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7-4-2008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國王和大臣們證得聖果

啜飲正法的人,
內心安詳,生活愉快,
智者喜悅聖者所說的正法。 (偈 79)

  摩訶罽賓那是雞咕塔瓦提國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協助他治理國家。有一天,國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園時,碰見來自舍衛城的幾個商人。這些商人向國王轉述佛法僧三寶,之後,國王和大臣們就出發前往舍衛城。

  這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國王一行人正向舍衛城來,並且預知他們即將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就到河邊一棵榕樹下等他們。後來,國王等人來了,看到樹下休息的佛陀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時,就走近佛陀,並且加以頂禮問訊。佛陀向他們說法,聽法之後,國王等人就領悟佛法,並出家加入僧伽。

  王后聽說國王和大臣等人前往舍衛城後,就召請大臣的妻子們來,她們也跟隨國王等人的足跡一起前去舍衛城。當她們到達佛陀休憩的地方時,也看見佛陀身上放出的祥光,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但佛陀運用神通,使她們看不見國王和其他大臣,因為她們如果看見自己的丈夫已經身著黃色袈裟,並且剃除鬚髮時,內心一定會受干擾而無法聽佛說法。頂禮問訊後,王后向佛陀請問國王現在何處。佛陀說:「先坐下來,你會看見國王的!」王后和諸位大臣的妻子聽說可以看見丈夫,非常喜悅,就安心的坐下來。佛陀於是開始向她們說法。國王和大臣們在聽法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而王后和諸位大臣的妻子們則證得初果。這時候,她們看到國王和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丘,並且認出他們,於是也向佛陀請求,允許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指引她們去舍衛城,她們就依照佛陀的指示前去舍衛城,加入尼眾僧伽,不久也都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在這些國王和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丘的護衛下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白天或夜晚的休息時分,尊者摩訶罽賓那(原來的國王)經常自語:「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丘們聽見他一天重複好幾次說這句話時,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向他們解釋:「摩訶罽賓那已經領悟法喜了,所以內心寧靜,歡喜過日子,至於他重複所說的話指的是涅槃的喜悅!」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4-2008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派(一)

  佛教分為各種宗派,這是我國學者見到佛法如海,為著便利修習,各擇一條路,去求專精;並非樹立門戶,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的不同。現下雖尚有十宗的名目,實際上已經有數宗很少有人研究了。

(一)「成實宗」(也名空宗):
  訶犁跋摩法師造《成實論》,很與大乘的學理相似,大旨是「成立修多羅中實義」的意思。姚秦時代,鳩摩羅什大師譯出,纔創立的。

(二)「俱舍宗」(也名有宗):
  俱舍譯為藏或繭,是包含的意思。印度小乘,異論紛紛,後經結集為《大毘婆沙論》;世親菩薩依著折衷作《俱舍論》,義為「解釋發智」。陳代真諦、唐代玄奘兩位法師,譯來我國,纔創立的。

(三)「禪宗」(也名心宗):
  禪是「禪那」的簡稱,譯為「靜慮」的意思。梁代達摩祖師西來創立的。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概悟後方許起修,雖說不立文字,但這一宗多是研讀般若類的典籍。

(四)「律宗」(也名南山宗):
  是依著佛制,淨除「身口意惡業」的一種方法。創始的是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依著《四分律》作主要典籍。

(五)「天台宗」(也名法華宗):
  隋代天台山智者大師,取《法華經》為根本經典,創立這一宗,發明「一心三觀」的妙理。對於判教解義,都有精確的體系,各宗演教,也多採他的方式。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08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嫁小偷的富家女

唱誦毫無義理的百句偈語,
不如唱誦一句法語,
聽聞之後,使人內心寧靜。 (偈 102)

在戰場上戰勝百萬雄獅的人,
不如克己者,
才是最尊貴的勝利者。 (偈 103)

  拘達娜是舍衛城裡一位富翁的女兒,一直過著平靜、深居簡出的日子。但是有一天 ,她看見一位將要被處決的小偷時,剎那間就愛上他了。從此以後她拒絕吃飯,除非能 嫁給他,否則她也不願活下去。

