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142|回复: 104

善導精舍 - 如来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12-2011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照Igeo 于 1-2-2012 11:54 PM 编辑

八打灵善导精舍


在释上开下善法师和众师父的带领下,善导秉持四摄法,把具备宗教性、学术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佛法,推广到社会和生活上。目前善导所有的活动,皆是由护法团理事会所操作,已成立小组设有:资源回收组、文教组、赠医施诊、佛教图书馆和流通处等等。







SUN TAU JING SHEH 八打灵善导精舍
No. 1, jalan 1/15, (old town), 460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D.E.
Tel: 03-77839536  Dong Fa Master
Fax: 03-77830727
website: suntau.org.my   Email: suntau_pj@yahoo.com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Gap_Gezz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实质是理解自己,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比宽容别人更难,宽容别人可以是一时一事,接纳自己却须一生一世。人生都会存在不完美,也会有许多遗憾。欣赏自己,学会“照单全收”,自己才会心神安定,生活才会舒坦踏实。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接纳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路上,首须看远,人无远虑,近忧必扰。看远不是舍近,不是目空一切,而是紧盯远方,走好脚下,知道取舍,拒绝诱惑,笃意前行;次是看透,不被乱象迷惑,不为浮言困袭,修炼洞世之慧眼,识人之秀心,凡事由表及里,入木三分;然后看淡,花开自然落,云卷有时舒,郁郁寡欢使人累,耿耿于怀心易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觉照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大德;同道;大家好;我们生存在这“文字理论”泛滥的时期;要想发愿修行解脱;必须擦亮眼睛;因为现在这个时期有无量无尽的所谓大德;“自心未明”靠自己聪明和世间文字智,自已为是;把自己抬到高处,用乌云密布的文字给众生指路;而自己却不知“解脱之路在何方”无量罪!望同道“慎之又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结善缘, 礼敬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外“欢喜”,故用欢喜心来做事,无不成就。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不外“结缘”,故用结缘观来待人,无不成全。世界上最持久的东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来处众,无不成效。世界上最坚固的行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行来工作,无不成事。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照Igeo 于 8-12-2011 07:16 PM 编辑

回复 8# 白衣


    无妨,无妨,白衣同修也是有无上修为,敢说敢当,心性之坚,实属难得。
广结善缘,共同精进佛陀的教育,修得离苦得乐,顺利得生西方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觉照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白衣


    无分别心,是说真心体性无分别。所以,无分别心就是真心。
取笑你的人的笑不一定就让你坏了修行,那是在帮你修行,你要感恩。

你自己的修行是自己的,无论他人怎么取笑,你的佛性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继续修行那你的佛性必定增长。

愿你智慧得见,福慧增长。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定者——心如如不動,不落一境不落一相,無念無住,保持这种狀態叫“定”,而且是“正定”。修行人的心落在“境界”上,而且被境界所牽。这种情況可以說是煉氣功所追求的一種境界,並非入定。這個境界是與人的潛意识相應而顯現的,如果这时人能辟穀不奇怪,在这种情況下人心不清淨,潛意识活動頻頻,所以出現許多人認為的状态下的境界,這些实际上是人的潛意识感应來的。
这个境界好不好?不好!《金刚经》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见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的境界是什麽?沒有境界的境界是真境界,这就是佛的境界。宣化上人在禪七开示中说:“......不要听到一点声音,便认为虛空在說話,虛空本來无言语的,......假如听到虛空有声音,那是魔的境界。......”

这些话可能不大与一些同修产生共鸣,但是这是真话,对修行起到一个建议的作用。如若長期被某些声音左右,那太危險了。

如若见到前世之事,不管是与不是那对人的修行都沒有好处。宣化上人在禪七开示中說:“修道人,心要清淨,不要貪图预先知道的事。先知道將要发生什麽,反而有麻煩,令你分心,精神不能集中,无法专一修道,妄想紛飛。......修道人,要明白‘差之丝毫,谬之千里’的道理。要念茲在茲向前去用功,不要落在旁門外道中,......”。

宣化上人还說:“參禪的人,不能执著境界的存在,更不要贪著神通。若有贪著,便会走火入魔。也不要贪著虛妄的名利,否則会入旁門左道,成为魔王的眷屬,实在可怕之至!
我們參禪的人,应該要无著无貪,所以才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用金剛王宝劍(智慧)斩断一切。好的境界不贪,坏的境界更不贪。千萬不要贪小小的境界,认为这是功夫,那会误入歧途,不可不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11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解注《凡所有相  皆是虛幻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照Igeo 于 9-12-2011 12:31 AM 编辑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人的一生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回顾昨天,总结经验也就收获了一笔财富;把握今天,就等于珍惜了每一个发展机遇;谋划明天,就等于是展望未来,运筹帷幄。所以,只要能把收获昨天、珍惜今天、准备明天 把这“三天”过好,人生可谓无憾矣!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照Igeo 于 9-12-2011 12:35 AM 编辑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照Igeo 于 9-12-2011 12:44 AM 编辑

