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0|回复: 26
|
经典非正式的说明在家白衣没有四果的圣者
[复制链接]
|
|
有三部经典有非正式的说明,分别是
1)中部那罗伽波宁村经
2)中部婆蹉衢多大经和
3)杂阿含经第928经
那罗伽波宁村经,佛陀说明记说弟子死后的往生处的理由既非为欺人、非向人吹嘘,非为得利、尊重、名誉、功德,亦非使“如是人人令知予之伟大神力之意义而是通过向往和信受已往生弟子所成就的戒定慧可以鞭策自己,作为一种勉励,这是佛陀记说的原因。在这部经典佛陀分别解说记说的对象是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居士。当佛陀记说在家居士往生处时,只谈到证三果不在生于欲界。而佛陀记说比丘和比丘尼都是说住究竟智。
中部婆蹉衢多大经则是婆蹉哆问世尊是否佛陀的弟子自证无漏之心解脱,知自作证而住。婆蹉哆先问比丘弟子有依慧灭尽诸漏于今生今世,自证无漏之心解脱,知自作证而住之否?世界尊答有,而不是只有一百,两百乃至五百人而已。过后问比丘尼,佛陀也是一样的回答。但是到了问在家弟子的时候,问题不是问先前所问的问题自证无漏之心解脱,知自作证而住,而是问在家弟子是否有灭尽五下分结,证三果的弟子,世尊则答有不只一百,两百乃至五百而是更多。
杂阿含经第928经则是佛陀在家弟子摩诃男(mahanama)问佛陀何为忧婆塞,佛陀解说从初果到三果的忧婆塞。这三部经典都是非正式说明而没有明确说明,有说当在家的弟子证四果都会选择或请求出家。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就有说到无容得有阿罗汉尼诸漏已尽,处白衣家,食殘宿食,受行俗法。
以上是我从网上参考的资料下面会贴上这三部经文。
[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20-2-2009 08:28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2009 08: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那罗伽波宁村经
北传 中阿七七.娑鸡帝三族姓子经(大正藏一、五四四页。)
本经是世尊在那罗伽波宁村时,以嘉赞阿那律陀和其他甚多善家男子,乐出家修行,离欲、不善,说应得喜乐及此之真实。其次,如来是烦恼灭尽之身,然而,故说行四依之行。次,记别如来之弟子死后之往生处,而示其理由。北傅,说处是在娑鸡帝,而依此为经名,大纲虽合,但处有差异。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拘萨罗国那罗伽波宁村之巴罗沙(簇叶树)林。尔时,众多知名之良家子对世尊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即具寿阿那律陀,具寿难提,具寿金毗罗,具寿婆咎,具寿军头波漠,具寿离婆,具寿离婆多。具寿阿难及其他知名之良家子等。其时,世尊为此比丘众围绕坐于露地。于是,世尊关于彼等良家子事问诸比丘曰:“诸比丘!凡彼等良家子对予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诸比丘!彼等比丘是否欢喜梵行耶?”如是言已,彼等比丘默然。再度……乃至……三度,世尊关于彼等良家子事,问诸比丘曰:“诸比丘!凡彼等良家子,对予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诸比丘!彼等比丘是否欢喜梵行耶?”三度,彼等比丘默然。尔时,世尊之念为此。“让予直接问彼等良家子!”于是,世尊问具寿阿那律陀曰:“阿那律陀!汝等是否欢喜梵行耶?”阿那律陀曰:“实也!师尊!我等欢喜梵行。”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等!阿那律陀!凡汝等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汝等能欢喜梵行,此事以汝等良家子,诚乃适当也。阿那律陀!凡汝等以具足吉祥非家者;非为负债诉讼……非为怖畏诉讼……非为活命,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然而念:“予实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者,为苦所陷、为苦所征服。然知作此全苦蕴之边。”阿那律陀!实汝等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耶?”阿那律陀等曰:“如是,师尊!”世尊曰:“阿那律陀!依如是出家之良家子,应如何作耶?阿那律陀!由离诸欲,由离诸不善法所生喜乐,不证得之,或由其不证得其他更善者,贪欲偏取彼心而存续之,嗔恚亦偏取彼心而存续之,惛沉睡眠亦……掉举追悔亦……疑惑亦……嫌恶亦……倦怠亦偏取彼心而存续之;阿那律陀等!彼由离诸欲,由离诸不善法所生喜乐不证得之,或……由其不证得其他更善者也。阿那律陀!由离诸欲,由离诸不善法所生喜乐证得之其他,亦由其证得更善者,贪欲不偏取彼心而存续之,嗔恚亦不偏取彼心而存续之,惛沉睡眠亦……掉举追悔亦……疑惑亦……嫌恶亦……倦怠亦不偏取彼心而存续之。阿那律陀!彼由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所生喜乐证得之,及证得其他更善者也。
