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23|回复: 13

现在很多人工作时间也离不开FB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4-2012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在fb或工作?
07/04/2012 12:47Share






字体:












  •  在網上號召,然后賦予行動,卡卡藝術市集就這樣辦起來了。網絡的力量不可小覷。                        




Send to friend
報導/整理:葉鳳玲
圖:陳梓健、受訪者提供
無論在家或辦公…現代人都愛面子
 Facebook(簡稱fb)、Twitter、Plurk的暴紅,都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色:在同一頁面中,顯示自己與朋友的所有訊息;朋友之間隨時能夠看見每個人發佈的訊息與回覆;進行即時的對話互動;讓真實的人際關係延伸到網絡上。
 網絡發展帶動訊息發展,然而,光有訊息不夠,要把“死”的訊息變“活”,社交網絡的核心王牌就是:好友動態。
 傳了一張照片,你的好友會收到通知;寫了日記,你的好友會收到通知……就是這樣,讓好友清單從“死的資料”變成“活的網絡”,也從個人到熟人再到陌生人,這是過去的網絡所不及的地方。
 然而,社交網絡的隱憂也不少,比如,大部分使用者都擔心個人資料外洩、自己的批評抱怨被公司或朋友發現、抒發心情卻被週遭人不斷追問、浪費太多時間、被陌生人騷擾等……
不能怪它 只怪人沒有好好利用…
李思權,區域行銷經理
 最常使用的社交網絡是fb,原因無他,它的涉及層面廣,親朋戚友都使用,而且已經熟悉和容易使用。我幾乎每天都會在網上更新近況,因為目前使用的手機具有上網功能,隨時隨地都能發表任何意見和心情。
 通常我在網上都是分享有趣、有意義的字句,或是圖片、感想,偶爾三八無聊就發表一些古怪想法。發表的內容沒有特定,也不限制,但是不會發表杞人憂天、無病呻吟或者日常瑣事、鬱悶的私人心情,以免影響視覺或浪費頁面。最近都是國家大事比較多……
 有了fb這些社交網站,和朋友的聯繫確實比之前發手機短訊還要頻密,因為現在的網絡太便利了,有時候短篇文章或發表時事言論,千多字還不夠。使用網絡有利有弊,利弊要看個人造化和素質,不能一味責怪網絡便利,bukan salah dicipta,hanya salah diguna。
配合能生財 勉強生怨氣
 你贊同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
 我贊同使用網絡方便工作的運作,有時需要社交網絡來溝通或者進行公關工作。
 這要看員工的個人工作態度和素質,以及公司設定的網絡條例。互相配合才能生財,勉強只有怨氣,沒有生產力。
太放肆 小心雇主上網打聽…
邱向暉,媒體公關
 我使用的是fb、twitter,社交網絡其實是一個與朋友、客戶相互交流的平台。工作上,可以透過這些社交網絡去了解客戶、計劃的進度;私人上,也可以舉辦一些活動如集會,活絡朋友之間的感情,或是透過社交網絡了解他的近況,最近去哪裡?做了什么?
 由于我們是公關公司,並不會禁止員工使用社交網絡。基本上,社交網絡有它一定的便利和功能,像大家公開討論事情,高透明度一起分析一件事情的對錯、好壞。不能因為10%錯誤使用網絡的人,就否定了90%正確使用且尊重上網條規的人。
 社交網絡是公開的平台,在網上發言要考量一下。比如,有的雇主可能會透過求職者社交網絡上的情況來判斷求職者的社交圈;或可能會從fb上的活動,判斷有無認真上班等等。
上班時間 私事鎖抽屜
 你贊同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
 贊同。有的公司不讓員工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可能是因為擔心員工的發言被人誤以為是公司的發言,因此而對公司造成影響。
 據我所知,一些公司如金融或是處理敏感信息的公司,會要求員工在工作時間把個人手機放在抽屜裡,只能使用公司的電話、手機。
社團概念佳 提供專業訊息
李敬聰,平面媒體
 fb、人人網、微博、frienster……都有使用,但最常使用的還是fb。不管哪一種社交網站,基本上都可以認識許多人、擴大社交圈子,以方便工作所需。
 由于平時不擅長以說話方式表達自己,所以會經常在網絡上分享一些心情故事,希望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但是,我會選擇性發表或不發表,不發表的原因是怕傷害到他人。
 一些社交網絡設有專頁、group(社團),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概念,因為可以在相關專頁上獲取有關資訊,如新課程、二手器材買賣及活動等。另一方面,我不認為通過網絡辦事是好的,因為一旦沒有網絡服務,則完全無法行事。比如網購,利的也只是方便,網購因為無法看到實物,買的物品出問題想要更換的話,得花昂貴的郵寄費。
只要不影響工作 有助解壓
 你贊同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
