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前不久,儿子的学校举办了阅读周,我们陆续收到了一些老师发来的孩子们在学校看书的照片。 看到其中一组照片时,我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照片里的孩子们在学校图书馆看书,但他们的姿势实在是令人“不忍直视”。 有的瘫在沙发上,有的翘着二郎腿,有的像考拉一样爬在沙发扶手上,几乎没有一个是“正经”坐着看书的。 看完照片后,我问儿子:“难道你们老师没有提醒你们看书要坐端正吗?” 儿子回答:“老师没说呀,她只让我们每个人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然后享受阅读。” 对呀,摆个最舒服的姿势,让孩子放松身体,享受阅读,这件事多美好。 坦白说,如果我在家看到孩子这样歪歪扭扭地瘫在沙发上看书,我肯定忍不住会唠叨: 坐好来。 坐直来。 抬头挺胸。 不要躺着看书。 这应该是大多数父母的反应和态度,因为我们认为纠正孩子的不足,让他们越来越好是我们的“使命”。 然而,这些善意的提醒却频频打断孩子们正在享受中的事情,打断他们的思路,打断他们的兴趣,打断他们的专注力。 阅读本来可以是一件令孩子放松享受的事,但耳边的唠叨太多,哪还能轻松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呢? 这再次提醒了我,别总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让他们集中精力做好更重要的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1 学会“闭嘴”,让孩子自信成长。 当我们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地方时,总是忍不住想指责,给孩子贴上很多标签: “怎么这么粗心,总是写错字。” “怎么这么自私,不懂得分享。” “怎么这么胆小,不敢表达自己。” “怎么总是不长记性,总是做错事。” 比外界的批评更有杀伤力的,就是来自父母的否定。 这些看似在提醒孩子的言语,实际上会让他们越来越胆战心惊、拘谨不安,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总是不能让父母满意。 长久下来,他们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认定自己是无药可救的,最后干脆放弃。 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想推孩子一把,让他们改正不足,变得更优秀。 然而,喋喋不休的唠叨和指责反而成为了孩子的累赘。 比指责更有力量的,是给予孩子肯定,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和欣赏。 “我的孩子真的是太优秀了。”这才是父母应该给孩子贴上的“标签”。 来自父母的肯定,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器。 哪里有不犯错的孩子,做错事情是小,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看到孩子牛奶洒了,先别骂,而是告诉他们这时候应该拿个抹布来擦。 看到孩子的房间乱,先别指责,而是建议他们开始收拾房间。 看到孩子静不下心来学习,先别唠叨,尝试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学习。 遇事不指责,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父母的职责不是不断地“打压”孩子,用生活中的小事消耗掉孩子的热情和快乐,而是要给他们赋能,托举起孩子,让他们自信成长。 2 放过小事,放过孩子。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事,确实不是什么大事: 衣服脏了,洗一洗不就好了; 鞋子湿了,那就换一双; 打翻了水杯,擦一擦就完事; 碗打碎了,扫干净就行了。 为什么总要“上纲上线”用这些小事来消耗父母和孩子,以及亲子关系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害怕小事,觉得所有的意外都是麻烦? 为什么我们的容错率这么低,一点小状况就足以点燃我们? 或许很多人会找借口说,那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生活压力大,在凡事上都不放松,对育儿自然也就不放松。成年人的世界确实不易,但那不是借口。 为人父母应该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而不能成为将“风雨”带到他们世界的人。 成长中的孩子都不完美,他们身上有很多小毛病,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犯错。 如果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那一定要指出来。 如果只是小事情,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吧。 我想到《小猪佩奇》里,佩奇和乔治都很喜欢跳泥坑,猪爸爸和猪妈妈也经常加入,甚至一家四口一起躺在泥坑里哈哈大笑。 用猪爸爸的话来说,有什么关系,只是泥而已。 是啊,只是脏了点而已,洗洗就好了,这些并不是大事。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总有一天他们不会再喜欢跳水坑,不会再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不会再轻易打碎碗或者打翻水杯... 他们会长大的,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3 忽视小事,把精力放重点。 现在的孩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心。 有多少孩子正玩得尽兴时,大人在一旁不停“插嘴”: 喝点水,不然会口干; 不要爬太高,会摔下来; 不要跑太快,会摔倒; 不穿外套,会感冒。 有没有发现,这些所谓善意的提醒,大多都是负面消极的。 孩子们的世界本是阳光正面、积极向上的,大人却总是不自觉地把他们的担忧“传递”到孩子身上。 孩子原本是快乐的,作为家长,不应该一次次地把孩子们的关注点从幸福和美好转到那些消沉和负面的事情上。 相反,我们应该将积极的态度传递给孩子,鼓励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20岁左右才学会骑自行车,刚学会还不熟练时,我一个人在广场上练习。 广场边上有几根小柱子,当我颤颤巍巍骑着车时,我拼命嘱咐自己千万别撞到柱子上,然而我的目光却死死地盯着柱子。 结果很显然,我不偏不倚地撞在小柱子上。 后来我发现,当我把目光停留在我想骑的小道上时,我就能避开柱子,骑到正确的道上。 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直把焦点放在自己想避免的事情上,越不想发生的事就越有可能发生。 换个思路,把目光从孩子的小毛病上挪开,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太多自己和孩子的精力。 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在所期待的事物上,目光所在之处往往就是将要抵达之处。 心中向阳,才能遇见更多阳光。 不要纠结于小事上,在无关紧要的事上絮絮叨叨,消耗孩子的能量。 放下忧虑,期待美好,期待孩子会更好,才会真正遇见美好。 4 孩子快乐,并且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这才是重要的大事。 所以,放过那些不重要的小事吧! 包容正在成长中的不完美孩子。 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放手,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把目光集中在美好且重要的事情上,和孩子一同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会随着时间和成长迎刃而解的。 相信孩子,相信美好,跟孩子一起期盼越来越明亮的未来。 洞见 https://mp.weixin.qq.com/s/_7317U8a6gP5M2rt8fyiMQ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