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135|回复: 14
|
四圣谛与十二因缘,法义内容实无差异
[复制链接]
|
|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6-2012 11:56 PM 编辑
回复 30# royallam
经说的“无作”即是“无量”,分为二种四谛:别教是无量四谛,圆教是无作四谛,通教是无生四谛,藏教是生灭四谛。
四圣谛与十二因缘,法义内容实无差异,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的苦因苦果,等于十二因缘的流转门;灭道二谛是出世解脱的因果,等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以上已说天台四教的四谛义,十二因缘即可比类而知。
大涅槃经约十二因缘观智的差别而划分圣位的高下。如云:“善男子!观十二因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从智慧的深浅,体悟缘起法的偏圆,故有诸圣贤的等级。但涅槃经的主题是佛性论,以见不见佛性,所见的了不了而判别圣位的高低。此经把佛性当做佛法的第一义,而结归为:“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衡之于根本圣典和初期大乘佛法,令人有格格不入之感。
1.藏教( 也就是指声闻道的教义):思议生灭的十二因缘,因缘的定义,即是无常生灭之意。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如是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不已,也是灭灭不已,不论是一念生灭,一期生灭,都是因缘生灭。在生死流转道上,反向操作,使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由缘起的生灭而归于缘起的寂灭。这一大期生灭,了生死至涅槃,也是生灭。这样的十二因缘,是三界内的,可思议的。依此而言,阿含声闻道圣典以及阿毗达磨论书,尽管说如何甚深极甚深,广大又精微,在纯圆独妙的后期大乘学者看来,是佛教基础课。
2.通教:思议不生不灭的十二因缘,依中论说十二因缘是“空不可得,非有非无,非生非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因缘的生灭,如幻如化,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此不生不灭,不论约究竟涅槃说,或诸法空相说,都是不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之法,即超出三界,为何是界内?通教即般若法门,通达诸法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四圣谛皆是不生不灭,此三乘所共的般若,比起一乘(如来)不共般若,当然逊色不少。
3.别教:不思议生灭的十二因缘。众生以无明所覆盖,前途茫茫,找不到出路。无明有二:枝末无明和根本无明,前者招感界内的分段生死,后者为变易生死。此期教法,为界外钝根菩萨,修空假中的次第三观,解脱分段与变易二种生死,证得中道无住涅槃。
4.圆教:不思议不生不灭的十二因缘。依蕅益大师解说:“无明爱取,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业即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这段注解,正如前所引大涅槃经:“十二因缘名佛性。”据此而言,不信佛性思想,不了了见佛性,岂非不通达缘起义?
大涅槃经:“十二因缘名佛性。”据此而言,不信佛性思想,不了了见佛性,岂非不通达缘起义?
佛性/如来藏/本性- 就是在教导如何开发自身的成佛成圣的无量潜能,以达成佛菩萨的心境。
把佛性当做佛法的第一义,而结归为:“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6-2012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4-6-2012 02:00 AM 编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中:無苦集滅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與天台宗圓教無作四締.圓教不思義不生滅12因緣法是否同意義?
四諦法門,是佛成道後,開始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等所說的。
一共說了三次,稱為三轉法輪(轉法輪就是說法,
這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佛所說法,無非要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到達涅槃彼岸;正如車輪運轉,能夠載人到達目的地一樣,故以轉法輪稱之)。
一、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三、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為什麼要連續地說了三次呢?因為眾生的根性利鈍不等故。
初、示轉:是直接開示四諦的真相,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利根人一聞即悟。
二、勸轉:佛顧慮到那些根性稍鈍的人,初次聽法恐怕不能直下承當,因是重為警省勸修,中根人聞之即便信受。
三、證轉:佛慈廣大,又恐一般根鈍的眾生,一再不能信解,於是引己為證,諄諄地重為勉勵著他們,鈍根的人至此才為覺悟,這叫做三轉法輪。
依此法門而修,成就其道果者名為聲聞。
按聲聞所證的果位其階段有四:..天台依涅槃經立了四種四諦以配合四教:
一、生滅四諦:如上所說,這是小乘所修之法,為藏教攝。
二、無生四諦:了達一切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解苦無苦,不為苦所苦,解集無集,不為集所轉,知滅無滅,本無生滅,知道無道,不著法相,此為三乘共修之法,屬通教所攝。
三、無量四諦:了達苦有無量相,一界已具眾苦;集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煩惱故;滅有無量相,有諸波羅密故;道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法門故,此為權教菩薩所修之法,屬別教所攝。
四、無作四諦:了達一切法,當體即是實相,無苦可捨,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以實相之體離諸造作,故名無作;此獨為大乘菩薩所修之法,屬圓教所攝(觀自在菩薩即是親自證悟這種境界的)。
你看大乘菩薩的四弘誓願也都依準於四諦而發的。此四諦法乃為佛教的根本思想,因為一切教典都由四諦開展出來的。但從表面看來似乎專屬小乘聲聞所修之法,其實乃通一切大乘法門,這是怎麼講?說來話長,要徹底明白它,有再將「諦」字詳細解釋一番的必要!
諦就是真理(為苦等所具之真理,苦等為事相,諦是理性),亦即三諦理,因苦等四諦,都各各具有三諦理性,真諦、俗諦、中諦此為三諦。
體達諸法皆空是「真」實的道「理」名為真諦;
理性之空不廢事相之假是「真」實的道「理」名為俗諦;
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實的道「理」名為中諦。
迷此諦理為凡夫,悟此諦理為佛為聖者——對於諦理全迷者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諦之性德),中迷者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諦,唯悟真諦故云中迷),少迷者為菩薩(菩薩只迷中諦,已悟真俗二諦)。
反之少悟者為二乘(只悟真諦,未悟中俗二諦),中悟者為菩薩(已悟真俗二諦只迷中諦),圓悟者為佛(徹悟三諦)。
凡夫雖具不悟,二乘雖悟但見真諦;菩薩所悟較深,尚未圓極、只見俗諦;
佛則智無不極,悟無不徹,圓證中諦實相理。怎樣叫做無苦集滅道?
