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2232|回复: 16
|
圣严法师讲述五蕴和十二因缘
[复制链接]
|
|
|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0-4-2012 09:01 AM 编辑
以下内容转载自圣严法师所著的《圣严法师教观音法门》:
一、认识五蕴
欲了解《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法门,首先,须先认识「五蕴」-「五蕴」是什么?
一部分人将「五蕴」误以为「五行」-「五行」,即是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它出自《易经》,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后世道家哲学也广泛采纳其「阴阳五行」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意即,离开金木水火土,离开了三界。
但是,「五行」是否即等于「五蕴」?两者之间的关系、界别究竟为何?
「五蕴」出自佛家的概念,代表构成「人」之生命的五个要素,即是色、受、想、行、识。
色,指的是有形的、具体存在的物质体。我们的肉体、鸟兽、山河、林木、屋宇、餐具……都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皆可以涵盖在色蕴之内。因为,都是物质体,物质的元素。
色,有粗有细,有具相与隐微的。粗的物质体,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见,可以用手触摸,也可以以身体感知。但是,微细的物质体,则较难以肉眼察觉,却仍具体而微地存在著,例如,微生物、病毒、细菌、原子……等。
受、想、行三者指的是心理的功能-「受」即感受、觉受的「受」。受苦受乐,感觉忧伤、恐怖或失望。「想」,即思考、思想、想象、念想、猜想。
「行」,指的是心理的作用,心理的变迁、变化、与流动。「行」的特质,即是「相续流转」-就是不断不断地变动、流转著,如后一水滴推动前一水滴一般,流转、变动个不停。
自然,我们的「念头」,也是「行」的一部分-因为通常是前念持续到后念,后念又被紧逐而来的另一念所盖过。念念相续,念念不已,一波又一波,不住流转,不住变动,如此一念一念串联下去,组成一种既连贯,又变动的心理行为。
精确地说,「受」与「想」都属于「行」的一部分-是流动的心理状态中,更明显,更容易被观照、觉察的部分。
微细的「行」,自己无法察觉,唯有在禅定中,可以感知。那刹那、刹那,极深,极细的流转、变动,了知这即是「行」的现象。
识,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是认识、认知;其二、是分析、辨别;其三、则指从前一生至这一生,从这一生到下一生,能够收藏、贮存生命种种行为、印记的一个记忆的「藏库」或「主体」。
二、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一起首即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
意思是,要以观自在菩萨一般清明、深湛、具有同样高度与深度的智慧来逐一地观察、分析、检视,以及体验构成我们生命,构成我们的宇宙、世界的这五个要素-一样一样地检验、体察身心结构中的物质状态与精神、心理状态。
第一个层次,首先观察我们的生命,由「五蕴」组合、结构而成。只要「五蕴」少一项,生命即不存在。然而,五蕴本身不离于「缘起法则」,皆依著时空的因缘不住变化、组合,并没有自性。因此,生命现象是虚而不实的,是暂时,而非永恒的。
第二个层次,进一步逐一仔细检视「五蕴」本身-
(一)色蕴
五蕴的第一项「色蕴」,指构成肉身的物质:肌肉、骨骼、头发、皮肤、血液、神经、指甲……一切五脏六腑,凡是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皆不离于「色蕴」;也即是佛家所称为的「四大和合」。
「四大」即指地、水、火、风四个元素。身体中固体的部分,通称为「地大」,即皮肤、骨骼、四肢、五官、五脏、神经……等。流体的,称为「水大」,即血液、眼泪、唾沫、汗水等等。消化食物,而产生身体的热量、热能,维持生命的供需,即是「火大」,体温即是。「风大」,即指身体内运行流动的气体,例如呼吸、放屁、废气的排除,以及气脉的循转。
身体本身恒常于新陈代谢中,变化不已;四大也是。我们饮食,而后排尿、排汗、排便……一切缓缓变移消失。皮肤上的角质随著岁月,缓缓蜕落-无论清洗或不清洗,终将如是流失,如是变化。头发乾萎、秃少了,牙齿蛀蚀、缺漏了-即使不提「五蕴」,光是「色蕴」便在日日的变化、流转中,更何况心理、精神的状态!
