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07|回复: 9

各部派佛教之间的“部执”(教理异同)分析与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4-2012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5:10 PM 编辑

〈佛陀觀〉



1. 佛身

1.1 佛身有漏、無漏
佛身無漏說:
「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出世間住,不為世法之所染污。』」

佛身有漏說:
〈教證〉:「如契經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愚夫智者感有識身。』」
〈理證〉:「若佛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人不應於佛生身起愛;指鬘於佛不應生瞋;諸憍傲者不應生慢;塢盧頻螺迦葉波等不應生癡。於佛生身既有發起貪、瞋、癡、慢,故知佛身定非無漏。」

〈問〉:「如來於一切煩惱并習氣皆已永斷,云何當說是有漏耶?」
〈答〉:「雖自身中諸漏永斷,而能增長他身漏故。又,從先時諸漏生故,說為有漏。」

有部的「佛生身」、「佛法身」:
「彼經說:『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者』──說佛生身;『出世間住,不為世法所染污者』──說佛法身。」

「佛不隨世八法(利、衰、譽、毀、譏、讚、樂、苦)轉,……雖遇此事而不生染,故說世尊於此解脫。」

「或有謂歸依佛者,歸依如來頭、項、腹、背及手、足等所合成身。今顯此身,父母生長,是有漏法,非所歸依。所歸依者,謂佛無學成菩提法,即是法身。」

有部「有漏、無漏」的定義:
一、《大毘婆沙論》說:
1. 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
2. 若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絕,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
3. 若法是趣苦集行,及是趣諸有世間生老病死行,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
4. 若法是有身見事,苦集諦攝,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
5. 若法能令諸漏增長,是有漏義;若法能令諸漏損減,是無漏義。
6.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漏相者,從漏生相是有漏相,能生漏相是有漏相;無漏相者與此相違。」
7. 大德說曰:「若離此事諸漏不有,應知此事是有漏相;若離此事諸漏得有,應知此事是無漏相。」
8. 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若法是漏生長依處,是有漏相;與此相違是無漏相。」

二、《俱舍論》:
「有漏法云何?謂除道諦,餘有為法。所以者何?諸漏於中等隨增故。緣滅道
諦,諸漏雖生而不隨增,故非有漏。」


1.2 佛的身量與威力

佛的色身高矮:
*大眾部等的主張: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

*有部則認為:
「佛身丈六,常人半之(八尺)。」

佛的身力與威力:
*大眾部等主張:
「如來威力亦無邊際」

*有部則主張:
佛陀須作意,才能見無量無邊世界。
佛的威力亦難敵「無常力」:
「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今日中夜,皆為無常力之滅壞。」
「如來法身雖無衰退,而生身力必有退減,諸異熟果有衰退故。」
佛猶受故業:
1. 世尊接受阿耆達婆羅門之邀請,於毘羅然國,三月結夏安居。然婆羅門卻未四事供養,以致世尊及弟子們三月食馬麥。對此,世尊早已自知:「我先世果報,必應當受!」
2. 提婆達多破僧,遣人以石擲佛,顧人殺佛,放醉象等。


1.3 佛有無睡、夢
*大眾部等主張:
「佛無睡夢」

*有部主張:
世尊雖無有夢境,但有不染污睡眠。
「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為食。……涅槃者,以無放逸為食。」《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T02,719a15~20)


1.4 佛壽有量與無量
*大眾部等:
「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有部則認為:
佛壽究竟只有八十歲;唯一不同的是捨壽與留壽行。



2. 佛語

2.1 轉法輪
*大眾部等主張: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有部則認為:
「八支聖道是正法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
「云何法輪?答:八支聖道。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法輪自性。」《大毘婆沙論》卷181(T27,911b)
「法輪體但是聖道,非佛語性。若是佛語者,則應菩提樹邊為商人說法,已名轉法輪,何故後至婆羅豇斯國乃言轉法輪耶?故知爾時,令他身中有聖道起,方名轉法輪。法輪,聖道為體,故說齊阿若多憍陣那見法,名佛轉法輪。」《大毘婆沙論》卷182(T27,912b11~16)


2.2 了義不了義
*大眾部等主張:
「世尊所說無不如義」、「佛所說經皆是了義」

*有部則認為:
「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
佛的言教有善、有無記:
1. 阿毘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毘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缽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
2. 佛〔言〕教若為所化說,應知是善;若為餘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為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
3. 佛〔言〕教若用功說應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

佛經的了義說與不了義說:
        1. 殺害父母得大福,不得罪也——「問:頗有比丘殺母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愛名為母,若殺得大福,不得罪也。問:頗有比丘殺父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漏名為父,殺得大福,不得罪也。」《十誦律》卷五十二(T23,381b5~9)

        2. 一切阿毘達磨,皆為解釋契經。

        3. 佛經有「易了義」與「深遠難解義」。

有關「不了義」(neyArtha)經的三個問題:
一、「不了義」經是否應接受?
    「不了義」經也應當接受!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不應輒迴此經文句,過去無量諸大論師,利根多聞過於大德,尚不敢迴此經文句,況今大德而可輒迴!但應尋求此經意趣。」《大毘婆沙論》卷79(T27,411a4~8)

二、如何辨別哪些是「不了義」經,哪些是「了義」(nItArtha)經。Lamotte認為一切抉擇皆以個人的主觀意識為準繩。
抉擇的原則:
*約教義說
小乘:
說有我皆「不了義」。

大乘:

            需要分別者皆是「不了義」。

         凡說空、無相、無願等皆是「了義」經。
         凡說「個體」、人等皆「不了義」

*約部派的根本主張說:
1. 有部「分位緣起」的主張;經部師反詰此說與契經相違。
2. 續子部「非離蘊非即蘊補特伽羅」的主張;有部反詰此非了義說。
3. 唯識宗「唯識無境」的主張;中觀學派反詰此為不了義教。

三、如何正確地詮釋「不了義」經?
*原則:

                佛說法的立場及觀點。

    佛說法的動機。

*語與義的關係
1. 上座部批評大合誦之比丘重視文(byaJjanacchAyAya)而忽略其義。
2. 菩薩但依其義,故能悟入釋尊一切密意言說。
3. 語與義不一不異。

