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9|回复: 1

一款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抗癌药,击败了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3-2025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款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抗癌药,击败了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

和平日报, 2025年3月20日,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在“委员通道”上的一番话,让社会的目光聚焦到广东一家药企——康方生物,以及其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注射液。详情>>>

自2015年立项到去年Ⅲ期临床试验,康方生物用了10年将依沃西推上国际舞台,并在晚期肺癌治疗的这场“生死竞速”中,以直接对决的“单药头对头试验”,终结了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以下简称“K药”)长达十余年的不败神话。

目前,依沃西已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在海外,依沃西目前有3项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由合作伙伴在美国、欧洲等权益许可地区市场开展。

3月8日,依沃西HARMONi-2的研究数据荣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3月8日,依沃西HARMONi-2的研究数据荣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

当《柳叶刀》以重磅研究收录这一突破时,全球知名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已将依沃西临床试验列为“2025年值得关注的肿瘤学里程碑事件”;当CNN用“中国医药行业的DeepSeek时刻”定义这场胜利时,中国已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里,以48款新药获批上市的“加速度”,撕掉“跟跑者”标签。

“这是中国科学家用十多年血汗浇灌、国家全力支持下的‘收获期’。”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夏瑜认为,如今中国创新药研发已经融入全球大生态圈。

“全世界想干的事被我们干成了”

去年9月,在美国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上,康方生物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对比K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HARMONi-2)数据正式发布。

这就是赵宏口中“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抗癌药”和“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之间的对决,形式是“单药头对头试验”——即在同一个临床试验下,将两种药物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直接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可视为两种药物的直接“单挑”,优劣立现。

为何要采取这样“残酷”的直接对决?夏瑜告诉记者,从临床试验的基本指导原则来看,一个新的治疗方案若要获得批准,通常需要证明其相对于现有标准治疗具有优越性。

因此,当前作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标准治疗方案的PD-1单抗,就成为依沃西等新药必须跨越的“高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24年销售额达294亿美元的“药王”K药。

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注射液。受访者供图

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药)。

近年来,K药并不缺乏挑战者。

无论是新药的“单药头对头试验”,还是多个药物的组合治疗方案,甚至K药的厂家、全球医药巨头默沙东本身,也在不断尝试用新药+K药的方案去突破K药现有疗法的天花板。但在依沃西之前,尚未有其他成功者。

对于依沃西与K药的“单药头对头试验”,夏瑜他们并非没有担心。

尽管依沃西在Ⅱ期临床已经得到比较好的结果,但Ⅲ期临床所涉及的患者样本,将从Ⅱ期的数十例一下子增加到了数百例。受试人数扩大了之后,统计的药效会不会有变化?

“凭Ⅱ期临床数据的优异结果和对药品和疾病治疗的理解,我们觉得依沃西有很大的希望能够打赢K药,所以才决定上的。”夏瑜说。

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在临床疗效的多个维度评价方面均显著优于K药: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11.14个月,较对照组的5.82个月几乎翻了一倍,创造了全球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最长无进展生存期;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9%。

结果公布那一刻,正在美国出差的夏瑜终于放下心中大石。

“天呐,全世界想干的事被我们干成了。”她说。



“回国也能研发出创新药”

一家来自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为何能“硬撼”国际知名药企?

时间回到2012年,四个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博士——夏瑜、李百勇、王忠民、张鹏在中山市创办了康方生物。四人都曾在海外大型生物医药机构从事过研发工作,而夏瑜更是团队的“黏合剂”,与其他三位成员都有共事经历。

说起回国创业的原因,夏瑜谈到了她在2008年前后受邀回国担任新药研发服务外包公司中美冠科高级副总裁的经历。

彼时,中国生物制药正在经历从无到有的阶段,“创新”在国内制药领域还是稀罕事,中国患者用的很多新药都是至少10年前美国上市的药物。但是,出乎夏瑜预料的是,中美冠科依靠仅50多人的团队,便在苏州搭建起创新药研发的功能板块,并陆续研发出一些抗体。

这给了夏瑜很大的触动。

“当时我和李博士就在想,我们这群人在美国能研发出创新药,回到中国一定也可以。”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想成立一家做新药研发的中国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人到广东中山考察,被当地政府的热情邀请和“清新的空气”所吸引(夏瑜笑言),最终决定将创业地点定在这里。

源头创新一直是康方生物的发展主线。

公司成立不久,创始团队就决定要打造专有的药物创新开发平台,可以持续不断开发原创新药。4名创始人各自发挥其在创新药开发中的优势,逐步扩展研发团队,并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布局。

面对国内创新药研发环境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机遇,夏瑜与她的团队不断加快了药物创新的步伐。2014年,夏瑜在一次行业活动中结识了当时任职于默沙东的化学家孙勇奎。

