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ghtreelf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5-1-2008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0# 的帖子

谢谢把贴提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2008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靠信仰無法證得涅槃

阿羅漢自證涅槃而不輕信;
阿羅漢不再生死輪迴,不再造業,
斷除所有的貪欲;阿羅漢是無上士。 (偈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丘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禮敬。佛陀知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請舍利弗來,並且在他們面前問舍利弗:「舍利弗!你相信觀身能證得涅槃嗎?」

  「世尊!關於觀身而證得涅槃這件事,我並不只因為信仰佛陀 (註) 就相信這種說法,只有未親身證得涅槃的人才會接受別人這種說法。」很多比丘不明白舍利弗話中的涵意,而在內心想著:「舍利弗至今尚未放棄錯誤的見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釋說:「比丘們!舍利弗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認觀身可以證得涅槃,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於他個人的親身體證,而不只是因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說的關係。』事實上,舍利弗信仰佛陀,舍利弗也相信善惡業報。」

(註)佛教中的信仰來自對真理的正確認知和了悟,而不是因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滿足,當內心不再動搖時,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認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熱的宗教信仰。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08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誦經延壽

  梁智藏,吳郡人,住鍾山開善寺。遇相者謂曰:「法師聰明蓋世,惜命不長,止三十一年耳。」時年二十有九,於是罷講,探經藏得金剛經,竭誠誦讀,禮佛懺悔,晝夜不輟。至期,忽聞空中聲曰:「汝壽本盡,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壽矣!」
  後見前相者,驚異莫測,藏陳其故,始知經力不可思議。
  贊曰:「修短分也,禮懺誦經而壽延,則宿因之說廢矣。噫!還帶而夭相除,渡蟻而貴形現,人力尚可回天,況三寶不可思議力耶?獨恨精誠不能如二公耳!鼓橐籥而為經,交杵碓而成體,亦何怪乎感應之無繇也?」


  南朝梁鍾山開善寺智藏法師,吳郡人,本名淨藏。住持鍾山開善寺。

  有一天碰到一位相命師,告訴他:「法師聰明蓋世,可惜壽命不長,只能活到三十一歲。」那時藏法師才二十九歲,於是停止講經說法,在經藏中找到金剛經,竭誠誦讀,禮佛懺悔業障,日夜不休。到了三十一那年歲暮,忽然聽到空中有聲說:「您的壽命本來應該完了。因為誦般若經的功德力,得兩倍的壽命 (即六十二) 。」

  後來又遇見那位相師,相師大吃一驚,不知何以如此,藏大師告訴他原因,才知道佛經功德力量實在不可思議。

  讚道:「壽命的長短雖是各人的命運,但禮懺誦經可得延長壽命,那麼生死由命的宿命論可以推翻了。譬如唐朝晉國公裴度,起初相命者說他命壞,會餓死。有一天遊香山寺,有一女人,其父冤被判罪,向人借了三條玉帶,一條犀帶,想賄賂大官救她父親,她到佛前拜佛時,把這些帶子放在欄楯忘了帶走,裴度撿到還給她,終救一命。後來那位相命者看見他說:『你的命改了,一定是你做了什麼陰德,所以短命相消失了,反之前程萬里。』又如宋朝宋庠 (即宋郊) ,雍邱人,與其弟宋祈,同舉進士,世稱大宋小宋。有一天一胡僧驚問大宋 (即宋庠) 說:「您豐神尊貴頓異,如能救活數萬人之命者,到底什麼原因突現尊貴豐彩的相貌呢?」宋庠先生想了一下,說:「啊!我屋簷下有螞蟻穴,為暴風雨侵襲,我戲編竹橋來渡螞蟻,使免於覆亡吧!」胡僧說:「就是這個大功德了。」由這兩個例子看來,人力尚可挽回天命,何況三寶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呢?就怕不能像寵法師和藏法師二人那麼精誠禮懺啊!倘若是誦起經來,像吹小喇叭那樣嗲聲嗲氣的念幾聲,毫不注重隨文修觀,或由文入理;拜起懺來,只是像杵臼打米似的,上上下下磕幾個頭,根本沒有慚愧和至誠求哀懺悔之心,這樣的誦經拜懺,又怎能怪佛菩薩沒有靈應呢!」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08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神通

  「神」是神奇不測,「通」是通達無礙。有了這樣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

  一、「神足通」,是自身變化隨意,遠近飛行自在。
  二、「天眼通」,能遠近晝夜都可看到。
  三、「天耳通」,是遠近聲響都能聽到。
  四、「他心通」,他人心裏的念頭,都能盡知。
  五、「夙命通」,自己及他人若干前生的狀況,能以曉了。
  六、「漏盡通」,就是斷盡煩惱,得了解脫。

