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486|回复: 34

阿姜查語錄:(思惑業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3-2012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個人,包括佛陀在內。都是帶著慾望開始修行的---
都希望擁有心靈的寧靜,且希望沒有迷惑與痛苦。
無論那是希求或是不希求,都仍然示愛執。
如果我們仍然不了解這兩樁事,
那麼當他們生起時,我們便會不知所措。
我們會覺得往前走不對,往後走不對,
但是又不能停下來。無論我們做什麼?
只會發現更多的需求,
這都是因為缺乏智慧和有愛執得緣故。
(應知)
佛陀了知悉求與不希求。
他明暸它們單純地只是心的活動,
就像事情只是瞬間的出現而後消失,
這類的欲望一直都持續著。當我們用智慧時,
我們不會認同它們--,事實上,他只是自然的心理活動罷了。
(證知)
若能善加應用,煩惱即是非常有用的,
就好像是助長木瓜樹的雞糞或是牛糞。
當疑惑生起時,看著它,當下觀照它。
這樣能夠幫助妳的修行增長,而且結出甜美的果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3-2012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茶語錄:(觀)
當心擁有智慧時,就不會東挑西選。在任何姿勢中,
我們都全然地覺知,快樂與不快樂的生起。
我們將這兩者都放下,而不去執著。
每件事情都有雙面性,妳必須看得兩面。
那麼當快樂生起時,妳不會得意忘形。
當痛苦來臨時,妳也不會亂了分寸--。
因為妳知道它們是互相依存的。
(應知)
如果妳拿起了善,惡也必然隨至。
人們一昧地尋求善,試圖拋棄惡,
但是他們卻沒有學習非善和非惡。
那麼妳將得不到真實知見,如果取樂,苦同樣隨至。
要訓練妳的心,直到它超越首惡,
而那就是修行完成的時候。
(證知)
禪坐時,不要被妳心中升起的幻象或聲音愚弄了。
把它們全都放下,完全不要抓住任何東西。
只要住於這不二覺知,別煩惱過去或未來。
只需靜靜地,妳將達到那不前,不後,不住的境界,
在那而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住或執著的。
因為無我,沒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沒有.....。
佛陀教導我們要用這方法空掉一切,
不要讓任何事物繫縛了我們,
要去瞭解這個道理,瞭解之後,就是放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2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茶語錄:(無願無求)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
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
(應知)
把幸福寄託在那些能讓他們喜歡的事物上。
他們須得這世上每一個人都只說令人愉悅的事。
若是那樣,妳什麼時候才會找到幸福呢?
(證知)
佛陀教導我們,工作就只為了工作,別無所求。
若有所求,就會引起痛苦---。
開始我們以心中的某個欲求修行----。
直到我們達到一個境地,一一修行,
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我們去做,過後就放下,僅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2 0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密護根門)
對禪修者而言,危險是來自於外塵的,
正因如此,感官收攝是必要的,
事實上,她是最高的戒德。
所謂閉關,是收攝【眼耳鼻舌身】這五根,
只留下這個【觀照的心】。
(應知)
心是一家之主,而種種感覺就如來來去去的客人。
如此妳才能夠看清楚每一位客人,
觀察來干擾妳的諸多情緒和情感。
然後讓它們自由來去,在每一個姿勢裡保持正念。
如果妳只是一昧的追尋妳的情緒,就會見不到它們。
(證知)
收攝六根是正確的修行,我們應該全天候對它保持正念。
當感官接觸到事物時,會迅速地傳達給心。
藉由心識徹底的審視和檢查之後,又回到中央來。
回到中央,意思是以清明的領悟住於正念。
經常保持警覺,並精密地做每一件事....,
事實上我們不須大費周章,
只要照著這個方法小心地生活就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2 0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將查語錄︰(思惟老死以自在修行)
無須對過往感到焦慮,因它已經過去。
一切曾發生的事,都已在過去生起與消失,
如今它已結束了。我們都可放下對未來的擔心。
因為一切在未來將發生的事,都將在未來生起與消失。
(應知)
沒有智慧的人,無法看清預存於未來的壞苦。
當他們發生了,我們才知道。
痛苦是從我們身體內部生起的,
身體裡面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們依靠。
妳永遠也無法知道,什麼時候妳要離開這個身體。
(證知)
當妳年輕時還不太壞,但年歲漸增時,它們開始損壞。
一切事物都開始毀壞,因緣條件隨著他們的自然法則,
不管我們對它們笑或哭?它們仍只是持續著它們的自然法則。
無論我們對它們的感覺如何?
