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71|回复: 4

开悟前的奠基准备——关于四善根位的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4-2012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4-2012 07:06 PM 编辑

四善根位(亦称四加行位)是见道以前必需通过的修行阶段,四善根位又称顺决择分,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一个人从初发心修善行然后修证到开悟(从资粮道到见道),需要经过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可见得一个能不能在当世开悟,需要累世修来的殊胜功德和因缘,并非一世就能够成就。所以开悟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似乎那么遥不可及。


但是四善根位无论是修持小乘或大乘佛法都是必经之途,也是开悟(见道)的预前准备。一个修行人能不能见道?必需确保先能达到四善根位,今生解脱才是有望。


而且根据《俱舍论.分别贤圣品》颂说:‘暖必至涅槃。’这个暖位是奠定必得涅槃的基础。在这个位次上虽然还有退起邪见、毁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的过失,但肯定地成就了必至涅槃这一功德,所以不会在生死中长久流转。如《俱舍论》说:‘四善根中,若能暖法,离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


因此今生即使未能悟道,最起码要将修行目标向四善根位看齐,如果能达到“暖”位,这样能够奠下未来必得涅槃的基础,真的做到了,进而对佛法生起信心,努力修证至更高水平,如顶善根、忍善根,世第一善根,然后见道而开悟。


而且暖位有暖相可证,比较容易在途上立下一个指标,至少知道修证到哪里。一个人无论是打坐、念经、持咒、礼佛等等,当资粮修足或禅定的观智渐次成熟时,接下来就会获得圣道火,如《俱舍论颂》说:“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这时打坐开始生起煖相,气机逐步发动,全身发热,并逐渐打通奇脈十二脉,是以得暖相。不少修行人都能证到这个四善根位的不同境界。


劣学参考正果法师和善祥法师的文章,仅此将两位法师的部分文章内容转录如下,希望对同修们的佛法修证上有所帮助。倘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大德的鞭策。劣学虔誠的祝福大家,福慧雙修,阿弥陀佛!


谷成 合十



------------------------------------------





  前加行先除五盖心

  摒弃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才能始修。盖,即盖覆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此五种烦恼能盖覆心神,令其昏闇,而不得开发定慧,故称五盖。其中,贪欲盖起时,则思念五欲,心生醉惑;瞋恚盖起时,则怨恨情结,心热气粗,忿怒相续;睡眠盖起时,则心神昏沈,六识暗塞,此等皆使人忘失禅定正念。掉悔盖起时,则杂起寻求伺察之心,遍缘诸法,其心躁动,且因忧虑为他人所毁訾,而起悔心,心中忧恼,盖覆禅定,使其不得开发。即掉、悔二烦恼,合为一盖。疑盖起时,则疑自、疑师、疑法。疑自,即疑己身必非道器;疑师,即疑其师戒行甚粗,不契己意,何能深禅好慧,师而事之,将误己身;疑法,即疑所受之法未必中理。此三疑非见谛障理之疑,而为障定之疑。断五盖即断习气,各阶段都有习气。

  《中阿含经》云:「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欲修七觉意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欲得无上正尽觉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不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必有是处。阿难!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中阿含习相应品本际经第十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何谓有爱习?答曰无明为习。无明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无明习?答曰五葢为习。五葢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五葢习?答曰三恶行为习。三恶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三恶行习?答曰不护诸根为习。不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护诸根习?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习。不正念、不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正念、不正智习?答曰不正思惟为习。不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正思惟习?答曰不信为习。不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信习?答曰闻恶法为习。闻恶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闻恶法习?答曰亲近恶知识为习。亲近恶知识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亲近恶知识习?答曰恶人为习。」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葢。具五葢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明、解脱习?答曰七觉支为习。七觉支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七觉支习?答曰四念处为习。四念处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四念处习?答曰三妙行为习。三妙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三妙行习?答曰护诸根为习。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诸根习?答曰正念、正智为习。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念、正智习?答曰正思惟为习。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思惟习?答曰信为习。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信习?答曰闻善法为习。闻善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闻善法习?答曰亲近善知识为习。亲近善知识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亲近善知识习?答曰善人为习。

  《中阿含经》云:「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入四善根位

  暖善根—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暖法,如钻火位初暖相生,法与暖同故名暖法,此善根起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谛等,如次当悉,住空闲者修习此暖,下中上品渐次增进观察诸有,恒为猛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上首故。

  顶善根—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顶声显此是最胜处,谓色界摄,四善根中可动二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顶,此境行相与暖法同,谓观四谛修十六行,下中上品渐次增长,缘三宝信多现行故。

  忍善根—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无退堕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品忍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名下品心。如是次观色、无色苦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忍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道灭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渐减渐略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名中品忍,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善根起不相续故名上品忍。