  得到神通,大略可分二種原因:一是「報得通」,就是依靠報身自然感得來的,如諸天有前五通,鬼神也有小通等類。二是「修得通」,如阿羅漢證得六通,外道仙人修得前五通等類。

  但是神通也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只有前五通,是不究竟的,若得漏盡通,纔是究竟。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008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慶典期間幼稚的舉止
愚癡的人耽溺於放逸行,
智者護持自己的精進,
一如世人保護無上的珍寶。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樂,
精進禪修的人可以獲得大安樂。(偈 26)


  有一年,舍衛城慶祝一個廣受歡迎的慶典。慶典期間,許多年輕人用灰土和牛糞塗 揉身體,並且在城內到處閒蕩、喧嘩,而成為大家頭痛的人物。他們停留在居民家門口 ,直到居民給他們錢,才肯離去。

  當時,舍衛城裡有很多的佛教信徒。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風報信,請佛陀在七天之 內,不要進城,而由信徒們直接把供養品送到精舍。同時,他們也儘量留在家中。第八 天,慶典結束後,佛陀和眾多比丘受邀至城內說法。當信徒告訴佛陀那些年輕人在慶典 期間的幼稚舉止時,佛陀說那些年輕人因為無明,所以舉止缺乏尊嚴與莊重的氣息。

  佛陀接著勸誡信徒們不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也不可以沉溺於感官慾樂,應該時時 正念現前,這樣才可以獲得幸福,證得究竟喜悅的涅槃。

  信徒們專心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滿心歡喜,對佛法的信心更加堅定。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008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扣鐘拔苦

  隋智興,居大莊嚴寺,職掌扣鐘。
  大業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其妻夢夫謂曰:「吾至彭城病死,墮地獄中,賴莊嚴寺鳴鐘,響振地獄,乃得解脫;欲報其恩,可奉絹十疋。」
  妻奉絹,興以散眾。眾問扣鐘何以致感?興曰:「吾扣鐘,始祝曰:『願諸聖賢同入道場。』乃發三下;及長扣,又祝曰:『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嚴冬極凍,及裂肉皴,掌內凝血,無所辭勞。


  隋朝京師大莊嚴寺智興法師,居住大莊嚴寺,掌寺內扣鐘之職務。

  隋煬帝大業五年,同寺住的僧人三果師,有一個哥哥,隨皇帝南幸江都,半路病亡,凶訊還沒傳到家裏,他太太就夢見丈夫對她說:「我到了彭城不幸生病死了,死後墮地獄中,備經痛苦,幸賴莊嚴寺鳴鐘,音振地獄,方能解脫;要報答這個恩情,就送絲絹布十疋給智興法師。」。

  他的妻子獻絹帛十疋給興大師,興大師自謙無德,把布分給大家。眾人問他扣鐘何以能有這麼大的感應?興大師回答說:「我扣鐘時,開始祈禱:『願諸聖賢同入道場。』於是短打三下;再來長打前又祈求:『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寒冬極冷,手握鐘槌,皮都裂開了,掌內出血又凝固,仍不辭辛勞地做這件事。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1-2008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皈依

  「皈」是歸順投託,「依」是依靠仗賴。眾生在娑婆世界備受諸苦,生死海裏頭出頭沒,這樣的環境中,一切不得自由,不得解脫,是必歸順一種聖教,依靠著尋一箇出路。

  這必須仔細審察,真能解決諸苦及生死的聖教,纔可皈依;免得走錯了路,反而苦上加苦,越墜越深。

  「佛」是天中天、聖中聖,萬德萬能的。「法」是經典,一切諦理說的無餘無欠。「僧」指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是依照教義自修化他的實行者。這名「三寶一體」,是應當皈依的。

  「皈依」就是以三寶為師,要依著三寶指示的教法去作,求到一箇光明的歸宿。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8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獲得很多籃子點心的迦葉尊者

持戒嚴謹,具足正見,住法(註 1),明白聖諦,
而且戒定慧三學圓滿的人,為世人所敬愛(偈 217)

  一個節慶的日子,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緣。路上,他們遇見幾 位手上都提著糕餅籃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園去。這些孩子看見佛陀時,就向佛陀問訊,但 卻沒有供養佛陀糕餅。佛陀告訴其他比丘:「雖然這些孩子沒有供養我們,但他們要供 養的比丘就要來了。等他們供養完畢後,我們再上路吧。」說完說後,佛陀就和比丘們 到路邊樹下的陰涼處休息。這時候,迦葉尊者從後面趕了上來,這些孩子一看見迦葉尊 者,馬上流露出高興的表情,他們向尊者問訊,並且供養糕餅。

