念頭放下,會輕松一些。只在手上提些東西,還有希望繼續走下去。換句話說,如果不修禅定,讓心靜止,遠離五蓋,那麽我們還是肩挑重擔、前一堆後一堆地走,因爲放不下過去未來的想法。過去未來的事,是我們不需要想的。無論是自己的事、兒孫的事、生意財務上的事: 我們來禅定時,根本沒有必要想。要專心靜坐。身體挺直,關注當下,也就是呼吸,光明會出現。即使你的左右手還抓著色身與心理現象,起碼你放下了肩上的重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於尚且沈重的色身現象,那是因爲死神不停地在上面撒毒藥。比方我們的眼: 起先清明,所見一切,清晰而光亮。接著死神在上面撒了毒,使它們渾濁陰暗、或者生起白內障。因此得去檢查、戴眼鏡、塗藥、手術。它使我們受各種苦,使得小小的眼球重得跟臉上長了拳頭一樣。
我們的耳,起先可以聽見各種聲音。接著死神來撒上毒藥,我們開始耳鳴、耳聾,聽不見別人在說什麽,聽不懂他們的意思,於是煩躁起來。他們說壞話,我們聽著像好話。或者他們說好話,聽著像壞話。理解有對有錯,這就有了吵架與爭執。
我們的鼻也一樣。起先功能不錯,死神撒了毒,於是長起瘤瘡。我們得去找嗅藥、吸霧劑、或者找醫生用電刀切掉腫瘤。鼻子開始發臭,毀容。
舌、身、心也同樣堆起一大堆苦。這就是爲什麽經上教導說“rupam aniccam”: 色身不恒穩、無常。如果我們不停地想這些事,會著起火來。年老時,皮肉松弛起皺、彎腰曲背。如果執取色身,會給自己心裏造成負擔、也給兒孫造成負擔。此外,照顧自己所需的金錢也是負擔。
凡是抓緊無常事物當成自我的人,行路就不穩。我們多數人,傾向於抓緊色身或其它物事,當成自我。有時我們抓緊心理現象──受、想、行、識,把它們當成自我。這就稱爲雙手提物。不過比肩上挑擔好點,只要負擔只在手上,還能坐著、躺下。肩負重擔,就坐不下來,得一直站著。
因此,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心,讓它甯靜、寂止,換句話說,要培養定力。當心甯靜、寂止時,明辨會升起。明辨升起時,我們便理解了自己的重生: 生下時不帶一顆牙、一塊布。我們怎麽來,怎麽去。一樣東西也不帶走,除了善業、惡業送我們投生善趣、惡趣、甚至涅槃。人們這樣來禅定,就有輕松感、沒負擔,因爲他們能放下手裏的東西。那樣就有喜樂,因爲他們有三寶裝點自己。當他們去那邊時,就有值錢的東西。只要還在這裏,也有好東西裝點。誰要是聰明到這樣修習舍棄,就會得到哪兒都值錢的財富,好比金子: 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價值。不像紙幣,只有你自個國家承認它。
因爲這個原因,我們訓練心,使它放下,松開對過去、未來、當下的抓取,這時就好比得了整塊黃金。我們會始終快樂。但如果我們愚蠢,抓緊事物,把它們當成自我,心裏會著起火來,不得安甯。
這就是爲什麽佛陀警告我們: 抓緊色身與心理現象、或心理標記與觀念的人,負擔沈重,什麽事也做不成。最後死時卡在世間,像落入焦油陷阱的猴子。
執取的人,負擔沈重。只要我們還這樣活著,難有真正的善德。死時有重擔壓著我們。這就是爲什麽佛陀教導我們放下。不要抓緊過去、未來、當下的念頭。要讓心如蓮葉,水珠不能滲入。它達到不滅境界,不回這個世界或者任何域界重生。它達到最高、最殊勝的自在,不再有憂苦。
因此我們都應當努力,盡量減輕負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  
Letting Go
1953年4月21日开示笔记

