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0-8-2008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持掃帚的比丘

人若不放逸,則自淨其意,
並照耀世間,一如明月無雲翳。 (偈172)

  沙姆迦尼尊者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打掃,住在同一精舍的離瓦塔尊者反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禪修。沙姆迦尼尊者認為離瓦塔尊者只是在浪費時光。有一天,沙姆迦尼尊者告訴離瓦塔尊者:「你很懶惰,只知依靠信徒出於虔誠和慷慨所供養的食物。難道你不覺得有時候也該打掃地板、房屋或其他地方嗎?」
  離瓦塔尊者回答他:「朋友!比丘不應該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打掃。應該再清晨時打掃,然後外出化緣、進食之後,觀身,察覺生命的真相,或者,背誦經文直到晚上,這時候,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再打掃一次。」

  沙姆迦尼尊者嚴格遵照離瓦塔尊者的話去做,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其他比丘發現沙姆迦尼尊者不再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打掃,就問他原因。他說:「當我正念尚未具足時,我經常打掃,但現在我已經正念現前了。」其他比丘對他的話存有疑問,就去請教佛陀:「世尊!沙姆迦尼尊者宣稱他是阿羅漢果了。」佛陀告訴他們,沙姆迦尼尊者真的已經是阿羅漢果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8-2008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戒不容易

殺生、妄語、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
當下自尋惡報。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惡念難於調御,
所以不要因貪婪與邪惡,
而使自己長期受苦報。 (偈248)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持戒,他們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個人都說自己所守的戒最難遵守。因此爭論不休,他們就向佛陀報告他們各自的見解,佛陀告誡他們:
  「你們不應該認為那些戒簡單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會使你們幸福美滿。不可看輕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難於遵守。」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8-2008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裝飾拖鞋的比丘們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應該作的事 (註1) 都不作,
不應該作的事 (註2) 卻都作了, 煩惱因此增長。(偈292)


精進修習觀身是苦的人,不作不應該作的事,
應該作的事則不間斷,如此觀照的人, 煩惱減少。(偈293)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丘只對製作、穿著裝飾過的拖鞋有興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 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這群任性的比丘:「比丘們!你們加入僧伽是為了要究竟解 脫。但你們卻只知道製造並穿著有裝飾的拖鞋!」聽完佛陀的勸誡後,這群比丘痛改前 非,精進地尋求解脫之道。

備註:
1. 持戒、修習禪定等。
2. 裝飾雨具、拖鞋、缽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8-2008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給孤獨長者兒子的故事

預流果比大地的統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
更有價值。 (偈178)

  克拉是給孤獨長者的兒子。每當佛陀和弟子們到他家時,他都避不見面。給孤獨長者擔心兒子若不能改變這種心態的話,將來不知道要變成什麼德行。給孤獨長者就以一百個金子利誘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聽任何人說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給孤獨長者要給他佳餚,但他卻開口要錢。

  第二天,給孤獨長者告訴他:「兒子呀!如果你能背頌佛陀的一首偈語,我給你一千個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說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誠心要學習佛法,純粹只是對有錢興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無法牢記任何偈語。克拉只得重複練習背頌偈語,也因此,終於了解佛法的真實涵義,而證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隨佛陀和眾多比丘到他家化緣,但心中卻想著:「但願父親不要在佛陀面前給我金子。我可不想讓佛陀知道我純粹是為了錢,才遵守戒律。」

  給孤獨長者供養完佛陀和眾多比丘後,就拿出千個金子,要他收下,卻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絕。給孤獨長者告訴佛陀:「世尊,我兒子已經改變他的念頭了。他現在表現得非常尊貴。」他進一步告訴佛陀,如何利誘兒子去精舍學佛法的事。

  「給孤獨長者,妳的兒子已經了解佛法比轉輪聖王、天神或婆羅門的財富更有價值。」佛陀如是說。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9-2008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尼的兒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別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妥善調御自己的人,證得難能可貴的自皈依。 (偈160)