  迦葉尊者忠告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師和眾多比丘就在樹下休息。拿糕餅去供 養他們吧。」這些孩子遵照迦葉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們的供養。後來,有些 比丘說這些孩子比較喜歡迦葉尊者。佛陀解釋道:

  「比丘若像迦葉尊者一般,都會受天人喜愛,也會得到四食 (註 2) 的供養。」

註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種殊勝法。
註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醫藥。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2008 08: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神護體

  唐道宣律師,姓錢氏。初從師聽律一遍,即欲遊方,師呵曰:「適遐自邇,修捨有時。」抑令聽十遍。後持律精嚴,世所希有。
  中夜行道山上,臨砌顛仆,有天神介胄掖之,因問何神?答曰:「博叉天王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高妙,故給衛耳。」宣遂廣問佛世,一一條對,及授宣佛牙,寶掌以表信焉。號南山教主,澄照律師。
  贊曰:「律非玄義,宣公非鈍根,何淹滯乎十聽?良繇戒為道本,欲其淪肌浹髓而堅固不易耳。今之受戒者,一受之後,束之高閣,尚莫能粗究其義,而況師十講,弟子十聽耶?吾故知宣公之師非常人,而大賢之出其門有自來矣!」


  唐朝京兆西明寺道宣律師,姓錢氏。起初跟師父聽戒律才一遍,就想行腳參方,他師父呵斥道:「行遠要自邇,自知謙遜不足,受持置捨要恰當時候,你律學的火候還不夠,還不到捨律學禪的時候。」強制他聽十遍。後來宣大師持戒律之精深嚴格,世上少有。

  有一天半夜走在西明寺行道,碰到石砌而跌倒,突然有穿戰甲的天神扶著他。宣大師問他是何神?神回答說:「我是博叉天王(毗留博叉,即西方廣目天王)之子張瓊。(宋高僧傳作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三太子那吒。)因為大師戒律德行高超,所以一直護衛您。」宣大師於是請問他佛在世時一些事情,太子一一回答解說;並且給宣大師佛牙、寶掌供養,用以徵信。宣大師久居終南,宏揚戒律,故號南山律宗教主,往生後皇上追封澄照律師。

  讚道:「戒律不是很玄奧的義理,宣公也不是鈍根器的人,為何要停滯聽十遍呢?因為戒是修道的根本,為的是要深入肌髓,浸漬日久而堅固不忘。現在受戒的,一受之後就擱置一邊,尚且不能瞭解其粗略的意義,更不用說是師父講十遍,弟子聽十遍這樣深入的研究了,我因此知道宣公的師父不是普通人,而其門下出大德大賢,也是其來有自啊!」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008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戒

  眾生我見太重,一切動作,往往有害對方。現造惡因,將來定受苦果,合起來看,正是損人損己。

  「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損害對方的事,不許去作。不造惡因,也沒苦果,合起來看,正是利人利己。

  一、「不殺生」:凡是動物,皆愛生命,若被殺害,皆有恐怖,皆有痛苦。應該發同情心,所以要戒。

  二、「不偷盜」:明搶暗竊,固然是盜,就是對方未曾許可,自動檢取,也稱作盜。使他損失,又傷自己的廉潔,所以要戒。

  三、「不邪婬」:正式夫婦同居以外,男女須要嚴分界限。姦邪的行為,最是無恥,又能擾亂社會,破壞風化,所以要戒。

  四、「不妄語」:有的說無,無的說有,皆是欺騙他人。正直人要說真實話,所以要戒。

  五、「不飲酒」:這件事好像不與對方相干,但是醉了以後,心性就會迷亂,便要妄作非為,所以要戒。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8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堅定的插花匠

善業是造作之後不會後悔的業;
善業是接受業報時,滿心歡喜的業。 (偈 68)

  須瑪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應頻婆裟羅王茉莉花。

  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宮的路上,他遇見佛陀與比丘們入城化緣。剎那間,他內心產 生強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養佛陀。他立刻下定決心,不管國王是否因此驅逐他離開國 土或是殺害他,他都要獻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誠的心供養這些茉莉花。佛陀與比丘們 於是在花團錦簇下進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來頂禮問訊。這種場景讓須瑪那整個身心充 滿法喜。

  須瑪那的妻子向國王說,她丈夫未能將花送至王宮這件事與她無關。然而,事實上 ,國王很高興須瑪那能用鮮花供養佛陀,國王也利用這次機會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