放下。
佛陀傳法的諸多原因之一,是爲了教我們放下,不抓緊事物。我們越理解佛法,越能夠放下。領悟一點法的人,可以放下一點,領悟許多法的人,可以放下許多。
首先第一步,我們學布施[dana]──要慷慨、要贈與,這是讓我們學習放下的一個策略。下一步是舍棄[caga]──舍棄擁有權,是比布施更高一個層次的放下。最後在更精細的層次,學習舍棄我們的有取[upadhi],也就是內心的抓取這個雜染。我們是在這個層次上,審查、探索,直到獲得最終解脫。
布施意思是贈送物質上的東西。如果我們不送走,難以放下。多數情況下,不把東西送人,就會抓緊,把它們當成自己的。送出去了,便不稱所有權了。我們抓緊的那些東西是很危險的。(1)它們會傷害我們。(2)它們會傷害從我們這裏偷竊的人。(3)一旦偷了去,他們又會對那些東西稱起所有權來。佛陀看見了這些危險,因此教導我們要慷慨大方,學會布施。
培養了布施習慣的人,會得到多種果報。他們的慷慨之業,會在現世與來世回饋他們。他們有許多朋友。人們信賴他們。他們心地輕松: 把東西送人後,便沒有照看它們的沈重感了。同樣這些果報,還會在來世不斷回饋,好比我們有一桶大米,種下去會收獲十桶。我們此生培養的善德也一樣。它會生出巨大的果報。有明辨的人會那樣理解。
下一步是舍棄。布施,哪怕瘋子也會做,不過舍棄這種贈與,只有智者能做,因爲他們在作贈送這個動作時,個人的所有感得要即刻終止。他們把一切物質財富看作公共的,既不真正屬於我們,也不真正屬於別人。如果你把東西當成你的,那是耽於自肆[kamasukhallikanuyoga]。如果你把東西當成他人的,那是耽於自虐[attakilamathanuyoga]。我們生來不著一物。死時不帶走一物。那麽有什麽真正屬於我們呢? 我們的所有感必須從內心消除,這樣的贈送才叫做舍棄。
第三個層次的放下,是舍棄內心之物。無論把東西送人與否,我們每天在心裏把它們放下。放下那些我們有的,放下那些我們沒有的。好比一個人每天吃飯後要洗手洗臉,才能夠保持清潔。這個意思是,不要讓任何事與心爲敵,使我們吝啬起來、緊抓不放。不然就同那些飯後不清洗的人一樣,不幹淨,永遠執迷不悟。不過我們如果能這樣舍棄,就可以稱離欲[viraga-dhamma]。最低層次的放下,我們只能間或做。離欲隨時可以培養。
通常情形下,雜染把我們的手腳綁起、釘在地上,很難解脫,這就是爲什麽我們需要一種高層次的明辨──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ñña],即來自禅定的明辨,才得以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離欲是一種心理素質,它實在可口、滋養。凡是不曾達到法的這個層次的人,還只是吃了果皮,不知果肉的滋味與營養。好果肉在果皮下的深處。
心對雜染的攫取[upadhi-kilesas],是無明、渴求、執取。如果我們達到在內心親眼看見法的層次,便會自己負起責任了。我們可以自己對付這些雜染,好比達到了法定年齡。
如果能使心達到初禅,就可以放下五蓋。
我們多數人,好比沒有經驗的兒童: 吃魚吃雞時,連骨頭帶肉地吃,因爲我們還不曾培養起一點直覺洞見。這種洞見升起時,比火光更明亮,比長矛更銳利。它可以消解一切 :肉、骨、米、糠、任何事物──因爲它聰明,把一切砸成齑粉。它可以消化色、聲、嗅、味、觸、想。好壞不挑剔,全吃下。人們贊揚我們,可以用來滋養心,人們批評我們,可以用來滋養心。即使色身劇痛,心照樣自在,因爲它有加工食物的一應用具: 碾子攪棒、蒸籠鍋碗。無明的迷霧會給摧毀。束縛我們的一切──五蘊之釘、三股繩(夫妻之愛、子女之愛、財物之愛)、世法八鏈(loka-dhamma,世法八風: 得失、貴賤、譽毀、樂苦) ,都會瓦解。
愚人以爲住在牢獄裏舒服,那就是他們繼續爲非作歹的緣故。他們把世界看成好地方,像個不願出獄的囚犯。有明辨的人,好比籠中鹌鹑,不停地尋找脫逃之路。結果牢系他們的鎖鏈會一節節落下。八世法好比捆綁囚犯的鎖鏈。愚人以爲是金項鏈,帶著作裝飾。實際上它們是心的汙染物。人們受捆綁,永遠逃脫不了,因爲他們怕失去財富地位、怕批評與痛苦。耽於享樂、怕受批評的人,永遠不會花氣力來寺院修行。
佛陀把我們看成身系枷鎖的猴子。如果我們不培養解脫洞見,永遠不能從枷鎖中解放。我們永遠達不到離欲。第一階段,我們放下作惡,開始行善。第二階段,我們放下惡,放下一些善。第三階段,我們放下一切,善與惡,因爲一切依其本性造作,因此不可靠。我們行善,但不執著它。你放下時,必須有智慧地放下,不要有破壞性──也就是說,不要不行善。你連你的觀念也不能抓緊,更不用說物質資産了。你行善時,是爲衆生做、爲兒孫做。你盡量把事做好,但不執取它,因爲你知道,一切造作之事皆爲無常。這樣,你的心就如寶石一般清澈、明亮。
如果你在毀譽中糾纏,是很愚蠢的。那樣好比是在喝他人的唾液。你行事端正,會有人說你是錯的。你做錯時,有人說你錯,也有人說你對。好與壞,沒有哪個恒常,因爲它們不是別的,都是造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09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看不出有哪一点在讲解禅定?

