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577|回复: 36

中部 [Majjhima Nikàyo]-更多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2-2007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亲人,挚爱,兄弟姐妹,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因如此,痛苦,悲哀,绝望也随之而生。
佛陀进一步在Piyajàtika suttaü87经中说明世间的确是无常的。是苦的。

Kiü hi me bhante indriyànaü nतathattaü bhavissati? Mayhaü hi bhante, ekaputtako piyo manàpo kàlakato tassa kàlakiriyàya neva kammantà pañibhanti, na bhattaü pañibhàti. Sohaü àëàhanaü2 gantvà gantvà kandàmi kahaü ekaputtaka, kahaü ekaputtakà'ti.

尊者,我的唯一的儿子,我的至爱,去世了,尊者,因为他的死亡,我变得无心作业,无心吃饭,而且时常去坟地哀哭,说道:“你去了哪里啊?我的儿子现在在哪里啊?,我唯一的儿子,我的至爱,你去了哪里啊?”

Evameva gahapati, piyajàtikà hi gahapati ,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àsà piyappabhavikà'ti。


家主!甚是!家主,的确是如此!,那是因为痛苦,悲哀,绝望,困扰,是从亲属,至爱那儿而生,它们是从亲属,至爱那儿反弹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17-8-2008 07:4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2-2007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BaliMiddle73.htm

譯自《中部》七十三《大婆蹉經             蕭式球

我這樣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當時,遊方者婆蹉走去拜訪世尊,他去到世尊那裏時,和世尊善意地交談,交談了一會兒,然後坐在一邊,對世尊說:
我和尊者喬答摩互相交談已有一段很長的日子了,如果這次尊者喬答摩能為我簡略地說善和不善就好了。