(二)受蕴
「受蕴」,通常我们将「受」,分为苦、乐、忧、喜、舍,五种状态。但,即使是非常深刻的「苦」,苦的程度也将在时光中有所变化,有所消长-譬如癌症的末期,是非常深剧的苦受,但是,打了一剂止痛针,痛的感觉消失了,苦的觉受变浅了……于「苦」的自身,仍然有著细微的觉受的变化与挪移-即使是所谓「到底」的苦也是一样。「到底了!」那么意谓著下一波的苦将有所更生,有所转变。
苦如此,其余四种乐、忧、喜、舍,也是如此。皆不是恒定的,而是不住消长挪移,有深有重,有轻有浅,有上升,也有下降……。
即便是「苦」,也不可能置身于永远的高潮中,恒续不变。这,即是「受蕴」的本质-短暂、变动、游移。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2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4-2012 12:34 AM 编辑
(三)想蕴
「想蕴」,是一种观念,一种思考,一种想法,以及推敲。倘若把时间拉长,便不难发现自己思考的模式、思考的立场和角度,都在蜕变中。
这个早上,一名弟子整理了我数年来之于僧团的开示,依照日期一日一日,一年一年累叠排开。
「怎么不分类,还用编年体啊?」玩笑问道。
「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阅读之后,了解师父思想的变化,从早期到中期到晚期,脉络清清楚楚……。」弟子回答。
经他一说,自己倒不好意思了,宛如过去自己讲话经常改变著,不算数似地。便笑著问他:「这,是变得好,或变得不好了呢?」
「很难说变得好,或变得不好。就是说,在不同的时段,师父之于僧团弟子的谈话重点不一样……可能体会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强调重点也不同。同时,僧团的状况也改变了,人数增多,部门增加,环境不同,面目也不同。针对变化的情境,自然也有了改变、调整。」弟子说道。
的确,人的想法,思考的角度、方向、深度,皆会随著年岁、历炼,有所更迭-可能成长,也可能衰退。两者,都是「想」的变化。
不变,就好吗?
最近,至荣总身体检验时,遇见一位老荣民。他一认出是我,便絮叨个不停,说的都是四、五十年前他当兵的环境、时代、情境。彷佛时代往前转动了半个世纪,他的想法仍停滞在五十年前一般。
但是,他的想法果真没有改变吗?有变,只是他自己认为没有改变罢了-当他在述说的时刻,其实,他已由目前的自己来选择,强化自己的记忆角度和观点了;和五十年前在军中的那名小伙子毕竟不同。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当你在思考、思想的时候,这个就是你。问题是,我们的思考恒常是在变的,年轻的想法与现在差距很多,昨日的想法与今天又有所差异,甚至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思考、思想的方向和重点皆在变化、推移。例如,心间很恨一个人,忽然想起佛法,又升起一个念头:「不要恨下去,该慈悲他!原谅他!」这样,念头于刹那间即「转」过来,「变」过来。
所谓「心猿意马」,指的是「心」变化、奔驰、变改的速度。这个我们以为的「心」,所代表的即是「思」,即是「想」-既然「想」不住地改变,则「我思,故我在」-由一连串变化、不实的想法,所筑构的「我」,如是,也如泡沫一般,生生灭灭,变化不实。一样是空寂、了无自性的。
(四)行蕴
「行蕴」包含深与浅两个层次。浅的说,凡是心理作用,例如「受」和「想」皆含有「行」的成分和功能-因为「行蕴」的特质,即是「持续不住的转变」,是运行不已,又转变不止的。而什么是既流动又转变的呢?是心,是念。受也罢,想也罢,都属于心念的活动。因之,粗浅地讲「行」,则心理上的行蕴则必和「受」与「想」同时出现。「受」的功能中含有「行」的质素,「想」也是。
深一层凝观,「行蕴」可以是单独运行的,不一定须与「受蕴」中的苦乐忧喜舍,或「想蕴」中的思考、思想、推理联结运行。例如于睡眠中,当深睡至无梦的状态,不与诸「心」,不与「受」、「想」并行,但「行」-心理的持续变化仍然流动著,只是无法察觉、无法记忆罢了。「无梦心」并不等于没有,它意谓著「行」-心理的流动以更隐微、更难以觉察的方式进行。
而在禅定的状态中,所谓「定的喜乐」-禅悦、定乐中,那也有「受」,而此「受」则与「行」并现。在更深、更纯粹的禅定中,倘若未出三界,未了生死,则「行」必定还在。直到最高的定中,「受」、「想」已经不存,但「行」仍然存在,并未离开「行」。
「行蕴」既然有深有浅,于时间上又包含「转变」与「持续」两重意义,自然,其本身即是无常、不恒持,而缺乏自性的。
那么,在「定」中呢?「行」可不可能仅持续,而不转变?
