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49|回复: 16

进取和执着有何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6-2012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平常生活中,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着”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济群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任何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首先要建立一种崇高的目标,然后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佛弟子在修行时都要发菩提心,正如四弘誓愿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每个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曾经发过大愿,并为实现这些伟大愿望而精进不懈。

  进取与执著是什么关系呢?进取代表着人们有某种上进心,有某种向上的追求,比如学业、事业等。但我们在追求过程中,必然会介入自我,贴上我的标签,觉得我在追求。成就了,我很光彩;万一失败,就觉得我没面子。因为对我、对成就的执著和过分在乎,就会产生忧虑和焦躁。另外,我们对追求的事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更被夸大了,一旦不能成功,会很痛苦。我们也会执著自己的经验方法,以为这才是通往成就的最佳模式,从而变得自以为是,不能采纳他人意见。甚至在做事中,因为固执己见,产生对立冲突,使人活得很累。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这种执著也具有某些促进作用。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金刚经》的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而生其心,是有进取心。经中讲到菩萨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说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从轮回中觉醒,但心中不能执著于众生相,也不能觉得我在度众生,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也像我们凡人一样,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实在;觉得我在做事,我在度众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萨了。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问:我们常常会在失意的时候安慰自己说“随缘”,佛教中也讲“随缘”,那么“随缘”和刚才所提到的“进取”矛盾吗?

  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随缘,通常是被人们误解了。随缘,似乎就等同于不做任何努力,是被动、消极的表现。这就把随缘和进取对立起来了,以为随缘就不思进取,进取就不能随缘,其实不然。

  佛教讲的随缘,其实是很智慧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就是立足于因缘因果。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其中,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如何随缘?这就要考量各种因素,审时度势,然后做出智慧选择,而不是一厢情愿。因为多数人都是很主观的,我们带着经验和观念的模式在看世界,带着执著和强烈的需求在选择,这样难免会产生片面认识。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随缘。

  懂得随缘的人,才能更好地进取,才不至于一意孤行。在综合评估各种因素的前提下,采用最合理的方法,才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6-2012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12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取和执着是两个不一样的心态,它的含义就和这句话很相同“对涅槃的欲望和对事物的欲望”。
对涅槃的欲望是向着善方面着想,它是成就涅槃的欲望。但是对事物的欲望即是贪欲了也即是成为再生的因缘。
因此,对佛法的进取是善的欲望。但执着是对贪欲的妄想放不下即是成为再生的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12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夏绿蒂

頑固和執著 ,又有甚麼分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夏绿蒂

頑固和執著 ,又有甚麼分別?
guilimen 发表于 19-6-2012 09:08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取和执着是两个不一样的心态,它的含义就和这句话很相同“对涅槃的欲望和对事物的欲望”。
对涅槃的欲望 ...
凡夫不能解 发表于 19-6-2012 08:46 PM



  对涅磐有欲望,这句话对我来说怎么听怎么怪,可能那是你的阶段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6-2012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夏绿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2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执著的人是很固执的,他对所执著的事物是很难放下的。但固执的人不一定执著。
对涅槃的欲望并不是执著,但很固执地继续去达到涅槃的目标。虽然如此,并不是说他已经掉进贪妄的千套,而是善用这个善的欲望去断除轮回之苦。这种欲望是正见及正思维的欲望,不是贪欲的欲望。
希望您可以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6-2012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p_Gezz 于 22-6-2012 01:12 AM 编辑

回复 6# 夏绿蒂

我來解釋一下。
按照葛因卡老師的說法。

涅槃是止息一切慾望的念頭。
但是要如何到達此境界呢?
很簡單。慾望是一種渴求,無止境的追逐,也就是有貪愛(有貪愛就有求不得苦)。
但是涅槃可能也是無止境的追逐,那麼到底是什麽的心境讓佛陀成佛呢?
那麼到底該如何界定這一切呢?

老師說道:“如果在沙漠中,找水止渴;而你找不到水,當下你升起絕望之心并哭泣說我找不到水我會死。那就是失去平等心。也就是失去正法了;而如果你在沙漠中找水。找不到水,你對自己說,是的沒有水,那又怎麼樣了呢?讓我繼續尋找。你沒有失去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導向涅槃的心境。每一刻都應該保持平等心。佛陀也是如此,在他成佛那一夜,他對自己立誓:不成佛誓不起坐,哪怕我骨頭都散了。大有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堅定信念。一旦有人發這樣的心念,他以早已超脫死魔與身體的束縛了。”

在經典有提到:“如果有人朝聖時,帶著勢必要到達的心態前往佛陀般涅槃的地方、佛陀入滅的地方。佛陀傳道的地方,而意外死亡的話,佛陀自己親口授記此人誓必成佛。” - 按照這裡的邏輯其實就是當時的心念而此心念的功德是非常的大的。

所以老師簡單的說明,如果是慾望就自然有求不得苦,但是佛陀的涅槃是不退轉的心境,也就是達不到目的就會繼續前進的心念,由於不退轉,沒有灰心平等如一順往涅槃。所以這就是三十七道品裏面的欲神足。

