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大承佛教对任督二脉的看法;
佛弟子不提倡修打通任督二脉。首先每个人的任督二脉本来都是通的,除非死了。只是不是很通畅。此外,更重要地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任督二脉的增强会增强我执、法执和烦恼。不利于了生脱死及转烦恼。佛教中提倡将散乱气归于中脉。 任督二脉,不仅是儒教的,这是道教的概念。为什么佛教里不提倡这个?智者大师的《小止观》、《六妙门》,里面并没有讲到这些。不仅仅智者大师的禅修书籍里面没有讲到,佛教里也没讲到这个。 那学学打通任督二脉,难道本身任督二脉难道不通吗?只要还活着,肯定没有不通的,躺在棺材里的,任督二脉才不通呢。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只不过通过你这样观想啊,你这样的修炼,有可能对任督二脉的通行,会加强一点。就像两车道的高速公路一样,车流量多了之后会比较拥堵,这个路还是通的。那怎么办呢?要把两车道改装成三车道或四车道,让它变得快速一点,就这样意思。 修任督二脉,首先就对佛教的智慧不太了解。第二从佛教的角度看,任督二脉的增强会增加我执,增加我执和法执,同时也会增加烦恼。从了生脱死、破烦恼、转烦恼为菩提的角度上讲,这是不利的,是有过失的。所以说佛教只提倡转烦恼成菩提,把散乱气归于中脉,而不是任督二脉,佛教里不提倡任督二脉。 这个是佛的大智慧,世间的人看不到这一点,道教里面提不到,没有中脉这回事情。他们最多就是说任督二脉,然后通过生泥丸宫,但是泥丸宫跟佛教的梵穴也不是一个概念。 通任督二脉,是你入定的时候慢慢定来的,呼吸都会减弱,心跳也会放慢。不是说打坐打在那边,两个任督二脉像转什么一样的,道教里比喻,好像那个农民踩水车,咕噜咕噜,道家的书里面就有这种。佛教不是这样,佛教还是尘埃落定,讲一个定境。然后由定境而生发的智慧。佛教讲定,定的目的不是在定,定的目的是为了生出慧,而不是这个枯木定。所以说所谓的偏空定,顽空定,如枯木一样的定,也不是,定是为了生慧。所以佛教从慧的角度上说,哪怕你“动”中也能生出慧来,这都是好的。如果你定中不能发慧,那也是不好的。更何况所谓的任督二脉,任督二脉跟定都谈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