阿那律陀!汝等于予有是思:“凡诸漏、杂染、再生、不幸、苦报,未来之生、老、死,彼等为如来未舍断;是故,如来考量后而从事某者,1或者考量后而忍受某者、考量后而回避某着、考量后而遣除某着也。”阿那律陀曰:“师尊!我等对于世尊实无如此思:“凡有漏、杂染、再生、不幸、苦报、末来之生、老、死,彼等为如来末舍断;是故,如来考量后而从事某者,考量后而忍受某者,考量后而回避某者,考量后而遣除某者也。”师尊!我等于世尊有如此思:“凡有漏、杂染、再生、不幸、苦报、末来之生、老、死,彼等为如来所舍断;是故,如来考量后而从事某者,考量后而忍受某者,考量后而回避某者,考量后而遣除某者也。””世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凡诸漏、杂染、再生、不幸、苦报、未来之生、老、死,为如来舍断,断根如截多罗树头,成为非有,未来为不生法。阿那律陀!恰如断多罗树头、不能再增长。如是,阿那律陀!凡诸漏、杂染……为如来舍断……乃至……未来为不生法:2是故,如来考量后而从事某着,考量后而忍受某者,考量后而回避某者,考量后而遣除某者也。”
阿那律陀!对此:“于弟子命终、死去、再生时,如来正观何义趣而记别:彼已往生某处,彼已往生某处?”作何思耶?”阿那律陀曰:“师尊!对诸法,我等以世尊为根源,以世尊为导师,以世尊为归依处。师尊!善哉!世尊开示此说之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必当受持之。”世尊曰:“阿那律陀!如来于弟子命终、死去、再生时以记别:彼已往生某处、彼已往生某处,非为欺人,非向人吹嘘,非为利得、尊重、名誉、功德,亦非为:如是人人令知予之伟神力之意义。阿那律陀!又,实为使良家子有信、大信受、大欢喜者,彼等闻此而如为是心之集中。阿那律陀!其为彼等永住饶益幸福也。”
阿那律陀!在此,比丘闻:“如是名之比丘命终,彼由世尊记别“住究竟智。”听此而心专注之。”又,彼具寿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具寿为如是持戒者也。”又,“彼具寿为如是持法者也。”又,“彼具寿为如是智慧者也。”又,“彼具寿为如是乐住者也。”又,“彼具寿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具寿之信,戒、闻、施、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比丘之安稳住。又阿那律陀!于此,比丘闻:“如是名之比丘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五下分结之灭尽、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者、从彼界不还者。”又,彼具寿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具寿为如是;持戒者也。”又,“彼具寿为如是持法者也。”……乃至……“为如是智慧者也……如是乐住者也……“彼具寿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具寿之信……乃至……慧而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比丘之安稳住也。又,阿那律陀!在此,比丘闻:“如是名之比丘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三结之灭尽,贪嗔痴薄,为一来者也,只一度来此欲界为苦之最终。”又,彼具寿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具寿为如是(持)戒者也。”“彼具寿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具寿”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比丘之安稳住也。又,阿那律陀曰于此,比丘闻:“如是名之比丘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三结之灭尽,为预流者、不堕恶趣者、决定趣正觉者。”又,彼具寿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具寿为如是持戒者也。”“彼具寿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具寿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比丘之安稳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比丘尼闻:“如是名之比丘尼命终,彼由世尊记别:“住究竟智。”彼姊妹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姊妹为如是持戒者也。”又,“如是持法者也……乃至如是智慧者也……如是乐住者也……彼姊妹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为彼比丘尼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在此,比丘尼闻如是名之比丘尼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五下分结之灭尽,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者、从彼界不还者。”彼姊妹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姊妹为如是持戒者也。”……“彼姊妹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比丘尼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在此,比丘尼闻:“如是名之比丘尼命终,彼由世尊记别:三结之灭尽、贪嗔痴薄,为一来者,只一度来此欲界为苦之最终。”彼姊妹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姊妹为如是持戒者也。”……“彼姊妹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比丘尼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曰在此,比丘尼闻:“如是名之比丘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三结之灭尽,为预流者,不堕恶趣者,决定趣正觉者。”彼姊妹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姊妹为如是持戒者也。”……“彼姊妹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比丘尼之安稳住也。