婆蹉啊,我可以簡略地說善和不善,也可以詳盡地說善和不善。
婆蹉啊,現在我為你簡略地說善和不善。細心聆聽,留心注意,我要說了。
遊方者婆蹉對世尊說:
是的。

世尊說:
婆蹉啊,貪欲是不善的,不貪欲是善的;瞋恚是不善的,不瞋恚是善的;愚癡是不善的,不愚癡是善的。婆蹉啊,這就是三種不善法和三種善法了。

婆蹉啊,殺生是不善的,不殺生是善的;偷盜是不善的,不偷盜是善的;邪淫是不善的,不邪淫是善的;妄語是不善的,不妄語是善的;兩舌是不善的,不兩舌是善的;惡口是不善的,不惡口是善的;綺語是不善的,不綺語是善的;貪欲是不善的,不貪欲是善的;瞋恚是不善的,不瞋恚是善的;邪見是不善的,正見是善的。婆蹉啊,這就是十種不善法和十種善法了。
婆蹉啊,比丘依循這些善法而捨棄渴愛,他將來不會再受生,就像被截斷了樹根、拔起了樹幹的樹,將來不會再生長那樣。這位比丘是阿羅漢,他摧毀了所有的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
尊者啊,除去喬答摩不說了。有沒有一位你的比丘弟子,能夠摧毀所有的漏,在現生之中以通力來親身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呢
婆蹉啊,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三百、四百、五百,還有更多我的比丘弟子能夠摧毀所有的漏,在現生之中以通力來親身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呢。
尊者啊,除去喬答摩和比丘不說了。有沒有一位你的比丘尼弟子,能夠摧毀所有的漏,在現生之中以通力來親身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呢
婆蹉啊,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三百、四百、五百,還有更多我的比丘尼弟子能夠摧毀所有的漏,在現生之中以通力來親身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呢。
尊者啊,除去喬答摩、比丘和比丘尼不說了。有沒有一位你的優婆塞弟子,他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修習梵行,能斷除五下分結,來生化生在上界之中,在該處進入涅槃,不會返回這個世間呢
婆蹉啊,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三百、四百、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塞弟子,他們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修習梵行,能斷除五下分結,來生化生在上界之中,在該處進入涅槃,不會返回這個世間的呢。
尊者啊,除去喬答摩、比丘、比丘尼和修習梵行的優婆塞不說了。有沒有一位你的優婆塞弟子,他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受用欲樂,能在導師的教法之下依教而行,跟隨指引,超越疑惑,內心確定,具有自知,不用依賴他人指引
婆蹉啊,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三百、四百、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塞弟子,他們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受用欲樂,能在導師的教法之下依教而行,跟隨指引,超越疑惑,內心確定,具有自知,不用依賴他人指引的呢。
尊者啊,除去喬答摩、比丘、比丘尼、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和受用欲樂的優婆塞不說了。有沒有一位你的優婆夷弟子,她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修習梵行,能斷除五下分結,來生化生在上界之中,在該處進入涅槃,不會返回這個世間呢
婆蹉啊,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三百、四百、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夷弟子,她們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修習梵行,能斷除五下分結,來生化生在上界之中,在該處進入涅槃,不會返回這個世間的呢。
尊者啊,除去喬答摩、比丘、比丘尼、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受用欲樂的優婆塞和修習梵行的優婆夷不說了。有沒有一位你的優婆夷弟子,她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受用欲樂,能在導師的教法之下依教而行,跟隨指引,超越疑惑,內心確定,具有自知,不用依賴他人指引呢
婆蹉啊,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三百、四百、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夷弟子,她們過在家的生活,穿著白色的衣服,受用欲樂,能在導師的教法之下依教而行,跟隨指引,超越疑惑,內心確定,具有自知,不用依賴他人指引的呢。
喬答摩啊,如果只有喬答摩才能修習這個法義,而比丘不能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便是帶有缺陷的;因為喬答摩和比丘都能夠修習這個法義,所以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啊,如果只有喬答摩和比丘才能修習這個法義,而比丘尼不能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便是帶有缺陷的;因為喬答摩、比丘和比丘尼都能夠修習這個法義,所以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啊,如果只有喬答摩、比丘和比丘尼才能修習這個法義,而修習梵行的優婆塞不能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便是帶有缺陷的;因為喬答摩、比丘、比丘尼和修習梵行的優婆塞都能夠修習這個法義,所以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啊,如果只有喬答摩、比丘、比丘尼和修習梵行的優婆塞才能修習這個法義,而受用欲樂的優婆塞不能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便是帶有缺陷的;因為喬答摩、比丘、比丘尼、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和受用欲樂的優婆塞都能夠修習這個法義,所以