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917|回复: 59

马哈希尊者等缅甸内观传统所教导的『略过禅那的修习方法』,背离了巴利圣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2012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3-1-2012 09:40 PM 编辑

所谓的『略过禅那的修习方法』,就是指不需要修习禅那(初禅以上),单凭观及欲界定/刹那定/近行定,就能证阿罗汉而解脱—就是所谓的『乾观者』。

要解脱成为阿罗汉,到底禅那是否必要的条件?因为『乾观者』一词只有注释书依据,没有经典的明确依据。

有些人认为必须要有禅那,才能证初果,直到阿罗汉果。
有些人认为要证阿罗汉果,禅那是必要,初、二果绝非必要。
有些人认为不管初果直至阿罗汉果,禅那都绝非必要。

这课题至今在南传还是争论不休,大家可以看看南传尊者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及辩驳,希望南北传人受益。

原文分享在此:
http://tkwen.theravada-chinese.org/TheraisingofvipassanatraditioninBurma.pdf

以下是原文摘录的某段:
就在马哈希的弟子U Sujata 於斯里兰卡教导念处内观修行不久之后,斯里兰卡上座部学者开始对马哈希基於「乾观者」(sukkhavipassaka)教理而发展出的内观修行理论有所批判。最初的评论始自可伦坡金刚阿兰若(Vajirarama)的苏摩尊者(Soma Thera 1898-1960)和卡沙帕尊者(Kassapa Thera),他们就马哈希的修行方法提出质疑,相关评论於一九五七年被编辑成书。笔者虽未能见到此书,但Bond 在介绍缅甸内观修行被引入锡兰的这段历史时,指出卡沙帕尊者批评马哈希「观察腹部起伏」的禪修方法。至於苏摩尊者的批判,可从尊者一九五九年的一篇文章〈佛法中的禪修〉得知,他反对「未得禪那便修内观」的理论,并认为依据巴利佛典,唯有在证得至少初禪之后,才能开始修习内观。

1. 苏摩尊者否定未以禪那为基础的内观修行

在〈佛法中的禪修〉一文中,苏摩尊者指出,佛教修行道是「渐修、渐学」的道路。修行者应依循七清净(sattavisuddhi)的修行次第,完成前二清净,即戒清净、心清净,才能发展第三清净「见清净」。他认为,就佛典中所见,佛陀是说至少得初禪那才能够镇伏五盖。《念处经》虽强调「内观」的修习,但是也包含「奢摩他」的修习。在《念处经》里,出入息念被置於种种修法的首位,也代表证得「初禪」就修内观而言是必要的。另外,佛典对正定的说明通常是「初禪乃至四禪」。因此,基於上述的理由,苏摩尊者结论说:「如此,依据佛陀的教导,也就是说,依据巴利佛典中的佛语,就内观的修习而言,修得『初禪』是必要的。」如是,依苏摩尊者之见,马哈希尊者等缅甸内观传统所教导的「略过禪那的修习方法」,显然背离了巴利圣典。

2. 智髻尊者的评论

针对不修禪那的乾观者教理,著名的巴利学者智髻尊者(Banamoli Thera)也曾在其《小诵》的英译著作中,提供一个简短的评论:

Sukkhavipassaka──纯观修行者(或乾观修行者):乃註释书的用语,指不依禪那而修内观的人。……在经典(suttas)中并没有谈及[修行者]可以在没有禪那的情况下证得[圣]道。经藏里陈述[圣]道的意义时,将第八支[圣道]──即正定──说为禪那,且《法集论》关於(二十种)道心的解说里所提到的道心至少都具有初禪。就此看来,sukkhavipassaka 所指的,似乎(最起码)是不利用禪那來修习内观以证得[圣]道的人,其用意也许是要指出一点:禪那本身不能引生[圣]道,因此不应被过於强调。但是,这个问题需要仔细的探讨。在此,智髻尊者尚未十分肯定「乾观者」的涵义为何?所以建议做进一步的探讨。然而他显然是倾向於认为,修行者在证得圣道之前(或至少证得圣道的同时)必须证得禪那。此看法和他之前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清净道论》英译本中的观点有所不同。在《清净道论》英译本中,他将「乾观者」解释作「证得[圣]道而未事先证得禪那的人」。对「乾观者」的定义的改变,或许代表智髻尊者对「乾观者」的里解有所改变,而这个转变也许和结识苏摩尊者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罗门阿罗摩南达走近大迦旃延尊者,与他互致友好问候,接着问他:“迦旃延大师, 为什么剎帝利[贵族武士]与剎帝利相争、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家主与家主相争? ”

“婆罗门,是因为粘着于感官欲乐、流连于感官欲乐、执取于感官欲乐、沈溺于感官欲乐、迷恋于感官欲乐、紧抓住感官欲乐,致使剎帝利与剎帝利相争、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家主与家主相争。”

“迦旃延大师,为什么沙门与沙门相争?”