阿那律陀!在此,优婆塞闻如是名之优婆塞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五下分结灭尽,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者,从彼界不还者。又,彼具寿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具寿为如是持戒者也。”又,“彼……如是持法者也……乃至……有如是智慧者也。……如是乐住者也。……彼具寿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具寿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优婆塞之安稳住。阿那律陀!在此,优婆塞闻如是名之优婆塞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三结之灭尽,贪嗔痴薄,为一来者,只一来欲界为苦之最终”。彼具寿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具寿为如是持戒者也。”又,“彼具寿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具寿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优婆塞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在此,优婆塞又闻如是名之优婆塞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三结灭尽,为预流者、不堕恶趣者、决定趣正觉者。彼具寿可能是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具寿为如是持戒者也。”……“彼具寿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具寿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为优婆塞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在此,优婆夷闻如是名之优婆夷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五下分结之灭尽,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者、从彼处不还者。彼姊妹可能为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姊妹为如是持戒者也。”又,“彼姊妹为如是持法者也。……乃至……有如是智慧者也……如是乐住者也。”又,“彼姊妹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优婆夷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于此,优婆夷闻如是名之优婆夷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三结之灭尽,贪嗔痴薄,为一来者,只一来欲界为苦之最终。”彼姊妹可能是自见者,或有传闻:“彼姊妹为如是持戒者也。”……“彼姊妹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优婆夷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在此,优婆夷闻如是名之优婆夷命终,彼由世尊记别由三结之灭尽,为预流者、不堕恶趣者、决定趣正觉者也。彼姊妹可能为自见,或有传闻:“彼姊妹为如是持戒者也。”又,“彼姊妹为如是持法者也。”又,“彼姊妹为如是智慧着也。”又,“彼姊妹为如是解脱者也。”其如是忆念彼姊妹之信……乃至……慧而心专注之。阿那律陀!如是实为优婆夷之安稳住也。阿那律陀!实如是,如来于弟子命终、死去、再生时、记别“彼已往生某处,彼已往生某处。”此非为欺人、非向人吹嘘,非为得利、尊重、名誉、功德,亦非使“如是人人令知予之伟神力之意义。”阿那律陀!良家子有信、大信受、大欢喜者,闻此而为如是心之集中。阿那律陀!其为彼等永住饶益幸福也。”
世尊说此已,悦意之具寿阿那律陀等欢喜世尊之所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2009 08: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婆蹉衢多大经
北传 杂阿九六四.(大正藏二、二四六页。)别杂一九八(大正藏二、四四六页。)
本经是前经之婆蹉姓普行者,从世尊说善不善,且知世尊之弟子,在家出家皆成就此法,遂为佛教之比丘后,成为阿罗汉,北传之大纲与此合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栗鼠饲养处。尔时,婆蹉姓之普行者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蹉姓普行者白世尊曰:“长时来,予不曾与世尊交谈矣。善哉!愿卿瞿昙为予略示善、不善。”世尊曰:“婆蹉!予可为汝略示善、不善也;婆蹉!予亦可为汝广说善、不善也。然而,婆蹉!予今为汝略示善、不善;汝宜谛听,善思之,予将说之。”婆蹉姓普行者应世尊:“卿!愿乐欲闻,”世尊曰:
“婆蹉!贪是不善,不贪是善也;嗔是不善,不嗔是善也;痴是不善、不痴是善也。婆蹉!如是,此等是三不善法,及三善法也。婆蹉!杀生是不善,离杀生是善也;婆蹉!不与取是不善,离不与取是善也;婆蹉!放诸欲邪行是不善,于诸欲离邪行是善也;婆蹉!妄语是不善,离妄语是善也:婆蹉!离间语是不善;离离间语是善也;婆蹉!粗恶语是不善,离粗恶语是善也;婆蹉!绮语是不善,离绮语是善也;婆蹉!贪求是不善,不贪求是善也;婆蹉!嗔恚是不善,不嗔恚是善也;婆蹉!邪见是不善,正见是善也。”婆蹉!如是此等足十不善法,及十善法也。婆蹉!凡比丘断舍渴爱之根者,如截多罗树头,成为非有,未来成为不生法,彼比丘成阿罗汉,诸漏已尽,修行成满,无漏心解脱,舍离重担,逮得已利,有结灭尽,正智解脱者也。”
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卿瞿昙之比丘弟子中,有依慧灭尽诸漏于今生今世,自证无漏之心解脱,知自作证而住之否?”世尊曰:“婆蹉!予之比丘弟子中,依解脱慧灭尽诸漏于今生今世,自证无漏之心解脱,知自作证而住之者,实不只百、不只二百、不只三百、不只四百、不只五百,尚有更多比丘弟子也。”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又,诸比丘且置之,卿瞿昙之比丘尼弟子中,有依解脱慧,于今生今世灭尽诸漏,自证无漏之心解脱,自作证而住之者否?”世尊曰:“婆蹉!予之比丘尼弟子中,依解脱慧灭尽诸漏,于今生今世自证无漏之心解脱,自作证而住之者,实不只百、不只二百、不只二百、不只四百、不只五百,尚有更多比丘尼弟子也。”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又,诸比丘、诸比丘尼且置之,卿瞿昙之某一优婆塞弟子,在家者,着白衣而梵行者,由灭尽五下分结,为化生者(不还果者),于彼处涅槃,由彼界而成为不还(此欲界)者否?”
世尊曰: 婆蹉!予之优婆塞弟子,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由灭尽五下分结,为化生者,于彼处涅槃,由彼界而为不还(此欲界)者,实不只百……乃至……不只五百,尚有更多优婆塞弟子。”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诸比丘且置之,诸比丘尼且置之,诸优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又,卿瞿昙之优婆塞弟子中,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说奉行者,依教诫忏悔者,度疑者,离惑者,得无所畏者,于师之教不依他者而住之否?”世尊曰:“婆蹉!予之优婆塞弟子,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说奉行者,依教诫忏悔者,度疑者,离惑者,得无所畏者,于师之教不依他而住之者,实不只百……乃至……不只五百,尚有更多优婆塞弟子。”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诸比丘且置之,诸比丘尼且置之,诸优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诸优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又,有卿瞿昙之优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由灭尽五下分结,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界而为不还者否?”世尊曰:“婆蹉!予之优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由灭尽五下分结,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界而为不还者,实不只百….…乃至……不只五百,尚有更多优婆夷弟子。”婆蹉曰:“卿瞿昙且置之,诸比丘且置之,诸比丘尼且置之,诸优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诸优婆塞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诸优婆夷且置之,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又,有卿瞿昙之某一优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说奉行者,依教诫忏悔者,度疑者,离惑者,得无所畏者,以师教而不依他缘而住者否?”世尊曰:“婆蹉!予之优婆夷弟子,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依教说奉行者,依教诫忏悔者,度疑者,离惑者,得无所畏者,以师之教而不依他缘而住之者,实不只百……乃至……不只五百,尚有更多优婆夷弟子。”
婆蹉曰:“卿瞿昙!若只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又,诸比丘是非完成者。