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啊,如果只有喬答摩、比丘、比丘尼、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和受用欲樂的優婆塞才能修習這個法義,而修習梵行的優婆夷不能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便是帶有缺陷的;因為喬答摩、比丘、比丘尼、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受用欲樂的優婆塞和修習梵行的優婆夷都能夠修習這個法義,所以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啊,如果只有喬答摩、比丘、比丘尼、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受用欲樂的優婆塞和修習梵行的優婆夷才能修習這個法義,而受用欲樂的優婆夷不能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便是帶有缺陷的;因為喬答摩、比丘、比丘尼、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受用欲樂的優婆塞、修習梵行的優婆夷和受用欲樂的優婆夷都能夠修習這個法義,所以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啊,就像恆河的河水,它流向大海,朝向大海,傾向大海,最後止息於大海那樣;跟隨尊者喬答摩的在家眾和出家眾流向涅槃,朝向涅槃,傾向涅槃,最後止息於涅槃。
喬答摩啊,妙極了!喬答摩啊,妙極了!尊者喬答摩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到東西。我皈依尊者喬答摩、皈依法、皈依僧。願我能在尊者喬答摩的座下出家,願我能受具足戒
婆蹉啊,外道到來這裏的法義和戒律之中出家和受具足戒,需要接受四個月的觀察期,在過了四個月之後,比丘們才決定是否接受他的出家和受具足戒,決定是否讓他成為一位比丘。這個規定是否執行是因人而異的,我知道每個人都不同,你是不用接受觀察期的。
尊者啊,如果外道到來這裏出家和受具足戒需要接受四個月觀察期的話,我可以接受四年的觀察期,在過了四年之後,比丘們才決定是否接受我的出家和受具足戒,決定是否讓我成為一位比丘。
世尊不用婆蹉接受觀察期,⑪於是遊方者婆蹉在世尊座下出家和受具足戒。在受戒半個月後,賢者婆蹉前往世尊那裏,當抵達後,向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賢者婆蹉對世尊說: 尊者啊,在現階段之中我應要學、應要知、應要證的我都完成了,請世尊為我說更深入的法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07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婆蹉啊,若是這樣的話,你進一步去修習止和觀兩種法義吧。修習止觀能帶來多種的智力。
婆蹉啊,你將可隨你的意欲,運用各種的如意力:由一人變成多人,再由多人變回一人;隨意出現和隱沒;穿越牆壁、圍欄、大山有如穿越空氣那樣沒有阻礙;進出大地有如在水中進出;在水面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盤坐而飛上天空有如鳥兒那樣;用手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遠至梵世間。通過修習止觀,你將能親身體證以上的事情。
婆蹉啊,你將可隨你的意欲,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聽到天和人兩種的聲音,還有遠處和近處的聲音。通過修習止觀,你將能親身體證以上的事情。
婆蹉啊,你將可隨你的意欲,清楚知道他人及其他眾生的內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通過修習止觀,你將能親身體證以上的事情。
婆蹉啊,你將可隨你的意欲,記憶得到自己在過去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以至成劫、壞劫、成壞劫⑫之中所發生的事情: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宗族,有什麼風土習慣,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樂,壽命有多長,在那一生完結後又投生到下一生;而在下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宗族,有什麼風土習慣,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樂,壽命有多長,在那一生完結後又投生到另一生……;你將能記憶得到一生又一生之中的情形。通過修習止觀,你將能親身體證以上的事情。
婆蹉啊,你將可隨你的意欲,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到眾生由一生投生到另一生;知道他們因為不同的業而投生在下等或高等,美麗或醜陋,善趣或惡趣的地方;知道一些眾生由於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心懷邪見,做出由邪見所帶動的行為,因此他們在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受苦的地獄之中;知道一些眾生由於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心懷正見,做出由正見所帶來的行為,因此他們在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就是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能看到眾生由一生投生到另一生;知道他們因為各種的業而投生在下等或高等,美麗或醜陋,善趣或惡趣的地方。通過修習止觀,你將能親身體證以上的事情。
婆蹉啊,你將可隨你的意欲,摧毀所有的漏,在現生之中以通力來親身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通過修習止觀,你將能親身體證以上的事情。
尊者婆蹉聽了世尊的教導後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他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跟著便離去了。之後,尊者婆蹉獨處、退隱、不放逸、發奮、努力,沒多久,他以通力在現生之中親身完滿這個無上的梵行;一個俗世人從在家轉為出家,就是為了這個目的。他知道自己不會再有出生,完滿了梵行,應修習的都已完成,不會再投生世上。賢者婆蹉成為了其中一位的阿羅漢。
有一次,一些比丘去探望世尊,賢者婆蹉在遠處看到他們,於是走到他們那裏去,然後對他們說:
賢者們啊,你們去哪裏呢?”