  世第一善根—上忍无间有修所成初开圣道门,世间功德中胜,此即说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起故名最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近见道故,似见道故,唯修尔所似苦法忍唯缘欲苦故,如是名为七贤行矣。


上图:转自正果法师著的《佛教基本知识》第三章

上文:转自释善祥法师著的《一切禅修从四念处修入》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4-2012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兄,那三摩地又是怎樣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4-2012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6-4-2012 01:03 AM 编辑
古兄,那三摩地又是怎樣滴。
royallam 发表于 5-4-2012 08:12 PM



三摩地(śamatha)也译为止,而毘婆舍那(vipaśyanā)则译为观。三摩地,简单来说是禅定。「禅定」就是修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无色定合称八定。「禅定」的梵语为禅那,中文译为思惟修、静虑。宣化上人说「妄想不生是为禅」。但是在汉传经典上,禅定的使用法也隐含了止观的意思,例如瑜伽十一卷三页云: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这个审正观察就有观的意思。

而且禅定境界有深有淺,勉强说,一般能做到止念或念住,依我看还不能算是三摩地,应该再深入到《楞严经》上说的色阴境界现前时,才算是三摩地,这时候呼吸很微细,有的人会失去身体上的觉受。据说到了四禅境界,呼吸甚至能停住,所以历史上有典故某大德入四禅定时进入假死状态,不知情的人以为他死了结果被送去火化。

除此,也有人将三摩地译为「三昧」,但是三昧在大乘经典一般指空、无相、无愿三味,那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七地菩萨的境界),比四禅八定更高,可见得三摩地用在不同地方,意思和层次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有把握回答你,自己的程度只能这样理解,或许听听其他同修的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4-2012 0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悟很深的见空性者,每次入定都能再见道,那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但初见道位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初果见道,相当于大乘初住至十住位,大乘见道是初地证法身。

以禅宗而言,彻悟者固不论,浅悟者则要每次再见空性可能不是那么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4-2012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四加行?
街上人:
四加行
   燰法是四加行中的第一个果证,四加行中说燰法、忍法、顶法、世第一法,这是从断我见的四加行来说的,不同于大乘法见道的四加行。
  
  燰就好像鑽木取火时,鑽木的尖头还没有生烟之前,木头已经有一点温度了,摸起来似乎有一点会烫手,就是燰。鑽木取火有四个阶段的过程:先是温暖,然后有一点点烟,然后才起火,最后才能把火壮大起来,焼到一切木头。
  
   解脱果的见道断我见也有四个阶段,燰是说在观行身见、我见上面,已经开始有一点入手了,有些进入状态了。接下来终于可以对色身非我、觉知心非我,渐渐有些观察而了解了;了解到自我的虚妄而可以接受无我了,终于能依无我的现观而安忍下来,不再认定我是真实的,这就是忍;这就好像木头的热烟快要生出来了,终于可以确定自我虚妄了,能安忍时就是忍法生起来了!
  
   觉知心每天在贪求世间种种法,也虚妄认知自己为真实常住法;现在知道觉知心是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是虚妄法,根本不应该认定为真实法,就能放捨对自我的错误认知,他就是世间凡夫中修行最高的人,就是顶法。
  
  可是我见仍然还没有究竟断尽,要怎么断尽呢?要去观行:觉知心中虽然还没有生起语言文字,但这时已经了知的当下,就是已经取六尘相了!如果不是取六尘相,怎能当下了知六尘相?所以了知时已经是有取了。
  
   在这之前只知觉知心虚妄,观行还很粗糙,现在终于微细到连觉知心的了知都知道是虚妄的,所以不管是长时间,短时间、或刹那间的了知,其实都是已经是取,都是虚妄的;接著观察所取的六尘相——所了知的六尘——都是由六根为缘才能出生的,所以觉知心所取的六尘也是虚妄法,都证实了,那么能取与所取真实的邪见就都断了:原来了知与被了知的六尘都是假的,我还在那边了了常知,什么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不分别,原来都是错误的认知,我见终于确实断了。这时我执还存在,但是我见已经断了,这就是三界世间法中的第一法,世间人对五蕴的见解再也不能超过这个境界了,所以称为初果圣者,这就是世第一法,燰法是这个四加行中的第一个层次。
   
(正江师兄摘自《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207页——209页)

小潘菩萨:略說四加行

  有關四加行的現證,是依四尋思、四如實智的觀行而立名。而四尋思者,是行者尋思「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尋思這四法是假有虛幻,無真實有。然後再現觀:「若是離開能取的識--意識及前五識--則沒這四法;而這四法所依的能取識也是非真實有的。」如是現前觀察,心得決定發起「明得定」而發「下尋思」,現觀所取空,建立此位尋思之果為「煖」位。