如是,此梵行是以其支分而不完全也。然而,卿瞿昙!因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诸比丘亦为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完全也。卿瞿昙!若只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然诸比丘尼是非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不完全也。然而,卿瞿昙!因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亦是完成者,是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完全也。卿瞿昙!若只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然诸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非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不完全也。然而,卿瞿昙!因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亦为完成者,是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完全也。卿瞿昙!若只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然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不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不完全也。
然而,卿瞿昙!因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诸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亦是完成者,是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为完全也。卿瞿昙!若只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诸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亦是完成者,然优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不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不完全也。然而,卿瞿昙!因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亦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完全也。卿瞿昙!若只有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为受欲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亦是完成者,然优婆夷、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不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不完全也。而,卿瞿昙!因为卿瞿昙是此法之完成者,及诸比丘是完成者,及诸比丘尼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塞、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夷、在家者、白衣而梵行者是完成者,及优婆夷、在家者,白衣而受欲者亦是完成者。如是,此梵行以其支分而为完全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2009 08: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卿瞿昙!犹如恒河倾向大海,斜向大海,倾斜向大海,注大海而安住之;如是,卿瞿昙之此共在家,出家众,倾向涅槃,倾向涅槃,触(达)涅槃而安住之。伟哉!卿瞿昙!伟哉!卿瞿昙!卿瞿昙恰如能扶起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对迷者告之以道,于闇中持来明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如是,卿瞿昙以种种方便说示教法。因此,予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愿得于卿瞿昙之面前出家,愿得进入受具足戒。”世尊曰:“婆蹉!曾为外道者,欲依此法、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彼应有四个月间学习别住之,经四个月学习,励志决心,诸比丘允使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身份也。然对此,予认有个人之差别也。”婆蹉曰:“师尊!若诸曾为外道者,欲依此法、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应于四个月间学习别住之,四个月学习,励志决心者,诸比丘允使出家,受具足戒或为比丘身份;则予愿四年间学习别住之,经四年学习励志决心,诸比丘允使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身份。”
尔时,婆蹉姓普行者得于世尊之面前出家,得受具足也。具寿婆蹉衢多受具足戒不久,即受具足半个月时,往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婆蹉衢多白世尊曰:“师尊!予已学得有学者应学之智。愿世尊对予开示增上法”。世尊曰:“婆蹉!然,汝应增上修习二法:止与观也。婆蹉!汝对此等二法,即止与观实增上修习者,其将导致通达种种界。”