無論我們是生是死,對它們而言都沒有什麼兩樣,
而且,沒有任何知識或科學能阻止這些事物的自然法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3-2012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dhu! sadhu! sadhu!
無須對過往感到焦慮,因它已經過去。
一切曾發生的事,都已在過去生起與消失,
如今它已結束了。我們都可放下對未來的擔心。
因為一切在未來將發生的事,都將在未來生起與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3-2012 06: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mmanipeimehu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3-2012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撒度撒度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3-2012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何謂修福)
佛教中的功德,是斷除一切惡。
惡法斷除後,就不再有任何壓力。
壓力消除後,心就會安定下來。
安定的心是清淨,明亮的心,不會夾雜瞋念。
惡行生起身,語,意行中,
一切善惡,禍福,根源於行為,語言和思想裡。
(應知)
往內心看,你們會看到善與惡,
見到了善良,我們便可以將它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然後,我們這顆心變得正直且善巧。
當妳厭惡某件事物時,心就會變壞,這些人並不懂得功德。
不好的心,只會聚集越多的壞。
(證知)
為了隱惡揚善,妳不需要去尋看其他任何的地方,
如果妳的心變壞,不要去檢視這個人,那個人,
只要看住你自己的心,並且尋找出這些想法從何而來?
為什麼這顆心想這樣的事。
假如妳做了功德或行善,將它保存在妳的自心中,
那是存放它最好的地方。
供養僧眾是好的,但那不是最好的方式,
營造建築物是不錯,但卻不是最好的事,
營建妳自己的新潮向美善,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12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耐怨害忍)
在修習佛法時,我們不心懷忿恨和敵意,
反而要放下我們自己的行為,思想上不同形式的惡意,
使我們免於忌妒,瞋怒和怨恨。
怨恨只有透過不記仇,不懷怒才能被克服。
在佛法的修習中,我們不需要打擊別人,
反而要征服我們自己的心,並且抵抗我們所有的情緒。
(應知)
自妳出生以來,這顆心騙你生氣不知多少次了?
有時,心甚至能引起整個家庭爭吵,或使妳整夜哭泣。
然而我們仍然繼續地發怒,我們仍然握著事物而受苦。
如果妳沒有看到苦,妳必然會繼續痛苦。
今天如果妳看到了生氣的苦,那麼就把它丟了吧!
如果妳不丟掉它,它將無限期地引發痛苦,沒有機會可以休息。
(證知)
如果有人做了什麼壞事或生起氣來,妳自己可也別生氣了。
假如妳也生氣的話,你就比他們更無知了。
要有智慧,將慈悲心存於心,因為那個人正在受苦。
將妳的心充滿慈悲,彷彿它就是妳親愛的兄弟,
把專注於慈悲的感覺作為禪坐的主題,
將它擴大到世間的一切眾生。
唯有透過慈悲,瞋怒才會平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12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觀不離止)
懷疑是很自然的現象,
重要的是,不要去認同妳的疑,也就是別深陷其中。
這樣會使妳的心在無盡的輪迴中打轉。
相反的,要觀照【疑】,【惑】,的整個過程。
觀照是誰在疑惑?觀照疑惑是如何來去的,
那麼你就不會在被妳的疑惑欺騙...。
(應知)
如果妳的心是平靜的,心幾乎完全靜止,
不過卻依然在活動著。因此,
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
智慧可由此生起。
覺知者,認知心和感官對象兩者的本來樣子,
我們必須用【念】不斷地使心清淨。
(證知)
觀察外在的活動,以一顆平靜的心來觀看外在,
會引發智慧,這有點難理解,
因為它幾乎像一般的思考和想像,
卻不會干擾平靜。
這是一種從平靜的心中所升起的感覺,
它叫做思惟【觀】,覺醒在平靜之中和平靜在覺醒之中,
智慧就是從這兒生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12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如何增強正念)
當慚愧新增強時,專注力也會隨之而增強。
如果我們訓練這顆心去擁有羞恥感和對惡行的恐懼感的話。
那麼我們會有所克制,我們將會小心謹慎。
且如此,我們的正念會變得更強。
(應知)
當妳結束禪坐時,提醒妳自己︰其實妳並沒有結束禪修。
妳只不過是改變姿勢罷了,妳的心仍然是安靜的。
不論行住或坐臥,正念都與妳同在。
如果妳擁有這種覺醒,你就能保持妳內在的修行。
晚上當妳在坐時,這修習便能繼續不斷。
(證知)
在妳的修行方面,無論那個部份有缺失,就是妳自己得加強的地方。
妳應將注意力完全投注在那一點上,
坐,臥,行的時候都觀注著那裡---。
就像母親不時惦記著小孩一樣,修行也是如此。
我們絕不能忘卻它,縱使我們在做別的事情,
也不能讓修行遠離我們的念頭,
而應該日日夜夜不斷地追隨我們,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有所進步,就必須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12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言教與修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殊途同歸。
妳可以說,具有直觀能力的人,沒有經過標準的學習管道,
因此是【非正統】的,但是他們卻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絲毫無差,他們的知識也同樣清晰與有用。
(應知)
當有些感覺生起時,我們應用我們的理解去分辨它,
如果,我們對理論有豐富的知識,就會立刻求助於理論。
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事情會這樣發生?而後又變成那樣?