 員工也需要社交網站來與朋友保持聯繫,或希望在有工作壓力時,可以從中得到解壓。
 我贊同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只要不影響工作素質。利的是,員工可以認識更多人,也許可以找到顧客;弊的是,把公司機密洩露出去。
不敢爆太多 怕心事人人知
林英鵬,網絡媒體
 目前我常使用的是fb和微博,選用前者是因為很多人都在使用它,方便聯繫;選用后者,最初是因為要瀏覽偶像的微博,后來發現它的一些內容設計很適合自己,所以一直使用至今。
 由于考量到許多人都會看fb,所以很少寫東西,只是更新Status(狀態)而已。之前寫過一些個人的感想,引起其他朋友的猜測和各種反應,過后見了面有點尷尬……以前所有邀請我都全盤接受,后來只接受認識的人或有共同朋友的人,不想再次因為“人際傳播”而把一些事情鬧大。
 可能我給朋友們開心與八卦的感覺吧,即使我寫一些感性文字,他們都會留言吐糟,哈!我覺得fb有一個不錯的概念,那就是可以組織活動,舉辦聚會時十分方便,一次過邀請很多人。我參加過朋友在fb上發起的小學同學集會,重新找回很久不見的朋友。
公私分明 不要混淆
 你贊同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
 fb是私人的事情,工作時間不瀏覽也可以,但是由于自己在娛樂圈工作,很多時候要從fb上得知相關藝人、公司最新狀況,所以工作時間難免要瀏覽fb。
 要把工作和休閒分開來,工作只是幾小時,下班后再瀏覽社交網站也可以。
正面心情日記 值得分享
陳莉貞,媒體工作者
 我最常使用fb,它是現代最活躍的網站,可以看到很多朋友的生活照、心情留言,雖然彼此見不到面,但是透過fb仍然可以知道他們的近況,fb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東西,無論是工作或是人際上。另外,因為工作需要,也會經常上微博了解藝人的近況。
 社交網絡是透明的、公開的,不能太透露個人訊息,但是寫流水賬的東西也沒有意義。可以的話,我希望從中和朋友分享正能量的東西,比如勉勵句子。有的人不太會分析好壞,什么事都寫,沒想過把負面的東西發上網絡,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如果經營得好,fb可以是一個心情日記,透過瀏覽以前的心情,回頭看看以前的自己。如果朋友們也能從裡面的圖文中,受到正面的影響或好的反應,這也算是小小的成就感。
 現在我的fb朋友有千多位,多數在工作上認識,少部分透過網絡認識。我不是任何邀請都來者不拒,首先,會先看有沒有共同朋友?第二,如果是從網絡上認識,先看看對方的網站貼什么?我比較喜歡有文字分享的朋友,希望透過瀏覽別人的網站,自己也有所收獲、成長。
 一般外出時不上網,除非是等待活動、訪問的空檔,才會瀏覽一下,但更多時候是有空才上網。試過有一次一整天都掛在網上,那時候有位朋友帶著視死如歸心情參加709集會,由于擔心他的情況,所以幾乎一天掛在網上看他的最新留言。
純為私事 放工后才瀏覽
 你贊同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
 如果工作上真的需要,不上fb會造成工作上的不便,那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問題了;如果純粹只是上網瀏覽,沒有必要,因為放工后一樣可以上網。
天涯若比鄰 一點一滴累積感情
傅崇偉,公關廣告系學生
 現代年輕人一打開電腦就是看fb,所以有事情上fb就可以很容易找到朋友。我不會把fb當作正式的溝通管道,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24小時開著網絡,最快的溝通還是打電話。
 有了fb、twitter,和朋友之間的聯絡比以前多了。現代社交網絡就像地球村,朋友出國也可以透過fb知道他的情況;很多沒有聯絡的朋友,也可以透過fb重新聯絡上,它是非常好的溝通工具,也是免費的宣傳工具。
 從公關學的角度而言,社交網站的確能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平時和對方在fb閒聊,或是看到對方發生什么狀況,留言慰問一下,這些平常日子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交流,可能會在以后發揮大作用。
 不過,網絡語言和面對面的言語溝通,還是有大差別。網絡上的圖文影響雖然大,但是無法勾勒一個人的表情和語氣;而語言溝通,因為有著語調、語氣,能把想表達的意思和情緒,表達得更精準。我喜歡面對面的交談,就好像看明星,看真人好過看照片一樣。
 對我來講,任何事其實都能在網上分享,就看個人對隱私的詮釋、定義和開放程度到哪裡?比如,有的人寫“很熱,要去沖涼”,有的人認為這種私人的事要寫出來嗎?我倒覺得沒關係,有的人也只是寫爽而已。
放輕鬆點 工作更有效率
 你贊同在上班時間瀏覽社交網站?
 我覺得在上班時間內瀏覽社交網站並沒有錯,重點是在期限前或期限內完成老板要求的工作。畢竟,一直處在封閉的空間是想不出東西的,瀏覽社交網站其實也是一種放輕鬆。不只可以宣傳 凝聚社群向心力
 在競爭的社會,需要與其他人競爭,適時的自我宣傳顯得很重要。茫茫人海中,如何讓別人看到你、聽到你、注意到你?社交網絡的人際連結,得到許多人的青睞。