不可能。即若在「定」中,行蕴也在转变中-出定、入定、深定和浅定,即代表著不同阶段的变迁与流动。
此世不可能含藏永远不变的东西,这个「心」,尤其不可能!能够恒持下去,永远不断的,就不是「心」了-不是我们的凡夫心、虚妄心,而是「真心」、「涅槃心」。
如是,受、想、行三者都是变化、无常的。「无常」故「无我」;「无我」,即是「空」-既是「空」的,就不是「真正的我」。
我们执持现象界的身体为「我」,感觉、思想为「我」,究其根柢只是「色受想行」所投影出的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将「色蕴」中四大和合的假相肉身视为「我」,也将迁流不止的感受、想法、念头……种种心理活动皆视为「我」,而迷头认影,以为它具体实存,而牢执不舍。
道理易解,但是,倘不以智慧深深参照、印证的话,下一刻,一旦我们遭遇不顺意的人事,听见逆耳的话语,立即又生气、忘记了-因为它并未形成经验,仅是一个知识、理论、概念,并不是真实的体验与经验。不来自于切身的验证,则不是真工夫。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2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4-2012 12:40 AM 编辑
(五)识蕴
「识蕴」,是个深奥的学问。原始佛法,只谈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共六识;重点集中于第六识的「分别识」。六识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察觉。但是,人自出生而至死亡,于流转过程中,所一世一世携带、埋藏,更进而影响此世与未来世的微细意识,倘若仍将之命名为「第六意识」,则很难更进一步地剖析、微观;因此,到了唯识的大乘佛法,则更深细地区分出了第七意识,以及第
八藏识。
首先,从第六意识谈起,第六意识的「识」含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和五识同时并现,称为「五俱意识」。例如眼睛观看、耳朵聆听、鼻子嗅闻、皮肤触接、舌头辨味的时候-眼睛为什么能够知晓这是红的、白的、蓝的呢?-这即是第六意识所赋予的「分别」;或者是从记忆中,给它一个标示、记号或名词。第六意识已在现有储存的知识、资料中,与现有的五识配合,予它一个「定位」,例如,这朵花是红的、那朵是白的……,但是,为什么叫做「红」而不叫「蓝」
呢?因为于向来一贯的知识储存里,这个颜色即被「定名」为「红」。知识、认识、记忆皆属于脑的作用;因之,脑的作用,可以说,也即是「识」。
眼、耳、鼻、舌、身,五识必定是与外缘、外境接触而后产生的。此五识自身单独并不能产生任何功能,必须与第六意识相合,才能产生作用。因之,我们将它与第六意识合并,共同称为「前六识」。
第二是「第六意识」自身,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五官始能运行。它具有单独运作的能力,称为「独头意识」,诸如下列的三种状况:
1.梦中。作梦时,与当前的外界、外境并没有任何关系,它属于「意」识的单独运行,名为梦中独头意识。
2.精神疾病,精神错乱的时候。一名精神错乱者,自以为会听见什么、看见什么,但与实际上的五官没有任何关系,仅只是意识混乱之后,所产生的虚妄幻象、幻听。
记得曾有一名弟子,自己并不知道已经陷入精神恍惚中。某个深夜,他忽然向我的侍者索取我房门的钥匙。
「师父安板眠息了。」侍者说。
而他惶急回答:「你赶快去!赶快去!师父有病,病得极重,现在快要死 了!快要死了!」因为,于恍惚中,他的耳朵分明听到,有人告诉他,师父重病了,就快要往生……他于是惶急地赶来奔丧。他的确听到,但事实上,与他的耳根、耳朵了无关系,而是脑的作用,是狂乱独头意识的幻觉。
3.禅定中。于深的禅定,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全放下了,五根也不用了,唯余意识存在-就是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的意识是否等于「行」呢?是,是微细行蕴的状态、作用。第六意识于定中时,它的功能,即是「行」,它与意识同时存在,同时地流动与变化。但十分地隐微、深细,而难以察觉。
因之,第六意识,可以称之为「意识流」,因为它的特质即是既流动、又变化的-一种是受环境、情境的影响,通过五官、五根而产生功能;有时使用眼睛,有时使用耳朵、嘴唇……,恒常依情境而变化不已、流动不羁。即若是梦中,精神狂乱,乃至于定中,它仍可以泯除五官,而独立运行;仍如湍流一般地流动不已、递变不止。
第六意识虽然不住变动,但仍然有一种持续的功能,能将过去的种子,一直带到未来;从前一生到此一生,再从此一生至下一世-这个种子,佛法称为业、业力或业识。此生,以及过去无量生所尚未消失的业的力量,即潜伏于第六意识中。
虽然,个中并没有所谓「持续不变的我」-因业因、业果的运行,来生的面目,可能与此生大异其趣,但是,的确有某种影响,某种力量,某种印记,持续于下一生。
唯识系的大乘佛法为了进一步地剖析,于是,将第六意识更精密地区分成第七识和第八识。
第七识是什么?
第七识即是把「第八识」当成「我」,将「八识所藏的种子」视为「自己」而牢执不舍。由于误将业力视为「自我的本体」,因而业力即一生、一生牢固地执持,延续下去,而受其果报。因之,第七识即「自我的执著」,又名「第七意识」。
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亦即「藏识」,能藏、所藏、执藏,收藏著一切业的种子。我们的降生,固然带著我们的业的种子,由「业因」而决定。一旦出生了,也自然会造各种业,又将业的种子藏到第八识去。第八识到了下一生,种子成熟了,现为「果报」。一生一生把种子藏进第八识,一生一生的果报,也从第八识的种子显现出来。
那么,第八识是不是就是「真我」呢?