  從前,有位年輕的少婦徵得丈夫的同意後,出家為比丘尼。她加入的比丘尼僧團的導師是提婆達多。她出家時,不知道自己已經身懷六甲,後來,她懷孕的情形愈來愈明顯,其他比丘尼就帶她去見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要她離開比丘尼僧團,還俗回家。她告訴其他比丘尼:「我當初出家時,並不想在提婆達多座下,我來這裡是個錯誤,請送我到佛陀停留的祇樹給孤獨園。」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到達給孤獨園。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經有孕在身,因此是無辜的(沒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親自處理這件事情,就派人去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前來,他們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後佛陀要戒律第一的優婆離尊者公開處理這件事情。

  毘舍佉檢查過該比丘尼後,向優婆離尊者說,這位比丘尼在出家前已經有喜了。優婆離尊者因此向大眾宣布這比丘尼沒有犯戒律。後來,這比丘尼生下一位男孩,波斯匿王認養了這男孩,並且取名童真迦葉。小男孩長大到七歲時,知道她母親是一位比丘尼後,他也成為沙彌。成年後,他更加入僧伽,成為比丘。有一天,佛陀給他一個觀想的題目,他就到森林裡去禪修。他熱烈、努力地精進禪修,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證得阿羅漢果。但他繼續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這十二年中,他的母親都沒有見過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當她看見他時,就追上他,並且哭叫他的名字。這時候,童真迦葉比丘見母親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輕言軟語、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會繼續執著於他。為了促進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妳身為尼僧團的一份子,怎麼連對兒子的情愛都無法割捨掉呢?」比丘尼以為她兒子不知感激她,就問他說這話的意思。他把剛才說過的話重複一次。聽完兒子的話後,這比丘尼心中一片感觸:「啊!十二年來,我為了這兒子暗自流淚,他卻如此苛刻地對我說話。我對他的一片情愛有什麼意思呢?」這麼一想之後,她明白在情緒上執著於兒子實在毫無意義,因此徹底去除這份執著。當天,她就證得阿羅漢果。`

  精舍裡的一些比丘告訴佛陀:「世尊!你是他們的皈依。童真迦葉比丘的母親如果聽從提婆達多的話,還俗回家去,他們兩人就不可能證阿羅漢果。提婆達多對她的判斷絕對錯誤。」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要往生天上,或證阿羅漢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須自己精進去求。」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08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和樹精

能夠抑制忿怒,如同剎住急行車輛的人,
是善於調御的人,其他的人只是空執韁繩而已。 (偈222)

  有位來自阿拉維村的比丘準備為自己興建一間茅舍,就開始砍伐一棵樹,但該樹上住著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兒。她請求比丘不要砍倒,比丘卻不予理會。她一看無法勸阻,就把幼兒放在樹幹上,希望比丘能因此停止砍樹。但比丘已經揮動斧頭砍下去了,無法及時停下來,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斷了。女天神看見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傷害,異常憤怒,當下就想殺死比丘。但當她高舉雙手,正要出手時,突然心念一轉,告訴自己:「如果我殺死比丘,就是殺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會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惡例,使更多比丘受害。既然這比丘有老師,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師。」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訴。佛陀告訴她:「妳能夠如此冷靜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著向她開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說法之後,就了解佛法了。佛陀也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提供一棵樹給她居住。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可砍伐樹木。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9-2008 10: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魔波旬企圖慫恿佛陀

在患難的時候,得遇善友是一件好事;
知足是一件好事;
生命即將結束時,能具足功德是一件好事;
能夠解除所有苦是一件好事。 (偈331)

今生能禮敬、照顧母親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父親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沙門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聖者(註)是件好事; (偈332)

老年時,仍然能夠持戒是件好事;
具有正信是件好事;
智慧具足是件好事;不造作惡業是件好事。
(偈333)

  有一次,佛陀在喜馬拉雅山附近居留時,發現很多百姓受到暴虐君主不公平的統治, 他心想,是否有法子可以使這些君主能公平、如法地善待百姓。魔波旬明白佛陀的心思後,就慫恿佛陀當國王。

  佛陀對魔波旬說:「邪惡的魔波旬!你的教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你無法左右我,人應該警覺那些口口聲聲要幫助我們,而實際上卻處處為自己利益打算的 "朋友"。」