同修啊,我們去探望世尊。”
賢者們啊,請代我頂禮世尊及代我這樣說:
世尊啊,比丘婆蹉以頭面頂禮尊者雙腳,我向世尊作禮,我向善說作禮。

賢者比丘們答應婆蹉說: 同修啊,好的。”
之後,比丘們走去拜訪世尊,去到世尊那裏時,向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比丘們對世尊說: 尊者啊,賢者婆蹉以頭面頂禮尊者雙腳,他向世尊作禮,他向善說作禮。”
比丘們啊,我知道婆蹉比丘的心,婆蹉比丘得到三明,有大如意力和大能力。一些天也曾為此而告訴我:
婆蹉比丘得到三明,有大如意力和大能力。
’ ”

世尊說了以上的說話後,比丘們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大婆蹉經(MAHA-VACCHAGOTTASUTTANTA TATIYA)經題直譯的意思是 大婆蹉種經第三 的意思是指這是一篇體裁長的經文; 婆蹉(Vaccha) 是一個種族的姓,跟喬答摩是種族的姓那樣; 是指種族,  第三 的意思是在《中部》之中這是連續以婆蹉為經題的第三篇經文。
          (asava)有 涌入禍患的根源污染 等多種的含義,它包括有欲漏、有漏、見漏和無明漏四種。這即是說一個人內心若有貪欲,未來投生的動力,邪見或無明四種之中任何一種的漏的話,煩惱便會不斷湧進內心之中。摧毀所有的漏又稱為 無漏 ,這亦是阿羅漢果證的另一稱呼。
          通力(abhibba)也稱為神通,共有如意通(又稱為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六種。尾後三種通又稱為三明(te-vijja)──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三明六通在經中很多時都會提到,只有大阿羅漢才具有三明六通的。
通力並非一些神怪的東西,它的巴利文由(abhi+jba)兩部份組成,意思是 直接的認識特別的認識 ,這種直接的認識是從修習止觀而來,它除了可帶來一些超越常人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對生命的認識沒有了五蓋的遮蔽和沒有了喜好厭惡的歪曲,因此這是一種 直接 認識事物的一種認知能力。另外,如果一個人有多種的通力,他會對生命和世間的認知有一個更加廣闊的視界,因此能更加透徹了解無常、苦、無我的三個生命實相。
   穿著白色的衣服意指在家生活的人。
     梵行在這個上文下理之中的意思是指不作任何的性行為。
   五下分結是身見、疑、戒取、貪欲、瞋恚。這五個結縛能繫著眾生在欲界(下界)之中不能解脫出來,所以稱為五下分結。斷除五下分結的人即是得到三果的果位,他在這一生完結之後化生於色界,在那裏進入涅槃,永不會再回欲界受生。所以三果又稱為不還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07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裏的導師是指佛陀。   能在導師的教法之下依教而行,跟隨指引,超越疑惑,內心確定,具有自知,不用依賴他人指引 是形容一個進入聖流的人,即是一個得到聖者果位的人。
  梵行在這個上文下理之中的意思是指八正道。
     具足戒是比丘所受持的戒律。受具足戒意指成為一位比丘。
⑪
世尊不用婆蹉接受觀察期,
原文沒有這句,這是跟據文義加上去的,否則意思會不清楚。
在佛世的時期,曾經有一些外道到佛教的僧團之中出家,但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探聽或竊取佛陀的教法,過了一段日子後便回到他們自己的教團之中。因此佛陀為此而制訂觀察期,以觀察外道是否真心的到僧團出家;而這個規定是否執行是有彈性的。因為佛陀明白婆蹉的為人,所以不用婆蹉接受觀察期,婆蹉說他可以接受四年觀察期的目的是表達他的誠意,但最後他都是不用接受觀察期的。
⑫     劫(Kappa)有 “時段” 的意思。成劫、壞劫和成壞劫是宇宙由形成至毀滅的週期中有眾生生存的時段。宇宙由形成至毀滅,又由毀滅至形成不斷地循環,而經中所指的 “成劫、壞劫、成壞劫” 是指在一個宇宙形成至毀滅的週期中有眾生生存的三個時段,這三個時段是很漫長的時間,眾生在當中投生無數次之多。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雜阿含經》(佛光版)的第九五六經互相對照。
婆蹉認識了佛陀很久,他充滿求知欲,和有喜歡鑽牛角尖的性格,常常問佛陀一些跟覺悟解脫無關的問題,而佛陀通常都是對這些問題不予作答的。這一次,婆蹉沒有辦法了,唯有請佛陀簡單地為他解釋善法和不善法這些修行實踐上的問題,因此佛陀便向他簡略地開示什麼是善法和不善法。婆蹉聽了佛陀的開示後鑽牛角尖的性格又來了,他一連串地逐一問佛陀有沒有比丘、比丘尼、各種的優婆塞、優婆夷能證得聖位,而佛陀亦逐一解答他的問題。跟著,婆蹉隨佛出家及最後成為一位大阿羅漢。他有這樣的成就,相信是由於他的求知欲和鑽牛角尖的性格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而來的。
在看完這篇經文之後,我們可以明白到,不單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能修習佛陀的法義,在家獨身修行的人以至在家受用欲樂的人同樣也能修習佛陀的法義,而且很多的人都能依循佛陀的教導來證入不同的果位,都能流入涅槃的大海。這一點是在原始佛教的教義中是經常強調的。
在經文的後半部,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對婆蹉解釋修習止觀能得 三明六通 ,這也是在原始佛教中很多時都提到的。在經中的記載,佛陀和不少他的大弟子都是具有這些大能力的,我們可看到佛陀和他的弟子是把這些能力用來透徹瞭解生命和化導眾生之上,而不是用來向人誇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07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经典要多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第72经,《婆蹉衢多火喻经Aggivacchagotta Sutta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這一天,遊方行者婆蹉前來參訪。他合掌向佛行禮問訊後,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問道:「喬達摩,你是否認為『有情眾生有不朽的自我』(世間常),而且主張這才是唯一的真理,其餘都是謬誤的見解?」

