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83|回复: 4

慈法法师讲授五念门 (居士:念佛不顶用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2012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6-1-2012 05:36 PM 编辑

22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608(五月初七)(上)

我们昨天留的作业是让我们对比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我们观察两个世界的一些自我认知,这个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实际我们平常学习,接触这些事情,往往跟我们自己心灵世界的需要……这个需要要是不去培训,或者说不去培养它、运用它,往往我们对心灵或者说深层意识的需要……,——为什么说深层呢?我们就会忽略这个深层意识,因为表层意识是个习惯意识,我们比较关心的实际是表层意识,反应比较快的,这个表层意识对我们影响特别的大,但是往往这个表层意识是我们一个现行的习惯,习气熏染,习气所熏这个是比较突出的,——而心灵或者深层意识的需要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所以我们比较认真的冷静的思维观察,这样一个需求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假设说我们在深层意识中观察过极乐世界,或者比较平静地、细微地观察过极乐世界,那我们在梦中、在一些大的违缘的冲击下,我们第一个反应就会是极乐世界或者说阿弥陀佛这个愿力的摄化,或者说我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慈悲与智慧的见地,它就会反应出来。但要是我们依着平时的熏习呢,这个习气所熏出来的表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这种……,到梦中或者到一些我们比较大的违缘,颠覆性的冲击了我们的利害关系的时间,它就会颠覆你的表层意识,你表层意识就会不太起作用。

今天有一个居士,这小伙子现在没有见到,问了我一个问题,实际这个问题也就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他说:“师父啊,念佛不顶用啊!”我说你怎么念佛不顶用呢?他说我在家很烦,我到这儿也很烦,念佛不顶用,他下边就不说了,我感觉,到这个地方就不走了,我马上就有下堂课了,我就过去了。但这个问题啊,太普通的一个问题了,“念佛不顶用啊”,这是在他很宁静的情况下的一个感知,并不是他一时地说出来这样一个话,他想了很久了和我这么说。一个高高的小伙子,“念佛不顶用啊”,他很认真,那我说怎么不顶用呢?他说我在家烦恼,到这个地方还是烦恼,不顶用,我说怎么不顶用呢?我说你念的什么佛呢?他说阿弥陀佛,我说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呢?我说你这个阿弥陀佛的意思是不顶用,我说我念的阿弥陀佛的意思是顶用的,他就没有话谈了,就滞在那个地方了。但这个话题呀,我感到就是一种心灵的需要与认知,这个认知啊,要是你没有认知过,你没有认知过你的需要,你没有找到你需要的方法,你虽然需要,你没有方法还不行,这几个呢,“需要”、“认知”、“方法”都很重要,我们有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没有用;我们有需要,没有确定它的认知也不行;你确定认知了你没有方法来处理这个需要还是不行。所以要有需要,要有认知!就是我认知我究竟需要什么,我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个需要,我们就说的是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实际它这个呢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事情,也是很大的一个事情,一会下去了看碰到这个小伙子还要跟他谈一谈。他肯定是念过佛的,他说我念佛不起作用呢。

我们昨天留的作业也是让你观察极乐世界起不起作用,观察娑婆世界我们是一定起作用的,得呀失呀什么的。我今天遇到一个问题,大概就是填土的费用问题,我一下就粘着在这个上面去了,包括在拜的时间,我还在那算那个帐呢,算了几分钟以后我说这肯定是粘着了,什么叫粘着呢?就是一个现象把你给陷进去了,你就“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你就回忆一遍,去认真回忆这个东西,因为它一个事情要解决,它这个问题就现前了,那就要寻找方法去解决。实际思维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往往我们会用习惯的思维、回忆来确定它,那面对这个事情的实际状态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实际我们观察极乐世界,观察娑婆世界都是我们的方法问题,都是个方法。这个小伙子提这个问题,我感觉是十分实际的,是值得大家都去问一问,这个念阿弥陀佛或者说观察极乐世界对我们现行的问题究竟起多大的解决……?这个深度究竟是多少?究竟能解决掉多少实际问题?你要是不面对那是不行的!

后来我们在拜的时间他们就搞登记,我这个思维得转一转,那我想一想这个问题一定要讲一讲,就是我们这个深层意识的需要,我们很少去探知它。所谓的探知它,就是你冷静的情况下,没有杂缘的情况下,你心里需要什么?没有一个所谓的现缘的事情逼迫你的情况下,你心里是什么?大部分人就进入无记与回忆的状态,就回忆,要有事情就还是回忆过去一些记忆,在记忆中想要解决它。要是我们没有现前的一个问题,我们大部分人我感到还是在无记、回忆或者说对未来的一个推测,要么就是一个昏沉、无记,一个昏昏欲睡的一个状态。

那我们怎么来把这个表面的意识处理得掉?深层的意识又能认知呢?我感到这个“念佛不能解决问题”这个话题,我们还是得谈一谈,它太实际了。我感觉到这小伙子是很认真的,我当时也很认真,但是这个认真没有进行下去,那可能是留给大家了。他很直白,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起作用,实际一百个人都会提出来这个话题,只是说这个不起作用有深有浅。有的人事不关己,没有关系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的时候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起作用的,真正触及到你的心灵深处,一个问题逼迫你去解决的时间,让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不知道起不起作用。就是这个不起作用呢,我感觉到有表层的东西,当然也有深层的东西。所谓深层它是潜在的,很多人说临终不能往生这个话题,我感觉说这不过是一个深层的自我的虚妄的设计,这个妄的设计不得了,这是一个深层的妄计。就是它会不断的去想,当然他收集了很多不能往生的理由,他会收集大量的不能往生的理由,在这个深层决定一个事实。那么我们一般说,在现行烦恼中不起作用,这个是表层的,当然也是个虚妄。实际这是个执著,现行的一个执著,这个执著它只执著一个问题就够用了。但是这个深层的不能往生,这样一个所谓的不起作用呢,它会累积很多,收集很多想法来达成临终不能往生的事实。

今天有一个菩萨在昆明给我打过来一个电话,谈了一个事情,这个菩萨病了很多年了,我也不是个心理医生,但是他总把你当成一个医生来看待,给我打电话说师父我这个病啊怎么都治不好了,一点信心都没有了,实际就是一个心理的一个状态。人可能对劳作对应酬厌倦了,人就产生了一些疾病来保护自己,不能有风啊,不能劳作啊,不能劳累啊,不能跟人过多的交往啊,就是这样一个疾病,那是一种需要,他需要了他会收集很多种理由达成一个事实,满足这个心理需要,变成疾病。