  拘達娜的父母只好向國王的官員行賄,換取小偷的生命,然後將她嫁給他。雖然她 非常愛他,但他卻只愛她的財富。有一天,他說服她把所有的首飾裝戴在身上,然後告 訴她,他想供養山靈,答謝它們在他生命危險的時候拯救他。說完後,他就帶她往山頂 上走去。但是他們抵達山頂時,他卻說要殺了她,以便佔有她的首飾。她懇求他只拿走 首飾,而饒她一命,但他悍然拒絕。這時候,她明白若不除去他,自己非死不可,所以 必需謹慎、機智應付。她於是告訴他,既然他們只能再相處幾分鐘,她想最後一次向他 頂禮,說著,她就繞著他緩緩的走,並趁機從他的背後把他推下山去。

  住在山頂的天神目睹整個事件的過程後,鼓掌讚許她的作為,並且說:「不只男性 有智慧,女性也能具足智慧,並且在今生今世就展現智慧!」

  經過這件事情後,她不想再回家了,就把所有的首飾掛在樹上,然後一個人到處流 浪,也不知道究竟該到那裡去。後來,她碰巧來到女遊行外道居住的地方,就成為她們其 中的一員。她們教她所有的詭辯技巧。由於聰穎,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全掌握其中的 訣竅。這時候,這些女遊行外道就告訴她四處去雲遊,她們也告訴她,如果有人能夠回 答她的所有詰問,就拜此人為師。從此以後,她就到國內所有地方去雲遊,公開向所有 的人挑戰。很多著名的人士接受她的挑戰,但沒有人駁倒她。

  最後,她來到舍衛城。進城之前,她一如往常,把一隻樹枝叉在一土堆上,公開挑 戰所有人。舍利弗尊者接受她的挑戰,她詢問舍利弗非常多的問題,而舍利弗也一一加 以解答。問完之後,輪到舍利弗發問,他只問她一句話:「“一”是什麼?」(註1) 她 卻張口結舌,無法回答,就央請舍利弗解釋它的涵意。舍利弗建議她先出家為比丘尼, 她也信守諾言地服從舍利弗的建議,正信出家為比丘尼,並且精進奉行舍利弗的教導, 而在幾天之內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有些比丘針對此事請教佛陀:「拘達娜比丘尼真的可能在只聽聞少許的法義 就證得阿羅漢果嗎?」

  佛陀說:「比丘們!不要以多少來判斷法義,一句法義比一百句毫無意義的言語更發人深省。」

註1:眾生只需要一件東西來維持生命:食物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08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派(二)

(六)「賢首宗」(也名華嚴宗):
  唐代杜順和尚,取《華嚴經》為根本典籍創立的。到了第三祖賢首大師,又加了一番整理,格外顯得精采。發明「一真法界」,是此宗的奧義。

(七)「慈恩宗」(也名法相宗,近稱唯識宗):
  這一宗所依的主要經典,是《楞伽》《解深密》等經,及《成唯識論》,主張「轉識成智」。唐代慈恩寺玄奘法師翻譯弘揚,纔創立的。

(八)「三論宗」(也名性宗):
  龍樹菩薩造《中論》及《十二門論》,提婆菩薩造《百論》。這三種書,大概是說明「大乘之中實的義理及破執破障」的意思。姚秦羅什大師譯出,纔創立的。

(九)「密宗」(也名真言宗):
  密是「秘奧」的意思,為佛的最深境界,非到「等覺」不能明白,取「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方法,根本典籍是《金剛頂經》、《大日經》等,唐代金剛智及不空兩師創立的。但現在中國流行的,卻是藏、蒙密教,更分紅、黃、白等派。

(十)「淨土宗」(也名蓮宗):
  晉代慧遠大師創立的。取《彌陀》《無量壽》《觀經》三種為主要典籍,主張「四法念佛,帶業往生極樂」。這一宗的方法,因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在家的人修習,尤覺方便。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08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年齡不是判斷的標準

上座 (譯註),不是因為頭髮灰白;
只是年歲增長的人,不過「年齒徒長」而已。 (偈 260)