佛陀回答道:「婆蹉,那不是如來的知見,如來也沒有主張它是唯一的真理。」

婆蹉接著問道:「喬達摩,那麼你如何評論以下這些見解:『有情眾生沒有不朽的自我』、『眾生界有其邊際』、『眾生界沒有邊際』、『靈魂與肉身是一體的』、『靈魂與肉身兩者分立併存』、『眾生死後還會以另一種形態生存著』、『眾生死後即一無所有』、『死後的世界既可說是存在、亦可說是不存在』、『死後的世界既不能說它存在、亦不能說它不存在』?你是否主張它們之中的任何一說為真理?」


佛陀回答道:「婆蹉,你提的這些都不是如來知見,如來也沒有主張它們之中的任何一說為真理。」

聽了佛陀的回答後,婆蹉不解地問道:「前述那些見解有甚麼過患,以致於您要完全摒棄它們?」

佛陀回答道:「那些見解是顛倒之見、偏枯之見、歪曲之見、茫然之見、繫縛之見,只能不斷引生出痛苦、煩惱、絕望與不安,而且不能令人斷愛去執、得到內明之智慧,也不能止息眾苦、通達涅槃。正因為了知前述那些見解的過患,如來完全摒棄了它們。」

婆蹉問道:「喬達摩,你自己的見解是甚麼呢?」

佛陀回答道:「一位完成了梵行、成就正覺的聖者超越一切見解,親證實相,如實了知色、受、想、行、識的生起、聚集、滅去、覺受與過患,因此對於五蘊不再有絲毫愛染,完全斷除了一切有關於『我』、『我的』、『自我』...等等虛妄的觀念與習氣,捨離塵勞世累,心意純淨無染,止息了眾苦。」

婆蹉又問道:「喬達摩,一位完成了梵行、得到究竟解脫的比丘在死後會往生至何方呢?」

佛陀回答道:「婆蹉,『往生』的提法在這裡是不恰當的。」

婆蹉問道:「那麼您的意思是說他不往生了?」

佛陀回答道:「婆蹉,『不往生』的提法在這裡也不恰當。」

婆蹉問道:「這麼說來,他既往生、亦不往生?」

佛陀回答道:「婆蹉,『既往生、亦不往生』的提法在這裡仍然不恰當。」

婆蹉問道:「那麼,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

佛陀回答道:「婆蹉,『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的提法在這裡還是不恰當。

婆蹉又問道:「喬達摩,我問您一位完成了梵行、得到究竟解脫的比丘在死後的去處,您。卻一概說我的提法不恰當(問題沒有意義)。這已經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實在令我困惑不已,連原先從他人的讚譽而對您生起的一絲信心都要消失殆盡了!」

佛陀回答道:「婆蹉,你的不解與迷惑是正常的,因為此法甚深,難知難見,惟有智者與聖弟子才明白它。婆蹉,長久以來,你有著自己的信仰與師承,有著自己的見解與修行,要在如來的法中見到真理,那是很艱難的。」

佛陀接著說道:「
婆蹉,我現在問你幾個問題,你可以隨意回答。婆蹉,倘若有人在你面前生起火來,你會看到並且知道『這火正在我面前燃燒著』這個事實,是嗎?」

婆蹉回答道:「不錯!」

佛陀問道:「婆蹉,倘若有人問你『在你面前這堆火靠甚麼而能繼續燃燒?』,你會如何回答他?」

婆蹉回答道:「喬達摩,我會如實回答他說:『這火能繼續燃燒,是靠著不斷添加薪草。』

佛陀問道:「婆蹉,如果在你面前這火熄滅了,你也能清楚看到並且知道它熄滅了。是嗎?」

婆蹉回答道:「不錯!」

佛陀問道:「婆蹉,那麼如果有人問你說:『那在你面前熄滅的火去了哪裡?去了東方?去了西方?去了南方?去了北方?』,你會如何回答他?」

婆蹉回答道:「喬達摩,在這個場合,『熄滅的火去了哪裡?』的問法不恰當。那火能繼續燃燒,乃是因為有薪草為燃料。當燃料耗盡,無所依憑,火就熄滅了;說它去了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乃至任何地方,都是錯誤的說法。」