*龍樹的四悉檀:
世俗諦(saMvRtisatya):
1. 世間悉檀(laukika siddhAnta)
2. 各各為人悉檀(prAtipauruSika siddhAnta)
3. 對治悉檀(prAtipAkSika siddhAnta)
勝義諦(paramArthasatya):
第一義悉檀(pAramArthika siddhAnta)

*密說的意圖與動機:
  

<密  說>

  
  

<意圖、動機>

  
  

1. 我即過去VipaZvin

  
  

為攝化輕視釋尊的眾生而強調佛佛道同。

  
  

2. 為了解大乘者,彼所供養釋尊的次數應如恆河沙數。

  
  

為教化輕視法者而強調精進。

  
  

3. 願求極樂淨土,未來將得往生。

  
  

為教化對於解脫道之懈怠者而意指異時因果。

  
  

4. 釋尊蔑視某人的德性行為

  
  

降服某人對一般(有為)德性行為的自滿。

  
  

5. 強調「佛土莊嚴」

  
  

為對治貪愛

  
  

6. 說明「佛的圓滿」

  
  

為對治憍慢

  
  

7. 謗佛、菩薩者亦得生天

  
  

為攝化自責、悔恨眾生。

  

*與一般論調相反的言論:
1. 菩薩雖然常行布施,可是卻不曾給予任何東西——「論曰:『云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於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釋曰:『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等者,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為己體,通達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時即菩薩施故;無少施名能行施。又,以一切所有財物施於一切;是故,說名無少所施。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輪清淨;是故,說名無少所施。』」---《攝大乘論釋》卷八(T31,428a10~29)

2. 菩薩是最好的屠殺者——「論曰:『云何能殺生?若斷眾生生死流轉。』……釋曰:『如經中說:苾芻我是能殺等者!此中顯彼所說意趣,若斷眾生生死流轉者;斷是殺義與問相應。』」---《攝大乘論釋》卷八(T31,428, b22~c4)。

3. 佛的深層特質是與貪、瞋、癡有關——「偈曰:『遠離於法界,無別有貪法;是故諸佛說,貪出貪餘爾。』釋曰:如佛先說,我不說有異貪之法,能出於貪、瞋、癡亦爾;由離法界則別無體故。是故,貪等法性得貪等名;此說貪等法性能出貪等,此義是經旨趣。偈曰:『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是故如是說,煩惱即菩提。』釋曰:如經中說,無明與菩提同一,此謂無明法性施設菩提名,此義是經旨趣。偈曰:『於貪起正思,於貪得解脫;故說貪出貪,瞋癡出亦爾。』釋曰:若人於貪起正思觀察,如是知已於貪即得解脫,故說『以貪出離於貪』;出離瞋、癡亦復如是。」---《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隨修品〉(T31,622b5~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4:48 PM 编辑

2.3 佛陀說法

一音說法:

*大眾部等主張: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佛經多時修習圓滿,功德神力非所思議,以一音聲說一名字,令一切有情聞法別解,除自塵勞。即由一音中能說一切法故,令諸聞者皆別領解粗細義故。」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為說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達刺陀、……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為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T27,410a18~22)

*有部則認為:
「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
「四大天王與無數百千眷屬,後夜來見佛,頭面禮佛足,一面立。佛以聖語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二天王解得道,二天王不解。佛更為二天王,以馱婆羅語說法……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佛復作彌梨車語……四天王盡解。」《十誦律》卷二十六(T23,193a10~19)

「復有說者:佛以一音說四聖諦,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能領解。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於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等。問:若爾,前頌當云何通(佛以一音演說法……獨為我說種種義)?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諸讚佛頌,言多過實!……復次,如來言音雖有多種,而同有益,故說一音。」《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T27,410b21~c9)

如來問答不待思惟:
*大眾部等主張:
「如來問答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踊躍。」

*有部則認為
「如來善達名、句、文身,能為眾生說法無盡。」 但並不認為如來常在定故。

「諸讚佛頌,言多過實,如分別論者,讚說『世尊心常在定,善安住念及正知故。』又讚說『佛恒不睡眠,離諸蓋故。』如彼讚佛,實不及言!」《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T27,410b2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3:48 PM 编辑

〈菩薩觀〉




1. 菩薩的字義
 「菩薩」為 ‘ S bodhisattva / P bodhisatta’音譯之略,全稱「菩提薩埵」。
 【菩提】
 * bodhi(菩提),字義單純,指「覺醒」、「覺悟」。
 【薩埵】
    1. sattva(本質)→以正覺為其本質的人。
    2. sattva(有情)→決定得正覺的有情。
    3. sattva = citta(vyavasAya志願,abhiprAya決意)→心向正覺的人。
    4. sattva = embryo, fetus→知識潛在尚未發展的人(終會覺悟的人)。
    5. sattva(純精神原理或純物質原理)→潛在叡智的人格化。
    6. sattva = sakta(clinging, devoted to)→獻身正覺的人。
    7. sattva = tvan(strong, powerful, living being)→勇心傾向正覺的人。



2. 阿含經中的菩薩
*「比丘當知!我本未成佛道為菩薩行,坐道樹下,便生斯念……」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來下……菩薩降神出母胎時……菩薩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
* 毗婆尸(Vipassin)菩薩
* 悉達(Siddhattha)菩薩
* 彌勒(Maitreya)菩薩



3. 菩薩猶是異生
 *有部:
「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於異生地未名超越。」
 
    *雪山部:
「諸菩薩猶是異生」

 *大眾四部等主張
菩薩(悉達多)前生已得決定道(正性離生),故菩薩是聖者。「有『彼陶師經,指覺提波羅之出家,菩薩於迦葉佛之教語,入決定修梵行』之邪執,乃案達〔羅〕派。」

有部的菩薩觀:
*「得相異熟業」──成就三十二相。
* 捨五劣事,得五勝事。
* 菩薩是異生



4. 菩薩生惡趣說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等:
「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

 *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
「諸菩薩不脫惡趣」

 *有部毘婆沙師則主張:
入忍位菩薩雖是異生,但能隨願生諸惡趣。 「忍違惡趣,諸得忍性者,於諸惡趣得非擇滅,菩薩有時乘大願力,生諸惡趣,饒益有情故。」《大毘婆沙論》卷六十八(T27,352a11~13)



5. 菩薩的轉世投生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等:
1.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刺藍、頞部曇、閉尸、鍵南為自體。
2. 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
3. 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脅。
4.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