那我们这个不起作用呢,我感觉对大家都是在某个程度下都有的,也可能深也可能浅。那一天谈到这个说临终不能往生这个妄计呢,我感觉它是个深层次的沉淀,他会不断地考究这个问题。我就讲这个老人家很多年跟我交往,这是个事实的一个事情,一直到临终,熬了好几个月都不撒手,他就是培养自己的不能往生,每一天早晨起来,3点钟就起床开始念阿弥陀佛,晚上十一二点还不休息,还在念佛,你不能说他不精进,也不能说他不勤奋,你也不能说他不认真,你也不能说他不愿意往生,你说他什么都不合适,但是他就培养一个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他用自己的心理感知说我总跟佛不相应,我总打不成片,我总是证不了这个三昧,他不断地收集这样的理由、条件,一直到他生命最后要结束的那一刻。这个收集真是不可思议的,他这个主题当然是个妄计,就是“不能往生”的这个主题,他就会厚厚的把它成熟起来,这个种子。那这个不起作用呢,现下对某个执著、某个现行烦恼的不起作用,我感觉这是我们下手的地方。当然我还从我自身,他提了这个问题以后,我去拜那个往生礼赞的时候,每一拜我也在自己审视自己,我这个现前问题,我是用念阿弥陀佛来处理,还是用现实的实际情况去处理,我不管它是个什么结果,也不说它是非好坏,就说这个事情在心里怎么处理。我们这个想象的作用啊,实际是个妄计,妄想执著,但要真是现行地解决问题呢,实际是十分简单的,你要是说我念一句佛能不能马上起作用把这个事解决掉呢?我感到这是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

那一天提到这个“临终不能往生”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很震惊,因为很多提这个类似的话题的人的面孔啊、声音啊都会浮现出来,它就会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我很受震撼,我说这样的一个动态,这量太大了,又误导着人。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种子,一个心念的种子。这心念的种子,那你不把它放在智慧的火里让它去燃烧,不把它放在石板上让它自己枯萎掉,你不用慈悲让它变成熟食,就像做炒面蒸馒头一样蒸熟它,它就不是种子了,但我们要不去处理,你把它投到土壤中,就是你不断地思维、观察它,结果它会造成一个很厚的土壤,这个种子就会成熟,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能往生。虽然在究竟意义上,这样的人必然也会得到佛法的利益,但是在多生中、现生开始他就会谤佛,就会疑法,这是必然的。一直到他究竟悔改那一天,忏悔那一天,才能解决。哪一天解决呢?哪一天忏悔,不管哪一世,久久地就这样流转,那这样一个种子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所以我们这个动念,过去我们讲过那个三细六粗,就是说人的本际初动啊,无明初动,一动,第一个概念一萌发,称为动念,动念产生能、所,后面就出现六粗,就是有智慧了,有辨识能力了,给它起名字了,然后成为业,成为恶业的事实,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动念,昧失本际,错动一念就产生吉凶,就是能所。这细微的念,一般人在他根本思考不掉的时候,所以说不起作用的来源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起作用他不知道,他肯定有需要,我们念佛一定是需要它起作用的,要不然我们不用这个方法的,但是这个方法为什么对我的需要不相应呢?这个呢我感到是认知问题了,就是对法的认知。有信没有解,没有解行,你不光要理解它你还要有行,解行去证实你的这个认知,你有一般的认知不行啊,它解决不了问题,极乐世界为什么成就种种庄严呢?阿弥陀佛是累劫的修持啊,思维就用了五劫,我们才用了几天功夫来学习呢?我们才有几刻钟忘掉自己那一个能所的恶念呢?相续的念头呢?就是执著那一个妄念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每天早晨唱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样一个首楞严的偈赞,“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大家都会念,这个文字都认识,“妙湛”、“总持”、“不动”都知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妙也不妙了,湛也不湛了,不动到处动,不动的是自己的妄想,动摇的是佛法的教法,那个执著是不会动的。那么这是个十分大的问题。所以这个认知呢,解与行对认知的确认十分重要。我想这小伙子来了我让他提一提,这小伙子没看见,但是我感觉到这个小伙子是很认真的,我听了感觉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接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2012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我们来学习不是来搞其他的,的确是要解决大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善于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也是个菩萨了,至少也是个独觉。善于观察因缘,至少你可以证到这个——我们称为辟支佛,你真善于解决了。因为大部分人不善于观察,只是被表面的现象与业习,自己的执著牵着到处去跑动。实际很少人去关心自己心灵的认知,这个小伙子提这个话——不起作用,我感觉是一个深浅的问题了。假设是我们在表层意识中都不起作用,在深层意识中——就是临终不能往生,那对你来说就是个事实。表层问题要是解决不了,临终问题一定会是个事实,为啥呢?这个种子你会不断往那靠东西的,因为我们这个凡夫的最辛苦的东西,世尊给我们讲完了——皆因妄想执著。你看看你那个妄想,你妄想的是什么呢?你认为你自以为是的东西那就是妄想。我们这个自是非他就是凡夫的一个命根子,就是自己是对的,这个妄想从哪来的?“我是对的”你才能产生一个妄想的执著。我们一般对妄想,这个妄想是认真了——自是,我们把这个自以为是的东西,它就是妄想。你认真,认为“我这个想法才是对的”,你才会有妄想的相续——执著。你要是没有理由认为是对的,你根本不会执著的,你执著它干什么呢?它不对你怎么会执著它呢?所以很多人越认真的人,越较真的人他就会越执著,他执著什么呢?他是对的。他的念头理念是他认为是正确的,或者是这个是不能舍弃的,或者这个就是他的命,所以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那我们这个不起作用一定是个妄想,这没问题的。但我们念佛为什么会生这个不起作用的妄想呢?因为我们不需要它起作用。不相信你问一问你自己,你不相信现在我们抓出几个,你自身心灵深处是不需要的。很多人说我愿意往生,很多人说我愿意念佛,你静下来,你悄悄问自己,你念了几句佛? 你有几个念头是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认认真真的,大部分人这个不起作用是在不需要的这个潜意识下起的一个不起作用的一个结果。


菩萨们!我们自己要扪心自问!这个地方跟别人真没有关系了!修行啊,法益啊,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跟我们每一个操作者有关系,我们真想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人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关系。那你说某某人人家怎么样,你不用管他,你看看你自己就行了,这个地方只能照顾自己了,你可以问一问你真愿意往生吗?你真念过往生吗?你真念过厌弃娑婆世界向往极乐吗?你真正在念头中你真正对娑婆世界有厌弃吗?对这个地方的财色名食睡你有厌弃吗?贪嗔痴慢疑有厌弃吗?哦,没有!那你的深层意识中你根本都不需要往生,你不需要!

所以说我举那个例子啊,说营口那个普通人,病人,人家往生的那个意义啊,他没有路子,他感到苦了,怎么苦呢?他这个苦是没有办法推翻的,大夫判定他死刑,家里人厌弃,没有金钱去治疗了。厌倦,他自身承受不了,这个巨大的事实面对,他必须得厌倦这个生命、意识、作为、环境。一旦舍弃了你这个沉重的业报与世界,你就有一个新的天地,他就踊跃往生西方,欢喜踊跃。为什么呢?他没有路,我们现前的这些菩萨们,每个人最少有108条路,贪、嗔、痴、慢、疑,年轻、健康、有很多善知识、自己很会看书、有文字、家里放一大摞一大摞的书,想到哪参访到哪参访、认识的人多、体验过很多教法,或者说干脆我就自以为是……哪一个能愿意往生呢?往哪生呢?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中往生?