佛陀開示道:「同樣的道理,婆蹉!一位完成了梵行、成就正覺的聖者已摒棄了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內、外、全部或一部有人、我、眾生之謬見與習氣,斷除了對它們的貪愛與執取,猶如截斷的多羅樹頭不復生一般,於未來永不再受生。婆蹉!他就如大海一樣的深廣而不可測度,無論說他『往生』、『不往生』、『既往生、亦不往生』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都是謬妄的說法。」

聽了佛陀這番開示,遊方行者婆蹉讚歎道:「喬達摩!好比在距離村莊、聚落不遠的肥沃土地上生長著一株高大的娑羅樹,由於歲久年深,枝、葉、樹皮、邊材都已凋零,最後只有主幹獨立不搖。喬達摩!您宣說的法義正如同這株枝、葉、皮、邊材都已凋零的大樹一樣,歷久而堅立不搖!」

經過佛陀的開示,遊方行者婆蹉充滿法喜,起身頂禮告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12-2007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 <大念處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俱盧國的一個市鎮,名為劍磨瑟曇。那時世尊稱呼諸比丘說:「諸比丘。」諸比丘回答說:「世尊。」世尊如此開示:
「諸比丘,這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何謂四念處?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身為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受為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心為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法為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07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念處(法隨觀念處)
甲、五蓋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依五蓋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蓋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在此,諸比丘,內心有欲欲 時,比丘了知:『我內心有欲欲。』內心沒有欲欲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欲欲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沒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瞋恨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瞋恨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昏沉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昏沉與睡眠。』內心沒有昏沉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沉與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與睡眠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昏沉與睡眠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昏沉與睡眠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與追悔。』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掉舉與追悔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懷疑。』內心沒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懷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懷疑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懷疑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懷疑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蓋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2-2007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五取蘊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蘊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壞滅;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壞滅;這是想,這是想的生起,這是想的壞滅;這是行,這是行的生起,這是行的壞滅;這是識,這是識的生起,這是識的壞滅。』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07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戊、四聖諦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原因。』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息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苦息滅的修行方法。』

一、苦諦

諸比丘,何謂苦聖諦?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什麼是生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誕生、產生、出現、生起、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那稱為生。

諸比丘,什麼是老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衰老、老朽、牙齒損壞、頭髮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損減、諸根老熟,諸比丘,那稱為老。

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死亡、逝世、解體、消失、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毀壞,諸比丘,那稱為死。

諸比丘,什麼是愁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在的哀傷、內在的悲痛,諸比丘,那稱為愁。

諸比丘,什麼是悲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聲悲歎、高聲哀呼,諸比丘,那稱為悲。

諸比丘,什麼是苦呢?任何身體的痛苦感受、身體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身體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苦。

諸比丘,什麼是憂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心理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憂。

諸比丘,什麼是惱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惱、大憂惱,以及由於憂惱、大憂惱而感受到的苦痛,諸比丘,那稱為惱。

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怨憎會苦。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愛別離苦。

諸比丘,什麼是求不得苦呢?諸比丘,會遭受生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老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變老!』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病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死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愁、悲、苦、憂、惱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憂、惱,希望我沒有愁、悲、苦、憂、惱!』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是指什麼呢?它們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簡而言之,這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這稱為苦聖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07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集諦

諸比丘,何謂苦集聖諦?

造成投生的是愛欲,它伴隨著喜與貪同時生起,四處追求愛樂,也就是:欲愛、有愛、非有愛。
諸比丘,愛欲在那裡生起,在那裡建立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愛欲就在那裡生起,在那裡建立。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

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在世間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在世間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在世間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色想...法想...
色思...法思...
色愛...法愛...
色尋...法尋...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聲伺......味伺...觸伺...。
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諸比丘,這稱為苦集聖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07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滅諦

諸比丘,何謂苦滅聖諦?