*雪山部:
「菩薩入胎不起貪愛」

*有部毘婆沙師主張菩薩入母胎時,心無顛倒。
「諸有情多起倒想而入母胎,男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女入胎時,於父起愛,於母起恚,謂彼與己有順違故。後有菩薩入母胎時,心無顛倒。於父父想,於母母想,雖俱親愛而無異心。有親愛故,心有染污;無倒想故,名為正知。」《大毘婆沙論》卷六十(T27,309a4~9)

釋迦菩薩的娶妻生子:
「問曰:八住菩薩以盡結使,云何最後身菩薩生羅畝羅?答曰:誠如所言,若最後身菩薩有實欲者,乃至無佛可得,況羅畝羅!……汝何以疑生羅畝羅有結、無結?
八住菩薩無諸煩惱,如阿羅漢以方便力故,現受五欲,作諸過惡,捨四天下轉輪王位,令使眾生得厭離心。」《入大乘論》卷二(T32,44a25~b7)

異生能不能斷欲貪、瞋恚:
*化地部:「異生不斷欲貪、瞋恚」
*有部:「異生能斷欲貪、瞋恚」
*有部毘婆沙師:「異生能斷欲界,乃至無有處見、修所斷隨眠,唯除有頂。」
*有部譬喻師:「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大德:「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能伏纏。」

有部毘婆沙師的斷惑解脫次第:
1. 以見道(正性離生)分凡聖,主張十五心見道(向位),第十六心得證果位。
2. 若異生未斷三界見、修煩惱(除有頂),入正性離生即證初果。
3. 若異生已斷三界見、修煩惱(除有頂),入正性離生,即直證三果。
4. 異生之斷三界見、修煩惱(除有頂),是以「世俗道」斷,非「聖道」斷,此因異生未入正性離生,未有聖無漏慧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3:56 PM 编辑

〈聖果觀〉




1. 預流者

 一、有退或無退: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預流者(二、三果亦爾),有退義。」

    *化地部:
「預流有退」

    *有部:
「預流者,無退義。」
     有部婆沙論師的「無退見道(位)」說:
                1. 以見道是極速,疾道不起期心道,無容退失如是道故。
                2. 諸瑜伽師入見道已,名墮法河,墮大法流,墮法彼浪,墮法洄澓,尚無暇能起有漏善、無覆無記心,況有能起染污心退!如人墮在山谷瀑流,隨浪漂溺,尚不能據此彼兩岸,何況能出。
                3. 見道能治三界所有見所斷結,無退三界見所斷結對治道故。
                4. 見道能治所有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無退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對治道故。
                5. 見道能治忍所對治無事煩惱,無有退彼對治道故。
                6. 見道創見四聖諦理,決了明白,無於此理重迷謬者,故必不退。

「有說:若見道有退,即所修梵行不可保信,以退見道為異生故。」《大毘婆沙論》卷186(T27,933c12~13)

「如世尊說:三結永斷,證預流果,得不墮法,定趣菩提,極七反有,七生天上,七生人中,流轉往來作苦邊際。」《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六(T27,237c26~29)
  「見所斷惑,由審慮生,推度性故;聖不審慮於麤事中失念或生。審慮不爾,如於繩等率爾謂蛇,故修斷惑,聖有退起,非由率爾可起見惑。聖若審慮,便見諦理,故聖見斷,定無退義。」《俱舍論》卷二十五(T29,130a12~16)

 二、斷惑與造惡:
「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正性離生」   
            有部:見道位。
            大眾部:見道之前,見法住智得決定道的初果向。
     *「結」→三結(我見、戒禁取見、疑)

     「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問:如何初果得不壞信,造十惡業,猶有壞戒?答:入觀證淨,出觀行惡,亦不相違。問:若爾應入觀不疑三寶,出觀便疑?答:疑但迷理,初果總無,十惡
業道,其事微細,初果猶有。」《異部宗輪論述記》(卐續八三.二二五下)
「預流者,猶畜妻子,處妙臥具,摩執女人,著妙衣服,塗飾香花,驅役僮僕,捶打縛錄諸有情類。」《大毘婆沙論》卷104(T27,537b24~26)



2. 阿羅漢有退、無退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阿羅漢無退義」

 *化地部:
「諸阿羅漢定無退者」

 *分別論者:
「阿羅漢無退」
「有執:定無退起諸煩惱義,如分別論者。彼引世間現喻為證,謂作是說,如瓶破已,唯有餘瓦,不復作瓶;諸阿羅漢亦應如是,金剛喻定破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如燒木已,唯有餘灰,不還為木;諸阿羅漢亦應如是,無漏智火燒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
「問:若有退義,分別論者所引現喻當云何通?答:不必須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纜、非毘捺耶、非阿毘達磨,但是世間麤淺現喻,世間法異賢聖法異,不應引世間法難賢聖法。」

 *經部師:
「阿羅漢亦無退義」
    【教證】:
     1. 「苾芻!聖慧斷惑,名為實斷。」;「我說有學處不放逸,非阿羅漢。」
     2. 「佛告慶喜:我說利養等亦障阿羅漢。」
     3. 「不動心解脫身作證,我定說無因緣從此退故。」
    ※諸阿羅漢果性解脫必是不動,然由利等擾亂過失,有餘所得現法樂住,退失自在,謂諸鈍根。若諸利根則無退失。

    【理證】:
     諸阿羅漢有令煩惱畢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則不應退起煩惱。若阿羅漢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煩惱種,故應非漏盡;若非漏盡,寧說為應(阿羅漢果)!