所以说这个小伙子提出来这个时间呢,我感觉是他把这个不起作用,他是讲的很清楚了。我说你能不能去了解阿弥陀佛是什么,我说阿弥陀佛就是“有作用”,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有作用”,念我们自己的业习就是不起作用,我们自己的业习就是不需要阿弥陀佛,不需要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不需要清净平等,不需要安乐。你说哪个人不需要安乐?你不胡扯吗?问问自己,问问自己的心灵!你静静地静静下来,把你那个无记、固执去掉,你看你有没有真正对极乐世界的向往。把你心中那个无记就是昏沉昏睡,反正人一昏睡就像脑袋瓜子被敲木了一样,任何理念都没有,往那一放一摆两个小时、五个小时就过去了,醒过来了,你说你刚才想啥了?一片空白,不知道。你除了把这个放下来,你看看你有真正的对极乐世界的需要吗?

这个问题不大不小,但是十分严肃,真是十分严肃。所以极乐世界这个经典我读到这个《无量寿经》一句话中说,“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易往而无人”,我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的,我观察过100个人,有99.99%的人不愿意往生,包括我自己,那一个人愿意往生,那一念是什么呢?是逼到无路了,我们自己可以观察自己的心,“其国不逆违,自然所迁随,易往而无人”哪!我不想出惊人之语,我只想说一个事,我们自己可以下去观察自己的心。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情况下去观察自己,不要在那个自以为是、固执或者说我在无记的海洋中去把自己放在那个地方,你去观察观察。大部分人因为没有思维的方法,无记就是它的天使。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呢,最善良的就是无记了,再没有这么好的天使在你身边去飞行徘徊了。因为啥呢?他所有的需要的最好的状态,无外乎就是个昏沉。不是某个人,我自己看自己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善也没有做了,恶也没有做了,休息会吧,怎么休息呢?无记,怎么无记呢?昏沉,怎么昏沉呢?要不然就睡,要不然就坐下脑袋瓜子一团浆子,一昏一墩就墩那了,两个小时、五个小时、三个小时、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过去了。扒扒捡捡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无记,什么叫无记?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得也没有失,但这绝对不是清净、明亮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喜悦,也不是真正的智者所行,就是一个迷失,什么迷失呢?无记的迷失。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不警觉呀,菩萨!你就到此为止了!你一旦不警觉,你认为这就是我认为我生命里最快乐的终极了,那你昏沉就是你的终极。

今天早晨这个大公鸡,我说大鹏过来,吃了一点米以后,它就拱到那个草窝里,头一扎。哎呀,我想真是不得了,人类最快乐的东西它也在体验。因为什么呢?这也不善也不恶了,往那个草丛里一扎,你看看就进入状态了。因为我经常看到人群中天使在飞行,什么天使呢?无记,就是昏沉。再没有这快乐的时候,再看不到人对这东西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对其它东西的渴望。它是一种渴望性的,为什么呢?所以说这个我们不知道啊,这个需要,但这个需要会在你身边表现它的事实。

所以这个“不起作用”实际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不需要,当然从表象上来说似乎是不起作用,在我们心灵深处是我们不需要。你只要需要,我们可以用方法来解决,它一定会起作用的。我说那个心理需要是什么?大夫判死刑了,家庭厌倦了,没有资产帮他去治疗了,他自己也扛不住这种生命的磨难了,这时候他就有一线希望,再也没有新的路子,突然你给他说了有一个新的路子,你舍弃这个粗重吧。

我在十年前有一个尼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讲那个故事时真是很感动的。当时很激动,我也感觉到真是很受感染。这故事是啥呢?大概就是在十多年前,她偶尔来放光寺我们坐了一坐,就谈到一个问题,说这个往生啊,她说往生没那么便宜,这一念就能往生,没那个便宜,肯定要做很多事情,要怎么样怎么样,要功夫怎么样才能往生。我说可能要有试验的机会了,那一念你就知道。我说你要是坐飞机、坐火车、徒步、坐公共汽车,你一念就可以,你说我去坐什么我就可以坐。到时间你没有路的时候,你只有一念的时候,不让你自己想象,只有一念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唯一选择的时候,可能那时候你就知道这一念是决定,它会能够往生的。大概听了这样一句话,当时是不求甚解,各人做各人的事情了,后来这个尼师就去外面走动,大概是到北方的一个城市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这个重病大概就是没救了,她自己面对这个因缘了,可能是别人说的是这个不行了。就很突发性的一个疾病,外面人在忙,她自己就想就在面临这个“不行了”——这唯一的这样一个结果的时候,她想起了那句话。到时候最后没法让你决定一念不一念,你只有一念的时候看你咋办呢?想到这句话,她突然就放松了,她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身心从未有过的轻快,结果她就直接下地了,下地给自己倒了杯水一喝。那居士啊什么的其他人一来一见,说你怎么了,她说我好了,他说怎么好了呢?她说哎呀这一念就好了,哪一念呢?没有路了,过去叫死而后生嘛,置于死地而后生。她没有路了,她再没有第二个念去抉择了。她想起那一句话,我说你要是没有念头,你没法选择第二念了,那个一念只有这一条路了,只有一个念头就开始转机了。她说的确那时候十分无奈就念了一句佛,心里突然有一种从未有的松弛,就恢复健康了。后来回来回到这个山上给我谈这个事情,很激动,说阿弥陀佛真实不虚,一念往生真实不虚,一念是为决定,是真正能往生的。我说你还真是开智慧了,咋开智慧了呢?就在这一念上她真正认识了自己是山穷水尽了,再也没有那么多妄想、知识、想法、自以为是、不自以为是、好好坏坏的东西全部没有了,那个时间不是临终那真是临终了,临终临终临啥终呢?没路了。人没有路了,这个时候他就临终了,他就决定了。我们平时的路啊,千条万条啊!你随便掂出哪个居士、出家师父,说没有二三十条路……。那没有这么多条路,你伟大的不得了了!中国有个诗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的说“柳暗花明又一村”,讲这个干什么呢?人真正在这个绝境之中啊,他有方便。因为大家在学习佛法,总是在不决定、没有绝境的这个空间徘徊,所以说我们遇法不得决定。

那么这个“不起作用”,跟“认知”与“行解”有关系,所以我们对这个“不起作用”要有认知,要有方法去解决它。我们不怕问题,但是怎么去解决这个“不起作用”呢?对我们来说都需要认知,你在这带过去了,你再去修行,你再去做,跟你还都没有关系呀!你搞了半天没关系,你最多你说,我这作个来世的福报,那也可以,但是生死问题你解决不了,大事已毕的事跟你没关系。那我们现在拜佛呀、做做善缘呢、用无记来休息呀、用善恶来调整自己呀,那还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还在忙娑婆世界的事,这也没有问题,它实际还是不起作用,不能往生,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易往而无人”,世尊这些话呀,我们要提示提示自己,为什么其国易往而无人呢?只有那些超绝的大智慧的人、大慈悲的人、大善巧的人才能欢喜踊跃往西方啊,才有这样一个抉择、决断,心智殊胜,超出常伦。要不然我们随顺佛愿哪,我读彦琮法师那两句话,说“业深诚易往,因浅实难闻”哪,写得真是感人!“业深诚易往”,你业很深、很重没问题,反而你愿意往生,容易往生,为什么呢?你不自以为是了,你放下你自己的善恶无记的纠缠了、执著了,你南无了,你归命了,我们现在人没有人南无啊!佛南无我们可以,我们南无佛?那可难了!南无佛那可是个大事了!佛南无我吧,强化我的智慧,强化我的禅定,强化我的善缘,强化我的能说会道,这可以!南无佛?可能门都没有。我们可以反观啊!菩萨们!我们要不去南无佛,皈依佛,随顺佛愿,“业深诚易往”这话是不成立的!