那就是此愛欲的完全消逝無餘、捨離與棄除,從愛欲解脫、不執著。然而,諸比丘,如何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就在那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

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意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在世間法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眼識...意識...
眼觸...意觸...
色想...觸想...
色思...法思...
色愛...法愛...
色尋...法尋...
色伺...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諸比丘,這稱為苦滅聖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07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道諦
諸比丘,何謂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那就是八聖道分,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什麼是正見呢?諸比丘,正見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導致苦滅之道的智慧。諸比丘,這稱為正見。

諸比丘,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這稱為正思惟。

諸比丘,什麼是正語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諸比丘,這稱為正語。

諸比丘,什麼是正業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諸比丘,這稱為正業。

諸比丘,什麼是正命呢?在此,諸比丘,聖弟子捨離邪命而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諸比丘,這稱為正命。

諸比丘,什麼是正精進呢?在此,諸比丘,比丘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降伏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使已經生起的善法持續、不衰退、增長、廣大、成就圓滿。諸比丘,這稱為正精進。

諸比丘,什麼是正念呢?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身為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受為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心為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法為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諸比丘,這稱為正念。

諸比丘,什麼是正定呢?在此,諸比丘,比丘遠離愛欲,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於具有尋、伺及由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禪。平息了尋、伺之後,藉著獲得內在的清淨與一心,他進入並安住於沒有尋、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禪。捨離了喜之後,他保持捨心,具備正念與正知,如此他以身 感受快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此快樂是安住於捨心與正念者所感受的。』他進入並安住於第三禪。由於捨離了苦與樂及先前滅除了喜與憂,他進入並安住於超越苦樂及由捨與正念淨化的第四禪。諸比丘,這稱為正定。
諸比丘,這稱為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7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第118经《入出息念经》 (ANAPANASATI SUTTA)

英文版对照: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mn/mn.118.than.html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于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与甚多善善证悟之长老弟子共住。
  即: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稀罗、尊者大劫宾那、尊者大纯陀、尊者阿那律、尊者离婆多、及尊者阿难,乃至共其 他善善证悟之长老弟子。适逢此时,诸长老比丘等,正教授、教诫诸新学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二十比丘;有长老比 丘等,教授、教诫三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四十比丘;彼等新学比丘,受诸长老比丘之教授,教诫,渐渐了知殊胜之深妙。

  此时,恰逢其日是十五布萨日,当自恣,正满月之夜中,世尊为比丘众所围绕,露地而坐。

  其时,世尊周见一座默然之比丘众,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精勤于此正行。诸比丘!我心精勤于此正行。是故诸比丘!汝等更为得未得,为到未到,为证未证而以精勤精进。我于四个月后之迦刺底迦月之满月,当归来此舍卫城。
  此地方之诸比丘等,闻世尊于四个月后之满月,归来此舍卫城。彼等,此地方之诸比丘,即仰待世尊来舍卫城。而彼等诸长老比丘,即更盛行教授、教诫新学比 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二十比丘;有长老比丘,教授、教诫三十比丘;有长老比丘等,教授、教诫四十比丘;而彼等新 学比丘,受长老比丘等之教授、教诫,渐渐了知殊胜之深妙。

  时,又恰逢其日,为十五日当布萨,于四个月后之迦刺底迦月之正满月夜,世尊受比丘众所围绕,露地而坐。

  其时,世尊周见一座默然之比丘众,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此众不饶舌。诸比丘!此众不饶舌。要安立于清净之真谛。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是应恭敬、尊重、供养合掌之,如是众为世间之福田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布施此者]少施亦成果多,多施更多,是如是之众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如世间之不容易见得如是众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诸比丘!此众,如为见彼,有持饮料行几由旬之价值,是如是之众也。
  诸比丘!此比丘众,是如是之类也。诸比丘!此众,是如是之类也。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阿罗汉,漏尽,得究竟,应作所作,舍弃重担,获得已利,遍尽有结,有正慧而解脱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遍尽五下分结,为化生善般涅盘,由彼世界不还者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遍尽三结,以微薄贪、嗔、痴,为一来,有唯一次还来此世间,以尽苦际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遍尽三结,有预流不堕恶趣者,决定者,可趣正觉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念处,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正勤,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神足,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五根,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修习五力,于精进,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七觉支,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八支圣道,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慈,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悲,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喜,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舍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众申,有精进修不净[观],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无常想,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入出息念,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诸比丘!修习、广修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27-12-2007 09:4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7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比丘!修习、广修入出息念者,令圆满四念处;修习、广修四念处者,令圆满七觉支;修习、广修七觉支者,令圆满明与解脱;
  然!诸比丘!如何令修习入出息耶?如何令广修耶?如何有大果、有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
  或住森林,或住树下,或住空屋,结跏趺坐,身向正直,令现前树立念;彼实有念而入息、有念而出息。
  或自长入息而知觉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而知觉我在长出息。
  或短入息,而知觉我在短入息。或知觉短出息,而知觉我在短出息。