不是。因为第八识的种子永远是川流不息的,随著业因、业力而改变。宛如瀑布一样,从上游急涌下来,我们老是望见一条瀑布挂在悬崖峭壁上,彷佛永远不变。但瀑布的水,却是既持续又流变的,永远不是先前的那一滴、那一串水。
八识的状况也是一样,表面上,一世一世流转著,宛如持续的「有」,却是流转、变迁的,并非永远不变的是同一个「我」。
因此,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八识虽然携带业的种子,却非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虽然具有「持续」的性质,却是迁流、变化、不实的。仅是虚幻的「有」,随因缘、业力而变化、组合。
那么,第八识是不是就是「灵魂」呢?-也许,会有人这样以为。
一般人的印象中,所谓「生」,即是肉体与灵魂结合、接触在一起,即是活人。所谓「死」,便是灵魂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肉体化为失去灵魂的尸体。传统中,我们赋予这样的「灵魂」种种不同的名称,或叫鬼魂、神魂、魂魄……,一部分人甚至称之为「三魂七魄」,以为人死之后,灵魂是可以化分为无数「分身」的,有的看着一己的死尸,有的接受儿孙、亲友的祭祀,有的便自由自在于屋内或其它地方飘移、游荡著。也有人认为灵魂仅有一个,去世时,即灵魂离开肉体,化为单独的存在。此时,肉体化为尸体、遗骨,灵魂则升上天堂或坠落地狱,这样的灵魂也可以转世,或逗留阴间,成为鬼魂。
这些观念似是而非-为什么呢?
这些观念下的「灵魂」,类似于一个人今天住在新店,明天搬家至新竹。房子虽然不一样了,里面住的却总是同一个人。也有点像一个人可以自己选择,好一点的身体或好一点的环境一般。灵魂变成一种自由自在、任随心意的存在。
这是绝对错误的。
识不是这样的。识并没有一定的、固定的、不变的东西,而是恒常变化、流动的。象是一个「仓库」一般-不是一栋房子一样的仓库,而是「一股凝聚的力量」。上面提过,第七识将第八识所藏的种子,视为「自我」,而执著「我」的存在。因此,第八识便依附在那里,将「凝聚的力量」也藏了进去。这个力量,既可以藏进去,也可以拿出来-当拿出来时,就成为「从因变果」-过去造的业,这个「因」或「种子」的某一部分正好遇见恰切的因缘,因而成熟、显现出来-并不是所有的种子全部都成熟,只有一部分种子遇见「恰到好处」的缘而成熟。成熟之后则形成结果,而在结果的同时又制造业;而新的业又吸纳、储存进去了。因此,第八识那宛如仓库一样的仓储,永远是在变动中-内容在变,质与量皆在变。
而这个业的种子,具有主动的力量,能自行和外面的因缘配合起来,变成产生结果的一个原因。这样的识,与灵魂绝对不同-灵魂的概念中,它的量和体是永远不变的,如同搬家一样;人搬家了,家是搬了,地方也搬了,但是,这个人还是同一个人。
第八识不是。它不断地在变化、更动、形成中,类似于说,这个人是从过去来的,但已不是过去那个人,有了新的质与量的递转、流变。
既然诸识只是「相续流转」,因而相对的,也是了无实相,仅是因缘业果的幻化变现。如是,识蕴也是空无自性的。不过《心经》中的识蕴,只讲到第六识,唯识学的经论,才有七、八二识。
《心经》的五蕴皆空,初以分析法,了知色法心法,无自性故空,终以空慧观照,当体即空,毋须分析,观自在菩萨即以甚深的般若空慧,随时照见,自身的五蕴所成我是空,众生的五蕴所成我亦无一不空,亦助众生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
|
|
|
|
|
|
|
|
|
|
发表于 9-4-2012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2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0-4-2012 09:00 AM 编辑
照见五蕴皆空的法门
观念的认知,不等于经验。如何将我们所具有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的观念,具体转化为生命的经验?如何地起修与行证呢?
首先,须修「观想」的「观」。通常,不经过一段训练,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突然要修观、起观,是很难真正「观」起来。
倘若参加禅修,透过系统的训练,则可以依著步骤开始观照五蕴。
怎么观呢?