 *有部:
「阿羅漢有退義」
    【教證】:
     A. 阿羅漢有兩種:一、退法,二、不退法。
     B. 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
     C. 經中有數則阿羅漢自殺的例子。
        1. 瞿低迦(Godhika),六反退轉,擔心再退,舉刀自殺。
        2. 跋迦梨(Vakkali),疾病困苦而自殺。
        3. 闡陀(Channa),疾病困苦而自殺。
        4. 求慎,是時解脫阿羅漢,六反退失,擔心再退而自殺。

    阿羅漢有兩種:
     一、時解脫阿羅漢:
        1. 待時方解脫——得好衣時
              ——得好食時
              ——得好臥具時
              ——得好處所時
              ——得好說法時
              ——得好補特伽羅時
        2. 依狹小道而得解脫
        3. 依羸劣道而得解脫
        4. 依止增道而得解脫
        5. 依可引奪道而得解脫
        6. 依五種種性道而得解脫

     二、不時解脫阿羅漢(不待時得解脫)



3. 阿羅漢與業

 一、阿羅漢猶受故業:
    *有部:
「有阿羅漢猶受故業」
     1. 有一阿羅漢在寺自染袈裟,城中失牛犢者,見衣似牛皮,染汁如血,煮札似肉,器如牛頭,以為偷牛賊,加以鞭撻,縛送王所,禁閉牢獄。由彼業力故,囚禁多時,門人無人知曉,待業力盡,方省救出。
     2. 有一阿羅漢未關門戶而入深靜慮,城中有離家出走之婦女投寺,藏匿彼床下,為夫捉得,疑其共作不淨,與以鞭撻,縛送王所,由業力故,囚禁多時。
     3. 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毆打,遍體鱗傷,肢節爛碎,僅餘殘命,是時尊者尚以神通力,息除苦痛。
     4. 蓮華色比丘尼被提婆達多打破頭顱,然她體悟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遂以種種神變,入無餘依涅槃。

    阿羅漢能善了知業力可轉、不可轉:
     1. 唯阿羅漢有勝定慧薰修身,故有如是能,有學、異生無如是事。
     2. 唯阿羅漢能善知自業有近有遠,有可轉有不可轉;諸可轉者,以修力轉之,若不可轉者,引現前受,無後有故。
     3. 有餘師說:「有業前生雖受異熟而有餘殘,今時證得阿羅漢果,以勝修力及決擇力,引現前受。唯阿羅漢有如是能,故彼偏說。」
     4. 阿羅漢由殊勝定慧薰修身故,能引地獄苦事人中受;諸有學及異生無如是事。
     5. 唯不時解脫阿羅漢可轉業力,由彼成就「願智」故。
              1. 有情造業,自作自受。   
              2. 神通力不敵業力。

 二、阿羅漢增長福業:
    *化地部: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

    *案達羅派:
「有阿羅漢積集福業」
        *有部:「有阿羅漢增長福業」
     1. 由布施、發願、入定之力,能轉去壽異熟業,變為富異熟業。
     2. 由布施、發願、入定之力,亦能轉去富異熟業,變為壽異熟業。
     3. 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俱由此二種力量,令業轉變。



4. 無有在家阿羅漢

 *北道派(UttarApathakas):
「有『家住阿羅漢』」
   【教證】:貴族子耶舍(Yasa),家主鬱低迦(Uttika),梵童闍睹(Setu),都以在家身得阿
羅漢。

「無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衣行。」《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六(T02,796c15~16)

「問:若滿七有,無佛出世,彼在家得阿羅漢耶?有說:不得,彼要出家受餘法
服,得阿羅漢。有說:彼在家得阿羅漢已,後必出家受餘法服。如是說者,彼
法爾成佛弟子相,乃得極果。」《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六(T27,241a26~b1)

 *《論事》論主:
1. 在家身是可以得阿羅漢的。
    2. 得阿羅漢已,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以無戀著在家生活故。

 *《彌蘭王問》記載在家得阿羅漢後,不出二途:
    1. 「即日出家」
    2. 「般涅槃」(入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4:03 PM 编辑

〈業力觀〉




1. 業與異熟果的關係

 一、同時因果、異時因果:

    *大眾部末宗:
「業與異熟,有俱時轉。」

    *說出世部:
「業與業果,同時俱生。」(調伏天《異部說集》)
    異時因果:
     * 現在造業,引生潛在的動能(業力),未來當感得果報。
     * 業已謝成為過去,果報於未來受,故稱之「異熟果」(異時而熟)。

    同時因果(大眾部末宗):
     * 業力未窮盡前,業是恆有的;若果報(異熟果)成熟,業與果同時俱轉。
     * 若果報已受盡,則不同時,亦不可能俱轉。

 二、種子→發芽:

    *大眾部末宗:
「種即為芽」、「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說出世部:
「種子與芽,同時俱生。」(《異部說集》)
     1. 過去造作的行為,轉為潛力的存在(業力);因緣會合時,則轉為現行。
     2. 業力的潛能,如同種子具有發芽的潛能一樣。
     3. 芽是種子自體轉變的,而不是種滅方生的。
     4. 種子是色法(有一期的存在),可以由一種形態,轉變成另一種形態,如牛乳轉變為酪、酥等。
     5. 心心所法剎那生滅,就沒有轉變差別。
    ※從種子轉變為芽的過程,可見「業與異熟有俱時轉」是可能的。

 三、業力相續,令異熟轉:

    *大眾部:
「一切業有異熟」

    *王山部、義成部:
「一切依業而轉」

    *外道:
「一切善、惡業,無果異熟。」

    *說假部:
「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
「唯業殊勝,方能感果;得等餘法,不招異熟。要業功能得果時,其相用增長為異熟因,方感果故,餘即不爾。」《異部宗輪論述記》卐續八三.二二七下。
「又契經說:有福增長。如契經言:『諸有淨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業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覺,恒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俱舍論》卷十三(T29,69a8~11)

    *飲光部:
「若業〔的〕果已熟則無,若業〔的〕果未熟則有。」
     “If the fruits of actions (karmaphala) have already ripened, then they cease to exist;(but if these fruits) have not ripened they (continue to) exist.”
「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因體便無』,如飲光部。彼作是說:『諸異熟因,果未熟位,其體猶有;果若熟已,其體便無。如外種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牙若生已,其體便無。』為遮彼意,顯異熟因,果已熟位,其體猶有。」《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一(T27,263c25~a1)※業力感果的功能永遠不失!