所以我说这个表层的执著呀,就是这个不起作用,我们需要解决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解决的方法,所以我感到观察彼国与观察娑婆世界这种观察也是一种方法,能不能解决我们这种心理所依呢?我们的贪嗔痴慢疑的这种皈依我的执著呢?能不能破除这种我执呢?我们知道,一切业缘都来自以我为中心,一切恶业也都是来自于我的放逸,对我的认取。我们因为累劫累世都生活在这里面,大家在这里太熟悉了!熟悉到什么程度呢?你根本都不知道你在这样做,你要知道这样做了,那你就会警觉了,你说哎呀我不能再这样沉沦了,我们一定不能这样沉沦!

所以这个“不起作用”这个话题呀,希望大家有个认知,“不起作用”是一个大话题。像这个“不能往生”这样的话,它来的更贴切一些,因为不能往生很多人假设就是未来的事。起码说这个“不起作用”是现下的事,是表层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12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2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608(五月初七)(下)

我们就这个话题我们尝试着看看这个起作用不起作用?因为我们的学习要是认准不了这一点,我们学习的意义就不大,因为大家在一起学习理论就没有太多的必要,但要为解决问题学习理论,使我们心开意解,这还是有意义的。

因为随文入观的能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力量就差一些了,古代人这个能力是十分强的。因为他们朴实的生活环境、朴实的心理会带来这样一个习惯也好,一个福德因缘的遮护。我们现在的交往,人的来往啊,人对新鲜的感知这种向往是十分的……,这种环境也成熟了,所以大家很多新鲜事情、新闻、感知、意识、空间,像古代人想走一个地方,想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基本上这个概率是很少的,只是一部分人能做得到,从这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以前像玄奘法师、法显法师、慈愍法师这一类的三藏法师去印度,那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那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郑成功,什么西方的这些探险家们,所谓的伟大的壮举,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普通人做的事情,已经十分普通了。一个人旅行到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个区域、另外一个民族、另外一个环境、另外一个国家都不费啥事情了,已经是百姓家事了。过去像朝鲜人、越南人、缅甸人、中国人、印度人相互的来往,一个国家要向另一个国家派节使,要拿着一定的财力、一定的军队去保护这个因缘,才能达成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听到唐玄奘这样的故事去行万里路,去参访这么多国家,去收集这么多经典,那是震撼了很多国度的人民,都受到极大的震动,说他是什么人呢?有什么样的福德、因缘、毅力呢?能跨过这样沙漠、戈壁,乃至说种种语言的这种差异,心理、生活、生活环境的差异,去游化诸国呢?但现在,这事情基本上都不算什么障碍了。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着路线的单一性、思想的朴实的机会也已经消失了,我们的精力越来越分散。我接触的这个大家学佛比较正常的人,这个是正常的一群,另外一群现在失念、失忆、不能自控、不能自制的人特别的多,小孩子,成年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十分的多,为什么呢?心不能自制了,散漫,心意业都散漫无力了,对自己的作为的选择都是散漫无力的。可能我们这个学佛的这个环境中,大家这一点安稳还是有的,基本上自制力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大的狂躁与迷失的作为。

刚才那个李所长给我讲,师父我们来登记是为了保护我们这个寺庙的,你知道现在的人偷啊、抢啊、杀啊什么的,很厉害,这寺庙需要保护啊,大家登登记,坏人我们要把他制止在外面,不能让他闯到我们这个寺院里来,来污染我们的净土。他说我们这保护寺院嘛,我说没问题,这很好的,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现象,人类对自身的基本爱护……有个居士给我发个短信说了一句话,他自己迷茫了,我说不要害自己,不要害人,这话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但是很现实。我们作为一个表层不害自己的人就不得了了,深层的那就是我们真正地厌弃轮回,不再用贪嗔痴慢疑深刻地来惩罚自己,真正地向往智慧慈悲的广大国度,那是我们深层的真正的尊重与爱护。那我们表层呢,人正常生活次序,正常作为不暴力、不失控,在这个时代真都很幸福了!

菩萨们,你看我们能冷冷静静地一节课一节课这样,但是很多人躁动地就在这里面待两个小时以后,心里都像在地狱里受熬煎一样。我因为站在这个地方我特别容易……那个人心躁动的时候,他一声一声地呼唤,就有一个声音,快结束,快结束,干什么呢?等着下一个事,下一个事,下一个事是什么呢?还是快结束,快结束,到下一个事里,又是快结束,他永远在这样循环。那一天有一个菩萨在这儿听课,我坐在上面看他五分钟他有21个动作,我就计算他有多少动作,21个动作,5分钟,坐在这个地方,动作频繁的很,为啥?心里躁,烦躁,大概10分钟以后溜出去了。我一看没有人了,烦躁!

啥叫福报我不懂,我们把每一个当下,能宁静地、平和地、去主动地认知它,去享受你这个生命的宽平、如实、不挣扎、不痛苦,你有这样的福报吗?这种散漫失去自制能力的人,可能是我们在学习的时间,我们方法得当的时间,或者说我们有好乐的时间呢,我们会体会这种人生的幸福,或者说人生心灵的宁静的财富,这种福慧。

但我们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真是享受不了。那一年非典时间我到广州,我一出那个机场,我第一个感觉——窒息!我说天啊,人怎么活呢?因为那个六千吨药水洒下去以后,整个大地蒸腾出来的东西都是窒息的,但是走出去一看,那大家也都在活着,都是这样子,那个满大街的人还是这样串来串去,但你感觉是窒息的,就是不能呼吸。人来来往往、东南西北,还是乐呵呵的,人的感知真不一样,但我当时感觉就是离活不成是很近了。

人的心理适应不适应呢?会不会调整呢?会不会把握呢?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这个散漫、多信息比较扩张的一个时代,我们学会简单,一定是我们能集中自己的精神来让人安乐下来,集中你的精神能安乐,这个集中不是用力,不需要用力,你放放松就可以了。那一天那个小伙子那么紧张的在这待了几分钟以后,我下来我想跟他谈一谈,后来想想可能也没啥太大的用。你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我们中间休息的时间实际是很少的。下了课我一出门,那个菩萨说哎师父有个啥事,这半个小时就过去了,也没有时间去主动找人谈。但是我们不知道有时候我们在某个特定状况下,就没办法集中自己的精力了,养成了散漫失控的一个生活习惯。

实际我感觉到这个安居呀,哪怕一节课,你慢慢地,没有喜好,你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喜欢的心理,没有放松你慢慢地培养自己的放松,没有清晰你慢慢地培养自己的清晰,慢慢地培养,我们不需要大家学什么,我不想给大家增加一丝的压力,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每次说功课的时候我想想还是不做好,但是想想最好不检查功课,因为什么呢?只是让大家有一个思考就好了,不希望增加任何人心里一点点的紧张,为什么呢?这个时代大家够紧张了,真正心理的宽松啊,真正自己解放与宽松的人,那真是太幸福了!