一、身体是禅修的工具
先从身体观起-观「身」和「受」。观「身体」于「受」中的状况,也观「心」于「受」中的感觉-受,一定是身体在受,形成了感觉;而感觉是心。之后,再观感觉的时候,心的反应是什么?例如我们在喝一杯很浓的咖啡,第一个在未喝之前即可能已闻到咖啡的味道,「嗯,好香!」让你很想喝它,这是一种感受,一种很自然的反应。自然的反应实际上也是通过我们身体的嗅觉的「受」, 而在心理上产生「很想喝它」的欲望。此刻,进一步观察一己心理的反应是什么?是一种爱渴、贪欲、执著、喜欢、占有、眷恋……,种种心态俱会呈现。换句话说,整个喝咖啡的过程,乍看之下,好象是非常实在的我在那个地方,其实不是。只是心理的反应,一下、一下,不同的反应,以极快的速度,连系性地串联起来-于喝一杯咖啡的过程,身与受的反应便已相当复杂了。这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可以随时经验,也可以提醒觉观的对象。
但是,如果心很粗,没有办法觉观,只知道咖啡很好喝,喝完之后很满足,只想下一次再喝,一次一次地喝……,这样的话,是没办法观空的。
那么,只有打坐。于打坐中,先观身。从身体的「受」观起。观察身体的受,渐渐地,由强烈而淡化……,淡至再没有感觉身体的存在,只余心理的活动。如此,便进一步观察心理的活动与反应,就能觉察到,心理的反应不是在想像过去、回忆过去,便就是推想未来、期待未来、忧虑未来。又或者,只是钝钝地,迟滞而茫然,宛如在做白日梦一般。这些「心」的状态,其实即是「五蕴」中的「受、想、行」,当我们能这样观察时,即已经是在「观五蕴」了-观身体的时候,是观「色蕴」;观心态的时候,即是观「受、想、行」蕴。
渐次地,我们将发现,对于肉体的执著,仅是一种心理作用。当身体的执著 逐渐淡化,淡化到最后,身体对自身而言,便可能只是一种负担-当没有感觉身体的存在时,身体就不会困扰你,也不再干扰你,也不再觉得是负担了;什么痒啊、酸啊、麻啊、痛啊、累啊、快感啊、沉重啊、美呀、丑啊……,这些问题全都没有了!
打坐坐到深的时候,坐到身体没有,身体的觉受也没有了-意即,身体的粗受(粗的受)消失的时候,便会觉得,身体对自己而言,已不是自我中心的代表物。此时,即是观「色」-「色即是空」-观色身「即有而空」。即有,有啊!还在,却又是空的。身体在此,在打坐,却对一己不是负担。一般人并不了解身体是一种负担,反执取著以为是幸福。但是,于上座后的观修中,当对身体的感觉和执著逐渐淡化,我们将发现,有身体,是负担;没有身体,才是解脱。虽然,身体的解脱,并不等于心理的解脱,但是观到这个层次,已逐渐剥离之于色身的执著,也渐次突破「色蕴」的罗网。不过也请记住:禅修必从身体入手,身体是禅修的工具,不是自我的中心。
二、无住于心
更进一步即属于「观心」的层次。何谓「心」?「心」是什么?人们通常难 以察觉一己的心理活动的现象,除非在深刻的痛苦中,否则无法察知。于禅坐中,当行者安静下来,不受身体或环境的各种负担、困扰或诱惑时,便仅存心理的活动,包括「受、想、行」等。意即,心理的「受」若与身接触的话,可能产生乐、痛、苦、痒、麻、胀……等。但身体的触受淡去以后,便仅余观念上的感受-感觉生命的存在、或内心涌现的思想活动-这类思想活动已属微细,不再那么粗了(粗的指与身体结合的诸受),于此微细的层次中,始能觉察「受」、「想」这两样东西在动,那便是「行」。自己了了分明,这是在动……。
于中,苦、乐渐渐析离,变成「不苦不乐受」,也叫「舍受」。舍,还是受;不苦不乐受,还是受。寻常人仅滞留于苦受、乐受中。苦乐俱舍,没有苦乐忧喜,即名为「舍」。这种不苦不乐中,仍存有的「受」,即名为「舍受」。在不断舍苦舍乐之后,我们将感到一种轻松,一种非常的安静、柔软和轻巧;于中,更觉知到生命存在之美-那非常地美,伴以安定、宁静、安全与晰明。
这样的感觉,仍在受、想、行之中,尚未超越。仍要将之逐渐置放下来-即是要「观空」。也就是说,举凡清净、宁静、安定、安全……种种感觉也须认知它是空的,也是一种心理的反应,不要在乎,不要执取。否则,即容易沉溺其中,一上坐垫即希望享有此类轻安的觉受。而这样的觉受,事实上也是自我中心 的一种状态。
时,便须「观空」-如何观呢?即,告诉自己,我只是在修行,在打坐,不要太在乎它、贪恋它、执著它。渐渐、渐渐地,此受也将离开,行者的思想将日趋澹泊。
三、以真智慧积极看待世间
思想渐呈澹泊,「行」的问题仍存在著,并未解脱。则须以「智慧」来观-在自己尚未获得真智以前,则「依佛智慧,用佛智慧」:依持、使用佛菩萨的深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了解它们都是幻构,都不是真的,也都是空的。个中,但于自己身内、身外的一切诸事、诸相中,若还存有一丝自我存在的感觉,则尚未契入空慧中。
如此深刻观照,渐止于空。但是,停止于空,并不等于解脱。「空」也是一种受,必须连「空」的感受也放下,如此,则渐契于解脱境界。
为什么观空到达空的境界,其实还是未契空性,还是「不空」的呢?