半年后,孙勇奎应邀前往中山考察,并最终促成了默沙东在2015年底以2亿美元总对价,买下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CTLA-4抗体的全球独家开发和推广权。也是在那一年,康方生物正式立项研发依沃西。

“当时免疫肿瘤PD-1治疗药物已经在海外上市,既区别于传统的化疗药和靶向药,又对癌症可能有一个普遍适用性(后被证实),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夏瑜他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比市场上的PD-1药物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物,最终把目光放向了双特异性抗体。

“我们做药人的理念,永远是想着怎么去超越现在最好的药。”夏瑜说,目标明确、精准的自身能力评估,以及做好项目全流程管理,是他们确保新药研发成功的关键。



解决两个“杀手”在体内打架的问题

区别于单靶点药物只针对癌细胞的一个弱点进行攻击,这种新药可以同时瞄准癌细胞的两个弱点。尽管这个概念小孩子都能理解——“2>1”,但要在技术层面实现却极其复杂。

1960年,纽约罗斯威尔公园纪念研究所的Nisonoff及其合作者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数十年间,大量药企投入了研发,直到2022年康方生物研发的肿瘤免疫治疗新药开坦尼上市时,世界上才仅有七款双特异性抗体。

在夏瑜看来,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难点在于如何将两个靶点结合起来,在人体内“不打架”的同时,既要确保它们进入肿瘤微环境后能够产生协同作用,还要解决它们各自在体内可能产生的毒性问题。

“从工艺上讲,双特异性抗体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生产难点比单靶点抗体药大得多。”夏瑜解释说,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分子式更大,进入体内后更容易引发排异反应。

研发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对设计和细节的把控。

夏瑜团队立项时选择了两个经过科学验证的成熟靶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的风险性。他们前瞻性地判断抗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抑制能够合力,这一观点在立项后不久也被生物医药的临床数据所证实,为研发提供了创新性和巧妙性。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通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尝试,最终筛选出了最佳的药物分子。从药物作用机制上,帕博利珠单抗为PD-1单抗抑制剂,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实现抗肿瘤。而依沃西是可以同时靶向PD-1和VEGF这两个靶点,且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获得更好的抗肿瘤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方文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依沃西单抗在抗血管生成的维度上,比传统VEGF单抗更安全;在免疫治疗的维度上,比传统PD-1更安全。双抗策略与传统单抗联合治疗相比,在安全性方面做到了双重维度的提升。

“困难出现就去推动解决。”夏瑜说,当依沃西最终成功将两个靶点结合,并在临床试验上战胜了K药,后面其他创新药再想挑战依沃西,那么将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更多国产创新药正在全球上市

依沃西目前已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且在2024年12月通过了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所有癌症之首。2022年中国肺癌发病例数106.06万,死亡例数73.33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80%至85%。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肺科医院教授周彩存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主刊上发布了依沃西单抗的HARMONi-2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单抗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展现出卓越疗效。

在打败“药王”之后,依沃西距离成为“药王”还有多少路要走?

夏瑜说,随着临床实践积累和监管审批推进,未来依沃西会拓展更多适应症,例如头颈鳞癌、胆道癌、乳腺癌等,并在这些领域挑战更多的“药王”。

全球知名金融机构高盛在近日发布的深度报告中首次覆盖康方生物的海外合作伙伴Summit Therapeutics,预测依沃西有望重塑超900亿美元的免疫检查点肿瘤药市场格局,其2041年的峰值销售额可达530亿美元。

这一突破不仅是单药的成功,更是中国创新药崛起的缩影——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达48个,比上年增加8个。我国在研新药数量,更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随着中国生物医药研发脚步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在全球上市。

自2019年泽布替尼敲开美国大门开始,我国已经有超过10个国产新药成功闯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获批上市,例如去年获批、由百济神州开发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便是聚焦肿瘤领域。

继去年“创新药”一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出现“创新药目录”这一新提法,进一步支持创新药发展。《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的不断出台,更为国产创新药突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及创新资源配置。

法国媒体《回声报》指出,随着中国生物医药研发“从仿到新”,已经引来无数外国制药公司的“押注”。他们正加速买入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及其开发中药物的相关权益,寄希望于在有前途的中国候选药物中寻找“大奖”。前文提到的默沙东,去年底宣布以超20亿美元总交易额,买下中国药企翰森制药一款在研GLP-1药物HS-10535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球独家许可权。

“在我看来,部分国产创新药与进口创新药已能同水平竞争,没有说谁一定优胜于谁。”夏瑜说,中国创新药研发已经融入全球大生态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3-2025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多发明对贫穷国家是好事
因为价钱不会乱来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025 06:37 PM , Processed in 0.13089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