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8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諦 (二)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集」二諦,是說的世間因果;「滅、道」二諦,是說的出世間因果。

  苦,是得到的惡果;集,是造作的惡因;滅,是得到的樂果;道,是脩種的樂因。這要明白:凡是受果,必有前因。

  這箇法門,是佛成道以後,在鹿野苑初次說的;連續著說了三次,稱作「三轉法輪」。

  第一次,只說苦、是有逼迫性的;集、是有招感性的;滅、是可以證的;道、是可以脩的。這次的說法,名曰「示轉」。上根的人聽罷,就覺悟了,起了信心。

  第二次,說苦、汝應該知曉;集、汝應該斷去;滅、汝應該去證;道、汝應該來脩。這次說法,名曰「勸轉」。中根的人聽罷,也得覺悟,發起信心。

  第三次,說苦、我已知曉了;集、我已斷除了;滅、我已證到了;道、我已修過了。這次說法,名曰「證轉」。下根的人聽罷,纔有覺悟,肯發信心。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2008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穿木屐的比丘

戒慎惡行, 調御色身, 捨離惡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惡語, 調御惡語, 捨棄言語, 勤修善語。 (偈 232)
戒慎惡意, 調御心意, 捨離惡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圓滿調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雙手拿著木杖的比丘在石板上走來走去,而製造很大的噪 音。佛陀聽見這些噪音時,問阿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阿難告訴佛陀這六位比丘的情形 。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後,說人必須體諒別人,不要破壞寧靜的氣氛,他也告誡比丘應 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要穿木屐。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2008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懺感授記
  唐曇榮,春夏講教,秋冬坐禪。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乃誓求總獲,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懺法,寺僧僧定者,見光明中七佛皆現,一佛顧榮云:「我是釋迦,為汝身器清淨,故來授記。後當作佛—號普寧佛。」
  是冬,榮卒,異香繞室。



  唐朝潞州法住寺曇榮禪師,每年春天和夏天講經論教,秋天和冬天靜坐參禪。

  曾往韓州鄉縣延聖寺,立懺悔法,刺史風同仁送舍利三粒,榮法師告訴眾人:「舍利之德,變化莫測,若虔誠消業祈求可得總量。」於是人人前別置水缽,加以香爐通夜苦求,至天明總獲舍利四百餘粒。

  貞觀七年,清信士常凝保等請榮大師於法住寺行方等懺法 (天臺大師依大方等陀羅尼經所制,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方等三昧與法華三昧皆為四種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行方等三昧而懺悔六根之罪障也),法住寺有一個和尚叫僧定法師,戒行精固,在道場上見大光明,光明中七佛皆顯現 (七佛指過去七佛。即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九百九十九尊「尸棄佛」,第一千尊「毗舍浮佛」,賢劫第一尊「拘留孫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葉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有一佛對榮大師說:「我是釋迦牟尼佛,因你身心戒行清淨,所以來為你授記,你後來當成佛,即賢劫千佛之中的『普寧佛』。」 (亦為僧定法師授記,名普明佛。)

  那年冬天榮大師圓寂,圓寂時異香嫋繞室內不散。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2008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一)

(此即「四諦法」之道諦)

(甲)四念住

  「念」是觀念,「住」是安住。這是用智慧把妄心安住在某一處,不讓他迷惑散亂,使對宇宙人生得一箇正確認識。

  (一)「觀身不淨」 自身後來有九種現相,宜於常常提念:一、死,二、脹,三、青瘀,四、膿爛,五、壞,六、血塗,七、蟲噉,八、骨鎖,九、分散。觀他有五法,即「種子、住處、相、體、畢竟」,俱不清淨。

  (二)「觀受是苦」 身、心本有八苦交煎;逆境現前,更有飢渴、寒熱、勞役、刀杖的逼迫,這是苦上加苦,名曰「苦苦」。偶有假的樂來,總是要散的,散時仍感覺苦,名曰「壞苦」。不苦不樂的境雖好,但是剎那變遷,保持不住,這還是苦,名曰「行苦」。

  (三)「觀心無常」 念頭起滅,變遷無常,對於一件事,忽然歡喜,忽然又厭惡,一念纔去,一念又來,好像波浪滾滾,這樣就教八識田裏撤下許多生死種子。

  (四)「觀法無我」 這「我」字當主體解。應知一切事物,皆是眾緣和合,現出一箇假相,並無自體,這是萬法的真相。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08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護持身、口、意