2. 業力是色法或心法

 一、業力是心法說:

    *化地部末宗:
「業實是思,無身、語業」

    *譬喻師:
「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 、「身、語、意業,皆是一思」

    *大眾部:
「唯心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
    「具由三緣建立三業」:
     1. 自性故建立語業(語即業故)
     2. 所依故建立身業(三種業依身故)
     3. 等起故建立意業(三皆是意等起故)

 二、表業與無表業:

    有部的業力說:
身體的行為→身表業
        言語的行為→語表業
        身表業所引起的潛能→身無表業
        語表業所引起的潛能→語無表業

     以無表業(潛能)來成立業力的相續不斷:
         身表、語表剎那滅而間斷。
         意業或善或惡或無記等三性不定。

    ※「無表色」是法處所攝,沒有對礙,不可觀見,但有實在自體的色法。

     婆沙論師所立的色法:
        1. 眼等五根,色等五境,以及法處所攝色──共十一處。
        2. 所有色法,皆五識身所依(根)或所緣(境)。
        3. 法處所攝色,雖非五識的所依或所緣,卻是意識所緣的色法。
        4. 若沒有法處所攝色,則不應有「無表戒」等法存在。
     ※「無表色」屬於法處所攝的色,當然是決定實有的。

    譬喻師認為「表、無表業,無實體性」:
        1. 藉「天衣喻」來做說明
        2. 約表、無表業的性質說

    經部譬喻師的「表、無表業,體非實有」說:
     * 身表   依形色而立(但假非實)
             形色依顯色聚而假立(形非實有)

     * 語表   「一切音聲剎那性故」
一剎那聲不能詮表,多積聚方能詮表。
     * 無表業   「依大種施設,然過去大種體非有故」
            「諸無表無色相故」

     譬喻師所立的色法:
        1. 眼等五根,及色等五境──只有十色處。
        2. 所有色法,皆五識身所依(根)或所緣(境)。
     ※表、無表業非實有,亦無法處所攝諸色。

    婆沙師對譬喻師的回應:
     1. 諸色法除了青黃赤白等顯色之外,還有餘色法。如身表,是形色非顯色;語表,
是聲色非顯色;無表,則是法處所攝色。
     2. 身體是有情數攝,由內心推動,隨著內心的染淨而表顯於身口的行為,就有善
惡性。花劍等是無情數,不會因搖動而成善惡性。



3. 業可轉或不可轉

 一、有部譬喻師:
「一切業都可以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
    「中有可轉」:
「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移轉,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為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移轉。」《大毘婆沙論》卷六十九(T27,359b20~26)
「無想定有退轉」:
「譬喻者說:此有退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若遇勝緣,亦有轉義。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大毘婆沙論》卷152(T27,773c29~774a3)

 二、阿毘達磨論師:
「現法受業,必定現生中受報。」(業不可轉)

 三、有說:
「業可轉」或「業不可轉」
    「業可轉」:「受持禁戒,勤修梵行,彼作是思:願我由是,當轉此業。」《大毘婆沙論》卷
114(T27,593c5~6)
    阿羅漢由布施與定力,亦可轉業:
     1. 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
     2. 滅除災障,令壽異熟起。
     3. 引起宿世殘壽異熟,令久斷還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4:16 PM 编辑

〈有為、無為觀〉



1. 何謂「有為」、「無為」?

 1.1 阿含經的說法:
「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雜阿含293經》卷十二(T02,83c13~17)

    有為法——緣起法的生死流轉(流轉面)
        有生、有住、有異、有滅的所造法(條件而有)

    無為法——緣起法的涅槃還滅(解脫面)
        不生、不住、不異、不滅的寂滅性

 ※緣起法具有生滅無常的流轉面(有為法),也有煩惱永盡、寂滅涅槃的解脫面(無為法)。


1.2 部派間的說法:

    有部的主張:
一、「有為事有三種,無為事亦有三種」:
        *「有為事」(saMskRta-vastUni, aggregated things)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種。
            「色等五蘊」:眾緣聚集共所作故。
            「世路」:已行、正行、當行性故;或為無常所吞食故。
            「言依」:言語所詮表的。
            「有離」:一切有為有彼涅槃故。
            「有事」:以有因故,事是因義。

     有部毘婆沙師的「三世實有」(依作用立三世):
        *「未來」:法體未起作用(作用的未有)。
        *「現在」:法體正起作用(作用的正有)。
        *「過去」:法體作用已滅(作用的已滅)。
     ※有為法在時間形式的活動中,是從未來到現在;又從現在入過去的。雖有三世
        的別異,而法體是恆有的。

     「三世實有」的理論根據:
        1. 業因感果
        2. 識的生起,必有所緣。

        *「無為事」(asaMskRta-vastUni, unaggregated things)有三:
         1. 「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
         2. 「擇滅」:以離繫為性,諸有漏法遠離繫縛,證得解脫。「擇」謂「簡擇」即慧差別,各別簡擇四聖諦故。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
         3. 「非擇滅」:能永礙未來法生,得滅異前。得不因擇,但由闕緣,如眼與意專一色時,餘色、聲、香、味、觸等謝。

     二、「三有為相,別有實體」:
        * 有為相→生、老(住異)、無常(滅)。
        * 「生、老、住、無常相,心不相應行蘊所攝」《異部》
         ※「不相應行」→非色非心之法(visaMprayukta, neither material nor mental)

     「一切有」:
            諸法的一切有──法的五類自性(色、心、心所、不相應行、無為法)。
            三世的一切有──過去、現在、未來。

     三、「三諦是有為,一諦是無為」:
        * 苦、集(緣起法)、道→有為法
        * 滅諦(擇滅)→無為法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等四部:
  * 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
     *「緣起支性無為」:「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化地部:
* 無為法有九種:     「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不動」:散動的苦樂情緒,能障諸定。
     *「善法真如」:善法必然感招可愛果。
     *「不善法真如」:不善法必然感招不可愛果。
     *「無記法真如」:無記法必不感果。



2. 有為法的諍議

 2.1 有為相有無實體:

    有部毘婆沙師:
*「三有為相,別有實體」
     *「生、老、住、無常(滅)相,心不相應行蘊所攝」

    有部譬喻師:
*「諸有為相,非實有體」

 2.2 有為相體是有為或無為:

    一、有為相體之諍:
          分別論者主張:
「有為相皆是無為」「若有為相體是有為,性羸劣故,則應不能生法、住法、異法、滅法;以有為相體是無為,性強盛故,便能生法乃至滅法。」《大毘婆沙論》卷三十八(T27,198a20~22)※無為是一切有為法的普遍理性;由此普遍理性,使得一切法有生、住、滅等有為相。

        有部毘婆沙師主張:
「有為相皆是有為」「諸有為法,自性羸劣,不得自在,依怙於他,無自作用,不隨己欲。……」《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五(T27,283b~c)※無為法不墮三世;有為法自體恆有,但依作用,說有說無。