“婆罗门,是因为粘着于观念[见]、流连于观念、执取于观念、沈溺于观念、迷恋于观念、紧抓住观念,致使沙门与沙门相争。”——AN4.6(增支部, 菩提尊者英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念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师大德扛着旗往前面走,后面的人跟着走,如果祖师大德扛着旗通向地狱,后面的人就通向地狱。大乘的人始终不明白为何上座部没有跟着祖师大德走的传统,因为上座部没有菩萨再来和古佛转世,佛陀说不可盲信于他本人或经典,更何况是祖师大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susupapaya
大乘的人始终不明白为何上座部没有跟着祖师大德走的传统,因为上座部没有菩萨再来和古佛转世


有时候,所谓的菩萨托世、及古佛化身,都是后人假托附会的,并不是当事人自称是某某菩萨托世或古佛化身,这不是问题。

就像上座部,也有出现这些情况:
    大寺派长老护僧,要求觉音将他研读的心得作成总结,向僧团报告。於是觉音将他的心得总结成《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大史》记载当时人们读了之后称「毫无疑问,这就是弥勒」,此书成为后世南传佛教最重视的论书之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6%BA%E9%9F%B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所谓的菩萨托世、及古佛化身,都是后人假托附会的,并不是当事人自称是某某菩萨托世或古佛化身,这不是问
Svaha 发表于 3-1-2012 10:08 PM

不管是他们自认还是后人附会,后人却是把他们当作菩萨再来,如果有人质疑龙树马鸣这类大德就会遭受群起围攻,质疑他的修行没龙树马鸣高没那个资格批判,龙树马鸣俨然就成了佛陀的代言人,他们却不知佛陀允许别人质疑他的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0: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他们自认还是后人附会,后人却是把他们当作菩萨再来,如果有人质疑龙树马鸣这类大德就会遭受群起围 ...
susupapaya 发表于 3-1-2012 10:20 PM

若有能力可以质疑龙树及马鸣在法义上有错误的话,大可以说出来。
至少,在大乘里,没有大德能够质疑中观思想的错误,甚至连南传的阿姜查都有引用。

质疑不是胡乱来的,有些质疑是一些无证无修的普通人发起,这就是问题所在。
例如这里的伪南传人大加鞭挞如来藏思想,敢于质疑的佛使尊者却翻译《楞伽经》、《六祖坛经》等等,也认可这些思想。
同样,阿姜查也有开示如来藏思想,也推崇《六祖坛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能力可以质疑龙树及马鸣在法义上有错误的话,大可以说出来。
Svaha 发表于 3-1-2012 10:33 PM

既然如此,你这帖有没有多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如此,你这帖有没有多余?
susupapaya 发表于 3-1-2012 10:38 PM

这帖关龙树和马鸣什么事?你没看清楚主题?

凡事都要无端端要扯到大乘的菩萨出来?这就是南传人的本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关龙树和马鸣什么事?你没看清楚主题?

凡事都要无端端要扯到大乘的菩萨出来?这就是南传人的本事 ...
Svaha 发表于 3-1-2012 10:41 PM


你双重标准已经自打嘴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3-1-2012 10:50 PM 编辑
你双重标准已经自打嘴巴
susupapaya 发表于 3-1-2012 10:43 PM

我如何自打嘴巴了?
你有读清楚主题帖的文章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依照传承法脉走,就会导致盲修瞎练。
若太过依照传承法脉走,也会导致盲修瞎练。

一个部派传承,作风太过于封闭保守,别以为因此就能保证正法。
太过刚愎自用,有时反而自己走歪了,也不能自觉,甚至还会固执己见的错误。
例如连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错误的诠释就因此传达长达2000多年。

什么是卡拉玛精神?南传人应该需要更加了解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思想本来就是狡辩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佛陀出世时,有七步莲花的说法,请问是来自哪个经典呢?而这算神话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3楼的正好应了7楼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第一论坛
    你可以自己发帖问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2012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Svaha


    这里哪里还有佛教徒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不能不敢让自己"走"出自己的思想的人, 是一个凡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三法印


请问三法印,你如何了解佛陀的故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佛陀出世时,有七步莲花的说法,请问是来自哪个经典呢?而这算神话吗?
第一论坛 发表于 3-1-2012 11:24 PM


后人附会,就算是阿含也要仔细分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0-2025 06:58 AM , Processed in 0.13177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