備註:「聖者」:指佛陀、阿羅漢...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8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間,平地或丘陵,
阿羅漢居住的地方,一切安樂。 (偈 98)

  離婆達是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沒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據當時的習俗,急著要他趕快結婚。所以在離婆達還很年輕時就安排他和一年輕女子成親。婚禮當天,賓客中有位高齡一百二十歲的女士,離婆達看見她時,就明白世事不離生、老、 病、死的變化,於是決定像長兄舍利弗一樣出家。他就離開家庭,直接到一處有三十位比丘的精舍去。而舍利弗已經事先請求這些比丘,如果離婆達提出願望時,就讓他成為沙彌,離婆達因此順利成為沙彌。

  這些比丘給離婆達一個禪修的題目,他於是離開精舍到遙遠的林子裡去禪修。結夏安居結束時,離婆達就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舍利弗請佛陀允許他去見離婆達,佛陀說他也要去。所以,佛陀、舍利弗、尸婆離和諸位比丘就一齊前去探視離婆達。

  這段路程很長,而且路況不佳,人煙也很少,但天神們供應了所有的必需品。離婆達知道佛陀要來,也預先安排。他運用神通,為佛陀造了一座特別的精舍,並為其他比丘安排適當的居處,使眾人在停留期間能夠安住。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0-2008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裝已經證得聖果的比丘

如果犯戒,不能調御身口意時,與其接受他人的供養,不如吞赤焰熔熔的火紅鐵丸。 (偈308)

  有一年,跋提發生飢荒,某些比丘為了要有足夠的食物,就假裝他們已經證得清靜聖果。村子裡的人不明就裡,卻相信、尊敬他們,而大量供養,只留下極少數的食物給自己。

   結夏安居結束後,全國的比丘遵照當時的習慣,聚集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這些跋提的比丘也來了。他們形色飽滿歡愉,其它地方的比丘則面黃飢瘦。佛陀垂詢所有的比丘如何結夏安居。他特別詢問來自跋提的這群比丘們,飢荒時,是否有獲得供養的問題?這群比丘回答說,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佛陀知道這群比丘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供養。為了藉機教誨他們,佛陀就問:「你們如何在飢荒期間,得到那麼多的供養來結夏安居?」這群比丘回答說,他們經過討論之後,決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間的回答,來誤導村人,使村民以為他們都已經證得清靜聖果。佛陀馬上問他們,是否真正證得聖果?他們說沒有。佛陀於是告誡他們,如果名不符實,而接受信徒的供養,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險。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0-2008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誰才是比丘

只知向人乞討的人不是比丘 (註1),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丘,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討的人. (偈266)

超越善惡業,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才是真正的比丘 (註2)。 (偈267)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習慣向別人化緣。有一天,他心裡想著:「一般認為化緣為生的人就是比丘。那別人也應該以比丘稱呼我。」有這種想法後,他就向佛陀說,應該稱呼他比丘。佛陀說:「婆羅門!如果有人只知化緣為生,我不稱呼他為比丘。邪見、行為不正的人不是比丘。只有察覺五蘊無常、苦、無我的人,我才稱呼他為比丘。」

註1:「比丘」字面的意義是“乞討的人”,但比丘並不乞討,
   比丘只是靜靜地站在門口化緣。人們布施什麼,比丘就吃什麼。
註2:只知化緣,而不持守全部比丘戒律的人,不可稱之為比丘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0-2008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習氣的力量

委婉說如法、有法益的話;實話實說;
不以言語觸怒他人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註)。 (偈408)

  比利陀婆遮尊者說話的口氣往往十分激動,他經常對人說:
「過來,你這個可憐蟲!」或者「走開,你這個可憐蟲!」等等。

  其他比丘向佛陀報怨他的態度。佛陀就請他來,勸誡他。佛陀並且透過神通得知,過去很多世時,比利陀婆遮尊都出生在深信婆羅門至上的婆羅門家中。

  佛陀說:「比丘們!不要因為他的言語而感覺受到冒犯。他說『可憐蟲』時,只是累世以來身為婆羅門所養成的習氣而已,並沒有惡意,他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阿羅漢是不傷害別人的。」