願言語謹慎,調伏心意,不以身作惡;
願如此清淨身口意的人
可以證得聖者所宣說的正法。 (偈 281)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丘下山時,看見一隻豬面人身、悲慘的餓鬼。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時,勒叉那比丘問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說,因為他看見那隻滿嘴蛆蟲的豬面人身餓鬼。佛陀這時候也說,在他證得究竟智慧,成為佛陀時,也曾親眼目睹該餓鬼,佛陀因此敘說該餓鬼的前世因緣:

  在過去佛時,這餓鬼是一位經常為人講經說法的比丘。有一次,他到有兩位比丘居住的一處精舍去。停留期間,他發現當地的人歡喜聽他說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這兩位比丘遠離該精舍,而為自己獨有,就再好也不過了。他於是開始分化離間這二位比丘,使他們爭論不休,終於都離開精舍。因為這惡業,他在死後,長期遭受苦報。今生 ,他也生為豬面人身,繼續受苦。

  佛陀因此說:「身為比丘,應內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惡業。」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08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施食師

  焰口施食,啟教於阿難,蓋瑜珈部攝也。瑜珈大興於唐之金剛智廣大不空二師,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數傳之後,無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結印,口誦咒,心作觀,三業相應之謂瑜珈,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況觀力乎?則不相應矣!不相應則不惟不能利生,而亦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篤,是晚外正施食。謂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辭不往。俄復來云:『法師不誠,吾輩空返,必有以報之。』於是牽我臂偕行,眾持撓鉤套索云:『欲拽此法師下地。』我大怖,失聲呼救,一時散去。」越數日僧死。蓋未死前已與諸鬼為伍矣。向非驚叫,臺上師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誠,被鬼舁之河中欲沈之;一僧失鎖衣篋,心存匙鑰,諸鬼見飯上皆鐵片,遂不得食;一僧曬氈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諸鬼見飯上皆獸毛,遂不得食,各受顯報。又一人入冥,見黑房中有僧數百,肌體瘦削,顏色憔悴,似憂苦不堪狀,問之,則皆施食師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瑜珈焰口施食法,是阿難受餓鬼恐嚇,說他三天後要命盡墮餓鬼道,除非布施百千萬億無數餓鬼飲食,並供養三寶等方可免。阿難問佛,如何方便施食,得免斯苦?佛告阿難:「有陀羅尼名曰『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若有誦此陀羅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佗百千恒河沙數餓鬼及婆羅門仙等上妙飲食,如是等眾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國所用之斛七七斛食。阿難我於前世作婆羅門,於觀世音菩薩所,及世間自在威德如來所,受此陀羅尼故,能散施與無量餓鬼及諸仙等種種飲食,令諸餓鬼解脫苦身得生天上。阿難汝今受持,福德壽命皆得增長。」(詳載「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是密教部收攝的經典。密法由於唐朝金剛智法師及大廣智不空法師二人大力宏揚而大興盛。能使役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傳幾代後,就沒人能繼承了,所剩只施食一法而已。手結手印,口誦咒語,心作觀想,身口意三業相應(又叫三密相印),叫做「瑜珈」,這件事不是容易的啊!今人手印、咒語未必精通,而況最難的觀想功夫呢?如此身口意功夫不到就不相應了,不相應則不但不能利益餓鬼群生,反而害了自己。

  昨天我們雲棲山,有一位外來的掛單僧,病得很重,當天晚上寺外正作焰口施食。這位僧人對看護他的人說:「有鬼要帶我一同出去吃施食,我謝絕不去,不久鬼又來說:施食的法師沒誠心施食,害我們不得食,空跑一趟,一定要懲罰他一下。於是牽著我的手臂一同走出去,眾鬼拿著撓鉤套繩,要把施食法師拖到地下。我非常害怕,失聲呼救。眾鬼才散去。」過幾天這個方外僧就死了,還沒死之前就和鬼一起了,是將死之兆。那次要不是他驚叫,臺上施食師就危險了。

  不但是這件事,還有一位施食師父不誠心誠意施食,被鬼抬到河中要溺死他;另一位施食法師忘了鎖衣箱,心中老惦記著鑰匙,諸鬼但見飯上都是鐵片,終於不得食。又有一位施食僧曬毛衣還沒收進屋子裏,剛好下雨,心中惦念這件毛衣,諸鬼看見飯上都是獸毛,也吃不得,這兩人都受到現世的果報。此外,有一個人曾在定中,進入幽冥界,看見有一間黑暗的房子中,有數百位僧人,形體削瘦,容色憔悴,好像非常憂愁痛苦的樣子,問他們是什麼人,才知道都是施食師啊!施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此更加相信了。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3-2008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二)
(乙) 四正勤