  供養之後,佛陀一行人回去給孤獨園。國王就召喚須瑪那到王宮來,稱讚他對佛陀 的虔誠信念及供養鮮花的勇氣,並大大獎賞他一番。

  而在給孤獨園的阿難尊者則問佛陀,須瑪那能從他的供養得到什麼法益?佛陀解釋 說,須瑪那不顧身家安危,而用鮮花供養,因此不會墮落四種惡趣。最後,他也一定會 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8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示淨土

  唐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參訪知識咨稟捷徑法要。
  天竺學者皆贊淨土。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回長安,普勸念佛。
  贊曰:「健馱之感觀音,與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類,皆誠極而應,無可疑者。淨土感應,事非一人,詳具於往生集中,茲不復贅。」



  唐朝洛陽罔極寺慧日法師,乘船渡海,西行到印度,參訪善知識請教修行的捷徑和要訣。

  印度的學者都推崇淨士法門。到了健馱羅國 (今阿富汗乾陀彌城),城東北大山有觀世音菩薩像,有至誠祈請多得現身。慧日大師虔誠叩頭又絕食,打算畢命在此也要見觀世音菩薩,到了第七天夜裏,忽然見空中觀世音菩薩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日大師頂說:「你想弘法自利利他,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應該要知道淨士法門勝過其他法門。」說完就消失了。日大師回到長安後,普遍勸人念佛。

  讚道:「慧日大師在健馱國虔誠感應觀世音菩薩現身,和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法師 (蓮宗四祖),勤修誠感文殊、普賢二菩薩顯瑞於五臺山 (照大師由善財、難陀二人引入寺門,寺前有大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滿其中。照大師入寺至講堂中,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座,說法之音,歷歷可聽,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無數菩薩圍繞。照師至二賢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的情形大略相同。都是極虔誠而後感應,沒什麼好懷疑的。淨士的感應,不只一個人有,詳細記在往生集中,不再贅述。」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8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善業

  「業」是眾生造的一切事業。這業有善有惡,凡夫知見不正,卻還辨不清楚。有些人不斷造惡業,能自覺悟的,實在很少。這事雖然複雜,佛經裡也有箇簡單標準。這須分三類來說。

  第一是身的動作,犯的惡業有三種:
 一、殺生,就是自出生以來,直接間接殺的生物。
 二、偷盜,就是檢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
 三、邪婬,就是不合理的行婬,正式夫婦若不論時間,不管地點,也是邪婬。
   抬手舉足,造這樣的業,豈不是箇惡身?
 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纔能稱是「身善」。

  第二是口的動作,犯的惡業有四種:
 一、妄語,就是欺騙人不實的話。
 二、兩舌,就是對甲乙兩方挑撥是非。
 三、惡口,就是罵人的穢語,及粗暴傷人的話。
 四、綺語,就是演說婬穢的話。搖唇鼓舌,去造這樣的業,豈不是箇惡口?
 若能不犯這四種惡業,纔能稱是「口善」。

  第三是意的動作,犯的惡業有三種:
 一、貪,就是貪愛五欲,迷戀不捨。
 二、瞋,就是稍不隨意便生怨恨。
 三、痴,就是迷惑顛倒,不信因果。起心動念,去造這樣的業,豈不是箇惡意?
 若能不犯這三種惡業,纔能稱是「意善」。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2008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故事都很好。让很多人得益。你这样做功德很大。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08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4# 喉咙痛 的帖子

谢谢了。。
我也很喜欢这些故事, 就转贴来分享。
功德不敢当咯, 知识用mouse click 下post上来而已~~
不过叻, 当然希望让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人得益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08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疏於照顧母親的子女

若長命百歲,但不知究竟正法,
不如得見究竟正法一天。 (偈 115)

  舍衛城中有對夫婦,生育有幾位兒女。這些兒女都結婚了而且一家和樂。後來,丈夫去世了,他的妻子巴戶普提卡沒有分財產給兒女。他的兒女想要分財產,就告訴她: 「母親,現在父親已經過世了,妳擁有家產有什麼用呢?我們難道無法照顧妳嗎?」他 們一再地向母親如此表示,巴戶普提卡也相信他們會照顧她,就把所有的財產分給兒女 ,一絲一毫也沒留給自己。

  分完財產後,她先到大兒子家去,但不久,大媳婦就抱怨:「妳就知道到我們家住 ,好像分給我們兩份財產似的。」她就到二兒子家去,但同樣的事情也發生了,她只好 一個兒子接著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接著一個女兒的家到處去,但沒有任何一位兒女願意 長期照顧她,也沒有任何一位兒女尊重她。