婆蹉!对彼神通倘若汝作是愿:“予愿经验种种神通力、即一身而能成为种种身,或种种身能成为一身;或显、或隐,又如穿壁、透墙、越山、能通行无碍,犹如于虚空;于地上能作出没,犹如于水中;能行于水上而不沈,犹如行于地上;跏趺坐于虚空中能飞行,如有翼之鸟;又能接触、能扪摸日、月,有如是大神力,如是大威力、乃至梵天界、以身得自在转之。”,汝可于一切处、一切境将能应愿得自证。
婆蹉!对彼天耳倘若汝愿:“予以清净而超人之天耳界能闻人间或天界、远或近两方之声。”汝可于一切处、一切境能(应愿)得自证。
婆蹉!对彼知他心倘若汝愿:“予对他之有情及他人,从自心能熟知他心:即对有贪心,能知“有贪心也。”或对无贪心,能知“无贪心也。”或对有嗔心,能知“有嗔心也。”或对无嗔心,能知“无嗔心也。”或对有痴心,能知“有痴心也。”或对无痴心,能知“无痴心也。”或对摄心,能知“摄心也。”或对散乱心,能知“散乱心也。”或对高广心,能知“高广心也。”或对非高广心,能知“非高广心也。”或对有上心,能知“有上心也。”或对无上心,能知“无上心也。”或对得定心,能知“得定心也。”或对未得定心,能知“未得定心也。”或对心解脱,能知“心解脱也。”或对心未解脱,能知“心未解脱也。”汝可于一切处,一切境能应愿得自证之。
婆蹉!彼宿住如汝所愿:“予忆念种种宿住,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数之坏劫,多数之成劫,多数之坏成劫,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寿终;彼予从其处死、彼处生,于彼处(再生之),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阶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寿终;又,彼予从其处死,(再)生此处。如是,共行相,共境遇,随种种宿住,而忆念之。”汝可于一切处,一切境能应愿得自证之。
婆蹉!就彼天眼倘若汝愿:“予以清净超人之天眼界,能观诸有情之正在死、正在再生,为卑贱者、高贵者、美者、丑者、幸福者、不幸者。能知诸有情随其业而遭遇报应,即:“实此等尊贵有情正是以身具足恶行,以口具足恶行,以意具足恶行,是嘲骂诸圣者,执邪见者,持邪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往生恶处、恶趣、堕处、地狱。又,他之此等尊贵有情,正是以身具足善行,以口具足善行,以意具足善行,是具赞扬诸圣者”具正见者,持正见业者。彼等身坏命终,往生善趣、天界。”如是,予能以清净超人之天眼界,观诸有情之正在死、正在再生,为卑贱者、高贵者、美者、丑者、幸福者、不幸者。能知诸有情随其业而遭遇报应。汝可于一切处,一切境,能应愿得自证。”
婆蹉!对彼诸漏灭尽倘若汝愿:”予能于现法,由灭尽诸漏,而为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己以通智自作证具足住。”汝可于一切处、一切境、能应愿得自证。
尔时,具寿婆蹉衢多对世尊之教示,欢喜、随喜已,由座起立,顶礼世尊,右绕而离去。于是,具寿婆蹉衢多为独住者、远离者、不放逸者、热心精动者、自励而住者,不久之后,凡良家子为义由在家而出家为无家者,彼于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以自己通智自作证具足住: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更为此轮回状态。又,具寿婆蹉衢多即成为阿罗汉之一。
尔时,众多比丘欲往见世尊,具寿婆蹉衢多遥见彼等比丘前来,乃往彼等比丘处;诣已,对彼等比丘曰:“哈!汝等比丘往何处耶?”彼等曰:“贤者!予等(欲)往见世尊也。”婆蹉曰:“若然,诸具寿,代予顶礼世尊足,曰:“师尊!比丘婆蹉衢多顶礼世尊足,”言:“予恭敬世尊,予恭敬善逝。”彼等比丘应诺比丘婆蹉衢多曰:“如是,贤者!”于是,彼等比丘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白世尊言:“师尊!比丘婆蹉衢多顶礼世尊足,言:“予恭敬世尊,予恭敬善逝。”世尊曰:“诸比丘!而比丘婆蹉衢多,由予心悉知其心:“比丘婆磋衢多是三明者,有大神力者,大威德者。”诸天亦告予此义:“师尊!比丘婆蹉衢多是三明者、有大神力者、大威德。””
世尊说此已,彼等意悦之此丘皆欢喜世尊之所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2009 08: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经第928经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淨住。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須陀洹。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是
名優婆塞須陀洹。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訶男。謂優婆塞三結已斷已知。貪.恚.癡薄。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斯陀
含。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
.瞋恚。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阿那含。
時。摩訶男釋氏顧視五百優婆塞。而作是言。奇哉。諸優婆塞。在家清白。乃得
如是深妙功德。