    二、滅相之諍:
     法密部(法藏部)主張:
「三相是有為,滅相是無為」
        *「無常滅無為」=擇滅(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約去除煩惱而言,無常滅的當體,就是擇滅涅槃(諸法的必然性、普遍性)。

     有部則主張:
「無常滅是有為」、「有為相皆是有為」「有執:此三種滅(擇滅、非擇滅、無常滅)皆是無為,如分別論者。為遮彼執,顯二滅(擇滅、非擇滅)是無為,無常滅是有為。」
      三種滅:
         *「擇滅」:「諸法滅亦得離繫,得離繫得,是名擇滅。」
         *「非擇滅」:「諸法滅得不離繫,不得離繫得,名非擇滅。」
         *「無常滅」:「諸行散壞,破沒亡退。」

     印順導師的看法:
「滅是一切法必然的歸宿,只是有的滅了再起,有的滅了不起;分別論者就約這諸法必然盡然而又常然的無常滅,理性化了,說它是無為法。有部他們側重在從存在到滅的變易過程上,所以說無常滅是有為法。分別論者注重在滅本身的必然性普遍性,所以說無常滅也是無為理性。」(<<性空學探源>>p.211 ~ p.212)※有部的無常滅,只是有為相之一;而分別論者的無常滅則是諸法的必然理則。



   2.3 同時三相、異時三相:
    《大毘婆沙論》:
     *經部師(異時三相):
「色等五蘊,出胎時名生,相續時名住,衰變時名異,命終時名滅。」

     *譬喻師(異時三相):
「三有為相非一剎那」「若一剎那有三相者,則應一法一時亦生、亦老、亦滅。」「諸法生時,漸次非頓。」(p.270a10)

     *大德:
「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並起義,如經狹路,有多商侶一一而過,尚無二人,一時過義,況得有多。諸有為法,亦復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不俱起。」(p.270a11~15)

     *毘婆沙師(同時三相):
            遮經部師所執:「彼唯是眾同分相,非有為相。有為相者,諸有為法一一剎那皆具四相。」
            遮譬喻師所執:「諸法初起名生,後盡名滅。中熟名老。……謂法生時,生有作用,滅時,老滅方有作用。體雖同時,用有先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故無有失。」「時之極少,謂一剎那。」(p.701a28)「諸剎那量,是佛所知,非諸聲聞、獨覺等境。」(p.201b30~c1)
            遮大德所執:「有因緣故,說有為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有因緣故,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一時生故;謂依生相說,有為法『別和合生』。若依剎那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p.270a15~20)

        *大乘瑜伽師(過、未無體):
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3. 無為法的諍議

 3.1 虛空無為之諍:

    銅鍱部、北道派、化地部(MahiMsAsakas)的三種虛空:
     1. 限定虛空(as confined or delimited)
     2. 遍除虛空(as abstracted from object)
     3. 空無虛空或空虛空(as empty or inane)
    *北道派、化地部認為「遍除虛空」、「空無虛空」(內心虛構的)是無為。
    *銅鍱部則認為「限定虛空」是有為,其他二者是假設的(abstract ideas)。

    有部毘婆沙師的兩種虛空:
 一、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
  ※虛空是無見、無對的非色法,是無漏無為的。

  二、空界:「竅隙,傳說是明闇。」
      *「竅隙」→「鄰礙色」,如眼、耳、鼻等穴,骨肉、筋脈、皮血、身分、明闇、形顯等。※空界是有見、有對的色法,是有漏有為的。

     如何知道無見、無對、非色法的虛空?
        1. 世友:
         【教證】:「契經中,佛處處說虛空、虛空,故知實有。」
         【理證】  虛空亦能現量得。
               若無虛空,一切有物,應無容處;有容受諸有物處,知有虛空。

        2. 有說   以有往來聚集處故,知有虛空。
              容有礙物,知有虛空,若無虛空,彼無容處。
              若無虛空,應一切處皆有障礙,既現見有無障礙處,故知虛空決定實有,無障礙相是虛空故。

        3. 大德:「虛空不可知,非所知事故。所知事者,色非色性,虛空與彼俱不相應。所知事者,謂此彼性,虛空與彼俱不相應。此虛空名,但是世間分別假立。「虛空無為,無有作用」(展轉作增上緣,從而安立因果次第): *「虛空」→「空界」→「大種極微」→「有對造色」→「心心所」。

    譬喻師、經部師主張「虛空體非實有」:
     1. 「彼上座及餘一切譬喻部師, 咸作是說:『虛空界者,不離虛空,然彼虛空體非實有,故虛空界體亦非實。』」
     2. 「經部說:一切無為,皆非實有。……唯無所觸,說名虛空。謂於闇中,無所觸對,便作是說:『此是虛空』」
     3. 「若虛空體,是實有物,應成有為;此與空界,無差別故。」

    安達羅派主張「虛空有見」:
     * 二木之中間、二柱之中間等,皆可見鍵孔(keyholes)、窗孔者。
     ※「一切之空間是有見」(cognition of enclosed space)
     ※覺音論師則認為木色等依眼而見,由中間無色,為「虛空」者,即意門識生而非眼識(an act of ideation, not of sense-cognition)。

 3.2 緣起無為之諍: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緣起支性是無為」
    *化地部→「緣起真如是無為」
    *有部→「緣起支性定是有為」
    *分別論者:「緣起是無為」
「契經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覺,為他開示。」

    *有部毘婆沙師的反駁:
     1. 經所說的因緣法,是決定義,非無為義。
     2. 緣起是有為法,墮三世故,無無為法墮在三世。
世親的看法:
     許緣起是常住無為之理:*就「行等常緣無明等起,非緣餘法,或復無緣」來說。
     不許「有別法體,名為緣起,湛然常住」之理:
        1. 緣起是生滅的有為相(無常),不可能在有為相之外,有個別類的「常法」為無常相。
        2. 果必依生因立;然而,無為常住法怎能作為無明等無常法的所依(生因)?
        3. 名為「緣起」(生滅即無常),卻說是「常」,則能詮與所詮亦有所相違。

印順導師的見解:
     * 有部重在具體事實,即因果相生的生滅緣性,說「緣起有為」。
     * 大眾、分別論者重在貫通這因果事相的必然理則(統一理性),說「緣起無為」。
    ※二者是各得一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4:28 PM 编辑