明白四聖諦與正法、不殺生、戒行具足、調伏欲望,
去除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丘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明白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 熟,就問他們,進來的時候,有沒有看見一位上座?他們說沒有,但卻瞥見一位沙彌。

  佛陀說:「比丘們!那不是沙彌,而是上座。我不因為人的歲數大就稱之為上座, 任何人究竟明白四聖諦,而且不傷害別人,才是上座。」

譯註:「上座」即流傳中國大乘佛教的「長老」。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08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派(三)

  這十宗的次序,乃依照明季吹萬老人《釋教三字經》。該書在清代時候,經過印光大師重訂,以後又由楊仁山居士刪改。這次序或有取意,茲用淺意揣測,試說如下:

(一) 按宗乘說:
  分二小乘,七大乘,律是通小通大。這自然應先小後大,所以成實、俱舍在前,律夾中間,其他在後。

(二) 按教義說:
  禪學傳佛心印,法是最高,故列在大乘的起首;淨學普被三根,法是最廣,列在最後,這好比車有雙輪。其餘列在中間,好比輿的軌軫等件。「輿」有載乘的功能,「輪」有運轉的力量。

(三) 按行持說:
  戒律是諸行根基,知禪明宗以後,列在以前,使先正本。學貴求解,台賢相性,都是教理南鍼,列在其次,使明教相。解後尤貴實行,密淨是專講修持方法的,列在最後,使知歸宿。

  這十宗的律、淨兩宗,皆是具普通性的,就是不問何宗,都須受持戒律,皆可兼修念佛;因著無戒行萬德不立,有念佛成就最穩。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7-5-2008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

此城(色身) 為骨頭搭建而成,而塗上血與肉,
其中充滿老死,驕慢與虛偽 (註)。 (偈 150)

  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兒。她長得很美麗,別人都稱呼她美人兒。她 與佛陀的堂弟難陀訂有婚約。有一天,她內心如此想著:「我的兄長,雖然可以成為聖 王,卻放棄世間而出家,成為聖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兒子羅侯羅和我的未婚夫難陀都 出家為比丘。我母親是比丘尼。現在只剩我孤單一個人!」這番思量之後,她就自行出 家為比丘尼。但她是因為執著於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於對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聽說,佛陀經常說色身無常。她於是認為,佛陀如果看見她,一定會輕視她的美 貌,所以,就不去見佛陀。但從精舍回來的其他比丘尼不停地讚譽佛陀,有一天她終於 決定與他們一齊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見她來時,心中如此想著:「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達卡婭妮非常執 著於她的色身,對她的美貌非常驕傲。我必須經由美貌這件事去破除她的驕傲和執著。」

  佛陀於是運用神通,示現一位年僅十六歲,卻極美麗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 達卡婭妮才看得見這女子。當她看見這女子時,發現若與之相比,自己就像隻又老又醜 的烏鴉坐在美麗的白天鵝旁邊。她非常喜歡這女子,但再次注視時,卻訝異地發現該女 子變成二十歲的女子。然後,每當她注視時,該女子一次又一次的變老,先變為成熟的 女子,再是中年婦女,高齡女性,然後是老邁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產生後, 舊的形象就消失了。這時候她才認清人身不停地變化和衰老。有了這一層的領悟之後, 她對自身的執著也雲消霧散了。這時候,該女子進一步的老化,已經無法支撐身體, 整個人癱瘓在地上了。最後死掉,全身浮腫,流膿,蛆蟲更從身子跑出來。

  看完整個過程後,嘉娜帕達卡婭妮心中想著:「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 我的肉身也會衰老變化、生病而後死亡。」經過這番省思之後,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 。後來,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註:「虛偽」古譯為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08 08: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箇參考。

(一)入寺:
  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箇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裏,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拜佛:
  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橙,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三)閱經:
  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坐看。須先淨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作一捲,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四)拜僧:
  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就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五)法器:
  寺中鐘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

(六)聽經:
  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昇座,須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本單元完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6-2008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榮耀

太陽在白天光芒萬丈,月亮在夜晚明亮,
(剎帝利)武士著武裝時輝耀,婆羅門在禪定時神采飛揚,
但阿羅漢(佛陀)則不分日夜,光明普照。(偈 387)