  「正」指正當的事業,「勤」是不懈怠的去作。凡一切善的事業,皆是正當的;惡的事業,就不是正當的。

  善的事業,須要勤作;惡的事業,更須要勤斷。並且要把「身、口、意」三業合起來省察,纔得究竟。

  (一) 已經生起的惡業,要勤懇的把他除斷。
  (二) 還未生起的惡業,勤懇的防備,不使他發生。
  (三) 還未生起的善業,勤懇的使他生起。
  (四) 已經生起的善業,勤懇的再使他增長。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3-2008 1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彌顯神通

比丘雖然年少,但精進修行佛法,
照耀世間,一如無雲遮掩的明月。 (偈 382)

  修摩拿沙彌是阿那律陀尊者的弟子。雖然非常年輕,但由於累世以來的善業,他已經是阿羅漢了,並且具有神通力。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生病了,他就運用神通,離地而行,到距離精舍十分遙遠,非常難以到達的阿耨達池去取水回來給尊者。後來,阿那律陀尊者和他一齊到東園鹿子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

  其他沙彌看他這麼年輕,就揶揄作弄他。佛陀希望這些沙彌明白修摩拿沙彌的殊勝,就要沙彌們也到阿耨達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彌都沒有辦法。最後,在阿難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彌再次顯神通,到阿耨達池取水回來給佛陀。

  傍晚時分,眾多比丘聚在一起,向佛陀敘說修摩拿沙彌的神奇之旅。
  佛陀說:「比丘們!任何人熱切修行佛法都可證得神通,即使十分年輕的人也可以。」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3-2008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應第十 總論

  予錄古行,以感應終篇,有笑於旁者曰:「道無修,無證;無修則感者空,無證則應者寂。憧憧於感應,無亦計功謀利之心歟?」
  予曰:「桴感鼓則應以聲,水感月則應以影,謀與計安在?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堅冰解,理也,奚足異乎?使感應無繇,則因果蕩然矣!豁達空招殃禍,可勿戒諸?」



  我紀錄古德崇行,以感應篇作結束,有人在旁邊笑道:「所謂道是不假修持,不假印證的,真如自性本自具足,無修則本無所感,無證則本無所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不定下,老惦記著感應與否,不是變成計較追求功利了嗎?」

  我說:「鼓槌對鼓的感應就發出了鼓聲,水對月的感應就映出了月影,很自然的,哪有什麼計較和追求呢?所以後漢朝忠臣諒輔,在國家旱災時,禱告山川上天,自曝中庭,為民祈福,發誓到日中無雨,要用他身體來謝罪,堆好薪柴,要自焚身,到了日中,山氣轉黑,雷雨大作,一郡沾潤,世稱至誠(後漢書,獨行列傳諒輔傳)。又晉朝孝子王祥,早喪親,對繼母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親愛吃生魚,一時天寒地凍,王祥脫衣臥冰上,冰忽然自解,跳出雙鯉魚,持之而歸。(臥冰出鯉孝子有三:一為王祥,一為王延,一為楚僚,均載於『搜神記』中。)至忠至孝而感應,是很平常的道理啊!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假如沒有感應,就毫無因果報應可言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就是怕人偏於頑空,容易否定因果的存在,魯魯莽莽,悠悠蕩蕩,不知不覺招萬劫災苦、飛殃橫禍。修行的人,能不深加警惕嗎?」

(本單元「緇門崇行錄」全文完)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3-2008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三)

(丙)四神足

  「欲」「勤」「心」「觀」是四種禪定。「神」是神通,「足」是身的兩足,這是比喻話。身能起立,全依兩足;神通的發生,全是依靠禪定。

  上來的四念住、四正勤,修圓滿了,就可發生四種善根:
一、煖法,聖道比火,見火必先和煖;見道以前,也有一番和煖氣象。
二、頂法,好比到了山頂,說不定要進要退;是說行人雖然進到高處,仍要提防退轉。
三、忍法,決定四諦是最勝的法,把心安住了。
四、世第一法,有漏的智慧,已達到極處,再進一步,就得無漏智慧。
  但是這四善根的進級,仍是要修觀四諦作成的。

  在四善根上,依著很勝的希望力,修到的定名「欲」;依著精進力修到的定名「勤」;依著一心止住力修到的定名「心」;依著觀察力修到的定名「觀」。能修到這四種定,自然會發神通。神足的名稱,是總合因果來說的。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3-2008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求多福的比丘

譬如邊境城市,內外都受到防護,
人也應當如此護衛自己,不可糟蹋機會 (註),
糟蹋的人墮入地獄受苦。 (偈 315)