註:請參考故事「領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羅門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08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

佛教给我们的一切法都是要断  贪、嗔、痴

而我对佛法太贪了。
并不是说换掉贪的对象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祭不究竟(註)

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頃刻之間供養修行的人,
如是供養,勝過百年的火祭。(偈107)

  舍利弗的侄子是一位婆羅門。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他的侄子回答說,他每個月都在火祭中犧牲一隻羊,期望將來能往生梵天。舍利弗告訴他說,他的老師們一直給他錯誤的教法,他的老師們根本不知如何往生梵天。

  然後,舍利弗引領侄子去見佛陀,佛陀就教他確實可以往生梵天的佛法,並告訴他說:「頃刻之間,頂禮真正的聖人比火祭犧牲一百年好。」

註:「火祭」在當時的伊朗和印度相當流行。部份人認為火是神祇之一。有些人認為透過火祭,他們可以討好神祇,而得到賜福和保護。另外,動物祭祀和在恆河中沐浴也很普遍。佛陀是當時唯一指出這些方法都是無益的宗教師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08 09: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愚人才會騷擾別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
只有寂靜、無敵怨、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丘不管在精舍或村落裡,總是在進食的時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們羞辱 一些沙彌,並且誇口道:「注意!只有我們才是聰明的,有智慧的!」他們接著把精舍 搞得亂七八糟,然後揚長而去。

  佛陀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後,說:「比丘們!多話、辱罵或威脅他人的人沒有智慧。只有內心不懷恨意,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註)。」

註:
  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正確知見。又分為三種慧:
1.「聞所成慧」:聽聞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來的智慧,西方實證科學就是這種智慧。
3.「修所成慧」:禪修所證得的高級智慧。這種智慧勝過純粹的邏輯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項(正見),七覺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勝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夠清靜,證得究竟解脫。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1-2008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儲藏米穀的比丘

阿羅漢不積聚 (註1),進食時如實知進食的意義 (註2)。
阿羅漢以解脫為修行的目的,解脫即是空、無相 (註3)。
阿羅漢不輪迴,如同鳥在天空飛,蹤跡不可覓。

  貝拉斯沙尊者到村子裡去化緣後,在回精舍的半路上,稍事停留並且吃完供養的食物。然後,他又回村子去化緣,直到化到足夠的食物,他才返回精舍去,把米穀加以乾燥,然後儲藏起來。這樣子,他就不需要每天都去化緣了,所以每隔幾天,當他出禪定時,只要把預存的米重新泡水後就可以再吃了。其他比丘對他儲藏食物的做法很不以為然,就向佛陀報告。佛陀明白,其他比丘若也跟進貝拉斯沙的做法,就會氾濫誤用,所以禁止比丘們儲藏食物。佛陀更忠告比丘們要保持簡單純樸的修行生活,不要有任何的物質束縛。

  至於貝拉斯沙本人,一來他儲藏食物是在不可以儲藏食物戒律制定之前,再者,他這麼做,不是由於貪心,而是想節省時間來禪修,所以佛陀就宣稱貝拉斯沙是無辜的,不必接受處罰。佛陀更進一步解釋說,阿羅漢不儲藏任務東西,同時,阿羅漢進食時,具有正確的觀照。

註1:積聚有二種:「業」和「四食」的積聚。「業」積聚會使人不斷輪迴。而「四食」積聚雖是生命的必須,但可能妨礙精神修持。

註2:根據論,阿羅漢在進食時,應正念現前,具足三種食觀:
  1. 知遍知: 確實明白食物的意義。
  2. 審察遍知:確實明白食物的卑微。
  3. 斷偏知: 滅盡進食的欲樂。

註3:涅槃是苦的解脫。因為不再貪瞋癡所以也稱之為「空」,而不是說一無所有或一切斷滅。涅槃是積極的,超越凡俗的境界,無法用世俗的文字加以敘述。涅槃是無相的,因為不再有貪的形相。阿羅漢在生前就證得涅槃而領略涅槃的喜悅。說阿羅漢死後仍然存在或不存在都不正確,因為涅槃既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涅槃時,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而且,除了愛欲之外,沒有任何寂滅。阿羅漢在今生即證得涅槃而領略無上的涅槃喜悅。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8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再慢慢消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1-2008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要誤導智者並不容易