圖:連利元、受訪者提供
社交網絡的便利與龐大人際連結,讓林彥杉的一個想法,得到從最初的兩百人,到現在超過一萬人的熱烈回響。
 “最初是想召集手作人舉辦手工市集展售會,嘗試把消息放上網,試探一下有沒有相關圈子的人或是熟悉這個圈子的人?沒想到回覆很踴躍,至今有一萬多人瀏覽過我們的專頁。”
 卡卡藝術市集策劃人林彥杉一開始是瞄準Facebook的凝聚力強。“年輕人一回到家都會瀏覽fb,透過fb傳播訊息比傳統平面媒體來得快和廣,因為報章的讀者群分散,看A家就不看B家,像從大海中撈一點兒的魚,而fb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比較能集中散播訊息。”
 卡卡藝術市集專頁(kakaartmarket)都會列出每個月的活動內容、手作新作品等等,讓手工製作好者在這裡分享、即時對話,並且與網絡使用者雙向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維繫良好互動關係

 縱觀過去的資訊傳播,往往是單方面創造資訊價值,而價值只存在服務或商品中,再經由市場轉移到使用者手上。在新的資訊傳播中,價值存在于每個使用者的“個人化經驗”,ASLI戲劇聯盟前主席吳友憑認為,必須顧及使用者的互動,與他們共創經驗。

 “每年的戲炬獎,我們都在自己註冊的網站www.myasli.org設有投選活動如‘觀眾最喜愛的戲劇’,讓會員或公眾投票。”他說,類似的互動,不只是可以讓戲劇愛好者表達己見,從投票者的基本資料,更讓他們知道觀眾群源自何處,掌握了下一次訊息應該散播的去處或社群。