  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学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学寂身行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喜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喜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乐正在入息,我学觉受乐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学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学寂心行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心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入息,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灭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灭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入息,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出息。
  诸比丘!如是修出入息念,如是广修者,有大果、大功德。

  然!诸比丘!如何修习入出息?如何广修而令圆满四念处耶?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或:
  正在长入息、觉知我长入息。或正在长出息,觉知我长出息。
  或正在短入息,觉知我短入息。或正在短出息,觉知我短出息。
  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全身正在出息。

  我学令寂身行正在入息。我学令寂身行正在出息。
  [如是]身正在随观于身。
  诸比丘!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于此诸身中,称为身。即入出息也。
  是故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身随观身,有精专、有正知、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时比丘
  我学觉受喜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喜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乐正在入息,我学觉受乐正在出息。
  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行正在出息。
  我学寂心行正在入息,我学寂心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诸受正在随观受。

  诸比丘!此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于此诸受中,称为受。即对于诸入出息,为善作意也。是故,诸比丘!于
  诸受正在随观受,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时,诸比丘:
  我学觉受心正在入息,我学觉受心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胜喜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定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定正在出息。
  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出息。
  [如是]于心正在随观心。
  诸比丘!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不言失念、不正知者之修习入出息念。是故,诸比丘!于心正在随观心,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有时比丘:
  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入息,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灭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灭正在出息。
  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入息,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出息。
  [如是]于诸法随观诸法。
  诸比丘!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彼断其贪、忧,以意见此,有善观察。

  是故,诸比丘!于诸法随观法,其时,比丘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如是广修而令圆满四念处。

  然!诸比丘!如何修习四念处?如何广修而令圆满七觉支耶?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身随观身,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7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受随观受,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心随观心,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之法随观法,有精专、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念,树立令不失念。

  诸比丘!有时,比丘之念,令树立不失念者,时,比丘精勤于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念等觉支,
  彼正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有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者。其时,比丘精进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择法等觉支,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精进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有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为遍入思惟,不精进系着之精进者,精进等觉支,其时,则比丘于精勤。其时,比丘修习精进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精进等觉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7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精勤之精进者,不味着而喜生。
  诸比丘!时,有比丘,以精勤之精进者,若不味着而喜生者,其时,比丘精勤于喜等觉支。其时,
  比丘修习喜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喜等觉支,
  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
  诸比丘!有时比丘为喜意者、身寂、心亦寂者,其时,比丘精勤于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轻安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轻安觉支,

  则身轻安、愉快者心定。
  诸比丘!有时,于比丘身轻安、愉快而心定者,其时,比丘精勤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定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定等觉支。
  彼如是善观察定之心。
  诸比丘!有时比丘如是善观察心之定。其时,比丘精勤于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舍等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圆满舍等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四念处,如是广修习者,令圆满七觉支。
  然者,诸比丘,如何修习七觉支?如何广修习者,而令明与解脱圆满?
  于此,诸比丘!
  有比丘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念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择法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精进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喜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轻安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舍离,以修习定觉支;
  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于舍离,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如是广修者,圆满明与解脱。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07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法语,犹如一股清流,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8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N 70(中部)
次第训练


比丘们,我不说直觉智的成就一日可得。反之,直觉智成就于次第的训练、次第的行动(业)、次第的修持。那么,直觉智怎样成就于次第的训练、次第的行动、次第的修持? 有这样的情形,当信心升起时,他拜访(导师)。访问之后,他亲近他。亲近时,他注意听。注意听时,他听见了法。听见法,他记住了法。记住法,他洞悉法义。洞悉法义后,他藉思索法义有了认同。有认同,他升起愿望。升起愿望后,他有了决心。有决心,他作辨析。辨析时,他精进。精进之后,他亲身体验法义、又以明辨亲眼洞见法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8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说法45年,这宝藏是无价的啊~感谢各位贤友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0-2025 10:48 AM , Processed in 0.13828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