所以说这个“不起作用”,刚才某某师说了,不是不起作用,可能是有深有浅,有大有小。深浅大小,这样的一个作用啊,念佛起这样的作用呢,我感到是个镜子,大家都需要思维思维。我们念佛观察彼国,对我们的现行烦恼起多少作用,是深是浅?就是对每个人、对每个事情现行起多大作用?起作用的这个深浅大小,我们自己去审视审视,就是我们自己在念佛观察彼极乐世界,观察娑婆世界、观察我们自己的业缘,没有念阿弥陀佛,念我们自己的执著烦恼的时间,它起的作用是大是小、是深是浅?我们自己做一个自我测试,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时这个小伙子提出这句话,我为之一震,就像人拿着一根棍捅你一下一样,心里 “咚”有种被人冲击了一下的感受。因为以前经常听这话,就不以为然,这么大个小伙子很认真地跟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感觉到这是应该认识、应该去在意了。那我们就从这个角度下去自己,我们在念佛的过程中,对自己起的作用,现行业缘中,烦恼中,对自己起的作用是大是小、是深是浅?究竟不究竟?这个作用的究竟不究竟也很重要,是不是究竟呢?要是究竟那你就彻底抉择了。
好,我们回头看我们学习的种种事功德成就。我们把阿弥陀佛国土的十七种庄严我们慢慢地来观察,通过这个观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大家在下面谈论的问题,我希望在我们这个学习空间中有及时的相互的碰撞,这样比较结合现实一些。

他讲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种种事者,一宝十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他讲这个极乐世界的设置,我把大本拿过来了,《无量寿经》的大本讲的很多的,描述的真是太多太多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实际阿弥陀佛的这个极乐世界的种种修持我们都是知道的,他这个国土、宝树、宝地、宝池、宝宫殿等等,这文字要在这(课堂)上边读不如自己下面去读一读,下边读一读比较细致一些,还是我们自己下去读吧,要不然这个份量也大。像这种种宝无外乎提示我们每一个有情这个本自具足的心智,这个作用力达成的事实罢了,因为我们自身在现缘中,在这个浊恶的世间,在我们贪嗔痴慢疑的业习蒙蔽下,我们自己透视不到的。不过假阿弥陀佛的顺着本自具足的心智他的作为产生的一个效果,把这个效果推给我们,让我们照见自心本来的具足,转了一个弯一样的。这些庄严功德成就,虽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虽然是佛成就的依报,来折射到一切众生的自心。他这个成就不外乎折射我们,来让我们照见自己,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照见自己的本具,我们已经没法了解自己的本具了,在我们的业报与现行习惯中我们不了解了。你虽然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你看不到,你怎么看得到呢?我们的作为都是亏欠的,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种种不足、种种迷失、种种倒见,那么通过我们对佛的成就的这种庄严的观察,来折射出我们本具的这种功德,实际这是不二的成就。昙鸾法师说不要割据于此,就是不要说这是佛的,这不是众生的,那么我们在观察这种庄严成就,我们照到本具的功德,就是本具的作用力,本具心智的作用力。

这一点要越来越清晰,我们学习观察这十七种庄严就会变得有意义,就会踏实了,我们就有好乐去观察它,就是有这种意乐与喜的东西了。那么你有这种意乐,就是说如数家珍,你如数家珍的去观察,原来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与利益,我们要有这种如数家珍的意乐去审观它。那么我们从娑婆世界的依报中走出来,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烦恼业习执著中走出来,虽然在无意之中,在观察彼国庄严中,这个过程中无意中我们就会走出自己的业力纠缠,这个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把极乐世界又当成是阿弥陀佛的国土,而没当成自己的本家本国,那我们感觉到这种观察是跟我们没啥关系,所以说很多人不乐意读《无量寿经》极乐世界,不乐意这个,为什么不乐意呢?因为不是你的家珍,要是你所拥有的,你就会意乐地去读它了。所以以前净空法师这老菩萨提出来让很多居士出家人去背《无量寿经》,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换个角度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说不可思议呢?他给很多人这样一个殊胜的机会,让大家起码有这样一个因缘,在不断的从文字上了解极乐世界的庄严。

我有一次去洛阳的时间,洛阳一批老居士给我说,他们有人就不是读啊,是背呀,背了五千遍,早都会背了,背了五千遍、三千遍,哎呀我说你们真是得让人礼敬。他说还礼敬呢,烦恼还大哩!我说哎哟,烦恼啥哩?他主要是没有数自己的家珍,那我们现在要知道读极乐世界那里都是我们自己家里的珍宝,我们未来必然受用的功德,我们现在也可以受用的功德,因为你现在知道是你直接的家珍,现在虽然你还没有触摸到它,你心灵的具有,你智慧的具有,已经感知得到了。这样对我们来说,我们再读这个经典,你真是有喜悦有好乐,你有那种真诚真切的感知了。要不然说哎呀我们天天数别人家的珍宝,啥味道呢?数来数去自己一点也不起作用,人家银行里存多少钱跟你啥关系?不,这是我们本家本国的家珍,那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福报呢?
所以我建议我们能不能我们学习的人,一个人去读几卷《无量寿经》?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做做功课?因为啥呢?我们这样像审视自己的家庭内容一样的去读它,因为开始我不敢去请大家读经,怕大家有疑虑,天天读这个干啥呢?现在说读你们家的账本,读你们家仓库里都存些啥东西,行不行?这样它就比较亲近了,我感觉可以给大家提一提。你看某某师读了十万卷《阿弥陀经》,以前我说你好好地读吧,为啥呢?因为你说他守在尘海里,海很大,但是不属于它,极乐世界读的多了,属于自己了,为什么呢?我们的心智与佛的心智没有距离的。我们造成的距离,是因为我们对贪嗔痴慢疑的执著,是我们烦恼的执著所设立的障碍。我们在读经的过程中,就会把它有意无意地就消融掉了。这样我感到:就是我们是不是看哪一天我们提倡提倡读多少卷合适?我们大家都读一读,不行了把它当成功课,那我们一般地读《阿弥陀经》,但是《阿弥陀经》就是没有《无量寿经》写的细致,这个《无量寿经》写的真细致。这个大本本都有对吧,东林寺倡印这个书审译得很好,很精致,还是读本,我可不是推销员啊。给我们寄来了很多,我感觉到要是不读啊,真是太可惜了。