何謂欲神足?
「欲神足」是一種善法欲,所謂「欲界」,一般眾生在欲界、名利堆裡面不斷打滾,你要離開欲界的吸引力,像是太空梭要飛上天空,必須要有一個離心力,「欲神足」是要離開欲界的滾滾紅塵,這個吸引必須要有一個離心力出來,如果沒有相當的決心,你離不開欲界的吸引力。有的人、尤其有些學禪的人,就說「起心欲精進,斯人行邪道」,誤認為若有想要修行的那些念頭,都是有為法、畫蛇添足……。如果沒有弄清楚解脫的次第--何謂世間法、出世間法,很容易越修、我慢越大。因此,欲神足要出來,唯有欲神足出來,才會勇猛精進的走在修行道上,才會把修行擺在第一順位。

  當你真正能夠把修行擺在第一順位,身心會柔軟下來,包括到後來那個「自我」會放捨,都是要有欲神足。如果沒有欲神足的基礎,「自我」是放不掉、捨不下的。「欲神足」是要協助我們成長,從「有為」的過程到達「無為」,從「有修」的過程到達「無修」,從有為、有修、有證、有得的過程,到達無為、無修、無證的過程,是請善知識協助我們來到自依止、法依止。我們親近善知識是讓善知識協助我們怎麼樣去獨立,不要認為說我們本來要自依止、法依止,哪裡需要去找善知識?!要深思這裡面是不是有「我慢」在作祟,是不是有「我慢」在阻擋?如果你是阿羅漢,就不需要善知識。

原址鏈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12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夏绿蒂

這兩者本意不一樣,用在的地方都不一樣。

進取是對事情用的。對事情進取。就是不斷改變自己尋找方法。是指樂觀的心境。
而悲觀就是消極的。
佛教要強調的就是如實觀。有透悟生死的悲觀;也有積極向道的樂觀(苦、集、滅、道)都是如實觀看世間的現象。
如果真的要定位,
前面苦、集都是如實并可讓人悲觀的,
而後面則是滅、道。強調舍離的樂觀,
也就是積極尋找解決方法的藥方。

執著大多數是指境界、現象。對某一種感受,眼觸,耳觸的感受起執著。粘著。然後貪愛。
而解脫才應該拿來跟執著對比,前者是束縛,後者是解脫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12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夏绿蒂

我來解釋一下。
按照葛因卡老師的說法。

涅槃是止息一切慾望的念頭。
但是要如何到達 ...
Gap_Gezz 发表于 22-6-2012 01:05 AM



谢谢你的资料补充,我会参考的。
末学目前为止接触的都是北传经典,讲求清净自心,放下三毒欲望,行菩萨道和发心。还没有机会接触到原始经典
加上现阶段末学修正自己的品行,涅磐对我来说还蛮遥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12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夏绿蒂

這兩者本意不一樣,用在的地方都不一樣。

進取是對事情用的。對事情進取。就是不斷改變 ...
Gap_Gezz 发表于 22-6-2012 01:21 AM



   

我相信这篇文章是给有兴趣了解佛教却裹足不前的朋友看的,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朋友怕自己变得无欲无求而不愿意去了解佛教,这的确是很大的误会。


苦集灭道四圣谛是让我们知道何谓苦和离苦的方法,

虽然如此,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何谓苦?最简单的例子说万恶之源的金钱吧,明知是恶源,还是乐此不疲的追求,几天前新闻报道有几个字迷拆了人家的车牌,放在土地公前求心水字,的确是可笑又可怜。

还有这次欧盟杯后,又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赌球跑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12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2-6-2012 11:19 PM 编辑
回复  夏绿蒂
頑固和執著 ,又有甚麼分別?
guilimen 发表于 19-6-2012 09:08 PM


顽固和执著从行为上看很相似:

顽固的人看不见自己的执著,执著的人没意识自己的顽固。

顽固和执著的人未必是坏人(如果是执善),但坏人必是顽固和执著的人(执恶不改)。

顽固和执著从动机看略有分别:

顽固的人即使知错也不会认错,执著的人以为自己没有错。

顽固的人因为好胜而倔强不屈,执著的人以为所执是真理。

既然还是凡夫,难免还有不同程度的执著;但是知错不改(顽固),那就是遇上佛陀也难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12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谷成

我已經抄下來轉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6-2012 0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PASSIVE vs. ACTI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6-2012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十二因缘当中 取蕴是在中间 人人都在取 取就是执著 就是抓 取自己四大身体 取名 取利 都是争取  人生本来是争取 普通人争取 是属于正常 大家会说这个人好 很努力 很上进 知道进取 都是鼓励的好的名辞  以修行来讲 是相反的 一切取都是不好的 尤其是自己内在的一切取 因为有取心 情 爱 欲 一样都放不下 有取所以有爱 有东西拿到就高兴 拿不到就悲哀 心里感受不同 因为爱取是连着的
生其心不是进取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6-2012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涅槃是灭净,所以所有过去佛涅槃后就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他们留下来的佛法,所以佛陀说,见法者见到佛。
涅槃是灭了所有再生的条件,既是灭了所有造就五蕴的条件(既是灭了所有因果),因此,涅槃既是灭净。这是正见。认为佛陀还存在的念头既是脱离了正见之人。
所以,学佛法的同修必要明白佛陀已经不存在任何空间里,将出现在世间的佛陀目前还没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0-2025 03:24 AM , Processed in 0.13752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