菩薩以般若妙智照見苦等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清淨本然,非僅沒有世間苦集二諦的虛妄,就是出世間的道滅二諦,在真空實相的理體上,卻也沒有它們的形跡。因為諸法空相中,是絕對否認有生滅修證的。自性空寂本無生死可了(無苦),亦無煩惱可斷(無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無道),亦無須證(無滅)。
天台大師說:陰入皆如(真如),無苦可捨,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即此意也。還有一種說法,因為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蘊之法,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則苦集無所憑藉,所謂「皮既不存,毛將焉附」。
以為既缺了生起的要素——五蘊,自然沒有所生的事實——苦集;同時既無所滅的對象——苦集,則又焉有能滅的主體——道滅。因眾生迷故,所以說四諦法以對治之,菩薩悟故,了知苦等全體即真,故曰無苦集滅道也.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文順序應云: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為一句。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為一句。「無」,作空字解(謂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盡」,作滅字講。「乃至」二字是超略詞,謂於十二支但舉最初之「無明」與最後的「老死」二支,略去中間的「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十支。此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十二重城,十二荊棘,十二連環,各有其義,避煩不述。按十二因緣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二種:流轉門是說明輪迴生死之相狀,乃由迷而成凡,是苦因苦果。還滅門是指示解脫生死的法門,乃由悟而入聖,是樂因樂果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清池
文章沒分段, 讀到眼睛大大粒, 不美都變美美. 
好文章. 不過很難理解.
.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清池
云何法不如实知。云何法集不如实知。云何法灭不如实知。云何法灭道迹不如实知。谓于老死法不如实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不如实知。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不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不如实知。如是诸法不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就是一無是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6-2012 07: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4-6-2012 07:48 AM 编辑
回复 4# royallam
上面所讲的是在佛家教义中,在讲宇宙间的诸法实相,就有:
不是只有那有生有灭的业感的缘起,还有心智的阿赖耶缘起,不生不灭的真如缘起,和法界缘起。
也有思议生灭缘起、思议不生不灭缘起、不思议生灭缘起、不思议不生不灭缘起
瑜伽行派也有把十二缘起解释为二世一重因果,即从无明至有等十支是现在世,生和老死二支是未来世。
原始的说一切有部的学派,也有将十二缘起解释为三世两重因果,但是此一部派对十二缘起的状态,析为四种,而说四种缘起。
即(1)刹那缘起、(2)连缚缘起、(3)分位缘起、(4)远续缘起。
1)刹那缘起,是表示十二支作用于同一刹那之‘同时的论理关系’。
2)连缚缘起,是说明做为肉体、精神现象的十二缘起,时时刻刻在进展变化,
而我们日常经验的身心活动即是依据此种缘起关系产生的。
3)分位缘起,是指将十二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等的三世两重因果。
4)远续缘起,谓十二支不仅表示三世,而是在说明久远的过去至遥远的未来,长时间的关系。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07: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royallam
哇,好会说法也。你读很多书喔。。。实知,指的是什么。。一无是处,又是啥东西。。。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6-2012 07: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royallam
依缘起而现起缘生的事相,同时又依缘起显示涅盘。涅盘,即诸法的真性,也即是法性。经中曾综合这二者,说有为法与无为法。
依《阿含》的定义说︰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流转法;此流转法的寂灭,不生不住不灭,名无为法。
所以无为是离爱欲,离杂染,达到寂然不动的境地,即佛弟子所趋向的涅盘。这不生不灭的涅盘,成立于缘起法上。
如海水起波浪一样,水本性是平静的,它所以不断的后浪推前浪,是由于风的鼓动;如风停息了,海水就会归于平静。
这浪浪的相续不息,如流转法;风息浪静,如寂灭性的涅盘。因为缘起的有为生灭法,本是从众多的关系而生起的。
既从因缘关系的和合而生起,他决不会永久如此的。如除息众多的因缘,如无明、爱等,不就能显出一切寂灭性吗!
所以涅盘的安立,即依于缘起。这在大乘经中,称为诸法毕竟空。
诸法终归于空,《阿含经》说为终归于灭。归空与归灭,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如波浪的相续不灭,并非浪性的不灭,一一浪是本来会灭的。如动乱的因缘离去,波浪即平静而恢复了水的本性。
浪的趋于平静,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佛依缘起说涅盘,也是理所当然的。
涅盘为学佛者的目的,即杂染法彻底解脱的出离境界,为一般人所不易理解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08: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清池
清兄,心苦你料,请喝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夫不能解 于 14-6-2012 09:05 AM 编辑
所谓的“灭”既是依所攀缘的条件继续变化为另外一种现象而已,这种变化会不停的延续下去直到灭净(断了无明--悟道)为止,就不再有来生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凡夫不能解
咦,说得很好喔。。无生。。还有一点是什么。请在来。。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清池
既然你認為此法能的究竟,不妨礙你。。。。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凡夫不能解
哈哈,对矣,说的非常好,这无生无死,即是什么,在来一下。。 |
|
|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2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真够力
哈哈哈!你应该清楚了吧?喝杯咖啡不加糖以免又产生另外一个糖尿病现象。  |
|
|
|
|
|
|
|
|
|
|
发表于 16-6-2012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