接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12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他们一些修密法的菩萨经常来看我,我们谈话谈到两点钟、三点钟,他们还是做功课,我说你干啥?他说做功课。有两个居士都是这样的,有时候就有事,有时候我们说到两三点,我说我休息了,一听他们还在做功课,后来我就问他为啥?他说这功课呀,必须做!我说为啥呢?他说我有誓愿!他每天再晚他必须把功课做了,因为他有誓愿,他必须得把这功课做完,我挺佩服的。以前我就那个德行,但是现在阿弥陀佛的誓愿把我的誓愿给包围了,现在感觉到放逸了。老是放逸,现在我感觉到我们也需要立点誓愿。

当然这都是下面的话,因为要是我们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读《阿弥陀经》,我感觉那就来的很直接了,我以前所有的经典都不会背,就会背《阿弥陀经》,啥经典都不会背,往生咒都不会背,背不齐,就会背《阿弥陀经》,为啥呢?我说哎呀太好了,有时候心里有不自在的地方了,就拿出来一段背一背,哼一哼,心里头就感觉到好了,回家了,因为在外面很累,在哪外面呢?烦恼啊、娑婆世界啊、跟人说是说非呀,很累,很辛苦的,念一段家里的文字,就感到回家了,就跟回到你的卧室去休息一段是一样的,为什么呢?我说算了,不扯这些烦恼的事情了,就像在外边打工呀、工作、交往呀,累了,回到自己家里休息是一样的。所以我感觉我们用休息的心理去读一读《无量寿经》,读自己家里珍宝的如数家珍的读一读《无量寿经》,还真是需要的。那么女众回去呀,放光寺能不能给自己定个任务,我想一想还是读一读好,读一读我再讲就感到省心啦,要不然还有点累。要是大家读的很熟了,我说某页某页这一讲,大家都知道内容了,某页某页,就不需要很费心。所以说今天就提这么个说法。

昙鸾法师他讲这个说种种事庄严无外乎称心功德,他说极乐世界所有的功德,实际我讲的是本心具足的心智所起的作用,他讲的都是称心所为,都是很合乎我们心里最踏实、最丰满、最真实、最愉悦的东西,我们能不能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中找到自己这种真正的愉悦、休息、庄严的东西呢?那真正是我们心灵所拥有的,应该成就的依报呢?那我们可以下去读一读,我感到不要说要求五千遍,三千遍就够了,三千遍不多吧?不多吧,多不多?要多了那一万遍,它这都是称心所作,称谁的心呢?称一切众生的心!阿弥陀佛设计这个极乐世界的所有功德心愿作为,都是满众生愿,令众生愿满意而后照见自心——满愿知自心。通过极乐世界的照见,使我们了解了自心的充实与具足,我们看到这个娑婆世界总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反正对娑婆世界很多人家庭装修的很好啊,很多人到五星级宾馆,现在有超五星级,到很多繁华的地方去,我看都不满意。人心的渴望啊,不光是让它华丽尊贵,还要称心,称心可不容易。但是极乐世界都是称心所为,就是满你的心愿的,因为啥呢?它会随着你的所需而表达。(随所需而显)

我们读《无量寿经》一定会读到这些言辞的,需要饮食,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充满,宫殿水深,欲大则大,欲广则广,——顺心哪,顺你所需它就显示出来了。那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哪个地方要是能那样子,不得了了,水顺树而上,欲高则高,欲低则低,欲没足者没足,欲没膝者没膝,欲没腰者没腰,欲没顶者没顶,现在谁有那水啊?他们说有,电动的,还不够称心,你漏电了咋办呢?反正不够称心的,他们说有超声波的这个那个,怎么都……,极乐世界则欲暖则暖,欲冷则冷。读一读《无量寿经》,不读你的家珍你不知道,称心满意啊,花木显现皆因心智所需而显,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读《无量寿经》,我再讲下去,这观察观察,观察啥呢?大概我们在读的时间我们再结合着学习,可能会慢慢地找到一些我们应该观察的角度,来泯灭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的不满。娑婆世界实际是不满的世界,堪忍嘛,堪忍肯定是不满,怎么忍受,这叫堪忍。所以我们看一看我们满意的世界,再看一看不满意的世界,我想大家可能有欣厌之说成立了。

早期净土的弘扬就从这下的手,一个是对堪忍的厌离心,一个是对极乐世界向往的心,欲往的心,欲生的心。娑婆世界我们都不用去用力观察,睁开眼睛就是,对不对?哪个菩萨说我睁开眼睛就是极乐世界,那我就随喜你了。过去有念佛人给自己写了这样的口号,“睁开眼极乐,闭上眼极乐”,然后就贴在床头,干什么呢?提醒自己念佛的。现在我们要是睁开眼睛就是极乐世界,那你太厉害了。闭上眼睛是娑婆世界了,是吧?实际现在我们一睁开眼睛,虽然你顺性地观察了,你感觉到没啥,也都在说法,无常无我,都是这样的一个法义的教诲。但我们的染习一来,睁开眼睛娑婆世界还是堪忍,还是不能忍受,还是令人厌倦。我们要是睁眼合眼都是极乐世界,那真是太了不起了,我感到睁眼娑婆世界的人还是多。

那读读经典呢,睁开眼睛极乐世界,闭上眼睛也是极乐世界,为啥呢?闭上眼睛,这么美,一闭眼睛那就浮现出来了,那不是梦嘛,对不对?希望大家睁眼闭眼都是极乐世界,提倡大家读读经。不行了呢我自己也对自己要求要求,我很少读经,不好读经典,只喜欢打妄想。读经典的人是这个时代的芬陀利华,是这个时代最富有的人,是这个时代最正念的人,是这个时代代佛宣化的人,是这个时代胜过一切法师的人。佛在经典上讲的特别多,我们这个时代讲经不宜,直宣为方便,直接宣化最为方便,读经,就读就好了,再大的善知识都不如直接读经者,代佛宣化,了义真实,无有增减。以前我不愿意讲的,为啥呢?说读读经多好啊,但是又没有读经的嗜好,没那福报。所以我感觉读读经我们是睁开眼睛极乐世界,闭上眼睛极乐世界,起码读那一刻钟没问题吧?我们到时候可以搞个数量。

因为它都是称心化现,满众生心愿而令众生安乐。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依报为什么令我们不满意呢?因为我们贪嗔痴慢疑造成的、造就的世界,这个堪忍界是因为贪嗔痴慢疑的结果,极乐世界是称心满愿的结果,顺一切众生心愿而令众生满足的一个国度。往生彼国自得安乐,究竟真实,因为啥呢?一切随众生心愿而成就。我们这个世界你想想随你的心愿,你试一试看有几个事随你的心愿。你说我学佛,学佛会逐渐随顺我们的心愿,你要是随着业习没有几个事能随顺着你的心愿。业习越重的人、贪欲心越重的人在这个娑婆世界越苦,越贫瘠,越不满意。