 網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在這裡可以形成、維繫一個良好互動及忠實粉絲族群。林彥杉認為,一般會進入一個特定的網站或專頁,表示對該領域的興趣:“對手工有興趣的人才會進來卡卡或按讚,也會特別關注即將舉辦的活動。如果想要詢問也很方便,留言即可,這樣會讓他們覺得跟你很靠近。”

 人與人之間渴望接觸,溝通也涉及建立主題式社群,讓雙方有一個交換意見的平台,無論是公開或是邀請制的封閉網站,都能與使用者共創經驗。

 “卡卡藝術市集”及“戲劇聯盟”都是公開的網絡,一個以手作為主導、一個以戲劇為號召,不約而同選用網絡吸引各自領域的共同興趣愛好者。

免費必受制只好跟它走…

 網絡的便利已毋需贅言,但是其中模式的區別,又關係到使用者的經驗。吳友憑表示,“戲劇聯盟”是以免費的blogspot為始,后來自己註冊一個網站。

 “註冊網站雖然要付費,但是可以擁有自主控制權,不像免費的網站或是網絡專頁(Page),很多時候只能根據它既定的格式走,而且有時候被強制接受某些訊息與廣告。”

 目前,“戲劇聯盟”內容有演出訊息、劇場連線、撥款連結等幾個區塊:“我們鼓勵大家投稿評劇,因為目前網站最欠缺這塊內容。我們也把梁志成著作《大馬華人劇運面面觀》的內容放上網站,方便公眾查詢大馬戲劇歷史,這些資料在其他網站是搜尋不到的。”

 另一廂,林彥杉對于網絡的控制權也有話說。“fb多人使用,互動和宣傳效果也很強,訊息傳播很快。如果要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一切只能跟著它走,每次換新的版本,很不習慣也很不方便,但沒辦法,只能接受。”

 然而,無論如何,開放的網絡平台以凝聚、擴散方法,用社群力量,走出一條不同以往的路。學習如何贏得社群的熱烈支持,開發及滿足社群的需求,或許是當今競爭中重要的新技能。

太開放了,反而要有所保留

 吳友憑:Fb一人傳十,十人傳百,不要愛寫就寫,連身分證號碼也寫出來。在社交網絡裡看到的東西不能完全相信,要看它的源頭在哪裡以及可信度,因為網絡是開放的空間,任何人都能更改它的內容。

 林彥杉:現代年輕人似乎把社交網絡上的留言,視為正式的溝通。舉例,曾經試過有人在fb上留言詢問要如何申請卡卡藝術市集的攤位,過后又連續以留言方式詢問……我覺得年輕人沒有去拿捏什么是正式、非正式場合,他們覺得我只要把事情跟你講就好了,不去考量場合適合不適合?如果是正式的事情,應該要通過電郵,而且絕對不是在公開的場合談論。

四通八達 總有志同道合者 你找到團體了嗎?
 許多人認為,用戶賬號近10億的面子書(Facebook)已經給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訊息,但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居,興趣和愛好,也能聚集我們的力量。

 以興趣為主導的社交網站日漸興盛,在以社交、朋友圈為基礎之上,它提供了對應的愛好,成為有共同愛好者的群居地……

新興的興趣型社交媒體,有別于過往的社交媒體,它的熱門已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面子書(Facebook)帶給我們現實社會中社交的延伸:我們也許變得更了解對方,我們也許能和對方朋友的朋友更熟絡。

 Facebook、Twitter等網絡服務,因為用戶彼此之間的關係網,形成牢不可破的拉力,除非像Google這樣具備龐大資源的企業,否則一般人連競爭都沒機會,只剩下合作的可能。

 然而,世事無絕對,正當所有人都以為社交戰爭已大勢底定,基于興趣愛好的新型社交網站,已日漸崛起。興趣社交媒體Pinterest,今年一月份在美國的月獨立訪問量突破1000萬次,它的成長勢頭,仿如五年前的Facebook。