因为,感受到空,感觉到空,体验到空的,仍是自己-仍有「我」在感受空,而将那个空视为「我」,是另一更深细难除的「自我中心」。
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将虚幻的身体和心理现象视为「我」,视为「我的」价值或「有我」在主宰,在存在、作为。
修行之后将发现,身体也罢,环境或心理的种种现状、现象、情境,全皆是虚的、假的、幻的、空的-那么便可能进一步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放下,呈现「滞止于空」的状态。这样的空,佛法名之为「顽空」。这显然不是太好的字眼,因为,一旦「住」入顽空,行者将对世间采取消极、否定的态度,除了不想参与,也想放下责任,逃避一切。因此,我们称之为「顽空」-本质上还有一个「非常坚固的自我」、一个「在注意空的自我」在那个地方。明明说「没有」,其实是「有」;有一个「我」,在「注意空」。「以空为我」-「以空为我」的这个「我」是不是「有」呢?有,还在!
因此,进一步空也好,有也好,超越空和有-不住于「空」、不住于「有」,不执著空,不执著有的时刻,即是智慧。
它必须于禅定中,修到「灭受想定」时。此时,「受想」灭掉,「行」仍存在。要超出「行」的有与无,则须「离空离有」。离开「有」的什么?离开「色受想行」,也离「空」,离自我中心中的「以空为我」。
离有离空,则真智现前,也即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 见五蕴皆空」,接下去的经文便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止色蕴如此,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一样;都是一个「不即」,一个「不离」-而不是「空就是空」,一无所有、抹灭一切的「顽空」。这才是真正能以积极态度看待世间的真智慧:首先,自我中心消除了,就要回到一己的生活中,与人相处,与物相接,与世间保持密切的关系与互动。而于互动交流中,并没有我。为什么?五蕴建构的「我」是虚幻不存的;但现象的假合存有,是谁的现象呢?是众生的现象有、业力的现象有。如是,虽然了知五蕴皆空,不再受五蕴现象的变化,而升起喜怒哀乐烦恼的情绪。烦恼空净,但环境中自己的身体还在,还要吃喝,还要工作、生活,还存在人与人的责任与互动。这个存在,其一是我们原有业力的持续;其次,即是众生还在,并未解脱离苦。所以,自己即或已经解脱,已是「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广大有情并未离苦,须加以善巧救拔。也或者,行者虽已离苦,但业仍在-离苦,仅是离却心灵的负担,但昔日所造的业仍残存著,并不因悟觉,从此便可不认帐了。
帐仍在,但认帐,并不意味著受苦。倘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认帐,仅是化被动的业力,为主动的布施,从自我拔度的苦厄中,进一步协助有情,拔度累世积集的苦厄。
如此,不即不离,即空即有,则可以起大智而离苦,起大悲而济厄。入于五浊而恒保清凉,现于烦恼而恒观自在。 |
|
|
|
|
|
|
|
|
|
|
发表于 9-4-2012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2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0-4-2012 08:58 AM 编辑
《心经》中的时空观
《心经》虽则仅有二百六十字,却涵盖了从基础至深湛的修持。「五蕴皆空」仅是它的总纲。从这个纲领-「五蕴」再可细析为四个要目:1.从空间来分析,2.从时间来分析,3.从凡夫立场来分析,4.从已成佛、已解脱的圣者状态来分析。由是,从凡夫位至圣人位,《心经》涵盖了各种次第的修行要诀,是一部非常精简、实用的经典。但是,由于许多的讲经者不断谈著「般若」、「涅槃」、「空相」之类的名相,以致使得人们莫测其高深。
然而,《心经》是日常生活中皆可应用的,根本所谈的也仅是生命存在至为现实,而息息相关的命题-解释「人」是怎么产生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为什么受苦?又如何可以不受苦?从受苦至不受苦的过程如何?