〈修道解脫觀〉




1. 禪定

 1.1 初、二果有無根本靜慮: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諸預流者,亦得靜慮」

    *分別論者:
「預流、一來亦得根本靜慮」「慧闕無靜慮,靜慮闕無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預流、一來,無不有慧故,彼亦有根本靜慮。」《大毘婆沙論》卷134(T27,693b28)

    *有部毘婆沙師
:「初、二果未得靜慮」
                        「靜慮」:*「靜」謂等引,「慮」謂遍觀,故名靜慮。
                         1.能斷結、能正觀
             2.能遍觀、遍斷結
             3.能靜息一切煩惱
             4.能思慮一切所緣
             5.一心中靜慮俱有
「欲界三摩地,雖能思慮一切所緣,不能靜息一切煩惱;諸無色定兩義都無,故非靜慮。復次,諸無色定有靜無慮;欲界三摩地,有慮無靜;色定俱有故名靜慮。」

     約漸次證果而言:
          1. 「四沙門果非定漸得,若先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
       2. 「異生能斷欲貪、瞋恚」
       3. 「未離欲貪,尚不能起初善靜慮,況能起彼無覆無記。」
          4. 「四聖諦漸現觀」、「思惟欲界行入正性離生」


 1.2 阿羅漢皆得靜慮:

    *有部主張:
「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
     
         慧解脫阿羅漢有二種:
        一、少分慧解脫者,能起一、二、三靜慮。
        二、全分慧解脫者,全然不起靜慮。

     不時解脫有二種退:
        一、未得退:未得諸佛、獨覺根故。
        二、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

     時解脫有三種退:
        一、已得退:已得功德,有可退故。
        二、未得退:未得三乘不退根故。
        三、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


 1.3 定中發語聞聲之諍: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在等引位,有發語言,亦有調伏心,亦有諍作意」
     *「等引」(samAhita):「三摩呬多地者,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有義:此名唯攝一切有心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無心。」《瑜伽師地論釋》卷一(T30,886c5~8)

「三摩呬多,譯義為等引。等是平等,引是前後的引續,引發功德,等引是殊勝的定。……由於心的定──等持,引起平等的前後延續,引發定中的種種功德,所以名為等引。靜慮(四禪),等至(八定),等持(三三摩地),解脫(八解脫),這些勝定,都名為三摩呬多──等引。」《華雨集》第一冊,p.236~7

     *「調伏心」(subdued mind):「調伏心者,謂緣定境心,其心柔順,故名調伏。」

     *「諍作意」(quarrelsome mind):「諍是過失之異名也。緣散境心,名諍作意。」
    理由:
        1.「目連於無所有處定中,聞龍象哮吼聲。」
                2.「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3. 大眾部末宗主張:「有於一時二心俱起」

      有部則認為:
「等引位中,無發語者」
     1. 語言是由尋伺(心所法)所發動的。
     2. 尋伺是「下二地有,上七地無」
     3. 有尋有伺→欲界、初靜慮、未至定。
     4. 無尋有伺→中間靜慮(「勝初未及第二」)
     5. 無尋無伺→第二靜慮至有頂。
     6. 毘婆沙師認為五識沒有引發身語二業的力量,意識才有引發身語業的力量。

    有部毘婆沙師的三種分別:
一、自性分別:尋、伺(尋令心粗,伺令心細)
     二、隨念分別:意識相應念
     三、推度分別:意地不定慧

     欲界:前五識→自性分別
         意地→具三分別

     初靜慮:三識身(眼、耳、身)→自性分別
          意地 1.不在定者→具三分別
             2.在定者→自性分別、隨念分別。
             3.(若推度時,便已出定)

     第二~第四靜慮心:不在定者→隨念分別、推度分別
               在定者→隨念分別

     無色界心:不在定者→隨念分別、推度分別
           在定者→隨念分別



2. 見道與阿羅漢果

 2.1 靜慮與見道、漏盡的關係:

    *有部:
「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
     漸次見道:
        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預流初心)→道類智忍(第15心)→道類智
                苦法智忍(預流初心):入正性離生(見道/初果向)
                道類智:初果(修道)

     見道的基礎:
        「諸見道唯依六地,謂四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大毘婆沙論》卷六十(T27,311b8~9)

     漏盡的基礎:
        「依九地皆能盡漏,謂七根本、未至、中間。」


 2.2 依欲界身,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

    *有部:
「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
          「四聖諦漸現觀」、「思惟欲界行入正性離生」

        教證:
               一、「有五種補特伽羅,此間下種,此間究竟」
          * 此間下種→在欲界入正性離生
          * 此間究竟→在欲界得盡諸漏

               二、「有五種補特伽羅,此間下種,彼間究竟」
          * 此間下種→在欲界入正性離生
          * 彼間究竟→在色、無色界得諸漏盡。


 2.3 依色、無色界身,不能入正性離生:

    *有部:
「若依色界、無色界身,雖能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
     理證:
        1. 漸現觀論:「見道位中先觀苦諦,以相粗顯,是故偏說。」
        2. 無色界無容聽聞無我教。
        3. 依色界身,無勝厭心,耽勝定樂故,長壽無病故。

     教證:
              「經言:『有五補特伽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所謂中般乃至上流。』此『通達』言,唯目見道,是證圓寂初方便故。經既不言彼處通達,故知見道上界定無。」《順正理論》卷六十七(T29,709c25~28)



3. 五識染淨之諍

 大眾.化地部. 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眼等五識有染、有離染」:

 有部:
「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別」:
     前五識只有自性分別,能與染污相應。
     由第六意識的分別抉擇,才能離染而得解脫。

※有部毘婆沙師→五識沒有引發身、語業的力量,唯有意識才能引發身、語業。

 犢子部→「五識無染,亦非離染」:
     前五識唯有直接了知色等五塵,不與煩惱相應。
     引生煩惱,或修行解脫,都是第六意識的事。

 有部與大眾部的修道風格:
「如說一切有部,修道──定慧始終是意識的功用。所以定中意識,沒有見色、聞聲等作用。精勤修道,純屬靜的修行。定力、慧力深了,在行、住、坐、臥中,受定力的餘勢影響,寧靜自在,但還是散心。所以五識不能離染,決定了靜的修道生活。可是大眾部、化地部等不同了,五識有離染作用,在見色、聞聲時,眼識等能不取著相,不起煩惱,進而遠離煩惱。這樣,修道不但在五識的見聞時進行,『在等引位有發語言』,定中也能說話,這不是語默、動靜都可以修道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4-2012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8-4-2012 04:29 PM 编辑