有一次遇到一个镇长,一个镇子的一把手,给我说起来,我说哎呀你这镇长官够大的,他管了很多人啊。像我们以前住山只管自己,我说你这官太大了,管了好几万人。但是他一张嘴我就害怕,他说啥?想把人嘟嘟掉,怎么嘟嘟掉?意思是不满意呗!哎呀,我说我管我一个人都感到满意,你管这么多人还不满意?他认为跟他一起当官的,人家都当上很大的官了,他这官还太小。我说你看出家人多好,出家人管住自己都感到高兴的不得了,管两个人就满足的没办法了。你管这么多人你还不满意,所以说出家好啊,学佛真好!要不然管那么多人,后来我劝他说你学学佛吧,真学佛了那个菩萨,可能最后还真满意了。
因为极乐世界是称我们的心而显现的世界,所以种种事功德成就,它这个种种事是对我们众生而讲的,是对我们而讲的。对阿弥陀佛有啥意义啊?阿弥陀佛要这些东西吗?他不要的。这种种事的功德成就是针对众生的种种需求,是满足众生所愿、所需。

为什么希望大家读读经典呢?昨天我把这汇集本(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拿起来的时候,感到这本子太好了,你看现在这人多大的福报啊,过去谁能拥有这样的书啊?得是什么样的级别呀?什么样的身份才能有啊?过去来到我们这放光寺来阅藏,那得经过多少关卡?从那个藏经楼中拿出一本藏经多难啊!现在你到那,大棚(钟楼结缘书处)都能领出来一本,连登记都不需要登记。看文字印得也好,纸张也好,内容更好,希望大家真是能读一读,我想想我要是在这读完了大家下去不读了。
种种事功德成就是为满足十方一切众生的种种贪欲。你看我们拿一串珠子说,这是宝石做的呀,水晶做的呀,人家拿这当土地用,人家土地都是这个,大地都是这样,你还掂在手里当真呢,人家地都是用这铺的。有个菩萨跟我说,师父你知道我这个珠子多少钱?我说不知道,我说最多值千八百,他说不,好几万,我说极乐世界拾块石头比这贵,因为啥?这是称性而来的,它是调柔的,是真实不虚的,是能满足众生需要的。你再贵个东西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知道吗?你看一个人戴着一个戒指,我说你满意吗?不满意。我遇到一个菩萨戴了一个项链,值180多万吧,大概是那个样子。她跟我说师父你看漂亮不漂亮,我说不值钱——不是不值钱,是没有满意,她要是满意不问人了对不对?你戴着它不满意干啥呢?累的要命,对不对?不满意!
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处处满意快乐呀,观察极乐世界也是让我们满意快乐,实际令他休息了、满足了,休息了我们的自性就显现出来了,就平静了、就清净了、就安乐了。所以阿弥陀佛用这样极大的善巧,有的人称阿弥陀佛为“大贪功德成就者”。怎么大呢?大得一切众生都满足你。有人说我有欲望不满足,佛说除修短自在者。没问题,他不能直接承诺你,有的人爱财爱色,他不直接承诺你,他说你先来了再说,你不来不行,你不来这个满足不了,必须得先来。

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主题先往生,先把心安于此,后面你世俗的贪欲你再慢慢来,要不然你在这个娑婆世界越贪越贫穷,越累越苦,这是个事实,你知道吗?要没有这个事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南无阿弥陀佛了,对不对?在这个娑婆世界越执著越贪,人就越沉重,越迷失,越痛苦,我们会看到的。那极乐世界能满足你的一切爱乐向往,你为什么不去呢?你看屡屡这样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啊!不断这样提示我们,干什么呢?先生,完成往生之主题,再完成你世俗之所愿。所以除修短自在,什么叫短自在?就是你还有很多妄想,那叫短自在。咋叫短自在呢?就是你的妄想啊!菩萨们!阿弥陀佛恐怕我们这样的人去,说哎呀我还有这么多私欲没有满足,我不能往生。他怕这样的事情,说除修短自在。他又专门说了这样一个话,来满足我们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回入其它世界得种种欲乐,种种游戏方便,来消除我们那种贫瘠的贪欲的心。我们大部分的心贪欲啊,是因为贫瘠,不是因为其它的。你要是满足你还贪欲它干什么呢?

所以这个种种庄严功德成就皆为满足众生,满足是什么呢?就是具足妙庄严,是备诸珍宝性。备诸什么呢?一切众生之所需呀,你所需就为宝。我记得我们学戒的时候,我师父这样说,他说戒律这个文字没人教授是不好学的,他讲一个宝。我说啥是宝呢?世俗有珍宝,法有法宝,贪爱也有认为异性为宝。过去轮王出世有七宝随身,就有什么将军宝、摩尼宝、象宝、兵宝、女宝等等。这个宝是什么呢?你珍爱,你需要,你所有的需要。都是因为你需要它,你得到了,你就认为是珍宝。
所以“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来满足众生的种种贪欲执著,使我们的心智得到圆满,或者说本质的圆满得以成熟地表现。人心本来是圆满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用这个圆满的心,我们会用亏欠的心,这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一种执著与迷失。那人人都有圆满的心,我们还用亏欠干什么呢?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满足不了,所以养成习惯了,大家相互的掠夺、相互的侵占、相互的逼迫,然后就造成了一个更苦更加亏欠的一个世界,所以造成了减劫,造成了人寿越来越短,造成人的道德水准变异得越来越快,造成了人越来越没有过去厚道了。

接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12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我们读过君子国的故事,在中国的古代的经典中,有那种君子国的故事。说人在贸易的时间,古代是贸易,就是以物换物。最早的钞票、金币、贝币都是来自贸易,以前大理国都有贝币,像东南亚国家都是贝币。现在还能找到呢,不定在哪个山沟子里、山洞里还能找得到。贝币,最早的贸易连贝币都没有,不需要的,现在这个纸张钞票根本不可能的。就是你拿个东西我拿个东西,往往君子国的人都认为要把东西多给别人一点才好,自己需要那一点点就行了。所以他们贸易的时间都带很多东西去,然后拿回来一点点东西,为啥呢?很满意。他把这个满意的东西拿回来了,可能很小个东西带回来了,他很满意,但是把很多东西都贸易出去了,就是送给别人了。后来贸易变味了,说平等贸易,开始有平等贸易了,大概是等值的。你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他这个东西值多少钱,值多少贝,开始平等贸易。现在是不平等贸易,拿最少的钱买最多的东西。那一天跟他们做工的谈,我说你们想拿最小的付出想得到最大的收获,这就是现在的贸易。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君子国的时代了,也不是平等贸易的时代了,为什么呢?减劫来了,对不起。减劫已经来了多少年多少劫了,所以越往后面就越厉害,这十分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要知道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人相互的不满意,给予不满意,得到不满意,总认为自己付出的多,造成堪忍界的这种相互的侵害。我们在这里面想满意十分的困难,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呼唤着每一个希望运用圆满心性的众生去印契自己的心智,成熟抉择自己的心智,而不在亏欠的世界、亏欠的心理作为中去流转。娑婆世界一定是个亏欠的世界,它是个亏欠与流转的世界。所以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的厌离心不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贪欲的堕落、亏欠心的堕落我们不认知。我们要真正了解贪欲与亏欠的心是伤害的、是不尊重的、是不自尊的心,是一种自我残害的。但我们已经生活习惯了,把这种残害、把这种不自尊当成一种事实了。认为自己需要这需要那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结果给了很多很多也不满意。
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政府的领导家,他家的厅加卧室是160平米,我说某某你这家是很大方啊,他说:“哎呀太小了,这真是不好意思!”哎哟,还不好意思呢!你还有啥不好意思的?现在人不得了啊!过去我们中国人县一级的领导,一个解放吉普,嘀嘀,已经不得了了。现在随便来个老百姓一开,啥车呀?35万、80万、100万,不满意你知道吗?还要比,人家买跑车1800万,对不对?人的贪欲心没有止境,越贪越穷,越穷越贪,就这样恶性循环!