  她也因為對兒女十分失望,而出家為比丘尼。她明白自己晚年才出家,不能放逸, 必須利用生命中剩餘的時光好好修行,所以,她日夜修習、禪修。佛陀從祇樹給孤獨園 透過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況,就放光,勸誡她:「即使長命百歲,但若不修習、奉行 佛法,則生命毫無意義。」後來,她正念現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2-2008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壽禪師,初為庫吏,用官錢放生,當死,吳越王釋之。
  出家為僧,嘗行法華懺二十一日,備極精懇,夢觀音以甘露灌口,遂得無礙辯才。



  五代錢塘永明寺延壽禪師,起先未出家時是當督納軍餉的官吏,用公家的錢買物放生,罪當處死刑,吳越文穆王特赦他。

  出家後,曾行法華懺二十一日,極盡誠懇,一夜夢見觀世音菩薩用甘露灌入他口中,於是得辯才無礙。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2008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諦 (一)

  「諦」是真實道理,絲毫沒錯的意思,有「苦、集、滅、道」四類,這須要分開說明。

  「苦」是心、身受到的痛苦,種類很多,略說分「已定」、「未定」兩種。
(甲) 已定的苦有八:
   一、生苦,在母腹中作胎的時候好像坐牢獄。
   二、老苦,風燭殘年,身體衰敗,精神昏沉。
   三、病苦,臟腑傷損,皮肉瘡癰,全身疼痛。
   四、死苦,絕命的時間,風刀解體,又好像生龜脫殼。
   五、愛別離苦,父母夫婦子女兄弟眷屬,不是生別,就是死離。
   六、怨憎會苦,冤家仇人,偏要時常遇到。
   七、求不得苦,希望富貴平安的事,隨了心願的很少。
   八、五陰盛苦,因有這假心、身,就時刻愛取欲塵,如火不息。
(乙) 未定的苦,就是水、火、旱、潦、大風、地震、賊盜、刀兵、牢獄,這些天災人禍。

  「集」是心、身積聚的罪惡。心裏起的「貪、瞋、痴、慢」等煩惱 (參第十四課),身口造的「殺、盜、婬、妄」等惡業。

  「滅」是清淨寂滅。聲聞、緣覺得的小涅槃 (參第九課),既除了已定、未定兩種苦,也脫了生死輪迴頭出頭沒苦 。

  「道」是法要,也就是依著修行的門徑。在這一諦裏有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便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義理很繁多,必須專列一課,分別述說。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8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慕佛陀


對佛法具有歡喜心,信心十足的比丘,
諸行解脫,證得究竟喜悅的寂靜安樂境界。(偈 381)

  跋迦梨是舍衛城裡的一位婆羅門。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裡來化緣。佛陀安祥、沈著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為對佛陀的執著而出家,加入僧伽,俾能更親近佛陀。出家為比丘後,他總是靠近佛陀身邊,而疏忽他的職責和修行。佛陀就告誡他:「跋迦梨,你這麼注意我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領會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見"我。不能領會佛法的人,並沒有"看見"我。所以你必須離開我的視線 (註)。」跋迦梨聽見佛陀這麼說後,十分沮喪,無法忍受下去,他就離開精舍,想要到山頂上,跳下來自殺。

  這時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內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喪失證得聖果的機會,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覺佛陀好像就在他身邊。跋迦梨果真馬上忘記哀傷,內心安祥下來,正念也現前,他更決定要重新清淨自己的內心。不久,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備註:執著障礙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勵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師多麼崇高或神聖,都不應偶像崇拜之。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須自求解脫,不可依賴他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8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口出青蓮


  唐遂端,上應潤寺,專精法華,十二時中恒誦不輟,老而彌篤。咸通二年,忽趺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
  葬東山下二十餘年,墓屢發光,開視之,形質如生,眾迎還寺,漆紵飾之,今號真身院焉。



  唐朝明州德潤寺遂端法師,住在應潤寺,專精研妙法蓮華經,晝夜十二時 (即十二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常不停地諷誦,愈老愈勤勉,唐懿宗咸通二年,忽然跏趺盤坐著圓寂了。圓寂不久,口中長出青蓮花七枝。

  把他埋在東山下,二十餘年間,墳墓常常放光,大家把墓打開,開龕看他的遺體容貌形態都沒變,沒腐爛,簡直和活的人一樣。眾人於是迎請遺體回到寺中,給他塗金披衣裝飾,供養起來。現在應潤寺 (宋《高僧傳》作德潤寺) 叫真身院。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7:46 AM , Processed in 0.07759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