  有一年七月的月圓日,波斯匿王一身華麗的國王裝扮,前來向佛陀問訊。當時,坐在大眾邊緣的卡努達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禪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黃色的光暈。大眾中的阿難尊者發現天上的太陽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來,一時之間,太陽和月亮同時在天邊放光芒。 但當阿難尊者轉過身來注視佛陀時,察覺到來自佛陀身上的光輝,遠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阿難當下驚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綻放出來的高貴光輝勝過國王、卡努達伊尊者、太陽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佛陀回答阿難:「諸佛日夜都綻放光輝,並且涵蓋五種光彩 (註)。」

註: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蕩,善行超越惡行,慧超越無明,功德超越敗德,正直勝邪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6-2008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進,莫放逸

應當努力修行時不努力;
年輕力壯,但意志與思慮不堅定,怠惰的人,
無法發現可以證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舍衛城的一群年輕男子在佛陀的允許下出家,加入僧伽,佛陀並且給他們觀想的題目。這些初出家的比丘,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裡去禪修。他們日夜不休地精進修習,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後,全都證得阿羅漢果,便回去向佛陀頂禮問訊。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裡去禪休的提撒比丘,因為未精進修習,所以毫無成就。

  當提撒比丘發現其他比丘的修持都比他好時,後悔曾經浪費時光,他就下定決心,要不眠不休的禪修。當天晚上經行時,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斷大腿骨,其他比丘聽見他的哭叫聲時,都跑去幫忙。

  佛陀知道這次意外事件時,說:「比丘若在應該精進修習的時候,虛度時光,不知精進修習,無法證得禪定和清淨。」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8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孩童拜訪佛陀

邪見視為正見,正見視為邪見,
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偈 318)

錯就是錯,對就是對,
心懷正見的人,趣向善趣。(偈 319)

  有一位外道的信徒們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和佛陀信徒的孩子混雜在一起,就告訴他們的孩子:「不要去祇樹給孤獨園,不可向釋迦牟尼的比丘們頂禮。」

  有一次,這些孩子們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遊玩,不久,感覺十分口渴,但記起父母告誡,而不敢進入精舍,就要其中一位父母是佛陀信徒的小孩進入精舍要水來喝。這小孩進入精舍後,先喝了一杯水,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說他的朋友們因為父母的教誨,而不敢進入精舍。佛陀就邀請他們全部進來喝水,並依孩子們的個性講說佛法。這些孩子們也因此對三寶有信念。

  回家後,這群孩子們向父母敘說進入精舍,並且聽聞佛陀說法的情形。他們無明的父母,卻大聲叫道:「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宗教不夠虔誠,他們被毀了。」

  鄰居們有些是佛陀的信徒,聽見他們這麼喊叫,就過來向他們解釋佛法的殊勝。他們才開始去拜訪祇樹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終於對三寶有了正確的信念。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08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喻经。毗舍阇鬼喻》

从前有两个癫狂鬼,共同拥有一只小箱子、一根手杖和一双鞋子,他们互相争夺,都想归于自己所有。两鬼争吵个不停,整整争吵了一天,结果还是没有办法平均分开这些东西。

此时,有一个人经过这里,看到之后就问他们说:“这个小箱子、手杖和鞋子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吗?你们俩为什么争吵成这样,都争着要它们呢?”

两个鬼回答说:“我们这只小箱子,能够变出所需要的衣服、吃的、喝的及床铺、被褥,凡是生活上所需的一切物品,都可以从小箱子里变出来;拿着这根手杖的人,一切仇敌都会服贴归顺,再不敢争执了;穿这双鞋子的人,能够飞行无阻。”

这个人听后,便对两鬼说:“你们稍微走远些,我可以为你们平均地分配。”

两个鬼听他这样一说,就都远远地避开。这个人马上抱起小箱子、拿着手杖、穿上那双鞋子, 飞到空中。

两鬼看到大吃一惊,知道被骗。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这个人边飞边对鬼说:“你们所争着要的东西,我已经都得到了,现在你们已没有什么可争了吧?”

