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家驹 于 12-9-2017 06:34 PM 编辑
文:林一平
李小龍(圖一)是許多功夫迷的偶像。他並非一般武夫,而以哲學家自許。李小龍雖然並無宗教信仰,但他的武術哲學受到禪宗很大的影響。李小龍和我都畢業於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只不過相隔二十多年。入學時我就特別留意和他相關的報導,同時也沾沾他的光,稱他為「學長」。
二十世紀最能名揚國際的華人當屬李小龍。作家三毛說,在撒哈拉沙漠,電影院平時門可羅雀,而放映李小龍的電影時則爆滿。我旅居美國時,路過紐約哈林區,常有人比手畫腳,學李小龍的怪叫,朝我直嚷嚷:「Bruce Lee, Chinese Kung Fu.」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美國《時代雜誌》評選李小龍為二十世紀的英雄和偶像,說:「早期中國人在美國被定型為溫順的服務生與鐵路工人。而李小龍僅僅利用手、腳及一大堆姿勢,就能神奇地將一個瘦小的人變成強悍人物,改變了中國人形象。」
李小龍於一九六一年獲得華盛頓大學的入學許可,專攻哲學及心理學。李小龍搏擊時能準確評估敵人的動向,是否和他的心理學專長有關?他在大學期間養成了埋首書籍的習慣,像海綿一般,汲取古今中外的哲學和武術的精華,對尼采的哲學風格尤其偏好。李小龍勤奮念書,讀成了六百度的大近視眼。他在課餘之暇,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華大校園中展示演練,宣揚國威兼娛樂師生。 我曾問華大的老教授當年是否看過李小龍表演?他們說這個年輕人看起來很古怪,但表演的武術還挺有看頭的。李小龍在西雅圖開設第一個亞洲武術館,努力鑽研中國武術古籍,卻找不到他要的答案,尤其在美國一般中國武術館的教學看到「(中國武術)古典的雜亂無章」,中看不中用。 李小龍曾多次示範詠春拳的「長橋發力」,能在任何距離或位置瞬間發力,英語稱之為Inch Punch。《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 1973)片中有一幕,李小龍以同一角度施展「長橋發力」,連續三次將對手打倒,將Inch Punch的精髓發揮淋漓盡致,成為武打電影的經典動作。李小龍也被稱為「李三腳」,因為他能連續轉身踢腳三次,快如閃電。而每一次轉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踢到一半還能夠轉向,可以臨時決定該向高處或低處出擊,真正是橫掃千軍,所向披靡。 李小龍在《唐山大兄》(The Big Boss, 1971)片中就曾表演這招連環三腿,痛宰六名歹徒。全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Chuck Norris, b. 1940)於一九六七年結識李小龍。羅禮士以踢功著稱,曾說,早期的李小龍不相信上直踢法的威力,而喜歡從腰部以下的部位起腳。但羅禮士有不同見解,建議李小龍可以從任何角度及位置起腳,踢出來的威力不會減低。 李小龍曾多次集訓羅禮士。有一次李小龍要羅禮士踢高掛的人形沙包的頭部。羅禮士的褲子太緊,怕踢不高,因此割開褲子一直裂到下部。正要一展雄風時,李小龍太太Linda剛好走進來,害得羅禮士春光外洩,羞人答答。從此以後他的褲子全部都是雙重縫線,以免走光。羅禮士和李小龍一起練功三年,很有默契。電影《猛龍過江》的最高潮,他們在羅馬競技場進行經典的武術決鬥,僅花三天的編排就完成。 有位武術界人士告訴我,日本人認為李小龍是靠電影特效,動作才會那麼快,因此重金購買《精武門》(Fist of Fury, 1972)母帶,找出一群日本武術高手來分析。這群桃太郎研究了半天,得到相反結果:李小龍在拍片時,必須將動作放慢,否則攝影機捕捉不到他的身影。 李小龍很欽佩身軀巨大的拳王阿里,步伐如蝴蝶般輕盈。我們看李小龍主演的電影,常見他學習阿里步伐的橋段。動作巨星詹姆士・柯本(James Coburn, 1928–2002)評論:「李小龍的力道能由靜止瞬間加速到一百四十英里。」尤其驚人的是,李小龍在《精武門》片中竟然能一腳將一名特技演員踢得破窗而去,飛得老遠。這名特技演員就是後來的武打巨星成龍。 李小龍最有名的雙節棍是中國冷門兵器,攜帶方便,也是李小龍居家必備的防身利器。一九六六年李小龍首次在《青蜂俠》連續劇中使用雙節棍,造成流行風潮。許多美國青年模仿舞弄雙節棍,結果玩出人命。為此美國不少州政府立法,禁止擁有雙節棍。一九七二年拍攝《猛龍過江》時,李小龍研究發展出雙節棍的「平行處理技術」(Parallel Processing),由一支變成了一對,雙手同時舞動,更是虎虎生風,狠辣凌厲,令人嘆為觀止。 李小龍的雙節棍術是向他的學生,號稱「菲律賓棍王」的伊魯山度(Dan Inosanto)學來的。但他不滿足原來的招數,又潛心創新研發,將雙節棍術推展到更完美的境界,已和伊魯山度的打法大不相同。我在軍隊服役時見過士兵練雙節棍,都要戴鋼盔,不然雙節棍反彈時會打得自己滿頭包,滿地找牙。 不論在體力或哲理的見解,李小龍的創意都勝人一籌。他反對武術受到太多規則的限制,例如拳擊只能握拳,柔道只能摔。他堅持搏擊應不拘形式,「Use only that which works, and take it from any place you can find it.」,必要時,摘葉也能傷人。