  一群比丘到邊境的村落去結夏安居。第一個月,村民妥善照顧他們並且提供他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搶匪在第二個月的時候掠奪該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擄去當做人質。村民因此必須重建村子,保護自己,也就無法如願供養、照顧這群比丘。這群比丘只好自求多福了。

  結夏安居結束後,他們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也向佛陀報告說,由於村民的處境困難,所以,安居的後兩個月,他們過的相當艱辛。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想要擁有無憂無慮,輕輕鬆鬆的日子本來就很困難。一如村民要保護自己的村落,比丘要時時刻刻自我警惕,堅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註) 例如佛陀出現世間,與人共修,健康的身體,擁有正見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3-2008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四)

(丁)五根五力

  根力都是譬喻。「根」譬樹木有根,纔能生長;「力」譬樹根堅固,才能茂盛。二緣和合,纔能開花結果。求道若能立住根本,再得了堅固力,纔能得到道果。

(一)信根,信四諦聖道,合三十七道品等,理皆真實。
(二)進根,精進求道,決不休息。
(三)念根,把心安住在道上,不起雜想。
(四)定根,心與道合,不向外散。
(五)慧根,視察四諦的義理,很能了悟。有這五箇字,就是道心長了根。

(一)信力,是不受一切外道邪說誘惑,不為環境改變。
(二)進力,是能不怕困難,打破一切,勇猛前進。
(三)念力,是偶起雜念,立即斷去,不使他相續。
(四)定力,是內心不動,且能離開外境的攪擾。
(五)慧力,是能破除無明,心得解脫。如能作到這樣,就是五根生了力量。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3-2008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觀想海市蜃樓

人若視世間如水泡,如海市蜃樓,
則不落生死輪迴。(偈 170)

  有一次,幾百位比丘到森林去禪修。但由於進展太緩慢,他們決定回精舍向佛陀請示更適合他們的禪修題目。他們在路上遇見海市蜃樓,就針對這種現象禪修起來。後來,當他們抵達精舍時,突然暴雨來襲,碩大的雨滴打在地上,行成水泡,後來就消失不見了,他們因此如是思惟:「我們的身體就像這些水泡,終究會毀壞。」而察覺到五蘊的無常。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3-2008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五)

(戊)七菩提分

  「菩提」是覺的意思,這是得了無漏智慧,修行的七種方法,也名曰「七覺支」。

(一)「擇法覺」:一切事理,要用智慧觀察,能以明白,那是真假,不致錯誤。
(二)「精進覺」:佛法固須精進,要能明白,無益的苦行,不去妄作。
(三)「喜覺」:心得佛法,自然喜歡,這名「法喜」。要能明白,法有了義,有不了義,必須認得準確,不可顛倒。
(四)「除覺」:煩惱必須斷除,要能明白,煩惱與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錯損菩提。(此一另解法)
(五)「捨覺」:一切境界,如夢如幻,要能明白,虛妄不實,既已捨去,不宜再去追想。
(六)「定覺」:禪定有世間禪,出世禪多種,要能明白,世間的禪,報盡還墜,不了生死,不可貪著。
(七)「念覺」:這念有觀察的意思,好比醫生診病;前六覺好比藥品。修行要定慧平均,定偏了就昏沉,當該用擇、進、喜來提起;慧偏了就浮動,當該用除、捨、定來安穩。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4-2008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貴的人

聖者極難得,不是每個家族都能生出聖者,
但聖者出生的家族和樂興旺。(偈 193)

  阿難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的老師--佛陀告訴我們,純種的大象只生長在參達塔和優薩陀種中,純種馬只生長在信度種中,純種牛只生長在優沙帕種中。事實上,他只告訴我們有關純種象、馬、牛的事,但卻未提及最尊貴的人到底生長在何處?」

  經過一陣思考後,阿難尊者就前去請教佛陀這個問題。
  佛陀回答他:「阿難!最尊貴的人並不生長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貴的人生長的家庭,一定快樂興盛。」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4-2008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 (六)

(己) 八正道分

  「正」是不偏邪,「道」指涅槃的法門。這八種道,就是無漏的法。
(一)「正見」 四諦各有四行相觀,合成十六行觀,名曰「無漏行觀」(甚繁不述),
  能修此觀,見解纔得正確。
(二)「正思維」 用無漏智發動思維,不是識心發動妄念,這種思維,能以斷惑證真。
(三)「正語」 是口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惡業。
(四)「正業」 是身不犯「殺、盜、婬」三種惡業。
(五)「正命」 出家眾戒五種邪命 (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在家眾不作惱害眾生,或迷惑眾生的職業來謀生活。
(六)「正精進」 是對趨證涅槃的道,勤加修行。
(七)「正念」 是專念證心的正道,合萬行的助道法。
(八)「正定」 是修出世間禪定,遠離有漏禪定。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4-2008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殊卡沙彌