時。摩訶男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
|
|
|
|
|
|
|
发表于 20-2-2009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如此,但经典中也有提到,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在重病临终前证入阿罗汉,七天后圆寂。
杂阿含第302经,一位居士阿支罗迦叶在佛陀托钵时向佛陀请法,闻法后证初果,在离开不久就遭母牛撞死,死时证阿罗汉入涅磐。
(不过在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相应里阿支罗迦叶则没有遭牛撞死的记载,而是随佛陀出家,后来证阿罗汉。)
不过,一般认为,居士证阿罗汉后,就不再过在家的生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2-2009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白布飘扬 的帖子
不知道布版主是依据哪部经典,具我所知道的佛陀的父亲往生时生净居天佛陀没有记说证任何果位。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第二 的帖子
如果往生净居天就是二果或三果了。
------------------------------------------------
我是看那烂陀长老的《佛陀与佛法》(释学愚译)《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长老的著作主要都是引用南传经典的。
书里面说佛陀在第一次回国并在街上托钵时,净饭王和佛陀对话后就证了初果。在佛陀用餐后再说法时,净钣王就证二果。
后来,佛陀听说净饭王病危时,就来到净饭王的病榻前,为净饭王说最后一次佛法,净饭王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然后享受了七天的解脱喜悦才圆寂。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2-2009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第二 的帖子
若要得知四果圣者的真实性,应当参考以巴利文为主的经典比较托当,北传很多不足以为信,就如北传把入四禅当成证四果了。。。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3-2-2009 11:28 AM 发表 
若要得知四果圣者的真实性,应当参考以巴利文为主的经典比较托当,北传很多不足以为信,就如北传把入四禅当成证四果了。。。
也不能一概而论的,如果不符合四圣谛的,我们都必须舍弃它,反之我们就可以接受。
说一切有部与分别说部本是同一宗,他们也有相同的律和经典。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das 的帖子
我是说参考以巴利文为主的经典"比较"托当,北传很"多"不足以为信
所以没有说绝对不能..
你说经典如果不符合四圣谛的,我们都必须舍弃它,反之我们就可以接受。但是人们即使知道不符合四圣谛的但还是不能舍弃它的, 比如很多人相信佛入涅般后可以倒驾慈行, 因为他们依一些经典而信.
说一切有部与分别说部或阿含经在北传打入了不究竟的小乘, 这种不正确的见解不是已经很久了吗? 同样的因为大家都相信阿罗汉是自了汉, 阿罗汉代佛四处传法也被视为自了汉, 佛陀入灭可否也是自了汉? 为了合理佛陀还是慈悲的人们就造经说"佛入涅般后可以倒驾慈行", 就是阿罗汉入灭不可以倒驾慈行...
更厉害的也是认为现在不同世界有很多佛存在...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3-2-2009 01:41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白布飘扬 的帖子
经典中也有提到,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在重病临终前证入阿罗汉,七天后圆寂。
--这里说明有在家的阿罗汉, 因为净饭王的事故, 所以很多人认为成阿罗汉的在家人不能住世在家超过七天不然会入灭...
杂阿含第302经,一位居士阿支罗迦叶在佛陀托钵时向佛陀请法,闻法后证初果,在离开不久就遭母牛撞死,死时证阿罗汉入涅磐。
--这应算是在家阿罗汉之一.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3-2-2009 03:5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三法印 的帖子
看了你的發言,我發覺你對佛教的認識應該是融會貫通的那種,不知道我有沒有說錯呢?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123木頭人 的帖子
为什么你这样覺得呢? --對佛教的"認識"應該是融會貫通的
你指佛学吗?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三法印 的帖子
感覺上你把南傳和北傳的全部經典都對照過一次了,所以才會這樣問。 |
|
|
|
|
|
|
|
发表于 23-2-2009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123木頭人 的帖子
把南傳和北傳的"全部"經典都對照過一次了, 你认为是这样吗?
你有把它们對照過吗?
經典上面讲的是种种概念, 是可以分晰浓缩的... 然后对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