一、从空间上分析
从空间上分析《心经》,它论及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我们生理的现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即环境、情境的 现象;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生理与情境联结后产生的心理现象。生命、生活的持续,于空间上必然是六根、六尘、六识的配合运作,也必然是身、心与环境,生理、心理与情境交叠互动的状态。每一个人类的日常生活、生命活动皆如此,皆不离于此三组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指我们的生理现象和条件。何谓「意根」,前面已谈过意识,再把意识的前一念连下来连至后一念,便是将前一念的「念头」当作后一念的「念头」的根,叫作「意根」。前一念从哪里来?前一念因身体五官与环境接触而产生五识。环境是什么?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色、声、香、味、触不难理解,但「法」是什么?法,即「意根」所对的境,即符号、观念。比如「红」,红颜色是「色」;但是,如果语言上说「红」,视觉上并没有红色,我们的脑海却能清晰了知是红颜色,这即是符号、观念-也即是「法」。
眼根对色。「色」即指任何一样眼睛可以看见的物质体,颜色形状、线条形式……等,又叫「色尘」或「色境」。「尘」即物质。「五尘」即五根所对应的五种物质:即眼睛所看见的「色」;耳朵所听闻的「声」;鼻子嗅觉的「香」(「香」总摄所有气息);舌头所辨识的「味」;身体所接触的「触」,包括冷、暖、粗、细、涩、滑。
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这个觉,即名为「识」。倘若缺乏六识,五根与五尘接触,便等于没有接触,便不能升起任何的认识与知觉,也不能升起心理的经验与作用-此中,「意根」和「法尘」两者属于精神与物质体的交接点,也是由物质进入心理的层面。
三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必定联合互动,始能产生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现象。
「盲人无法看见,聋子无法听觉,不也照样活著吗?」也许有人会这样反驳。
的确,人类之中确有五根齐备或残缺的,残障人士也于不完整中仍努力活著,比如夜盲、色盲或生而失明。看不见东西,即以耳朵、听觉来代替,或用身体、四肢的触碰来替代-我们将之称为六根、六识的互相替补作用-本质上,根、识仅是以更内化、转化的方式进行,并未完全消失。
「五蕴皆空」-从「五蕴」的角度,生命是空的;从空间的现象分析「我」,也是空的。六根、六识、六尘,三组根,一共包含十八个项目,合组成生命的事实。从菩萨智慧的角度来观照,名为「十八界」,此十八个项目组合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是「空间中『我』的存在」,是依不断的因缘组合而缺乏自性的存在,因此,是空的。
十八个依因缘构成的项目,形成了「我」,但是,究其本质,这十八个项目,哪一个项目是「我」呢?它仅是组合起来,于运行中的一种幻觉、幻象。当我们少了一只眼后,是不是「我」呢?少了两只眼,又是不是我呢?一旦全部十八个项目都没有了,我在哪里呢?这都是一个一个项目,一一组合而成的,十八个零件一样一样拆开来,你说,「我」在何处?
由是,从空间上解析,十八界依因缘变动组合,那依之形成的「我」,因而,也是空的,是虚幻、不实,而非永恒的存在。
二、从时间上分析
从时间上来分析。空间上构成的「我」,名为「十八界」;时间上构成的我,名为「十二因缘」。五蕴事实上便是涵纳著时间与空间的整体。
十二因缘具有两种解释:一种从当生当下,这一生就是十二因缘的过渡,就是十二因缘一个阶段接续一个阶段的起承转合。一种就是从无始的过去,乃至于无终的未来,只要生命未能解脱,十二因缘便恒续流转,推动生死轮回之轮。倘若证得解脱,过去是无始,未来却是可终的。无始而有终,这是苦难的有情于修行的过程中所追寻的目标、层次与进阶-因个人的修行而不同,但将持续著直至解脱为止;无论是小乘的解脱或大乘的解脱。
从时间上看我们的生命,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三世」的说法。三世含括三类定义,即过去三世、现生三世、未来三世。过去三世,指累劫累世以来,一次次的过去生与过去世。现生三世,指现在这一阶段,今天、昨天、明天是三世。现下一念、前一念、后一念,也是三世。现在此生、过去一生、未来一生,也形成三世。未来三世,即指未来到死,死而又生,于未来际的无量生死与无量轮回。
无论是哪一种,辗转三世,都不离于十二个因缘的流变与轮回。我们便从最切身的现生三世谈起。
十二个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也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项目。
我们是从生命的「入胎」开始,为什么而入胎呢?是由无始的无明烦恼,形成第八识,第七识便将之视为「自我的本体」而引发妄想的变动与连续,这即是「无明缘行」。牢执八识的「无明」,而于微细识中产生「我」、「我在」的执取。
此微细识相续流动、愈积愈强,则衍为更粗、更鲜明、具体的六识,便是「行缘识」。
如何具体投射,实践一个今世的「我」呢?则是「投胎」,具现具体的「名色」,具体的「身与心」。「名」指精神、心理的部分;「色」即是肉体、物质的部分。「识至名色」指的是父母的精卵结合,正于浑沌朦胧中,缓缓孕育,架构一团血肉,更进而渐渐呈现出一个更晰明的身、心的过程。胎儿于此中略略具备了「人」的模样、形状与质素。
更进一步,则发展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更完整齐备地呈显一个具体人类的小宇宙-具有完整的五官、肢体,以及头脑、意识、思维的运作。
「六入」是人类身心通向外界的窗口。缺乏六入,即无法实践「成为人」或「生为人」的生命意志。
「触」,传统的解释,认为自胎儿诞生开始,经由「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的相对、相接,而产生「触」,产生接触、触知、触觉。经由「触」产生「受」,有了各种苦受、乐受、好受、坏受,种种滋味,种种况味……,于中,又产生了「爱」。这里,「爱」一字涵盖了两面的意思:一面是喜欢,可意、可爱的;相对的一面则是不喜欢、不可意,想排斥、拒绝、丢弃的。「爱」下面则是「取」,两者其实是前后的关系。一旦有了「爱」,有了悦爱与憎恶,便有了「取舍」与「执取」-执念着想「取」得自己所爱、所悦、所以为好的;相对的,对于不爱、不喜悦、不适意地,即想排斥、打压和舍弃。
