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模擬報館內討論排版事宜,從錯誤中學習。新紀元學院媒體研究系的社區報《觀察家》,是一份模擬報章,從新聞內容、採編排版、廣告收入及發行等工作,均由學生一手包辦。這運作過程不但訓練學生具備多元化技能和獨立思考,而且先讓學生瞭解整個業界大環境,在畢業后才能夠與其他大專畢業生競爭……
參觀報館對一些修讀傳播或媒體系的大專生而言,多少會從中瞭解報館的每日運作過程。 只是,眾所周知,報館全體上下每日均忙于編採工作,不時要跟時間賽跑,一旦有學生到訪報館,他們根本無法挪出太多時間,一一為學生講解報紙出版的運作。 對一些日后有意投入媒體業的新紀元學院生來說,這樣的參觀只屬片面瞭解;因為沒真正參與報紙的出版過程,他們根本無法體驗報館的工作情景,以便在走入這行業之前,先做足工夫。 然而,倘若學生在畢業前可以參與模擬報章的出版運作,情況則會有所不同。至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加強能力,改善不足,這方面的經驗,幫助他們投入採訪前線時更加“駕輕就熟”。 新紀元學院媒體研究系的社區報《觀察家》,就是一份模擬報章,專門培訓未來的媒體人;從新聞內容、新聞攝影、排版、印刷、廣告收入及發行等工作,均由學生一手包辦。同時,院方也設立了模擬報館,供學生在內執行編採與行政工作。 這份社區報不但訓練學生具備多元化技能和獨立思考,而且先讓學生瞭解整個業界大環境,在畢業后才能夠與其他大專畢業生競爭。 新聞觸角伸到校園外 新紀元學院媒體研究系主任陳心瑜說,《觀察家》是于2002年5月創刊,定位為社區報章,也是一份實習報,學生可通過“報章出版實務”這門必修課,將所學到的理論實踐在這份報紙內。這跟新紀元學院培養人文教育“源自社會,回饋社會”的教學理念一樣。 配合學院的教學方針下,《觀察家》的內容多元化,主要包括社區民生問題、社會關懷及校園動態等,讓學生時時關心社會。 雖然,本地國立大學的媒體系也有出版學生實驗報紙,但是編採範圍只限于校園新聞;而《觀察家》則不僅是實踐“社區報”的概念,更將新聞觸角伸到校園外,關心地方上的民生議題。因此,《觀察家》可說是國內大專院校媒體系之中,唯一的一份社區報章。 編採到出版學生挑大樑
《觀察家》的編採與出版工作,全程由學生挑大樑,從選題、組稿、採訪、審稿、編稿、版面設計和校對,以至廣告和發行等工作,都讓學生自行商議敲定。 模擬報館也區分為行政部和編採部,行政部有自己的陣容或執行員,分別是總經理、副總經理、廣告部主任及公關、推廣部主任和執行員等。 編採部則有總編輯、副總編輯、主編、編輯、採訪記者、攝影記者和影音記者,各職位均由主任(學生擔任)帶領。指導講師的角色,僅是從旁指導、監督及提供意見。 《觀察家》這份學生實驗報,已與媒體研究系學生一起走過10年光景,經歷不少改變: ‧總編輯的職位從創刊期由媒體研究課程主任擔任,直到2008年才正式改由學生擔任。 ‧2007年告別套色印刷,封面和封底首次彩色印刷。 ‧2002年創刊時,一年出版5期;自2009年8月份起,改為一學期出版5期。 ‧2009年8月份起,從分色印刷改為電腦印刷。 ‧2010年配合科技時代步伐,推出“影音新聞”,並于2011年4月份主辦《校園主播選秀》比賽,脫穎而出的校園主播將報導《觀察家》內的重點新聞。 ‧2011年與大馬知名論壇《佳禮中文論壇》合作,轉載《觀察家》新聞。 模擬報章培訓合格媒體人
《觀察家》創刊10年亦遇到不少挑戰,如11年前的學生都是新聞組,自從2006年繫上為學生興趣廣泛而開始分組后,學生有了更多選擇。迄今,選修新聞較少,多數學生會選擇修廣播或公關。 針對如此趨勢,系主任陳心瑜說,媒體繫在籍學生無論選修任何一個組別,均必修“報章出版實務”這堂課。這是因為凡是媒體人,都要對新聞有一定的認識,包括瞭解平面媒體是如何操作。 “《報章出版實務》課,是幫助學生瞭解報章如何出版的一個很好體驗。” 製作《觀察家》是媒體研究文憑課程2年級生,及所有2+2學士課程(廣播電視、新聞及公關廣告)2年級生的必修課。學生將過去第一年所學的基本知識,運用在模擬報章中。 “目前為止,我們認為《觀察家》是新紀元學院媒體系的一個特色,這模擬報紙可以培訓新一批媒體人,符合業界的要求及關懷社區。 “我希望它繼續堅持下去,雖然同學們偶發怨言,但老師必須向學生解釋‘報章出版實務‘這堂課的重要性。” 去年七月終獲出版准證
《觀察家》從創刊至今,都未曾放棄向內政部申請出版准證,但年年都失敗。然而,皇天不負有心人,這社區報最終于2011年7月獲得出版准證,為媒體系成立10週年送來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過去,基于沒出版准證,學生只能在院內派發報紙。 獲得出版准證后,《觀察家》每期印刷1800份,學生每期都會在加影、沙登、士毛月、蕉賴及谷中城購物中心,免費分發給民眾。 陳心瑜說:“目前《觀察家》不考慮售賣報紙,除了讓民眾目睹學生作品外,也是回饋社區的一種方式。 “我們是非營利機構,也會面對經費問題,但《觀察家》並不是最大塊的支出,因此,我們還是會盡量以免費形式呈獻。” 她透露,院方也幫忙支付一部分費用,惟大部分的支出,都由學生去尋找贊助商或者廣告,來支付印製開銷。 實際感受符合辦報理念
《觀察家》社區報原本是一個學期出版一期,如今能每雙週出版一期,最主要是因指導講師能配合整個大環境,不時做出改革。 陳心瑜說,由于有老師認為辦報必須快速,因為新聞是講求將消息快速地傳播出去,比起三個月(一學期)才出版一次,時間上太慢了。 為符合業界辦報的理念,也讓學生有更實際的感受,《觀察家》從一個學期出版一次,到雙週刊、影音新聞、新聞主播,乃至將新聞上載至網絡,這3年內,《觀察家》一直都在變化,每一年都在改善。 鑒于實務課在課業上算相當吃力,學生在修實務課的同時,也得兼顧其他課程,因此《觀察家》暫不考慮每週出版一期。 “《觀察家》是讓學生能在學院內獲得訓練,並體驗一個類似報館的營運操作,以便將來能夠快速適應一個截然不同環境的機構。如果學生在訓練期間不願走出學院外,將無法接觸一個真實的媒體。”
載自《中國報》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296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