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5-4-2012 07:06 PM 编辑
四善根位(亦称四加行位)是见道以前必需通过的修行阶段,四善根位又称顺决择分,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一个人从初发心修善行然后修证到开悟(从资粮道到见道),需要经过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可见得一个能不能在当世开悟,需要累世修来的殊胜功德和因缘,并非一世就能够成就。所以开悟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似乎那么遥不可及。
但是四善根位无论是修持小乘或大乘佛法都是必经之途,也是开悟(见道)的预前准备。一个修行人能不能见道?必需确保先能达到四善根位,今生解脱才是有望。
而且根据《俱舍论.分别贤圣品》颂说:‘暖必至涅槃。’这个暖位是奠定必得涅槃的基础。在这个位次上虽然还有退起邪见、毁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的过失,但肯定地成就了必至涅槃这一功德,所以不会在生死中长久流转。如《俱舍论》说:‘四善根中,若能暖法,离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
因此今生即使未能悟道,最起码要将修行目标向四善根位看齐,如果能达到“暖”位,这样能够奠下未来必得涅槃的基础,真的做到了,进而对佛法生起信心,努力修证至更高水平,如顶善根、忍善根,世第一善根,然后见道而开悟。
而且暖位有暖相可证,比较容易在途上立下一个指标,至少知道修证到哪里。一个人无论是打坐、念经、持咒、礼佛等等,当资粮修足或禅定的观智渐次成熟时,接下来就会获得圣道火,如《俱舍论颂》说:“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这时打坐开始生起煖相,气机逐步发动,全身发热,并逐渐打通奇脈十二脉,是以得暖相。不少修行人都能证到这个四善根位的不同境界。
劣学参考正果法师和善祥法师的文章,仅此将两位法师的部分文章内容转录如下,希望对同修们的佛法修证上有所帮助。倘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大德的鞭策。劣学虔誠的祝福大家,福慧雙修,阿弥陀佛!
谷成 合十
------------------------------------------
前加行先除五盖心
摒弃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才能始修。盖,即盖覆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此五种烦恼能盖覆心神,令其昏闇,而不得开发定慧,故称五盖。其中,贪欲盖起时,则思念五欲,心生醉惑;瞋恚盖起时,则怨恨情结,心热气粗,忿怒相续;睡眠盖起时,则心神昏沈,六识暗塞,此等皆使人忘失禅定正念。掉悔盖起时,则杂起寻求伺察之心,遍缘诸法,其心躁动,且因忧虑为他人所毁訾,而起悔心,心中忧恼,盖覆禅定,使其不得开发。即掉、悔二烦恼,合为一盖。疑盖起时,则疑自、疑师、疑法。疑自,即疑己身必非道器;疑师,即疑其师戒行甚粗,不契己意,何能深禅好慧,师而事之,将误己身;疑法,即疑所受之法未必中理。此三疑非见谛障理之疑,而为障定之疑。断五盖即断习气,各阶段都有习气。
《中阿含经》云:「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欲修七觉意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欲得无上正尽觉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不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必有是处。阿难!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中阿含习相应品本际经第十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何谓有爱习?答曰无明为习。无明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无明习?答曰五葢为习。五葢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五葢习?答曰三恶行为习。三恶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三恶行习?答曰不护诸根为习。不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护诸根习?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习。不正念、不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正念、不正智习?答曰不正思惟为习。不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正思惟习?答曰不信为习。不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信习?答曰闻恶法为习。闻恶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闻恶法习?答曰亲近恶知识为习。亲近恶知识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亲近恶知识习?答曰恶人为习。」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葢。具五葢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明、解脱习?答曰七觉支为习。七觉支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七觉支习?答曰四念处为习。四念处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四念处习?答曰三妙行为习。三妙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三妙行习?答曰护诸根为习。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诸根习?答曰正念、正智为习。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念、正智习?答曰正思惟为习。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正思惟习?答曰信为习。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信习?答曰闻善法为习。闻善法亦有习,非无习。何谓闻善法习?答曰亲近善知识为习。亲近善知识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亲近善知识习?答曰善人为习。
《中阿含经》云:「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入四善根位
暖善根—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暖法,如钻火位初暖相生,法与暖同故名暖法,此善根起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谛等,如次当悉,住空闲者修习此暖,下中上品渐次增进观察诸有,恒为猛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上首故。
顶善根—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顶声显此是最胜处,谓色界摄,四善根中可动二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顶,此境行相与暖法同,谓观四谛修十六行,下中上品渐次增长,缘三宝信多现行故。
忍善根—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无退堕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品忍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名下品心。如是次观色、无色苦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忍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道灭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渐减渐略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名中品忍,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善根起不相续故名上品忍。
世第一善根—上忍无间有修所成初开圣道门,世间功德中胜,此即说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起故名最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近见道故,似见道故,唯修尔所似苦法忍唯缘欲苦故,如是名为七贤行矣。
上图:转自正果法师著的《佛教基本知识》第三章。 上文:转自释善祥法师著的《一切禅修从四念处修入》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