「爱」与「取」两者的阶段非常流长,纵贯生命的所有阶段、每一面相。从出生懂得肚子饿,要吃要喝,以及希望追求,希望获得开始,一直到死亡为止,我们皆处于这样的境界里:爱的,就去取;不爱的,赶快丢!经常不断在这种状况下。「爱」就变成「贪」,贪得无餍、求索不止。不爱的呢?就想丢掉,丢不掉就恨;取不到、爱不到就恨。种种烦恼于是蔓衍、烧灼。
前述提到,传统的说法认为「触」在婴儿出生以后才发生。但是,现代科学却进一步指出,在结胎时期,胎儿五、六个月大时,便有了听觉、触觉,也能吞咽-将羊水吞进去又排出来。因此,「六入缘触」这一部分,在胎儿逐渐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过程,「触」已经随著官能的具显逐步发生。但是,更清楚的「触」以及后面的「受」、「爱」、「取」,则在出生以后才完整呈现。我
们不难看到其中强烈的作用:例如婴儿出生不久,即希望拿东西往嘴里塞。我们总是这样重复著,即便长大以后,也不断地爱取,不断地希望将所爱、所欲的,统统放入一己嘴里。然而,由于礼貌、道德、社会、文化、法律……,种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无能如斯猖狂,见什么都要爱、要取,也因而不能完全顺意而为。
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总还是这个样子,总希望多得一点、多得一点-尤其之于一己所爱悦、恋执的事物。
因为有爱、有取,人类的生命过程中便造了种种行为、种种的业。而不住的爱取、不住造业的原因,都缘于「有」-缘于我们将自我的身心、乃至于器世间的一切都视为「具体的存在」、视为实存的「有」。由于误认为真实,以致牢牢执取,不肯放下,便任由爱取,埋首造业。业力的种子又埋藏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七识于微细的流转识中依然将「业识的种子」视为「真实有」,以为「有我」、「我在」;于是,又将具胎成形,投入下一生了。
下一生的一旦出生,则又难免于老死忧悲苦恼。十二因缘如是运转不歇,铺盖了一世一世的无明爱取,以及一世一世的死生轮回。
因之,佛家要说,三界最难突破的「见惑」(见解的迷惑)及「思惑」(贪瞋等烦恼),即是在十二因缘的时间长流中,不断地因惑而造业,因造生死业而感生死果报,便是「有」-因为视业报体的自我及身心、世界为实有,便构成见思二惑,便造生死之业,便感生死果报。这就是十二因缘的三世循环生死流转。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2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4-2012 11:02 AM 编辑
《心经》的解脱观
《心经》虽极简短,却涵盖了从基础至深湛的修持,由凡夫至成佛的果位。
五蕴是时空集成的我的生命,十八界是空间的我的组合,十二因缘是时间的我的持续。这些都是欲界众生的生死法,若能以无漏的般若,无我的空慧,观照此三类因缘的组合及因果循环,当体即空,便得解脱,便得转凡夫为圣人。唯圣人也有二类,一是小乘,二是大乘。小乘圣者的解脱,是出离三界生死;大乘圣者的解脱,是不恋生死亦不畏生死,断除烦恼是解脱,利益众生入生死,那就是《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从凡夫的立场来分析,「无明」为首,推动十二因缘,铺构出我们凡夫的入胎、出胎、身心世界、爱渴执取、老死忧悲,乃至于历劫的轮回。寻常人莫不如此,皆在无尽的「无明-老死」中,永远生而老,老而死,死而生……,沉沦于无止的无明烦恼、生死流转以及爱渴悲欣中。这即是人类的实相,凡夫生存的状态,是「有无明,有老死」。
如是,从无明生,无明灭,以至「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所指陈的,即是解脱圣者的两种状态,也就是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两种解脱的层次。「无明尽」乃至「老死尽」,是小乘圣者的解脱;「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大乘菩萨摩诃萨的解脱。 |
|
|
|
|
|
|
|
|
|
|
发表于 9-4-2012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9-4-2012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2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4-2012 11:38 AM 编辑
回复 10# 夏绿蒂
周六我才去了kinokuniya书店一趟,随手翻了几页圣严师的作品,结果买了三本他的遗作。
圣严法师能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化解一般人对佛教复杂名相的疑团,可见他的证量境界之高,非一般修行人能及。
网上找了这段文章分享上来,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2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royallam
用慢心学法,那是学我不是学佛。 |
|
|
|
|
|
|
|
|
|
|
发表于 9-4-2012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9-4-2012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4-2012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看佛书,总有些感觉有些很难明白或文字介绍的不全面,或用太多术语古文,又没能很好解说术语古文,深涩难懂。总是似懂非懂的。
感觉圣严法师就能用现今人比较容易明白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说法。非常了不起!也许这跟他的修为成就及是知识分子有关吧。很感恩他! |
|
|
|
|
|
|
|
|
|
|
发表于 10-4-2012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4-2012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空裡有喜,喜裡有受,受裡有愛,愛裡有取,取裡有執,執裡有貪。貪裡見觸。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