备注:
小箱子-比喻生死流转中一切强求的果报。
手杖 -比喻可消除一切怨贼烦恼的禅定。
鞋子 -比喻不会堕落恶道的持守戒律。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2-6-2008 04:2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6-2008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6-2008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妓女保護的信徒

惡業及污染都是自己造作的,
不作惡業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
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別人無能為力。(偈165)

  有一天,信徒小迦拉到祇樹給孤獨園去守齋戒,並且徹夜聽聞佛法。第二天清早, 他回家的時候,正好有一群憤怒的人正在追捕偷走他們財物的小偷。這群小偷匆忙之際 ,把偷來的財物丟在迎面而來的小迦拉腳下。這時候追上來的人群,看見他腳下的贓物 時,怒火中燒,不明究理地誤以為他也是小偷,就抓住他加以毆打。幸運的是,有幾位 正要前往附近河流取水的妓女阻止他們,說他們認識小迦拉,並且說他不是小偷。這群 人才放過小迦拉。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訴小迦拉:「他們放過你,不只因為那些妓女說你不是小偷 ,也因為你真的沒偷竊,是無辜的。」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08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喻经。乘船失盆喻》

从前,有一个人乘船过海,失落一个银盆,掉入水中。于是他便起了一个念头:
我现在在水面上画个记号,先把它丢在这,离开这里不管它,以后有机会时,再把银盆捞起来。

经过两个月的旅行,到了师子国,他见过一条河,便跳入水中寻找原来掉进水里的银盆。
岸上的人问他:“你想做什么?”
他回答说:“我以前掉了一个银盆,现在想把它寻找回来。”
别人又问:“在什么地方掉的?”
他回答说:“我刚过海的时候掉的。”
别人在此问道:“掉了多长时间了?”
他说:“已有两个月了。”
别人问:“已经掉失两个月了,你怎么在这里寻找呢?”
他回答说:“银盆掉进水里去的时候,我在船边的水面上画了一个记号。根据我的研究,当时我做记号的水和这里的水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要在这里寻找我失掉的银盆。”
别人又问他:“水虽然没有不同,但是这里却不是失掉银盆的地方,而你在这里寻找,怎么能捞得到银盆呢?”
当时许多人都觉得非常好笑。
这个故事比喻对佛法似懂非懂的人,不能修习正行,在相似的善法中,枉修苦行,想以此求得解脱,正如这个故事中的人,在远处失掉银盆,却希望在此寻找回失去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08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進的比丘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
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 (涅槃),
更要下定決心完成。 (偈166)

  佛陀般涅槃前四個月就公開宣告自己入滅的日期。眾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聽見佛陀這麼說以後,非常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從那天開始,他們就緊緊追隨在佛陀身邊。阿塔達塔比丘卻不去見佛陀,反而下定決心,要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羅漢果,他就努力精進禪修。其他比丘不明白他的心意,卻帶他去見佛陀:「世尊!阿塔達塔比丘不像我們那麼敬愛、尊重您,他以自我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達塔恭敬的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聽完之後,加以讚歎,並且告訴其他比丘:「敬愛、尊重我的人應該像阿塔達塔一樣的作為。你們來見我,並不表示對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誨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7-2008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證得阿羅漢果的可憐人

人應該追隨會規勸別人過錯的智者,
一如追隨嚮導前往埋藏寶藏的地點。
追隨智者,較容易開發智慧。(偈166)

  羅陀是個又老又可憐的婆羅門,只好寄居在精舍裡,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潔的工作。 比丘們都很尊重他,但當他想加入僧伽時,卻不願意接納他。

  一天清晨,羅陀遇見佛陀,就向佛陀報告比丘不讓他加入僧伽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將 證得阿羅漢果,便召請所有的比丘來,問他們:「有沒有人曾經接受羅陀的服務?」