据我所知,禅定有点像心理学说的“冥想”,只是发明禅定的人比发明冥想的人更有远见,洞悉了人类的精神状态。

简单的说...如果冥想是诱导潜意识的技巧,那禅定就是整合潜意识的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09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它讲解着一些修行前的准备和观念,对于象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些比正式坐下来还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8-2009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这是讲解修禅定入门最重要的心态建立.
若不了解为了什么禅定, 只是坐下来想作什么得到什么的禅定, 最大的可能性只有一样"走火入魔", 见神见鬼, 最后搞到自己有精神病就惨不忍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09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三法印 的帖子

噢....原来是这样的。

听说....见到啊飘是很高的禅定境界,师兄能讲解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8-2009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听说....见到啊飘是很高的禅定境界?
------
你听谁说?

见到啊飘的可能性

1业障
2讨功德
3中邪--遇鬼 (就像去到有流氓的地方给流氓打, 不去就不会有事咯)
4精神病-幻视

不过一朵香的花会不会有蒼蝇来干扰?

还是见神会比较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8-2009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三法印 的帖子

看来你只是喜欢在论坛玩讽刺,并没有很仔细的阅读其他帖子。

算了,当我没说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09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仔细的阅读其他帖子?

你看到了谁的帖的里有--"见到啊飘是很高的禅定境界"?
你很喜欢这些怪异的事吗? 你是为了这些而修禅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8-2009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站在佛法的角度来看,即使你训练你的心到很深度的禅定境界,你观察的依然是放下执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8-2009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4-8-2009 10:52 AM 发表
站在佛法的角度来看,即使你训练你的心到很深度的禅定境界,你观察的依然是放下执取


如果可以放下,就可以拿起,那是存有事物的特征;如果某些东西只能放下,而拿不起,那也许就不是真实的存在事物,只是自己的假想敌。

放下,放下,到底是放下什么?

执取,执取,到底谁在执取?

如果训练的目的是放下执取,那执取就是训练..........

这么说吧.....如果禅定有目的,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那禅定总会“很成功”。

但.....问题是....禅定不需要成功,只需要实相。

看到啊飘,我不怕,这叫定境高?

不需要,真的不需要不怕,禅定只需要看着啊飘,不判断,不思考,纵然怕得半死.....依然只是如实的去看,这就够了.....实相会自己展现,只要我们能如实的看待事情,而不是动辄去判断去思考去猜测事情的实相。


我的想法是.....“恐惧”会幻化出各种形象,只有禅定可以认识它。

有一条准则是.....你内心有恐惧,你就会遇见啊飘,魔鬼,妖魔鬼怪等..........

当你内心恐惧消失时....你也许就会遇见佛陀,耶稣,阿拉..........

如果以为“不怕”是一种准则,那还真是很天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9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放下,放下,到底是放下什么?
执取,执取,到底谁在执取?

先放下你自己创造的执取种种对象,包括到最后连放下也要放下的念头和自己,禅修只是手段,不是实像本身。没有一个稍微像样的佛教徒会以见到啊飘,魔鬼,佛菩萨为终极实相,见到鬼就害怕和见到佛菩萨就开心,这两者心态都不可得。佛法到最后是讲智慧,讲实观,禅定的训练只是让心能更敏锐的去观察事物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9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upatissa 的帖子

进来看的人都是在放下与执取之中,绝非已放下也非已执取。
好與壞,沒有哪個恒常,因爲它們不是別的,都是造作。

好一句造作啊!问,搂主是在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8-2009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upatissa 的帖子

A问:什么是禅定?

B答:训练。

A问:训练些什么?

B答:放下?

A问:放下些什么?

B答:不管,反正我就是要你放下。

A问:我觉得该搞清楚放下的是“执取的人”,还是执取的人应该放下?

B答:放下,放下,放放下~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8-2009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执着放下 也一样执着拿起 这本是二元对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5-2025 04:35 AM , Processed in 0.14175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