灌溉的人引導水,製作弓箭的人矯直弓箭,
木匠彎曲木材,德行具足的人調御自己。 (偈 145)

  殊卡沙彌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接受舍利弗尊者的剃度而出家為沙彌。有一天,他隨從舍利弗尊者外出化緣。路上,他看見幾位農夫正在引水灌溉,幾位製作弓箭的人正在矯直弓箭,另外有些木匠則正在製作車輪。

  他請教舍利弗尊者,是否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水)都可以任意由人引導或製作成想要的形式(箭和車輪)?
  舍利弗回答說,只要具備足夠的技術,當然可以。

  殊卡心想,既然沒有生命的東西都可以加以調御,那麼毫無理由說具有心識的人無法調御內心,修習清淨和止觀。

  他當下向舍利弗請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間去禪修。諸天神也護持他,使精舍保持安靜。當天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因此向比丘們說:「一個人精進修行時,天神都會來護持。我也阻止舍利弗進入殊卡的房間,使他免於受到干擾。當他看見農夫引水灌溉,弓箭師矯直弓,木匠製作車輪時,就調御自己的內心,此刻他已經是阿羅漢了。」

(請參考故事「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08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因緣

  「因」說事的原素,「緣」說果的促成;這是窮究眾生涉歷三世,輪迴六道的由來。

(一) 「無明」 是本性從無始一念不覺,起的煩惱。
(二) 「行」 是依著無明造的善惡事業。這是「過去」世的二種因。
(三) 「識」 是過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識。
(四) 「名色」 是神識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胎體。
(五) 「六入」 是二、三月後漸長成六根。
(六) 「觸」 是胎出生以後,在二、三歲時,與外界的接觸。
(七) 「受」 是六、七歲時,漸能分別苦樂。這是「現在」世的五種果。
(八) 「愛」 是十歲以後,依苦樂的感覺,愛把苦離開,愛把樂接受的一種思想。
(九) 「取」 是成人以後,愛欲發展,便執取不捨一切的造作。
(十) 「有」 是依愛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種種的業力。這是「現在」世的三種因。
(十一) 「生」 是依著現在的業力,牽著將來去投生。
(十二) 「老死」 憂悲苦惱,是既有了再生身,就免不了受這些悲苦。這是「未來」世的二種果。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4-2008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佛陀的方法

安住佛法,喜悅佛法,禪修佛法,
思惟憶念佛法的比丘,不退轉。 (偈 364)

  佛陀宣告四個月後即將般涅槃,很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因此非常沮喪,精神恍惚,不知該怎麼辦。 他們之中大部分的比丘就日夜不離佛陀身邊。但有一位達摩拉瑪比丘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來佛陀的身邊。 其他比丘誤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報告。達摩拉瑪比丘於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讚歎他:「做得很好!敬愛、尊重我的比丘應該像你一樣。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頂禮我的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4-2008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度

  「度」的意思,是說眾生在生死苦海裡,要度到涅槃樂岸上。有六種方法,按著去作,就可達到目的。

(一)「布施」:是用自己財物或某事,分布施給對方。略舉三種:
  一、財,用財物賙濟缺乏的。
  二、法,說法使人得益。
  三、無畏,救拔眾生的厄難。

(二)「持戒」:是應止的應作的,都遵守戒律去辦。事相甚繁,略說三聚:
  一、攝律儀,所有戒條謹持不犯,就是「諸惡莫作」。
  二、攝善法,就是「眾善奉行」。
  三、攝眾生,就是「救護眾生」。

(三)「忍辱」: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略舉二種:
  一、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
  二、安受眾苦,忍受時緣飢渴寒熱等事。

(四)「精進」:是磨勵身心,進修前後五度。略舉三種:
  一、披甲,發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鎧甲,不怕衝鋒。
  二、有勇,聽到難斷的事,難能的事,心不怯懦。
  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礙,決不退轉。

(五)「禪定」:是止住散亂的妄心,使他寂靜觀照。方法繁多,不能枚舉。修那一門說那一門,不修,說也不懂。在這裏只好舉出三大類的總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世間上上禪。

(六)「般若」:是證得的智慧。略舉三種:
  一、實相,離一切虛妄的性體。
  二、觀照,能以照察實相的真智。
  三、方便,能以分別諸法的權智。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1:11 AM , Processed in 0.09167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