「佛陀!我記得羅陀曾經供養我一些米。」舍利弗答道。
「如果這樣,」佛陀接著說:「你是不是應該幫助你的施主解脫世間的苦痛?」

  舍利弗於是答應剃度羅陀出家,成為比丘,從此以後,羅陀就正式加入僧伽,並且 嚴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導。幾天之後,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佛陀再度來探視比丘們,他們向佛陀報告羅陀嚴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導。佛陀 說,比丘應該像羅陀一樣,遵守教導,如果犯錯而受到譴責時,也不可以心生不滿。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2008 09: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摸骨專家婆耆舍

遍知有情眾生的生死,不執著,善逝(趣向涅槃),
明白四聖締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註1) (偈419)

煩惱漏盡的阿羅漢,諸天、乾闥婆(註2)及人
都不知道他(她)的往生處,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20)



  王舍城中有位名字叫做婆耆舍的婆羅門,他只要觸摸死人的骨骸,就能判斷該人究竟往生天界、人間或地獄。有些婆羅門就帶他到各個村 落去,村子的人都圍在他身邊,大方付錢,請教他們已故親人的往生處。

  有一次,他們來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他們看見很多人要前去聽佛陀說法,就要那些人過來請教婆耆舍。但那些要去聞法的人卻說:「婆 耆舍知道個什麼啊!我們的老師無與倫比,只有他才是究竟證悟的人。」並與他們展開一場激烈的爭論。最後有一個人說:「好吧!讓我們去 印證一下,究竟婆耆舍或佛陀懂得多?」大夥兒就到精舍去。

  佛陀知道他們的來意後,就吩咐一位比丘分別準備往生地獄、畜生、人間、天界的四付骨骸,同時也準備了一位阿羅漢的骨頭,然後把這 五付骨頭排成一列。婆耆舍正確判斷前四付骨頭的主人往生何處,但最後一付骨頭卻難倒他。佛陀便開口道:「婆耆舍,不知道了吧!我知道 第五付骨頭的主人往生何處。」婆耆舍請求佛陀教導他知道第五付骨頭主人往生何方的技巧。佛陀建議他先出家,加入僧伽,佛陀才可能教導 他。

  婆耆舍就要他的婆羅門朋友等候他學會這種技巧。成為比丘後,佛陀教導他觀想人身三十二個部位。他遵照佛陀的指示,努力禪修,不久 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

  當他的婆羅門朋友前來問他是不是學成功時,他告訴他們:「你們最好離開這裡,我不再需要了解這種技巧了,我也不會和你們走了。」 其他比丘聽他這麼說,就去請教佛陀:「世尊!婆耆舍宣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真的嗎?」佛陀說:「比丘們!他當真明白世事萬物的生滅, 他已經是阿羅漢了。」

註:
1. 請參考故事「領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羅門」
2. 「乾闥婆」:天的一種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08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尊者受母親辱罵

不瞋恚,有德行,持戒,不貪愛,調伏身心,
證得最後身的人(註),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400)

   有一次,佛陀在竹林精舍時,舍利弗和一群比丘前往那羅卡村他母親的家去化緣。他母親邀請他們進去接受供養,但當她拿食物給舍利弗時,她說:「你這吃剩菜剩飯的人!你拋棄所有的財富,出家做比丘,你毀了我們!」她接著拿食物給其他比丘時,也粗魯地說:「你們總是把我的兒子當作侍從,現在吃吧!」舍利弗一言不語,只是保持他一貫高貴的沉默。

   回到精舍後,比丘們向佛陀報告,舍利弗耐心忍受生身母親的訶責。佛陀說,阿羅漢絕對不會生氣,也絕對不會失去性子。

註:阿羅漢棄絕所有的貪愛,不再輪迴,所以是最後身。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008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飲食要節制

健康是最高的福報,知足是最好的財富,
最可信賴的人就是最好的親友,
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悅。 (偈204)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後,前往祇樹給孤獨園。他當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飯,所以在聽聞佛陀說法時,精神不振,不斷打瞌睡。

  佛陀就勸誡他:「國王!進食應適量,身體才會舒適。」國王接受佛陀建議,從此以後奉行適量的飲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輕盈,情緒愉快,也比較健康。

  佛陀在國王向他敘說改善的情形時,告訴國王:「國王,健康是非常的福報。」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6:44 PM , Processed in 0.09065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