如果,我們還沒有依這種方式來學習理論,那麼,
我們就只有自然狀況的心可用了。
佛陀曾經說過:捉住一切生起的思想和感覺,並觀察它們。
運用我們自然心的這個真實,當作我們的理論,我們依靠這個真實。
(證知)
不一定都要學習很多知識才好,
一個博學多聞的人也可能是最絕望的人。
因為自恃所擁有的知識,而不相信任何人的話,
而這些人,可能恃最難纏的【愚癡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3-2012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shewsuan


   謝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2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曾經說過:捉住一切生起的思想和感覺,並觀察它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曾經說過:捉住一切生起的思想和感覺,並觀察它們。
susupapaya 发表于 8-3-2012 01:12 AM



    那算是自省吗?如得道,应该是观自在,不知对与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royallam


    不客气!这次没喝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以身作則)
如果我們嘗試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不管它們有多辣手,那麼我們一定會疲於奔命。
我們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以身作則,
不再以世俗或自私的方式處事。
如果我們能如法行事,有善緣的人就會注意到,
並對我們的話感興趣,它們會吸引那一類的人。
(應知)
當妳的能力無法幫助它們時,增長平等心吧!
有時教育是很辛苦的工作,
老師就好像人們丟棄他們的挫折和問題的垃圾桶。
妳教的人越多,垃圾的處理問題就越大。
別擔心,教育他人是個修習佛法的最佳法門。
(證知)
這些教育他人的人,增長了耐心和領悟,
當妳體會真理時,便能夠去幫助他人。
有時候是用言語,可是大部分都是透過妳的身行。
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語錄:(回歸本然)
別試著為每件事物貼上標籤,只要了知,了解,
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覺而已。
它們式短暫變化的,它們生起,存在,消失,
它們只是那樣,它們沒有自我或存在,
也不是它們,它們不值得執著。
(應知)
心只是心,想和感覺只是想和感覺,
讓事物只是它們自己吧!
我們何須費事地去執著它們呢?
修行是為了能從一切情況中分離開來,
使它能自由而獨立。做了好事不要將它記掛在心,
放下,沒有做壞事,放下!
佛陀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
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過去或未來。
(證知)
心和感覺就猶如油和水,它們在同一個瓶子裡,
卻不會混淆在一起。即使我們生病或處於苦痛中,
我們依然覺知感覺只是感覺,心只是心。
我們覺知苦痛或舒適的狀態,
卻不去認同它們。我們只與平靜同住,
超越苦,樂得平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12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茶語錄:(見道)
事實是,在這個世間中,
沒有什麼東西對任何人做任何事,沒有什麼是可憂慮,
或值得哭泣,歡笑,沒有任何本具的悲慘或愉悅。
(應知)
一個見法的人也會有類似的經驗,貪,瞋,癡的消失,
就是以同樣的方式消失的。
當我們不了解這個三毒時,我們會認為:
【我能夠怎樣呢?我的貪和癡是如此熾盛。】
當妳超越了自我,就不會在執著於快樂,
而當妳不在執著於快樂時,妳才能開始真正的快樂。
(證知)
當妳達到一個能夠認識事物並輕易地放下它們的境地時,
它們說【道】已成熟了,
妳將會擁有能力去立刻擊敗煩惱。
從此以後,在這個境地裡只會是生和滅罷了。
就如同海浪拍擊著岸邊一樣,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越過妳的覺醒所建立的界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10-2025 08:01 PM , Processed in 0.11305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