〈中有觀〉



1. 中有的名義

 A. 「中有」:
    死有、生有的二有中間:
     1. 居在二有中間,輕細、難見、難明、難了。
     2. 居在二有中間,是界、是生,非趣所攝。
     3. 居在二有中間,已捨前趣,未至後趣。
     4. 一切中有必是化生所攝。

 B. 「健達縛」:
    1. 由氣香以資養生存。
    2. 此名唯屬欲界中有。

 C. 「求有」:
   1. 中有於六處門,求生有故。
    2. 住中有時,求後有心相續猛利。

 D. 「意成」:
    * 諸中有身,皆由意識所化生的。



2. 中有之諍

 「都無中有」:
    * 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部
    * 化地部,分別論者

 「亦有中有」:
    * 化地部末宗
    * 有部→「唯欲、色界定有中有」

 《大毘婆沙論》所記載的爭議:
    分別論者的無中有說:
     1. 經說若人造五無間業,無間必定生地獄中,故知決定沒有中有。
     2. 如影、光中無間隙,死有、生有間,也是無有間隙,故決定無中有。
     3. 死有、生有間,只是剎那的前生後滅而已。

     有部論師的「欲、色界定有中有」說:
     1. 彼所引經,是不了義,有別意趣:
                * 遮餘趣→謂無間業定招地獄,不招餘趣。
                * 遮餘業→謂無間業順次生(來生)受,非順現法受,非順後次(次來生)受。     
          2. 「譬喻」非三藏,不應為證;世俗法與賢聖法有別,不應以世俗法詰難賢聖法。
       3. 經說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現在前:
            母身適時調適   父母交愛和合   健達縛(中有)正現在前     
          4. 經說「有中般涅槃」
       5. 經說「此身已壞,餘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止於愛而施設取。」
       6. 中有必依色處起,無色界無諸色,故無色界定無中有。
       7. 若說「從死有至生有時,要得生有方捨死有」,則有「趣壞、所依身壞,一身二心俱生」的過失。



3. 中有的特質

 3.1 中有業可轉、不可轉:

    譬喻師:
「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連五無間業都可轉)

    阿毘達摩論師:
「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

「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餘有情,咒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大毘婆沙論》卷七十(T27,364b3~5)※有部論師是許在「本有」位時,乃至臨命終時,轉念現前,業是可移轉的。

 3.2 中有住世長短:
    1. 經於少時速求生故,謂住中有,於六處門遍求生緣,速往和合。
    2. 尊者設摩達多說:中有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定結生故。
    3. 尊者世友說:中有極多住經七日,彼身羸劣不久住故。若結生因緣未和合,彼中有則數死數生,無有斷壞,直至生緣成熟。
    4. 大德說:無有定限,若生緣快速和合,此中有身即少時住。若生緣多時未合,此中有身即多時住,乃至緣合方得結生。

    《瑜伽師地論》卷一(T30,282a27):
「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

 3.3 中有的形量與食物:
    欲、色界的中有形量:
「欲界中有,如五、六歲小兒形量;色界中有,如本有時形量圓滿。」(361b18)

    中有的形狀:
「中有形狀,如當本有,謂彼當生地獄趣者,所有形狀即如地獄;乃至當生天趣中者,所有形狀即如彼天。中有、本有,一業引故。」(361c22)

    中有諸根:
     *有說「不具根」:
「中有諸根,亦有不具,隨本有位所不具根,彼亦不具,如印印物,像現如印。」《大毘婆沙論》卷七十(T27,361c13)

     *有部論師的主張:
                1. 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
                2. 中有位,於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無缺。
                3. 當受卵、胎二類生者,住中有位有女、男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

    中有的食物:
「色界中有,不資段食;欲界中有,必資段食。……中有食香,非食粗質,故無前過,謂有福者,歆饗清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362c15)

 3.4 中有的入胎:
    「必從生門,是所愛故」(卵生、胎生)
        1. 「唯染污心,令有相續」(p.309a2)
        2. 「一切煩惱,皆令有相續」(p.309a16)
        3. 「由惑、業諸蘊相續入胎」
    ※菩薩中有從右脅入,因正知入胎,於母生母想,無婬愛故。

    隨業往生:
     A. 胎生者:
「如是中有為至所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緣母,起於男欲;若女緣父,起於女欲;翻此緣二,俱起瞋心。」《俱舍論》卷九(T29,46c9)
          B. 濕生者:「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遠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香有淨穢。」
       C. 化生者:「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處有淨穢。」
       D. 地獄生者:「彼中有,或見自身,冷雨、寒風之所逼切,見熱地獄火焰熾然,情欣煖觸,投身於彼;或見自身,熱風盛火之所逼害,見寒地獄心欲清涼,投身於彼。」
          雙胞胎、多胞胎入胎的情形:「諸雙生者,後生為長。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後出故。」(p.363c16)

 
   3.5 中有可否被見到:
可見:
               1. 同類相見
               2. 得極淨天眼
                  3. 有餘師說:天中有眼,具足能見五趣中有;人、鬼、傍生、地獄中有,見四三二一。」
不可見:
               1. 生得眼(未得天眼者)不能觀見。
               2. 有餘師說:下趣中有不能見上趣中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5-2012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部派佛教(上座部及大众部)都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佛教,之间却有那么多教理差别,甚至某些地方涉及到了核心,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接近原始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2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2-5-2012 06:53 PM 编辑

其实那只是各部派着手的角度不同所有权所说的佛身的不同而已 ,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 和 应化身

有些部派只讲肉体身的 应化身, 所以是有始有终, 这是在教导物质体本来就是无常的假体

有些部派也讲精神体身的 报身, 所以是有始有终或无终,应佛的慈悲而常驻于人间转法轮

有些部派也讲本质体的 法身, 所以是无始无终, 永无止境,永无漏法, 永远存在

有些大乘教派也说清楚了 这三佛身 也是众生成佛心的三种不同状态而已

有些大乘教派也说清楚了 这三佛身 其实都是一佛身的三种不同状态而已

佛的三身就是同一身的不同状态而已, 分别是 物理,精神 和 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0-2025 10:50 PM , Processed in 4.00220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