愚癡的人啊!
如果內心充滿貪愛,外表又徒具形式,
那麼髻髮有什麼用處?
穿鹿皮(註)做的衣服有什麼用處? (偈 394)

  一位詭計多端的婆羅門爬上毗舍離城門附近的一棵樹上,並且把身子像蝙蝠一般地倒掛在樹幹上。處在這樣驚險的狀況下,他不停叫著:「給我一百隻牛,給我錢,給我一位女僕!你們如果不照我的話做,而我從樹上栽下去死掉的話,毗舍離城就會毀滅掉!」

  城裡無知的百姓害怕他真的栽下去死掉的話,會使毗舍離毀滅,就答應他的勒索,並懇求他下來。

  比丘們向佛陀轉敘這件事時,佛陀說,騙子只能欺騙無明的人,無法愚弄有智慧的人。

註:印度有些外道用鹿皮作坐具或做衣服穿。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2008 08: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誤把佛陀當作兒子的婆羅門  

調伏色身,不傷害眾生的聖者,
證得不死的境界(涅槃),不再受苦。 (偈 225)

  有一次,佛陀和一位隨從比丘到裟祇城去化緣。一位年老的婆羅門看見佛陀,就說:「我的孩子,你已經很久沒來看我們了!來吧!讓你的母親也瞧瞧你。」說完後,他就要佛陀回他家去,到達他家時,他的妻子也向佛陀說類似的話, 並且向他們的孩子介紹佛陀是他們的大哥,更要他們向佛陀致意。 從此以後,這對夫婦供養佛陀,聽佛陀說法, 夫婦兩人也因此都證得三果。

  比丘們十分困惑,不知道為什麼這對婆羅門夫婦會稱呼佛陀為兒子。 佛陀向他們解釋:「比丘們!他們如此稱呼我,是因為過去很多世時,我是他們的兒子或侄子。」 佛陀親近這對夫婦達三個月之久,這對夫婦因此證得阿羅漢果。

  這對夫婦逝世時,比丘們不曉得他們已經般涅槃了,就問佛陀他們往生何處? 佛陀回答他們:「阿羅漢們不往生任何地方,他們已經獲得涅槃的究竟法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08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8# Nightreelf 的帖子

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生中疼爱、照顾、关心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人怀有敌意和不满。

一切众生未来皆会成佛,所以我们应该恭敬看待一切人。不应该鄙视。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8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返回迦毗羅衛城

人不可放逸,應該勤修正法善行,
如此做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安樂。 (偈 168)

人應該奉行正法善行,不可作惡行,
奉行正法善行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安樂 (偈 169)

  佛陀究竟證悟後第一次返回迦毗羅衛城(佛陀的家鄉)時,住在尼拘婁陀園,並且在當地為親戚們說法。淨飯王認為佛陀身為他的孩子,第二天應該會直接到他的王宮來化緣,而不會到其他地方去才對,所以並沒有特別邀請佛陀前去接受供養,只是下令準備供養而已。

  由於沒有人特別邀請他前去接受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第二天就進城化緣。進城之前,他心裡斟酌著:「過去諸佛再進入親戚的城市時,是直接到親戚的家去,或逐戶化緣?」經過思惟後,他明白過去佛都是一家一戶地化緣,也就依序去化緣。

  當淨飯王從兒媳婦耶輸陀羅(佛陀未出家時的妻子)處得知這件幾近羞辱的消息後,異常憤怒,就去找佛陀:「孩子,你為什麼要羞辱我?看你如此化緣,我真的無地自容,你曾經是坐著金轎旅遊的人,現在卻一家一戶化緣,這種作法適當嗎?你為什麼要羞辱我!」

  佛陀回答道:「國王,我並沒有羞辱你,我不過是遵照過去諸佛的規矩而已,諸佛皆化緣生。」
  國王明白諸佛都是如此,於是接受佛陀化緣的作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5:31 PM , Processed in 0.07872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