  再作尋思而發起「上尋思」,現觀「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諸法皆是六識所變,所以一切所取的諸法--六塵萬法,都是假名施設,並非實有;若沒有前六識的現行,則沒有六塵萬法可現前而親緣。如是現觀者,乃是依「上尋思」而現觀「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現觀,心得決定,發起「明增定」而立為「頂」位,此是世間之「頂」法故。
   依於頂位現觀的智慧,於「一切法皆無所取」已能印定;再依「下如實智」而觀察能取的心非真實有--了知「能取」萬法的覺知心--意識,非真實有,是依他起性的法,現觀六識的現起是要依於根、塵二法而起。如是現觀後而心能順樂之,能够安忍能取的六識心非真實有。如是印證前面的暖法--「所取的六塵非真實有」,再順樂後觀之頂法--「能取的的六識亦不真實」,心得決定,說名證得「印順忍」,是名「忍」法,而「下如實智」具足。
  證印順忍後,印定「所取空」、順樂「能取空」,再作現前觀行而發起「上如實智」;依上如實智,而不退沒,如是心心無間--不曾起心懷疑自己現前觀察所證的「能所取俱空」--雙印能取、所取俱空。此是上品忍,從此以後,心心無間,不久後有可能因一念相應,而有因緣機會於歷緣對境中入真見道位--證得本來面目、生命之實相、圓成實之唯識性、第八識如來藏而發起般若智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不一而足。以此「雙印能所取空」,心得決定,說名發起「無間定」,將來必入大乘真見道故,而說此位乃是世間第一無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這就是窥基大師於《辯中邊論述記》卷3所說的:「增上忍位及世第一,二空雙印,得入真故。」《辯中邊論述記》卷2:「次世第一法前位。及與世第一法。皆能發起真見道。」
《辯中邊論》卷3:「發起最勝者。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勝者。在極喜地。」
  以是之故,修四加行而引發真見道位的發起是在勝解行地中,非是初地的極喜地,所以辨中邊論才說至得最勝者,也就是說真見道發起根本無分別智,而後有後得智修相見道圓滿時才是至得最勝者之初地,亦符合《成唯識論》卷9所說的:「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證明不是羅丹所說的真見道的引發在「未來式」的初地
  以上略說四加行
附注:名:指名相、名言。为「义」立名词的意思。若细分则有显境名言、表义名言皆是属名。
义:「事」之本身为义。
自性:指义的功能体性。
差别:义功能体性与其它义的差别。
例如:以「花」来说,花这个字为『名』,花的本身『义』。又名不离义,义不离名;名能显义,义能示名。
花的自性在於能显示出美丽,可作供佛之用…等等。
花的差别:花有别於花枝、花叶、花茎、等。
若以眼识来说
名:为眼能了别色尘而立眼识这个名相。
义:眠识的本身。
自性:眼识的自性在於能够了别色尘,就是眼识的自性。
差别:眼识的自性有别於:耳、鼻、舌、身、意等识的自性而立差别 。

正藏:
面对各种境界出现,往往都会有一个自我设立的标准,符合自己的标准就欢喜,不符合自己设立的标准就或沮丧或愤怒等各种情绪随之而生,这都是一种我见的反应。很多时候觉得受伤的其实是因为外境不能符合自己的期许,是自己的期许伤害了自己,却往往不能自觉而努力在外境上做动作,这本来就是背离实相的。如来藏不会自设立场,不会说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一切境界莫不是如来藏所变现,要不要都是“我见”,对自己对他人无非如此。一切以“我”为中心而建立的种种,无非是轮回的业;一切以如来藏为立场而随缘应对无非解脱,因为轮回都是“我”在轮回,如来藏本自解脱。这个世界本来解脱,一切也只是庸人自扰。修行不是要趋吉避凶,一切境界莫不是修行的机会;修行也不是要把自己变成怎样,若能实实在在的坦然承受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这才是修行的开始。

若于他人言行乃至自己身心,出现乃至一丝毫的不悦,当下就应该觉察,这又是我见的滋生,我见生时也无需沮丧乃至强压,轮回中本来如此。需要做的是仔细观察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对“我”现量境界的充足观察,谈“无我”也只是谈谈而已。在法义辨证时,在生活修行时,努力要做的就是揭示真相和体证实相,如此而已。

“我”的缺失,慈悲才有可能。
以上为转贴正藏师兄在另外一个贴里的回贴,因为其内容与观行断我见之佛法实修深切相关,所以转过来.
其中深意,请各位详细思维.
例如:“我见生时也无需沮丧乃至强压,轮回中本来如此。需要做的是仔细观察究竟发生了什么”
等等
观行是很微细的事情,需要的是一点点去做,一点点去观察,一点点去思维
悟前悟后,都应该如此吧.
与各位师兄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0-2025 07:07 PM , Processed in 0.12080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