菩萨呀,娑婆世界是没法满足我们的!那你说我在娑婆世界做个闲人,做个清凉人,我就用自己的具足心在这活人行不行?你只要能这样做人,我们提倡全世界人来给你磕头。真要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把他塑到这儿(师父指着观世音菩萨和各位罗汉的塑像)。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就把他塑在这,没问题。这都是过去少欲知足的人嘛,对不对?娑婆世界真不容易,想坐在那也不容易,不容易呀。不相信,谁想来坐坐,明天讲经我们在这设个位儿让他坐在这儿。不好坐,少欲知足好说呀!让你静静地坐两天、三天,五天以后你就耐不住了,谁要耐得住我们搞个关房让他闭关去。举举手,(场中有人举手)哈哈,真是太好了,真是好,我们这有愿意闭关的太好了。少欲知足在我们这个空间不是做不到,是有这样良好的习惯与福报的人比较少,不能说没有,因为我们这是杂居的世界,有很多不退转的菩萨在应世,以种种身份、种种善巧、种种教法令我们好于梵行,守护自己应守之戒律,做自己应作之作为,都在鼓励这个世间。
那么这个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我们要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认识极乐世界的确是称我们一切凡夫众生的心愿而设置的,黄金为地也好,七宝池、八功德水也好,里面的福德读不完的,自己回去自己算账去,那真是家珍啊!你自己静下心来你去读吧,那都是你自家的家珍。

我们这个学习最重要最重要的,跟自己的联系中,自己细细地在种种事相上我们观察娑婆世界,种种事相上我们观察自心对娑婆世界的种种认知。但你说我们已经能顺性观察了,那这个娑婆世界呢,不离娑婆你能了知一切现业亦是家珍。你不用离这个现业,事事亦是家珍,为什么呢?事事令你觉悟,那也是家珍。这个是没问题的。我们观察彼国极乐世界并不是要把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说它有真正的裂开的东西,不是的。但第一个过程我们必须把它裂开,裂开了你再来觉悟这个世间,它是不影响、不埋没你的!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来觉悟,来认知,是不受影响的,只能受到更好的提携、更好的加持、更好的认知。所以我们平时可以不离我们的现业,在种种事相上我们看自己是觉还是迷,若是觉悟者事事皆是庄严功德成就,不离此娑婆世界就可以觉悟,那你在这个地方那不可思议。那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有半真半假的,一半觉悟一半迷,或者说大部分觉悟小部分迷,或者说大部分迷小部分觉悟,也可能一天工夫有一念觉悟,其他都是迷的,也可能一天中就一念迷了,结果迷了一天,对不对?因为我们一个烦恼就会坚持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对不对?有的人记仇会记一辈子,对吧?

所以我们从事事中看看是觉是迷,这真是我们应该思维观察的事,这才是我们的珍宝,因为什么呢?事事觉悟,事事皆珍宝,不离现业中我们真正地进入了阿弥陀佛的庄严的回施。实际阿弥陀佛并不是希望让我们逃离一个地方,他是用一个呼唤,唤醒我们的觉悟,不离于任何一个世界,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不用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你第一步不离开这个世界,你陷入这个世界你就觉悟不了。所以离开此世界是为殊胜方便,离开此世界,我们就会满意。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客居,是梦幻,我们就会满意。我们在这个世界就不会沉沦,就不会迷失。我们要没有这个对比与离开的愿望我们就会沉沦于此,我们就会把这个娑婆世界当成自己的家,或者说自己的心智所成,把它当成事实了。所以过去善知识提出一切众生空幻无有实,就是空幻的,无有实,所以你在这里面要想得到利益是永远没有机会的。这样给我们第一步,希望我们跨越出去,在这个三界的沉沦与贪欲中跨越出去。让我们有智慧了,有能力了,有威德了,回身再看这个娑婆世界,如幻不实,自得解脱。

所以这个次序中,过去的人讲这个次序的第一步是厌离心。第一步要先有厌离心,第二个才能出离,第三个我们才能谈发心,第四个才能择法,第五个才能去行证,第六个才能证果,这就是个次序。这个次序是什么呢?是给你一个指导,你看你到哪一个次序了。过去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证道、息用道,干什么?讲的次序,这个次序对我们一个普通的修行者来说,你随着阿弥陀佛的功德,回观这些次序才有意义。你可以判断你自己现在在某个状态了,是在厌离状态?还是在出离状态?还是在发心的状态?还是在择法的状态?实际这都是掰开说的,就是把它拿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状态,或者说现在比较强烈的一个现象,现在一个业习现象。

当然你可以去审观自己,你说我不要这些东西,所有这些东西我不要,我只就是念佛人。这时候你不容易判断自己的行为的深浅,不容易判断自己的准确性,你把它放在那,你念佛。噢,我这个念佛是厌离心(第一步,厌离),我厌离这个娑婆世界了,娑婆世界没法受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不,我是用平等心来念(第二步,出离),我也不喜也不厌了,我就想宁静下来了。哎呀不行啊,这要慈悲世间呢,这要把佛法广传于人呢,要利人哪,这就开始发心了(第三步,发心),有菩提心了,要有大行、要有大愿、要有大悲啊!然后决定了(第四步,择法):我就这样了,这样实践了,念佛是为了利人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的人真正的这样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实践(第五步,行证),一直到证果(第六步,证果)。

你可以判断你自己的一个状态,这样你很清晰,噢,我现在就在这个厌离阶段,以前不知道厌离这个娑婆世界,对娑婆世界的贪嗔痴慢疑,对自己的恶习作业还有贪的东西,还认为这就是我的,我生厌离了,对自己的依正二报生厌离了,所以先厌离自己的依正。你厌离过吗?一般我们厌离环境可以,厌离依报可以,但厌离正(报)的很少。对自己产生厌离的很少,厌离这个身,厌离自己所有的作为,重新择取,那你就会出离,出离什么呢?实际出离的是自我,出离的是我们的自我的依正二报的一个执著,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福报环境的执著,对我执我见的执著,我自己业为的执著。那你这个地方后面有发心了,为什么呢?你一旦出离了自我,你说这干啥呢?下面就是利世利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0-2025 05:41 PM , Processed in 1.07713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