李小龍創立截拳道,將哲學融入他的搏擊信念。我在華盛頓大學的東亞圖書館翻過一些李小龍的著作,發現他對截拳武術的解說多為理念闡述,對於鍛鍊拳技的方法較少說明,只能拿書對照他在電影的表演摸索。 李小龍的著作《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敘述攻擊防守原則與武術哲學之終極目的。這本書的前十多頁敘述各種禪宗文本的片段。他將禪學融入武術的方式,令許多學武的外國人看得霧颯颯。例如書中寫著: 「空就矗立於左右的中間。虛空包羅萬象,沒有對立面;空不會排除或反對任何事,它存在於虛無,因為所有形式都根源於它。任何人認識虛無,就會充滿生命和力量,以及對全人類的愛(Voidness is that which stands right in the middle between this and that. The void is all-inclusive, having no opposite - there is nothing which it excludes or opposes. It is living void because all forms come out of it and whoever realizes the void is filled with life and power and the love of all human beings.)。」 「涅槃是要自覺不自覺或不自覺地自覺意識到。這是它的祕密。該法是如此直接即時,並無空間讓智慧能插入其本身,將之切割(Nirvana is to be consciously unconscious or to be unconsciously conscious. That is its secret. The act is so direct and immediate that intellectualization finds no room to insert itself and cut the act to pieces.)。」
事實上李小龍的武術哲學只有他自己才懂得去運用,別人看半天,仍然無法摸著他的門徑。不過他寫的書剴切精深,旁徵博引,常有出人意表的創新見解(例如形容西洋劍法如何結合於拳法),讀起來相當過癮。有人說李小龍很自負,炎炎大言,常常看輕其他門派的武術。李小龍的確曾說過:「If I tell you I'm good, you would probably think I'm boasting. If I tell you I'm no good, you know I'm lying(如果我說我的武功很強,你會認為我太臭屁。但我若說我的武功很弱,你會發現我在說謊)。」 不過根據羅禮士的說法,李小龍並未曾露出瞧不起別的門派的態度,而是提出他對各種武術的意見而已。我記得李小龍曾經說過,世界武術中最難破解的是泰國拳和日本相撲。泰國拳難破解,我聽得懂。日本相撲大概是皮厚不怕打,撲人時動量極大,難以躲避,因此難纏吧。羅禮士認為李小龍雖然英年早逝,不過他的武功實力,比一個練了七、八十年的人還要高得多。窮其一生,李小龍發揮了極致創意,將武術推向登峰造極的境界。 李小龍說: 「佛教無他, 不須特別使力。一切保持平常心。吃東西,蠕動腸胃,喝水,累了就躺下休息。無知的人會笑我,但智者會理解(In Buddhism, there is no place for using effort. Just be ordinary and nothing special. Eat your food, move your bowels, pass water and when you're tired go and lie down. The ignorant will laugh at me, but the wise will understand)。」 李小龍又說「慾望」是一種依附,「不渴望慾望」也是一種依附。想要獨立於依附外,必須脫離「慾望」的正反面。這種同時為「是」和「不」看似荒謬,在禪的觀點,卻很正常( 'To desire' is an attachment. 'To desire not to desire' is also an attachment. To be unattached then, means to be free at once from both statemen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is is simultaneously both 'yes' and 'no,' which is intellectually absurd. However, not so in Zen)。 這種一切自然,行雲流水的思維影響了許多事物,例如跑酷(Parkour 或 Free Run,圖二)。今日跑酷動作追隨者都宣稱他們受到李小龍哲學的影響:「There are no limits. There are plateaus, but you must not stay there, you must go beyond them. A man must constantly exceed his level(跑酷之道沒有極限。每個階段都有高原,但你不應停留,而得超越高原。一個人必須不斷超越他的水準)。」他的哲學擴展到「思考如流水」,不為框架限制,這是創意最講究的開闊胸襟(Open M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