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43|回复: 3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蔡礼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9-2017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答:责任感,当然这样的心境建立,我们都不要希望说,讲一次他马上就有责任感。这种心境的提升,说实在的都是要透过引导。有些人可能三五次就明白道理,有些人可能要三十次、五十次,这个因人而异。你不能说,“我都跟他讲过了,他怎么还没责任心呢?”那这个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急于求成的问题了。

  那从责任感的一个引导,就要多下一些功夫。这个引导除了责任感以外,首先,责任感的源头还是在孝道、孝心上,要提升。他有孝心他会去关怀父母,他觉得对家有一份责任,慢慢的这个态度就起来了。“百善孝为先”,很重要。接着也让他有一个动力,一个人愈有责任,能力愈好,他以后愈成功。他一想:责任心跟成功有关,我也要好好的提升才好。那只要他在一些事情上有尽到责任了,就要肯定。这个叫“长善”,要肯定他做得好的部分。一点一滴肯定了,慢慢就愈来愈能时时提得起责任心。

  再来,也在具体的事项当中,让孩子多承担一些工作。他有承担了,慢慢他就上心了。你说:“给他工作怕他做不好。”每个人承担事情,他的能力提升都有个过渡嘛,你不能说怕他做不好,不让他做,那他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了。让他承担,做不好了,正是教他的机会。你说要让一个人,一个小孩,把碗给洗好了,不摔破一两个,哪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9-2017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想请教,为人子女的心,要怎么样做才会细,才会柔软,才会体恤到父母爱护关怀我们的那一份心意?提起对父母的孝顺恭敬心,而不是反而觉得父母亲那份爱是唠叨、烦,变成没耐心去听。
  蔡礼旭老师答:这个首先,要相信自己,孝是一个人本有的,假如我们遇到一些境界情绪起来了,“我不行了,我不能了”,那个情绪就愈翻滚。孝是天性,只是它现在有障碍。什么是障碍?瞋恨是障碍,贪心是障碍,傲慢是障碍,把这些乌云给拨开了,本有的孝心就透出来了。所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观照自己这一颗心,去掉自己的习气。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比方说听了几天的课,看每个人都挺可爱的,是不?那个就是你那个乌云去掉了一大半了嘛。可是你要乘胜追击,赶尽杀绝,把习气全去掉,那每一个人你都能真诚恭敬对待。但是假如我们一不精进了,烦恼一起来,接二连三铺天盖地又来,又不行了。所以每一天“入则孝”好好读,提醒自己。假如读一遍还是伏不住,读两遍;读两遍还伏不住呢?看着办。方法不是死的嘛。而且要真正在念的过程当中,提起父母的苦心、父母的不容易、父母的点滴付出,常常感受,心就跟性德相应。
  而且还要什么?还要做!真的去“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虽然要从心上去力行,也不能废了事上的这些礼貌、规矩。随着这样做的过程当中,慢慢的,孝敬的心也会更提得起来。一个人有没有给父母洗过脚,有没有给父母磕过头,一不一样?所以这些东西你得做。人为什么会有很多体会?因为他做了。力行了一定会帮助我们心境提升,帮助我们更能理解这些经典。所以有时候问题太多,是因为做的太少,然后每天在那里想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7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要如何向十五到十六岁的孩子推行《弟子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弟子规》是一本老套、跟不上时代的老土规矩,往往还没开口向他们讲述,他们已经逃之夭夭。

  蔡礼旭老师答:从问题当中我们体会,孩子为什么听到这个就觉得是老套,代表他对传统文化,对《弟子规》的认知不妥、偏颇。那是一个结果,原因可能是父母、老师在教导他的过程当中,让他觉得《弟子规》就是老套,可能父母、老师都拿着这个规矩在要求他,可能他心理上起了一种排斥,起了反感。所以任何的结果,我们长辈、父母、老师都应该很客观冷静,从这个结果当中把原因给找到。其实依《弟子规》上面的教诲来讲,那是符合人性德的教诲,应该每个人都能接受。
 
  人,你教他孝顺,哪有说不能接受的?教他做人守信用,哪有说不能接受的?教他能去自爱、爱人,这个都能接受的。感觉面对这些青少年,我们似乎没有很充分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都是可能硬要把很多道理压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很难接受。其实依我们接触过的这些青少年,都还是很肯学习的。甚至于我们能理解他们现在最困惑的问题,比方说学习的问题,比方说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用《弟子规》的教诲,来解决他们当前的烦恼困惑。您真的把这些道理,《弟子规》的教诲给他讲清楚,让他能解决当前的困惑,他会觉得学习《弟子规》是很受益的。

  所以要把一个好东西给人,首先要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然后从他最需要的地方去帮助他,去让他受益,那他就觉得《弟子规》是他当前最需要的教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7 0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向长辈问好行鞠躬礼时,有些长辈不能接受,甚至还反对。明知我是在学《弟子规》、学传统文化,却对我说:“我不信这一套,你对别人去做,别在我面前做。”请问这个时候坚持给长辈鞠躬行礼,若因此引起长辈烦恼,是否不孝?
 
  蔡礼旭老师答:“礼者,敬而已矣”。你是要把那一份尊敬传递给他,不是要传递给他说:“我就是学传统文化的,你要记住。”生怕人家不知道你学传统文化,不知道你依教奉行,学了着急马上用,结果用得人家生烦恼。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恕字特别重要。有学生请教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个道理可以终身奉行?夫子讲:“其恕乎!”就是这个恕道。我们看这个“恕”,如其心,这叫感同身受。长辈都已经生烦恼了,我们还不知道吗?你感受到了,就不会强势要九十度嘛,拜托一下,你打三折行不行?他能接受。点个头行不行?你看到那个长辈:“叔叔好。”他会不会说:“你头也不要给我点”,不可能的。所以设身处地这是功夫,学这个心境,不是学外面的动作而已。我们有时候就是刻意地要做什么,这个敏感度都不见了。
 
  我自己到学校去任教的时候,学传统文化差不多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后来去学校服务。结果有一天下了班之后跟他们谈话交流,谈着谈着,他们就看着我:“哎哟,你有学传统文化?”我说是啊。可是我从他们瞪得很大的眼睛中看出,他们觉得学传统文化的都跟一般人不一样,都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不会上厕所的。我们跟他打成一片,他突然听到我们讲子曰子曰,“哎哟,你还学那个,可是你怎么好像很随和,跟我们也不会有距离?”我们不能学得让人家有距离感。念念为人着想,怎么会跟人有距离感?我们学得人家不能接受,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一定是自己有很多执着,让人难受,所以很多事情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我们给同事行礼,他们之前又没有那个氛围,九十度鞠躬恰当吗?你学完回去先从点头开始,他们也会觉得能接受。然后你一个礼拜调整十度,到三个月后九十度就下来了。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你要让他逐渐的适应。一下子太强烈了,没几个人接受得了,甚至于还会说:“你是不是到哪一个地方,被洗脑了回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8-2025 08:54 PM , Processed in 0.11167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