 Pinterest靠著貼圖(Pin)、轉圖(Repin)、集圖(Board)三個十分簡單的概念,成為流量成長驚人的網絡圖片剪貼簿,橫空殺出一片天,是Google+之外最快達到千萬獨立訪客的網站。

貼上標簽 尋覓知音

 打開同樣是圖片社交網站的“堆糖網”,主頁裡有美食、旅行、手工、家居、時尚等分類,網絡使用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圈子加入,繼而可與“志同道合”討論、發佈等參與互動,用圖片連結熱愛攝影的陌生人。

 以個別興趣為主導的社交網站,讓網絡用戶通過某些興趣的選擇與表達,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形象──普通年輕人、文藝型年輕人、運動型年輕人……同時,也讓用戶很容易發現身邊的某某某也是同一類人;“找到團體”之后,不怕下次見面跟他們沒話聊。

 另外,從商業營銷角度來看,中小創業團隊要再辦一個社交媒體,已經很難抗爭,但是如果以興趣分類的網站,將會更有利。例如,體育用品商選擇在“體育”圈子裡插入自己的廣告、貓糧商偏好選擇“寵物”圈子裡投放廣告。

 對于愛好美食的人,Foodspotting是他們的聚集地;愛好用圖像表達心思的人,Instagram上有一批“視覺系朋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想要“標簽”自己、表達自我的意願,也希望尋到“知音”,興趣型社交媒體已提供用戶和商家一種新的社交、營銷方式。

到哪裡找屬于自己的小團體?

 1.堆糖網(以分類圖片分享)

 類似中文版Pinterest的照片分享社區,為用戶提供照片展示和分享。你可以用它保仔圖片素材;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寵物主人“曬曬”自己的小狗小貓;看看別人收藏的家居設計圖,為籌備自己的家帶來靈感……頁面以圖為主,瀏覽起來輕鬆,像一個“櫥窗購物”的愉快過程。

 2.Instagram(用照片記錄生活)

 運用iPhone和Android平台上的應用程序,用戶可以抓拍自己的生活記憶,有趣的濾鏡功能以及十多種膠圈效果處理相片,之后一鍵分享到各種社交媒體平台上。不僅僅是拍照,也融入很多社會元素,包括好友關系的建立、回覆、分享和收藏等。

 3.豆果美食(食材食譜分享)

 選擇以食材為網站主導,分享美食、餐廳,最重要的是提供食物的做法、菜譜。在客戶端中加入個性化推薦和智能找菜等功能,甚至還有“提醒”功能,提醒你到某一時間該做某道菜了,這裡是愛吃、愛研究食譜的人的聚集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啊,我上班时间都很少上网,更不会去上f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啊,我上班时间都很少上网,更不会去上fb
郑汉良 发表于 8-4-2012 04:38 PM
你老板请到你是福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HAMSUPMAN

我都不知到我老板(股东)是谁,我只知道我的上司,上司的上司,上司的上司的上司,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和CEO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只有我的上司和我上司的上司知道我是谁。。。其他也不懂我是谁,老板更不知道我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8-4-2012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只有我的上司和我上司的上司知道我是谁。。。其他也不懂我是谁,老板更不知道我是谁。。
郑汉良 发表于 8-4-2012 04:44 PM


你的关系很复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ljlq


  不复杂啊,跨国企业比如KFC的股东你知道是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4-2012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jlq


  不复杂啊,跨国企业比如KFC的股东你知道是谁吗?
郑汉良 发表于 8-4-2012 05:34 PM


是谁?难道是M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ljlq

所以我真的不懂我公司真正的老板是谁,CEO我就懂,但是CEO不认识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啊,我上班时间都很少上网,更不会去上fb
郑汉良 发表于 8-4-2012 04:38 PM


你做什么工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武装党卫队


    工程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cari好过fb。。。fb好无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4-2012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ari比较多东西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办公美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10-2025 05:49 PM , Processed in 0.11747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