做这样一个淡然的女子,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
仰,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做到宠辱不惊,也会大笑,也会打闹
,心,却静如水。淡定安逸,学会懂得,从而学会慈悲.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引经据典的解说都属于一种共修,是一条共同参悟精进佛法的条件,感觉上的高低之分只是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已,知道了,放下了,就安然了。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12-2011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白衣


   
佛陀的教育里教我们感恩当下,珍惜当下,做到随缘自在念佛。
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在修行人中相当于谢谢的解释。
共修探讨佛法时产生的意见分歧都是一种学习和分享,当我们讨论到佛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众生是一起听我们分享的,
用南无阿弥陀佛回应上下众生以及十方三世佛菩萨会更庄严更礼貌。


当见到其他道场的法师来我们禅寺挂单,我们都要顶礼法师3拜,可是法师就说顶礼一拜就好了,我们不是说谢谢,我们要顶礼要回应阿弥陀佛佛号给法师。。。当在禅寺共修完毕,我们要感谢其他师兄一起共修念佛,也是回应阿弥陀佛佛号结束。


当佛友把一些特殊的经历和经验说出来,用分享这个词会比较合适,不是用供养的。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净空法师讲解的7种法供养:


第一个是如说修行供养,什么叫如说修行?佛在经典给我们讲的道理,我们要明了,要能体会。佛菩萨教给我们那些事情应该做的,我们照做;那些事情不应该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依照佛菩萨的教训,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说法、错误的做法,这叫做依教修行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我自己修行自己得利益,给诸位说,真正如说修行供养,你三种果报都得到了,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都得到,假如你再要肯修利益众生供养,那你三种福报就自在了,你要不发心利益众生,你这三种可以得到,并不很自在,为什么呢?性德固然现前,诸佛菩萨威神未必加持你,你现在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这是所有一切诸佛的大事业,你发这个心与他的心,心心相应,你有缺乏,他赶紧来帮助,为什么呢?度众生要紧,利益众生就是普度众生。


第三是「摄受众生供养」。利益是普遍地,是广泛地推荐、介绍,摄受就不一样,摄受不但把佛法介绍给他,而且指导他修行,领导他修行,带他一起修行,这叫摄受。摄受关系非常地亲密,就真正建立了师生,同参道友间的关系。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这一句话大乘经典读得多的同修,听了也许会怀疑,连楞严经上,阿难尊者是佛的小堂弟,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哥,他有个妄念,他说你们大家要好好修行,你不修行不能证果!


第五句叫「勤修善根供养」。这对于我们自己修学成就,可以说这是个枢纽,你修行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功就看这一点,这是关键的所在,很重要!什么叫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根是能生之义,是比喻。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呢?就是教化众生。菩萨在世间是当教员,只有一个目标,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最后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什么是菩提心?菩提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真正觉悟,换一句说,不觉就迷了。

所以你不能执着在有没有看到感谢这2个字上,你要知道一句六字真言说出来,尤其是对你说出来是帮你啊,消业障啊。
如若你想要对你的入定有一个名称的话,那充其量也只是法布施,但也不算是。。。佛陀教育里有3种布施,即财,法,无畏布施;财布施分内财、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出钱是外财布施。内财布施所得的福报超过外财。
法布施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断烦恼、开智慧。无畏布施是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没有恐惧。

愿所有同修在这里共修得当,取长补短,精进佛法,破谜开悟,离苦得乐,往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11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佛法出世以来共有八万四千法门,各有修持。
每个法门又有无数像我们这样的同修,同修们也各有各的修行法门。
佛法是没有相对的,也没有对立的。
念佛是一定要一个机缘就是所谓种子的因而存在的,没有因那就没有成就佛道的果。

念佛度自己更重要是帮助其他还在苦难中的众生。

愿所有同修发心发愿共同修持佛道,用我们的真心维持世界和平,马来西亚和平。

南无阿弥陀佛,觉照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11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照Igeo 于 9-12-2011 09:49 AM 编辑
能不能解注《凡所有相  皆是虛幻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謝謝。
大魔神 发表于 8-12-2011 09:17 PM



    这位同修,阿弥陀佛,您想要了解的这句解释是出自于金刚经,意思是: 佛祖告诉须菩提说:凡是世间所有的一切相,包括 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的,如果修行者能明白确认的认知到世间的种种色相都是假相,都是众生的妄念意识的反应,那么这位修行者就是见到真理而开智慧了。

一切世间相,都是地,水,火,风等这几样因为各种因缘际会和合而成的,所谓缘聚则成相,缘尽则散一切尽。一切相都是无偿假相,虚妄不真的。

感恩珍惜过好当下,随缘放下自在念佛。

愿这位同修福慧增长,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11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大德;同道,大家好;我们修行;如何知道自己前进了呢?需要静下心来观察一下自己是否比未修以前,烦恼少了,嗔恨心少了,傲慢心少了,埋怨心少了,自私自利心少了,包容心多了些;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是否和谐了一点点;否则要加倍努力!如略有好转;望同道一定要用心留意,好好把握!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0-2025 10:48 AM , Processed in 0.14641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